國慶節的由來介紹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慶節的由來介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慶節的由來介紹

篇1

再過幾天就是國慶節了,到時候我們學校就要放假了。那同學們知道國慶節的由來嗎?現在我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吧。

在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了。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國慶節”。

我還在電視里看到了解放軍叔叔為了祖國人民能夠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戰場上不怕日本鬼子,用他們的生命換取了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且在外工作和學習的人們都放假回來了,和家里人團聚在一起,過這個愉快的節日。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國慶節”,我希望大家都能過上一個美好的假日。

篇2

一、主題導引:

從古到今,愛國主義一直是永恒的主題,熱愛祖國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一種深厚情感,特別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應該將愛國主義教育寓教于樂,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因此,本次活動意在通過繪畫、兒歌、歌曲、游戲等有趣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幼兒加強對祖國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萌發作為一名中國人的的驕傲和自豪。

二:環境創設:

(一)室外環境(走廊):長卷畫《我們是一家》材料:布條、卡紙、彩筆、剪刀。

(二)主題版面:1、以安全為主創設《假日安全我知道》

2、以民族、習俗為主創設《中國之最》

(三)室內環境:1、在室內懸掛各個民族習俗的圖片(特產)。

2、懸掛自制的五星紅旗、服裝、樂器。

3、懸掛中國地圖,引導幼兒了解祖國的偉大。

三:區域活動:

(一)線描:《青花瓷》:材料:硬的白色卡紙、藍色記號筆

(二)線描:《中國結》:材料:小型碟片、紅色記號筆

(三)水粉畫:《不一樣的京劇臉譜》:材料:吹好的氣球、報紙、白乳膠、不同顏色的水粉。

(四)美工:《北京天安門》材料:各種衣服上的掛牌、素描紙、剪刀。

(五)手工:《五星紅旗》材料:立體的五角星

(六)抽象畫:《假日旅行記》材料:素描紙

(七)美工:《我給祖國媽媽過生日》材料:卡紙、刮畫紙

(八)水粉:渲染《我設計的絲巾》材料:宣紙、水粉

(九)創意:《我設計的民族樂器》材料:各種小型盒子、一次性紙杯、大碗面盒等等。

(十)益智區:拼擺《中國地圖》

(十一)創意:《我設計的民族服裝》布條、報紙、剪刀、各類包裝紙。

(十二)泥工區:《特產小吃》材料:橡皮泥

(十三)積木區:搭建長城

四:家園互動:

1、 通過看電視、上網、圖書等形式,讓孩子欣賞、了解祖國各民族的服飾特征、習俗、文化,向幼兒介紹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節日習俗。

2、引導家長在家中可以和幼兒一起自制一些不同民族的特色小吃。品嘗特產。體驗一下各民族的飲食文化。

3、收集不同民族人們日常生活的圖片、地區自然風光圖片和書籍,首都天安門的照片、圖片和錄像片,與孩子一起欣賞,并認真回答幼兒的問題。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偉大的祖國。

4、利用書報、網絡、參觀市博物館等方式,擴展幼兒對祖國過去和現在的了解,萌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5、在家中利用廢舊物品和幼兒自制一件民族的服裝(自選一個),帶到幼兒園中。

@6、在家可以和幼兒一起制作民族的特產小吃,帶到幼兒園中一起分享的吃。

五:集體活動:

(一)了解十月一的由來,以及國慶節成立的時間。

(二)知道祖國有不同的民族(56),每個民族的不同(衣服、特產小吃、注意的事情)

(三)繪畫:《祖國真美麗》

(四)了解祖國的特色(青花瓷、臉譜等等)

(五)兒歌:《我愛國慶節》《我的家》

(六)知道祖國最基本的知識:

1、祖國的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

2、主題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3、國家的特征代表:《五星紅旗》

4、祖國的首都:北京

篇3

說到創業靈感的由來,“大掌柜”說純屬偶然。2003年國慶節之前,老師告訴他,首都時代廣場有個促銷活動,顧客買夠一定金額的商品,就可以得到一件現場繪制的T恤,問他愿不愿意去畫,李震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當時很多顧客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甚至,還有一部分感興趣的顧客問能不能親自畫一件。“活動結束我就想,既然這么多人對手繪的東西感興趣,我為什么不自己弄個店呢?”

第一件事是找貨源,他決定把T恤作為敲門磚。李震奔波在各個服裝廠尋找貨源,找到了就自己在家做實驗。經歷了一個月的尋找,他找到了性價比比較高的服裝廠。

接下來的尋找店面,這讓“大掌柜”歷經了周折。許多商場因為沒地方或者是不知道把手繪店分在服裝區還是工藝區而拒絕了李震。后來,他偶然看到了地鐵里77街招商的廣告,結果小店風格和77街面向潮流和時尚的定位不謀而合。

5月1日,雨辰手繪店正式開張。6平方米的小地方,掛滿了“大掌柜”一個月精心繪制的300多件T恤。“我確實沒抱太大希望,做好了3個月內沒什么顧客的心理準備。”李震說。可出乎意料的是,5月1日一天竟賣了500多元。在“大掌柜”偷著樂的時候,接下來的5月2日一件也沒賣出去。在整個5月份,雨辰手繪就幾乎沒有再開張。電視臺的一期節目幫小店打開了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進入了T恤衫熱賣的夏季,絡繹不絕的顧客開始光臨小店。現在“雨辰手繪”的顧客群已經基本固定,主要以大學生和中小學生這類追逐時尚的群體為主。“很多人還想DIY,所以我這個小地方容納不下了。”李震得意地說。

于是,李震租下了相鄰的一小塊地方,專供顧客DIY。學生放暑假的時候,小店也迎來自己的“黃金時期”,那個時候的小店整天被要求DIY的顧客“霸占”著,李震一天也大概要畫20來件衣服,每天的營業額有1000多元。

