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范文
時間:2023-03-28 23:5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容齋隨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洪邁;容齋隨筆;音韻學;文獻
《容齋隨筆》一書內容豐富,涉及史論、天文律歷、典章制度、名物考證、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分為《初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五個序列,共七十四卷,作者洪邁(1123-1202)字景蘆,別號野處、容齋,鄱陽人。歷任官職,1162年曾受朝廷委派出使金,堅貞不屈,晚年以龍圖閣學士退職還鄉。本書是關于文學、歷史、經學、小學等方面的讀書筆記,所記音韻條目雖然不多,但每一條都言之有據,見解精辟,且記錄了許多宋代及以前的用韻制度和音韻史料,彌補了史書之缺,這對上古音、中古音以及學術史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為保證引文的準確性,本文參考了全宋筆記本,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中華再造善本之《容齋續筆》等三個版本。以下將按不同的類別對其所反映的音韻文獻、語音史等信息進行解讀。
詩詞異文
詩詞改字,多以同音義近為據。故可根據筆記中的這些異文考察當時之實際語音情況。例如《隨筆?卷一》之“青龍寺詩”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宋孝宗乾道四年經筵開講那天,皇上將白居易的《和錢員外青龍寺上方望舊山》一詩寫在扇子上,有意將“使臣”二字寫成“侍臣”,然后賜予了洪邁。詩文內容是“舊峰松雪舊溪云,悵望今朝遙屬君。共道使臣非俗吏,南山莫動《北山文》”。“使”字“士切”屬于山母止韻字,“侍”,“時吏切”禪母志韻字,將“使”改為“侍”,則二字除聲調外應當聲韻俱同。據李新魁和李方桂兩位先生的考證,《切韻》系統及宋代韻圖、筆記文獻中船禪相混,應當合一。而宋代之后莊章合流,故“使”字為審母,“侍”字為床(禪)母。而與此同時,全濁聲母已經清化,床(禪)母之塞擦音并入照穿兩母,擦音并入審母。這就是使、侍聲母趨同的語音史背景。同時,“侍”為之韻去聲,“使”為之韻上聲,二字韻母同。
又《隨筆?卷二》“隔是”一文載曰:“樂天詩云‘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愿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⒅娫啤羰巧砣鐗簦l來不為名。憐君近南往,時得到山行。’‘格’與‘隔’二字義同,‘格是’猶言已是也。”按,“格”與“隔”當時音義同,故可通用,“格”字“古伯切”,屬見母陌韻,“隔”字“古核切”,見母麥韻。二字聲韻相同,正與《廣韻》、《集韻》陌、麥、昔同用之規定相合。白居易(字樂天)(772-846)與元?。ㄗ治⒅?79-831)是唐代中晚期詩人,由此則知“陌、麥”同用在唐代中期就已經同用了。
考證古音
最早把上古音作為專題來研究的是南宋的吳,吳中進士時(1124年)洪邁才剛剛出生,當時的古音學研究正在興起,洪邁的隨筆中即錄有時人的古音研究情況,如《容齋隨筆?卷七》列有“羌慶同音”一條:
王觀國彥賓、吳才老有《學林》及《葉韻補注》、《毛詩音》二書,皆云:《詩》、《易》、《太玄》凡用慶字,皆與陽字韻葉,蓋羌字也。引蕭該《漢書音義》:慶,音羌。又曰:“《漢書》亦有作羌者。班固《幽通賦》‘慶未得其云已’,《文選》作羌,而它未有明證?!庇璋矗稉P雄傳》所載《反離騷》“慶夭而喪榮”,注云“慶,辭也,讀與羌同?!弊顬榍袚?/p>
王觀國和吳根據《詩經》、《周易》、《太玄》中慶、羌二字葉韻,《漢書音義》中注音“慶,音羌”,《幽通賦》、《文選》中二字異文,證得羌、慶同音。后洪邁以按語的形式引《揚雄傳》補充了對二字古音相同的考證:“慶,辭也,讀與羌同。”
王觀國字彥賓,長沙人,紹興間官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主管等。著《學林》,考求字音字義,也有一些考釋古音讀的,考證古今聲韻不同,引證材料詳實豐富。吳字才老,關于其籍貫問題眾說不一,據張民權師之《宋代古音學與吳研究》一書考證,“言才老建安人氏者,著其祖籍而已;言舒州或同安人氏者,著其本人籍貫而已?!痹诠乓粞芯可?,吳有開山之功,南渡之后,他先后著有《詩補音》和《韻補》等書,影響巨大,標志著宋代古音學的建立。古音學自宋代開始建立,而宋代古音學又是受宋人經學疑古思潮的影響進而總結唐人古詩協韻注釋建立起來的。前期的宋代古音學“是以吳為代表的以文獻考據為主的古音研究,它注重考證某字在歷史上有過某種讀音,從而說明古韻與今韻的分合關系?!焙檫~及其所引王觀國和吳的文獻考證以求古音的研究方式正說明了這一點。
沈約及其《四聲韻》
