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提綱格式范文

時間:2023-03-23 19:3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采訪提綱格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采訪提綱格式

篇1

猶記得,當初我并未積極地報名,因為我想,暑假就那么點時間,要是再參加了,那我原來的計劃不都打破了嗎?于是,我對其置之不理了。后來,有一段時間我很是掙扎。因為我想,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實踐機會去鍛煉自己的辦事能力和一個寶貴的經驗呢?若是參加了,我不僅達到了鍛煉自我的目的,或許出其不意我還能擴大自己的眼界并且能認識到很多人。于是,在報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我踴躍地報名了。

說實話,當看到那么一系列的活動名目時,我幾乎快閉氣了,不禁驚嘆道活動真多啊!習慣了假日里的閑適和懶散,在活動開始前夕,一種逃避感和恐懼感不禁油然而生!但是,很快我便說服自己勇于面對自己當初的選擇。

開啟典禮結束后的第一天,活動正式陸續地展開了

第一天的任務是采訪大河鄉的團委書記。其實在活動前,我對這個職務幾乎毫無了解。于是為了能在采訪活動中有較好的表現,我開始收集資料,逐步了解,并根據資料里的內容進行問題的編寫。

第一天:

總結而言,所有組員的表現都相當出色,大家配合十分默契,以一人提問,一人針對性作筆記的形式進行采訪活動,大家效率都很高,以致活動十分順利結束。大家圍成一個圈,團委書記坐在圈中心,很認真地接受我們的采訪,氣氛十分其樂融融。

雖然大家都互不認識,但是我們在活動中都不約而同地進行著默契合作的鍛煉與努力嘗試。而在活動中,我感受很深的是,大家都有很強的集體意識。

第二天的任務是去到大河鄉蒙正村,與村支書面對面,并且慰問老黨員和一些孤寡老人。

第二天:

這一天的桂林十分寒冷,臨近1c的氣溫籠罩著整個桂林。朔風呼呼地吹,但威力再強大,都依然不能阻擋我們0189第14組成員前進的步伐。早上九點大家集合,集體先去市場自己掏腰包給老黨員們和孤寡老人們購置慰問品。因為沒有直通的車進去村里,所以,我們一行16個人兩兩相互依偎著在寒風中前行了約一個多小時。終于到村里了,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對村支書進行了采訪,詢問一些關于蒙正村的發展的問題以及我們組員各自對村支書或者村子里感興趣的事。接著我們一一看望了老黨員和孤寡老人們。只是令我耿耿于懷的是,我犯大錯了。我不知道五保戶老人是沒有小孩的,于是在慰問一個老人的時候,我問爺爺,您的兒女經常回來看你嗎?當時,所有人的臉都綠了,我一臉茫然。后來,大家跟我說明了原因,我才知道自己錯得如此離譜。不過,團隊沒有因此狠狠責怪批評我,只是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錯誤。所以對我而言,我認為我也因此獲益頗深。

除了工作中我學到很多很多在學習中無法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外,在我看來,我收獲最大的是,我變得很開朗很自信。以前在人群里,我膽小得幾乎寧愿縮在角落里,希望沒人能注意到我。而這一次,在我們的小組會議里,我變得很自信,我勇于在大家面前表達我的看法,勇于向組長提出建議。更有甚者,在每一次活動中,我都踴躍參加,表現相當積極。組員居然不相信我之前會是一個相當內向的人。我覺得,這次社會服務活動給我最多的是,讓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改變,而且這個改變,是我之前都一直想要的。

擴展閱讀:社會實踐報告格式

一、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含義

調查報告又叫調查研究報告,應該說后者是它更準確的名稱。因為它不僅是調查的產物,更是研究的產物。調查報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況,并通過對調查所得情況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見解。因此調查報告是根據某一特定目的,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對某一事務或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后,將這些調查和分析的結果系統地、如實地整理成書面文字的一種文體。像考察報告、調研報告及調查等都是常見的調查報告體裁。

二、調查報告寫法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

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于的調查報告、關于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么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于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范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范化

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 言:

扼要說明調查的目的、時間、地點;對象或范圍;做了哪些調查;本文所要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基本情況和提出問題,寫法可靈活多樣。

2、主體:

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一般把調查的主要情況、經驗或問題歸納為幾個問題,分為幾個小部分來寫。每個小部分有一個中心,加上序碼來表明,或加上小標題來提示、概括這部分的內容,使之眉目清楚。

3、結尾:

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寫作程序

一般來說,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寫作要經過以下五個程序:

1.確定主題

主題是調查報告的靈魂,對調查報告寫作的成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確定主題要注意:

報告的主題應與調查主題一致;

要根據調查和分析的結果,重新確定主題;

主題宜小,且宜集中;與標題協調一致,避免文題不副。

2.取舍材料

對經過統計分析與理論分析所得到的系統的完整的調查資料,在組織調查報告時仍需精心選擇,不可能也不必都寫上報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選擇材料呢?

1)選取與主題有關的材料,去掉無關的,關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質的材料,使主題集中、鮮明、突出;

2)注意材料點與面的結合,材料不僅要支持報告中某個觀點,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氣

3)在現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較、鑒別、精選材料,選擇最好的材料來支持作者的意見,使每一材料以一當十。

3.布局和擬定提綱

這是調查報告構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布局就是指調查報告的表現形式,它反映在提綱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擬定提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調查材料進一步分類,構架的過程。

構架的原則是:圍繞主題,層層進逼,環環相扣。提綱或骨架的特點是它的內在的邏輯性,要求必須綱目分明,層次分明。

調查報告的提綱有兩種,一種是觀點式提綱,即將調查者在調查研究中形成的觀點按邏輯關系一一地列寫出來。另一種是條目式提綱,即按層次意義表達上的章、節、目,逐一地一條條地寫成提綱。也可以將這兩種提綱結合起來制作提綱。

4.起草社會實踐報告

這是調查報告寫作的行文階段。要根據已經確定的主題、選好的材料和寫作提綱,有條不紊地行文。寫作過程中,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選用語言,靈活地劃分段落。

在行文時要注意:①結構合理(標題、導語、正文、結尾、落款);②報告文字規范,具有審美性與可讀性,如:制定優惠政策,引進急需人才,運用競爭機制,盤活現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條目觀點);③通讀易懂。注意對數字、圖表、專業名詞術語的使用,做到深入淺出,語言具有表現力,準確、鮮明、生動、樸實。

篇2

關鍵詞:實地考查;中國傳統音樂;民族民間音樂;調查提綱;民族音樂志

一、實地考查的認識

當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音樂學界普遍接受的時候,中國傳統音樂的實地調查(即田野采風工作)也逐漸與民族音樂志寫作的要求相融合。民族音樂學是上個世紀中葉誕生的集音樂學和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民族音樂學是一種具有文化哲學高度和意義的學科屬性和學理范疇,而從研究的對象而言,它以人類一切音樂為研究對象,注重對象的音樂及其意義的闡釋。中國傳統音樂即是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對象,又有其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和內涵,所以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可以理解為以中國傳統音樂為研究對象的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可以借鑒民族音樂的方法對傳統意義上的“實地采風”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和擴充。[1]本文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借鑒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中國的傳統音樂進行實地考查。

實地考查原本是人類了解人類行為的基本方法。人類學者把自己融進他們所研究的民族生活當中。研究者長期與另一種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學習使用他們的語言,甚至與他們建立社會關系或親屬關系,并通過這種方系做觀察記錄,進行科學研究。

中國的傳統音樂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其中,民間音樂是最需要我們進行實地考查的種類,也是最具備考查條件的種類。比起其他傳統音樂來,民間音樂更具有旺盛的傳承生機、優美動聽的旋律、豐富多彩的風格和感人肺腑的藝術表現力。我國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學者們約定俗成把實地考查工作稱為“采風”。陳守仁先生指出:“不論是在曠野或都市,學者在一種文化現象發生的實際環境、領域或場合中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即屬于fieldwork(田野工作)。這些研究工作包括觀察(observation)、訪問(interview)資料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實物的收集(colle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文字記錄(written document)、錄音(audio recording)、攝影(photograph)及攝像(videograph)。[2]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科的發展,實地考察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進一步擴大。

二、實地考查是研究傳統音樂的基本手段

對傳統音樂進行實地考查,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有許多的事項需要進行考查的學生或學者加以注意,尤其是那些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學生,在實地考查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學者在進行實地考查之前應該首先明確此次調查的目的任務。實地考查工作沒有固定的公式遵循。但是有前賢學者們采風的優秀個案可以參考。研究者需要為他研究的主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合適的實地考查工作方法。在進行一次調查工作之前,調查者應該首先明確此次調查的目的,包括他對于調查中的每一次訪問也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應該明白每次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每次考查之前最好事先做好案頭準備,擬定出調查訪問提綱和計劃,要盡力避免無準備的調查。

(二)在進行調查工作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實地考查工作沒有捷徑,需要具備很大的耐心。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會使調查工作有備無患,少走彎路。首先應該事先與要調查或采訪的藝人聯系好,或者與中間的中介聯系人聯系好,定好日程的安排,沒聯系好不要輕易地出發,以免浪費時間。而且最好是電話聯系,因為現在大家的工作日程安排的都比較滿,有時我們寫信給對方,對方很少復信,因為畢竟是給人家添麻煩。另外,還應該作好物資方面的充足準備,包括準備足夠的往返路費和食宿費以及資料等等。如果條件允許還應該給要采訪的藝人帶一些簡單的禮品表示心意,溝通感情。還要根據需要準備好照相機,攝影機、錄音設備等等。最好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忘記了必須要攜帶的物品,到時候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三)對民間音樂的創造者即民間藝人千萬不能抱有偏見或者輕視,應當尊重他們,尊重民間音樂。民間藝人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同時他們沒有機會和條件接受更多的學校教育。同時,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他們的生活衛生習慣等都會與學者或者學生有差異,但這并不是我們輕視他們的理由。一個人是否高貴,絕對不應該看他吃什么穿什么、看他的生活衛生習慣,而應該看他的品質。民間藝人大多數是熱情好客、謙虛樸實的農民。藝人們較低的生活水平并不意味著他們所創造的音樂藝術的藝術價值低劣。民間音樂雖然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之余的業余時間所創造的,但是在民間音樂中卻蘊含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浩如煙海的民間藝術面前我們應當永遠以小學生的態度去真誠地面對。為了對民間音樂獲得可靠的科學的調查結果,調查者必須實事求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比民間藝人高明,更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用學校當中的那些理論去看民間音樂,尤其是那些西方音樂理論,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必須注意。因為我們在學校中所學的那些西方的音樂理論只適應于西方音樂,而我們面對的卻是有自己體系的具有獨特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在考察和研究對方的同時,也把研究者(考察者)當成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在平等互動的相處中,從觀念、行為和方法等方面闡釋對象。

(四)在調查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全面,深入,細致。[3]我們在調查一種民間音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了解這種音樂產生、發展的社會文化乃至經濟等方面的背景以及它與當地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應當了解這一樂種歷史發展的脈絡,對其歷史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總之,我們要用全面的聯系的觀點來看問題進行音樂考查,而不應該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把調查工作做得徹底、全面、深入、細致,圓滿地完成我們的每次調查工作。

