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9 13:4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步行街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步行街設計

篇1

關鍵詞: 步行街(區) 設計優點 設計原則

“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喚,一年一度的希望。從1972年到現在,人類已迎來了第24個環境日。盡管到這一天各國有識之士都要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憂心忡忡地大聲疾呼,但地球環境狀況卻仍然處在不斷惡化之中,人類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擠推懸崖。君不見:廠礦區濃煙騰空,街道上臭氣熏天,馬路邊噪音刺耳;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擴大,受臭氧空洞的影響,太陽紫外線輻射長驅直入,人類皮膚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空氣質量嚴重惡化,全球有 1.25億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就有150~2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開的“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與會員國一致承諾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未來的長期共同的發展戰略。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確立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持之與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當代任何一個有人類群體意識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認真地考慮目前日趨嚴峻的城市環境問題。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在改革的總體戰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間質量和生活環境的問題。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正是作為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戰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現代城市設計比較偏重形體藝術和人的知覺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態及其組合,土地使用、開敞空間、步行街(區)、使用活動、交通與停車、保護與改造、標志等。其中開敞空間(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間(不包括那些隸屬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風景、硬質景觀(如道路等)、公園、娛樂空間等。步行街則是城市開敞空間一個分支。歐洲大陸的荷蘭、德國、丹麥等國家最早發展了“無車輛交通區”,如德國埃森市的林貝克大街1922年封閉交通,1930年建成林蔭步行街,它是現代步行街的最早雛形。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脈和傳統。我國的城市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形態——中心結構和大量的街道組成的城市網格。這種結構形態為今天的城市帶來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進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國是世界上自行車的第一大王國,僅北京就有726萬輛,其保有量達80%~90%,而作為現代文明標志的汽車則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遞增,這迫使我們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統,以適應國情,改善我們所處的環境。

實際上,步行街是現代人對日漸稀少的生機勃勃的街道生活現象的一種反撥。輪回——來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面,“把街道還給行人”,“把人性尊嚴的空間還給市民”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呼聲。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城市規劃理論家劉易斯* 芒福德認為“我們城市的存在不是為了汽車通行的方便,而是為了人的安全與文明”,他反對將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愛的城市是有生活氣息(Iively)城市,具有鄰里中心,便于人們步行,人們可以在路旁咖啡館及有林蔭的街道上面對面地相遇;他推薦新澤西州的汽車與步行街分離的社區規劃。源于30年代,大規模實踐于60年代的復興,更新城市中心區成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標絕不僅僅限于復興城市中心區的經濟,而且在于恢復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會價值。芒福德認為:“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是關心人和陶冶人”,“社會的重建必須從‘人的再生’開始”。許多步行街(區)的建成還證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極大地改善了環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環境規劃的一部分,而且還是繁榮城市商業活動和有機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廟步行商業街等都證明了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設的成功與否還關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的生活狀態,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慕尼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戰后經濟迅速起飛,人口劇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該市為此確立了“促進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規劃設計目標。1965年,由津森教授帶領的小組在對全市交通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鑒定”,并建議將東西向的紐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為步行街,即所謂的“津森十字”,1968年議會通過該方案并付諸實施,1972年全城以節日氣氛慶賀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應極佳,其成功經驗有四:一是選址好,它與城市門戶火車站直接相聯系,通暢便捷;二是綜合解決了舊城交通問題;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間布局富有變化,設計精細,很好地利用和組織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文化遺產。

在規劃中設立步行街區,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單一的街道發展為網狀,互相溝通的步行街區,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購物、娛樂、休息、歷史保護為一體。由于它外部空間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創造富有生氣的商業氣氛,又可減少在鬧市區對汽車的依賴。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為步行商業街,不但繁榮了商業活動,而且保護古譙周圍的街景特色。總之,步行街的規劃設置,有以下四個:

一、規劃設計優點:

(一)社會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會的場所,增進了人際交流和地域認同感,有利于培養市民一種維護、關心市容的自覺性;

(二)經濟效益——極大地促進城市社區經濟的更加繁榮;

(三)環境效益——減少空氣和視覺的污染,交通噪聲,并使建筑環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區可減少人車混行和汽車對環境所產生的壓力,減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擁擠狀態,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城市設計角度看來,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強有力地聯系現存的空間環境和行為格局,并有效地與城市未來的物質形態變化相聯系。

二、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原則

簡*格黑在《建筑之間的城市生活》一書中把城市生活分為三類: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帶有強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購物、上下班;

②選擇活動——戶外條件允許時人們樂于進行的活動,如散步、觀光、戶外休息鍛煉;

③社交活動——公共場所的交往活動,如談天、打招呼等。后兩類活動是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們受環境質量的影響尤為明顯。

轉貼于

(一)良好的交通體系

步行街的成功與否,交通問題是關鍵。設計中應考慮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況、停車的難易(我國特別要考慮自行車的停放問題)、路面的寬窄、投資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資料表明,我國城市自行車出行率達60%~70%,故在規劃中須特別考慮停車場的設置,包括城市臨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層群為停車場地,以解決自行車停車用地緊張的矛盾。另外還應考慮自行車與公交換乘的停車場,在這種規劃下,遠期可考慮設置小車與中巴車專用道,使公交與自行車聯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導非瀏覽、非購物人流通過,作為它的輔助道路進貨,也作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車分流、以汽車道(僅考慮公交線路、專用車輛、必須的貨運等)為聯系路,與城市道路網相聯,以自行車步行道為內核,獨立形成網絡狀,加上必備的環境設計,可形成環境質量高,集購物、娛樂、文化、飲食一體化的城市新型商業步行街區。

(二)完整的空間環境意象

美國著名城市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了構成城市意象的五個要素:道路、邊界、區域、結點和標志。實際上就是人們認識與把握城市環境秩序的空間圖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進行描述。從城市設計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區空間環境的綜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間環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質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間環境比建筑更宜體現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賴于空間環境特色。

①道路

作為城市商業環境中的道路,其作用體現為渠道(人、車的交通、疏散渠道)、紐帶(聯結商店、組成街道)、舞臺(人們在道路空間中展示生活、進行各種活動)。規劃中對道路與兩邊建筑物的高寬比以H/D=1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這樣的空間尺度關系既不失親切感,又不顯得過于狹窄,從視覺分析上是欣賞建筑立面的最佳視角,容易形成東主獨特的熱鬧氣氛的空間。

②區域

作為城市中心區,由于城市商業活動本身的“集聚效應”,公建布局相對較為集中,由于人們生理與心理因素的影響,步行街長度取600—800米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間距),加上購物的選擇性與連續性,銷售的集合性和互補性,最終形成集中成片的網絡化區域系統。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區域中有特點的空間形式,結合步行街的特點,規劃以一至二個廣場,可作為步行街的中心、,為其帶來特色與活動。

④標志

入口,對于步行商業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規劃中應充分考慮。在連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設置牌坊等作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進出,不許機動車輛進入,入口處設靈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設管理標志符號。由于它起著組織空間、引導空間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個沒有屋頂的內部空間,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間中的重要景觀,它是整個街道空間序列的開端。既可適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給人們以明顯的標志,還可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

(三)豐富的空間形式

城市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積淀,并以一定的物質空間形式表達其文化特征。現代城市追求適居性的空間環境、追求界定鮮明、比例適宜的積極空間。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環境氣氛和空間特色,它是一種內在的構成要素,其表現力和感染力是豐富、深刻的。如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獨具的空間特色使美國第一個步行街建設獲得了成功。設計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動區為指導思想,把街道做成彎彎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統一設計的街道家具,創造了強烈動感和節奏感的街道空間,成了美國步行街中競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區建筑內外的界線可以是虛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種向內吸引的感覺,也體現了我國傳統空間特征中“虛”的意境,并不像蘆原義信作為“圖”、“底”空間理論引證的意大利傳統街道。

步行街區的布局形態可以是豐富多變的:

①線狀沿街道布局—店鋪沿街道兩側呈線狀布置,鱗次櫛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間呈現一定的不規則狀。如北京琉璃廠、天津古文化街,

②線面組合布置——大都有明顯的步行商業街,與路段上某些商業地塊聯系起來,形成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廟步行商業街;

③面狀成片布局——商業街區在城市主干道一側集中布置,形成網狀形態,如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等。根據我國的功能和環境要求,步行街可分為多種形式:封閉式、半封閉式、轉運式和步道拓寬式。

隨著歷史的發展,步行商業街的空間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綜合化發展。但在順應社會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應保留自身應有的傳統空間與風貌。可規劃設計適合當地文化脈胳特色的騎樓、過街樓、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內步行街等,以建構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步行購物系統,使城市空間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以提高其價值觀念和深層意義。

(四)獨特的景觀構成

步行街具有獨特的構成因素,這些因素也是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構成城市環境風貌和組成部分。步行街由兩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鋪磚、標志性景觀(如雕塑、噴泉)、建筑立面、展示柜臺、招牌廣告、游樂設施(空間足夠時設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郵筒、休息坐椅、綠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頭獻藝等活動空間,其設計繁雜程度決不亞于設施建筑,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城市環境的整體連續性、人性化、類型的選擇和細部。

篇2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搭配;原則;布置;綜合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隸屬于第三產業的商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它是在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產品增多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商業的發展有利于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的效率和質量,滿足人們日漸多樣化的實際需求,并且方便快捷,與此同時,人們的購物環境――商業步行街景觀也隨之不斷發展,并且要求越來越高,景觀在契合步行街本身建筑特點的同時,需要考慮到顧客購物的實際需求,滿足我們生活的雙重需要。