洪邁考知南北朝文人通行的寫作方式是先賦韻后作詩,正因為需要先找到韻腳字的這種寫作方式,才得以促使人們將韻同的字匯集成冊,以備作詩押韻之用,這也就是韻書的創作緣由。但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史實,僅粗略地指出六朝文人作詩有意識地講求聲律及用韻規范,從而編制了大量韻書?!度蔟S續筆?卷五?作詩先賦韻》中說:“南朝人作詩多先賦韻,如梁武帝華光殿宴飲連句,沈約賦韻,曹景宗不得韻,啟求之,乃得競、病兩字之類是也。予家有《陳后主文集》十卷,載王師獻捷,賀樂文思,預席僚各賦一字,乃成韻,上得盛、病、柄、令、橫、映、、、鏡、慶十字,宴宣猷堂,得迮、格、白、赫、易、夕、擲、斥、坼、啞十字,幸舍人省,得日、謐、一、瑟、畢、訖、橘、質、帙、實十字。如此者凡數十篇,今人無此格也。”這一條筆記就記載了南朝的貴族文人講求詩律,作詩先賦韻的創作方式。沈約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才思過人,作為景宗之寵臣而常常在宴會上被問之以詩韻。因而,他為了迎合君臣的“雅興”而編制《四聲譜》一書,以四聲統系同韻字供押韻只用,是及其順理成章的。這也就是《四聲譜》的創作背景和緣由。
以上僅就詩詞異文、考證古音、沈約及其《四聲韻》三個方面論及了洪邁《容齋隨筆》的音韻學貢獻,其更多的學術價值有待我們更深入的挖掘。筆記類文獻是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資料,我們的學術研究才能有據可依,有史可鑒。
參考文獻:
[1]李新魁《中古音》,商務印書館,1991,11.
[2]何九盈《上古音》,商務印書館,1991,11.
[4]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學林》,中華書局,1965,6.
篇2
解釋:指出賣國家利益謀取個人利益。
出處:洪邁《容齋隨筆》。
讀音:màiguóqiú róng。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媚外求榮
拼音:mèiwàiqiúróng
解釋:媚:諂媚。奉承外國人以謀求個人利益。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p>
篇3
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薄叭K”的稱號即由此而來。
蘇氏父子積極參與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來俱被列入“唐宋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老泉”名號之考辯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人。蘇家的先人墓塋在故鄉的“老翁泉”,蘇洵因之以此為號。
南宋郎曄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所附《東坡先生言行》中載:“公名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老泉仲子也?!蹦纤卫蓵?、呂祖謙收錄蘇洵文章編集為《老泉先生文集》(十一卷)。學者王應麟的《三字經》曰:“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另據《眉山縣志》言,老泉即蘇洵,其卷五記載清代眉州知州涂長發詩:“老泉晚學收名遠,《辨奸論》似蒲牢吼。”
然而,與“三蘇”同時代的歐陽修、曾鞏、司馬光等流傳下來的文字,卻沒有人稱蘇洵為“老泉”的。蘇洵去世后,“朝野之士為誄者百三十有三人”。今所存者尚有蒲宗孟《老蘇先生祭文》:“先生初時,未學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閉戶讀書,不知其它。后才數年,連舉二科。”另,韓琦《蘇員外挽詞二首》(見《安陽集》卷四十五)、王《挽霸州文安縣主簿蘇明允》(見《華陽集》卷五)、劉《挽蘇明允二首》(見《彭城集》卷二十二)、陳襄《蘇明允府君挽詞》(見《古靈集》),以及曾公亮、趙、王拱辰、張燾、鄭獬、蘇頌、張商英、姚辟等人的《老蘇先生挽詞》等,這些挽詞對蘇洵有各式各樣的稱呼,獨無稱“老泉”者。
此10多年后,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稱蘇洵為“文安先生”、“眉山處士蘇洵”、“蘇君”、“老蘇”。特別是與蘇軾同時且年齒略小的葉夢得(1077―1148)在《石林燕語》卷十云:“蘇子瞻謫黃州,號東坡居士,東坡其所居地也。晚又號老泉山人,以眉山先塋有老翁泉,故云。”
其后辨誤之文層出不窮,如元朝王惲《秋澗集》卷九十四《玉堂嘉話》說:“《上清儲祥宮碑》墨跡,后書老泉撰?!贝吮翘K軾元年間所撰,絕非蘇洵所撰,但卻“書老泉撰”。明朝郎瑛《七修類稿》卷十九《辯證類》“老泉為子瞻號”條在引述《石林燕語》后云:“嘗聞有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共一印。而吾友詹二有東坡畫竹,下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據此,則老泉又是子瞻號矣,然豈有子犯父號之理?”