(五)最好的記錄方法是用筆記本親自做記錄。雖然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先進便捷的錄音錄像器材,并且在目前已經很普及,但研究者最有效的記錄工具仍然是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實地考查工作的核心也仍然是研究者自己親身在現場的觀察和思考。有時,對錄音錄像等器材的使用可能會影響這種細心的觀察與思考的工作。音樂實地考察工作的重點是音樂以及音樂有關藝人的口述資料等。作好筆記,進入深入的分析對于實地考察而言是很重要的。

(六)考查者還應該注意不能過于依賴訪問,尤其對于那些自己親自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應該依靠自己的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對于藝人所講的一些話,要進行分析,不能句句當真。因為有些藝人對于音樂的理解雖然有高明之處,但是由于學識以及理論方面的局限難免會有漏洞,這當然并不意味著他們所創造的音樂藝術水平低。另外,在談論有關藝人以及藝術流派等問題的時候,藝人們很可能會在不自覺中加入自己的偏見。我們要注意不要受到他們的影響。對許多問題,還應該自己多多分析或查閱一下相關的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七)進行實地考查的音樂工作者還必須做好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我們今天面臨的一些困難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所逗留的時間也遠不如他們那么長。我們最多是在語言障礙、飲食、衛生習慣或氣候等方面有所不適,但是這些對于那些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學生而言是相對艱苦了一些,這需要他們有思想準備。同時,教師應該教育學生樹立起能夠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堅強的毅力面對在進行實地考查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不能半途而廢。如果連這么一點苦都忍受不了,就不能從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事業。

三、傳統音樂調查的三個種類

一般說來,民間音樂調查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地區普遍調查、重點樂種調查和專題調查三種類型。[4]在這里分別介紹一下這三種調查。

(一)地區普遍的調查。地區普遍調查是對某一特定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普遍的調查。通過這種調查,可以對一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的總體狀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求得一個全面的了解。調查的結果可以起一個索引提示的作用,這種調查是有計劃地發掘整理民間音樂遺產的一個重要步驟。這種調查可以為重點樂種調查及專題提供許多便利。

(二)重點樂種調查。重點樂種調查的目的在于發掘整理某種民間音樂的遺產,對該種民間音樂求得一個深入全面的了解。調查的結果可以成為批判地繼承這一音樂遺產的依據,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它。這種調查可以為科學研究、創作、教學以及演出等提供極為寶貴的材料。

(三)專題調查。專題調查是根據某些研究課題所進行的調查。這種調查目的在于調查者所研究的問題,通過實際調查去探求一些音樂現象的內在聯系或規律,從而推進或更新人們的音樂認識。

這三種調查的目的不同,方式也相異。研究者采取何種調查方式應該根據主觀及客觀條件和任務要求而定。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三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的地方互相滲透。因此對這三個種類的劃分不應該作絕對的理解。在調查工作的時間安排中不應該將這三者截然分開而應該靈活掌握,適當運用。

四、研究傳統音樂,實地考查的基本內容――調查提綱

無論學者采取哪種調查,都應該在事先擬出調查提綱,以作為調查時的依據。調查提綱是目的任務的具體化,是調查者在已知的基礎上擬定的。作好調查的基礎是預先掌握好調查地區的各種情況,了解得越詳細越充分調查提綱就越可行。調查者還要有明確的調查目的才能寫好調查提綱。在總的調查提綱之下,學者還可以擬出某項具體目的,具體訪問某一民間藝人的提綱。寫好的調查提綱也可以發給藝人看一下,使被采訪對象在被訪問前有所準備,以便更好地配合調查。調查提綱根據種類的不同也分成三種:地區普遍調查提綱、重點樂種調查提綱和專題調查提綱。

(一)地區普遍調查提綱。地區普遍調查提綱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首先是被調查地區的一般情況,包括該地區的歷史、地理、氣候和交通、行政區劃、民族情況等方面;也包括該地區的風俗、宗教、語言、文字的狀況。然后是地區普遍調點部分音樂情況。樂種情況,包括:1.樂種的數目,包括民歌、說唱、戲曲、樂器、歌舞等;各樂種的名稱及來源、流行區域、時間和階層;演出形式和場所,各樂種發展演變狀況等等。2.唱腔、曲牌、曲目的名稱及來源,經常演唱演奏的曲目名稱、流派的情況、劇種和曲種使用的轍和韻等等。3.樂隊組合、以及演員的情況,包括樂器的名稱來源、定弦法以及樂隊的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內容。4.民間音樂組織:各個樂種的組織情況;各個樂種的演出場所和時間;各個樂種組織的發展興衰及原因;具有代表性藝人的姓名、年齡、住址、職業、專長及健康情況等等。最后,地區普遍調查提綱還包括其他資料的搜集,搜集民間劇本、唱本、臉譜、劇照;搜集罕見的樂器、公尺譜、鑼鼓譜;搜集有關的民謠、傳說故事、繪畫、剪紙、雕刻、拓片及出土文物等。

(二)重點樂種調查提綱。重點樂種調查包括:首先是一般情況。1.名稱,這一樂種有哪些習慣的叫法,這些名稱的來源及有關的文獻記載。2.源流沿革,這一樂種的形成發展興衰情況。3.流傳情況。4.藝人的情況。5.音樂情況。包括(1)演奏形式、樂器的數量、演奏人數排列位置等;(2)樂器方面的情況;樂器的名稱、定弦法演奏法樂器構造等等;(3)樂曲方面情況。曲牌數目,曲牌名稱等;(4)樂曲演奏。樂曲是單曲牌還是曲牌連綴,曲牌之間是如何連接的,該樂種和其他樂種的關系,包括該樂種在樂器和樂曲等方面和其他樂種的聯系與區別等等。

(三)專題調查提綱。專題調查提綱主要包括:1.產生某一樂種或沒有音樂現象的社會原因;2.調查專題與當地人民生活的聯系。比如與當地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愛情生活等的緊密聯系等方面;3.與其它地區的音樂形象的聯系等等。專題調查的提綱一般是比較靈活的,應僅僅圍繞著調查的目的,也就是所研究的專題展開。因此其內容格式就依研究者的課題來決定了。但基本上包含上述幾項內容。

五、圖文等相關資料的搜集工作

攝影資料的搜集。調查者對于民間的演出活動、演唱或演奏形式、罕見的樂譜以及民間音樂相關的出土文物如樂傭舞傭等都應加以留意并拍攝照片。如果條件允許,還應該進行錄像,使記錄更為逼真生動。在拍攝時應該注意愛護原物,因為一些曲譜或出土文物都有很大的價值,一旦損害損失無法彌補,千萬要注意不能損害。為了自己的信譽,也為了更好地保存好這些珍貴的資料,拍攝完畢應該立即歸還,不能讓主人或保存這些資料的單位不放心。如果對方不允許拍照,就應該采取勸說的方式,不能偷拍或強拍。拍攝時對于樂器等實物不僅要拍正面也要拍其側面以及背面,還要記實物的長寬高或直徑半徑等重要的尺寸。對于樂器,不僅要拍樂器本身,還應拍攝演奏者的演奏姿勢。在拍攝了全套樂器圖之后,調查者還要注意用同樣的距離拍攝每件樂器。

拍攝樂譜和手稿的時候,調查者要注意圖片字跡是否清晰,還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樂譜或文字的倒正。調查者還應該注意明確地知道拍攝的目的和主題內容。圖片要求能說明問題,反映當時音樂活動的狀況。調查者還應該在現場將所拍的人形象地填寫一份預先設計妥當的攝影登記表,作為以后整理圖片的依據,以免日后整理時發生混亂。

調查者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較為少見的樂器或成套的樂器,以及探訪地區樂種分布情況等等都應該繪制成圖,樂器圖應該有正面、側面、反面和局部分圖,還應當記錄樂器的質料、尺寸、重量、音高、調弦和定弦等等。要注意各樂器的位置粗細長短等的比例。各種樂器圖都應該有詳盡的文字說明。調查者在繪制采訪地區圖、樂種分布圖時最好在采訪圖上注明采訪地點,工作時間,采訪樂種以及搜集的民間音樂的數目等等。

調查者在調查的過程當中還應該注意搜集古樂器、罕見樂器、有代表性的樂器、文字資料、臉譜等相關的資料。這些實物對于我們的研究大有裨益,可以加深我們對民間音樂的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以及為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它和其他民間藝術種類的關系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參考。對搜集到的每件實物,調查者都應該進行登記,并詳細地注明名稱來源和用途等等。

總之,當我們面對有自己體系的、具有獨特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時,本文提倡在中國傳統音樂田野工作的基礎上寫作 “采風調查提綱”要借鑒音樂民族志對表演形式的描述以及對人音樂活動的綜合分析和記述。不僅描述聲音,而且還描述聲音產生和運作的過程,突出地方性音樂傳承的特殊性。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是我國其他各類傳統音樂的基礎,同時又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占有絕對優勢的比重和地位。作為音樂學者,應該不斷學習田野操作的原則和訓練實地考察的基本技巧,忠實地記錄研究對象,力圖從觀念、行為和方法等方面闡釋對象,促使地方性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更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注釋:

[1]這部分內容主要參見《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 中的第一章,陳守仁編,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年10月出版,第13頁。

[2]參見《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中的第一章第3―4頁,陳守仁編,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年10月出版,第3―4頁。

參考文獻

[1]中國音樂研究所編.《民間音樂采訪手冊》.人們音樂出版社,1963年6月出版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民間音樂采訪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北京版

[3]杜亞雄.《采風工作的方法和步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4]《[民俗音樂調查報告]各項記(敘)錄指標設計草案》喬建中、韓鐘恩《中國音樂年鑒》1991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版

[5]薛良.《民族民間音樂工作指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年版

[3]陳守仁編.《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1997年10月出版

[7]蕭梅.《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篇3

有種稱呼叫“便利貼女孩”,指的是那些從事初級崗位,俗稱“打雜的”的職場新丁。因為初入職場,她們常常被老職員們呼來喚去,就像一張隨手可撕的便利貼。

職業新人的成長可以分為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和拓展期四個階段。在入職前一年半的適應期和成長期,打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否在打雜中練就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決定了你進入成熟期和拓展期的速度。我剛剛度過了一年半的職場生活,成功邁入成熟期。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足夠留心,哪怕透過一張小小的便利貼,也能收獲大大的職場成長。

便利貼TO老板:省心

我在駐外項目部做客服工作時,每隔一陣子,老板都會來我們這邊,與客戶交流項目的進展。他來的時候,我會給他準備一張便利貼,上面寫著:客戶高層們最近在看什么書,參加了什么活動,關注哪些話題,有哪些最新的觀點……一條一條清楚地列出來,讓老板一紙在手,輕松掌握客戶管理層的動態,與他們交流起來也容易許多。

這張便利帖的名字叫作“省心”。通過自己的工作讓老板省心,為其分憂,是身為員工的本份。為老板或上司省心,并不一定是直接為他做什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就行。如果能夠把某項工作的具體做法總結成書面文字,形成可傳承可復制的模式,則是錦上添花。