“雨辰手繪”開張不久,就有朋友告訴李震,又有一家手繪店開張了。但不久那個店就關了。李震分析說:“手繪是一塊大市場,但是畢竟剛剛起步,市場還沒有鋪開,所以不能一步到位。”

篇4

關鍵詞:德育;素質教育;做法;體會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歷來被人們關注,尤其是在素質教育已成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教育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但是從目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幼兒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樂觀,孩子從小逐漸養成了“以我為中心,驕蠻、任性、無理”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為。筆者根據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并結合實際工作的體會,淺談在幼兒教育中如何做好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幼兒園資源,豐富德育內容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德育因素,作為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午餐時,老師除了讓幼兒品嘗美味可口的飯菜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伙房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飯后,老師可帶幼兒去觀察伙房,看工作人員如何給餐具消毒、拖地等;讓小朋友親眼看到工作人員的勞動,實際觀察不僅可以讓幼兒對工作人員產生敬意,而且還能夠讓他們懂得應該尊重和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飯菜,不往地上扔臟東西。

二、將德育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

在“勞動節”“國慶節”“中秋節”等一系列的節日當中,教師、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節日的由來、意義,在認識的基礎上激發幼兒的興趣。從幼兒感興趣的和比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讓幼兒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愉。如,讓幼兒觀看電視直播,當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孩子們的自豪、敬仰、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通過觀看圖片、錄像了解首都北京、天安門等等。收集各種相關的戲曲、剪紙圖片等,讓幼兒從中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節日和習俗。又如,利用周圍的有利條件帶領幼兒參觀城市及校園的變化等等。回到幼兒園讓孩子們把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用彩筆畫出來,用積木搭出來,將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中。這樣孩子們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記憶更加具體形象,增強了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三、在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教育幼兒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如,在模仿動物、玩皮球等一些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諒互讓,不爭搶玩具。在突發事件中,如激烈奔跑,幼兒不慎摔倒時;當活動場地受到干擾,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時;當幼兒要鉆過障礙物,過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老師要及時適當地進行引導和品德教育,讓幼兒在活動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的意識。

四、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提高幼兒德育效果

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主要場所,幼兒在家庭中的時間要多于在幼兒園的時間。幼兒與父母長期生活,他們往往受父母、家庭的影響更多。所以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的思想變化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強調正確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科學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這樣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總之,在素質教育當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家長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兒思想、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差異。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教育,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志宇.幼兒園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08-01.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全年以及每個月的天數。

2.在觀察年歷的活動中,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大、小月的區分及記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上課之前,你知道這是什么嗎?(日歷)

日歷有什么作用?這有張日歷,你從這張日歷中知道了哪些關于時間的信息?

表示時間,除了日歷之外,還有月歷、年歷。(出示月歷)你見過嗎?能找出你的生日嗎?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

日歷、月歷、年歷都能表示某年某月某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是是常用的時間單位。

2.他們中間的學問可多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學生感興趣且已有的經驗和材料導入新課,可以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并感知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應用的重要性,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小組交流

如果你是老師,你想帶我們研究年、月、日里的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對研究內容進行主動分析。

(學生自由說)(一年幾個月?一個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是的,同學們說的很好,確實我就想和大家研究這些問題(出示課件)。

為了方便大家研究,我給每位同學都發了1張不同的年歷,大家可以對照這些年歷卡,在小組里研究研究,分別來解決解決這三個問題。

2.全班匯報

哪個小組匯報你們的成果?(上臺展示)

其他組還有什么補充意見?(老師適時表揚)

[設計意圖]:讓學生上臺進行匯報展示,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避免了許多課堂學生探究完老師再重新進行講授的老路,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學知識。

3.自主學習,認識大月、小月

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有的28天,有的29天。那到底每個月的天數是多少?它們又有什么名稱呢?你能對照年歷和課本,自己進行探究嗎?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板書并評價。

那二月到底什么月?你能起個名字嗎?

數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4.質疑提升

人們在制定歷法時為什么不安排大月小月各一半都是6個月,這樣不是容易讓人記住嗎?想知道嗎?(出示大小月的由來)

羅馬皇帝這么一改,我們記大月小月就有點困難了。那有沒有好的辦法讓大家很容易的記住大月和小月呢?

學生介紹,老師點評,重點介紹“拳頭記憶法”。

[設計意圖]:對大月小月的概念讓學生進行自學,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避免了機械的講授,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列表、講歷史的活動,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將知識條理化、結構化。

5.自主探究,匯報展示

一年一共有多少天?你能自己研究并算一算嗎?

哪位同學展示一下自己的算法?

還有不同的算法或策略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鞏固應用,檢測反饋

1.對口令:老師說月份,學生說大月還是小月。

2.拍拍手,點點頭。

你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如果在大月,請你拍拍手,如果在小月,請你點點頭。

既沒有拍手,也沒有點頭的同學有嗎?知道他們的生日是哪個月嗎?

3.想一想,說一說。

你知道國際兒童節、國際勞動節和我國的國慶節分別是幾月幾日?你能用筆在年歷上圈出來嗎?

