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會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6:5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會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綠色會計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又稱為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最主要的計量單位,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開發、防治等支出成本進行計量和記錄,同時對維護環境和進行開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化、合理化地計量和評估,進而實現對環境績效以及相關活動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的新興學科和方法。綠色會計在發展過程中綜合運用經濟學和會計學的相關知識,以科學有效的價值管理為手段,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相統一的最終目的。作為會計學的延伸與發展,綠色會計是會計理論與環保問題相結合而催生出的,其與現代意義上的會計學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環境和資源利用等問題,致使綠色會計具有差異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綠色會計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會計的發展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綠色會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對其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其不同于傳統的企業會計,這對我國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次,綠色會計因其實施的效果需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才能顯現,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的,其不惜以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實施綠色會計的計量與評估,這給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帶來了困難;最后,低碳經濟下的經濟總量仍然是目前衡量我國各級政府績效的重要標準,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往往忽視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的作用,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動力很小。基于以上幾方面的原因,我國綠色會計在發展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二)綠色會計重視程度不夠。
綠色會計以宏觀經濟作為發展理念,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其本質是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主要計量企業的經營績效。其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目前對綠色會計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原因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我國經濟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時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長期以來,政府和企業并沒有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味追求經濟的高效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綠色會計更加注重環境效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必須要使得政府和企業支出額外的資金,這是企業和政府不愿看到的,兩者并沒有真正地將綠色會計運用到經濟發展上,對其沒有真正的重視。
(三)綠色會計的實施缺乏規范與完善。
我國目前對綠色會計的研究遠遠落后于先進國家,在相關制度設計與實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這使得在日常的會計實務中沒有完全對綠色會計的要素進行規范,相關的制度與準則很不到位,其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企業的會計行為具有信息不完全性,沒有對外披露所有的會計實務,這就很難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其次,目前相關性的法律法規還處在醞釀期,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綠色會計的實施,保障力度不夠也是其難以全面實施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很多企業往往忽視環境效益而只追求經濟利潤,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視與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給綠色會計的推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四)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缺乏監督。
對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進行嚴格的監督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的監督機制很不健全,企業出于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時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真實性與公允性。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社會大眾與政府部門很難對其披露的信息進行深入地有效監督,使得很多企業能夠隱瞞會計信息,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操作空間,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監管的失效,導致綠色會計的發展受阻。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措施
(一)完善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保證綠色會計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行綠色會計的同時必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部門要通力合作,將綠色會計的核算與監督機制納入《會計法》當中,以法律的形式來確定和鞏固綠色會計的作用和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要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綠色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制度,將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相關的因素全部列入會計要素中。設立專門的相關性的綠色會計制度,對相關的法律制度進行一定的拓展,確保綠色會計在實施過程中有強有力地法律法規作為保障。
