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可行性研究報告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業可行性研究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林業可行性研究報告

篇1

【關鍵詞】可行性研究報告;可行性研究;建設項目;作用;問題及對策

可行性研究報告受到批準,是建設單位向國家申請補助或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與其他投資者進行合資的重要依據。凡是向國家申請補助或者向銀行申請貸款的建設項目,應該向相關的部門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或銀行通過有關部門審查可行性研究報告,確認建設項目的實施性之后,才能批準進行資金補助或銀行貸款。在項目建設的整個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對項目初步設計進行編制的根據。初步設計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進行設計,最終為施工圖做出準備。初步設計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項目經濟技術指標、投資概算、建設工期、建筑節能、三廢治理、勞動定員、設備選型、工藝流程、總體布置、產品方案和規模等,提出具體的操作方案,在進行初步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遵守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相關原則。

但同時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可行性研究報告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在不少人看來,投資項目決策與評價的決定性指標,是投資項目的經濟內部收益率,其他指標不過是經濟內部收益率的陪襯,都是為經濟內部收益率服務的,至于擬建項目對當地社會的影響和社會條件對項目的適應性和可接受程度過去則往往很少考慮。在正常情況下,以不變價格計算的經濟內部收益率,是投資項目經濟活動量的集中表現,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評價指標,因而過去往往以經濟內部收益率是高于行業基準收益率還是低于行業基準收益率作為唯一指標來決策項目的取舍,一是忽視評價項目建設是否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協調一致;二是忽視評價項目建設是否有利于項目與所在地區利益協調一致;三是忽視評價項目建設是否有利于避免或減少項目建設和運營的社會風險。

有些可行性研究報告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經濟發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過去一些業主和政府為了追求經濟收益和當地GDP的增長,僅注重項目經濟收益和給當地帶來的GDP的增長,而對就業率、社會保障度、居民消費指標視而不見,熱衷于上所謂的見效快的項目,對關系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民的生存權,關系到人的素質提高、人際關系升華,關系到經濟長期繁榮、政治穩定的項目,則不愿意去投資。項目決策與評價也是以項目生產的物質成果作為判斷依據,而有關項目生產與人的關系則很少去研究和評價。

有些可行性研究報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過去近30年的經濟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投資拉動作用十分明顯,但是我們也支付了比較昂貴的生態成本,經歷了一個先破壞后保護、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節約、先砍林后種樹的過程,自然資源損失迅速上升。一些業主或地方政府在項目評價與決策時,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擬建項目眼前的經濟效益這樣的硬指標,沒有看到自然環境保護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軟指標。地方干部政績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多少,而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關系到老百姓長遠福祉的指標,則考慮不夠。

對近年來的建設項目進行總結分析,我們看到這樣的事實:有的項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資一增再增,仍然難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項目,雖然建成,但不能達標達產;有的項目,建成投產了,也能正常生產,但產品銷售不出去,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工作粗糙,沒有科學、客觀、公正地為顧客提供依據充足、內容完整、實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這一嚴酷的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對策,更好地為投資決策服務,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1 依據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在建設必要性的論述中沒有國家和地區或長遠規劃,沒有國家產業政策,沒有項目建議書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項目,沒有必要的資源報告,對于需利用礦產資源的項目,沒有國家批準的礦產資源報告;在投資估算中,沒有主要設備的咨詢價格資料,沒有相應的工程造價的定額、標準;在經濟評價中,隨心所欲地采用一些過時的財務三率和參數等。

1.2.內容不全。

所謂內容不全,就是缺少應設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沒有節能篇,有的沒有環境保護篇,有的沒有建設進度計劃,有的在設計方案中沒有方案比選及其推薦方案的論述,特別是有關章節沒有風險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夠。

所謂深度不夠,就是該寫的篇章都寫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論據不充分,論述不詳細,定性描述多,定量計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產規模確定原則和計算過程,有的缺少設計方案的確定原則,有的缺少主要生產設備的計算方法,有的節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體的節能措施和節能指標,有的環境保護物盡其用仍然采用已經作廢的標準,缺少具體的環保措施。在經濟評價中,對基礎數據的來源不調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實性等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建設項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場,或者市場占有份額很小,這個項目將難以生存。因此市場預測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閑視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場預測,缺少對產品銷售范圍區內市場需求(包括顯在需求和潛在需求)的調查研究,缺少產品壽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產品的競爭分析,缺少價格分析,缺少風險分析和營銷戰略分析。

1.4 人為摻“水”。

例如,有的有意壓低設備價格和建筑安裝費用,降低投資估算;有的有意壓低成本,抬高產品售價,滿負荷生產,無庫存積壓,抬高經濟效益;有的對各種風險分析則輕描談寫,有意降低項目風險等等。把"可行性"編制成"可批性",甚至編制成“可騙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有關政策問題。

早在1983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于建設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的試行管理辦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試行",不見正式。各行業關于可行性研究的規定參差不齊,有的行業至今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有的行業有規定,但已不適應目前形勢需要了。

2.2 建設單位問題。

有的建設單位對建設程序不了解,聽說要搞可行性研究,隨便找幾個人寫上幾頁就算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了,這是盲人騎瞎馬。有的建設單位對建設程序了解一二,但圖省事怕麻煩,不按規定要求辦事,這是明知故犯。