明朝婁堅《學古續言》卷二十三《記蘇長公二別號》說:“東坡此書古淡遒勁,……又紙尾有‘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印?!泵鞒S燦、黃煒《重編嘉佑集紀事》謂親見蘇軾《陽羨帖》有“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圖記。
查閱書籍,北宋時人們一般稱蘇洵“老蘇”,南宋始稱“老泉”至今。“老泉”為父之名號,還是子之名號?筆墨官司至今不斷,各執一詞。筆者從大多學者之說,偏向于“老泉”為蘇洵之名號。
“軾”“轍”之名寓意深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蘇洵察覺蘇軾、蘇轍兄弟從小性格相異,為二人分別取名“軾”和“轍”,并作《名二子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是車上扶手的橫木,沒有它,不影響車的使用功能,所以對于車來說,軾是外在的、起裝飾性作用的東西。轍是車子駛過時碾出的痕跡,它對于車子既無功可言,但也無翻車殃及池魚之禍,轍可以保全自身。蘇洵發現蘇軾稟性剛直,鋒芒畢露,灑脫不拘,容易為人詬病,招致禍患,所以取名“軾”,希望他像軾之于車一樣,有一些外飾的東西,來掩飾他灑脫不羈的本性。蘇轍性格沖淡,深沉不露,能遠離災禍,平安一生,蘇洵為他取名“轍”,十分符合他的性格。
知子莫若父。蘇洵為兩個兒子的命名,寄托著一個父親的希望和擔心。而兄弟倆一生的命運恰巧印證了蘇洵這段話。蘇軾任情率真,嬉笑怒罵皆出于本性自然,毫不虛飾,滿腹經綸卻又一肚皮不合時宜,晚年更是受黨爭的牽累,一生功業“蘇州、黃州、儋州”。蘇轍字子由,性情坦夷,舉止不驚,雍容有度,盡管也受黨爭的影響,遭遇一些坎坷,但總的來說,仕途順暢,祖上因此受到追封,光耀門楣。
“東坡”名號之由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坡”。《宋史?坡本傳》記載:“(烏臺詩案后)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歷代學者幾乎都認為,這就是“東坡”名號的由來。中學語文課本、教參都持此說,認為這是地緣使然。
然而,歷史上,南宋學者洪邁曾有不同看法,他在《容齋隨筆》中明確提出:“蘇公謫居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焙喍灾?,即因情使然。
查考《宋史》和《容齋隨筆》,雖有差異,但有一點相同:蘇軾是在謫居黃州后才自號“東坡居士”的。《宋史》只記事而不緣情,《容齋隨筆》雖緣情而言之不詳。
結合史事和白、蘇二人的詩文,“東坡”名號由來可概括為結地緣、結天緣、結情緣。蘇軾仰慕樂天(白居易字),是內在的原因。
《新唐書》記載:“是時,盜殺武元衡……宰相嫌其出位,不悅。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居易賦《新井篇》,言浮華,無實行,不可用’……追貶江州司馬……久之,徙忠州刺史?!痹诖似陂g,白居易“既失志,能順適所遇,托浮屠生死說,若忘形骸者”。他有《東坡種花》二詩云:“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載。”“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步東坡》詩云:“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薄秳e種東坡花樹兩絕》其一云:“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長東坡送人,賦得愁》云:“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東西接御溝。終日坡前恨離別,漫名長樂是長愁。”以上全是白居易貶謫忠州刺史時所作。白居易被貶忠州,能隨遇而安,寄情于草木蟲魚,自有一番閑適樂趣,但其中也有被人誣陷的苦悶。
蘇軾被貶到黃州,也因“烏臺詩案”文字獄,“以‘指斥乘輿’、‘訕謗朝廷’而定罪”,受了4個月的牢獄之災,九死一生,這與白居易被貶忠州何其相似呀!“同是天涯淪落人”,恰巧蘇軾在黃州又“筑室于東坡”,真的是天緣巧合,地緣難得。何況蘇軾平日就仰慕樂天,《去杭州》云:“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便從洛社休閑去,猶有閑居二十年。”
篇4
我們姑且不去論證這個故事的真假,但古代人把舉行婚禮的時候臨時搭建的帳篷叫“青廬”,卻是千真萬確的。
從東漢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帳篷里舉行婚禮,“青廬”一般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轎的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走過,最后進入青廬。《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異》:“ 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公子辭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鉤辰,天孫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備青廬。’”
古人除把“青廬”作為新人結婚用的婚房外,有時也把結婚稱為“青廬”,這一點,與我們現在用“洞房花燭”指代結婚是一樣的意思。到了近現代,仍有人把“青廬”指代結婚,如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卓翁,你該曉得,司馬長卿名揚四海,如今尚未青廬,假使他能得女公子為他的內助,那豈不是天作之合嗎?”唐代以前的“洞房”一詞又是什么意思呢?
