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靈筆記范文

時間:2023-03-20 11:0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探靈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探靈筆記

篇1

關鍵詞 玉米生產機械化;農機;推廣;安徽靈璧

中圖分類號 S232.9;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47-01

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是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迫切要求,是穩定玉米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需要,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隨著玉米價格不斷攀升,玉米種植效益明顯提高,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收獲機械化一直是困擾玉米生產的問題。因此,幾年來,靈壁縣始終把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擺在農機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支撐,以科技入戶為載體,以培育和發展農機大戶為手段,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措施落實,全力強勢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全縣玉米機械化播種水平達95%,機械化秸稈還田水平達6%,機械化收獲水平達5%。現將其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措施總結如下。

1 搶抓政策扶持機遇,切實把玉米生產機械化擺在農機化工作的重要位置

靈璧縣是糧食生產大縣,小麥種植面積9.33萬公頃,玉米種植面積達4.53萬公頃,玉米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8%。由于種種原因,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相對遲緩,特別是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的“短腿”問題,成為制約靈壁縣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發展的“瓶頸”。隨著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大中型機械迅速發展,為解決玉米收獲機械化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靈壁縣結合實際,進一步分析形勢,理清思路,形成了“提高農機化綜合水平,必須提高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共識,把玉米生產機械化作為靈壁縣農機化發展的主攻目標擺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爭取各級領導重視。2005年補貼工作總結中靈壁縣分析了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形勢,提出增加玉米收獲機械補貼的建議;2006年以來,農機部門多次向縣購機補貼領導小組進行專題匯報,爭取在補貼資金中安排一定數額的補貼資金用于發展玉米收獲機械,并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支持。靈壁縣也被列為全省玉米機械化收獲示范縣之一。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靈壁縣主動向上級業務部門反映,爭取省財政支持,堅持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動相結合。1995年靈壁縣就開始示范推廣玉米收獲機械,但由于機械的使用性能、玉米種植模式和農民對收獲機械化的認識等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所以只重點推廣玉米種植機械化技術。隨著補貼政策的實施、機械使用性能的完善和農民認識水平的提高,玉米生產機械化逐漸步入正軌。目前,在購機補貼政策的驅動下,全縣已擁有66臺玉米聯合收獲機械、78臺秸稈粉碎還田機械以及8 000余臺多功能播種機。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優越性和中央、省財政補貼政策,在玉米收獲時節及時召開玉米機收和機械還田現場觀摩會,通過感觀認識,激發農民購置玉米生產機械的熱情,在全縣形成了加快玉米生產機械化的濃厚氛圍。

2 狠抓示范帶動,努力加快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步伐

注重示范帶動,不斷擴大示范效應。玉米生產機械化的難點是玉米收獲機械化,為此,靈壁縣認真總結推廣工作經驗,在玉米收獲季節,選擇早茬田塊,組織各機械生產廠家進行現場演示,組織觀摩,通過試驗示范讓農民在直觀的感受中認識玉米收獲機械化的巨大威力,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玉米收獲機械化的推廣中來。在幾年來的補貼實踐中,靈壁縣及時把握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的良好趨勢,緊緊圍繞玉米收獲機械的推廣,重點培育和扶持馮廟的朱蘭軍、楊疃的王友福、尹集的張毅等一批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大戶,通過示范帶動,典型引路,擴大效應,提高認識,讓農民親身感受玉米聯合收獲技術的優越性和先進性,使之對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從心有所動變為自覺行動,有力地促進了玉米生產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2006年朱蘭軍單機作業純收入2.8萬余元,2007年又增加拖拉機和玉米收獲機械各1套;王友福2006年單機作業純收入2.5萬余元。正是由于這些大戶的帶動,2007年,在省玉米收獲示范資金補貼購置12臺玉米聯合收割機之外,農民主動全額投資購置18臺;2008年,在補貼政策的拉動下,全縣又新增26臺,有效地帶動了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良性循環。

3 抓好機型與農藝對接,促進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協調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橫向聯合,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的協調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是涵蓋規模化生產、經營、標準化種植和農民科技素養等較為復雜的系列工程,有許多技術難題亟待解決。在玉米生產機械化推廣過程中,既要注重機具的科技含量,又要注重農民種植習慣和不同的種植茬口。在深入調查研究中發現,靈壁縣玉米種植行距與玉米收獲機械性能不相匹配,收獲損失較大,影響了農民對玉米收獲機械的認識和使用。為此,靈壁縣一方面積極宣傳,努力改變種植結構模式,另一方面,利用補貼契機積極推廣旋耕施肥播種機,努力搞好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配套,完成有關技術的對接,有效地避免了玉米機收壓行、掉穗、亂稈現象,為玉米機收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同時,靈璧縣積極組織經銷商和有關廠家搞好技術培訓,全方位提供生產服務和技術服務。二是推進機、藝結合,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的持續發展。在玉米生產機械化推廣工作中,靈璧縣堅持農機、農藝協調配合,發揮農機引領農藝技術進步、農藝技術緊密配套機械化技術的積極作用,形成農機、農藝互動合力,促進玉米生產機械化協調發展。同時,針對靈璧縣常用玉米品種和種植習慣,結合玉米收獲機械性能,進一步優選優化機型:背負式以推廣大功率(發動機在58.8KW以上)、不對行、自主開道的大豐、國豐、巨明、農哈哈等品牌收獲機為主;自走式(割臺互換式)以推廣大功率(發動機在58.8KW以上)、不對行、自主開道的新三王4YW-3、福田4YZ-3A和東方紅4LZ -2.5YA等稻麥、玉米多功能收獲機為主。

篇2

[關鍵詞]薄壁零件;變形;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H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7-0074-01