有一回我陪領導參加會議,緊張得不得了。因為之前負責與他隨行的同事們,常常被他批評缺乏眼力勁,不夠靈活。那一整天,我都神經緊繃,生怕有絲毫紕漏。所幸一天下來,并沒出什么差錯。我想,很多同事之所以干不好這件差事,很可能是因為不知道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加上和領導在一起不免有點緊張,所以才容易挨罵。于是,我把這一天的經歷回顧了一下,寫了一份“如何在活動中‘盯’領導”的操作明白紙,列出了這份差事的工作內容和注意事項。以后再有同事陪同領導出差,看一眼這張操作明白紙,緊張感就能緩解大半。如果大家都能游刃有余地勝任這項的工作,領導自然就省心許多。

便利貼TO客戶:放心

我所服務的客戶的領導,像許多公司的高管一樣,每天會收到大量的印刷品和出版物。他無暇一一拆閱,就在例會時派發給與會成員,并囑咐大家:如果看到和公司或他本人相關的內容,就拿去給他看。我第一次收到他發的雜志時,還真在里面發現了相關內容。于是我在那一頁貼了張便利貼,在上面簡要地寫明內容的主題,把雜志送還給了客戶。我覺得自己只是照吩咐做事,可沒想到,我竟然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人。之前他發下去的雜志,都是有去無回。他很欣喜,在會議上以此為例,跟大家宣貫“有指令必有回復”的工作態度。

這張便利貼的名字叫作“放心”。我的上司告訴過我:專業就是讓人放心。要想做到讓客戶放心,“有指令必有回復”是基本準則。換言之,要讓人覺得你“靠譜”。其實,做一個靠譜的職場人是件很賺的事,因為靠譜的人只會越來越靠譜,反之亦然。

一次,在陪同記者采訪客戶后,我把客戶闡述的主要觀點整理成了文字。客戶覺得對他的觀點把握得還算到位,所以布置了許多類似的工作給我。每次寫出來的東西,客戶都比較滿意。后來,客戶基本上只要過一眼,就直接通過了。這就是持續靠譜帶來的正面效應,最終為領導和自己都節約了時間。工作以來,也見過一些愛糊弄的人,但糊弄個一兩次,直接就會被上司踢出第一順位。他們興許還覺得慶幸,沒人找自己干活了。殊不知,自己已經被別人貼上了“不靠譜”的標簽,以后想靠譜一回都沒機會了。

便利貼TO合作伙伴:用心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時常會和媒體接觸。接觸得多了,就會發現他們用心程度的差異。有的記者寫的約訪郵件,一看就已經針對采訪內容做了功課,采訪提綱里沒有那些企業已經答過上百遍的問題。有的編輯寄樣刊時,會把與我們合作相關的文章那一頁貼上便利貼,讓我不用再額外花時間尋找,一翻就看得到我要看的內容。

這張便利貼的名字叫作“用心”。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未來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從我的經驗來看,每一份用心一定會被同樣用心的人體察到。有心人遇見有心人,基本上都會“兩眼淚汪汪”,彼此惺惺相惜,自然也會收獲雙贏。

篇4

[關鍵詞]畫冊;材料收集;編寫出版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了核工業新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核工業領軍企業,重組后的新中核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需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為此中國核學會與原子能出版決定出版核工業科學家畫冊。畫冊作為圖文并茂的一種表達方式,可用圖片記錄歷史,真實反映歷史背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遞的內容。為了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中國核學會與原子能出版積極探索核工業科學家出版物,最終選擇以畫冊的形式記錄王淦昌、姜圣階、汪德熙、錢皋韻、王乃彥、李冠興6位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成長的歷程。本文從圖書編寫出版的視角,分析出版社圍繞科學家畫冊編寫的過程和方法,并提出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圖書編寫和出版模式。

策劃

圖書策劃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出版物的題材、題目、大綱、組織機構、出版、、銷售等,并且需要確保所有最終計劃元素都可操作,策劃的方向直接決定作品的內容和風格。核工業科學家畫冊作為體現核科學家精神的載體,要與核工業的特殊實踐相結合。核工業科學家畫冊策劃包括畫冊內容策劃、畫冊書名策劃、畫冊大綱策劃等。1.畫冊內容策劃。內容策劃是畫冊創作的基礎。首先要確定讀者對象,是面向學生、企事業單位的科學家還是政府官員。根據讀者對象策劃畫冊的內容,最終確定畫冊的定位和特色。2.畫冊書名策劃。書名是書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根據畫冊內容和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編寫多個書名,通過內部專家討論對書名進行推敲,從而確定書名。3.畫冊大綱策劃。畫冊大綱要具體,且具有可實施性,以便于作者收集資料。大綱可按照時間軸也可按照人物的主要事跡,確認畫冊總體大綱框架,召開專家會議進行討論,如果情況允許,可以邀請有出版經驗的人員進行指導。

編寫者交流會及材料收集

根據策劃確定的內容,編寫者結合畫冊人物的特點,撰寫畫冊大綱。在編寫者交流會上,編寫者對人物的背景、典型事跡等作簡要說明,然后闡述畫冊大綱要求。與會者針對發言人的內容進行點評和分析,最終確定畫冊大綱初稿。確定好畫冊大綱后,編寫者需要收集創作所需要的材料。收集核工業科學家的材料比較困難,如有些材料在當時年代沒有公開發表,能查到的信息有限,有些材料不宜公開發表,所以材料收集需要采取一些方法。1.采訪科學家本人及家屬。采訪科學家及家屬是最直接也是最系統獲取材料的辦法。采訪前按照大綱擬定一份采訪提綱并發送給被采訪人,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采訪效率,盡可能獲得書稿所需要的資料。采訪時要注意禮貌并做到客觀記錄,采訪結束后需要與被采訪人溝通版權許可。2.走訪科學家曾經工作過的單位。為了豐富科學家形象,編寫者通過走訪科學家曾經工作過的單位,收集與科學家當時工作有關的客觀資料,進一步豐富資料。3.到資料館查找資料。核工業科學家有關的資料在網絡或公開出版物相對較難檢索,但在各單位的資料館中會有一些資料,而且大多是書面文字,可以簡單加工后用在書稿中。編寫者前期可以跟相關單位溝通,辦理相關手續,前往資料館收集資料。

編寫畫冊書稿及出版

收集資料完成后,便可以開展畫冊書稿的編寫。根據大綱和收集的材料,編寫者加工形成初稿,然后組織相關專家對初稿的內容、風格等進行討論,并形成修改意見。編寫者根據修改意見完善書稿,經過幾輪討論修改進一步打磨,最終由主編確認形成畫冊書稿。書稿編寫時出版社開始進行選題論證。書稿完成后,由編寫者整理完成后交付出版社出版。出版過程中出版社對畫冊內文進行設計。1.選題申報。(1)編輯首先進行市場調研,并在此基礎上,論證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編輯填寫選題論證報告,將書稿的主要內容、作者的學術水平及著述情況等內容填寫清楚,交編輯部討論。編輯部討論是否將該選題列入當年選題計劃,或者列入長遠出版規劃。2.出版方案。針對科學家畫冊成立編輯委員會,將畫冊編委會的出版任務作為本社年度重點任務,動員全社力量,并以項目完成情況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以保證項目的進度和質量。成立畫冊編委會專業編輯、校對人員、排版人員、設計人員、印制人員等組成的工作組。由分管出版社生產經營的總編輯牽頭負責項目的具體管理和實施,嚴格按照進度推進各項工作。邀請行業內知名院士、專家等參與,對圖書編審給予指導和幫助。出版社按照進度要求制定出版計劃,組織編輯、校對、設計、出版印刷等專業隊伍,并根據具體項目指定責任編輯。3.出版前期。為保證畫冊順利出版,應嚴格遵照工作流程。出版社接到“齊、清、定”的稿件后,根據具體要求,5日內向編寫者提交工作計劃表、費用明細及人員配備說明。系列畫冊需要出版社提供額外技術支持,安排具備系列畫冊編輯出版經驗的資深編輯,對項目系列圖書整體框架、結構、內容等方面進行優化,結合投標方編寫進展情況,協助完成系列圖書編寫方案。委派相關資深編輯協助作者對畫冊書稿、圖書進行審編工作,使書稿達到行業認可標準。4.出版流程。(1)出版社內審。根據畫冊涉及的專業,委派相關專業的資深編輯通讀并檢查書稿內容和版式,審查書稿內容的正確性,檢查書稿的整體結構、布局、體例、圖表規范性;檢查書寫、文字、圖像、符號、單位等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核查引文、標準、參考文獻的引用和格式是否正確。(2)專家外審。請相關專家檢查書中歷史背景是否正確、內容是否翔實、邏輯是否嚴密、概念是否準確。(3)審查畫冊書稿的政治傾向。(4)畫冊書稿內容需要達到出版社相關規定的各項要求。審讀書稿應撰寫審讀報告。審讀報告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基本情況,如版面字數、結構、內容等。②主要特色,與同類書相比,有何特色。③存在問題,指出需要作者修改的內容,或需要復審、終審特別注意之處。④處理意見,畫冊書稿如需修改,應該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或意見。5.編輯加工。責任編輯必須認真詳細做好編輯加工記錄,并形成編輯報告。(1)前期準備工作。在進行加工前,有必要對稿件進行快速閱讀,對書稿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以便在加工時做到心中有數。(2)刪除與全書主題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或重復的內容。(3)逐字逐句進行編輯加工。(4)核校引文。特別是一些重要引文,一定要堅持查校,防止書稿引用時斷章取義。(5)統一畫冊書稿的格式。(6)書稿完成初審后,認真填寫稿歷和發稿單。6.裝幀設計。書稿三審工作完成后,責任編輯將畫冊書稿交出版部門進行裝幀設計工作。(1)美術編輯接到書稿后,要認真閱讀版式設計單、封面設計單,按照責任編輯的要求,進行版式和封面設計,提供兩到三種小樣由責任編輯選擇。(2)設計工作完成后需經畫冊編委會和三審人員認可,有關人員在清樣上簽字后,設計人員方可開始進行畫冊設計。(3)畫冊設計完畢再經三校一通讀后,經畫冊編委會和三審人員認可,交印制管理人員安排印刷。7.出版后期。(1)畫冊電子版內容、篇幅、體例、圖表、附錄、版式、封面等通過畫冊編委會審核后,出版社進行樣書印制。(2)樣書印制后,檢查樣書的內容質量和印裝質量,確認無質量問題、經編委會確認進行批量印裝。出版物質量標準必須符合國家及有關部門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規范。(3)組織學術造詣較深的專家學者撰寫書評,在媒體上進行廣泛宣傳,擴大圖書影響,全方位做好推廣發行工作。(4)圖書出版后,責任編輯認真填寫稿檔清單,并將完整的稿檔歸檔。

參考文獻

[1]周繼武,蔡鴻程.精心于每個環節——《院士科普書系》策劃體驗[J].科技與出版,2007,26(03).

[2]滕明道.從選題到讀樣——編輯工藝流程略述(下)[J].編輯之友,1985(04).

