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5 22:0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祖國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祖國的詩歌

篇1

祖國,

您五千年的歲月,

寫滿了數不清的紛爭。

一次次的不屈,一次次的戰勝,

勾勒出不變的中華精神。

我們,

在您的胸懷中生存了五千年,

于是,

骨子里便有了五千年不變的中華魂。

您的疆域, 遼闊而雄渾,

如那拂曉高歌的雄雞。

一次次的飛躍,一次次的奔騰,

您終于站成了東方巨人。

我們,

在您的肩上成長了五千年,

于是,

性情中刻下了五千年不變的“勤奮”。

五千年,

您依舊青春滿懷,

五千年, 您仍然步伐激昂。

我們,

將您的腳步追隨了五千年,

于是,

見證了您五千年的滄桑。

您也曾經迷惘, 曾經低沉,

但1949年民族的一聲巨吼,

就使世界為之震動;

1978年的一聲春雷,

推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

在您那遼闊而美麗的大草原上,

羊群像珍珠撒滿綠絨;

在您那充滿希望的田野里,

麥浪滾滾把天地染得金黃。

在您那曲曲折折的海岸邊,

一尾尾鮮魚塞滿了漁網;

在您那郁郁蔥蔥的森林里,

到處是祖國未來的棟梁。

當新世紀的鐘聲敲響,

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您的身上。

我看見,

豐收的碩果壓彎枝頭;

我看見,

機器轉動得自由歡暢。

我看見,

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閃射著太陽的光芒;

我看見,

基因密碼帶領我們走進自然科學的殿堂。

我們和您一道迎來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時代,

我們和您一起跨入了一個嶄新燦爛的紀元。

我們明白,

我們的雙肩將托負起您明天的希望;

我們清楚,

我們的雙手將創造出您未來的輝煌。

祖國,

我們定將令您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端午時。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舉行升旗儀式,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用決心與行動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希望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非觀。積極參與道德行為規范和行為養成教育。在家里做孝順父母、關心他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幫手”;在社會做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標兵”;在學校做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伙伴”;在社區和公共場所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衛士”。我希望同學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自己的腳,不踐踏草坪,不破壞公物。希望同學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一心向學的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保質保量的習慣,認真思考的習慣。我相信,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和諧的校園。讓我們繼承前輩遺志,弘揚民族精神,從點滴做起,從自身做起,從今天做起,持之以恒,追求卓越。讓昨天的好習慣塑造今天的你,讓今天的習慣成就明天的你! 謝謝大家!

篇3

關鍵詞:詩歌 《思修》課 教學 探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作為運用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大學生的重要陣地,是一門充滿理性和思辨色彩的學科,在《思修》課教學中,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充滿了美感的詩歌去豐富課程內涵,將詩歌融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情境,使課堂成為詩情洋溢的課堂、情感的課堂、生命的課堂,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奠定精神基礎,找到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

1 《思修》課運用詩歌教學的可能性

1.1 充滿了美感的詩歌能豐富課程內涵 古今中外的詩歌,尤其我國的詩歌,是人類傳統精神文化的載體,具有先進、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道德指向和豐富的人文精神,詩歌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在人文和科學兩方面的教育功能。正值青春的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某種意義上,詩歌就是青春的象征,“詩”的年齡,需要詩的滋養。人們的情感是相通的,《思修》課教學過程中適時結合詩歌,能有效豐富課程內涵。利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激發大學生,把詩人的情感和大學生的自身情感相結合,讓大學生在想象中體味千載之下的詩人情感,激發起學生的詩情和激情,再引導學生運用辨證分析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并陶冶自身的性情就水到渠成了。如此,教學事半功倍。

1.2 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詩教 《論語?陽貨》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古往今來,人們以詩言志、以詩抒情,運用詩歌這種鮮明的語言藝術生動地表現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體驗,表達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抒發對自然和他人的真摯情感,反映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塑造健全人格的理想等等。我國有運用詩歌教學的傳統,大教育家孔子利用《詩經》宣行教化,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是說到一個地方,看這個地方的人民在禮教方面的表現,如果人民溫柔誠實淳樸,那肯定是《詩經》教化的結果。即是說詩教具有改變人的性情,使人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作用。以往人們注重運用詩歌來進行人文修養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立身處事、濟時應變的能力,如今,詩歌在《思修》課教學中的運用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方法的繼承和發揚。