薄壁零件剛性差、易變形,嚴重影響了機械加工的精度。薄壁零件的加工易變形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機械加工行業。所以,許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通過反復的實驗和驗證,建立了多種動態或靜態模型,采用先進的有限元技術對加工過程中的刀具和工件進行分析,并依據結論提出了改進加工的有效方法,從而使得薄壁零件的加工工藝有了一些進步。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我們需要要針對加工過程中出現變形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提高生產效率。下文將對薄壁零件變形的相關內容進行論述。

一、薄壁零件變形的原因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薄壁零件發生振動和變形的原因多種多樣,具體如下:

1.裝夾、定位不合理

薄壁零件的剛性較差,因此,在進行加工過程中,如果夾緊力和承受力的作用位置選擇不合適,就會增加薄壁零件的內應力;夾、壓所產生的彈力極易造成變形,從而影響了零件的表面尺寸、形狀和精度,進而導致薄壁零件的變形。因此,對零件的裝夾、定位的合理設計,有助于降低變形的可能性,充分保證加工質量。

2.加工殘余應力

在機械加工過程中,對零件進行加工時會造成刀具與零件的擠壓,刀具前刀面和后刀面與已加工表面的擠壓、摩擦等作用,從而增加了薄壁零件內部的加工殘余應力。加工殘余應力指的是在薄壁零件受到外力作用時,殘余應力與外力之間的作用,導致零件局部出現變形,內部應力重新分布,使零件處于一種不穩定的應力狀態,而當外力作用消失后,零件內部的應力作用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應力又會重新分配,造成零件的再一次變形,嚴重影響了加工的精度和質量。

3.切削力和切削熱

在薄壁零件加工過程中,即對零件進行切削的過程中,為了克服加工過程中材料的彈性、塑性形變,以及刀具與零件之間的切削和摩擦作用,因此,會產生一定的切削力和切削熱,這樣更容易造成薄壁零件的振動和變形,從而影響加工的精度和質量。

此外,機械加工的機床、工裝具有一定的剛度,切削刀具的材質、角度、參數及零件的冷卻散熱等加工條件都會對薄壁零件的振動和變形產生影響。而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切削力、夾緊力和殘余應力是零件形變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薄壁零件變形的改善措施

綜上所述,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導致薄壁零件出現變形,因此,為確保機械加工的順利進行,需要針對出現問題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具體如下:

1.加強零件的整體剛性

薄壁零件的剛性隨著壁厚的不斷變薄而日益下降,而這大大增加了零件加工變形的機率、因此,在零件加工過程中,盡可能的充分利用零件未加工的地方,未加工部分是正在切削的支持力,有助于切削過程中的零件處于最佳的剛性狀態。例如,腔體類零件自身腔內具有一定的腹板,在進行零件加工的過程中,刀具可以從零件的腔體中間位置進行切削,由中心向四周進行切削。當內腔較深時,也可以按照以上的切削方式對零件進行多層加工。這種切削方法大大降低了零件變形的可能性及所導致的影響,隨著剛性的降低,也逐漸降低了由切削所產生的振動。

2.加強設計工藝筋條,提高零件剛性

對于薄壁零件的加工,要采用增加設計工藝筋條,以此來提高零件的整體剛性,這是工藝設計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依據零件的形狀、結構特點,對零件增加合適的工藝筋條,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零件的變形處于設計精度的范圍之內。

3.對稱分層銑削,均勻釋放殘余應力

如果對毛坯材料進行對稱分層銑削,要使初始的殘余應力均勻釋放,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加工過程中零件發生震動和變形的概率。而對于板類零件的兩面加工,則要應用上下兩面去除余量的基本原則,對厚度兩面進行交替加工。在進行機械加工時,滿足余量依次減少的基本原則,殘余應力隨交替次數的增加而釋放更徹底,有利于零件加工后變形的可能性變小。

4.優化刀具下刀方式

刀具下刀方式將會直接影響零件的形變程度和加工質量。如采用垂直進刀的切削方式,就會對腹板產生一個向下的作用壓力,從而造成腹板的變形;如采用水平進刀的切削方式,就會對零件的側壁產生一定的擠壓作用,如果刀具的剛性較差則會導致讓刀,直接影響了加工的精度和質量水平。

5.實現薄壁零件加工變形工藝方法的固定化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控機床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使得大部分控制薄壁零件加工變形工藝方法的工藝實現固定化,從而避免了操作者的操作對加工質量的影響。因此,在零件加工過程中,要積極引進和應用數控機床、專用夾具,制定科學的、合理的作業指導書。落實這些控制手段,有助于提高加工的質量和精度。

三、薄壁零件新型的切削加工方法

1.誤差補償技術

薄壁零件的數控加工技術是現代制造企業的核心技術,誤差補償技術應用于薄壁零件加工是通過分析各種不同的誤差來源及變化規律,建立適當的誤差模型進而有效克服切削力變形、熱變形等數控機床加工誤差因素的影響,提高零件加工精度。數控補償工藝需配備高精度五軸數控機床,適用于高端制造行業,如航天航空加工中。

2.高速切削加工技術

高速切削是當今制造業中一項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是常規切削速度的5~10倍。切削溫度、切削力通常隨切削速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超過一定范圍后,反而隨切削速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高速切削薄壁零件具有以下優越性:

(1)高速切削時,由于采用極小的切削深度和很窄的切削寬度,因此和常規切削狀態下的切削力相比至少可減小30%,所以在加工薄壁、薄板類零件時可減小加工變形,易于保證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

(2)高速切削時由于切削熱的95%將被切屑帶走,工件溫度升不高,工件的熱變形小,這對于減小薄壁、薄板類零件的變形非常有利。

(3)由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對低階頻率最為敏感,而高速切削時,刀具切削的激振頻率很高,遠離了零件結構工藝系統的低振頻率范圍,不會造成工藝系統的受迫振動,從而避免切削振動,實現平穩切削降低了表面粗糙度,使加工表面非常光潔,可達到磨削的水平。

(4)高速切削加工允許使用較大的進給率,比常規切削加工提高5-10倍,單位時間材料切除率可提高3-6倍,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對薄壁零件變形的原因及改進措施和新型的加工方法進行論述,同時介紹了兩種新型的切削加工方法,希望能夠有效控制薄壁零件的變形狀況。

參考文獻

[1] 于春濤,韓愛芳:《航空薄壁零件變形控制方法的研究》[J],《機電信息》,2013年第6期.