篇5

關鍵詞: 中職語文 拓展模塊 單元教學

中職語文拓展模塊在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的基礎上,起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作用。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為滿足學生個性和繼續學習需要,側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它是語文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教學內容系統性強,注重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單元教學內容設計

本課程根據不同主題分為六個單元,每一單元由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三部分內容構成。每一單元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我們設計了兩大學習任務:一是圍繞閱讀欣賞的主題撰寫鑒賞心得;二是口語、寫作和實踐活動任務。

第一單元:圍繞“歷史與進步”對胡同文化進行賞析,完成撰寫鑒賞心得任務。掌握審題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讀書征文活動“文明美德伴我成長”的寫作活動。第二單元:圍繞“對古詩文的鑒賞”,提高對古詩文賞析的品位,培養審美情趣,撰寫古詩文鑒賞心得。學結的結構和寫作方法,完成總結寫作。第三單元:圍繞“微型小說的寫作特色”,掌握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撰寫微型小說藝術特色鑒賞心得。學習采訪的方法和技巧,根據采訪主題,列出采訪提綱,完成采訪任務。第四單元:圍繞“文學藝術欣賞”,領悟欣賞文學藝術的方法和途徑,探究文學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撰寫文學藝術鑒賞心得。第五單元:圍繞“多元文化賞析”,領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養文化感悟能力,撰寫鑒賞心得。學習辯論的方法和技巧,根據辯論主題,完成辯論活動。第六單元:圍繞“對古代優秀詩文賞析”,激發對古詩文的興趣,傳承中國古代文明精神。學習、掌握簡報的格式和編寫的方法,完成專業簡報編寫。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和課程的整體設計,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有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及小組活動式教學模式三種;課程整體教學以小組為單位,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閱讀與欣賞課主要采取的是創設情境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拓展閱讀法。表達與交流課和語文實踐活動課: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模擬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活動教學法。下面將列舉實例對教學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務的實施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是閱讀欣賞課:以課文《胡同文化》為例,設計教學環節如下: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通過猜謎語引出主題,通過觀看視頻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識,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感受環節分為兩大環節:一是聽泛讀感受老北京語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學生選擇自己的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通過朗讀實踐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解讀環節通過布置小組任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討,采用的是問題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品讀環節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建筑風格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談談你了解的建筑風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動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環節,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選取本單元其他閱讀篇目,進行比較閱讀,撰寫鑒賞心得。

二是表達與交流和語文實踐活動課:導入環節,通過創設情境明確活動主題、任務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探究環節,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口語技巧或寫作方法,采用的是問題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小組活動環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動任務。展示環節,采用模擬教學法,通過展示學生活動成果評價學習學習效果。評價考核環節,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

三、學生活動指導:以語文實踐活動――主題辯論會為例

學生活動指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活動設計、活動實施及活動考核三個方面。

一是活動設計:包括活動主題的設計和活動內容的設計兩個方面。首先,活動主題的選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社會生活,注重職業需求。例如第五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主題辯論會,教材的辯論主題“圓明園是否需要重建”。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主題的選定上,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并結合單元文化主題,選擇“當今社會,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辯論主題,有效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其次是活動內容設計,活動的具體內容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及活動的實際操作性。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課為辯論,結合辯論的知識設計簡化版的辯論提綱,既充分運用辯論知識,又提高辯論能力。

二是活動實施:一般包括課下和課上兩個階段。課下階段: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成立辯論小組,考慮到課堂活動時間的有限性,把全班六個活動小組分為三大辯論組,形成辯論活動組;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搜集辯論材料并加以整理。課上階段:活動的展示、考評階段,展示階段:由大家推選的辯論會主席主持辯論會,三大辯論組依次進行展示。

三是活動考核:明確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考核指導。

四、教學評價和考核

評價方案由形成性評價(70%)和終結性評價(30%)兩個方面構成。形成性評價又包括:階段考核(50%)和作業考核(20%)兩個部分。評價的實施過程主要考慮到評價要貫穿日常上課之中,設計平時設計表、活動成績表、階段匯總表等,以便評價的實施。評價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學檢測效果好,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適時做出調整,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平時成績考核及學生自評、互評的機制,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學效果好。

五、教學效果及特色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模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以小組活動為單位:劃分固定的語文學習小組,活動大多以小組為單位;二是以活動教學為模式:做到節節課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三是以訓練能力為重點,以實踐(活動、任務)為主線,通過觀察、模仿、練習形成技能,強化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四是以多媒體技術為手段:運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課上、課下資源,達到教學資源共享及知識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評價考核為激勵;以評價考核為激勵手段,促進學生學習。

六、反思和提高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教學過程中既有成功之處又有需要提高改進之處。成功之處在于工作任務設計、教學環節設計較合理,實施效果好;教學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今后隨著語文信息化教學的不斷實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都要緊跟改革腳步,繼續優化和提高。具體有以下方面:根據能力訓練的要求,更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實現能力的綜合提高;活動內容應該更貼近學生生活和職業的要求,針對性要強;信息化教學手段要進一步完善,語文教學平臺要不斷完善;評價考核還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實用性、操作性強。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教學的整體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沈勇.淺談中職語文教學的專業化和有效性.考試周刊,2007.

篇6

關鍵詞主題報道改文風大眾日報故事創新

今年9月,《大眾日報》推出“改革攻堅?新突破新亮點”大型策劃,對黨報主題報道的采寫和傳播進行了全新探索。這組報道緊扣中央對媒體改進文風的要求,摒棄以往慣用的宏觀敘事和格式化行文,實現了敘事角度的個體化、表達方式的故事化、傳播渠道的融媒體化,最后形成的稿件有思想、有新意,耐讀耐看,傳播廣泛,反響不錯。

一、個體化敘事:《我是誰》和“英雄網紅”的啟示

所謂敘事角度,就是新聞的視角或觀察點,如同照相機的鏡頭,其朝向決定了哪些能進入讀者視野,哪些是焦點所在。長時間以來,黨報承載輿論引導重任的主題報道往往都是宏大敘事。這樣的報道有高度、有內涵,但應該注意到,當下讀者對長篇大論的耐心在減少,對缺少干貨的模式化文本更沒有興趣。黨報改進文風,一個關鍵就是要實現敘事角度的轉變,從宏觀視角轉向微觀視角,從宏大敘事轉向個體敘事,這是具有方法論意義的重要轉換。

近期,央視播放的兩則公益短片引發熱議,影響很大,值得每個媒體人思考。紀念建黨95周年的公益短片《我是誰》,將中國其產黨的宗旨娓娓道來,很多觀眾在微信朋友圈自發轉發。講述戍邊老人魏德友故事的迎國慶短片一夜之間刷爆網絡,魏德友被稱為“英雄網紅”。紀念建黨、迎接國慶都是典型的大主題,這兩個短片為何如此打動人心?我們認為,關鍵就在于它們實現了敘事角度的轉化,將宏大主題轉為個體敘事。就如《我是誰》中所呈現的,把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對教師、醫生等普通人工作的白描,抽象的價值觀變成了感人的細節,進而直達人心。

主題報道是《大眾日報》多年來的特色,較早就開始了敘事角度轉換的探索,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到深,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2015年4月,《大眾日報》推出了“改革創新行進中?山東故事”,首次讓普通人的故事成為大型主題報道的“主角”,甫一推出就贏得讀者喝彩。2016年9月,接到省委主要領導點題的報道任務,編委會幾經研討,決定推出“改革攻堅?新突破新亮點”大型策劃,進一步放大“個體化敘事”,使其成為整組報道的“主視角”。體現在具體操作上,一是打破常規,不惜版面,讓個體的經歷和感晤上頭條、唱主角;二是將反映綜合情況的大通訊細化拆分,用個體化視角重新打量;三是開放渠道,加大互動,讓更多讀者的故事反映到版面上。

個體化敘事,就要以具體人物的經歷和體驗作為切入點和主線索,以小見大,從微觀折射宏觀。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如何選出最具價值的人物承載主題,考驗著記者、編輯的眼力,也是報道成敗的關鍵所在。我們的經驗是,抓牢“三個步驟”:一是架好“天線”,吃透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關鍵舉措和核心訴求;二是接好“地氣”,深入一線搞清楚工作的最新進展和難點;三是抓住交匯點做文章,在改革的匯集點和矛盾的集中點發掘人物。換句話說,就是“胸中有大局,腳下有泥土,眼中有人物”。

“改革攻堅?新突破新亮點”的開篇之作《一個小紅本引發窮村巨變》,其主人公就是這樣找出來的。茹會是淄博市黃河灘上一個貧困村的支書,稿件記錄了他發動全村確權頒證的經歷,折射出全省農村改革的巨大變化。為了找到這位主人公,承擔報道任務的記者先到農工辦和農業廳,與相關領導幾次座談,選定了報道的大方向――“確權頒證”,這是近期山東農村改革的最大亮點;又確定了人物的大坐標――淄博,其在全省最先通過確權頒證驗收。而后記者趕到淄博,用3天時間實地查看了7個點,通過細致采訪逐個比較,最終選取了改革舉措最集中、成效也最明顯的茹家窯村作樣本,用對這項工作最熟悉的村支書茹會的視角,將改革進程生動再現出來。

事實證明,一個普通人的生動經歷和鮮活感受,給讀者留下的印象遠勝十幾篇講大道理的綜合文章。這篇報道刊發后,一位農業系統的干部給報社打來電話,稱贊說“故事精彩,令人難忘,也真正體現了改革的核心要義。”茹家窯村一位在北京安家多年的村民,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這篇報道,也特意給茹會打電話,說自己沒想到改革這么不易,沒想到村里這兩年變化這么大。

二、故事化表達:確立“問題意識”,注重“過程思維”

選定了個體化的敘事角度,故事化表達就是主題報道“應有的覺醒”。如果說敘事角度解決了鏡頭朝向問題,故事化表達則要解決具體的拍攝手法問題。很顯然,一張一眼就能看出故事的照片,遠比單純的畫面具吸引力。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是對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規律眭總結。

講好故事,我們把握的第一條原則是要有“問題意識”,敢于觸碰熱點、直面難點。從行文的角度看,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矛盾沖突,故事才有張有弛,精彩好看。從現實的角度看,我們處于一個“問題的時代”。從大都市惱人的霧霾到田野間空心化的村莊,從“蟻族”“蝸居”難圓夢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屢現危機……“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的這個要求是我們面對問題時應有的態度。一組重大主題報道如果不涉及新情況,不觸及矛盾,就沒了新發現,失去了報道的靈魂,也就喪失了讓讀者信服的力量。