1.3 有助于實現《思修》課教學目的 《思修》是一門特殊的課程,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不但要使學生明白思想政治觀點之理,還要將其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務。其教學效果同大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個性密切相連,講究情感和感悟,必需架起情感的橋梁,才能使大學生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繼而升華他們的靈魂。青年大學生堅定信念的形成源于情感,源于內心的感動。《思修》課堂上,適時引入美好詩歌,觸動學生的動情點,把握他們在接觸詩歌時的那些感動,將它逐步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理解,一種情感的熏陶,一種心靈的共鳴,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并使其從中得到人生的受用,發展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大學生通過優秀詩歌這股“清泉”的浸染,更容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繼而堅定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信念。

2 《思修》課中引入詩歌的具體做法

2.1 運用詩歌的智慧,喚醒靈魂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大學生難免會急功近利、感情淡漠,甚至價值淪喪。喚醒大學生的靈魂,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刻不容緩。詩歌美妙的意境,能吸引大學生積極、靈動地參與《思修》課課堂,詩歌凝練的語言,能觸發他們的詩情;詩歌高深的內蘊能喚醒他們的靈魂,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使他們獲得富有個性的發展。在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第一節的教學中,我引入著名現代詩人于沙和流沙河關于理想的詩,用雋永的詩句引導學生認識理想,告訴他們,如果說社會是大海,人生是小船,人生要是沒有了理想,就像失去船槳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中隨波逐流,隨時面臨沉沒的危險。激勵他們順應時代進步潮流,追求遠大理想,激發他們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才而發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把個人的奮斗志向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僅僅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掌握建設祖國、服務社會的本領。使理想之花結出成才之果。

2.2 運用詩歌的哲理,啟發感悟 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許多青年大學生因為成長環境優越,經歷尚淺,所以不懂生活也不會生活,甚至很少去思考生活、生命這樣的命題。在講解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的第一節時,我引用圣哲蘇格拉底的箴言“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警醒學生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導他們,作為人,必須有思想,有思維,要去思考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在感悟中走過最美麗的人生風景,到達最美好的終點。上完第三章的第二節,我在進行小結時提問: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并把臧克家先生的那首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的詩――《有的人》作為回答,讓學生在雋永的詩意中領會人生的意義――個人只有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進,才能實現有意義的人生。為了啟發學生深刻思考人生,我在課堂上布置了一個小作業――思考人生及人生價值并以此為主題寫一首小詩,題目自擬。學生們認真積極地思考著、寫作著,當作業交上來時,呈現在我面前的是許多美麗的思想火花,這些學生個人情感的真實、自然流露,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思考和成長的痕跡。這種詩意的課堂交流不僅滿足了青年大學生追求新意、渴求交流的需求,更能使我們思政教師深入學生內心,深度互動,進而更好地完善與改進教學工作。

2.3 運用詩歌的情感,激感 “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講授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一節時,我為學生朗誦著名詩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作為導入,講述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啟發學生體會詩人對自己祖國的感情,體會作為中國人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理解愛國主義;通過南宋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學生領會了民族英雄心系天下、造福萬民的浩氣丹心;通過岳飛在《滿江紅》中面對備受欺凌的半壁江山,“怒發沖冠”,發出的“還我河山”的吶喊,和愛國詩人陸游病危之際,仍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通過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啟發學生熱愛祖國,矢志不渝。

在講授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的第二節時,我通常領唱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以歌曲那詩意、雄壯的歌詞,震撼學生們的心田,澎湃起學生們胸中赤誠的愛國情懷,抒發我們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情贊美和無限熱愛。我適時叮囑他們要時刻銘記我們是中國人,都有著同樣的中國心,我們要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要為祖國的不斷強盛共同奮斗。

2.4 運用詩意的至理名言,升華境界 至理名言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給人啟迪,是陪伴大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師益友。我經常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作為座右銘,或者摘抄下來,將其作為自己成長的終身伴侶。在講授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的第一節時,我適時設問:幾年后,當同學們離開校園時,希望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再引入愛因斯坦的名言:“青年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富有創造能力,而且思想、心理、人格和諧發展的人才。”“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作為回答,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確立成才目標。引用“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及《弟子規》中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等詩句,啟發學生珍惜少年時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授課中有機運用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科技偉人和文學名人的至理名言,能有效激勵大學生奮發進取,刻苦成才,修煉人格,提升境界。

參考文獻:

[1]萬勇華.“思政課”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方式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探索,2013(1):144.