2.3 編制單位問題。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集中反映在設計單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設計單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裝備資源和資金。具體表現在:一是信息不靈,特別是缺乏國民經濟綜合信息,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據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設計單位一般具有工程設計力量,但缺乏經濟、市場、財務、營銷、生產等方面的經驗和專家,這就不可能對經營風險進行認真而實際的分析和預測。三是有的設計單位,"藝不高,膽卻大",為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不顧自己力量有限,跨行業、越資質地承攬任務。四是為了降低成本,不作現場調查研究,甚至連現場都不去,坐在家里閉門造車。五是一味遷就、照顧建設單位意見,完全按業主單位或領導意圖辦事,大講可行方面,不講或少講不可行方面,對有利條件,連篇累續,以示利條件則輕輕一筆帶過,失去了公正、科學、求實的基本原則。六是為了趕時間、爭項目,搶資金,在短期內(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編出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這樣粗制濫造的產品,質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設計單位甚至出賣資格證書,為社會上其他人員或單位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負責任地加蓋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對策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切實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對策:

3.1 制定新規,細化相關條款

國家和行業部門應對以往的規定進行清理,制定新的有關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和深度的規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二是要與國際工程咨詢業的要求接軌。三是根據本行業部門的特點,盡量細化有關條款。

3.2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工程咨詢單位持證執業的規定。

早在1994年,國家計委就了《工程咨詢業管理辦法》(2號令)和《工程咨詢單位資格認定暫行辦法》(3號令)。1997年又發出了《工程咨詢單位持證執業管理暫行辦法》(計政研[1997]506號文),2005年頒布的《工程咨詢單位資格認定辦法》。根據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協會和各地方、行業協會在資格認定、年檢復評中就特別注意:在資格認定時要嚴格按照2號令中規定的資格標準,逐條對照,對達不到要求的,堅決不予認定。在年檢復評中,要嚴格審查其產品(如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質量,對不合格品多的、顧客反饋意見不滿意多的單位,要嚴肅處理,該降級的降級,該取消資格的就取消資格,決不手軟。

3.3 加強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的人員培訓。

針對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缺乏編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現狀,應有計劃、有組織、多渠道地培訓有關方面的人員。主要培訓內容是:建設項目程序、項目建議書的編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論及編制方法、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軟件應用。此外,設計單位還應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4 按建設程序辦事,嚴格審批可行性研究。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制訂了《工程咨詢成果質量評價辦法》,對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價目標、標準和方法作了具體規定,嚴格把好建設項目前期質量關,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各類項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簡化建設程序和超越權限,對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文件達不到規定內容和深度的,評估單位不予評估,審批單位不予審批。

3.5 設計單位應加強企業管理。

就可行性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包括質量意識和管理措施。所謂質量意識:一是企業領導要把質量管理當作企業管理的核心工作來抓。二是堅持不懈向全體員工進行質量第一思想的宣傳、教育,樹立全員質量觀念。三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堅持公正、科學、求實的行業道德,認真調查研究,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四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資質和能力范圍內,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 科技.1998(10)

[2]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鄧述平,王仲谷,居住區規劃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4]姚永正,中國園林景觀.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5]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尹安石.現代城市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7]王洪成.園林景觀設計要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8]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篇2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以管理嚴格著稱,國家林業局世行項目卷入惡性腐敗案,自然備受關注。

記者采訪獲知,林業世行貸款項目的涉案資金并非世行貸款本身,而是來源于項目貼息貸款、項目管理費以及還貸準備金。這些違規資金大多來源于國內。

世行貸款項目屬于中國外債,由國務院授權財政部代表國家舉借,財政部代表國家具有完全的還款責任。國內參與世行項目管理的部門,主要是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兩者的分工是:國家發改委承擔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工及驗收報告等事項的審批職能;財政部則是與世行談判、磋商以及簽訂協議的“窗口”。

世行貸款在中國的操作流程,首先由地方發改委與財政部門提出項目,同時上報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擇定項目后,由財政部負責與世行進行談判。項目申報一旦被世行采納,世行會派出代表團,對項目進行制訂可行性研究報告、環境評價報告、移民拆遷安置計劃、財務和經濟分析報告等工作。

對于資金的使用,世行管理非常嚴格,多采用“提款報賬”的辦法,即項目單位首先墊付資金,世行對相關票據審核合格后再支付資金。對項目數額較大、用款單位無力墊付資金的項目,世行資金也是直接付給商品或服務供應者,避免項目單位直接接觸資金。

財政部國際司官員評價說:“世行貸款項目很少出問題,其管理模式、制度體系健全,與國內資金項目比較,無論工程質量還是資金的使用效率都要高。”

也正由于世行資金本身很難鉆空子,不法之徒只好把手伸向依托于世行貸款的國內相關資金。

記者了解到,國家林業局世行項目始于1990年。當時世行貸款資金由部委向各省轉貸,國內資金實際進入這些部委賬戶,包括管理費、貼息貸款等;還貸準備金也先交到這些部委,由他們集中后上繳財政部。如此,導致貸款的籌借、使用、償還與責權利相脫節,為一些個人乃至部門上下其手、挪用竊取打開方便之門。林業局違規項目,正是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產生的。

篇3

(一)按建設性質一般分類

1.按行業分類:能源項目、交通項目、原材料工業項目、裝備工業項目、農業項目、林業項目、水利項目、生態和環境保護項目、商業和服務業項目、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項目以及房地產開發項目等。

2.按投資主體分類:政府投資項目(又分為中央項目、地方項目)、企事業單位投資項目(含外商投資項目、合資項目、民營企業投資項目、社會團體投資項目)、個人投資項目。

3.按項目建設性質分類:新建項目、擴建項目、改建項目。

4.按項目建設階段分類:籌建項目、開工項目、在建項目、建成投產項目、收尾工程項目。

(二)按建設項目的市場性能分類

1.公益性建設項目,主要指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建設項目,包括國防、科學研究、教育、文化設施、醫療衛生、體育運動、生態和環境保護等建設項目。

2.基礎性建設項目,主要指具有自然壟斷性、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收益低的基礎設施和部分基礎工業建設項目,如能源項目、交通項目、水利項目、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等。

3.競爭性建設項目(又稱經營性項目),主要指投資收益好、對市場反應靈敏,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建設項目,如加工工業項目、商業及服務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等。