從具體操作看,“改革攻堅?新突破新亮點”的5組報道,分別聚焦山東的農業、教育、醫療、科技、改廁等改革領域,都是圍繞一個焦點問題展開的。寫教育改革的《王校長下鄉》,開篇第一句就將“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這個難題拋了出來――“城區學校就像磁鐵,吸住了大部分優秀教師,農村學校卻‘派不進’也‘留不住’。”聚焦農村改廁的《前畢村改廁記》,開篇也是一波三折――前畢村人想革大茅坑的命多年了,但當改革真正到來時,村民竟因怕“犯太歲”動搖了,全村180戶人家一戶也不動。這樣的故事,一是波瀾起伏,生動好看;二是真實可信,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把握的第二個原則,是要有“過程思維”,把問題和成績都講清楚,絕不搞簡單化。從黨報承擔的責任看,正確引導輿論、營造良好氛圍是主題報道的使命。從當下現實看,我們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問題的存在有客觀性,其解決也有復雜性,我們固然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卻不能期望萬年之事朝夕解決。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這組報道有了更高的站位,體現出“記錄時代進程”的價值。以往的主題報道,往往容易將成績表述得簡單、圓滿,而在《王校長下鄉》一文中,對成績的表述則更客觀――“去年下營中學轉走了40名學生,今年只有小學部轉走了8人”。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慢功夫,相關改革實行一年,盡管變化很大,卻不可能馬上“峰回路轉”。記者沒有回避仍有學生轉學這個現實情況,而是用數字說話,站在歷史的進程中展現變化。這種更克制的表達、更科學的態度、更具辯證法意義的視角,是這組報道讓人信服,且能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

文風問題,說到底還是個作風問題。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深入一線的扎實采訪,就抓不到“帶著露珠的故事”,寫不出打動人心的精品。2014年新一輪改版以來,《大眾日報》就將“走基層”專欄作為一版的重點欄目,幾乎每周都有重磅稿件推出,目的就是持之以恒提升編輯記者的“腳力”。在這組報道中,編委會更是提出了具體的量化要求:每篇故事必須采訪12個以上人物,展現3個以上能讓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動”的生動細節。

扎實的腳步體現到稿件中,就是一種清風拂面的文風。記錄照顧失能老人之苦,《一碗熬了4年的孝心粥》這樣描述――“每天三次喂藥,六次喂水,五次喂飯,主食大米粥。一天下來,楊敏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說。”展現鄉鎮教師流失嚴重,《王校長下鄉》用了一組數據――“下營學校48名在職教師中,SO歲以上的有7位,30歲以下的20多位,30歲到40歲的骨干基本沒有,教師隊伍差了一輩人。”這些具體入微的細節,加上鮮活的群眾語言,徹底破除了一些報道講“官話、空話和套話”的陋習。塑造出“有波濤、有激情、有冷暖”的人物形象,潤物無聲地展示了改革攻堅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三、融媒體傳播:建聯合指揮部,多形態生產多終端分發

孔子云:“其言不文,其行不遠。”對一組重大主題報道來說,完威美味的新聞大餐,只能算完成了任務的一半。如何實現好的傳播效果,是一個更加艱巨的課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多屏融合”的時代,新聞傳播已從傳統的報紙和電視逐漸向電腦和手機屏幕擴散,這對傳統傳播方式形成了挑戰。適應新時期讀者要求,創新呈現手段和傳播方式,也是改進文風的應有之義。

“改革攻堅?新突破新亮點”報道,從策劃之初就確定了動員全集團力量、實現“融媒體傳播”的大格局。《大眾日報》大事重做,發揮好旗艦引領作用。與《大眾日報》“根植同一片沃土”的新銳大眾客戶端,開設“改革攻堅”專題,綜合運用問答、H5頁面等形式,并開展一系列調查,讓讀者更方便地參與報道互動。大眾網在PC端開設改革專題,借助“大眾論壇”等人氣板塊,形成熱烈討論。山東手機報則面向其巨大的訂閱人群開設專欄,對每期稿件精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10日15時,這組融媒體報道總閱讀及互動量突破5000萬人次。《一碗“熬”了四年的孝心粥》《改革開路,喚醒農村沉睡的財富》等稿件被《人民日報》、光明網、央廣網等近百家報紙和網站轉載,在山東迅速營造起了關注改革的熱烈氛圍。

篇7

關鍵詞: 英語聽力教學 基本任務 聽力技能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外語獲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的習得主要是通過獲得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來實現的。而聽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聽力作為一種輸入型技能在學生的語言習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及各種英語能力考試的改革,使聽力教學得以推廣和普及。英語教學中對聽力的要求日益強化。如何有針對性、有實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或者聽能,便成了英語教學中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名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師,筆者通過學習相關理論以及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發現“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的訓練方式很難真正提高缺乏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組織聽力課堂教學,首先必須明確聽力教學的基本任務。

二、聽力教學的任務

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根據解碼理論,聽力理解的過程是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訊息進行解碼的過程――接受、理解聲音信息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還對聽者的聽能有所要求。

提高學生的聽能即是英語聽力教學的目的。聽能即聽力技能。概括地講,聽力技能是一個綜合技能,包括對單詞、句子、語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說聽力課的實質是一門技能課。而具體地說,在聽力教學過程當中,應著重訓練培養學生的以下三種技能: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預測和推理能力及筆記能力。

1.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據調查,學生在聽音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是:力求聽出每個詞、每句話;對話語的每個詞賦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點兒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辦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語聽力訓練其實是以記憶,確切地說是短時記憶為基礎的。但是人類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人一次只能記8個不相關的數字,或7個不相關的字母,或6個不相關的單詞,留存信息的時間也短,僅有10秒。因此聽音時聽者必須有所選擇,即將注意力重點集中在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及關乎上下文內容的關鍵詞上。

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聽力訓練之前,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從認識上擺脫“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幫助學生辨別重要內容與次要內容、主題思想與支撐材料;指導他們篩選關鍵詞的技巧;提醒他們重點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們往往載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個別聽不懂的詞或句子,可暫且放過,堅持聽完全文。另外,鼓勵學生不必因為遺忘某些內容而有負疚或沮喪心理,以免影響聽時情緒從而降低之后對語音的感知、辨別、分析推理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地將精聽和泛聽結合起來,并各有側重。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大意,并要求學生用三言兩語概括總結要點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讓學生精聽,以便了解有關細節。聽力練習可采取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在練習中,學生必須從錄音中篩選必要信息去解決某個難題或完成某項任務。

2.預測和推理能力

預測推理能力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聽力技能。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往往可以通過語境對說話者將說出的話及其含義作出預測或推理。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Barlett在《記憶》(Remembering)中提出了圖式理論。Barlett將圖式定義為讀者頭腦中的知識儲存。語言圖式指聽者所掌握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基本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聽者對世界的認知,是與聽力材料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形式圖式則指涉及不同題材與不同主題等語篇結構方面的知識。

預測過程實際上是聽者激活頭腦中與聽力材料內容相關的各種圖式并據此對即將聽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測的過程。

有了預測這一步驟,聽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聲音符號與已有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知識相結合,從而更迅速地反應出聲音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如此,由于人所表達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聽者還可運用自己的大腦中的圖式,以及從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對下文進行預測;同樣從下文獲取的信息又可用來糾正、補充前面獲取的不準確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聽者亦可基于腦中已有圖示,根據上下文關系、用語含義及語調等的變化,對某些沒聽懂的信息進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據文中已知信息對某些未知因素進行推理判斷。預測和推理應始于聽力開始之前,并貫穿于聽音全過程之中。

筆者曾在課堂上做過一項實驗:準備題型題量相同、難度相當的兩套題,分兩次(時間相隔一周)測試同一個班學生的聽力水平。第一次不給學生任何準備時間,發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學生拿到試卷后先根據問題和選項預測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結果顯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測試的正確率均高過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實驗結果說明,在聽音過程中預測和推理能提高解碼的準確姓,對促進學生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預測能力的培養包括多個方面。既包括擴大學生語言與非語言的知識面,刺激他們將所聽材料與已有知識相聯系的敏感性,還包括訓練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具體到聽力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聽前準備活動。例如,學生聽音前,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繼而展示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或數據,從而激活學生頭腦中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式,并讓學生對即將聽到的內容作初步猜測。學生聽音時,教師應鼓勵其積極利用高層次的圖式,通過文章題目、問題來把握文章的語篇結構,建立或激活相關的形式圖式,進行自上而下的預測。聽音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學生鞏固圖式,例如要求學生回答多項選擇題、進行概括推理、復述提綱或尋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學生亦能通過這些任務回顧思維過程、總結思考方法。這一過程能幫助學生將剛聽過的信息轉化為背景知識,在大腦中建立更多新的圖式,從而能在以后的聽力中更有效地預測,形成良性循環,真正提高聽力水平。

3.筆記能力

前文提過,英語聽力訓練以短時記憶為基礎。而人類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要在聽音結束后單憑回憶完全再現已聽內容,即便只是要點或關鍵詞,幾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筆記是聽力訓練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教師應訓練學生養成邊聽邊記的習慣。適時適量地做筆記不僅可以避免在聽完后答題時顧此失彼的情況,還能在聽音結束后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歸納,以幫助經短暫記憶處理的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成為學生知識系統的一個部分。

好的筆記最突出的特點是簡潔、明白、實用。在聽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及時記錄與問題相關的細節,特別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關鍵詞的習慣,更應訓練學生在作筆記時分清主次信息,使記錄的內容邏輯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另外,還應指導學生依照個人的書寫、記憶、思考習慣擬定一些速記符號,歸納一些常用重點單詞詞組的縮寫形式,以幫助記憶與回想。

教師可以用中等長度的較口語化的片段,訓練學生區分主次觀點的能力以及記錄典型細節和例證的速度;可以通過新聞體文章或短文,訓練學生抓關鍵詞的關鍵內容;可以通過長篇演講、專題報告,訓練學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訓練學生針對不同文體和內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記錄信息。如對話可分別記錄不同說話人所說的要點;采訪應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實驗或調查報告則可通過聽前預測設計表格,預設表頭,聽到相關信息及時填空;對于長篇演講、專題報告等,可列出樹形提綱,分行書寫要點,并以不同的項目符號區分不同的層次;有時甚至可以使用線條、方框、箭頭等繪制簡單的圖表等。

三、結語

英語聽力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制約和影響聽力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樣的。只有明確了聽力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師才能減少在課程設計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組織聽力課堂教學,達到聽力教學的目的。要全面提高聽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兩學時的寶貴時間用于“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的簡單機械操練。聽力教學課堂并不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并以例示范,培養學生聽力技能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實踐,總結規律,逐步提高聽力技能。

參考文獻:

[1]Shu Baimei.Mon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2]Frederic C.Bartlett.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篇8

六月的一個下午,北大百年紀念講堂四季庭院里,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節目正在有條不紊地錄制當中。才情橫溢、敦厚安然的主持人王魯湘先后請來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衛國作為演講嘉賓,《民主的現實考量》和《的人文思考》兩場精彩的演講在王魯湘的積極有效的調動下博得觀眾滿堂掌聲。

我們“有幸”來到節目錄制現場,由于不是專業的演播室,沒有空調,我們坐在臺下熱得直流汗。王魯湘坐的位置溫度更達40多度。而且一直處在強光照射之下,馓節目時他自比審訊的酷刑,1點半到5點半,幾乎沒有休息,而他卻說這是最輕松的節目。

“長久強光下呆著,一開始可能思維會受到干擾和混亂,時間長了就好了。大家只覺得做電視光鮮,其實這只是表面。”原來,外景拍攝采訪需要,有時候需要天沒亮四五點鐘就起床,爬山涉水,不光一路走、一路看,還要一路說,有時候會忙到天黑。尤其重要的是你得不斷地發現觀察并提出問題。

鏡頭對準之后,王魯湘一如既往地拋出了經典的開場白:這里是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殿堂,這里沒有任何偏見,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把觀眾帶入節目錄制狀態。