[2]侯曉華.以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孝親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7):7.

篇4

關鍵詞: 古代詩歌 傳統節日 語文教學 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的詩歌煥發著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除舊布新的革新氣象、敬祖紹宗的家庭美德和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活情趣,為人民生活增添無限樂趣,為教育青少年平添許多生動教材。傳統節日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又為傳統節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內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充滿無限生機,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賞析豐富多彩的古代詩歌,弘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斗爭中創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語言精練、聲韻優美、朗朗上口,充滿詩情畫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學樣式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和藝術魅力。經典的古詩詞作品隱含著許多難以言表的對人生、歷史等的精辟見解和內蘊,給后人以深遠的道德啟迪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如何從世界競爭和民族復興戰略高度重新審視古典詩詞的育人地位,發揮它們在新時期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功能,實在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適應新大綱的要求,更好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第一,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古詩歌的意義,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歷史,告訴學生這種優秀的文學體裁的魅力所在;講一些關于詩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或詩歌產生的背景;特別是上課時,適當引用詩句,可以加深印象,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折服并產生興趣。

第二,引導學生對古代詩歌進行感悟、欣賞。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藝術,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美:音樂美、繪畫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導學生對古代詩歌進行感悟、欣賞,應該在對作品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結合詩人的經歷,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從而提煉作品的思想內涵,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達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養學生運用古代詩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口語訓練中恰當使用古代詩歌。這樣的口語訓練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還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實現自我表達的需要。

二、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邁雄奇

中國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歲月長河中歡樂的盛會。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使我國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燦爛瑰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幾千年來,中國人延續著謙讓有禮、尊老愛幼、互敬互愛、團結和睦、思念親人等傳統美德,代代傳承歌頌。因此,語文教學中應把這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重拾起來,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并透過這些傳統節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內涵,感受母語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邁雄奇,從而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一,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向學生簡單介紹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習慣、意義。并不要求學生了解所有傳統節日,而是選擇那些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適合孩子們學習探究的語文素材,讓學生通過收集、閱讀、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篇5

特別是近幾年來商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平時的體會,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要學會讀準一首詩

當我們面對一首自己未曾見過的詩,對其意思不甚明了時,除了反復吟誦,還須借助和運用已有的信息,我們常說理解詩歌要知人論世,詩的標題往往會透露歷史年代、地點、人物、情感傾向,揭示詩的思想內容,甚至屬哪類詩。詩的作者往往會調動我們已儲備的文學知識,知道詩歌的背景,作者的風格和傾向。對于注釋也莫要輕易放過,它會幫助我們理解內容,還可能暗含答題的信息。

二、積累、運用鑒賞知識

l、文體知識: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饅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濤、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邊塞詩、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①、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息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眺、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膜)“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目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②、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篇6

一、激發童趣,創設詩化意境。

“創設情境,就在于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礎,讓學生全身心地進入情境,以促進語言形象和語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詩歌教學中,應該重點創設情境進行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作家金波寫的兒童詩《春的消息》(四年級下冊),我是這樣激趣的:“春雷滾滾,帶來了春的消息。在同學們的眼中,春天帶來了什么樣的訊息給你呢?”學生紛紛發言:“小草綠了!”“樹枝萌芽了!”“草長鶯飛!”…… 由此,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春的消息》描寫的意境,反復朗讀,細細品味,把學生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討論。這首詩寓情于景,寫出了童心童趣,與孩子們的生命體驗非常接近,半節課的工夫多數學生就已經熟讀成誦了。記得于永正老師說過:“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于朗讀。”所以,作為語文課,朗讀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

二、發現童心,體驗詩意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生活體驗是語文教學的沃土,新課標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一張中國地圖張貼在黑板中央,我帶領學生學習《我站在祖國地圖前》(四年級下冊)這首現代詩歌。“金黃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藍的是湖泊…… ”學生在地圖上尋找著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邊適時點撥。一個學生贊嘆:“祖國真大啊!”“說得對,還可以用什么詞語形容祖國大呢?”“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孩子們在詩歌中深切領略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情感。這首詩的第四小節只有短短的兩行:“我站在祖國地圖前,像依偎在媽媽身邊…… ”省略號留白的內容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此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成為發現童心之旅。