唐以前“洞房”與新婚無關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婦的臥房,它是指宮廷中豪華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 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北周時庾信的《三和詠舞》中雖然讓“洞房”與“花燭”攜手了,“洞房花燭明,燕馀雙舞輕”。但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寫新婚之夜的。
篇5
關鍵詞:河南;飲食文化;北宋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070-01
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沿黃七百余公里,是我國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可以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的炊具——甑,距今已有6000多年了,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可以吃到干飯了。而在四千多年前,大禹之子夏啟在今禹縣設“鈞臺之亭”,便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宴會。[禮記.王制]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這是我國古老的宴會制度,有虞氏便在河南省的虞城縣。出生于河南伊川縣一帶的商朝開國相伊尹,史載擅烹調,被稱作“宰相廚師”,我國最早的烹飪學理論[本味篇],就是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內容,他被后代尊稱為烹調始祖。
河南作為我國古代中原文化中心,其飲食文化自古就很發達,尤其是北宋時期。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及對外貿易的繁榮,北宋的飲食文化也迎來了它發展的高峰,并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極高成就。
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地處中原,盛產小麥,又在黃河之濱,魚類豐富,這決定了北宋都城人以面食為主食,以各類肉食和蔬菜為副食的特點。宋朝的面食有很多種,包括面、餅、饅頭、包子、餃子和餛飩等。在中國早期的文獻中,面食被統稱為“餅”,這個字最早見于[墨子.耕柱篇]。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到唐朝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時行胡餅,俗家皆然”。在宋代,餅已成為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餅主要是指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烤制而成的叫燒餅。[水滸傳]中武大郎在街頭叫賣的“炊餅”,在北宋時其實指的是饅頭。宋代是面食充分發展的時代,“面”已作為這類食品的名稱出現。在[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梁錄]等書中記載的面的品種就有百種左右。吳自枚[夢梁錄]卷十“面食店”有一條說明:“向者汴京開南食面店,川飯分茶(飯店),以備江南來往士人,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卑釉谒未鷷r已有這個稱謂,據[夢梁錄]、[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包子這時的品種已有十余種。餃子和餛飩也是這時的主要食品了。餛飩的制作工藝以與現代非常相近。宋代的餃子又叫角子或者角兒,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宋代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常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卷三[馬行街鋪席])。夜市的繁榮,帶動了飲食的發展。[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東京夜市從食豐富,價錢便宜。“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論語.鄉黨]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彼未牟枰惨殉蔀榫用竦闹饕嬍场|京的市民和我們今天一樣,早上習慣喝一種叫“煎點湯茶藥”的茶。元代畫家趙孟頫的“斗漿圖”,畫的就是市井販賣煎點湯茶藥的情景。蘇軾在東京親見貴族豪門對茶的珍愛,作詩到:“頗見紈綺中,齒牙厭梁肉。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團鳳與葵花,碔趺雜魚目。貴人自矜惜,捧玩且緘櫝。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保╗蘇軾詩集])東京茶坊遍布于市,布置高雅,[都城紀勝.茶坊]記載:“大茶坊張掛名人字畫……所以消遣久待也?!辈璺贿€是人們聚會的場所,“多有都人子弟占此會聚,習學樂器或唱和之類”([都城紀勝])。宋代時,我國的釀酒已十分發達,宋代的酒大概有四種:黃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文昌雜錄]卷3中說:“京師貴家多以釀醾,?酒獨有芳香而已?!彼未木茦菈延^而講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敘到:“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采樓、歡門。維任店入其門,一直主廊約百余步。”[容齋隨筆]:“今都城與郡縣酒務……皆揭大簾于外,以青白布數幅為之?!?/p>
作為河南飲食文化代表的豫菜始于夏商,經周、漢、魏晉直至隋唐五代的不斷充實和發展,到北宋時已形成頗具規模的并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重要菜系。北宋初,宋太祖趙匡胤“恩施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東京汴梁城(今開封)即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城市,飯店酒樓遍布大街小巷,大菜小吃的品種品類不勝枚舉,有“集天下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之說。而這些為豫菜形成色、香、味、形、器五性具佳的完整體系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豫菜基礎和源頭的河南民間菜,它的原料取自中原地區歷代勞動者培植、飼養、采集、漁獵和不斷選優的本地產品;它的烹調方法也不斷改進和創新;其特點較為突出,即“色重、味濃、湯滿、熟透、熱吃”。
此外,河南便利的政治和地理優勢也為豫菜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中國古都,河南便有其四。平王東遷建都洛陽后,宮廷膳食制度進一步建立,設有膳夫、皰人、臘人食醫、酒正職等官,專職負責天子的膳食和祭祀供品。歷史上有名的“周王八珍”便在此時形成,并對以后豫菜的發展影響較大,經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展,其內容不斷豐富,技巧也更加精益求精。后周武則天臨朝稱制也定都洛陽,征召附近山區的民間湯菜進貢宮廷,后經御廚高手加工升華,成為著名的定型定制的“洛陽水席”,可謂豫菜中的一朵奇葩。北宋的言、汝、鈞、哥、定五大名窯,河南有三。三窯的瓷器,是飲食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皿具,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發展了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梵天廬絲錄]載:“晉、魯、川、滇、豫、粵、蘇、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人各有異,處處不同......”這點出了豫菜菜系的地位。
回顧歷史文獻中對于河南飲食文化的記載,我們對河南的飲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這些文獻反映出當時中原地區人民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當時中原地區社會的精神文明。作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飲食文化還有很多路要走,祝愿河南飲食文化在新時期繼續創造著自己的輝煌。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二十中學
參考文獻:
[1]鄭玄注,孔穎達.禮記.王制[M].