[2] 劉峻:《薄壁零件的加工工藝研究》[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1年第3期.

篇3

【關鍵詞】數控加工;加工誤差;誤差起因

數控機床加工與傳統機床加工的工藝規程從總體上說是一致的,但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用數字信息控制零件和刀具位移的機械加工方法。它是解決零件品種多變、批量小、形狀復雜、精度高等問題和實現高效化和自動化加工的有效途徑。數控加工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因此對于數控加工的誤差必須加以嚴格控制,以達到加工要求。由機床、夾具、刀具和工件組成的機械加工工藝系統(簡稱工藝系統)會有各種各樣的誤差產生,工藝系統的原始誤差主要有工藝系統的幾何誤差、定位誤差、工藝系統的受力變形引起的加工誤差、工藝系統的受熱變形引起的加工誤差、工件內應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變形以及原理誤差、調整誤差、測量誤差等。這些誤差在各種不同的具體工作條件下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或擴大、或縮小)反映為工件的加工誤差。

一、數控機床加工誤差產生的原因

(1)機床的原始制造誤差。是指由組成機床各部件工作表面的幾何形狀、表面質量、相互之間的位置誤差所引起的機床運動誤差,是數控機床幾何誤差產生的主要原因。

(2)機床的控制系統誤差。包括機床軸系的伺服誤差(輪廓跟隨誤差),數控插補算法誤差。

(3)熱變形誤差。由于機床的內部熱源和環境熱擾動導致機床的結構熱變形而產生的誤差。

(4)切削負荷造成工藝系統變形所導致的誤差。包括機床、刀具、工件和夾具變形所導致的誤差。這種誤差又稱為“讓刀”,它造成加工零件的形狀畸變,尤其當加工薄壁工件或使用細長刀具時,這一誤差更為嚴重。

(5)機床的振動誤差在切削加工時,數控機床由于工藝的柔性和工序的多變,其運行狀態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入不穩定區域,從而激起強烈的顫振。導致加工工件的表面質量惡化和幾何形狀誤差。

(6)檢測系統的測試誤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由于測量傳感器的制造誤差及其在機床上的安裝誤差引起的測量傳感器反饋系統本身的誤差;②由于機床零件和機構誤差以及在使用中的變形導致測量傳感器出現的誤差。

(7)由于工藝系統剛度變化引起的誤差。工藝系統的剛度隨受力點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用三爪卡盤夾緊工件車削外圓的加工, 隨懸壁長度的增加,剛度將越來越小。因而,車出的外圓將呈錐形。

(8)由于切削力變化引起的誤差。加工過程中,由于工件的加工余量發生變化、工件材質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切削力變化,使工藝系統變形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加工誤差。

(9)由于夾緊變形引起的誤差。工件在裝夾過程中,如果工件剛度較低或夾緊力的方向和施力點選擇不當,將引起工件變形,造成相應的加工誤差。

(10)測量誤差。量具本身的制造誤差,測量條件引起的誤差。①冷卻后測量與加工后馬上測量尺寸有變化;②測量力的變化也引起測量尺寸的變化。

(11)其它誤差。如編程和操作錯誤帶來的誤差。

二、避免數控加工誤差的方法

(1)直接減少原始誤差法。即在查明影響加工精度的主要原始誤差因素之后,設法對其直接進行消除或減少。例如,車削細長軸時,采用跟刀架、中心架可消除或減少工件變形所引起的加工誤差。采用大進給量反向切削法,基本上消除了軸向切削力引起的彎曲變形。若輔以彈簧頂尖,可進一步消除熱變形所引起的加工誤差。又如在加工薄壁套筒內孔時,采用過度圓環以使夾緊力均勻分布,避免夾緊變形所引起的加工誤差。

(2)誤差補償法。誤差補償法時人為地制造一種誤差,去抵消工藝系統固有的原始誤差,或者利用一種原始誤差去抵消另一種原始誤差,從而達到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例如提高工藝系統剛度:提高工件和刀具的剛度減小刀具、工件的懸伸長度:以提高工藝系統的剛度;減小機床間隙,提高機床剛度 ,采用預加載荷,使有關配合產生預緊力,而消除間隙。采用合理的裝夾方式和加工方式:減小切削力及其變化,合理地選擇刀具材料,增大前角和主偏角,對工件材料進行合理的熱處理以改善材料地加工性能等,都可使切削力減小。

(3)誤差轉移法。誤差轉移法的實質是轉移工藝系統的集合誤差、受力變形和熱變形等。例如,磨削主軸錐孔時,錐孔和軸徑的同軸度不是靠機床主軸回轉精度來保證的,而是靠夾具保證,當機床主軸與工件采用浮動連接以后,機床主軸的原始誤差就不再影響加工精度,而轉移到夾具來保證加工精度。