(三)按政府管理權限分類

劃分為實行審批制、核準制、備案制項目。

1、核準類:工業類、倉儲物流的項目大部分屬于備案類,其中對環境有污染的化工、石油、爆炸等、還有外資企業的工廠類項目屬于核準類。對于實行核準制的項目,企業僅需向政府提交項目申請報告即可,不再經過批準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節能評估報告和開工報告的程序。

2、審核類:所有的房地產項目由國家財政出錢建設的項目屬于審批類,包含文、教、衛系統,即圖書館、文化宮、音像器材、書店,教育系統等。對于政府直接投資或以資本金注入方式投資的項目,需報送審批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對于投資補貼、貸款貼息、轉貸的項目,只審批資金申請報告。

3、備案類:即自然人自籌資金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如商品房、商業大樓、住宅小區、幼兒園、私立學校、辦公大樓等等均屬備案類,重點是自然人自籌資金開發的房地產項目。

篇4

論文關鍵詞: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經濟評估

 

一.建設項目環境的經濟評估現狀

環境影響評價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一項主要內容。但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存在一些問題。目前的現狀是,環境影響評價僅僅通過影響項目投資額來作用于建設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對于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如排污收費、排污交易許可證收費、環境稅等并沒有在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階段作為影響項目可行性因素考慮進來,深入研究分析。

1.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環評性質界定不明確

在項目立項論證的前期工作中,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應該是一個決定其是否可行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現有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環境影響評價只被列為一個普通的參考項。環境影響評價在決定項目是否可行方面到底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目前的實踐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很大的模糊。很明顯,在分析項目對未來環境的影響時,如果技術上不能達標,則該項目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污染治理成本以及運行費用太高,也會導致該項目整體上不可行。但是,建設項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環評的約束力只停留在反映項目對環境造成的一般影響及相應的治理措施。

(2)環境成本分析缺失

原則上環境評估須包括環境成本效益分析,即通過項目的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比較不同方案的優先性,或者計算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污染經濟損失, 以判斷項目環境影響的可承受性和項目的可行性。雖然我國對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早已起步,環境影響制度已經實施了近20 年,但是項目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始終是個薄弱環節。雖然評價內容也列入了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然而由于缺乏經濟分析的標準方法和參數,實際上沒有什么實質性進展。對于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現在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都對此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項成本費用是項目現金流的組成部分,會對項目的可行性產生很大的影響,不考慮、不計入這個數字,嚴重地弱化了可行性研究的科學性、準確性。

2.項目可研中環境影響經濟評估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現有的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中一般從項目本身角度進行財務性分析,而項目的環境影響由環保部門進行,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在可行性研究中幾乎流于形式中國學術期刊網。以經濟效益為目標,而沒有考慮因環境影響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和費用的評價模式,忽略了環境經濟外部性,不利于做出正確的項目決策。

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時期的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畢業論文題目,我國較早建立了投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應該包括“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制定出環境影響的經濟量化分析的實施細則或技術導則。根據有關研究,環境影響的經濟量化分析對完善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通過把環境效益、環境損害和環境保護費用納入投資項目的費用效益或費用效果分析的框架體系之中,有助于實現經濟分析所強調的核心效率目標,即要求以最低的成本來實現最優的政策目標。

二.建設項目環境經濟評估案例研究

1.案例描述

(1)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巫溪縣300噸野生松籽加工生產擴建項目

建設性質:擴建

建設地點: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大包村(原黃泥村)

(2)產品方案

本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加工松籽2250噸和年產松仁 450噸目標,滿足重慶周邊及國內外市場對天然野生松仁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充分利用、挖掘現有的基礎生產條件和加工規模,在已有的松籽加工生產線基礎上實現設備升級、加大研發力度、改善生產環境,購置包括松籽加工、松仁烘烤、松籽烘干、松仁脫紅皮、松仁自動揀選等5套設備和運輸車3輛;完成技術轉讓的引進;完成工廠綠化、給排水等基礎設施的改善。

(3)項目效益

經濟效益: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項目增量銷售收入3600萬元,增量凈利潤235.67萬元,增量投資利潤率22.75%,增量財務凈現值1387.78萬元,增量財務內部收益率41.42%,增量投資回收期3.87年。

社會效益:本項目的建設可直接帶動當地農戶5800戶,2300戶農戶間接受益,安置農業就業人口200人。農戶年均收入增加0.5965萬元,人均增收0.376萬元。對完善農副產品產業鏈條,提升種植業和加工產業比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生態效益:本項目建設實現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發揮林業建設的生態與經濟、社會三大綜合效益的結合畢業論文題目,有助于“森林重慶”目標在巫溪的實現。

(4)環境評估

環境影響:該項目對環境的主要影響為項目施工中和項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和設備產生的噪音等,會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開發利用野生松籽,可以提高林業附加值;有效避免成熟松塔落地發芽生長,造成樹林過于密集,影響林木正常生長;有利于實現森林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促進林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環境治理措施:該項目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項目在施工期間產生的污水和交付使用后產生的廢水,基本上不含有對環境污染的有害化學物質;擬收集、處理后排入尖山鎮市政工程管網;在施工過程中做好臨時的排水溝渠,采取可行有效的施工方案;項目建成后營運期間垃圾或廢棄物送至處理場予以填埋處理或回收站循環利用;項目建成后產生的廢氣也會較少;在項目建成后,也會嚴格按照《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中Ⅲ類標準,即:晝65dB,夜55dB。項目建設嚴格執行相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工程建設后期會有計劃的恢復。

環境影響評價及審批:經項目區環保部門綜合論證認為,該項目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重慶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加工廠選址合理,污染治理措施可行,污染物能達標排放。對于環境的影響在相關規定許可范圍內,同意建設該項目。