1 商業步行街的選位和基本的設計原則概述。

在現實的生活之中,商業步行街的選位一般設定在繁華的城市中央商務區,或者是靠近商務區的就近地帶,在市中心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豐富的商業資源,集聚人氣,在近商務區的位置目的是溝通城區邊緣與中心,起到交通便利的作用,可是無論哪種步行街的設置,基本都要考慮一下三個要素:首先是靠近城市商業發展繁華的地區,或是在未來幾年有巨大商業潛力的位置,能夠代表城市商業發展的新趨勢,有足夠的消費群體和活力,并且消費群體的年齡段呈現多樣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步行街商品多樣化的特點。

其次,步行街的位置要交通便利,方便城市之間的運輸,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有足夠的停車位,這是對商業步行街吞吐能力的要求,也是顧客有效購物和貿易的基礎服務,最后,商業步行街的選為要最大限度的與居民的生活空間掛鉤,確定優化點,做好消費層次的定位,同時周邊能夠搭建相關的配套設施,能滿足顧客購物后的其他活動,做到選址人性化,讓顧客有方便快捷和居家安逸的體驗。

如圖一所示的商業步行街,就屬于城市商務區,集中了商業資源,積聚了消費群體,有巨大的商業潛力,滿足了顧客的購物需求,同時周邊能夠搭建相關的配套設施,在購物過程中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這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2 當今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概述。

在當今社會,商業街的景觀設計和布置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景觀的實用功能和經濟效用,同時不利于步行街的美觀。

首先是步行街的景觀缺乏實用性。一般來說,商業步行街的設計師們在進行景觀規劃的時候,往往只重視其美觀性,往往無法做到美觀和實用的統一,或者完全忽視了實用性,特別是表現在植物景觀的設計與布置上,這種理念,同時又影響到了對植物景觀的選擇與布置上,所以往往不能從方便使用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其結果是看上去很漂亮的景觀,但是在實際當中無法起到實用的功能,往往無法覆蓋整個街道,不能起到綠色植物的遮陰、精華和降溫作用,也不能給路人帶來清涼的感覺。

此外,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步行街景觀的設計布局不合理,像景觀的搭配和排列,例如石山、小橋流水、樓臺亭閣以及與之搭配的綠色植物等,設計師不能夠從整體去審視和考慮問題,做到景觀的映襯和透視,不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彰顯出更大的空間,給人一種凌亂和擁擠的感覺,我們還是拿景觀中最常用的植物來說明,我們現在多用喬木和低矮的灌木去進行裝飾,這些植物通常是用柵欄或石頭護欄圈住,與路人和顧客形成一定的距離,我們無法去親近植物,也不能享受到夏季陰涼的感覺,這樣缺乏人性化,而且在步行街這種人流集中的地方,這種景觀的樣式和設計,占用了更大的空間,降低了步行街的空間利用,造成了浪費。

最后,步行街的植物景觀搭配不合理,像植物景觀中,有的地方多用花草和灌木,這樣僅僅起到了裝飾作用,造成了空氣凈化和調節功能的降低,而且花草容易凋落和腐敗,更給周圍環境帶來了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步行街的植物景觀往往是移植而來,不是原生態自然成長,這樣的植物景觀往往很難形成長勢,而且很不容易成活,為植物的二次生長制造了困難。

3 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對策探析。

不可否認,商業步行街景觀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裝飾與美化,這是首要的一個功能,圍繞這個功能,我們在步行街兩側需要各種接近自然的景觀去進行優化配置,尤其是綠色植物的融入,更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在步行街兩側,我們應該以高達的綠色喬木為主,灌木和花草為輔,通過合理的栽種與搭配,保證其遮陰降溫的功能,同時又要考慮其本身的實用性,在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的同時,提供給人們愉悅的感情。

植物的選擇應該適應當地的氣候,最好是生命力強,生長速度快,并且具有動感變化的植物,更能保持步行街的常新常綠,帶給人們多變的景觀感受,在這個基礎上,搭配一些清香的花草作為輔助,來消除路人和顧客的焦躁情緒,這樣步行街的景觀有主有次,層次分明,而且整齊統一。

此外,在植物景觀設計的空間之中,要合理搭配假山、石頭、微小的亭臺樓閣等藝術性強的擺設,最好與植物成為一條線,處于中間,這樣既能節約空間,又能獨成一景,能夠很好的讓人放松下。

如圖二所示,就是個步行街的休閑區,在這種步行街景觀的設計中,要體現“以人為本”與“和諧”的中心思想,突出一下實用功能,保證路人和顧客能與景觀接近,同時景觀能提供給路人一種可以休息的支撐,同時以植物作為陪襯,起到裝飾和美化的作用。

比如,根據街道的寬窄不同,可以在道路的中間設置景觀帶,也以植物為止,每個景觀帶在街道中心呈縱向排列,兩側設有座椅,方便行人駐足和休息,景觀帶之間要有空隙,方便行人穿插和走動,同時在街邊的商店門面之前,進行草坪和花草的有效裝飾,其長度和面積不宜過大,再讓行人欣賞到景致的同時,方便與商店的交易,這樣與街道中心的大喬木比起來,兩側更顯春情萬種,亦動亦靜,動靜結合,將自然完美的滲透到人們的日常活動之中,維護生態的平衡。

4 零距離接觸,給顧客一個參與的空間。

步行街是商業屬性,在做到景觀美化的同時,如果能加進去商業的因素,那是最完美不過的了,顧客去步行街的目的,或是旅游參觀,或是購物,或是休閑娛樂等,因此景觀的設計,還得提供行人顧客與商店互動的機會,成為一個零距離接觸的平臺,給顧客一個參與空間。

例如,在店前的空地上,可以做一些促銷的活動,包括時裝表演。文藝表演或抽獎等活動,甚至可以專門邀請專家來進行與顧客的直接對話,這樣豐富了步行街的商業文化,更給商店帶來了人氣,帶動經濟利潤的提升,這種景觀平臺適宜設置在人流量較大的空間中,并且可與實體店面分離,通過擴大市場,分散點位來吸引顧客,靈活多樣。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商業步行街在當今的城市貿易方式中起著關鍵作用,它相對其他商業空間比較而言,投資的成本比較低,而且形式簡潔實用美觀,能最大限度的將人們的需求與消費連接到一起,是商業貿易中的一場革命,而且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置,更是給購物的顧客帶來一份好心情,同時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和交通渠道發揮作用,在步行街的景觀設計和布置當中,需要我們結合其本身的結構設計特點,進行優化設計,做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王鐵.商業街景觀設計[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33

[2]藝術設計研究所.景觀設計松叢書[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51-67

篇3

[關鍵詞]城市規劃 中步行街 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S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25301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提高,對舒適交往空間的需求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強烈。生活性步行街的興起和發展,無疑將為人們提供一個更便捷、更舒適、更貼近生活的一種交往空間,打破多年來居民小區中長期被批評的“淡漠人情”的情況,創造了一種更現代,更舒適的交往方式。下面筆者討論了城市規劃中步行街景觀設計。

一、街道設計

步行街的基本特點在于:它首先是一條通過性道路。通進是步行街空間構成的主體,它的構成形態和尺度感是影響步行街空間氣氛的關鍵因素。在步行街的通道設計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步行街的建設需要選擇適宜的街道寬度。在現有的步行街設計中,街道寬度首先必須滿足消防的要求,即允許一個單車道的通過,至少3.5m。人行需要空間,使人們不致受阻礙和推操,自由自在地選擇方向。街道可以通過的人群密度的上限是每米街寬征分鐘通過10~15人,相當于10 m寬的步行街上每分鐘大約通過100人左右,如果密度繼續增加,就可以觀察到步行交通明顯地分成兩段平行的逆向人流,當步行者最后不得不靠右邊才能通過時,活動的自由就受到了限制。一般自然發展而成的攤販市場中,攤販之間的距離一般為2~3 m,這個距離可以保證步行交通和兩側的生意。6~9 m寬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購物的地方,這個距離使人清楚看見對面商店櫥窗里的東西,人們可以自由的、毫不費力地在街中穿來穿去。12 m寬的街道依然是親切的,20~25 m的街道空間是寬松的,人們對周圍的活動感興趣,能清楚地看見別人的活動。

2、建設合適的街道比例。從街道剖面來看,不同的街道高寬比(H/D,其中H為街道兩側建筑高度,D為街道寬度)意味著不同的街道氣氛。當H/D為:4:1街道過于狹長,感覺壓抑,2:1行人毫不費力地將街邊物體左右納入視線,親切宜人,1:1保持完美平衡的狀態,舒適的空間,1:2行人可以看到街對而的全貌,建筑物的立面占去全部視野,較開闊、舒適,1:3街道通和感低,建筑主體地位削弱。一般步行街的常用的比例在2:1~3:1之間。街道在長度上和寬度上也應保持一定的比例。為了圍合一個有場所感的空間,可以將街道分為一段一段的空間,大約200~30m甚至更小,分隔的方法可以通過限定物、廣場、重要的建筑物以及街道本身線性的變化。

二、界面設計

1、頂界面的設計。頂界面是兩個側界面頂部邊線所限定的天際范圍,它是最富變化、最自然化并提供了自然條件的界面。其上所橫跨的掛布、框架、旗飾、天棚是頂界面的第二層次輪廓線,有時街道兩旁行道樹高大的樹冠也可看作為頂界面的一部分。在做步行街的景觀設計時,我們應注意頂界面第二層次輪廓線的設計。橫跨構件不宜粗大,與底界面接觸部分以占地面積最小為宜,且應保證行人安全。另外,作為夜間裝飾用的橫跨街道的燈飾構件應考慮其白天的景觀效果。