這些日子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你還知道哪些值得紀念的日子?先在年歷上圈出來,說說是大月還是小月?再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讓學生接觸日歷、月歷、年歷,并進行初步觀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年歷中發現各月的天數。從而探索出大月、小月。

2.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體驗探究、匯報的樂趣

在課堂中我提供年歷卡、多媒體課件等多種生動形象的素材,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對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先后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上臺匯報展示自學等學習活動形式,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并深化理解知識,并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并樹立信心。

3.改變角色,使自己成為“引導者”

在教學中,我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所產生的教學資源,逐漸推進教學進程。我從學生對年、月、日的已有經驗暢談,繼而觀察年歷卡進行驗證,再發表自己在觀察、思考后的所得,再驗證、反思,最后得出結論,教師始終是作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平等地參與其中。堅持所有的結論都是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出來的。

4.正確處理了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關系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這時的合作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在圍繞年歷卡研究大月小月的區別時更多的是合作和探究,而計算一年的天數時則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計算。

篇6

關鍵詞:練習設計;人文性;生活性;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

一、體現人文性。

應試教育下的數學練習嚴肅有余,而活躍不足,練習缺乏人文性,是孩子們一看就產生沉重感、緊張感,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數學是一種文化,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設計中就應該體現現代文明。練習中呆板枯燥的題目名稱可改為體現人文關懷的導語,如:選擇題可改為“反復比較,慎重選擇”;應用題可改為“活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增加問題要求表述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

二、體現生活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大都是以系統化、標準化的純數學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如學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假如我們班36人去天目湖游覽,門票每人15元,40人開始可以享受八折優惠,你認為怎樣買票花錢最少,最少是多少錢?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種方案:全班36人不夠40人,不能享受八折優惠,所以買36張共花15×36=540元。第二種方案:因為40張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所以就40張,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種少花60元。第三種方案是買40張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張賣給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當于買36張只花了420元。這一練習綜合了“打折”等知識,切具有實際意義。通過這一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全面性,而且激勵了學生智力和智慧的發展,讓學生活用數學,培養了應用的意識、創新和實踐能力。

三、注重開放性。

每個學生由于知識水平不同,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這一認識,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從練習內容的選取到練習形式的呈現都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傳統的練習設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條件確定,答案唯一,這樣的練習有很大的缺陷,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時間一久往往造成學生思維的定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然不利。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求異思維。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用三根小棒,你能擺出哪些圖形,數一數,有幾個角?這道題的特點在于:(1)趣味性。這樣的練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了學生的興趣。(2)實踐性。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道實際問題,使學生密切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3)開放性。本題是一道解題策略開放的練習,因為擺的方法不同,擺出角的個數就不同。既可以擺出平面圖形,還可以擺出立體圖形。通過這道題的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獲。

四、突出實踐性。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設計這樣一道題,某自行車廠第一季度生產情況如下表。其中二月份的產量被污跡遮住了,請你當回“會計師”,幫工廠計算一下,二月份生產了多少輛自行車。

月份 一 二 三 平均產量

產量 22000 24000 21000

實際生活中,字跡或數字被污染不清的事常有發生,讓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探索,是展示自己數學能力的好機會。因此,學生對這樣的題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五、強調綜合性。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指的是讓學生對學科內各知識點之間的綜合運用,還包括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綜合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現數學的價值。綜合性是指練習的內容能涉及多門學科,包含多種知識,以利于學科之間的整合。如:學校舉行50米短跑比賽,小紅用了12秒,小風用了15秒,小強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誰跑得快?誰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學生解答這道題必須知道跑步時用的時間少,說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這一點,才能正確地解答這道題。再如:學習了“年、月、日”這一知識后,設計這樣一道練習:

下面節日同在大月的一組是:

A 勞動節 建軍節 B 兒童節 國慶節

C 元旦 教師節 D 婦女節 清明節

篇7

同學們不僅了解到了更多的中秋節知識、習俗,還對中國這一傳統佳節及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熱愛,使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得到更好的傳承。共同閱讀中秋節活動總結怎么寫【5篇】,請您閱讀!

中秋節活動總結1一個月過得很快,我們逐步前行,小區的管理逐步好轉,更多的業主支持和理解,甲方公司、主管部門、兄弟單位的溝通走向友好,各部門慢慢都在向好的方向轉化,全體員工都在努力、在進步......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領導的指導,同仁的支持,全體的努力。我也努力做了些應該做的工作:

1、小事很多,原則是不變的,盡可能做到讓更多的業主滿意;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開拓創新,不斷學習,改進工作中方法,更多的節約了成本;參與到各部門的具體工作和工作安排中,協調協商群策群力,更加科學的安排各部門的工作,更好的完成各項工作;支持公司兄弟單位需要支持的工作;協調好公司對外部門、單位、團體的工作;

2、專業科學的與工程部完成水管改造我方驗收工作,并做詳細文字報告,供甲方單位參考;

3、與保安部王凱開小電瓶車到物流提取道閘桿,而不是叫車送貨,節約每一分成本;

4、多次與開發方周總友好溝通,呈報合同文本、簽署湘粵名城保安工資費用;

5、二次起草解決房產局物業科投訴,向上級部門做好解釋匯報工作;

6、國慶安排制作節日慶典橫幅燈籠,并與工程部一道丈量尺寸并參與懸掛;

7、溝通被盜業主12-903,在業主不講道理情況下維護同仁人格尊嚴,得到業主理解尊重;

8、中秋節前一天多戶業主家里無水,經過科學安排,并帶領工程部調節好水壓,解決問題,得到業主的贊譽;

9、11棟201業主家里漏水,十數次反復勘察、各部門同事多次協商、聯系多家施工談價、給3000元無一家施工單位愿意接手、朱總批復3000元可以列支的情況下,自己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工程部我們一起動手要節約這個費用;

10、12棟3單元消防設備老化損壞,談了多家施工單位,最低仍需要20__元,報朱總處批復列支費用的情況下,我們和工程部仍一起想方法,自己動手修復,僅僅花費了600多元;

11、垃圾斗鏈條損壞,修復需要清洗垃圾池,往次都是請環衛處清洗抽水,在朱總批復費用的情況下,我們和工程部在決定的時候慎之又慎,最后工程部不怕張不怕累,做好了這個工作;

12、修復朱總和雅香苑前臺電腦,安裝系統;

13、漏水業主的問題,戶戶走訪,想辦法解決問題,爭取業主的理解;

14、支持各部門工作,有頑固的業主,晚上11點車輛亂停,保安部同仁無法解決,我趕過來耐心做解釋工作,解決了問題;

15、電信遺留很久的電表電費問題,多次協調的到解決;

16、協調茶樓掉落玻璃事宜,支持甲方地下車庫開通工作;

17、2號崗人行道地面陷落,可能導致行人跌倒,我們與工程?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幣煌薷矗獬踩艘跡指戳寺訪嫫秸攔?