2.案例解析

案例簡介中建設項目基本情況涵蓋建設名稱、性質、地點、規模、技術方案、建設期限、投資結構、資金來源等,此外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還要做項目的建設背景、基礎條件、市場風險收益分析、項目組織管理、投資估算、財務評估和社會效益方面的分析研究。而項目環境評估是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一個環節。

案例中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是從環境影響、環境治理措施、環境影響評價及審批等三個角度展開,環境影響部分只是針對項目施工中和項目建成后所形成的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和設備產生的噪音等,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進行定性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若干一般性的措施,集中在項目施工方案及項目建成后營運期間垃圾或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但是畢業論文題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定量指標體系并沒有建立,更談不上實施過程中的操作性強弱問題。

如果項目方案的環境影響不能以貨幣價值的形式予以量化,就無法采用基于費用和效益量化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無法計算諸如經濟凈現值、經濟內部收益率等經濟評價指標,對各方案的經濟費用和效益進行分析和比較以確定項目的取舍,因而也就無法采用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對項目建設方案進行經濟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應借助于經濟費用效果分析方法,對效益不能貨幣量化的環境影響效果進行定量分析。

三.結論與對策

通過以上對建設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現狀問題的總結分析,在案例剖析的基礎上可得出如下結論與啟示:現行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環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忽視了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可行性因素的影響力, 忽略了項目建成之后運行期間由環境影響產生的成本費用,國家在稅費征收管理的內容和標準方面有很多空白等。

針對這一現狀,在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納入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是亟需且必要的。如何有效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經濟評估不僅是環保觀念的問題,更是制度設計的問題,尤其是現實可操作性問題中國學術期刊網。關于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提出“路徑可行性”,這種“路徑可行性”首先體現在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應用條件界定和使用方法的選擇上。

1.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應用條件

經濟費用效果分析是指當用于分析的資金有限、信息有限,難以用貨幣形式計算效益時,可以不考慮效益,只估算所有備選方案的費用,選擇費用最小或在一定費用水平下效果最好的方寒。費用效果分析主要用于互斥建設方案的比選。環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務的效益無市場交易條件,很難用貨幣價值估算出來。當這些物品或服務的損失不可逆時,最優的選擇就是選取某種方案,使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損失最小化。經濟費用效果分析的應用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 (l)待評價的方案數目不得少于兩個畢業論文題目,并且是互斥方案。 (2)待評價的方案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目的。如果待評價的各個方案追求的目標不一致,各個方案就沒有可比性,費用效果指標也就失去了意義。(3)各方案的費用采用貨幣單位計算,效果采用非貨幣的同一單位計算。

2.項目環境經濟評估的方法選擇

常用的環境成本計算方法包括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恢復和防護費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資本法等。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按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價值作為計算基礎;第二類是以污染后果的消除與損失補救的成本作為計算的基礎;第三類是以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投資及運行費用作為計算基礎。第一類計算基礎為眾多專家學者所接受,認為其最合乎經濟學原理,主要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環境成本的計量;第三類指標主要針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投入量進行的,技術上最可行,信息處理量不大。綜合對比,第一類的環境的損害價值與第三類建設項目的環保投入,在操作上最可行。由于相同的投入所帶來的環境效益的不同和消除環境不良影響的成本差異的巨大,所以在項目可行性的論證中容易造成決策重點偏差,影響決策質量。而環境的影響有四大類:生產力、選擇價值、健康和舒適性,所以在可行性研究的操作中,可根據項目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環境成本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一馳、馮良華.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經濟影響分析.林業建設.2007.2

[2]李開孟.投資項目環境影響經濟分析的必要性.中國工程咨詢.2008.1

[3]李佳、吳軍年.建設項目環境經濟損益分析指標體系建立.2007.10

[4]張群、荀志遠.考慮環境成本的項目經濟分析方法.決策參考.2005.10

[5]付家驥.技術創新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篇5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我縣范圍內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

本規定所稱的旅游資源,是指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發展旅游業所開發利用,能作為旅游項目,并由*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人民政府)或上一級人民政府評估、界定,向社會公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以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歷史文物古跡作為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管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旅游資源管理工作,堅持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旅游資源保護開發應當與城鄉經濟建設同步規劃、協調發展。

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應當注重溫泉之鄉旅游特色和潮客兼容歷史文化內涵。

第四條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必須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管理工作。

*縣旅游局是我縣旅游業行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縣旅游主管部門),依法對全縣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實行統籌、協調。縣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依法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實施規劃、監督和管理。

第六條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及村莊規劃的原則下,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編制,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編制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應當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專家和群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和論證。

第七條鼓勵內資、外資和各行各業投資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配套設施,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八條開發建設旅游區(點),包括旅游度假村、游樂場(園)、主題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飯店等建設項目,應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九條各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當集中專項資金用于旅游區(點)的環境保護、衛生設施建設和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第十條興建或改建經營性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提交書面申請報告,并編制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報縣旅游主管部門組織初步評審。

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應當包括:

(一)選址、區域范圍和功能劃分;

(二)性質、建設規模、投資總額和資金籌措;

(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措施和環境容量分析;

(四)文物古跡的保護措施;

(五)市政配套設施;

(六)水土保持配套措施;

(七)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八)安全、消防防護配套設施;

(九)客源市場的定位、接待容量和預期效益;

(十)其他需要申報的事項。

第十一條縣旅游主管部門在收到申請報告和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后,應及時組織有關單位進行初審。

建設單位應憑縣旅游主管部門頒發的“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評審意見書”,按建設項目基建程序依法向發改部門辦理立項等審批手續后,再報有關部門審批方可動工。法律、法規規定需報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批準的,從其規定。