三、捕獲童言,發掘創作靈感。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創設行之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大自然的語言》(五年級上冊)這首詩分為三部分,用詩的語言告訴孩子們怎樣看懂自然現象,啟發思維,增長見識。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抑或黃葉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后拓展題布置學生觀察大自然的景物變化,學著去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然后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小節。

教師示范《秋》:

落葉在空中飄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語言寫著:

秋天已來到人間。

學生創作《春》:

小草伸了伸懶腰,

使勁地頂開了泥土。

大自然的語言寫著:

春天已經來到大地。

這樣的詩歌課堂,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們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級上冊)這首詩歌采用擬人寫法,抓住小草的特點,贊美了小草的奉獻精神。全詩押ao韻,讀來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采用第一人稱進行即興創作。學生作品摘錄如下:

樹種子的夢

我是一顆樹種子,

閃著烏黑發亮的光澤;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發芽是我的夢想。

……

聆聽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涼;

我舒展開手臂,

撐起一柄綠色的大傘。

篇7

各分黨委、黨總支、直屬黨總支,校屬各單位: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按照市文明辦要求,現就端午節期間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動目的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突出緬懷愛國詩人屈原、推崇熱愛祖國、求索創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主題,舉辦包粽子、制香囊、經典誦讀等主題活動,增強人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活動內容

1、組織開展插艾葉、包粽子、點雄黃、制香囊等民俗活動,激發師生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

2、組織師生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以專題講座、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會等方式,傳承屈原詩詞和歷代經典愛國主義詩篇,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3、以#品粽香 話習俗#為關鍵詞,通過新浪微博參與話題互動,說說你知道的端午節來歷或者習俗,以及你知道的與端午節有關的詩歌;還可以展示自己或者與家人一起動手包的粽子,同時@文明汽院、@文明十堰、@中國文明網。

4、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撰寫文章,題目自擬,題材不限,字數1000左右。文章發送至 郵箱,文末請注明單位、姓名等信息。

5、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以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依托各類志愿者隊伍,在端午節期間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特困家庭等為重點,開展關愛他人志愿服務活動。以文明禮儀普及、公共場所文明引導、文明交通引導、文化體育、網絡文明傳播等為重點,開展關愛社會志愿服務活動。

三、有關要求

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各單位要把開展端午節系列活動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精心組織實施。要把歡度傳統節日活動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結合起來,與“學雷鋒志愿服務”結合起來,與師生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形成濃厚的節日氛圍。

篇8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課堂 詩歌教學

中華詩詞是文字洗煉含蘊豐厚的文學精品,對提高師生文學素養,增強師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普通話講用水平,促進語文科教學具有重要作用。中華詩詞是一個精美典雅的藝術世界,具有和諧的韻律,工整的格律,抑揚頓挫的聲調,有詩情畫意,有優美的意境,讓學生學習詩詞可以美化他們的心靈,增強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素質教育是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的教育,而中華詩詞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生動,詩詞進校園可以讓中小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教育,可以以其超常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構思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總之,讓詩詞進校園能夠促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有人說,語文太難教了,可是,雖然我不是什么優秀教師,也沒有拿過什么大獎,我仍然覺得,生活處處皆語文,學習語文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只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致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其實充滿樂趣。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知道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怎樣設計好語文課,讓語文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大課堂,這是我們所必須思考的。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詩歌是誘人的玫瑰,有“語言的鉆石”之美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我們正可以借助詩歌來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的純正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九年級語文上下冊第一單元課文都是詩歌,我在語文教學中就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詩歌的熏陶。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學習時我并沒有按照正常的教學設計教學,而是先把注意力引向詩歌,大家都很喜歡詩,談起詩來津津樂道,但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國的古詩詞,看得出他們小時候都背了不少古詩,可是問起他們對詩歌的認識和感受,就都啞然了,普遍反映有距離,太深奧。于是我抓住時機給他們介紹新詩,大家來了興致,爭先恐后說詩,連打油詩都想起來了。這樣學生會積極參與,同學們對語文,特別是對詩歌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課外摘抄是語文老師喜歡布置的一項作業。如何讓學生抄有所用,如何配合課堂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摘錄,我也動了一些腦筋。每周我都給學生規定抄錄的范圍,內容要求,為了配合詩歌教學,我布置學生分專題抄錄了古今中外各種詩歌,有時,按照主題抄錄,有時按照體裁抄錄,有時按照時代抄錄,在反復摘抄的過程中,學生熟悉了詩歌,學會了分類學習,比較學習。積累,這是第一步。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第二步,我利用國學課給學生做講座。每周四下午都有國學課,課上給學生做詩歌講座。我給學生介紹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們一起交流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講現代詩、古體詩,格律詩、自由詩,中國詩、外國詩……雖是泛泛而談,但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詩歌大門被孩子們推開了。打開一扇門,走進一個世界!zya初中語文學科網站群