2、底界面設計。首先,我們需要研究人在行走時的視覺規律。人們用處于同一水平位置的雙眼觀看時,其視野是一個不規則的圓錐形,大約左右為65度,向上為此30度,向下為45度,所以水平視野比垂直視野要大得多,而且人在行走過程中,向上的視野更為減小視軸線向下偏離10度,表現在總注視著眼前的地面、人和物及建筑的底部,所以比街道地面高出5~8米范圍內的各個細部設計都對街道中行走的人產生直接影響。

3、街道側界面。側界面也是步行街立面設計的重點。側界面是由沿街建筑、構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豎向界面,它同底界面一樣可以看作由“附加物”(如廣告、店招、燈飾等)和沿街建筑、構筑物外觀“細化”而構成的側界面環境,它與底界面一起反映著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影響著街道空間的比例和性格。因此,沿街建筑立面不僅要考慮本身的外觀造型,而且要同周山建筑、環境在比例、尺度、色彩、材質、風格和細部等各方面保持協調。

三、綠化設計

1、步行街中的植物配置

步行街的綠化是其風景構成的主要元素。步行街是以人為主體的環境,因而在進行植物配置時,也要和其他生活設施一樣,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盡量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這樣才能使植物景觀長時間地保留下來,而不會因為設置不當遭致行人破壞。另外,也要考慮植物對環境條件的需求,諸如光照、溫度、土壤、風等,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不同的植物品種,保證植物的成活率。在品種搭配上要充分考慮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景觀效果,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區,要精心選擇耐寒品種,最大限度地延長綠期,每個季節有適應各季節的花卉,形成四季不斷的景象,也可用盆栽植物隨季節的變化而更換樹種。

2、步行商業街園林綠化配置的延伸

綠化每年四季有變化,它們都存在因為兩邊高大建筑物影響而造成日照時間減少的問題,這對花卉品種無疑是有很大影響的,諸如枯萎、不茂盛、花期己過、花色不艷等等,這就需要選擇較耐蔭的花卉品種,最好選擇鮮艷的草本花卉,它們都要經常更換,培養方便,另外水分要充足。據測定,要保證草本花卉常年保持鮮靚,每年要隨季節變化更換8次品種,在整個步行街綠化上,花卉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重視和精心安排呵護,無疑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延伸部分。

四、設施設計

1、坐憩設施。坐憩設施包括桌、凳、座椅等。室外空間中幾個座椅的組合可以形成為非常合適的“室外房間”。座椅的設計為市民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習七態。座位是街進家俱中最基本及主要的休息設施,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荃本坐位,如坐椅、長凳等,另一種是非正式的輔助座位,即潛在座位,包括一切高度、寬度舒適停坐的設施,如花壇、窗臺、欄桿、臺階、矮墻、路障等。當基本座位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大量的潛在座位即能發揮積極的補充作用。

2、衛生管理設施。衛生管理設施是步行街中必須細致考慮的外部空間設施,它直接關系到空間環境的品質和環境對人們的關懷程度。衛生管理設施包括垃圾箱、煙蒂缸、飲水處、公廁等。垃圾箱:步行街中的垃圾箱設置一般采用個別設置的方式。經常是以休憩或商業空間作為最主要的設置地點,尤其是交通節點、人群集中或自動販賣機等地點附近,因為在此類空間中所從事的活動。最容易產生小量、快速且游移性質強烈的垃圾,如果皮、紙屑或空罐等,所以對垃圾的需求是以數量大、容量小為特點。飲水器:目前我國的步行街空間中尚比較缺乏這類設施,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國的自來水還無法做到直接飲用,但飲水器還包括清潔用水,人們還是十分需要的。

五、照明設計

步行商業街外環境照明的好壞,首先取決于一個先進而又合理的總體規劃。其規劃是整個城市夜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城市的總體規劃協調一致。對步行商業街來說,外環境照明的規劃就是從街道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街道自身的特點和在整個城區夜景照明中的地位與所起的作用,遵循規劃設計,建筑科學、環境科學、功能及照明科學的基本規律,原則和法則要求,著眼街區照明的總體效果,對街區眾多的照明對象逐個進行分析和規劃,提出整個街道夜景照明的總體設計方案,以此作為眾多照明對象進行單體照明設計時的依據。

六、保護弱勢人群的街道無障礙設計

在步行街的建設中,特殊活動人群的活動狀況反映著步行街空間的質量與活力。在戶外活動中,存在著一群弱勢群體一老人、兒童以及行動不便的人士等,他們對室外活動環境的要求較高。兒童與行為不便者是需要他人特別關照。的群體,他們的活動對空間安全性、舒適性、暢通性等有較高的要求。對弱勢人群的關懷也是步行街建設“以人為本”的環境觀念的重點體現。

結語

總之,步行商業街設置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間留給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環境。無論它將來怎么發展,對“人”的關懷將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標。21世紀是強調人、強調文化、強調人與自然融合、強調整體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步行街己成為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基本要素,我們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著力創造一個人性化的活動空間,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發展趨勢;規劃設計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Jiang Li Long Zhang Xiansheng Zhang Cancan

Yanzhou source and sink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ppeared to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ga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in many Chinese cities to start, and sweeps across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urban sprawl.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of the status quo in-depth analysis, a reasonable judge of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combined with the small city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nd urban space relations in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posed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or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Planning and Design

1.引言

商業步行街作為城市中一個濃縮社會歷史、文化的場所,始終處于一個多層面、多方位、多形態的動態平衡空間體系之中,其形態總是隨著社會形態、社會生活、社會意識的變化而變化。

2.小城市商業步行街發展現狀及趨勢

近年來,步行街的出現,以其功能全、環境優美、生活方便,并同時滿足人們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旅游觀光等多種需要,而成為一些小城市城市的一個商業窗口。然而,從大多數的商業步行街建設來看,由于規劃的分期性、不完整性,商業開發自身的多次性、自發性等等客觀和主觀的因素,使得許多商業步行街呈現出一種混亂和急功近利的狀態。因此,如何營造商業步行街統一、連續、和諧、豐富的空間界面,創造一個健康、愉悅的商業環境,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研究的問題。

3.小城市商業步行街規劃設計

近年來,一些小城市步入了大拆大改地興建商業步行街的“運動”中,卻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單一,模仿過多”、“商業氛圍與文化環境脫節 ”、“經濟與社會效益不協調” 等等問題逐漸凸現出來。在商業步行街在規劃的過程中,如何科學合理規劃,切實保證商業步行街的經濟、文化、社會效益成為各個小城市建設者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3.1商業步行街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步行商業空間多數位于城市中心區,是城市中心商業區更新的重要手段,由于現狀條件比較苛刻,所以往往會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特別是需要處理好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3.1.1功能關系

商業是小城市中心區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商業活動往往與其他社會活動交織在一起,商業步行空間不僅需要滿足城市商業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滿足城市綜合的、相互滲透的多功能的需要。

3.1.2交通關系

交通規劃設計,首先要保證周圍地區的交通狀況不因為步行街的設立而惡化;其次步行街路網結構、出入口設置和停車規劃都需要處理好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同時步行街自身交通問題是一個難點問題。

3.1.3商業區位關系

從商業角度考慮,步行商業空間的設立需要考慮其在城市中的區位,市場狀況和周圍居住人口狀況,以及人口的消費狀況、社會經濟狀況和購買能力狀況等,確保服務范圍內有足夠的步行人流來源。

3.1.4空間關系

凱文?林奇(Kevin Lynch)認為城市空間由路徑、邊界、區域、節點和坐標五種結構構成,他把城市的線性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要素,而且起著聯系城市其他空間的作用,商業步行街無論是線性還是面性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和城市空間相互協調融合,符合整體城市空間的連續性,空間收放變法以及對景、軸線等美學需要。

3.2小城市商業步行規劃設計要點

3.2.1 合理選址,準確定位

商業步行街應該考慮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對中心的城區,但又不能以犧牲周圍環境、交通為代價。同時,應有明確的主題定位,并與自身情況和周邊城市環境相呼應。

3.2.2 規模尺度適度

商業步行街并不是規模越大,街道越長越好。一般來說,商業步行街應該控制在 300 米左右,對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業步行街也不應該超過600米,寬度應該控制在20 ― 25米。街道兩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過三層。所以,高層建筑的商家在商業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擺設,并沒有多少商機可言。

3.3 營造良好的購物氛圍

這里所指的購物環境,主要包括商業步行街的整體特色,商業布局等客觀環境。商業步行街應該以明亮、暖性的顏色為整體基調。因為暖性的顏色容易使人興奮,激發購物欲望。同時,商業布局應做到錯落有致,不應該布置成在某一家商店就能把顧客所需的所有物品都購買到。

3.4 道、場空間的合理安排

“道”空間是從流動性角度來考慮,商業步行街應該給人一種流動向前的感覺,這樣才會吸引行人。如何安排商業步行街縱向布景,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3.5 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不同層次顧客的需要

商業步行街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顧客的需要,同時要兼顧到不同情況顧客的需要.

3.6 結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個城市無論大小都會有其值得驕傲的歷史,把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挖掘出來,形成商業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把自己介紹給外地來的游客。這樣,不但能增強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夠增強外地游客的認同感。

4 小結

商業步行街的科學發展,不僅需要規劃師的努力,還需要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這就要求必須有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對商業街實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才能使商業街形成獨特風格、環境優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氣氛,逐步形成人氣、商氣兩旺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張曉非.淺談居住小區環境規劃設計,山西建筑,2003,(9)5-6

[2]吳明偉 孔令龍 陳 聯:城市中心區規劃.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 王薇 . 城市步行街環境規劃設計初探. 工業建筑, 2004 ,12 : 37-38.