第十二條開發和建設經營性旅游項目必須請有資質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編制項目總體規劃和詳細建設規劃,項目規劃必須服從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第十三條經營性的旅游資源建設開發項目實行誰投資、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由建設單位負責開發經營,并負責組織編制該旅游項目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方案,方案包括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和建成后景區的旅游資源保護措施。經縣旅游主管部門和發改、規劃、國土資源、林業、城管、環保和建設、文廣、水利等部門評審,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第十四條縣旅游主管部門應會同發改、規劃、國土資源、林業、環保和建設、城管、文廣、水利等部門對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建設項目按期實施。

第十五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或非法買賣、租賃景區土地及旅游資源。

禁止建設單位非法轉讓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經營權或部分經營權。

建設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閑置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對超過法律、法規規定時限開發建設的項目,由縣人民政府依法收回。

第十六條在旅游區(點)內從事開發建設活動,應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規定,符合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開發建設前,應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定資源保護計劃和措施。開發建設項目的廢水、廢氣、廢渣、廢棄物及噪音的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景觀、文物破壞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禁止在旅游區(點)興建破壞景觀、污染環境、妨礙游覽的開發建設項目。對已建的,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提請縣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或限期搬遷。

第十七條禁止在旅游區(點)興建宣傳封建迷信活動的設施。

第十八條在規劃開發建設或已開發利用的旅游區(點)內,嚴格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爆石、爆魚、電魚、捕魚;禁止倒放垃圾淤泥和排放污水污染環境;禁止捕獵野生動物,禁止破壞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生物資源和水資源;禁止開山采石、挖沙取土、圍墾放牧、填蓋水面、以及未經批準擅自攔河或筑壩;禁止砍伐樹木、土葬造墳以及進行可能改變旅游區(點)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動,保持地形地貌景觀。對于已經造成生態破壞的,必須限期整治恢復。

第十九條旅游區(點)的開發建設和旅游活動的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點)的環境容量,其性質、布局、規模、體量、高度、造型、質感、色調等,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旅游區(點)內應控制旅游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強綠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和高度。

第二十條開發和利用古遺址、名人遺跡、歷史紀念地、古寺廟建筑、古園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資源作為旅游項目,不得改變其特有的歷史風貌。

第二十一條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特點,開展健康合法的文化娛樂活動,改善交通、服務設施和游覽條件,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安全管理和環境衛生管理,及時制止擾亂旅游秩序、破壞景觀景物的行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區(點)應當設置說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線標志,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

對重要景物、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旅游資源,旅游區(點)管理機構應制定和落實具體保護措施,實行重點保護。

第二十二條對潛在的旅游資源,縣旅游主管部門應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統一調查、評審,納入保護范圍。

第二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旅游資源的義務,并有權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破壞旅游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二十四條對積極發展旅游事業,保護和開發旅游資源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規定第十條規定,建設單位不編報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書的,縣旅游主管部門不對其進行組織初審;報告書內容不實的,由縣旅游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發給初審意見書,有關部門不予辦理建設項目審批手續。

篇6

[論文摘要]干旱是制約泰來縣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介紹泰來縣旱災情況、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基本情況及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分析工程建設對本縣抗旱及其他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基本情況

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轄8鎮2鄉,83個行政村,532個自然屯。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萬人。全縣總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萬畝、草原109萬畝。境內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龍濤河、呼爾達河、小綽爾河、烏裕爾河)、374個泡沼。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2.3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億立方米。全縣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貯量非常豐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0-30mm,年徑流量0.78億立方米,過境河流嫩江多年通過我縣水量241.82億立方米,大綽爾河年平均引水0.7億立方米,年可開采地下水量為3.70億立方米。

二、旱災情況

泰來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風大,夏季高溫少雨,秋季干燥多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發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在20天以上,最大風力達12級,是典型的風沙干旱區。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縣發生旱災48年,春旱連夏旱20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春旱,特別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來越嚴重,春旱連伏旱,夏旱連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別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別比歷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來,高溫少雨導致我縣連續特大旱災,旱災面積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二是連續干旱使全縣土壤墑情降到歷史最低點,我縣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層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縣地表水蓄積量急劇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數幾個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庫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縣374個泡沼蓄水可達1.4億立方米,但現在蓄水量不足0.2億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國以來,我縣累計作物受旱面積3419萬畝,受災面積2760萬畝,成災面積2129萬畝,絕收面積363萬畝,旱災共造成損失糧食136萬噸,經濟作物損失9.9億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82.9萬畝,成災面積155.6萬畝,絕收面積80.5萬畝,損失糧食24.1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草場受旱面積109萬畝,其中70萬畝返青后干枯,林業受旱面積50萬畝,導致新植林的成活率僅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00萬畝,成災面積75.8萬畝,絕收面積30.2萬畝,損失糧食12.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0.31億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50萬畝,2007年旱災面積71萬畝,絕產面積15萬畝。

三、規劃依據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約我縣經濟發展最主要因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縣的干旱問題,縣委、縣政府從我縣水資源條件出發,依據通過水利部和省水利廳專家審查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抗旱總體規劃報告》(2002年10月),委托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2003年11月)和《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來縣中南部,行政區劃包括江橋鎮、平洋鎮、克利鎮、勝利鄉、泰來鎮、寧姜鄉等6個鄉(鎮),2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70萬畝,其中耕地75.2萬畝,總人口11.28萬人。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從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兩項任務,提水灌溉水田8萬畝,旱田22萬畝,解決抗旱水源27萬畝,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勝水庫及周圍濕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億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橋水文站上游約6km,嫩江與綽爾河交匯處的杏花山開山口。嫩江水資源比較豐富,根據江橋水文站45年徑流系列(用水還原為天然徑流)進行分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為714m3/s),年徑流CV=0.46,P=75%的年徑流量為149×108m3。

