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5:1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篆刻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培養綜合、應用實踐能力強的藝術設計人才成為高等藝術設計教學的現實主題,因此,藝術設計專業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方法,轉換思維,轉變觀念,以繪畫為本位的素描教學基礎也應順勢適應以設計為本位的轉變,實現刪除重復內容、整合交叉內容。在轉換和優化的過程中也應各有側重:素描是培養學生利用肌理、圖形、質感、量感等感官變化、微觀特征來表現對象;藝術設計是培養學生對于構造關系的理解、增強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強化;將二者結合,可探索一種新肌理、新質感、新材料、新形式等等的表現手法,嘗試設置一種亦寫生、亦創作的開拓性命題式教學訓練模式,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表現能力。
1.素描的創新發展演變
素描,是用單色描繪的形式進行造型訓練、培養造型能力的獨立畫種,是繪畫藝術的基礎,也是關聯其他造型藝術的純藝術。素描亦是一個歷史范疇,即隨著時展變化演變著。素描架上藝術初始于古希臘時期,畫家們開始利用透視法和明暗法來造型,直到千年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科學、理性精神逐步滲透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透視法和明暗法也逐步成熟起來,利用客觀事物寫生之法,發展出了新的素描表現形式和手段。16世紀至19世紀,素描由傳統的作坊式傳授發展至學院式教學。19世紀,素描的基本法則日趨完善,光照原理和色彩學也更加影響了明暗法的發展。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的造型藝術,尤其是素描繪畫中,更多地注入了畫家的主觀感情表現和變化,尤其是受到東方藝術的浸染,其表現形式更加異彩紛呈。中國傳統素描教學,其最初表現形式是以“線”為主的白描,繪畫與敘事、抒情功能緊密相連,人與物的交融更具東方式的神韻。自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國的素描教學受西方教學體系的影響,也發生著急速的變化,即三十年代西學體系的逐漸普及;五十年代蘇聯教學模式的滲透;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影響下的多樣發展;二十一世紀,工業化、信息化急速發展環境中,人文價值、審美價值標準的提升,使得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2.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創新的關系
素描藝術的特點即外延廣、內涵豐,在現代教學模式環境下,應該深入挖掘素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巨大潛力,塑造更具人文精神內涵的個體。在藝術設計學逐漸獨立于繪畫門后,其專業教學內容逐漸細化,與之相關聯基礎訓練素描教學部分,也從繪畫素描演變出設計素描,即以線條為主的透視畫法,只反映客觀對象的隱性結構體。二者教學規范不同,規范化、模式化的素描訓練對于藝術設計教學也是有著負面影響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中,其哲學、美學、藝術思潮、現代媒介符號、新的藝術表現手段等等,日漸刺激著傳統藝術中缺乏洞悉、敏感、活躍、理解的視覺作品的淘汰。素描教學的創新必須加強實踐,而創新又是藝術設計的本原,從設計學習出發,重構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之法,如素描中外部造型元素和內部結構要素運用之處的變換、改造、創新,將素描創作的象征、暗示、能指運用于藝術設計之中,將靜止的客觀再現改變為一種動態的思辨,將素描中的靈動之法結合到藝術設計的自我創造之中。
二、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結合的應用原則
在繼承傳統、融合新時代審美要求的社會語境下,素描與藝術設計都面臨著運用現代技法和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和創作,擺脫技術模式的禁錮,新的法則和規律勢必要在探討和實踐的過程中尋找?;趯嵺`經驗,探討二者結合應用之基本原則為:傳承性、創造性、實踐性。
1.傳承性
西方藝術中新的流派、新的美學觀念顛覆了傳統藝術的非理性、客觀性,在藝術行為過程、創作材料和創作領域中,采用了多角度、多維度、多元素的創作實驗,如超現實主義、純粹主義、極簡主義、觀念主義等等。我國傳統藝術中的意象造型觀念融納了深刻哲理和觀念。道法自然、物我兩忘的觀察法則蘊含了超脫的造型觀和意識論。在素描和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并加強中西方藝術中的造型觀是培養高校學生創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不能將西方塊面式的素描和東方線條式的白描簡單的歸同于造型之法,更需要將二者的意象觀念滲透到多元化的教學之中。
2.創造性
傳統的素描教學強調客觀事物的再現性,而缺乏表現性和能動性。素描教學科結合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用視覺探索事物的多維度信息,進行再分析、再判斷、再解構、再整合,藝術設計可借助素描繪畫中的寫實、變形、肌理化、意象化等等表現形式進行設計創作的視覺化再創作。素描工具、材料的潛能也是強化肌理語言的重要手段,材質的表現形式訓練亦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突破常規。新肌理語言的創造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也是發揮意象造型的途徑。
3.實踐性
現代素描教學意在強調結構、分析,根據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需要,素描的功能更加寬泛,如建筑設計素描中的結構分析性、產品設計素描中的幾何結構表現性、環境藝術設計素描中的綜合空間形態的表現性等等。素描的抽象語言元素包含:點、線、面、形體、比例、結構、空間等,利用這種復合抽象元素可以加強學生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獨立創造能力,在抽象圖式、符號、意境的訓練內容中,可將微觀的情感元素轉化、整合成有獨特意味的抽象圖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
三、利用素描教學特點加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整合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的特點,發揮優勢
傳統的素描訓練內容是有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的,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于造型的把握能力和畫面空間的組織能力,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授課過程中應當保留這部分的教學內容。長期的寫實性素描訓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關涉藝術設計的設計素描則是短期的,且具備實效性。因此,在二者教學改革的應用當中應做到如下幾點:一方面,保留素描教學訓練中科學合理部分,加強學生對于素描基本原理、繪畫規律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素描教學中的主觀性和創造性來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以本能的表現欲望來反對機械的技術性再現,突破傳統思維慣式,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傳授奠定基礎。
2.利用素描教學的表現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素描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大量寫生的實踐活動易造成學生的倦怠感,為此,應作出適當調整,將重點轉移到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反應時代特色的專業性訓練上。通過大量表現主義繪畫作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主觀化、自由化、感人化的作品勢必能夠打動觀者和學習者的內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下更易于學生充分發揮創作能動性,開拓自由空間,營造一種和諧的學術氛圍。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設計素描強調結構與設計的應用,線條的力度、構圖的形式是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設計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校教學中,依然還存在素描寫實描繪的原樣照搬現象,要想達到教學方法的實效性,必須扭轉這種弊端,將素描教學的重心調整,加大學生對于表現力的培養,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才能使得設計功能和意境更加清晰的彰顯。