[4].何向東 . 城市生態景觀小區探討 . 湖南房地產. 2004,6 :0-22

[5]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編.名城空間公共生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6] 奇康.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歷:

江禮龍(1981-) 男 就職于兗州市源匯規劃設計院 助理工程師

篇5

關鍵詞:步行街;休息設施;人性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發展,步行街這一商業模式已經被引入到大中小城市,并且日漸成為商業世界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在現代生活中最主要的創造商業價值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代商業步行街多數以娛樂、休閑、購物為核心的場所,休息設施自然成為了人們關注的核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生活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充分休息,逐漸成了人們生活中思考的主要內容。本文就此探討步行街休息設施的現狀及發展動態,座椅本身的設計、座椅的設置、及人的相關行為心理,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一、商業步行街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的意義

(一)商業步行街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對城市的意義

商業步行街區體現的是城市的商業屬性,它提供設施以滿足人們的商業活動及由商業活動衍生的休閑、娛樂或更廣泛的需求。商業步行街區是一個城市的重要開發空間,人流量大且人群活動密集,可集中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特征及城市品味,是城市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諸多信息的物質載體。對商業步行街區的規劃設計可強化公共空間的秩序,改善城市人群生活質量。商業步行街區還可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標志物,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的作用。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極速發展,第三產業已經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商業步行街區作為第三產業集聚的重要場所,應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高城市人群生活與效率,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傳統的追逐商業效益為最高目的的步行街商業街區設計模式,逐漸轉向以“人”為本的行為活動模式、視覺感受、空間心理感受為主體的步行商業街區設計模式。

(二)當代商業步行街休息設施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隨著我國的大量城市步行街的興建,隨之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在步行街中,步行街作為最基本的交通方式,所以就凸顯了休息設施的重要性。此時座椅、花壇、休息亭等休憩設施就顯得尤為重要。休憩設施的人性化設計不僅可以提高步行街空間質量,還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狀態,筆者根據調查發現現代商業步行街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方面:許多城市商業步行街中休息設施供不應求和設計樣式相對比較單一,體現不出其所處地段獨有的文化特色,無法給游客帶來新鮮、趣味的購物環境,缺乏城市歷史、文化體現和城市主導思想體現。多數城市的商業步行街區雖然能做到合理選址和突出地域特征,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盲目追求規模,過度求高、求大;缺乏群眾參與,未能從使用者視角進行設計;空間配套設施講求過分裝飾效果 ,功能性差;缺乏吸引力,人流聚集角度不佳,交通配套設施不完善;地域文化特色不足;盲目模仿他人。針對商業步行街休憩設施存在的問題,從休憩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使街區中的休憩設施更為人性化。

盡量提高休息空間休息設施的數量,因為商業步行街是一個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使人們在累的時候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休息設施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周邊環境,要盡量把座椅設置在景觀較好的地方,也可把座椅設置成觀景的形式,既能美化環境又能給人以舒適優美的休息空間。

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最好將座椅設置成方便交談的座椅形式,也可設置些轉角式的座椅,或者是可移動的小桌和座椅,因為這類休憩設施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多種需求。

在座椅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遵循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座椅高度一般在320-450mm,深度在375-400mm,座椅的寬度為600-700mm,這樣的數據能較好的滿足人的行為特點,這樣的尺度是使用的最佳尺度。遵循這種尺度人們在使用起也會較為舒適和方便。

每個座位之間不能設置的太近,否則人的領域性和安全性就會降低,所以根據人的心理感受,相鄰的座椅最好間隔1-2m以上。

二、商業步行街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原則

人性化的商業化步行街區設計的服務對象是城市人群,它強調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運用場所精神,把人的認知和感受作為設計的基礎及本源。根據調查顯示,多數人累的時候希望能在就近的休息座椅休息,然后繼續消費,另一些則表示更愿意在快餐店休息并消費,而多數男性表示,在陪女伴逛街時則傾向在快餐店休息或去游樂區、數碼區消磨時間。由此可見商業步行街的休息設施尤為重要,雖然地方小,可是能讓人們及時得到休息。時尚的步行街,如果配備極具創意且時尚的休息椅,既襯托了步行街的氛圍,又讓游客放松心情,而且時尚小椅占用的空間也小,還能起到促進營銷的作用。如運動、休息區、可設置足球外形的休息椅,不僅能休息,還從視覺促進了主體營銷,可謂一舉兩得。

(一)功能性原則

以人為本,考慮到步行街者購物活動的舒適。在滿足購物需求的同時,提供一個可以休憩和放松的場所,滿足了人們的行為和精神愉悅需求。它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交往、娛樂、休閑、觀賞等活動的公共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開展各種公益社會活動、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節日慶祝、旅游觀光、民俗文化、運動健身等多種社會活動,增加了步行街親切宜人的氛圍。來這里的人們不再僅僅是為了購物,更多的是被優美宜人的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所吸引,人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充分享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樂趣。

(二)舒適性原則

讓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感到舒適的步行街環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商業步行街區的活力。提高舒適性的設計手法有界面連續、和諧和統一,保持合理的人流密度、空間環境的尺度、序列構成、以及空間的場所感的營造和附屬設施的完善等。商業步行街區的服務對象是人,人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決定了空間的尺度大小。從使用者視角來看,為保證使用者的舒適性,應避免過大的商業空間面積,可將其化整為零。這樣一方面能獲得適宜的空間的尺度,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駐留界面。

(三)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馬洛斯人類需求理論需求之一,安全的商業步行街區環境是人性化設計原則的基本保障,也是人們能夠自由行走、安心購物的基本條件。人性化的商業步行街區設計應處理好機動車及交通間的矛盾,避免車行道路對區內的不良影響;安全性的設計還充分利用實現對于環境的自然監督。這就需要保證良好的空間視線,盡可能避免空間死角。

(四)審美性原則

通過改善地面鋪裝,安裝街道照明,布置綠地,街頭小品等,為人們提供了高質量的活動空間與場所,使人們有更多機會在步行街消遣,參加各種公眾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延長人們在商業步行街中逗留的時間,從而體現出休息空間在商業步行街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休息設施以其不同的造型和功能展示了步行街豐富的空間形式,塑造了完整的空間環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讓其成為旅游者市民最熱衷休閑散心的場所。從而促進城市步行街商業、文化、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和繁華。

三、商業步行街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措施

休息設施的形式多種多樣,簡單來分有圓形的、方形的、弧形的、曲線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等。最簡單的僅供休息,沒有多余的修飾,結構單一;結構復雜的,附加一些有趣或者漂亮的修飾,可作為一個視覺焦點,吸引過往游客。休息設施的材質在古代是多使用木材和石材,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多樣化。而步行街上的休息設施多為木材、石材、金屬及塑料等材質。

(一)休息設施的材質

1.木質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木質座椅感觸良好,外觀親切,導熱性差,因此木質座椅的使用率明顯高于石材座椅。材料加工性強,但耐久性差(經過加熱注入防腐劑處理的木材,才具有較強的耐久性)。這樣更換時間慢成本也不至于太高。隨著木材粘結技術和彎技術的提高,座椅的形態更加多樣化。從人類視覺特性的基礎上分析,基于木質色、紋理、光澤、反射性及節疤等視覺特點將景觀家具設計的內涵轉向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在內的更豐富的感覺系統。

2.金屬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金屬則耐久,靈活多樣,但視覺效果給人以冰冷。以鑄鐵為主,鑄鐵具有厚重感和耐久性,可塑性極高,也有使用不銹鋼和鋁合金的金屬材料,由于其熱冷傳導性高,難以適應座面積。現在由于沖孔加工技術的進步,可使用金屬薄板制成網狀結構,散熱性較好,可使用與座面。鋁合金、小口徑鋼管等加工成輕巧、曲折的造型座椅。

3.塑料材質休息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由于塑料材料易加工,色彩豐富,一般適宜做座椅的面,以其他材料制成腳部。但塑料易腐蝕變化,強度和耐久性也較差。為了改變材料的特性,可采用塑料、混凝土相結合的復合材料,以增強材料的強度。各種材質的休息設施的形式多種多樣。

(二)休息設施的科學尺度

步行街是人們聚集之地,不同的人對休息設施的要求不一樣,小孩需要的尺度稍微要整體小,座椅尺度不適的話,孩童夠不著地面坐久了也會累,更起不到休息的作用。休息設施的長度也應做相應設計,雙人座和多人座的長度要適宜,所以休息設施在尺度上是多樣化的。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并且也要和周邊環境和諧,從色彩、造型、材質及設置點的選擇上都應考慮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實現人、城市、自然共融。與人的需求相和諧,充分考慮人的行為心理,處理好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關系,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時間段的休息方式。與其他設施相和諧,周圍植物、垃圾桶、路燈、小賣部、廣告牌等的配置,應妥善處理,使其既不相互影響,更相得益彰。

(三)針對弱勢群體休息設施的設計

在步行街的建設中,對特殊活動人群的關注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步行街的空間質量,在日常的戶外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弱勢群體包括老人、兒童以及行動不便的人士,他們的對室外活動環境的要求高。兒童與行動不便者在街道活動中是需要他人特別關注的群體,他們的活動對空間的安全性、舒適性、暢通性等有較高的要求。建議在步行街的設計中,應為盲人設計盲道,有高差的地方局部為腿腳不便著設計無障礙通道,增設供老人、兒童休憩、娛樂的設施。

1.兒童休息設施人性化設計

(1)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對戶外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好奇階段,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及家長合適的休息設施,避免不必要的爭搶及麻煩,在步行街幾乎沒有娛樂設施,為學齡前兒童提供的游戲設施非常少,管理疏忽,衛生條件差,也缺乏必要的保護設施,因此兒童的休息設施要有一定的安全設施,護欄之類的腰采用木質或軟材質的設計。