篇9

同志們: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在此佳節來臨之際,我祝大家節日快樂,合家幸福。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為節日,為逐疫辟邪。唐末時稱為“端午",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成為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農歷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后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繩,即“粽子”。于是,端午節包粽子紀念屈原,為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心系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屈原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芝術性,哺育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篇10

一、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領悟詩歌大意

我們常說“詩中有畫”,往往把一首好詩比作一幅畫。可見,詩歌和繪畫都是相輔相成,一脈相通的。畫能使詞語表象化,使詩句簡單化,簡單的幾筆,就可以把詩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時,我采用了分小組畫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組的學生把課題的意思畫了出來:畫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側豎著一個招牌一樣的標志物,上書“徐”字。可見,這是姓徐人家開的店。第二小組將“兒童急走追黃蝶”表現了出來:畫面上的兒童在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但“樹頭花落未成陰”表現得不夠好,只畫了光禿禿的樹枝,還要點綴幾片新葉才比較符合詩意。第三小組用簡單的線條表現出了奔跑的兒童,從兒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很開心。學生通過繪畫、讀詞、悟詞,無需多做解釋,他們已然明白了詩中“籬落疏疏”“未成陰”“疾走”等詞語所表現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音樂、視頻等方式,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觸,也能使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詩時,我運用多媒體,先讓學生觀看鸛雀樓及其周圍景象的圖片:夕陽西下,波濤滾滾的黃河一望無際。然后,我讓學生想象自己當時就站在那里,就是詩人王之渙:身臨其境,看到這么壯美的景象,你會說些什么?你會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另外,對于有一定描述性、情節性的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品所給的內容展開想象,使他們眼前似乎就浮現出一幅幅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二、加強誦讀,引發學生的感悟

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能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指導朗讀時,就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學生確定感情基調,確定感情基調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然后,指導學生處理好重音與節奏,看看哪些是表達詩文感情的關鍵字,重音就可以落在這些關鍵字上,并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讀多了,自然就能背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提高閱讀能力。在教《暮江吟》時,我給詩歌配上了圖片和古典音樂,視聽結合,將學生帶進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夕陽漸漸地落下去,晚霞映紅了天空,夕陽的余暉灑在了寬闊的江面上。忽然間,江水似乎分成了兩半,這一半是碧綠碧綠的,那一半是鮮紅鮮紅的,微風輕輕地拂過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紋,像一顆顆閃耀的寶石,又像空中閃爍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黃昏景色!配以古箏獨奏,學生仿佛置身于優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悅的情緒油然而生,學生與詩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為一體。此時,再讓學生體會詩中江邊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學生就不難理解“可憐”二字,以及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發學生的詩情

詩,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的詩情畫意,就是因為它的內涵深廣。詩歌教學中,我們應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師在課堂上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喚起學生的情感聯想。如教學《題西林壁》一詩時,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當然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所獲得的直觀感受:“橫看”,是從正面觀察,廬山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側看”,是從側面觀察,廬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遠近高低”,都是指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各不同”則是廬山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有必要再適度啟發學生領悟:詩人不只是在表現廬山的姿態特征,而且是在啟示人們,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這樣才能真正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再如,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從觀光角度去理解詩句,還應啟發學生發現其中蘊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遠;人們在處理事情時,一定要胸襟開闊,目光遠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學《示兒》一詩,體會詩人陸游臨終前“不見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詩歌的后兩句,體會詩人渴望“王師北定中原”那一天到來的強烈心情,從而深切感受詩人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