18、地下車庫施工,及時科學安排沖洗;

19、水管改造后,安排各部門配合清洗;

20、10棟化糞池已滿,導致糞水倒流,及時安排疏通清理,同樣體積的吸糞車,以前單價是400元,通過自身的人脈及以前合作伙伴,降低了價格,這次和以后的單價都是300元;九月中秋節活動總結報告

21、安排小區滅鼠,消滅了大量老鼠,業主滿意。

并形成制度,以后每月滅鼠一次;

22、慰問安慰道閘杠碰傷老奶奶,做好家屬解釋工作;

23、起草湘粵名城投標書,協調相關事宜;

24、準備迎接上級單位檢查,安排好各項工作,準備各種資料;

25、在早工作中不斷要求教育員工,項目員工隊伍更加團結,部門配合更加協調;

26、認真做好日常管理,支持配合各部門的任何工作,完成其他公司需要的工作。

中秋節活動總結2按照開發區黨工委禮貌辦關于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要求,繼承和發揚好傳統節日中的優良民風民俗,豐富干部職工的精神家園,度過一個安全和諧的中秋節。現就我局20__年“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系列主題活動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過經典誦讀、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等活動,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建立全國禮貌城市,著力營造關愛互助、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主動倡導禮貌和諧理念,在移風易俗中體現人文關懷,在歡樂喜慶中倡導禮貌新風,不斷提升干部職工禮貌素質和城市機關禮貌程度。

二、活動資料

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節日活動,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引導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知識競賽、經典誦讀、節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推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

1、圍繞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為中心,營造“和諧在我心中、安全在我手中”宣傳氛圍。

透過簽訂安全生產職責書,落實崗位管理真實姓名制等措施,確保企業安全生產。

2、在中秋節期間,開展團結、團圓、慶豐收主題活動。

一是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圍繞敬老助殘、扶貧幫困、清潔環保、禮貌護綠等資料,透過走訪、座談、解決實際問題等活動形式,為他們營造快樂、溫暖的氛圍。二是開展以“傳承禮貌頌中秋”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秋文化茶話會、故事會和書法比賽等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引導干部職工在活動中了解中華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節日民俗,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3、開展以“感恩、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網上寄語活動。

組織引導機關干部利用網絡媒體,上網寄語、留言,發送手機信息,抒發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事的肺腑之言。向外地的親人傳達節日的問候,表達企盼團圓的思念之情,在人人思親情、家家思團圓的氛圍中,提升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的民族職責感。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要把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和精神禮貌建立及法治宣傳活動的重要載體,同建立禮貌城市、禮貌單位、禮貌行業緊密結合,進一步拓展領域、豐富資料,不斷提升活動的思想文化內涵。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要努力營造濃厚網民以及媒體氛圍和優良文化環境,透過新聞媒體、座談討論等形式,宣傳介紹傳統節日相關知識和主題活動的開展狀況,擴大主題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努力營造濃厚網民以及媒體氛圍和優良活動環境。

3、因地制宜,務求實效。

堅持從實際出發,適應干部職工的審美情趣、理解潛力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項目、開展活動,增強“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主動倡導禮貌和諧、實用節儉的現代節日理念,在移風易俗中體現人文關懷,在歡樂喜慶中倡導禮貌新風。

4、樹立典范,創新做法。

在組織活動中,要提煉亮點,推廣經驗,確保“我們的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構成聲勢。

請各街道安監站將活動開展狀況于9月20日前書面報送安監局。

中秋節活動總結3一.利用國旗下講話,認真開展宣傳教育

9月19日升旗儀式,我校初三4班學生張佳玉作了“我們自己的節日——中秋”主題演講,詳細介紹了中秋節的由來及紀念方式,對學生進行了傳統文化的普及。隨后,德育辦葉紅老師又對中秋節的慶祝活動做了補充,要求全體學生,了解傳統、尊重傳統、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9月27日升旗儀式,初三3班學生王嬌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生動講述了我國各項建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并以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勉勵大家,發奮學習,回報祖國。之后,吳兵校長就國慶節做了專題發言,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珍惜這天的完美生活,愛護校園內的各項設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恩祖國、回報社會。

二.用心開展各類主題班會活動

1、“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班會活動

9月14日,我校召開班主任會議,向每位班主任老師下發通知,要求各班利用9月20日班會課時間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班會活動,并透過《告家長書》的方式,請家長協助孩子,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資料。9月20日下午第三節,全校15個班級以不同的形式分別開展了中秋節主題班會活動:猜謎語、講故事、吟古詩、唱歌、吃月餅,使孩子們在了解中秋節傳統節日的基礎上,感受到中秋節時人們盼望團圓、思念親人的情感。

2、紀念“勝利__周年”主題班會

9月27日下午第三節課,初二各班,按照學校要求,認真開展了,紀念“勝利65周年”主題班會,各班透過回顧抗戰血淚史,了解了中華民族以前受到的屈辱,感受到了中華兒女在應對亡國危難時,表現出的英勇不屈、舍生忘死的偉大精神。同時,班會課上,班主任老師圖文并茂,用PPT展示了近期發生的釣yu島事件。透過此次班會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3、“學習上海、感恩祖國——我拿什么感謝你”主題班會活動

結合第__個國慶節,初三年級六個班利用27日班會課時間,開展了“學習上海、感恩祖國——我拿什么感謝你”主題班會活動。活動中,各班透過PPT展示了災后重建都江堰城區及我校發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上海的援建之恩。教育學生學會學習、懂得珍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誼,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三、認真開展“感恩、奮進”大家唱活動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感恩之情,我校認真開展了感恩歌曲傳唱活動。