(2)學齡兒童。學齡兒童的思想正在形成階段,喜歡親近自然,喜歡嘗試略帶危險性的行動,但思想并不成熟,又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而常伴有危險性。步行街內經常有些放學的兒童在此做短暫的停留。游戲設施十分缺乏,其內甚至沒有一些基本的休息桌。因此可見步行街內應設置一些供兒童休息的座椅或娛樂的設施。

(3)青少年。青少年更愿意停留在一些私密性較高的場所里進行小團隊的交流,他們趨于逃避成人的視線和管制。在步行街玩耍停留的青少年多是選擇停留在一些較高能遠眺的地方或者樹木茂密行人較少的地段,一般停留的時間比較短。由于步行街夜晚光線較差,夜間的安全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燈光照明設計中也應考慮這個因素。

2.老年人休息設施人性化設計

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老年人經常需要鍛煉活動身體,組織娛樂節目增加他們的社會交際機會。由于步行街流通性較差,休息設施比較少,年齡較年輕體力較好的老年人會愿意多走一些路作為鍛煉,并且有一定的工作人員執勤,負責安排老年人在步行街的休息,畢竟商業步行街的是消費的地方,老年人去的較少,但公共設施也要設計到位,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

3.殘疾人休息設施人性化設計

殘疾人群是特別需要關愛的群體,本著人性化設計理念,在商業步行街中應在高差處設計無障礙通道。傷殘人群的心理與常人是又一定的差異,他們更愿意和正常人一樣平等對待,所以應為殘疾人士做一些私密性但內部景觀視線通透的節點場所。在一些地方設置一些課移動的護欄,使他們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在設計是應考慮交通路線的無障礙設計,在為殘疾人群提供休息、停留的場所,可以設置一些可以移動的座椅來滿足不同類的殘疾人士的需求。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植物造景;商業步行街;人性化設計

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一般都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購物街,而是集購物、旅游、商務、展示、文化5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今,商業步行街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是反應一個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隨著城市建設的大發展,現代建筑所造成的熱島效應,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更加人們所重視。本文擬就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談點初淺的看法,拋磚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的功能

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的功能因分類不同而不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下幾種:

(一)實用功能。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選用多種多樣植物,包括高大喬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們具有遮蔭、滯塵、降溫、降噪、增濕、凈化空氣等作用。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高大喬木那寬大的傘狀樹冠,把強烈的太陽輻射和熱能予與阻隔,在樹陰下,街上行人充分領略到植物對人類的人性體貼。由此可見,合理運用植物,可以調節、緩解和彌補現代城市建設給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審美功能。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園林植物與人工藝術創造的結合,又是物境與人文的結合,融合了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科學合理的植物造景對城市商業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諧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現代城市建筑冰冷單調生硬的直線條,給人以自然、寧靜、藝術的享受。

(三)調控功能。人類源于自然,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設的高速現代化,使遠離自然的人們產生生理和心理失衡。優美的綠色園林景觀不僅能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還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學已經驗證:綠色植物對人的心理有鎮靜作用,使中樞神經系統輕松,并通過它對人的全身起調節作用。經常處在優美、安靜的綠色環境中,能使人皮膚溫度降低1~2℃,脈搏1 min減4~8次,呼吸慢而均勻,血流減緩,心臟負擔減輕,同時人的嗅覺、聽覺、思維活動的靈敏性得到增強。此外,花的顏色和花香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淺藍色的鮮花對發高燒的病人具鎮靜作用;紅色的鮮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綠色的花葉能吸收陽光中紫外線,減少對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勞而精神為之一振。“綠視率”的理論認為,如果綠色在人的視野中占25%時,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適。

(四)經濟功能。優美舒適的商業步行街植物造景,將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氣,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銷售額,使商家獲得更為豐厚的商業利潤,從而使商業步行街更具商業價值,由此,將吸引更多的地產商、開發商、投資經營戶,以致金融、保險、證券、企業總部、外國領事機構等住入,進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繁榮。

二、當今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當今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有很多局限,概括起來表現如下:

(一)對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實用功能重視不夠。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設計師們在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時,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實用功能。這一理念又往往影響到對植物的種類選擇和植物造景設計上,使其設計難以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致使現在很多步行街的園林設計,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條街仍處于暴曬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綠色植物的遮蔭、調節溫度、濕度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設計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觀與植物景觀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業步行街非植物景觀設計過多,如水景、小橋、石山、樓臺亭閣、硬質藝術小品等,使本來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加擁擠不堪,然而綠化量卻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顯凌亂,沒有主題,體現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搭配和造景設計上。很多植物,尤其是喬木,被低矮灌木圍成的柵欄或磚石砌成的護欄大面積圈住,使游人難以親近到植物,享受樹陰的清涼。顯然,其設計缺乏真正的人性關懷。商業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來就狹窄,不宜將植物連片栽種,而圈圍太多的游人禁區。其設計應以“點、線”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點綴。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間供游人活動,使人與植物融為一體,真正體現“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業步行街的園林綠化設計中,喬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綠量不足,其生態調節作用降低。且在喬木的品種選擇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貴,而缺乏對其實用功能甚至是否適合當地生長條件的考慮,致使栽種的一些樹木要死不活,長勢不良,未能體現其在原產地應有的風貌,更難實現其美化和實用功能。如在重慶常見栽種的棕櫚樹就是如此。時下還流行栽種“光頭樹”,即花巨資從偏遠山區移植古樹。為了移栽成活,幾乎將其枝葉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級枝干,形成“光頭樹”,以移栽古樹提高園林設計的品位和檔次。這種樹多數難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難以恢復其在原生長地的雄姿,更難收到枝葉繁茂、綠樹成蔭的效果,多半只能當個活樹雕欣賞,難起生態調節作用。此外,植物種類單調,季相變化小。步行街不宜種植草坪,也不宜種植過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單位面積上,栽種喬木獲得的綠量比栽種前兩種植物獲得的綠量多。喬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強。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間狹窄的城市商業步行街,適宜多栽喬木,向空中發展,立體綠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獲得最大的綠量。

三、商業步行街植物景觀設計的建議

面對當下中國掀起的商業步行街建設熱潮,本人對其植物景觀設計提出以下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商業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議。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配置應以高大喬木為主,灌木和草花為輔,當地樹種為主,適當配以外來優良樹種,注意不同葉色樹種搭配,這樣,既能增加綠量,遮蔭降溫,充分發揮其實用功能,又能豐富植物種類和色彩變化,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在樹種選擇時,應把握適地適樹原則,根據當地氣候、生態條件,歷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體現地方文脈。選擇易栽種成活,闊葉、綠量大、樹冠大、遮蔭效果好的樹種。如在重慶,最理想的當屬黃桷樹,其特點為生命力強,生長速度快,闊葉,葉片大小適中,疏密適度,樹下空氣通透而不悶濕,樹冠展開,遮蔭面積大,枝形和冠形優美。隨著年代的積淀,逐漸透出古典韻味,仿佛在向人們述說那久遠的故事,令人生出別樣情,顯示出與人巨大的親和力,被重慶市民推選為市樹,作為步行街主打樹種,又能體現地方特色。可選當地一些常綠果樹作點綴,如紅桔、廣柑、柚子、檸檬等蕓香科植物,既觀葉,又觀果,春華秋實,最能體現季相變化。還可選擇一些香花樹種如桂花、白玉蘭等進行點綴。每當香花盛開之際,悠悠蘭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氣爽,心情愉悅。至于外來珍稀樹種,則只宜作適當點綴,以豐富景觀。適當配置灌木和草花,以豐富層次感,增加色彩,賦予動感和變化,同時考慮香化。如在重慶,可選擇含笑、小枝梔、香水月季、六月雪、小葉女貞、小葉黃揚、芙蓉、杜鵑、郁金香、太陽花、萬壽菊、雞冠花、鳳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長壽花、報春花、矮牽牛、百合、彩葉草等作變化搭配。

(二)商業步行街植物設計建議。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首先考慮實用功能,其次考慮美化功能。讓行人能與植物親密接觸,尤其是高大喬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區別于交通公路行道樹,整齊劃一,機械呆板,又應區別于公園的紛繁復雜,因商業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間面積有限。在設計上應突出“步行街”的特點。可視街道寬窄,在道路中央縱向種植2~4行冠形優美、遮蔭覆蓋面積大、常綠的高大闊葉喬木樹。使其形成林蔭道。可多個樹種搭配。其樹宜稀植,留出足夠生長空間,以充分展示其單株個體美,同時也給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動空間。圍繞每棵樹設置一圈精制而美觀的木條或花崗巖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樹陰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喬木沿街方向植株間或街兩側,即靠近街邊商店門面處,可間或設計灌木草花臺,花臺的面積和長度不宜過大過長,應以不妨礙游人行走或進出商店為宜。其花臺可用磚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藝花臺。除常用植物外,花臺中心還可栽植含笑,花臺四周栽植小枝梔等香化植物作矮籬笆。花臺中的艷麗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缽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臺中,以便隨季更替,不留觀賞空檔,使街頭周年呈現五彩繽紛,喜慶熱烈之氛圍。與街中喬木相互輝映,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盡顯其實用及美化功能。

總而言之,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植物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自然景觀加以升華,才能創造出一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適合人類生活與棲居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園林出版社,1994

篇7

作者簡介:胡瑜佳(1981-),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鐘虹濱(1966-),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度一般項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長株潭一體化城市形象戰略研究”課題編號:教社政司函[2005]217號