(4)誤差分組法。在加工中,由于工序毛坯誤差的存在,造成了本工序的加工誤差。毛坯誤差的變化,對本工序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情況:復映誤差和定位誤差。如果上述誤差太大,不能保證加工精度,而且要提高毛坯精度或上一道工序加工精度是不經濟的。這時可采用誤差分組法,即把毛坯或上工序尺寸按誤差大小分為 n組,每組毛坯的誤差就縮小為原來的 1/n,然后按各組分別調整刀具與工件的相對位置或調整定位元件,就可大大地縮小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圍。誤差分組法的實質,是用提高測量精度的手段來彌補加工精度的不足 ,從而達到較高的精度要求。當然,測量、分組需要花費時間,故一般只是在配合精度很高,而加工精度不宜提高時采用。

(5)就地加工法。在加工和裝配中,有些精度問題牽涉到很多零部件間的相互關系,相當復雜。如果單純地提高零件精度來滿足設計要求,有時不僅困難,甚至不可能達到。此時,若采用就地加工法,就可解決這種難題。

(6)誤差平均法。誤差平均法是利用有密切聯系的表面之間的相互比較和相互修正,或者利用互為基準進行加工,以達到很高的加工精度。

(7)誤差合成法。要求測出機床各軸的各項原始誤差,比較成熟的測量方法是激光干涉儀,測量精度高。用雙頻激光干涉儀進行誤差測量,需時間長,對操作人員調試水平要求高。更主要的是對誤差測量環境要求高,常用于三坐標測量機的檢測,不適宜生產現場操作。相對誤差分解、合成補償法,測量方法相對簡單,一次測量可獲得整個圓周的數據信息,同時可以滿足機床精度的檢測和機床評價。目前也有不少的誤差分解的方法,由于機床情況各異,難以找到合適的通用數學模型進行誤差分解,并且對測量結果影響相同的原始誤差項不能進行分解,也難以推廣應用。誤差的直接補償法,一般以標準件為對照獲得空間矢量誤差,進行直接補償,少了中間環節,更接近機床的實用情況。但獲得大量的信息量需要不同的標準件,難以實現,這樣補償精度就受到限制。

三、結束語

使用數控機床加工零件,產生誤差的原因非常復雜,本文對常見誤差進行分析并列出幾種常用解決方法,通過了解這些有效途徑,有助于提高在數控機床加工的零件的精度。

篇4

原因:

吳邪一行因探墓驚動了棺材里的血尸,由于是血尸,是連小哥也很難對付的角色,因此小哥通過下跪與棺材里的血尸談了下條件,答應很快離快,不拿陪葬品以保大家安全;血尸是小說《盜墓筆記》中一種很厲害的“粽子”,危害極大。血尸的攻擊力極強,力量奇大,并且含有劇毒,活人與之接觸即死;這一情節的結局是一起來的船工老頭想找點寶物,不小心把血尸放出來了,結果小哥張起靈用勁全力拿黑玉金刀把血尸的頭砍下來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中國古典散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簡約的審美規范,秋雨散文的橫空出世,無疑打破了散文這只精致小巧的容器。引起較大反響的前三部集子:《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動輒洋洋萬余言的篇幅比比皆是。這些鴻篇巨制,使他的散文有足夠的能量吞吐古今、馳騁中外,具有黃鐘大呂的磅礴氣勢,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顯示出古今鮮見的大氣,堪稱散文中的大品。

余秋雨散文的取材角度比較大,他擅長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對題材作宏觀的、整體的把握,而不是傳統散文所慣用的局部切片,由此形成了他的散文的大視野、大格局、大容量,自然也就表現出巨大的思想容量和藝術震撼力。《一個王朝的背影》他似乎聚焦于承德避暑山莊,但進入他的取景框的則是整個清王朝,他的時間幾乎涵蓋整個清代,他的空間時而朝野,時而山莊,時而長城,時而木蘭圍場,出場的人物不僅有明清皇帝,還有一批文化人,所有這些都匯聚到對清王朝盛衰的文化性考察上,組成不斷變化而又互相關聯的系列鏡頭,把一個歷時悠久王朝的興衰榮辱表現得淋漓盡致;《抱愧山西》從對往昔“海內最富”的山西經濟的熱誠贊頌到對當今山西經濟的極高期待,擁抱了整整一個大山西……

余秋雨之所以能寫出篇幅宏大、內涵豐富的大散文,還在于他多向度、輻射式的構思方式。他往往從眼前的見聞寫起,然后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果探因。例如《白蓮洞》,作者從走進白蓮洞起筆,然后便依次聯想到人類起源、人類進化、宇宙天體、太極圖、桃花園、水簾洞……古今中外、天上人間統統攬入筆端。再如《這里真安靜》以一片墓地為聚焦點,以軍人、女人、文人的三相結構為空間轉軸,把殘暴、媚艷與文化精魂相互對照又相互聯系地組接在一起,從而讓民族、歷史、人生穿越時間和空間聚合為一個蒼涼而富有啟示的寓言式結構體。余秋雨的大散文格局,還源于那種宏大的敘述風格。這種敘述風格包括:寬泛的題材――文學的、藝術的、歷史的、社會的;深厚的內容――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學術的,精巧的結構――人文景觀+歷史故事+現代性批判+文化感傷;一種貴族氣質――自信、理性、從容、智慧,這種宏大的敘述風格是余秋雨散文的特點和優勢所在。