首先,德育辦安排廣播室負責老師在網上下載《都江堰謝謝你》、《重建輝煌》、《四川歡迎你》、《四川依然美麗》、《我祝愿》等歌曲,分別刻錄了兩張光盤。廣播室利用午休及下午放學時間,輪流播放以上歌曲。

其次,音樂老師利用音樂時間,教學生演唱《都江堰謝謝你》、《重建輝煌》、《四川歡迎你》、《四川依然美麗》和《我祝愿》等歌曲。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同學已經會唱四首感恩歌曲。

最后,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開展每周大合唱活動,由音樂老師指揮,全體學生合唱一曲感恩歌曲。

中秋節活動總結4中秋節結束了,我校開啟的主題活動也圓滿的結束了。現就活動總結如下:

一、教育學生了解中秋傳統文化。

1、學校通過布置假期作業,讓學生主動自行了解中秋節文化,收集地方中秋習俗,讓學生更易了解中秋節的來歷,了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體會、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開學后各校組織“我們的節日――中秋節”國旗下講話,開展“中秋節”主題班會。

3、制作黑板報,通過營造節日氛圍,宣傳中秋知識,讓學生多渠道了解傳統文化。

二、幫助學生度過一個愉快有意義的節日。

1、中秋節是人們盼望團圓、思念親人這情感的寄托節日,是一個以親情為主干線的節日。

全縣各鄉校廣泛開展了“表孝心、送關心”、發親情短信、送節日祝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實踐活動。

2、開展了以“品月餅、賞圓月、過佳節”為主題的征文、繪畫、書法等活動,幫助學生合理表達過節的愉快心情。

三、開展中秋節慰問活動。

1、中秋節前,我局組織

人員到援疆教師李維超家進行了慰問。表達了對援疆教師家屬的感謝和祝福,讓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援疆教師家屬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

2、各鄉校開展慰問退休教師活動。

為家庭困難的退休教師送去月餅、水果等慰問品,向老教師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他們為獻縣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使他們在精神上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3、各鄉校還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慰問貧困學生等活動。

讓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與其他同學一樣,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節日。

中秋節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局通過組織全縣中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大力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而且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們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秋節活動總結5今年中秋節的傍晚,玉兔東升,皎潔的月亮正照耀著一輪圓月,天空中有幾朵潔白的云彩飄蕩在云朵中間,微風颯颯,徐徐地吹著小風,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幾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掛在葡萄架上,幾只螢火蟲飛來飛去,又飛去飛來,是那么的有情調,這情調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站在院子中央,抬著頭,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說:看吶,這_邊的月亮升起來了!弟弟說:看吶,那邊的月亮也升起來了!這時,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幾乎全都異口同聲地一起喊道:看吶,東邊的月亮真的升起來了!

好大好圓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輪明月,又象一輪圓月,正在升起來!

我們在院子里高興的簡直就是高興,沒有人能說出這不是高興,我們全家人都喜歡這美麗而又美觀的中秋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天,正巧又趕上中秋節,真是雙喜臨門吶!

月有悲歡離合,人有陰晴圓缺,此時此刻,正是全國各地的全國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團圓的好日子,讓我們一起高高舉起月餅,共同暢飲這一杯高興的月餅吧!

夜色已經很深了,深夜也漸漸的濃了,皓月當空,映著皎潔的月光,我們全家都流連忘返,懷著無比高興的心情,依然興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著那輪明亮的月亮!

今年的中秋節,真是讓人難忘啊.我真希望明年的中秋節仍然開心!

老師們,同學們:

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也不怕。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語言。

為什么要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語言都不一樣,全國各地的語言也都不一樣。雖然同是中國人,說的都是中國話,但是,彼此之間言語不通,交流起來就很不方便,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推廣普及普通話就能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維護我們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隨著對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普通話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人員之間的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我國推廣普通話活動開展以來,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現在不僅在學校里能聽到普通話,到了公共場合,說普通話人的也多起來了。一些常與人打交道的行業人員也必須要說普通話,整個社會都掀起了說普通話的熱潮。我們學校的老師人人都會說普通話,而且都進行了普通話測試,并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標準!

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齊心協力說普通話,用規范語,在校園中營造一片文化氛圍,讓普通話成為我們的校園語言,實現語言的順暢交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8

教學方法 文化交際 大學西班牙語

一、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他《語言》一書中寫道:“語言有一個環境,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們屬于一個由于自身特征不同而與其他集團分開的集團,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該社會整個文化的基礎,文化對語言反過來又起著制約作用。因此,在大學的西班牙語的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純語言能力”,即聽、說、讀、寫、譯這幾項基本技能而忽視外語文化教學,在西班牙語的教學中注重文化滲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學西班牙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實踐意義

我國傳統的外語教學對文化傳授重視不足,歷來一說到外語教學,人們往往只談及語音、語法、詞匯知識等語言知識的教學和對學生“純語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的講授,而忽視了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不同的語言間的文化差異,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發音準確、語法知識牢固,但是學生往往弄不清楚應該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致使說出來的外語經常令人費解,甚至造成誤解。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故而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西班牙語教學從語音、語調、詞匯到表達都無處不滲透著異域文化的色彩。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認識和了解其文化知識的過程,難以想象一個缺乏對異國文化知識背景的人能這一國家進行正常的交往。正如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曾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El abad lo que canta yanta.”這個西班牙語句子,看上去是個很簡單的句子,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偉大作家塞萬提斯最著名的作品《堂吉訶德》中的一句著名諺語,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內涵,而僅是單純地從語言的角度去理解,也只能懂得句子詞匯的表面意義和語言結構,而無法真正了解這句話的意義。

因此,針對當前大學西班牙語教學中重視語法、忽視文化教學的現象,以及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文化休克現象,西語教師要明確地認識到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為己任,全面提高西班牙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所以,在西班牙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滲透有著不可低估的實際意義。