摘要:近年商業步行街的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塑造步行街的個性特色對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影響商業步行街個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處環境場所各因素的物質特征,本文先分析環境場所的特異性,聯系商業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結合實例來探討商業步行街的個性設計。

關鍵詞:環境場所;特異性;個性;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2-0045-03

商業步行街是現代城市商業活動發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國外在商業步行街的設計與建造上歷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國第五大道的現代與時尚,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浪漫情調與金碧輝煌(圖1),日本東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與繁華,奧地利維也納克恩頓大街歷史建筑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加拿大蒙特利爾地下城的特殊環境魅力,這些商業步行街不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業步行街景觀的個性特色對城市經濟、環境與文化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由于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商業步行街也成為了各個城市設計與建造的熱點。這其中雖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現,但是與國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觀整體環境特色的塑造與個性的設計上還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積極探索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設計的方法。

1 環境場所的特異性

任何人為事物都存在于一個特定的環境場所中。這個環境場所由多種要素構成,每個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質特征,特異性就是每個物質要素自身所獨具的且相互間區別的本質特征。由于環境場所特異性的客觀存在,人為事物的設計方法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其本質規律不會改變。研究環境場所的特異性就是通過分析設計物之所以形成變化的深層原因和條件來尋找本質規律,只有把握了本質規律才能設計出更符合發展要求的人為事物。

影響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方面是景觀的內部因素,包括結構、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觀的外部因素,即景觀所處的環境場所中的人、時、地、事等關系因素。依據郝伯特?A?西蒙的理論,一個設計問題可以表述為“通過內部的組織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設計就發生在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關系”中,設計活動是在兩者之間尋找相互適應,“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與限定并組織內部結構,然后接受外部的評價、反饋、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環往復,從而達到人的意識與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觀個性的設計應在明確外部各因素的特征與人們的需求后再對景觀的內因進行個性化的組合與創造。這樣才能使商業步行街景觀發展更符合社會與人性化的要求。

2 商業步行街環境場所的特異性

2.1外環境的特異性

商業步行街景觀是城市環境中一個重要的開放空間,它的形成與發展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城市是商業步行街的主要外環境。城市中各物質要素的性質差異是影響它個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條件

塑造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條件。城市面貌的形成與自然條件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氣氣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種群等自然條件不僅影響城市的環境基調,還深深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心理的形成。

2.1.2歷史文脈

歷史記錄城市發展的歷程,刻畫城市的形象,它展示著城市不同時期的面貌。從中可以總結出城市發展的規律,并且發現城市在某個特定時期中突出的形態特征。通過挖掘城市歷史文脈中的歷史性建筑、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業步行街的主題個性形象。

2.1.3社會狀況

城市的社會狀況也是影響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狀況主要包括城市的經濟、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費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商業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會狀況,而社會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業步行街的規模和功能形式特點。

2.1.4文化傳統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物質生產時間中積累的精神財富。“城市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積淀的物質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地改造、擴大、深化,從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與運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的關鍵。

2.2內環境的特異性

商業步行街景觀的內環境主要指與步行街自身相關的因素,內環境的特異性體現在因人們心理與行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業步行街內環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業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區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與其形成有很大關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相約交換各自生產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國史書有所謂“日中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業區;這是早期步行商業區的雛形。

現代商業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城市的發展造成車輛交通、環境與居民活動的矛盾設置了限制車輛通行商業活動集中的步行街區。

2.2.2功能形式

商業步行街與普通街區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獨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業功能。商業步行街是以購物消費為主的環境場所。商業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們的消費需求決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這一特征衍生發展而來。

②休閑功能。為滿足人們消費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備供人們休息觀賞的設施及景觀以及餐飲服務等功能場所。

③娛樂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業性和游人的需求決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內都會建立一些娛樂的功能設施,如小型游戲場、小型影劇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業步行街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擔當著體現城市文化活動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歷史人文特色風貌。

3 商業步行街景觀的個性設計

3.1設計原則

所謂個性設計的關鍵就是抓住環境場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過合適的設計方法把這些特征強調突出表現即可達到個性設計的目的。因此,應先充分研究外環境特異性后,再進行個性設計,而不是對步行街內部相關因素的簡單個性化處理。

3.2設計方法

商業步行街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結構、材料、色彩與功能等方面,商業步行街景觀個性可以根據內部要素中一個要素或多個要素的特色為主通過設計景觀設施來具體表現。

3.2.1空間形式的個性化

商業步行街在空間形式上可以分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內步行街等。對空間形式進行個性化處理時應考慮商業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條件特征和社會狀況,設計上可以充分強調這種特征,以達到個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爾市,2月的時候氣溫會下降到-34℃,一年的積雪量多達2.5m。到七月氣溫升高到32℃,濕度100%,夏天天氣非常悶熱。這個長方形的,大約12km2的區域恰恰被卡在兩個重要的地理景觀中間。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勞倫斯河。為了避免上面的惡劣天氣,每天有50萬人從地下進入到相互連接的60座大廈中。因為這個城市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間結構與交通系統為特色的蒙特利爾地下商業步行街(圖2)。

3.2.2建筑風格的個性化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產生出了風格各異的建筑形式。商業步行街景觀構成因素中最能體現個性的是標志建筑。因此建筑風格的個性化是每條步行街都必須考慮的。在風格選擇上也應遵循城市的歷史文脈特征。從中尋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設計――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觀小品作為步行街標志進行塑造。如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紀的歷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宮、圖勒里公園、盧浮宮、凱旋門等。對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裝飾、色調、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歷史建筑風格和歐洲傳統的特色。國內的商業步行街大部分是傳統的商業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傳統建筑風格塑造步行街整體特色,如蘇州玄妙觀、上海豫園(圖3)、南京夫子廟、無錫崇安寺、開封大相國寺的廣場等。

3.2.3材料色彩的個性化

材料與色彩是城市景觀構成的重要因素,它們是最能直接表現商業步行街的視覺形象個性的要素,對體現步行街的個性有重要的影響。每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因為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為本地居民所喜愛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獨有的材料和色彩來塑造商業步行街的個性。如北京紅墻黃瓦的宮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墻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構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島紅瓦屋頂、米黃色的墻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構成了海濱城市特色。紹興(圖4)粉墻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靈動的水色組成了江南水鄉的特色。把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計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達到了塑造步行街個性的目的。

3.2.4功能設施的個性化

政治經濟發展的差異,居民對生活消費要求的不同對功能設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別。功能設施的個性設計應突出體現城市的社會狀況特點。在歷史悠久的古城中,人們生活方式比較傳統和悠閑,因此功能設施可以以傳統休閑觀賞類型為主,現代都市中各種文化相互融合,人們對物質生活質量要求較高,步行街的功能設施可以在商業性與娛樂性方面個性化。如美國紐約是經濟發達的現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貨品豐富、品牌齊全、高檔優質而聞名。街內商店櫥窗設計精致新穎個性突出。同時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內的功能設施文化個性也非常突出,從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兩邊,有一二十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而最南端的華盛頓廣場(圖5)是紐約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紐約的作家、畫家、演員、藝術家都喜歡住在這里。這里有紐約最古老的劇場,散布的餐館更是各種文化圈子聚會的首選。

篇8

Abstract: The pedestrian area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German cities was built in the auto age. It is an impo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y make cities a more agreeable place for residence. This paper has made an elaborate analysis of the appearance and size,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pedestrian area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Ger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edestrian area of Germany is featured by multilevel,multifunction and pedestrian net form of area extending trend.

關鍵詞:步行區;城市中心;德國

Key words: pedestrian area;downtown area;German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8-0107-02

1步行區的形態與規模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形態和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們實現由早期單條的步行街向多條步行街交織而成的網絡狀的轉變,由不足千米的小步行區逐步形成了數公里的大規模步行區。

①獨立的步行街――主要商業街的步行化 (1969年以前)。步行區最初萌芽于城市中心的主要商業街,例如,步行化的先驅――埃森的林貝克街和凱特威格街,科隆市的霍赫街,它們都是當時所在城市中發展最好的商業街;二戰后,在城市的重建規劃過程中,首先考慮在商業街實行步行化。斯圖加特市中心的舒勒街是一條純粹的商業街,于1953年被改造為步行區,總長不足300米。1972年,慕尼黑市中心步行化改造的第一部分,是從卡爾廣場(Karlsplatz)到瑪利亞廣場(Marienplatz),這也是慕尼黑主要商業最為集中的路段。因此,20世紀60年代初,步行化的早期階段,德國城市中心的步行區,就是城市中心最主要的商業街,其規模通常就是商業街的長度,步行區總長只有大約400-900米[1]。

②步行街網絡――城市中心的步行化(1970年之后)。商業街步行化的結果,帶來了更多的顧客,商業的營業額也獲得提升。因而,市民、商戶和地產商開始歡迎更多的步行區的引入。首先是與主要步行街相連的次要街道逐步實行步行化,之后漸漸擴展到其貫穿的整個區域。步行區在城市中心不斷延伸,形成了近乎包含整個城市中心廣場、街道的步行街網絡,幾乎覆蓋了整個城市中心。

蒙海姆教授曾將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形態細分為11種類型[2]。這里,在其原先的研究基礎上,根據步行區的形態和規模,將11種類型概括為以下三類:

較小規模的步行區(長度在750米之內),多由獨立的街道或廣場構成,且缺乏連續性;

中等規模的步行區(750-2000米,個別超過2000米),多以主要步行街為軸干,同時輔以平行、交叉、分支的延展模式,形成局部的步行街網;