2009年6月22日,王魯湘在我們《中關村》雜志舉辦的2009海淀國際文化論壇上,“這里是思想的盛宴,這里是學術的殿堂”,再一次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觸電情緣 留連不舍

王魯湘與電視結緣始于在北大讀研參加的一個有關電視文化的研討會,他早就認為電視文化在中國不是一種通俗文化,它是一種全能文化。“但它有全能的功能。卻還沒有成為全能文化,最缺的是精英文化,我倡導知識界和學術界不要輕視電視。”

他結識了許多學術界人士、電視從業人員,為日后成為“電視人”埋下了伏筆。北大研究生剛剛畢業,參加央視和日本NHK拍攝一個龐大結構的大黃河的紀錄片,編劇電視政論片《河殤》的凸顯“電視布道者”“風采”。“電得夠嗆,后來就基本沒有離開電視。”

1998年,中央電視臺為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拍攝大型12集系列紀錄片,王魯湘是總撰稿;中央電視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現場直播解說詞,就是王魯湘閉門謝客一星期的手筆。

直至2001年任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策劃。歷任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總策劃、《世紀大講堂》主持人、《文化大觀園》總策劃、主持人、《智慧東方》主持人。“我現在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電視人!”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聽萬人言

“在不讀書的人看來,我很勤奮和刻苦。在我看來,這是我的正常生活。如果我的正常生活不這樣,我可能就是發生了什么事情。”

“布道者,所有的人類圣賢都在給我布道,我讀他們的書,而沒有偏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萬人言,這是我的基本生活習慣。”

王魯湘告訴記者,更多知識的獲得來源于行萬里路,在空間上、地域上,你所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生活、有歷史、有底蘊的地方,你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區域的當下,而且還是有幾千年歷史遺跡的沉淀和歲月的痕跡。

“學習的過程,對我是個終身的任務,何樂而不為呢?有這么優越的條件,博物館庫房里面的藏品讓我看到,閉館的時候也為我開著,第一時間親臨考古現場,這么一個學習條件當然不能夠放棄了。”

從《遠去的家園》到現在主持的《世紀大講堂》和《智慧東方》,都是和專家談話的節目,王魯湘沒有時間列個表是和多少人進行過對話。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吳文俊院士以及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查爾斯湯斯教授等大家,僅僅是他“聽萬人言”的極小一部分。

王魯湘坦言,體力透支,精力允許,在主持現場,他是所有專家的第一學生,我坐在老師的邊上,享有提問的優先權。

第一知道份子 源于文化雜食

王魯湘把自己形容成喜歡尋覓“野食”的“雜食動物”。他不喜歡“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傳統式文人生活。他勇敢地從體制內邁向體制外,成為一個以自身能量試探文人價值的知識分子。

在湘潭大學讀中文系的他,大二開始成了歷史系、哲學系、經濟系的旁聽生。在那時,他就為自己進行著大文化的知識積累。本科畢業后,他跨專業報考了北京大學美學史專業的研究生。

“美學專業,什么都讀,文化藝術學,本身的基礎課程都很多,這樣一個專業訓練的結果,使得我的閱讀方向比一般人都開放的多”,他搭建了一個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體系。王魯湘還協助北大的一位美學教授合作編寫了40多萬字的《現代美學體系》。他如饑似渴地研讀了中國古典哲學的經典和西方哲學家的思想理念,他研讀了《周易匯編》、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心靈史》,網羅收藏了各個版本的《圣經》、藏傳佛教典籍和各類西方哲學專著,涉獵古今之外文學巨匠的作品。甲骨文、地緣文化、山岳文化、河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風情、鄉土建筑、民間工藝等,王魯湘一樣都不放過。

“我的雜食性,不是培養成什么樣的專業學者。好像倒是為今天這個‘電視人’做準備,專業跳躍令很多人很吃驚。”佛教、問題,中美臺海關系,他可以瞬間完成角色轉換。

“得‘知’和‘識’到一定程度就會融會貫通,對外‘道’起來就會方便多了。”

大文化:思想鋒芒 自由言論

《世紀大講堂》是鳳凰衛視中文臺、是世界華語電視媒體唯一一檔堅守“思想性、學術性”,有著強烈文化抱負的周播節目,是大中華文化圈的學者闡釋獨特思想,展示最新學術成果的傳播平臺。

“觀點,絕對要有,在某種意義上是全世界華語最精英的欄目。”王魯湘深為之自豪,很多電視觀眾都關心和愛護這個欄目。

《智慧東方》是王魯湘現在主持的另外一個節目,它是文化大觀園的延續,側重于宗教的內容偏多一些,經費來自于宗教界,節目偏向于宗教界。每年都會配臺當年的申遺項目做一些節目。

《智慧東方》之后做什么呢?王魯湘說,文化節目一定要做下去,海外觀眾反映中國文化的節目非常好,鳳凰文化的節目超過其它的,這是鳳凰的使命,我們則是使命的承載者。不管改什么名字,大文化必定是結構中的板塊,這也是我一直做下去的個人動力。

王魯湘一直在嘗試大文化在電視上到底能夠做劉什么邊界,工作經常受到觀眾的表揚,“好像沒有批評我的。”

自選動作 作用更大

王魯湘坦言和欄目之間是雙方雙向的,“我要適用欄目,前提是我的知識結構要不斷地調整,不能以自己的知識結構去適應嘉賓,選擇嘉賓。但首先。我會根據我的個性來策劃欄目,設計提綱,并修改潤色提綱,一直在臺上嘉賓講多久,我就坐多久,要求自己在現場傾聽,有問題而提問,而不是欄目組給

“我現在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電視人!”王魯湘藉此得以徜徉在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行吾之道,壯行吾志,聽萬人言”。我設計的提問。

“鳳凰衛視和國內電視臺最大不同是規定動作方面的規定。內地電視臺的主持人和評論人,他們都是既定的按部就班的工作,不能越雷池一步,而鳳凰不一樣,風起于鳳凰之末,它在規定之外還有自選動作,而且自選動作自由度更大,因此,這對主持人和評論人有不同的要求。”

盡管身患糖尿病、腰部別著小型注射器全天候注射胰島素,但王魯湘很適應鳳凰的節目節奏和氛圍,感到很愜意。

“一般的主持人要跟我一樣上下五千年,東西上萬里,恐怕不太容易。畢竟有幾十年的修為在這鎮著呢。”

橢圓形的話語空間

鳳凰衛視在北京的演播室租用人大附中的小樓,演播室不到40平米。數不盡的重要人物白天黑夜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這個地方錄制節目,盡管物理空間有限,但話語空間卻是無限的。因此,王魯湘建議把這個小演播室保存下來,讓電視工作者來朝圣。

“鳳凰在同一層面的競爭對手沒有,鳳凰不可模仿。一些欄目方式很塊被內地模仿,看上去更成功更熱鬧。但內地電視臺的話語權空間是正圓形,圓心是中央,上下左右都是等距離的,做任何節目都要保持這個等距離。我們的是橢圓形。我們不必等距離的,可以把上下壓縮,穿靴戴帽的東西不要,月牙形空間被加到了左和右,這樣談話空間和思想內容增加了,內地要達到這方面尚需時日,這就是鳳凰的優勢和生存之道。”

王魯湘對未來電視市場持積極樂觀態度,電視發展前景肯定會遇到挑戰,但不會被取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受眾對象或傳播方式,去占據自己的一個地盤或市場,未來電視必有足夠的市場。

主持人好像沒有得病的資格

鳳凰衛視的欄目在海外華人中享有盛譽。

但外界盛傳鳳凰員工女人當男人一樣使,男人當牲口一樣使。這話在王魯湘看來一點不假。王魯湘現在固定負責主持《世紀大講堂》和《智慧東方》2個欄目,“我們主持人好像沒有得病的資格的,得了病不敢告訴大家,我不能請病假,對不起,節目要在崗位上做,要死也要死在這個崗位上。”

“我們欄目組在每期節目后接到的海外電話特別多,他們出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天天追著看,到點準時看,他們問選題是誰做的?索要演講嘉賓聯系方式尋求更深入的探討。“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嘉賓,通過王魯湘老師通俗的表達傳達給廣大電視觀眾。”《世紀大講壇》欄目編導表示。對此,王魯湘感覺很滿意和滿足。

常有人發發牢騷說,昏迷了怎么辦?答曰:你不是沒昏迷嗎。作為知識門檻很高的節目主持人是沒法克隆的,不可替代的。這不像生活類的節目,主播是可以替代的。知識門檻很高的節目,猛的一下還就不好找到合適的替代人選。

得意作品是《縱橫中國》

《縱橫中國》這個節目是將中國文化放在整個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去重新思考中國文明在整個世界中的位置。節目播出后,在海內外華人圈掀起了新的一股濃烈的鄉情和文化的尋根熱潮。

王魯湘從職業角度說是媒體人,最得意作品是《縱橫中國》,這個欄目難度非常大,一個月的時間得把一個省幾千年的歷史風貌、民俗、現狀等基本情況反映出來,生動地找到適合電視表達的亮點,讓觀眾了解每個省的情況。

“在做《縱橫中國》的4年時間里,我每月在北京的時間沒有超過4天的。”

這是全盤的反映,中國電視史上以個人的力量完成對中國大地歷史、地理、民俗、經濟等方面的全方位的表達。所有的策劃方案都是我寫的,我還要做嘉賓,好像我對省挺熟的感覺,和省的專家交流,他們都感到吃驚,怎么我了解的比他們當地的任何一個專家的知識還多。

王魯湘說,這對知識調度比較大,沒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根本是干不了這個事情的。雜食的知識架構和格式能夠幫助我在做這種工作的時候,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也能夠迅速地完成。

真誠,自信,不作秀

談及怎樣作到受歡迎主持人的經驗,王魯湘說到鏡頭前的自如表現:一是自信,二是真誠,不能讓人討厭,至少我到現在為止,七八年了,大家還是能夠接受,你確實要做到適可而止。

“在節目上,要真誠,要忘我,不作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當下的節目上,觀眾都能夠看出來。主持人沒有必要想在觀眾面前表現出什么樣子,要把全部的精神集中于節目。”

作為第一知道分子,王魯湘慶幸好自己沒有失去學者本色和書生本色,不是電視油子。

安徽印象 一言難盡

談及記者老家安徽印象,王魯湘說這是《縱橫中國》做的比較成功的一個省份,同時安徽也是特別難以整體把握的地區。安徽是康熙年間才劃分出來的省份,是人為地設置的,而不是自然歷史上形成的。它沒有大體一致的山川氣候條件和民風民俗,安徽跨了三個文化區,皖南在元代是江南行省,是詩意的江南水鄉;江淮地區是丘陵地,長江、淮河、運河構成通道,而文化本身就是流動的通道,是個走廊,和皖南不一樣;淮北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概念,酒文化盛行的地區,吃面食,皖南產茶葉,所以和皖南喝茶的人很不一樣。

“江淮人員流動多,晚清50年至民國初期活躍于歷史舞臺之上。一個省里面有三個不同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用一句話概括的省份。所以說,一個徽商不能代表安徽,合肥李鴻章不能代表安徽,淮北彪悍民風也不能代表安徽。”