余秋雨的大品散文操作,還表現在通過單篇散文甚至單本著作的組合,完成了史詩般的宏偉敘事目的。《文化苦旅》通過一個個自然景觀的描述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山居筆記》他把那些南轅北轍的話題點化為“在巨大災難中尋找精神家園”,讓人豁然貫通。《霜冷長河》依然大度、灑脫和精致,然而卻沒有談論中國傳統的歷史和文化,不再是遺跡的闡釋,也不再是歷史難題的解剖,而是人生況味的感悟。《借我一生》是以家族和個人的跋涉腳印寫成了一部宏偉的精神史詩。盡管幾本書的內容各異,但結構的重心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中國書生。《千年一嘆》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慧的文明古國,考察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兩河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恒河文明。《行者無疆》則是對西歐文明的全方位考察。至此,他圓滿完成了對世界三大文明的考察、評判,從而也給他的關于表現世界文明、文化的這部大散文劃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突破“簡約”的審美規范,意義還在于余秋雨身后有了一批長篇散文的追隨者,具有更加開放的藝術心靈,于是興之所致把散文無定格的文體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就在余秋雨陸續發表他的《山居筆記》 的同時,江蘇作家夏堅勇在《雨花》雜志也推出了他的“大散文系列”,并結集出版了《湮沒的輝煌》。很有成就的小說家李存葆,也開始潛心于“文化大散文”的寫作,2000 年在大型文學期刊《十月》第3期發表的《飄逝的絕唱》。卞毓方似乎更傾心于現代名人。他在1999年初,從《十月》第1期開始,開辟了“長歌當嘯”的專欄,所寫人物多為20世紀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巨匠。李國文的“中國古代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系列,重點又放在對古代典籍的爬梳剔抉,以探尋造成中國古代文人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與心理原因。當今的這些作家,以極強的現代意識和感悟能力,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作的回顧與反思,具有大氣磅礴的骨力,這是90年代以后的文化隨筆的共同特點,也為現代散文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寫作風范。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新課改

教與學

一、教師切實改變教學方法,要達到真正會教

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以課程講授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把教學過程作為課程編制的過程來展開,這樣就需要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和積極對話,從而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新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并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讓自己會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好。會教,涉及的面很廣,我認為教師應當首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對語文教學要有幾點基本認識。一是語文學科的目的任務:概括地說就是讀、寫、聽、說、能、感。(能,是指掌握語文學習的各種能力;感,是指情感價值觀教育。)二是把握語文教材的特點。語文教材是文選式的,教師要以教材為例文去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能力。三是教學的基本途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光是教師講,學生沒有實踐,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會教,首先是教師應有很強的吸引力,讓學生愛學。這不能靠笑話,幽默達到,還得從教學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讓學生感知課文,教師的設計首先是要吸引學生,讓學生不能不讀。會教的關鍵是:講規律、教方法,傳習慣。講規律,講語文知識中規律性強的東西。如課文的“作者介紹”一項,讓學生抓住“名、時、地、評、作”五個要點,篇篇如此。這就是規律。

教方法,也就是對學生“授之以漁”。要把學習知識的方法,記憶知識的方法和運用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如:分析人物描寫運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肖像、語言、動作、心理和神態描寫,分析其作用要結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來思考。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老師講得精彩,那畢竟是老師的理解。總是老師講,學生聽,時間一長,學生就會不動腦子,那些上課注意力差的學生就更容易走神。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只有通過他自己的親自實踐才能獲得。所以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思邊悟邊記,學習流程為“讀書――思考――討論――筆錄”。而教師在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的同時,或和學生一起讀書感悟,或巡視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予以個別點撥;學習完畢或抽查問詢,或收取學生課本(或筆記),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教師在這里只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老師只做方法的指導和過程的控制,課堂氣氛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學生在從被動聽課變為自主性學習中會自發地,能動地感悟、體驗、深探細究,會變得愛學、會學、樂學,成為一個創造性人才。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就真正達到了嗎?

三、讓學生大量的閱讀,培養出色的語文能力

首先,大量的閱讀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語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需要廣博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撐。大量自由的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歷史、自然、社會、科技等方面的知識,這些依靠自由閱讀積淀在心靈深處的知識比老師在課堂上生硬灌輸的知識,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人生視野。學生因年齡的關系,對于人生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大量的閱讀反映人間百態的文學名著可以深化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大量閱讀中外名家的傳記作品可以增加學生對人生歷程的體驗……總之,這一切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豐富都有極大的益處。

篇7

關鍵詞:李冰治水;神話;綜述

關于李冰的記載,見于正史者有《史記》、《漢書》、《宋史》、《元史》等;見于地理史書者有《水經注》、《蜀中廣記》等;見于方志者有《華陽國志》及歷代巴蜀地區地方志等;見于子書者有《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老學庵筆記》、《吳船錄》等。這些文獻,大致可以勾勒出李冰的生平及其治水事跡,是歷代學者研究李冰治水事跡的重要文獻材料。

《史記》首載李冰治水事跡但是未言及李冰身世。故關于李冰事跡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身世問題。

清人陳懷仁《川主三神合傳》認為李冰是蜀王魚鳧之裔孫,秦孝公霸諸侯時,冰生,仿佛若見神,長入深山,與鬼谷子為友等,言“冰姓杜宇,號伏丘,蜀王魚鳧裔孫,戰國巴東人也。”[1]309該說從神話傳說角度談及李冰生平和郊游,具有可貴之處。無獨有偶,清人劉沅從人神俱存的角度對李冰身世作了扼要敘述,《李公父子治水記》說:“本猶龍族子,隱居岷峨,與鬼谷交;張儀筑城,不就,兼苦水災,乃強薦公于秦而任之。”[2]753

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李冰治水的研究逐漸深入,且對加入到李冰傳說中的二郎亦連類而及,出現了部分專著研究,更有大量的論文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李冰事跡、李冰之子灌口二郎神的研究等等。茲對李冰事跡研究現狀簡要述評如下:

(一)李冰身世傳說研究

1942年衛聚賢在《說文月刊》發表《二郎》一文,他認為“老郎是竹王、大郎是夜郎、三郎是天子、二郎是開明即鱉令、即李冰。”[3]意即李冰乃開明鱉令也。今人楊繼忠亦持此論。對此,黃芝崗在同期《說文月刊》發表《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系》,提出異議,認為李冰是神非人,水神“冰夷”和“冰”乃一音之轉,太史公將“冰夷”人化為“冰”,后人又依此將“冰”與“鱉靈”聯系起來,遂產生李冰即開明鱉令之說;“認定李冰兒子二郎即李冰化身,也即是大禹”,[4]此乃李冰為大禹一說也。

20世紀80年代后,關于李冰身世傳說的研究更加深入,出現更多不同觀點。馬非百在其著《秦集史》中,遵從上述陳懷仁觀點,指出“李冰是蜀王魚鳧之裔孫,秦孝公霸諸侯時,冰生,仿佛若見神”,“惠王十四年丙申,稱王”。[1]309由此認為李冰乃魚鳧王之后裔。關于“李冰”一名的來歷,認為李冰是“稽元牒,定姓李,定名冰”而來的[1]309。任乃強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書中進一步認為“李冰是蜀地陽平山地區生長的人,他的治水才能,只能是從蜀族柏灌氏和開明氏世代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經過改造發展而取得”。[5]124并說蜀族亦源于羌族,李冰乃古蜀王之后裔。今人劉少匆、郭發明亦采此說。關于李冰“李”姓的來歷,劉少匆則與馬先生有所不同,在其著《神秘的三星堆,尋找古蜀文明》中,他指出“李姓的由來,就只有一個途徑:是后來由秦王頒贈的。《通志?氏族略》:‘李氏,嬴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李氏望族出隴西,屬秦之領土。賜冰以李姓,正是對他治蜀有功的褒獎。”[6]108

丘山發表于《成都晚報》的《李冰身世新考》一文,根據《蜀中名勝記》所引《蜀王本紀》“云亡者悉過其中”[7]一語認為李冰很可能是服勞役的逃亡者。筆者認為該論斷有斷章取義之嫌,不甚可取,且將此處“亡”釋為“逃亡”亦不妥。而羅開玉在《中國科學神話宗教的協和――以李冰為中心》一書中,則認為“李冰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應是秦人”、“在他的思想中處處都有秦文化的烙印”。[8]159馮廣宏在《李冰蜀地羌人質疑》中也強調了該觀點。

著名神話學家袁珂在《古神話選釋》談及李冰時就認為:“和杜宇、鱉靈一樣,李冰也是介于歷史和傳說之間的一個人物。”[9]501比起上述人、神二者必其一的觀點,袁先生在此采取了中立的觀點。

(二)李冰治水傳說研究

20世紀初關于李冰治水傳說的學術研究,多集中于對李冰治水事跡的簡單梳理。1929年容肇祖發表《二郎神考》一文,從歷史文獻記載出發,簡單疏理了從秦代至清代李冰治水傳說的演變過程,可看作是目前國內外關于李冰治水傳說演變研究最早的文章。1961年楊向奎發表《中國古代的水利家――李冰》,從歷史文獻入手,關注于歷代朝廷對李冰的封號,論述了李冰治水傳說演變及李冰神化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關于李冰與都江堰整體水利工程的關系進行了深入討論。喻權域發表《都江堰古史新論》,提出都江堰整體水利工程非李冰一人所建,乃是歷代蜀地人民共同的水利建設成果,由于歷史發展、大一統文化影響,遂將所有治水工程成績全部附會于李冰身上;并指出玉壘山、寶瓶口乃開明所開鑿,并非李冰所鑿。該觀點一出,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金永堂發表《鱉靈鑿寶瓶口 李冰修都江堰》一文可看作是對上述觀點的支持。然更多學者持反對態度,王純五、羅樹凡合作完成的《都江堰確為李冰所建――與喻權域同志商榷》、燕邊發表《關于都江堰歷史的幾個問題――與喻權域同志商榷》、馮廣宏發表《試論都江堰的興建與蜀王開明的關系》,三篇文章均從歷史文獻入手,從地理學角度進行分析,對喻文觀點進行辯駁,得出玉壘山、寶瓶口確為李冰所鑿一觀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李冰治水傳說研究進入了系統研究階段。羅開玉在其專著《中國科學神話宗教的協和――以李冰為中心》中,以人文學科的視角從縱、橫兩方面對李冰治水事跡傳說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治水文化、民族心理進行了深入論述,這是目前國內外關于李冰研究的唯一專著。李誠在其專著《巴蜀神話傳說芻論》中,從神話傳說論析角度出發,對李冰治水故事的流傳演變情況作了細致的分析,并對治水故事中有關神話部分的演變規律作了綜合分析,對李冰治水傳說流變研究有很大幫助。

進入21世紀,關于李冰治水傳說研究,多從出土文物及歷史文獻探討李冰的崇拜信仰及其神化問題。周九香《都江堰李冰石像題銘淺釋》、李紹明《都江堰渠首出土石刻人像探討》,兩文對都江堰出土石像進行了細致分析,探討了有漢一代關于李冰信仰情況。郭祝崧發表的《李冰化神過程》一文,從李冰治水地點、手段及其故事出發,簡單論述了李冰的神化過程。譚徐明《古代區域水神崇拜及其社會價值――以都江堰水利區為例》,探討了都江堰水神及其起源、嬗變情況,論述了李冰的神化過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關于李冰事跡的研究,學者所涉及的方面較為廣泛。但由于李冰身世史書記載語焉不詳,給李冰的研究帶來很多困難。學者雖多有論述,但仍有斷章取義、宗教附會之嫌。因此,對于李冰治水傳說演變的研究,學界仍有不足之處。(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馮廣宏.都江堰文獻集成:歷史文獻卷(先秦至清代)[Z].成都:巴蜀書社,2007.