三、西班牙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方法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大學西班牙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要攻克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造成的障礙,在大學西班牙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首先要注重與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密切聯系,對于那些干擾學生交際的文化因素,要詳細解釋,多做練習,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其次,課堂上文化的導入盡量與學生所學的教材相結合或是教材內容的適度拓展,采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見縫插針地進行文化滲透,從而使語言教學更富吸引力,更加生動實用,也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率。

1.從詞匯入手,努力挖掘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詞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一般兩種語言的常用詞匯中意義完全對等的情況比較少見,表面意義對應的詞,也許表達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聯想。大學西班牙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留意挖掘、搜集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經常對比、歸納和總結這些詞匯與我國文化的差異。

舉例來說,在動物詞匯的文化伴隨意義方面,西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就相當明顯。猴子在中國文化里頗受青睞,它是聰明伶俐、活潑靈巧、追求自由的象征。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猴也有很高的地位。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猴”與“侯”同音的說法,“侯”為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禮?王制》中記載:“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雖有變化,但歷代都有侯爵。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的封侯拜將,人們希望加官封侯,于是封侯使“猴”更增添了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征意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記》中機智勇敢的孫悟空更使得猴子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得以大幅提升,而在西班牙語里,猴子則帶有“微不足道、滑稽可笑”之意,在與猴子有關的習語里多為貶義。

另外,在顏色詞匯的文化附加義方面,兩種語言的差異也不小。西班牙語和漢語中對綠色這個色彩詞匯在語用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比如,西語中的ponerse verde de envidia翻譯成漢語就改變了顏色,意為“害了紅眼病”或“眼紅”。另外,在西語中的verde還可以用來表示“生的,未煮熟的(專指食物)、不成熟、知識淺薄、缺乏經驗”等類似的意思,例如:“Ese baloncestista es bastante joven y está aún un poco verde.”(這個籃球運動員相當年輕,經驗還不足)。還有,西語中的“verde”又是還可以表示“風流的,好色的”的意思,例如,“viejo verde”指“老色鬼”,“libros verdes”意為“黃色書籍”。讓學生在掌握了西班牙語詞匯的特殊文化背景之后,他們對“sangre azul”(貴族血統)、“ponerse rojo”(感到害臊、難堪)、“oveja negra”(害群之馬)、“un día de perros”(糟糕的一天)、“comer pavo”(指在舞會上,沒有被人邀請跳舞的女人)等詞匯也就不難理解了。

2.從西班牙語國家的特有節日入手,進行文化滲透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西語國家大多節日豐富多彩,種類繁多,以西班牙為例,每年約有200多個節日。除了國慶節、元旦、圣誕節、復活節、圣周等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節日。比如在教授《西語國家概況》這門課程時,教材中提到了西班牙世界聞名的兩個節日,奔牛節(San Fermín)和西紅柿節(Tomatina),這是教師可以把握這一時機,在課堂上通過展示PPT課件和播放在西語網站上下載的與這兩個節日相關的新聞報道、廣播音頻,向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介紹節日的地點、由來和慶祝方式,以及相關詞匯表達,這樣既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詞匯量。

3.對比西漢“熟語”表達差異

西班牙語和漢語中都有相當多的習慣用語、諺語、成語和俗語。西語中的這些語言現象統稱“熟語”(modismo)。它們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背景、文化生活、風俗習慣、心理情緒等的具體反映,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大多語言洗練、寓意深刻,學生在理解和應用時一般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大學西班牙語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實例講授習語的文化背景,并進行適當地知識拓展,逐漸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敏感性和適應性。西班牙語中有大量來自《圣經》和西方神話的詞匯,比如“apocalíptico”(取苦難、恐怖之意)、“diluviano”(形容歷史久遠的事務)。

另外,熟語的產生源于人們的勞動、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他們常用淺顯鮮活、生動簡練的語言,高度地闡述了人文習俗、思想好惡,并體現其民族的獨特的自然、社會和人文因素,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4.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灌輸非語言交際知識

人類交際往往強調語言交際,卻忽略了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非語言交際是人類在語言之外進行交流的所有符號。莫然(Genelle G.Morain)將非語言文化交際分為三類:

人體語:與他人交往時所使用的移動、手勢、姿態、面部表情、目光接觸、人體接觸、人體距離。

物體語:與他人交際是所使用的標志、圖案、實物、服裝和個人飾品。

環境語:顏色、亮度、建筑、空間、方向和周圍的自然環境。

雖然非語言文化內容不太直觀,但它同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不容忽視。例如,在一節外教課上,西班牙籍教師在課堂上向一位同學提問,學生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指著自己的太陽穴,表示“他需要想一想,考慮一下”,而西班牙外教卻因此而生氣了,因為這個手勢在西班牙表示“alguien está pasado,loco,ido,chaveta”,即“某人做事情做得過份了或某人喪失理智、瘋了”。如果教師在獲知這種情況后,能夠及時地準備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們講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手勢的不同含義,這樣既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又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西漢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大學教師教授的西班牙語背離了它的文化內涵,就會只剩下一個空殼了。優秀的大學西班牙語教學必須將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由始至終地貫穿于外語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西漢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對比,盡力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因素,利用各種機會、不拘形式地向學生們灌輸相關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和靈活運用西班牙語。

參考文獻:

[1]常世儒.西漢口譯實用理論與技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唐民權.西班牙語習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孟憲臣.街頭西班牙語習語[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8.