[2]劉熙.釋名[M].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
[4]周密.武林舊事[M].
[5]吳自牧.夢粱錄[M].
[6]耐得翁.都城紀勝.茶坊[M].
篇6
童子軍是一個國際范圍的青少年組織,在民國元年時開始進入中國。1915年,在上海舉行第四屆遠東運動會,童子軍進行了會操表演,并參與維持會場秩序等服務工作,引起當時參加運動會的各省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童子軍的影響逐漸擴大,開始向全國發展。
中國童子軍的宗旨被定為“以發展兒童作事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常識豐富,體魄健全,成為智仁勇兼備之青年,以建設之國家,而臻世界于大同”。平時他們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清潔街道、扶老攜幼,為一些大的社會活動服務、維持秩序;尤為突出的是,他們還是社會運動、國家號召的積極行動者。1934年,全國許多地方發生災害,童子軍發起捐助運動,以救助災民,其中,上海童子軍沿街募捐總數達16000多元;1936年,廣東舉行各界民眾抗日救國示威巡行,廣東童子軍整理委員會派出6000多名童子軍,到指定地段服務……中,經過訓練的童子軍,在前線救護傷病、慰問將士、探察敵情、修筑工事,甚至直接參與戰斗,在后方收容遣送難民、代收慰勞品、維持秩序等,為作出了貢獻。赤子之情,可歌可泣。
“元芳”是誰
“元芳,你怎么看呢?”這句話一夜之間就在各種媒體上火爆起來了,即網絡上所謂的“元芳體”。那么“元芳”究竟是誰?
“元芳”,全名“李元芳”,是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一個主要角色,在劇中是狄仁杰的保鏢,也是其最得力助手。他的身份是狄仁杰的衛隊長,武藝過人,性情忠烈,更難得的是思維縝密而細膩,邏輯思維能力超群。在《神探狄仁杰》劇中,狄仁杰碰到案件時,總喜歡問一下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此話簡直成了狄大人的口頭禪,而李元芳的回答也挺固定化:“大人,我覺得此事有蹊蹺?!薄按耸卤澈笠欢ㄓ幸粋€天大的秘密”。2012年10月,這一慣有的句式被網友惡搞,并迅速擴散形成了“元芳體”。查遍《新唐書·狄仁杰傳》是沒有李元芳這個人的,李元芳不過是編劇杜撰的一個人物而已。
祖宗十八代怎么稱呼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按次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下按次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云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晜、仍、云、耳。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聞之也。
“洞房”與新婚無關
“洞房”在唐代以前并不是指新婚夫婦的臥房,它是指宮廷中豪華而又幽深的居室。《楚辭·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彼抉R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北周時庾信的《三和詠舞》中雖然讓“洞房”與“花燭”攜手了,“洞房花燭明,燕馀雙舞輕”。但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寫新婚之夜的。
篇7
端午節每個名稱都有它的來歷。
天中節 在吳自牧寫的《夢梁錄》里說道“五月五日天中節”。
浴蘭令節 在《夢梁錄》中曾記述:“仲夏一日,禁中宰執以下公服羅衫。五日重五節,又曰浴蘭令節?!?/p>
女兒節 相傳漢朝時有位著名的孝女名叫曹娥,在她14歲時,因父溺死于今日浙江省境內的一條江中,尸體沉沒于江底,她沿江號哭七日,在極其悲痛的情況下,于農歷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其尸負父尸而出。當地人為了永遠紀念她,教育人們尊老愛幼,繼承和發揚這一美德,便把此江命名為曹娥江,并立碑紀之,把曹娥死的這天,定為女兒節。
端陽節 據《月令廣義》載:“五月初五端陽節?!庇捎凇拔纭睍r,正值烈日當空,陽光燦爛,故名為“端陽”。
蒲節 《幼學句解》稱“端午是為蒲節”。昔日端午節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節。
千秋節 在洪邁《容齋隨筆》卷一述:“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绷頁巍墩堃园嗽挛迦諡榍锕澅怼吩疲骸霸挛┲偾铮赵诙宋?。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p>
午節 按照農歷以地支紀月的方式: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四月為巳月,五月為午月……因為節日是處在五月,故稱“午節”。
重五、重午 端午節這天,正逢月日均為五,“午”與“五”既同音又通用,所以稱“重五”或“重午”。
端午、端五 “端”是開始,也可以說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順號,“五”與“午”既同音又通用。所謂端午,也就是初五?!讹L土記》有云:“仲夏端午,初也?!?/p>
在我國民俗中,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總習慣吃粽子、飲黃酒、佩戴香包,用艾葉熏房子、插柳、插艾;臨河傍水的地方,還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在這每項活動中,又都有它的含義。