大規模的步行區(總長超過2000米),已經形成了地區范圍的步行街道網絡,以十字形態為基軸的擴張,步行街彼此相連,核心部分沒有或是極少部分被機動車道路分割。

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心步行區呈現網絡狀的擴張形態,規模也隨之逐步擴大,而小城市的步行區規模也相對要小。規模大的步行區通常都出現在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市中心。例如,漢堡、慕尼黑、科隆、斯圖加特、法蘭克福、城市中心的步行區規模都在4-9公里以上。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小城鎮的步行區和交通安寧區得以進一步發展,那里的步行區規模和形態也呈現步行街的網絡發展,雷根斯堡的步行區域也達到了8-10公里長[3]。

今天,德國政府仍舊致力擴大并完善整個城市的步行區發展,由城市中心擴展至居住區、學校、商業辦公區域。德國城市的步行化網絡仍在繼續擴大。

2步行區的類型與功能

如前所述,德國早期步行區的類型只有街道,通過限制汽車通行,實現了商業街的步行化,其功能以購物為主。隨著步行化區域的不斷擴張,步行區逐漸包括了多種類型,并承載著多樣化功能。從20世紀60年展到今天,步行區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街道、廣場、公園、內庭院和通道(Passage)、橋梁與河岸。今天,隨著步行區域的不斷擴張,其類型要更為豐富和多樣化。這里就主要的幾個類型作一介紹:

街道,是步行區在城市中心延伸的脈絡。早期禁止汽車通行的街道只是如今步行區很小的一部分。如今,德國步行區內的街道,從寬敞的商業街,林蔭大道到狹、細長的小巷。它們從商業區、辦公區一直延伸至住宅區。一些寬闊筆直的商業街,多是由機動車干道改造而來,如斯圖加特的國王大街,平坦而寬敞的空間,提供了多種方式的使用:餐館、咖啡店為人們提供了一定數量的戶外用餐位置;各種藝人,畫家,音樂家或是雜耍藝人能夠沿街表演;設置的游戲設施可供孩子們玩耍;人們也可以坐在遮陽傘下或是噴泉邊上休息,駐足觀賞;一些特別的節日和假日,在規劃的范圍內,零售小商戶搭起臨時的攤位,賣著如鮮花、食品等自種自制的各類商品;這里還成為一些企業的臨時展覽場所,促銷著產品。一些城市漂亮優雅的林蔭大道,如杜塞而多夫的國王大道,盡管沒有禁止車輛通行,幾乎和機動車道等寬的步行區域,通過適當的交通功能分割,為步行者或是自行車者提供了一個舒適、愜意而互不干擾的空間。許多城市的步行區擁有中世紀老城區,這里仍舊保留著狹長的街道,具有人性化尺度的空間,使得人們能夠近距離的感受城市的悠久建筑歷史與文化。

廣場,通常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生活和聚會場所。自中世紀以來,德國城市中心的廣場就是整個城市的中心,代表了歐洲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中心步行區的重要節點。各種類型的廣場分布在城市中心各處,它們成為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精華所在。歷史性廣場通常被城市著名的歷史建筑環繞,中心佇立著雕像或紀念碑,是城市最重要的旅游名勝。市政廳廣場或是在大教堂前的廣場,在周末可被作為跳蚤市場,一般在上午時段也常作為食品蔬菜市場。節日和慶典,廣場也被作為主要的活動場所,有時還成為一些藝術展覽活動的現場。

公園,在德國已經作為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被納入城市中心步行區域范圍。德國各城市中心的公園,多種多樣:從前的王宮花園,大學校園,歷史建筑附屬的花園,或是特殊目的的公園,如墓園。它們沒有圍墻,任何明顯的分割界限,而是同城市其它空間融為一體。一些城市中心的公園周邊通常圍繞著州或城市的重要文化建筑,如劇院、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構成了城市的文化中心。公園作為城市中心環境的綠色調節器,是人們在城市中心感受自然的公共空間。

內庭園,屬于歷史建筑的一部分,是歐洲中世紀建筑的一個典型特征。它們分散在城市中心的各個角落,在對外完全開放之后,人們可以穿越其中,或是停留休憩,是一些文化活動的集中的場所。內庭園做為城市歷史文化的傳統已經成為德國城市步行區中一個極具特色的天地。

通道(Passage),最早是作為19世紀歐洲商業建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模式,在德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城市中多數被保留下來。至今還會出現在新的建筑設計中。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幾個類型,在本質上,它是具有商業性質的半開放空間。今天的通道類型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對步行者的數量和質量研究觀察顯示,通道在每天不同時間段具有明顯的特點,其功能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集中交通通道型,休閑散步類型,穿越和走捷徑,表演、展覽和工作,以及步行商業街型。

除了上述的幾種常見的類型,一些特別的類型出現在德國城市的步行網絡中:橋梁與河岸。它們出現在那些沿河流發展的城市(如科隆、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等)。橋梁中既有純粹的步行橋,也有通行火車、汽車或是輕軌列車的橋梁。這些跨河橋將河兩岸的城市空間聯系起來,成為城市中心步行區繼續延伸的關鍵部分,不論是歷史悠久的鋼鐵橋,還是設計獨特的懸索步行橋,為人們提供了獨特的步行感受。此外,將沿河兩岸建成一個適宜步行的公共空間,是德國沿河城市規劃的首要任務。人們沿河靜坐、散步、喝咖啡、或是跑步、騎自行車、劃艇,人們站在橋上看風景,河岸邊上的人也在看河上的風景。橋梁與河岸共同形成了德國沿河城市中發展起來的極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德國城市在步行化發展過程中,已經將步行區的意義通過步行區域的延伸,城市中心各種類型與功能的公共空間相互交織融合,不僅使得城市的歷史建筑、傳統文化得以保持,還促進了城市現代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的功能和多種類型的步行空間環境使得德國城市中心在時代的變遷中,在成功堅守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呈現出商業、文化、休閑、居住等多元功能互補互利的形態。

3結論與啟示

德國城市中心采取的步行區規劃發展策略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深入研究,可以明顯地發現其步行區的以下幾個特點:①與機動交通分離,僅有單一商業功能,由獨立的街道或廣場構成的缺乏連續性的小規模步行街區是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域的早期發展階段特征。今天,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已經發展成熟,通過多樣化的實施措施,建立了具有多種混合功能、呈現地區范圍延伸的步行街網絡形態的大規模步行化區域。②步行區的形態與規模、類型與功能以及實施措施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步行街連續性的網絡狀伸展,是擴大步行化范圍的基本演化形式。地區范圍化的步行區發展對于避免單一商業功能的聚集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目前,中國城市中心的步行區,更多地被作為單一的商業街來規劃建設,有限的步行空間完全淪為大型購物中心的商業跑道。汽車交通統治著整個城市,城市中心適宜步行的空間越來越少,步行者的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中德城市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國的當前模式。德國的經驗顯示,步行區域的建立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需要同城市總體交通規劃相結合。總結德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成功規劃發展策略,將推動我國城市中心步行區的規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Monheim,R.Fuβg?]ngerbereiche und Fuβg?]ngerverkehr in Stadtzentr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M].Bonn:Dümmler.1980:70.

篇9

關鍵詞:步進式;菱形施工掛籃;結構設計;行走系統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07-0032-02

一、工程概況

本套掛籃是為廣深沿江高速公路A2合同段B8標太平特大橋的懸澆施工而設計,該大橋主橋設計為113m+195m+113m三跨連續預應力砼箱梁,梁體結構為一箱兩室,頂板寬19.85m,底板寬12.85m,翼緣板兩側各懸出3.5m,高度變化范圍為12~4.2m,采用1.8次拋物線變化。懸臂澆筑砼箱梁自2#塊起至23#塊結束,單幅共計23段。

二、結構設計

本掛籃主要由主承重結構、行走系統、懸掛系統、底籃系統、模板及工作平臺組成。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一)主承重結構

主承重結構主要有主桁架、前上橫梁和后上橫梁組成,它是掛籃工作時的主要受力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將各懸掛系統傳遞上來的施工載荷,平穩的傳遞至已澆筑好的箱梁節段上。由于本橋梁體為一箱兩室結構,共有三片腹板,故相應的主桁架也應設計為三片,并位于各個腹板之上。主桁架結構采用組裝式菱形平面桁架結構,此種結構有各桿件受力明確,迎風面積小,抗風能力強,可操作空間大等諸多優點。而前上橫梁和后上橫梁在結構設計上亦采用具有相同優點,但承載力更大的空間桁架結構。

(二)行走系統

行走系統主要由滑床、液壓推進系統、錨固系統和主桁架前頂升系統組成,其中滑床在結構設計上采用鋼板與型鋼拼接而成的組合截面箱形梁結構,并在其上部設計了U型槽。液壓推進系統主要由液壓泵站、油管和5米行程的雙作用液壓缸組成,該系統中的執行部件液壓缸安裝于滑床上部的U型槽內,其前后兩端的耳座分別與主桁架水平桿和滑床前端相連接,如此一來便可通過控制液壓缸的伸縮來調節主桁架在滑床上的相對位置。錨固系統則是整個掛籃的平衡裝置,通過該系統保證了掛籃施工的安全可靠。本系統包括主桁架錨固系統和滑床錨固系統,且均是由各種尺寸的壓錨梁和錨桿等組成。這兩套系統使用時相互獨立,可分別通過各自的組件與橋面預埋件相連接,從而將主桁架和滑床分別錨固在橋面上。

行走系統工作時是通過液壓推進系統提供的行走動力,當需要移動滑床時,首先錨固好主桁架,然后啟動液壓系統使油桿推出后即可;當需要移動主桁架時,首先錨固好滑床,然后再啟動液壓系統將油桿拉回后即可;由此,便完成了一個行走循環。該系統不但提高了掛籃的移動的速度,減少了工時,加快了工程進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由于本掛籃設計懸澆節段最長長度為5米,與液壓缸行程相同,故此,該掛籃可一次步進到位。