[4]孟憲臣.街頭西班牙語俚語[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5]趙士鈺.漢語西班牙語雙語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盛力.西漢翻譯教程[M].背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篇9

關鍵詞:“季”族詞;詞匯意義;色彩意義;詞義演變

一、引言

2011年,“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活動在北京舉行,而2012年這一活動更名為“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北京國際電影季”與“北京國際電影節”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從“季”到“節”的更名方式耐人尋味。

從《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的釋義上看,現代漢語的“節”具有多種義項,其中一個義項對應于英文的“festival”,如“春節(Spring Festival)”、“中秋節(Moon Festival)”等,而“季”字在詞的后字位置上表示“季節”或“具有特點的一段時間”義,如“春季”、“秋季”、“旱季”、“雨季”等。綜觀世界各國的“Film Festival ”,可在春、夏、秋、冬的任何季節舉辦,無季節性,開展活動的時間也比較靈活。那么“電影季”中“季”字表達的語義是什么?“季”與“節”之間具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本文擬在對文獻資料和現代漢語語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電影季”以及其他后字為“季”的“季”族詞的語義進行深入的討論,并通過“季”與“節”的比較,揭示“季”族詞語義演變的模式。

二、“季”字字義考察

電影節是為了推動電影藝術,提高電影藝術水平而開展的一項活動。“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包括電影季開幕式、北京展映、電影魅力·北京論壇、北京電影洽商、電影音樂會、閉幕式與第18屆北京大學電影節頒獎典禮等六大組成部分;“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包括電影季開幕式、北京展映、電影魅力·北京論壇、北京電影洽商、電影嘉年華、閉幕式與電影交響音樂會等六大組成部分。從活動的主要內容上看,兩者大同小異。從“北京國際電影季(或‘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網站的介紹上看,“季”或“節”與一些活動有關,這與“節”在《新華字典》中的第四個義項“節日、紀念日或慶祝的日子” 1有一定的聯系,因為人們在這些日子會通過一些活動表達“紀念”或“慶祝”之義。那么,“季”是否具有“節日”、“紀念日”、“慶祝的日子”或與此相關的語義呢?

(一)現代漢語工具書關于“季”字的釋義

據《新華字典》的釋義,“季”字有兩個基本義項和兩個引申義:2

1 兄弟排行,有時用伯、仲、叔、季做次序,季是最小的。

引申義:末了:季世

2 三個月為一季。

引申義:一段時間

其中,關于“季”的第二個引申義“一段時間”與每年舉辦一次的電影節在時間的表達上有一定的聯系,但以此表示“紀念”或“慶祝”之義還很牽強。

再看《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對“季”字頭的釋義:3

1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個月。

2(~兒)季節:雨季、旺季、西瓜季兒等

3 指一個時期的末了:清季(清朝末年)、季世。

4 指一季的第三個月:季春

5 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季弟

6 姓

可見,上述兩部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關于“季”字的釋義,均無“紀念”或“慶祝”的意思。

(二)古代漢語中的“季”字字義

舊詞新義和詞義“返祖”是新詞出現的重要途徑,舊詞新義是指在原有詞語詞義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意義;詞義“返祖”是指某個詞或某種詞義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后,重新回到語言使用中的現象。為了考察“季”字的源流及演變,本文首先對古代漢語中“季”字的字義進行簡單的梳理。

文獻資料中關于“季”的釋義如下:4

1“季”的本義為“排行最后的”,如:

季,少稱。--《說文》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儀禮·士冠禮》。注:“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又如:季女;季父;季指;季弟

2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個月”,如:

季春之月。--《禮記·月令》

季冬講武,習射御。--柳宗元《時令論上》

3指“下等”,如:

季絹。--《管子·乘馬》。注:“三等其下者曰季。”

4三個月為一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5 “末”,一個朝代的末期,如:

雖當三季之王。--《國語·晉語》。注:“末也。”

漢世昔云季,中原爭逐鹿。--楊炯《廣溪峽》

6 “一段時間”,如:瓜季

“姓”

可見,自古至今,“季”字的引申義均圍繞著“排行最后”之義展開,其中②、④、⑤、⑥的義項具有時間性,但都不包含“紀念”、“慶祝“之義。因此,“電影季”中“季”的義項不屬于“返租”,是指現代漢語工具書中尚未收錄的新義。下面,我們將通過“季”族詞與“節”族詞的比較,進一步分析“電影季”等“季”族詞新義的主要組成部分——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

三、“季”族詞的詞義考察

通過以上考察,我們發現古代漢語文獻和現代漢語工具書中,“季”字有“一段時間”之義,沒有“慶祝”或者“紀念”之義;而“節”字自秦漢時期,就有“紀念”或“慶祝”的日子這一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表示該義項的“節”字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如“婦女節”、“國慶節”、“中秋節”、“兒童節”、“圣誕節”等,這些詞由來已久,已經被收錄到各個時期編撰的詞典中。根據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提出的語言的經濟原則,一種語言系統中,不會長期出現兩種完全相同的詞匯并用的現象。經濟原則以保證完成語言交際功能為前提,同時有意無意地對言語活動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經濟要求的安排。因此,如果“季”的新義與“節”固有的義項完全相同,從語言的經濟原則看,“季”族詞的產生與使用缺乏依據。然而,語言使用的事實表明,“季”族新詞的使用頻率逐年提高,使用范圍日益擴大。“季”族詞和“節”族詞之間,必然存在差異。下面,我們以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為依據,用語言實例分析和內省的方法,研究“季”族新詞的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分析“季”族詞可能的來源,進而揭示“季”族詞使用與傳播的依據。

(一)“季”族詞的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范疇以及自然界中的許多范疇具有“家族相似性”,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實例表征出來,人們是從最好地理解一個概念的實例來理解一個概念的。從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季”族詞中的“季”字表示現代漢語工具書中尚未收錄的新義。因此,我們首先要收集并分析含“季”族詞的例句,并從這些例句中,提煉出該詞的“家族相似性”。利用搜索引擎谷歌(GOOGLE)的高級搜索功能,按關鍵詞和年度進行搜索,就可以發現“歡樂季”、“感恩季”、“冰雪季”、“櫻花季”、“電影季”、“文化季”等“季”族詞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以“櫻花季”為例,該詞2003年首次在文本中出現,出現頻率為2次;2004年至2008年之間每年出現頻率為2至9次,而到了2009年,這一數據劇增至4980次;2010年為11300次;2011年為13800次。為了準確地界定“某某季”模式中“季”的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本文通過反復篩選,選定同時含有代詞“此”與某一“季”族詞的例句,根據“此”的指代功能,界定所指概念的語義。