吃粽子、飲黃酒、賽龍舟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他為了挽救國家,多次向楚王提出改革內政外交的意見,楚王不但不聽,反撤了他的職,并趕他出京城。后來,秦國攻破楚國京城,屈原覺得自己的一切希望都破滅了,于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今日湖南省境內的汨羅江,以身報國。當地人聞訊后,爭先恐后劃著船去搶救,但遲了一步。人們敬仰和懷念他,便把他投江這天,定為端午節。2 000多年來年年紀念,代代相傳,綿綿不息。據傳,屈原投江以后,沿江群眾把米、粽子和黃酒投灑在江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魚和蛟龍,希望他們吃米或粽子,不要傷害屈原的尸體。端午節賽龍舟,也是屈原投江后沿襲下來的,意在表達和重現當時人們搶救屈原的情景。
端午節的清晨人們習慣拿上鐮刀到野外割艾、割柳條,回來插在自己房檐下或門窗上,有人說,此風俗是為了蒙蔽天官,讓他們誤認為凡間疾病橫行,門上和窗口都長滿了野樹,便不再打發病魔下凡。
篇8
魏源與鄒漢勛的交誼
鄒宗德楹聯的人文意蘊
論鄧顯鶴對寶慶文明的弘揚與發展
自然法的尋求——馬克思早年哲學思想發展的邏輯進路探析
自然觀的道德意蘊及實踐啟示
論斯大林模式
新建本科高校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以三明學院為例
對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之合理性質疑的回應
高校校園媒體法治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城市房屋拆遷利益保護的法律思考
論被羈押犯罪嫌疑人之權利保障
農用地非農化利益驅動力及約束機制的實證分析——以合肥市為例
成都統籌城鄉改革中的權利傾斜性配置
城市發展規劃應兼顧人文歷史價值的傳統格局——對邵陽市十二五規劃市區建設的建議
“準時”和“及時”
高校輔導員在集體場合講話的修辭形式
創新活動的概念整合分析
BEC交際口語測試探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憂慮——關于《中國結》
《巨人傳》與騎士文學
論中國詩歌含有的音樂性
《癡婆子傳》的文化內涵
從白居易的閑適詩看其晚年的消極思想
睡夢中的普魯弗洛克
如何在大學歷史教學中貫穿真善美教育
提高《科學社會主義》教學實效性的理性思考
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湘西自治州調查為
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有效模式選擇——以湖南為例
高校系級動態教務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
試論魏源改革思想引發當代社會思潮的三大前沿學術貢獻
魯迅筆下的三個邵陽人
福斯特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論證及其現代意蘊
中國古代德育人際環境思想述
群眾路線與當代中國大眾化的基本要求
不能超越具體的歷史條件侈談所謂的“普世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對大學生校外租房現象的思考
論產品總合同的具體運
論行政合同的正當程序原則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貫徹實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刑事訴訟程序為視角
“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以大學為主導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研究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階段性問題與對策——以邵陽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為個案
基于就業與需求特征的財經類專業校企合作創新研究
電子商務環境下客戶關系管理研究
《幼學瓊林》中配對成語分析
漢語成語中“狐貍”文化義生成機制淺析
《容齋隨筆》篇章風格論探微
人際元功能在企業簡介英譯人稱系統選擇中的實現
耕耘在交叉小徑的中國新詩園——曾思藝教授敘事詩、詩劇初論
當代西方文學批評淺析
論陳霆的“隱逸詞”
論音樂主題的分析方法
論聞一多、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流行唱法中的共鳴運用及其訓練
父子與德國的恩
美國平民主義運動的核心訴求與大眾民主體制的發展
論唐代詩人杜甫的社會責任感——以杜詩為中心
文化變遷與社會結構變遷——透視陜西戶縣農民畫史紐曼自由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論哲學教學中的“四個結合”
篇9
關鍵詞: 《漢書》 ???正誤
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本《漢書》是以王先謙《漢書補注》作為底本,參校北宋景v本(簡稱“景v本”)、明末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整理而成,人們習慣上稱之為中華書局點校本。該書征引、吸收楊樹達《漢書窺管》等諸家之說,被譽為集以前《漢書》各本之大成。點校本《漢書》自出版之日起便成為人們在學習和研究《漢書》工作中最常用和最權威的本子。然而,隨著近年來學術界對《漢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點校本《漢書》中出現的諸如誤校、漏校、誤排、誤標等問題也越來越多,影響了《漢書》的推廣及研究。筆者近兩年來在校對《漢書》慶元本的過程中略有所得,現摘錄幾條??背晒诖?求正于方家,旨在為目前啟動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添磚加瓦。其中本文所錄《漢書》之卷數、頁碼、行數等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所采《漢書》其他版本如南宋蔡琪家塾刻本簡稱“蔡琪本”、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刊本簡稱“大德本”。
1.襄公不P,明年齊威死,伐齊喪?!髂挲R威死,m庶亂。宋襄公伐齊行伯,卒為楚所敗。……五石象齊威卒而五公子作亂,故為明年齊有亂。(卷27/頁1519/行3―10)