3.加強理論學習深度注重綜合能力培養
篇2
關鍵詞:數碼時代藝術設計專業攝影課改革
攝影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信息來源和依據,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同時,攝影還是一門集物理、化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邊緣學科。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攝影既是一門綜合的技術,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因此,攝影課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攝影教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光鏡、暗房技術與技巧、數碼攝影技術等;攝影藝術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的光線處理、攝影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相關修養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攝影美學、繪畫、中外攝影史、大眾傳播學、計算機、語文寫作、外語、哲學、法律等等,是一個知識面寬、綜合性知識強的龐大體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只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總共64學時,相對于攝影這一龐大體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學生在開課之前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知識作鋪墊。攝影又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作所需掌握的創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基本掌握攝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為以后的專業創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方面,多少涉及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攝影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一教學體系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也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領域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從黑白膠卷到彩色膠卷,從手動相機到自動相機再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操作到“明室”擴印再到電子暗房,從“銀鹽留影”到“數碼記像”。每一次變化無不烙印著時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痕跡,每一次變化無不更新人們對攝影本質的認識,推動著攝影藝術和攝影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攝影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它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依賴于技術,因此,又是一門發展變化特別快的專業。攝影創作是構建在技術的載體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的思維空間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攝影的百年模式,使傳統的攝影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對銀鹽、感光材料等沒有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相機、電腦制作以及噴墨打印。數字化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對現代攝影教學體系、攝影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碼”一詞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攝影技術的革命。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沖擊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對于現代攝影教學來說,已是萬萬行不通的。攝影教學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進行攝影課的改革?如何培養攝影人?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多樣的趨勢,并根據這些綜合性考慮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绑w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學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筆者試就改革內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忽視傳統攝影技術教學
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技術問題似乎變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決,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傻瓜式的軌跡延伸,數碼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攝影教學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的挑戰。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碰撞,是當今攝影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攝與加工手段,很多教師和學生就不愿意在攝影基礎上下工夫,照相機的高度自動化使攝影簡單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攝影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攝影教育如何繼續,如何發展,是攝影教學中面臨的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攝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接受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傳統和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攝影基礎,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美國密爾沃基地區技術學院的馬克·薩克遜教授說:“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彼麑鹘y的攝影技術和數碼成像技術形成了有機的關聯。南京大學謝白老師在《人民攝影報》主辦的第三屆大連攝影理論研討會上說:“數碼相機只是換了一個膠卷?!蔽覈_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院長吳嘉寶先生認為:“越是數碼時代,越需要讓學生了解影像本質的東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這樣的作用?!眰鹘y的黑白暗房技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視覺關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黑白暗房對于手工的制作調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學生在經過嚴格的黑白暗房訓練之后,(轉第93頁)(接第54頁)不僅學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敏銳的視覺發現能力和處理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這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二、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教學比例