[3] 衛聚賢.二郎[J].說文月刊.1942.3(9)

[4] 黃芝崗.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系[J].說文月刊.1942.3(9)

[5] 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頁

[6] 劉少匆.神秘的三星堆 尋找古蜀文明[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頁

[7] 丘山.李冰身世新考[J].成都晚報.1984(10)

篇8

1、認為課外閱讀會浪費學生時間。很多語文老師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讀書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大部分時間被教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所占有。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批評的那樣,“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得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這些教師在課堂上如此,在課下不但不鼓勵學生讀書,而且阻止學生閱讀課外書。在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深感受到開展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艱難。包括語文教師在內,學生家長、其它課任老師在學生課外閱讀問題上的觀念都相對滯后。

2、認為課外閱讀就是學生自由發揮。有些語文老師以為只要按照課本和大綱上好課就可以了,至于課外閱讀,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所以部分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課堂閱讀,而對課外閱讀只是提倡卻缺少對學生必要的輔導。

3、認為課外閱讀就是考試備戰。有些老師將所要教學的課文,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熟記字詞,背誦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還有的語文教師認為: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他們的課堂閱讀教學要么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去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么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浮光掠影地將“讀”帶過。

針對這些現象,作為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必須轉變自己的觀念,依照新課標的要求,創設條件,加強指導,確實開展好課外閱讀,以補充農村學生的心靈成長和文化積累所必須的營養,這是每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指導學生正確選擇課外讀物,讓他們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書。

冰心老人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也就是說學生要認識到課外書在自己成長中的影響,養成廣泛閱讀良好習慣,選擇有益的、適合自己的課外書。然而當今社會上有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書籍,大量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書籍在市場上“游蕩”,魚目混雜。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的意義非常重大。

語文老師就要用自己的閱讀經驗指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讓學生認識到課外書在自己成長中的影響,開啟學生樂于閱讀的心智、激發閱讀的興趣,指導他們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書籍。在指導他們正確選擇適課外書籍時,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指導學生選擇思想健康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有助于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啟迪學生的心靈,有利于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的書籍。我們要教育學生讀好書,使他們從好書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2)要考慮學生的差別“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獲。因為學生客觀存在年齡、知識積累、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的內在需求、興趣也隨之不一樣。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愛好、需求開展了解,在介紹時才能有的放矢。

(3)注意閱讀內容的廣度。要求學生選擇倫理,科技,文學作品等。《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九年級學生課外閱讀不少于400萬字的份量,無疑是我們要注意閱讀的廣度,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課本閱讀的不足。

2、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合理地開展課外閱讀

中小學生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心理,有了解未知的主動需求,由于其認知判斷等的限制,所以在尋找課外讀物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可從下面三個角度考慮:

(1)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課本里,而應該構建開發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各種閱讀材料,特別是范圍廣泛的課外閱讀,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沒有邊界的感受空間。讓學生接觸各種類型的文章,有助于其感受到祖國文字的奇妙與偉大。同時,也激起了其對各種閱讀材料的興趣,促使他們自己通過讀報、看書去獲取知識、資訊,懂得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2)從讀物內容指導。指導學生選擇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書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人文涵養。

(3)從時間上考慮。平時上課時間緊,建議學生閱讀篇幅小的文章、書報.寒暑假時間長則要求其閱讀篇幅較長的讀物。

3、指導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取營養,學會積累

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是積累與訓練。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國古代學習論認為“積漸成學”是讀書之規律。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幫助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激發其讀書興趣,積累盡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在這個環節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讀書的積極態度,認真投入,學會揣測作者的思想情感。讀書是把書的資訊傳給大腦,大腦開展創造性加工,人與書本產生的一種綜合性效應的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只有在課外閱讀中充分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2)學會做筆記。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也就是說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教師指導學生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寫下讀書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就是閱讀的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因此,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該是熱愛讀書的人,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書籍真正成為自己精神財富的不竭源泉。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韋國清、蔣成云.讓課外閱讀成為孩子的精神享受[J].中小學教學設計2004年12期。

[3]吳立崗.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篇9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學困生;轉化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13-02

我們常說的學困生,一般是指在知識、品格、體質、智慧等方面存在偏差,自身的發展潛能沒有得到正常的開發和利用,達不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經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進行矯治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不善言辭,常常回避困難,思維上有一定的懶惰性和遲鈍性。學困生的轉化一直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能否將這項工作落到實處,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與教學任務的完成,為此,認真研究學困生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學困生是必然存在的,要認清事實

教師是教學的直接參與者,面對的所有的學生層次不可能完全相同,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肯定有所差別,另外,由于每個學生在智力因素、個人特征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的成績總是有好有壞。而且,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評判標準也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相比較而言,學困生是現代教育客觀存在的一個群體。

二、班主任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重要意義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能否到位關系到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教育。新課標實施以來,重點強調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做好對學困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是構建和諧校園、體現以人為本的一項重要舉措。而且,能否落實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衡量教育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為此,班主任應該協調其他任課教師,積極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的對待和發展,積極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學困生雖然在班級內占據少部分,但是對他們做好教育工作,對我們的班級管理,乃至對今后走進社會都有積極的作用,轉化學困生是實現學生個性發展落實新課標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說,學困生的轉化是學生自己、學校、社會、家庭的共同需要,需要廣大人群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學和生活中的資源,讓他們每個人都能健康發展。

三、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具體措施

1.一般來說,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優等生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對于學困生則要積極挖掘他們的優點,要用與對待其他同學同樣的態度對待他們,相信學困生每天都在一點點進步,也要堅信學困生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好,促使學困生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