文化創造力是國力的基本表現

關于城市文化產業的認識,王魯湘說,現代國家,文化產業應該是他的支柱產業,文化的創造力應該是國力的基本表現。文化創造力如果沒有被發現出來,那么這個國家是有問題的。文化是物化的形象。只有具備鼓勵激活人們去創造的氛圍和環境等制度性的前提,才能釋放文化的創造力。而文化分為良性的和非良性的。

“總體上,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不在乎它的產值,而是它的創造力是否被激活,文化創造需要極大的社會寬容度。而這正是目前社會所欠缺的。”

與自然對立的都叫文化

王魯湘認為與自然對立的都叫文化,動物沒有文化,只有人才有文化,在人和自然之間一定隔著文化,人不能直接結合自然,離開文化人根本沒法定義。沒法跟自然接觸,離開文化人就處于不能生存的生物層面。

“文化是人和自然之間的溝通體。文化前進的地方自然在退化。”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能力構成;應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4)01-0045-0009

1、問題的提出

2010年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門應該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為此,要加快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其中重點是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開展高質量高水平遠程學歷教育。有鑒于此,必須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關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外語教學的認識已越來越為外語界所接受(陳堅林,2005;林眾,馮瑞琴,2006;周小勇,2010)。根據迄今對我國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研究比較完整的數據統計分析(娜敏,2008),1995至2006年12年間發表在8種主要外語期刊上249篇有關論文中,針對教師培養的有10篇,占2.01%,直接討論外語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僅l篇。

本文認為,既然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應該把使用這種技術的能力納入培養現代外語教師的整體能力構成。本文試圖從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一般貢獻和對外語教育的特殊貢獻思考這個納入的必要性。

2、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

自1765年發明珍妮紡紗機到20世紀40年代以來,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航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狀況發生了難以辨認的變化。模擬音像、數字音像、衛星廣播電視、計算機多媒體、人工智能、互聯網通訊、虛擬現實仿真、3D打印等,無不以超越想象的技術手段日新月異地滲透、豐富、改變、甚至顛覆傳統的教學方式。

2.1 現代信息技術的特征

超越時空。以計算機作為載體的環球信息網提供更加豐富的多媒體信息使用導航,用戶可以方便瀏覽、存取世界各地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資料和各類軟件的超媒體文件。任何人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和傳遞任何信息,實現超時空交際。

超越物質。當學習材料、學習工具、學習環境出現泛化,學生既可以借助無線網絡接入教學平臺進行課堂學習,又可以超越傳統課堂以電子郵件等形式時刻向教師求教,教師也可以隨時向學生授學。此外,學生還可以超越自身學校教學物質條件的限制,獲取外校的其他相關教學資源。

超越群分。電子書包和教學軟件允許所有學生隨時提出疑問、即時提交作業,終端控制平臺瞬時存儲這些信息允許教師立即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繼而針對學生個體和整體作出相應反饋。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只要教師有心貫徹有教無類的思想,所有學生,不分男女,不分優差,都可以與教師實現個別溝通、輔導、教學。在更加理想的教育環境中,學生還可以超越學校區域限制,向其他學校的教師求教。

2.2 對教育認知的貢獻

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設備性促進作用已經不容置疑。根據林眾、馮瑞琴(2006)的報告,就識記成效而言,視覺記憶為70%,聽覺記憶為60%,視聽覺結合記憶為86.3%。顯然,組合文字、聲音、圖像等材料有助于學生啟用多種通道編碼,形成多模態學習(顧日國,2007),提高教學效果。

2.2.1 多維認知

經多個經典研究證明,多模態學習是立體式多維認知活動。Baddeley&Hitch(1974)在他們提出并驗證的工作記憶模型中發現,如果利用多種認知通道向學生呈現學習作業,學生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通道擴展和豐富工作記憶容量,促進信息記憶和保持。Paivio(1986)據此現象提出并論證的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類言語系統和表象系統在認知功能和結構上互不相同卻又相互聯系。言語符號加工呈線性方式,后面的信息加工存在序列等候制約,瞬間加工量有限。以同步方式進行作業的表象信息允許心理表象的多個成分同時出現,擴展了信息加工量。根據雙重編碼理論,Mayer(1996)提出多媒體學習模型,認為如果言語信息和圖畫信息同時加工,會形成兩種平行的心理模式,在對應映射聯結中形成整合加工,提高加工速度和質量。

Hays(1996)對“動畫+文本”和“圖片+文本”的比較實驗發現,動畫對低空間能力學生有顯著的認知幫助。Hegarty&Kozhevnikow(1999)在驗證中發現,動畫因為迎合高空間能力學生的認知模型,對他們有明顯的能力提升作用。如果學生缺損空間能力,動畫也可能為他們提供作業過程的外在特征,幫助他們修復和構建恰當的認知模型。Lee(2007)的深入研究發現,低能力學生在矯正組的成績好于控制組的成績。

2.2.2 生動認知

一種信息的多通道共現和多信源的信息共現之所以能夠促進多維認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生動活躍的認知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優越的信息加工心境。海特納、鮑里夫(1981)的實驗指出,“學生所處的心境確實影響對學習材料的評價。處在良好心境中學習的學生,比處在抑郁心境中學習的學生,在識別學習任務上,將學習得更好。”

信息共現涉及界面內容的空間布局、進入方式、顏色和音樂的配置等。程利、楊治良(2006)對大學生閱讀配有不同類型插圖文章的研究發現,黑白插圖組比彩色插圖組耗時長,效果差。高獻華(2009)認為,用醒目的顏色對重要的學習內容突出顯示可以激活學生對凸顯部分的特別注意,實現選擇加工,縮短加工時間,并對學習有良好的保持。

背景音樂對語法學習、閱讀以及創造力等方面的提高有很大影響(Hughes et al.,1998)。Jackendoff(2002:198)和Schon等(2004)都注意到,語言的音高、節奏和語調對區別詞義、句義、話語情緒具有重要作用,音樂的音程、旋律、調式、和弦對意義再現和情緒表現同樣有重大影響。兩者雖然沒有完全的對應關系,但在深層組織規則上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

2.2.3 客觀認知

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可以對教學質量實施非常實用的管理(Romero&Ventura,2012)。這種管理至少包括兩個方面:試卷檔案和學生成績。對學生成績和試卷設計進行客觀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數據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把握教學重點、調整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教育公平具有非常實在的意義。

為了公正地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數據分析不僅需要考慮考試總分的名次、平均分、中數、眾數,檢驗考分的正態分布和標準差,還要對每個學生的各題得分進行相關的統計比較。顯然這種分析的前提是對試卷設計的效度、信度、項目難度、區分度等項目的定量分析。不可否認的是,與傳統的統計方法相比,基于Excel和SPSS軟件的計算機數據分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統計精度和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

上述數據性管理的量化擴展形成數據庫。同樣為了保障教育公平,同樣為了獲得客觀統一,試卷庫作為數據庫建設內容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擅長。經由這樣的數據庫產生的每份試卷彼此間可以保持平穩的難度系數(吳國棟,2006),而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龐大數據庫事實上已經成為教育與教學、學科與科研的財富。

2.2.4 自主認知

事實上,在整個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被引導建立自己的學習數據庫,形成自我調節學習,即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是主動認知的建構,強調自主、方法、調控。學生可以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身的情況設計和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和監控學習計劃,選擇和實施學習方式,監控和評價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Lttle,1991),從而實現教育的宗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提高學生自主的先決條件是為他們提供生成自主學習的環境。網絡和個人電腦營造了這樣的環境(徐娟,劉儒德,2009)。自主學習的首要環節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吳維屏,2003),網絡提供了精品或名師課程等無數信息資源。因為網絡式通訊無處不在,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網站,實現自主學習的時空目標:自由學習。因為網絡的存在是歷時的,大量資源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更新,而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是私有的,他們所構建的學習超越學校教育的周期約束,實現自主學習的歷程目標:終身學習。因為網絡資源是公共的,在運行的法律和經濟規則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學習機會均等,實現自主學習的終極目標:公平教育。

2.3 對外語教育的特殊貢獻

外語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不同,也有別于同屬語言教育的本族語教育。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的認知多維性、生動性、客觀性、自主性不僅適用于外語教育,還可以針對外語教育的特殊性提供特別的支撐。

2.3.1 起點的特殊

在我國的外語教育中,占絕對多數的英語教育起點普遍在小學三年級,諸如上海等個別城市始自小學一年級。在6-8歲這個年齡階段,絕大多數兒童的母語――漢語,其聽說能力已比較成熟,交際已比較自如。作為外語的英語教育則完全不同。聽說讀寫能力都處在起步階段,按照教學目標又處在幾乎同步的發展階段。對于一個英語詞語,學生必須聽懂,看懂,發音正確,拼寫正確。“四會”的教學任務自然增加了小學生在學習母語時沒有遇到過的認知強度和難度。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營造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學習的交替展現和全體共現環境,從而可以利用多種感知和認知渠道形成的多模態緩解學習強度和難度,增添學習興趣和樂趣,促進這些能力的學習。

另一方面,英語與漢語的語言結構差異懸殊,兩種語言的發音、書寫、語法差異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構成很大的障礙。母語和外語的差異越顯著,母語對外語學習造成的障礙越大,學好外語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Sehnker,1972)。在意義表現上,漢語重形,英語重音,對大腦左右半球分工的研究顯示(Sugishita等,1978),處理類似漢語這樣的文字啟用右腦的整體空間系統,與英語有顯著的大腦分工差異。作為彌補,多媒體技術可以按不同的任務展現兩種語言的音形義,通過對比激發對共性和特性的認知,從而疏通左右半球的切換,消解時間損耗。

2.3.2 過程的特殊

先期設定的母語對學習外語的干擾決定了外語教學會經歷一個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殊過程。學生要學得外語,需要擺脫母語語言結構的外形干擾和這種結構形成的思維模式的影響,逐漸向外語遷移,在盡早的時間內接近和進入外語的語言結構和思維模式。由于漢語與英語的結構差異懸殊,接近和進入英語的語言結構和思維模式更需要學生加倍接觸英語。此外,我國學生的巨大數量迫使面對面接觸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概率明顯降低。這三種特殊性使原本通常的模仿學習過程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變得至關重要。

模仿是外語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要保障模仿的發生,必須先有豐富的外語輸入,形成彌漫的外語環境。沒有大量的輸入,無法進行模仿,因而無法實現輸出(Krashen,1981;Swan,1985)。網絡提供的外語廣播實時或延時播放,多媒體提供的聲、像、話語共現或分現,MP3、MP4、手機提供的隨時隨地語言接觸,都可以有效地擴展和改善傳統的外語信息傳播方式,為外語學習的模仿提供充足的語料。