本區地勢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濕地及沙崗。

干旱是本區主要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減產,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嚴重不足,草原、葦地退化,土壤沙化、鹽堿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我縣先后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和技術審查工作,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水土保持論證等六個相關論證。省水利廳對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出具了審查意見,項目土地預審和水資源論證分別得到省國土資源廳、松遼水利委員會批復。2007年11月,省水利廳將項目建議書報水利部審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遼委對該項目進行了立項審查并提出核批意見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國家發改委同意該項目由我省發改委立項審批。2008年8月,省發改委先后批復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省水利廳批復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項目渠首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開工。

五、工程建設其他意義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決本區農業用水解決干旱問題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引水工程是泰來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各種經濟的需要

目前泰來縣中南部地區耕地面積75.2萬畝,主要以旱田為主,種植結構為玉米、高粱、綠豆等低附加值農作物。引水工程實施后,可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濕,退耕還草,以草原為中心發展畜牧業,以水面為中心發展畜禽養殖業,促進各種經營,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引水工程可為泰來縣中東部補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來連續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趨勢,據1995年至2001年對泰來縣城周邊6眼井(好新白廟子、宏升鄭家屯、街基綠化、勝利五家子、平洋鎮、泰來鎮)實際觀測資料分析,該區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極值最大降深達2.13m,致使該區20%的農田井抽不上水,60%的農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實施引水工程,將嫩江水引入該區的湖泡中,補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現有工程

引水工程輸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橋灌區灌溉渠道,進行整修擴建,引嫩江水入宏勝水庫等庫泡,進行調蓄,減少工程占地。

(四)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

篇7

一、主要經驗做法

1、落實領導包保責任

洮南市委、市政府已經把百萬畝山杏基地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納入日程,層層建立組織,落實責任,成立了百萬畝山杏基地建設指揮部,市委書記、市長任總指揮,各部門和單位的主要領導負總責。每名市級領導都有自己的責任區,各部門和單位都有建設任務,從2004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在雨季組織市直機關干部上山栽植山杏,林業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到栽植現場,親自負責山杏栽植的技術指導和栽植的數量和質量。

2、充分利用國家政策

為了充分調動群眾的造林積極性,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封山育林,都通過包、租、賣、給等方式,把林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有償轉讓給農民群眾,不造無主林,不栽無主樹,使山杏產權明晰,切實將產權落實到戶,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利用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機遇,鼓勵農民群眾多退一些適宜栽植山杏的耕地。達到既治理生態又增加效益的目的。

3、立足長遠,科學規劃,精心管理,確保山杏成活

山杏是洮南市北部半山區的鄉土樹種,耐干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過去,該區域野山杏漫山遍野,山清水秀,林茂糧豐。七、八十年代的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使這里的山杏面積銳減,幾乎到了滅絕的境地。進入二十一世紀,洮南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毅然決定建立百萬畝山杏基地,并選派40余名林業技術人員與鄉村干部一起,深入現場進行規劃踏查,用GPS進行定位,實拉實測面積,并準確掌握各地的立地條件,健全了圖、表、卡、冊等相關材料,并科學制定了《洮南市百萬畝山杏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改變過去春、秋兩季造林為春、雨、秋三季造林,采取人工和封育相結合的方式,為確保苗木成活,洮南市自己建立種苗基地,培育山杏苗,做到質優價廉,品種純,進而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4、建立有效的管護機制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見林,林產品產生效益,管護尤為重要。洮南市為了解決重造輕管的問題,提出要把山杏當成果樹一樣來管理,及時做好澆水、鋤草、剪枝、鏟趟等撫育環節,并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成立了市有林保、監察大隊,鄉(鎮)有護林隊,村社有護林員的城鄉配套,功能齊全的管護網絡,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戶,落實到人。

5、抓好典型示范作用

為使全市上下干部群眾從思想上認識到發展山杏的可行性,洮南市注重用典型示范來引導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野馬鄉建立了山杏種植示范基地,并根據不同時期采取召開現場會的方式來推廣山杏基地建設規模,林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基層、深入農戶、深入現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使全市上下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發展百萬畝山杏基地的共識。

6、超前謀劃,為后期產品加工做好準備。

百萬畝山杏基地建成后,為了使林產品能夠轉化增值并產生效益,洮南市超前謀劃,先后到遼寧朝陽和河北承德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考察看到了開發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探索出了發展山杏產業的模式。同時還編寫了《洮南市百萬畝山杏基地建設項目建設可行性報告》,并積極向省林業廳和國家林業局申請立項,為山杏建設的后續產業奠定基礎。

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篇8

一、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我市共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處,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隱患點個,占隱患點總數的 ;崩塌隱患點個,占;泥石流隱患點個,占;地面塌陷隱患點個,占。地面塌陷是我市威脅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人數約占地質災害威脅總人數的,威脅財產約占受威脅財產的。

二、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治區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市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于港兩岸平原區及北部、西部丘陵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散布于等鄉鎮。等鄉鎮及全市公路兩側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點防治區域;等鄉鎮(街道)及鐵路兩側為地面塌陷的重點防治區域。重點防災地段為邊坡穩定性較差的公路尤其是新建國道、省道、縣鄉級公路、水庫庫區公路和山區公路沿線;工程建設強度大、邊坡較陡、風化殘坡積層較厚的山區斜坡;旅游風景點內險要地貌處;礦山的尾礦庫、閉坑礦山的采空區;地面塌陷較發育的灰巖地區。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是指受災害威脅人數人以上,或因災可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萬元以上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全市共有以下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1. 鎮村村后山坡滑坡隱患點;

2. 鎮村村北東向500m地面塌陷隱患點;

3. 鎮村見滑坡隱患點;

4. 鎮村村坡地面塌陷隱患點;

5. 鎮村村地面塌陷隱患點;