按:此三處“齊威”均當改作“齊桓”。汲古閣本與此處同作“齊威”;景v本、殿本作“齊桓”;蔡琪本、慶元本、大德本作“齊桓”,其中“桓”字缺最后一筆。據《春秋左氏傳?僖公十七年》所載:“冬十二月乙亥,齊桓公卒。”(頁375)《春秋左氏傳?僖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諸侯伐齊?!?頁377)“夏五月,宋敗齊師于[,立孝公而還?!?頁378)可知史確有齊桓公卒后宋襄公伐齊之事。齊威即齊威王,乃戰國時期齊國之國君。此二者乃不同時期之人,作“齊威”者顯然有誤。又據史可知,宋欽宗名桓,此處汲古閣本同南宋本作“齊威”,以“威”代“桓”,乃避諱也?!度蔟S續筆》卷一四云:“紹興中,分命兩淮、江東轉運司刻三史板,其兩《漢書》內,凡欽宗諱,并小書四字曰‘淵圣御名’,或徑易為‘威’字?!?頁388)可為明證。而蔡琪本、慶元本、大德本中“桓”字均缺最后一筆,實乃缺筆避諱也,則此處本作“齊桓”無疑??贾腥A書局點校本《漢書》卷二十七之相關內容則有:“及齊(威)[桓]死,天下散而從楚?!?頁1455)援例亦有校改,上下應當統一,故此三處應改作“齊桓”為是。
2.師古曰:“……《地里志》縣有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縣則無此水?!?卷57/頁2549/行11)
按:景v本與此處同作“里”;而蔡琪本、慶元本及殿本等均作“理”?!稘h書?地理志》云:“,古國。有扈谷亭。扈,夏啟所伐。酆水出東南,又有水,皆北過上林苑入渭?!?頁1547)與師古所言“縣有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者同,則《漢書?地理志》中實有此語也。古書中“里”“理”二字雖常通用,然此處“《地里志》”乃特指《漢書》卷二十八之《地理志》也,今之點校本《漢書》中均通用作“《地理志》”無疑。為使前后統一,體例一致,此處應改“里”作“理”更為合適。
3.元鼎二年,平原、勃海、太山、東郡溥被災害,民餓死于道路。(卷74/頁3137/行14)
按:汲古閣本、大德本、殿本作“二年”,而景v本、蔡琪本、慶元本等均作“三年”。據《漢書?武帝紀》:“(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十二月……春,起柏梁臺。三月,大雨雪。夏,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數?!?頁182)《漢書?五行志》:“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關東十余郡人相食。”(頁1424)《兩漢紀?孝武皇帝紀》:“(元鼎)二年冬十有一月……十有二月……春,起柏梁臺。三月,大雨雪?!?大雨水,關中餓死者以千數。”(頁225)關東者,秦漢時期多指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境)、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東南)以東之地。由《漢書?地理志》可知平原郡“屬青州”(頁1579)、勃??ぁ皩儆闹荨?頁1578)、太(泰)山郡“屬兗州”(頁1581)、東郡“屬兗州”(頁1557)。而青州、幽州、兗州之地大致在今山東、河北、遼寧一帶,均屬關東也。故此四郡“溥被災害”之年應為元鼎三年,非元鼎二年也,應據此改“二”作“三”為是。
4.后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長吏守丞以政令得失。(卷89/頁3627/行7)
按:此處“吏”當作“史”。《漢書?百官公卿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頁742)《后漢書?百官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逼湎乱豆沤褡ⅰ吩?“建武六年三月,令郡太守、諸侯相病,丞、長史行事。十四年,罷邊郡太守丞,長史領丞職?!?頁3621)又《后漢書?百官一》之
注引《漢舊儀》曰:“……郡國守(丞)長史上計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苦。”(頁3561)可見“長史”“守丞”者,皆邊郡之官名也,多連用。《漢書》中“史”“吏”二字常相亂,版刻混用甚多。慶元本所錄劉校語曰:“長吏守丞,‘吏’當作‘史’??な故刎?、國使長史皆一物也,故總言郡國上計長史守丞。《后漢書?百官志》諸侯王相如太守,長史如郡丞,又邊郡有丞,元有長史,長史上計無疑矣。長史者通于令丞尉之稱,與守丞連言之說不可不爾,下言‘長史守丞’同?!眲⑹现陨趺?點校本宜從劉說改“吏”作“史”為是。
5.詡子浮建武中貴顯,至大司馬,司空,封侯。(卷93/頁3741/行4)
按:此處衍“司馬”二字,宜去。據《后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建武二年,封舞陽侯,食三縣?!?頁1137)“七年,轉太仆?!?頁1144)“二十年,代竇融為大司空。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二十五年,徙封新息侯?!?頁1145)可知,浮先后任太仆、大司空、新息侯,未嘗為大司馬。又《后漢書?光武帝紀》:“五月辛亥,大司馬吳漢薨。……六月庚寅,廣漢太守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壬辰,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頁72)《資治通鑒》卷四十三:“(建武十八年)五官中郎將張純與太仆朱浮奏議……”(頁1393)“(建武二十年)五月,辛亥,(吳)漢薨”(頁1398)“(建武二十年)六月,庚寅,以廣漢太守河內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壬辰,以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頁1399)可為佐證。慶元本劉校語亦曰:“案《后漢書》浮~為大司空,未嘗為司馬,明多兩字?!眲⒄f可從。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
[2]班固.漢書.宋寧宗慶元元年慶元本.