從模仿的方式看,有鏡像模仿、合成模仿、抽象模仿等,隱含模仿學習的質性遞進。鏡像模仿是映照式全盤學習,沒有選擇而顯示過程的簡單性和目標的完整性,適合外語的語音學習。合成模仿有選擇,然而更注重為形成整體的綜合加工,適合外語的詞語學習。抽象模仿是對學習對象的各種形式的共性提煉,適合外語的語法和語篇學習。從模仿的目標看,可以有學習模仿、矯正模仿、崇拜模仿等。學習模仿涵蓋一般的學習任務,矯正模仿和崇拜模仿有明確的針對性。矯正模仿可以幫助糾正發音和語法錯誤,崇拜模仿傾向名人的講話和寫作風格。所有這些模仿都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和電腦實現。電腦的編輯技術可以幫助配制并秒控播放上述各種模仿的相應語料,為外語學習的模仿提供質的保障。

2.3.3 教師的特殊

由于教育體制原因,我國外語教師的外語能力、水平和發展機會等極不均衡。我國外語教師職前的外語專業學都是大學四年的本科。在這個階段對語音、語法、詞匯最基本三要素的學習和掌握,只有基本句子結構的學習最全面,掌握也最好。語音語調的學習和掌握受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漢語方言的干擾,好壞差異明顯。詞匯學習基本上從屬課程性質和教科書設計(周騫,2012)。

因為外語是在特定時段內的課堂學得,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力給學生營造外語環境。按照Krashen(1981)的輸入假說和Swain(1985)的輸出假說,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充沛、優質的外語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具有決定性作用。當我們的教師因外語水平的限制不能自如地使用外語時,就應該借助多媒體工具更多地使用本族語使用者的話語資源,以保障學生優質學習的輸人先決條件。

3、現代外語教師的能力構成

從我國外語教學在教學起點、教學過程、教師構成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現代信息技術對外語教學的特殊貢獻,進而承認外語教師相比其他學科的教師具有特殊的能力構成。特殊以一般為依托,又以自身反映一般。如果把特殊看作個體,把一般看作整體,那么在認識現代外語教師的能力構成的個體前我們先來認識其整體――一般構成。

3.1 一般構成

外語教師能力的一般構成涉及外語專業知識、漢語基礎知識、教育與心理基礎知識、人文與科學常識、教育技術常識、科研常識。專業程度越高面越窄,程度越低面越寬。

外語教師的專業知識有語音、語法、語匯、語義和語用。以詞為例,應掌握拼寫、讀音、意義和用法。從學科視角,涉及語言學、詞匯學、詞源學、修辭學、旁及翻譯、文學等多門學科。詞匯量越大,表達限制越小(蔡龍權,2012);相關學科知識越豐富,表達越得體流暢。專業知識是外語教師生存的核心構成。

教育與心理基礎知識更是每個教師的必備知識,是運用和研究學科教學的基礎。反觀外語教學方法歷史沿革中出現的語法一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自然法、沉浸法、自主學習、任務型教學、建構主義教學等,無一不從教育與心理理論得到解釋。

外語教師自然比其他學科教師更需要了解語言所在國的文化,而外語教材體現的交際國際性迫使外語教師具備更加廣闊的人文與科學常識。

教育技術常識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得既方便又復雜,隨時間的推進變得既紛繁又單一。上世紀90年代中計算機在教學中還局限于向學生單向顯示,現在學生的單機可以同教師的主機互動;本世紀初手機還是一般的通訊工具,現在幾乎可以操縱完整的課堂教學。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已成為衡量教師現代性的指標。

盡管憑經驗能上好課,但科研推動教學不容置疑,證據是經過理性分析的認識比感知更加客觀詳實。數據庫的出現不僅以試卷分析等成果修正經驗式授課,也以詞頻和搭配等研究有力地支持經驗式授課(Romero&Ventura,2012)。當科研成果愈加顯示其對教學的貢獻時,把它當作衡量教師能力構成也就可以接受了。

綜合上述,我們得到下圖“外語教師的一般能力構成”。外語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語言成就,其他周圍四種常識以各自的特征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3.2 特殊構成

外語教師能力的特殊構成有兩種:語言能力和在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有專家在世紀之交時指出,我國的外語教學為了追求表層實用的思想表達放棄了語言基本功的底托,使外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不斷下降(何其莘等,1999)。我們強調外語教師的語言能力有五個原因。(1)外語是外語教師的工作語言,語言能力不好,其他諸如教學、專業、科研和日常交際都受約束。(2)外語是外語教師的課堂工作語言,是學生學習的語料之一。教師標準、道地、充足的話語不僅給學生營造孕育語感的外語環境,而且以同路人的榜樣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效仿。(3)外語教師專業交際如國際學術會議的工作語言還是外語,主要是英語。優秀的語言表達不僅可以完善地展示自己的學術成就,還可以幫助樹立自己的形象和國家的外語教育水平。(4)外語教師的科研對象是外語及其學科。(5)外語教師同相關外籍人士的日常交際要使用外語。通暢的日常交際可以幫助深入到人情交際和學術交際。我們把這五個原因認同為圖2所示的外語教師的語言特殊能力構成。外語語言能力旱茸他四種能力的慕礎.

前面已經強調,因為外語教學的特殊性而特別需要諸如現代信息技術的外在手段的支撐。這里把現代信息技術強調為外語教師能力特殊構成的理由可以概括為“計算機在外語教學上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其輔助的功能,計算機已經從輔助的角色逐漸地走向了教學的前臺”(陳堅林,2005)。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外語教學(胡加圣,2011)。依靠計算機可以用多媒體形式采集、儲存、編制和傳播各種教學類型的信息,依靠網絡可以用點對點續傳形式實施各種風格的教學。但是,我國的外語教學還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張雁玲,鄭新民,2011)。我們對我國大學公共英語、以及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聽說、寫作、翻譯、文學、語言學、英語教學法等精品課程、中小學的英語公開課和示范課等60多個PPT課件的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的PPT課件停留在用文字提綱或段落呈現課本內容上。在顯示方式上,絕大多數的大學課件采用靜態方式,少有文字動態交替進入。聽說、寫作、翻譯、文學、語言學、英語教學法等專業課程的課件明顯缺少相關課程特色內容的展現方式。對教師的采訪顯示,幾乎沒有相關課程教學的資料數據庫和試卷數據庫建設。

根據舒蒙?R?巴爾德早在1985年推出的英語教師使用微機十二法(郭平建,1986),比較其他學科教學與外語教學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閆平教,2011),反觀自身的教學經驗,我們認為現代外語教師應該逐步掌握以下基于計算機的多媒體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見表1)。

根據Beatty(2010)的觀點,這些技術在需要對學習難點和要點進行高度分解、突出、重復、模仿、練習和矯正的外語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技術無法企及的便利和效能,把這些技術進行綜合使用可以形成一個簡便的微格教學系統。其他流行的專用軟件是對計算機自備程序的擴展和改善,如Cool Edit Pro處理聲音,Photoshop處理圖片,Flash處理動畫,Windows Movie Maker處理視頻,Dreamweaver制作網絡課程,Moodle制作網絡教學平臺等。綜觀這些技術和外語教學的目的,我們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核心是語言文字及其數據處理,其他如課件制作、圖片編輯、信息存儲傳遞和音頻視頻編輯為文字和數據處理服務。根據這個思考,我們形成以下圖3所示的現代外語教師的信息技術特殊能力構成。

3.3 應用原則

在外語教學中需要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應該適合教學任務的需要應用這些技術(徐坤銀,2013)。現代信息技術有文字、圖像、照片、表格、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展現途徑。展現什么內容?怎樣展現這些內容?借助格萊斯的會話合作“數量、質量、關聯、方式”四原則(Grice,1975)考慮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在應用中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內容需要、數量方式三個因素。

3.3.1 適切學生的認知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從感知到認知的過程。它提示我們認識從原始向文明發展、從低級到高級發展。這種發展格式受外界格局的影響,也受認識主體的條件制約。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認知水平、認知方法。小學生年幼純真,缺少大量經驗感受,生存、生活和學習的依賴性強,因此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主要發生在感知層面,他們的外語學習更需要生動活潑的學習資源和環境,圖片、動畫、兒歌等資源和音、形、色等途徑可能更加適切輔助甚至主導他們對文字學習的認知。大學生學習外語同樣需要生動活潑的學習資源和環境,但是在中小學的學習成就基礎上,他們的學習更多應該是對具體內容的抽象和批評性認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語言形式的擴展和提高,因此諸如案例實況、數據和過程圖表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

3.3.2 適切內容的需要

內容決定方法。從語言要素和語言技能構成我們可以注意到語音、語法、語匯、語義、語用和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等各自的內容特征需要。再考慮外語專業課程設置,文化課和文學課更多需要圖片和視頻。文化上到精神,下到交通、居住、飲食等。學習這些內容,單一的文字容易讓學習變得無形而乏味,圖片和視頻的生動逼真可以填補抽象文字的認知空白。由于綜合課的內容五花八門,展現的方式顯然需要作出針對性變化。比較杜儉(2011)提供的16個課例,無一不綜合使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

細節決定方法。如果說對事物整體認知需要感性認識,那么對細節的認知更需要微觀的感性認識。課程式學習有時間周期,其中內容各不相同。就課堂進程,內容交接變化,如語音課的音素教學,聲學特征、發音位置、發音方法講解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內容特征適切地動用圖片和動畫細致認識學習的障礙所在,為矯正錯誤、模仿標準提供先感性后理性的方向。同樣,寫作課對學生習作的點評需要有個體與整體分析,因此不僅有語言錯誤的現象分析,也可以有相關數據的事實分析。

局部決定方法。如果說沒有一種方法始終有效,那么沒有一堂課始終僅依靠一種教學工具。譬如,翻譯課重技巧學習,討論技巧本質是評價好壞,而好壞來自比較。這種比較可以是目的語與源語之間的,也可以是目的語的幾個文本的;可以是語詞的,也可以是語句甚至語段的;可以是教師講解的,也可以是學生討論的。因此,在作這樣的學習時,再怎么動用PLY['的文字共現、凸現、隱現以及字體、色彩處理技術也不為過。

3.3.3 適切數量方式

數量變化是常態,由量變引發的質變是突變。過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因增加認知負荷妨礙學習,簡單使用因沒有認知負荷浪費時間。根據同樣的道理,使用方式恰當是促進,反之形成阻礙。需要增述的是,如果方法單一,始終沒有變化,也就不成為恰當的方法。Sweller(1994)把認知負荷區分為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生成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源自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經驗水平。學習內容難度高,學生相關知識少,內在認知負荷就大。如果圖片、視頻可以降低內在認知負荷,那么是有利的。如果應用越多內在認知負荷降低越明顯,那么應用越多越有利。

外在認知負荷指教學方法和環境導致學生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因素上所耗費的認知。當外在認知負荷超越學生的容忍和排遣能力時就干擾學習。不考慮學生的認知層次和教學內容需要,過度或不恰當使用視頻、圖片、甚至PPT,結果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浪費學生的時間,干擾學生的學習。

生成認知負荷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有關知識本身的規則和自身認知這些知識的圖式。這種認知生成屬于發現或創造式學習,負荷生成越多,對學習越有利。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學生生成更多這樣的認知負荷。讓學生用計算機給一組凌亂的詞串進行規律性排列可以說是生成認知的簡單實踐(Mohsen&Balakumar,2011),在文字與數據圖之間進行轉換具有鍛煉學生的要點判斷和語言表達能力。

3.4 展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