數碼成像技術的出現,數碼攝影器材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們驚訝地發現,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已經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決定膠片相機全面停產,全線進入數碼時代。4個月后,佳能也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作為135傳統相機代表的徠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數碼之路。全球傳統影像業巨頭柯達公司也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將未來寄托于數碼產品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學生在進行攝影實踐時將不再使用膠片成像的傳統相機。
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購買膠卷、沖洗等額外費用,傳輸和保存非常便利。不僅如此,數碼相機的設計也越來越輕巧、時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極大便利的條件下,逐漸地改變了對數碼相機的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攝影課程中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比例,使攝影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相適應。在美國,數碼成像早已列入專業的攝影課程之中。
三、加入電腦等輔助設備使用、電腦軟件部分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攝影包括拍攝、顯影、制作三個方面。著名的攝影大師亞當斯就認為這三點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標志。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的迅速普及,數碼技術在各個傳播領域中成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個電子暗房的開支遠比建一個彩色暗房節省得多,電子暗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現在用數碼相機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立拍立顯、不用膠卷等優點以外,數碼攝影還有很大的自由處理空間,不用暗室,只要電腦和合適的軟件,就能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甚至藝術加工。電腦制作、電子暗房技術已成為許多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具有更為前瞻的目光,為將來的數碼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適應現代攝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視攝影藝術的培養
“攝影就是用光作畫”。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攝影最關鍵的就是要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作意識的訓練。在攝影構圖、攝影色彩構成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點,提高藝術修養,真正把攝影這門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教育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于社會。攝影技術的發展必然帶動攝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中體現數碼時代的特點,才是我們針對專業特點改進攝影教學的關鍵。真正實現攝影課的數碼化,才是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對新世紀攝影藝術的發展,要提高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攝影課必須以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依據專業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篇3
培爾篆刻的邊文,尤其是其中的陽文,也是奇妙無比。類似于北碑中的造像記,但更見松活虛靈,刻制手法與印面一般無二,將篆刻的邊文藝術與印面藝術一體化。應當說,僅從其邊文藝術成就看,培爾即堪稱當今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這次出版篆刻集,將其邊文的墨拓與印面的朱鈐配置在一起,相得益彰,充分展現了培爾篆刻邊文的風采,相信會深啟印林同仁。
培爾的書法,與其篆刻同調。我們不必對培爾掌控毛筆的能力有任何懷疑,就像瓦薩里對米開朗琪羅的形容一樣,培爾在紙面上對毛筆的操控,與他在石面上使運刻刀同樣靈巧、同樣大氣,并且更容易得心應手、直抒胸臆。能大能小、收放自如,其小字行楷清雋靈動,大字行草、篆書奔放豪邁,非碑非帖,不拘某家某派,講求的都是書寫的迅疾暢情、任運天成。
培爾進而將其篆刻與書法的藝術理念運用于繪畫,他的山水與其書印也是同調的。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曾經有對王墨的形容:“凡欲畫圖幛,先飲;醺酣之后,即以墨潑,或笑或吟,腳蹙手抹;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皆謂奇異也?!迸酄柌缓镁疲袨橐膊话d狂,除去這兩條,而補充以賦彩、題款、用印三事,他的畫大致可以復現王墨的作畫過程。他巧用水、敢施色,善用虛、能深入;隨意潑染的淡淡彩墨使構圖不拘一格、天趣盎然,以墨筆皴擦勾勒的山石木葉又逸筆草草、質實通透;暖灰的色調交織鮮明的彩墨以表現丘陵的溫潤清新,云煙的彌漫融合水光的空明更突顯水鄉的靜謐靈秀。楚默先生評論培爾的山水時說:“清新與朦朧交織,簡潔與深遠共存。”這段話得之甚深。
培爾的山水是飽含深情的,不能光用眼看,尤須用心體味;體味之后再去細看,你會越看內容越多,越看景象越深,越看越會覺得,培爾的山水與他的題款書法、鈐用印章,可謂三者貫之以一心,一體見之以三面。
讀培爾的藝術論文,從他對藝術現象深入細致而又通達直接的解析,便會知道他并非那種天馬行空、倜儻不羈的名士,而是一位理性的、務實的藝術家。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將培爾的藝術風格簡單地歸結為藝如其人,或者大概地歸結為他的禪學思想使然。這些話固然不錯,但還不足以揭示出培爾的藝術思想及其藝術價值。培爾的書法風格、培爾的繪畫風格類于“后期印象主義”。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始終存在著一系列對峙范疇,在藝術精神方面,有所謂心與物、靈與質、情與理、意與法等等;在風格理想方面,有所謂生與熟、粗與精、拙與巧、逸與謹、渾與清、極與中、舊與新、常與變、野與貴等等;在形式語言方面,更有所謂寫與做、正與側、平與奇、穩與險、實與虛、重與輕、放與收、厚與薄、暢與澀、遲與疾、格與行、密與疏、剛與柔等等。我們當然可以從這些對峙范疇中抽取合適者加以組合,來描述培爾的作品、標識他的藝術風格。但這樣的描述容易造成誤解,以為培爾的藝術追求古已有之,雖然好,但不新鮮。所以,用“后期印象主義”來形容,目的是以歐洲藝術史為參照,揭示培爾藝術的歷史價值:從寫形向寫意的轉折,從重法度向重情性的轉折,在西方是以塞尚、梵高為標志的。在中國,近百年來于書、畫、印作如此追求者不乏其人,而真正能將此三者高度統一、卓有建樹、令人贊嘆者卻并不多見,遠的有齊白石,近的有王鏞,培爾當之無愧地身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