2.班主任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了解學困生的心理需求。學生的受教育情況不僅取決于社會環境,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年齡特征也對自身教育有明顯的影響。另外,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形成當中,對社會和人際關系的了解僅僅是直觀性和邏輯性的,為此,班主任要與家長及時溝通,共同促使學困生的人格與心理健康發展。

3.引導學困生養成積極動腦的好習慣。我們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的大腦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會越用越靈活。為此,班主任要協同所有的認可老師培養學困生積極動腦的良好習慣,為學生創造積極動腦的機會,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層層啟發。

4.培養學困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歷史的學習離不開記憶,尤其是上了高中,科目眾多,學生壓力較大,知識量較大,學生記憶起來不容易。對于學困生,教師要指導他們認真做好筆記,憑著本身的記憶和文字記錄可以在復習的時候很容易掌握,從最基礎的部分開始,逐漸積累,長此以往地堅持,肯定會有所長進。

5.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首先,班主任要以公平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善于發現和挖掘學困生的閃光點,降低學困生的學習要求,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對學困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記錄,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成就感,及時地表揚他們,讓他們從中能夠重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從生活上多關心他們,不要讓學困生有被遺忘的錯覺。

6.班主任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感。作為班主任老師,班級的升學率與自身的利益是密切相關的,一些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了完成高考指標,從個人的利益出發,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困生的消極思想日益增長。所以,班主任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秉著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想法,積極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樹立每個學生都能成才的觀點,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融洽師生關系,使得學困生有安全感,從而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創造性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轉化和提高學困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帶領任課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相信教育的明天會更加良好。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牽動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學校的教育工作和家庭情況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帶著一顆愛心,認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可塑的人才,我們要盡自己所能,聯合社會和家長的幫助,將每個學困生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李彬.愛心、耐心、信心化解學生冰封的心靈――談談學困生的轉化[J].時代教育,2007,(23).

[2]黃代傳.對學困生施行“精神療法”淺探[J].新課程(教研版),2008,(04).

[3]高中班主任經驗交流:厚愛中差生[DB/OL].道客巴巴:.

篇10

關鍵詞:閱讀;探究;自主;激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這段話科學而簡明地說明了閱讀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閱讀性質的定位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一直以來,教師往往重視研究教法,而忽視研究學法。盲目地傳授知識,而學生也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并沒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對此,筆者對改進閱讀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進行了嘗試和探討。什么是“探究式閱讀”?它是指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探究學習對象,收集處理信息,積累體驗情感,獲取知識,掌握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人格的一種學習模式。它把閱讀的對象看成一個信息集,通過識碼、解碼、編碼達到對它的有效理解與把握。因此,要求學生圍繞閱讀對象和提出的問題,獨立自主地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即過濾次要信息,篩選主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

一、“探究式閱讀”的特征

1.開放性

“探究式閱讀”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五方面:學習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學習的對象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像資料等等;學習的目標是開發、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的關系是民主、互助、合作、協調發展的;學習的評價是旨在促進學生探究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

2.主體性

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是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活動。這種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的活動決定了閱讀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的自主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其所獲就越多。“探究式閱讀”正是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要達到的要求,主動規劃學習步驟和方法,有選擇性地閱讀,培養學生能借助、運用原文和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自主嘗試、主動探索,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發展個性,去探究、發現、獲取,并在探究、發現、獲取中得到發展。

3.探究性

“探究式閱讀”過程簡圖

學生活動閱讀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共享表現與拓展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指導幫助引導促進

“探究式閱讀”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自主閱讀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為主,而學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認知經驗的限制,會遇到許多的疑難和困惑,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充分體現出以“疑”為主線,形成“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的學習過程,使學生不滿足現成的單一的答案,能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品質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探究式閱讀”的運用

閱讀是提升人文修養的必需,它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素材。而在實踐中,我們的教師卻往往忽略甚至是無視這些資源,使之無法充分得到發掘和運用,從而影響了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和效果。我也曾遇到類似的問題,經過長期的摸索、反思、探究,通過“探究式閱讀”在教學中的運用,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激趣閱讀自主探究

激趣閱讀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教師簡短的導入是為學生自主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究階段。

自主探究是指閱讀后的學生活動。自主探究的目標是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探究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系的學習要素組成的,學生要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聯結在一起,就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另外,對于在自主閱讀中所生成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必須以筆記或批注的方式做好記錄,以便于落實問題生成和合作探究的進行。

2.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自主閱讀探究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階段要集中突破,但不是教師包辦代替,最初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表述各自探究中的困難。教師綜合學生的疑問,提出關鍵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再次合作探究。通過探究的多種形式優化組合,學生發揮各自特長,相互啟發研討,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合作探究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將探究活動搞成師生問答對話形式,應多讓學生與學生對話、爭論,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導或點撥,避免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如在高爾基《童年》的閱讀學習中,關于阿廖沙與外祖父之間的態度提出了很多的問題。質疑討論合作探究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助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

3.激勵評價拓展探究

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閱讀”繼往開來的一步,其作用在于進一步讓學生牢記探究的方法,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樂趣。

“探究式閱讀”在閱讀指導教學中的運用取得了明顯成效,當然,語文的天地是非常寬闊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涵蓋所有,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教學策略,它的成熟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去思考、去發展。我相信只要我們懷著對教育的夢想和執著,語文閱讀教育的春天一定會陽光明媚、百花盛開!

參考文獻:

[1]張金.閱讀教學改革應切實抓好“五個轉變”[J].語文教學之友,2001(12).

[2]顧曉明.閱讀的戰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譚軼斌.閱讀教學田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