(三)懸掛系統

懸掛系統是掛籃必不可少的主要受力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將下部平臺上的施工載荷平穩的傳遞至掛籃上部的主要承載結構。該系統按功能不同可分為三類裝置,其中前主懸掛裝置和后上懸掛裝置(僅在掛籃空載前移使使用)是用來調節底模板的。前副懸掛裝置配合后錨桿使用便可調節頂模板,每套裝置均是由提升裝置、吊帶和承載梁組成,各裝置間可相互獨立工作,互不干擾。

由于箱梁的高度不斷變化,故需通過提升來調節模板的高度來適應這種變化。主懸掛裝置的上部提升裝置,通過插入上銷軸,拔掉下銷軸,液壓缸頂起至吊帶上的銷孔與底座上的銷孔對齊,插入下銷軸,拔掉上銷軸,液壓缸回落六步完成一個工作循環,每個工作循環可使吊帶向上移動一個孔距,如此若干工作循環便可實現模板的高度調節。吊帶則是采用δ25的16Mn鋼板帶拼接而成,其下部通過銷軸與底模平臺的前下橫梁連接。

副懸掛裝置上部結構與主懸掛裝置類似,由于載荷較輕,故將液壓缸換成了千斤頂。通過調節副吊帶和滑道梁掛架,便可調節滑道梁(其上為頂模扳)的高度,進而調節頂模扳的高度,其中后錨桿只有在滑道梁掛架更換錨固點時使用。

(四)底籃系統

底籃系統是由前下橫梁、后下橫梁、底縱梁組成。其結構均采用受力明確,迎風面積小,抗風能力強的桁架結構。此外由于掛籃在澆注作業工況時后下橫梁是錨固在已澆筑節段底板上的,錨固點相距較近,數量較多,故受力條件相對較好,而當其處于掛籃空載前移工況時,僅在兩端相聚20米處有兩個吊點,此時其上載荷主要是自重引起的,故將其設計成由勁性弦桿和精軋螺紋鋼組成的復合梁,此種結構有剛度好,自重輕,在滿足使用條件的同時充分發揮了材料性能等諸多優點。

在設計時,在在保證剛度的情況下盡量減輕自重,同時兼顧箱梁截面及重量的變化。設計為帶勁性上弦桿的桁架結構,參照《鋼結構設計手冊》關于吊車桁架的規定,將該桁架的高度取為0.62m,節間長度取為1.24m,桁架的勁性上弦桿采用2×I36b,下弦桿采用HW200×200兩側加封厚度為16mm的鋼板,中間5個節間的腹桿采用2×[20a,其余腹桿采用2×[12。

(五)模板系統

模板系統主要由底模、左側外頂模、內頂模及右側外頂模組成。其框架結構均采用型鋼做龍骨,中間肋板和蒙板均采用6毫米鋼板制作。

根據太平特大橋懸澆節段最長為5m,高度方向上變化幅度過大,故模板設計采用大塊鋼模板拼裝,規格為2.1m×1.5m和1.2m×1.5m兩種,再輔以可拆裝的龍骨作支撐,既滿足了施工的需要,又減少了掛籃上不必要的附加載荷。另外,底模直接支撐在底籃的縱梁上,因此不需另設骨架。而內頂模板是通過龍骨支撐在滑道梁上,并始終隨著滑道梁同時移動。

(六)工作平臺

為了便于施工,故在底籃的左右兩側及前端設置工作平臺,底籃兩側工作平臺采用兩條28a#工字鋼,在中間用∠50×50×5等邊角鋼連接,再在上面鋪3cm木板,在外邊緣每隔1.2m焊一條高1.2m的∠50×50×5豎桿,然后用兩條Φ25的圓管連接成安全護欄。前方工作平臺利用伸出底模部分小縱梁,在其上鋪3cm木板,在縱梁末端焊接與側邊相同的安全護欄。

三、結語

該掛籃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工程進度,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受到施工單位的一致好評,不但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也為今后同類產品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太平特大橋主橋設計圖紙[S].

[2] 公路橋梁鋼結構及木結構設計規范(JTJ025-86)[S].

[3] 公路橋涵施工設計技術規范(JTJ041-2000)[S].

篇10

中圖分類號:TU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不規則結構建筑設計的要求

體型復雜、平直面不規則的建筑,應根據不規則程度、地基基礎條件和技術經濟等因素的比較分析,確定是否設置防震縫,并分別符合下列要求:

1.1當不設置防震縫時,應采用符合實際的計算模型,分析判明其應力集中、變形集中或地震扭轉效應等導致的易損部位,采取相應的加強措施。

1.2當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時,宜形成多個較規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防震縫應根據抗震設防烈度、結構材料種類、結構類型、結構單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轉效應的情況,留有足夠的寬度,其兩側的上部結構應完全分開。

1.3當設置伸縮縫和沉降縫時,其寬度應符合防震縫的要求。

1.4對建筑結構的扭轉效應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限制:1.4.1限制建筑結構平面布置的不規則性,避免產生過大的偏心而導致結構產生較大的扭轉效應。1.4.2限制建筑結構的扭轉剛度不能太弱。關鍵是限制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c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當兩者接近時。由于振動耦連的影響,結構的扭轉效應明顯增大。

2、不規則建筑的設計問題

國內、國外歷次大地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規則、質量與剛度偏心和抗扭轉剛度太弱的建筑結構,在地震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國內一些振動臺模型試驗結果表明,扭轉效應會導致建筑結構的嚴重破壞。

2.1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進、側翼的過多伸懸、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的扭轉反應。

2.2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離、內墻的布置、空間活動面積的大小、通道和樓梯的位置、電梯井的布置、房間的數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上明確下來。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填充墻、內隔墻、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等等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子分布的不對稱、不協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很不利。

2.2.1有的建筑物,其剛度很大的電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側,結果在地震中造成靠電梯一側建筑物的嚴重破壞。這是因為電梯井筒具有極大的抗側力剛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

2.2.2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側的墻體很多,而另一側的墻體稀少,這就造成平面上剛度分布的很不對稱,質量分布也偏心,使結構的受力和變形不協調,導致扭轉地震作用效應,帶來局部墻面的破壞。

2.2.3有的建筑物,如底層為商場的臨街建筑,臨街一側往往不設墻體,而其另一側則有剛度很大的墻體封閉,兩側在剛度上相差很多,也將在地震時引起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不利。還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經常出現內隔墻不對齊或中斷,使剛度發生突變和地震力傳遞受阻,對抗震也帶來不利,客易引起結構的局部破壞。

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對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布置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2.3建筑豎向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樓層)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存在的這個主要問題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層或下面幾層是商場、購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間;而上面的樓層則是開間較大的寫字樓或布置多樣化的公寓樓,低層設柱、墻很少,而上面則是以墻為主,柱很少。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還設有面積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廳,在不同樓層上設有大會議廳、展廳、報告廳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質量和剛度的嚴重不均勻、不協調。突出的問題是沿上下相鄰樓層的質量和剛度相差過大,形成突變。在剛度最差的樓層形成對抗震極為不利的抗震承載力不足和變形很大的薄弱層。這是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在實際設計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上下相鄰樓層的墻體不對齊,柱子不對齊,墻體不連續,不到底;上層墻多,下層墻少;上層有柱,下層無柱等,使地震力的傳遞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墻設置不能直通到底層、剪力墻布置嚴重不對稱或數量太少。

所有這些布置都將給建筑物帶來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勻、不對稱和對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轉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豎向樓層剛度的過大變化,給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壞,甚至是整個樓層的倒塌。因此,盡可能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其某樓層剛度過少,盡量避免產生地震時的鈕轉效應 。

3、建筑結構不規則設計時的抗震作用計算

目前在工程設計中應用的多數計算分析方法和計算方法,都假定樓板在平面內不變形,平面內剛度無限大,這對于大多數工程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當樓板有大的凹入,大的開洞時,樓板在平面內消弱過大、樓板產生顯著的變形,這時剛性樓板的假定不再適用,要采用考慮樓板變形影響的計算方法和相應的計算程序。考慮樓板的實際剛度可以采用將樓板等效為受彎水平梁的簡化方法,也可以將樓板劃分為單元后采用有限元法進行計算。

平面規則而豎向不規則的建筑,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剛度小的樓層的地震剪力應乘以不小于1.15 的增大系數,其薄弱層應按本規范有關規定進行彈塑性變形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3.1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時,該構件傳遞給水平轉換構件的地震內力應根據烈度高低和水平轉換構件的類型、受力情況、幾何尺寸等,乘以1.25~2.O 的增大系數;

3.2側向剛度不規則時,相鄰層的側向剛度比應依據其結構類型符合本規范相關章節的規定;

4、結束語

建筑結構不規則性的判斷,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對建筑結構不規則性的判斷,能直接影響到結構的建模、結構布置、薄弱樓層的判斷、位移比的控制,以及最后的施工圖設計,從而影響到整個的結構布置是否合理、安全、經濟等。對于現代城市日益涌現的造型新穎別具一格的不規則建筑,結構設計人員應細心分析各種情況,從概念設計入手,找出結構的重點和薄弱點,因勢利導客服不利因素,使整個結構在平面和豎向合理地布置結構剛度,避免和減少結構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同時加強薄弱部位的構造措施,是建筑物從一格貌似不規則的建筑調整成一個結構上的規則建筑,只要結構工程師認真分析,抓住重點、強化構造,不規則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