6. 鎮村村地面塌陷隱患點。

上述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我鎮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所在村要在汛期來臨之前明確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及時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并報市國土局備案。各村要對本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巡查,建立檔案,加強防災減災宣傳,落實防災責任,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重點防范時段

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月,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毫米的時段,或臺風降雨開始至臺風過后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

三、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一)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編制實施

鎮根據各村實際編制轄區內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并組織實施。

(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工作

市氣象局會同市國土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警)工作,對轄區內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及影響程度做出預報,使我鎮及有關部門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效地部署防災工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加強地質災害隱點的巡查和治理工作

地質災害隱患點按“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進行勘查和治理。今年我鎮地質災害勘察、應急排險的重點是村官壩頭后山坡滑坡。

(四)加強公路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交通和旅游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繼續做好公路鐵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成建設或項目法人單位及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認真做好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認真貫徹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及其他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報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項目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六)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各項規章制度

1.災情巡查、提醒、分級管理制度。鎮村要在汛前、汛中組織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鐵路沿線進行實地巡查,對各點的災情現狀及發展趨勢作進一步分析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意見,并建立巡查臺賬。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地段,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的山區農村,要按照有關要求,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災害提醒制度,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2.防范期值班制度。在整個防范期,鎮政府各村要堅持地質災害值班制度,保持聯絡電話24小時暢通。

3、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一旦出現災害險情,各村要視情啟動本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如災情嚴重或緊急,鎮政府將視情啟動鎮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4、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各村要根據《省地質災害報告制度》要求,認真落實災情速報制度。

四、部門職責

鎮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負責。國土、氣象、水利、交通、建設、農業、林業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部門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體職責明確如下:

(一)鎮政府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會同相關部門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健全完善防災網絡,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落實年度防治方案編制,會同氣象等部門開展地質災害預報(警)系統建設,及時落實汛期值班、災情巡查、災情速報和通報等制度。災情發生后,認真配合各村核查沖毀、淤積的耕地情況,幫助災民落實重新建房用地,同時對發生的地質災害,組織技術人員及時調查,查明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發展趨勢,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意見,督促其他部門制定本部門防災預案并落實防災措施。

(二)鎮水利辦

對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擬建水利工程項目要有防災措施。汛期之前,對病險水庫、水渠滲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等進行認真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逐步加強和完善小流域洪災的預警和信息化工作的建設。根據省政府要求將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小流域山洪防災體系。災情發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損毀情況,制定受毀工程修復方案,指導搶修受毀水利工程。

(三)鎮交通辦

新建、改建、擴建公路鐵路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在建公路鐵路的邊坡保護工作,要堅持“邊建設、邊治理”的原則,盡量減少因工程建設而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對因公路(高速公路、國省道、縣鄉公路、水庫庫區公路、山區公路)建設而引發的地質災害負有治理責任,要及時制定防范措施。新建公路鐵路未治理好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對轄區內所有公路沿線存在隱患的地段,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和雨天必須進行災情巡查,并建立巡查臺帳,發現險情,要及時設立警示牌,按防治預案做好應急處置。

(四)鎮教育部門

根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氣象、水文、地質災害易發區圖以及鄉鎮規劃等資料,及時編制和完善學校防御地質災害總體預案,明確轄區內防御地質災害的重點學校,并組織指導轄區內易遭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學校編制具體的防災預案,建立災害的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強防災減災知識、防災預案和自救措施的普及宣傳教育,開展預案演練,提高師生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學校的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五)鎮規劃、建設站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農村集鎮建房必須按規劃統一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六)鎮農辦、林業站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要改為旱地,滑坡體上不能全墾造林和種植高大樹木。一旦災情發生,要積極配合各村抓好農作物的救災工作。

(七)鎮廣播站

根據全鎮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防范期內的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通報,做好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警預報工作,在災害發生時及時提供救災現場氣象服務。

篇9

一、生產技術檔案建立的依據、目的意義及原則

建立依據。為了做好技術檔案的管理工作,充分發揮技術檔案在塞罕壩林業生產及技術管理各環節的指導作用,根據重點工程項目管理的具體措施、驗收辦法,結合林場林業生產項目的具體特點,對林場各類技術檔案進行了系統化、規范化的整理。

目的意義。技術檔案管理的目的是真實記錄、保存當時林業生產及技術管理中對各生產項目、生產環節的檢查、指導、監督、管理、驗收、變更材料的具體再現。重點工程項目的檔案建設更是關系到子孫后代、防風固沙、護衛京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對技術檔案進行科學的整理、分析,有利于總結經驗、教訓,有利于制定森林經營方案及各項林業生產施工方案的編制。

建立原則。在技術檔案的管理工作中實行總場、分場分級負責,始終堅持檔案的管理同林業生產的建設同步進行。注重技術檔案工作的定期監督、檢查,制定檔案的移交、借閱制度,保證技術檔案的完整性、準確性、系統性及安全和有效價值性。

二、各類技術檔案保存方式及內容

育苗技術檔案。裝訂成冊保存。每年一冊,主要包括各林場苗圃年度施工設計方案,全場年度育苗計劃、完成面積及產成苗量、存苗量統計表。以施工卡片方式存放,全場分年度、分樹種、作業工序、播種量、用工量、病蟲害發生情況、畝存苗量如實填寫。表的方式,登記歷年來全場育苗計劃、完成育苗總面積、總產苗量及合格苗產量。

工程造林技術檔案。指導類:對工程建設有指導性的文件。主要包括領導講話、會議材料、項目規劃、實施計劃、上級下達的文件等。綜合類: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總結、典型材料、工作簡報、工程進度報表等。項目類: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申請書、項目批復文件、施工設計方案、擴初設計、施工卡片、承包合同、成活率調查報告、竣工報告、管護措施、工程規劃圖、竣工圖、聲像、照片等資料。科技類:主要包括項目申請書、科技成果、成果鑒定書等。