[3]班固.漢書.宋寧宗嘉定元年蔡琪家塾刻本.
[4]班固.漢書.景v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百衲本,1998.
[5]班固.前漢書.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縮印《二十五史》本,1986.
[6]班固.漢書.明崇禎十五年汲古閣刻本.
[7]班固.漢書.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刊本.
[8]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
[9]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荀悅,袁宏撰.張烈點校.兩漢紀.中華書局,2002.
篇10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后辭官歸鄉,卒,謚文敏。世稱“董文敏”、“董香光”。董其昌天才俊逸,又好禪學,早負盛名。工書畫,精鑒賞,書畫均臻妙境,堪稱大家。他的書法初學顏真卿,后來追溯鐘繇、王羲之,尤其得力于李邕、徐浩、米芾、楊凝式等。他將繪畫的用筆用墨融入書法,以淡墨為主,時出濃墨,筆畫的濃淡變化顯得非常豐富,使書畫的結合達到完美的境地。他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董其昌書法擅長楷、行、草諸體,字形以欹反正,富于變化,風格上追求平淡天真的境界,所以給人以秀逸空靈、清朗灑脫的感覺。他的傳世書跡頗多,楷書有《法華經》、《洛神賦》、《項元汴墓志銘》,行草有《題蜀素帖》、《書李白詩卷》、《琵琶行》、《自書詩卷》等。
邢侗(1551—1612),字子愿,號知吾,臨邑縣(在今山東)人。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進士,官至陜西太仆寺少卿。工詩文、善書畫,書法為海內外所珍視。與董其昌、米萬鐘、張瑞圖并稱“晚明四大家”,又與董其昌并稱“北邢南董”。邢侗精于臨摹,他曾臨摹鐘繇、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張旭、懷素、米芾、趙孟兆頁 等作品,后自成面目。其書法筆力矯健,古澹圓渾,尤其善寫大字,體勢開張,雄強奇絕。他的傳世書跡有《書客中行》、《臨豹奴帖》、《臨鵝群帖》等。
米萬鐘(1570—1628),字仲詔,號石友,又號石隱庵居士,關中(今陜西)人,米芾后裔。徙居燕京(今北京),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他工書善畫,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書法行、草俱佳,既有米南宮筆法,也有章草遺跡。又與董其昌并稱“南董北米”。傳世書跡有《題菊詩》。
張瑞圖(1570—1644),字長公、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后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曾因依附魏忠賢閹黨而下獄,后贖身歸里,皈依佛門。他工書擅畫,以書法名世,且書法上敢于打破傳統筆法而另辟蹊徑,峻峭勁利,筆勢生動,奇姿橫生。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鐘齊名,有“南張北董”之號;又擅山水畫,效法元代黃公望,蒼勁有力,作品傳世極希。其行草初學孫過庭《書譜》,后摒卻前賢,自出心源,獨標氣骨,自成一家。他的書法結體遒勁,勁健有力,方折橫撐,鋒芒外露,不求含蓄。傳世書跡有《赤壁賦》、《何年顧虎頭詩軸》、《行草書詩軸》等。
明代晚期除了以上四位之外,我們不得不提到徐渭、黃道周、倪元璐等反傳統書家,他們在章法上形成了一個共同特色,即行疏、字密,單行之內上下字之間咬合穿插而起伏跌宕,行與行之間寬闊疏遠而相互呼應,同時墨色上也注重干濕濃淡的變化,形成強烈的視覺變化,這種長軸大幅式的章法安排是晚明時期書法上的一大特色。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等。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徐渭一生極為坎坷,不僅家庭生活常常處于動蕩不幸之中,而且自己的事業前途也極不順利。他雖然自幼聰明,學識過人,但卻始終不能考取功名,終于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患精神分裂癥,且因殺害自己的妻子而入獄。徐渭的經歷是明代文化悲劇的縮影,也徹底激發了他心中潛藏的叛逆桀驁的才情天性,于是他走出了不同于其他文人的藝術道路。他工詩文,擅書畫,會騎馬、劍術,好音樂、戲曲,愛好頗多。他的書法以行草書著稱,初學米芾,用筆縱逸奔騰、飛揚跳宕。用墨一如寫意繪畫,干濕濃淡并用,淋漓灑脫。結構貌似散亂,或橫或縱,雖似不循常規,但是細看又筆筆得法。他的傳世書跡有《徐渭草書詩卷》、《草書杜詩軸》、《草書七絕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