例句:

1.江山半島國際歡樂季將于5月在美麗的江山半島拉開帷幕,此次活動以“歡樂無國界”為主題,……。

2.此次“感恩季”活動以“母親節”為契機,號召各學院學生在母親節當天通過各種方式向

父母傳遞自己的關懷和感恩之情。

3.針對此次年終超購感恩季活動,蘇寧已提前開始和各大家電廠商洽談,簽訂百億元

采購大單……

4.在花開滿園的上海植物園中,此次“愛之希望——公益櫻花季”活動持續了6小時。

上述例句1至4中,指示代詞“此”經常與“活動”連在一起,構成典型的組詞模式,即“此……活動”,以此指代文中提到的內容,即“某某季”。 “某某季”緊扣“某某”主題,開展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例句1和3的活動與商場的促銷活動有關;例句2反映的是現代社會對父母兒女之間親情的反思,表達一種現代人希望回歸傳統的人文情懷;例句4則是從日本引進的櫻花節活動在上海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一種國際化時代的文化交流方式。這些活動的方式輕松而時尚,請看以下含有“季”族詞的例句:

5.昨天,記者從湖南衛視獲悉,5月份起湖南衛視將打造“紅色青春季”,推出一系列特別策劃的獻禮節目、大型晚會及紅色自制劇。

6.昨天,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季召開首次新聞會,公布了明年電影季的活動方案。

7.4月27日,由北京網絡媒體協會聯合國內16家網站共同舉辦大型系列網絡文化活動2012互聯網文化季正式啟動,文化季推出的 第一項活動網絡短篇小說大賽同時上線。2012互聯網文化季的主題是“愛網絡,愛生活”,將陸續舉辦5項系列活動,分別是:網絡短篇小說大賽、微電影及微電影劇本征集、網友書畫作品大賽、微小說大賽和網絡攝影大賽。

例句5和6是指電視、電影媒體開展的時尚活動。例句7是指以“愛生活,愛網絡”為主題的網上文化作品評比活動,具有網絡時代的文化特色。從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季”族新詞是指在一段時間內舉行的紀念活動或者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可以定期舉行。從詞匯色彩上看,“季”族詞跟“節”族詞不同,上述例句中的活動主題及活動內容表明,“季”族詞表示“時尚的”、“輕松的”、“地區性的”等色彩意義,與“節”族詞不同,兩者的異同請見《表1》。

注:“節”族詞不屬于新詞,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對其進行例句分析,其詞匯意義摘自《新華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色彩意義來自作者本人對例詞的內省。

從《表1》可知,“季”族詞和“節”族詞的主要差異表現在色彩意義上,兩者的意義邊界有重疊部分,但具有清晰的原型范疇,“季”族詞的使用不違背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具有理據性。

(二)作為“僑詞”的“季”族詞

雖說“季”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理據性,但從“季”與“節”固有的詞匯意義和色彩意義上看,用“節”字表達“季”族詞所指稱的那些新概念,應該更具表現力,“季”字則需要增加更多的義項才能準確地表達所指概念。上海“櫻花季”的來源為我們揭示了選用“季”的另外一種可能的原因。

眾所周知,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櫻花深受日本國民的喜愛,日本各地每年春天都會舉行“櫻花祭”活動,日語的“祭”具有兩種基本語義,除了我們所熟悉的“祭祀”義,還有“紀念、慶祝、宣傳等活動”之義,如“祝祭”、“祭典”等。查閱《新華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書中關于“祭”字頭的釋義,其本義均為“祭祀”,雖然現代的節日源于“春祭”、“臘祭”、“端午祭”等古代的祭祀活動,但在漢語中,“祭”字始終沒有“慶祝、宣傳的活動”之義,只有某種“紀念”義,而這種“紀念”是隆重而莊嚴的,如“端午祭”、“軒轅祭”。本文開篇就提到“北京國際電影節”,實際上,日本的“東京電影節”更是舉世聞名,“電影節”用日語叫做“映畫祭”,“祭”字的意義與用法跟“櫻花祭”中的“祭”相同。現代漢語的“祭”與日本的“祭”具有相近的語義,但日語中的“祭”還演變出“慶祝、宣傳的活動”之義,日語“祭”的輕松、愉快的語感與漢語“祭”的莊重、肅穆的語感完全不同。

近十年來,新詞新語中,來自日本的新詞頗多,由于同樣使用漢字,來自日本的新詞可以直接移植到漢語中。學界將這種從我國輸出到其他語言,而后經過在其他語言中的演變,重新回歸漢語系統的詞稱作“僑詞”。那么“櫻花祭”為什么沒有直接進入漢語系統,而變成“櫻花季”了呢?本文作者認為,原因在于詞的色彩意義上。漢語的“祭”源于對天、神和祖先的崇拜,“祭”的對象不是“凡夫俗子”,而且“祭”的活動具有神秘感,因此,漢語的“祭”與日本的“祭”所表達的語義色彩相差甚遠。現代漢語中,“季”與“祭”語音相同,而且“櫻花季”、“電影季”等活動都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具有異文化特色和時代特色,因此,選用“季”既能與原詞匯的漢語語音保持一致,又不與原詞匯的漢語色彩義發生沖突。

四、“季”族詞的色彩意義和詞義演變模式

關于“季”字的文獻資料和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現代漢語語料表明,在本文所指的“季”族詞出現之前,“季”字并無“節日”之義,也無“紀念”或“慶祝”的語義。“季”族詞的出現源于語言自身發展的原因和社會、文化的原因,包括文化的交流與語言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