營林技術檔案。營林技術檔案分年度、作業類別(撫育、主伐等)進行整理裝訂,每年每類別各一冊。主要包括上級批復的年度施工設計方案、竣工報告、林權證、采伐證等。

病蟲害防治檔案。分年度整理、裝訂成冊,主要包括年度防治施工設計方案、竣工報告、防治效果報告、“四率”評比材料、上級來文以及年度預測預報材料。同時將防治規劃圖、蟲種種類、形態特征、發生、發展規律圖及主要蟲種發生面積分布圖制成圖板上墻,做到清晰、完整,一目了然。

三、技術檔案的歸檔與整理

及時、準確、完整地收集、整理本年度歸檔的文字、圖表、聲像、照片等材料。對歸檔的材料按不同類別、不同項目分年度,將材料金屬物去掉,用線繩統一裝訂成冊,剪切整齊放入檔案盒,形成完整的保管單位。歸檔材料裝訂時,材料前面有卷內目錄、后面有卷內考備表,以利使用,快捷查詢。

對歸檔的材料裝訂成冊后,對卷內材料進行編頁,在材料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數字從1起依次標注。注意檔案盒封皮、卷內目錄、考備表不編號。用簡明、扼要、準確的數字陳述歸檔材料的案卷封皮項目。編寫歸檔號時按項目類別,期限編寫。檔案整理完畢后,分項目建立一個清晰、明了的索引,索引中包括類別、歸檔號、題名、材料的起止年度及各類別的卷內目錄各一份。

篇10

關鍵詞:洮南市;沙棘產業;前景

洮南市北部半山區位于吉林省西北邊陲,與內蒙古興安盟交界,為大興安嶺余脈的低山丘陵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立地條件較差,土質為石質型栗鈣土,水土流失嚴重。轄區內有8個鄉(鎮),共有大小山頭1517座,占全市總幅員面積的30%。

為了改善這里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尋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有益突破口。2002年,洮南市委、市政府在經過實地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以北部半山區為重點建設沙棘基地的戰略決策,逐步實現“以棘治山、以棘治旱、以棘致富”的目標。

1 建設模式

洮南市把沙棘作為一種既有生態作用又有經濟效益的兼用型樹種來發展,用典型推動基地建設,用基地拉動規模建設,用規模促進產業發展。農民是沙棘種植的主體,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植沙棘的積極性,洮南市把沙棘的責、權、利落實到農戶。責,就是承包農戶承擔撫育、管護的責任;權,就是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承包農戶;利,就是沙棘達到產果期,產出的效益歸承包農戶自己。通過這種機制,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種植沙棘的積極性,也有利地推動了沙棘基地的建設速度和規模。目前,已有沙棘栽植的成功典型和豐富經驗,為了搞好示范,洮南市在北部半山區重點建立起幾個有規模的沙棘種植基地,并初見效益。其它每個鄉(鎮)也都至少建立2~3處沙棘種植示范基地,現已形成規模效益。從苗木培育、抗旱栽植、人工剪枝、藥物防治有一整套的栽植撫育管理辦法。在典型示范的帶動下,周邊群眾種植沙棘的熱情空前高漲,同時,也為全市的沙棘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2 發展前景

在沙棘產業建設上,洮南市用工業化思維來謀劃沙棘產業的發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逐步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產業鏈。目前,沙棘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沙棘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輕工、航天、農牧魚業等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沙棘果實入藥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沙棘可降低膽固醇,緩解心絞痛發作,還有防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作用。為使這一產業鏈健康有序發展,在抓好沙棘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洮南市在充分考察論證,通過省食品研究學會編制了沙棘深加工可行性研究報告,并以招商引資的形式,廣泛吸收域內外有識之士來洮南招資辦廠,建企業、公司。

3 相應措施

3.1 落實領導包保責任

洮南市委、市政府已把沙棘產業發展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納入儀式日程。層層建立組織,層層落實責任,幾年來,洮南市委、市政府組織市直機關干部上山栽植沙棘,林業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到栽植現場,親自負責沙棘栽植的技術指導。

3.2 充分利用國家政策

為了充分調動群眾的造林積極性,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封山育林,都通過包、租、賣、給等方式,把林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有償轉讓給農民群眾,不造無主林、不栽無主樹,使沙棘產權明晰,切實將產權落實到戶,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利用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機遇,鼓勵農民群眾多退一些適宜栽植沙棘的耕地,達到既治理生態又增加效益的目的。

3.3 立足長遠,科學規劃,精心管理,確保沙棘成活

沙棘是洮南市北部半山區的鄉土樹種,耐干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過去,該區域野沙棘漫山遍野,20世紀70、80年代的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使沙棘面積銳減,幾乎到了滅絕的境地。進入21世紀,洮南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決定大力發展沙棘產業,并選派林業技術人員與鄉村干部一起,深入現場進行規劃調查,用GPS進行定位,實拉、實測面積,并準確掌握各地的立地條件,采取人工和封育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苗木成活,進而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3.4 建立有效的管護機制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能否見林,林產品能否產生效益,管護尤為重要。洮南市為了解決重造輕管的問題,提出要把沙棘當成果樹一樣來管理,及時做好澆水、鋤草、剪枝、鏟趟等撫育環節,并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成立了市有林保監察大隊、鄉(鎮)有護林隊、村社有護林員的城鄉配套,功能齊全的管護網絡,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戶,落實到人。

3.5 抓好典型示范作用

為使全市上下干部群眾從思想上認識到發展沙棘的可行性,洮南市注重用典型示范來引導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野馬鄉建立了沙棘種植示范基地,并根據不同時期采取召開現場會的方式來推廣沙棘基地建設規模,林業技術人員經常深入基層、深入農戶、深入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使全市上下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形成了發展沙棘產業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