(二)加大綠色會計的宣傳、執法力度。
綠色會計作為新興科學,還沒有在社會中被廣泛地運用,人們對其的認識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其執行力度較一般的企業會計較小。在推行綠色會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加強對綠色會計的宣傳與執法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大眾進行綠色會計知識的普及,使其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綠色會計實施之后對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效益,使得全社會增強對綠色會計的認可度;另一方面,在既有的相關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綠色會計實施的執法力度,要以嚴格的法律保障其順利實施,對于沒有實施綠色會計核算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使其充分認識到實施綠色會計的重要性。只有從宣傳和執法兩個角度共同出發,才能使綠色會計得以快速的推行。
(三)逐漸統一綠色會計的實施規范。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異,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指數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性,這使得我國在實施綠色會計核算時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其實施規范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必須要在綜合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的基礎上逐漸統一綠色會計的實施規范,在全國各地區各企業實行統一的綠色會計實施規范,比如在對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進行對比分析時要參考統一的標準,依據統一的原則,在相關的政策法規的指引與保障下逐步全面開展綠色會計,以保證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四)加強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
篇2
一、以分配開發產品為目的的合作
案例1:2006年2月,甲房地產公司在開發南苑小區的過程中,因為資金不足,吸收乙公司投資900萬元,丙公司投資300萬元,三方約定,房產建成后,乙公司可得3000m2,丙公司可得1000m2,剩余歸甲公司所有,當年11月南苑小區開發完成。假如“首次分配”時,能夠計算出計稅成本為2800元/m2。
31號文件規定:開發企業在首次分配開發產品時,如該項目已經結算計稅成本,其應分配給投資方開發產品的計稅成本與其投資額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筆者認為:由于未能成立獨立法人公司,乙、丙公司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股東,也不屬于代建性質,只是定向銷售的客戶,因此,會計處理為:
1.收到乙、丙公司投入資金時
借:銀行存款1200萬
貸:其他應付款———乙公司900萬
——丙公司300萬
2.分配開發產品時
借:經營成本1120萬[(1000+3000)×2800=1120萬]
貸:開發產品1120萬
同時結轉收入:
借:其他應付款———乙公司900萬
——丙公司300萬
貸:經營收入1200萬
3.計提營業稅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66.6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66.6萬
1200-1120-66.6=13.4萬元應計入甲公司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續案例1:假如分房時無法計算計稅成本,則將投資方的投資額視同預售收入進行相關的稅務處理,即:1200萬×15%(假如項目所在地計稅毛利率為15%)×33%=59.4萬元
1.收到乙、丙公司投入資金時
借:其他應付款1200萬
貸:預收賬款1200萬
2.根據稅法規定,商品房預售時需交納營業稅
借:待攤費用———預交營業稅金及附加66.6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66.6萬
3.待計算出計稅成本,結轉收入、成本時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66.6萬
貸:待攤費用———預交營業稅金及附加66.6萬
借:遞延稅款59.4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59.4萬
二、以分配利潤為目的的合作
案例2:甲、乙公司均屬房地產開發公司,以甲公司名義通過拍賣方式取得一塊土地,并以甲公司為主體聯合乙公司共同開發,雙方約定不成立獨立法人公司,共同投資,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甲公司股份比例占60%,乙公司股份比例占40%。
31號文件規定:開發企業應將該項目形成的營業利潤額并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統一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不得在稅前分配該項目的利潤,同時不能因接受投資方投資額而在成本中攤銷或在稅前扣除相關的利息支出。
筆者認為:應成立非獨立法人的項目公司(項目部),甲、乙雙方按股份比例派員參與管理,以甲公司名義開設銀行專戶,在會計核算上作為一個會計主體,采取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獨立納稅,利潤分成。會計處理為:
1.項目部接受投資方按股份比例投入土地款及前期費用時
借:銀行存款———專戶
貸:其他應付款———甲公司
——乙公司
同時,甲公司在投入資金時
借:應收賬款———項目部
貸:銀行存款———一般結算戶
2.在領取“四證”后,以甲公司名義用土地使用權作抵押物取得銀行借款時
借:銀行存款
貸:短期借款
3.支付土地價款或工程款時
借:開發成本
貸:銀行存款———專戶
4.開發產品預售時
借:銀行存款———專戶
貸:預收賬款
5.預繳稅款時以甲公司名義申報
按月計提預交營業稅時
借:待攤費用———預交營業稅金及附加
貸:應交稅金———應交營業稅
按季計提預交所得稅時
借:遞延稅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月末,項目部單獨編制有關財務報表,但由于該項目從拍賣土地、立項、領取預售證等都是以甲公司名義辦理,對外仍屬于甲公司開發的項目之一,因此必須將項目部的財務報表與甲公司的財務報表合并。將兩張報表相同的會計項目金額相加,把甲公司的“應收賬款———項目部”與項目部的“其他應付款———甲公司”抵消。
6.結轉收入、成本并形成項目利潤,交納所得稅后,對投資方分配利潤時
借:利潤分配
篇3
[關鍵詞]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家型人力資源
會計隨生產的產生而產生,隨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未來獲利能力的決定因素不再是財務成本,而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信息在經濟決策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客觀及時地提供人力資源相關信息,不斷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會計應盡的職責。筆者認為將人力資源進行分類以后,再加以計量,能解決計量上的一些問題。
一、人力資源的分類
在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成金字塔型分布,分為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人對于企業價值增值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因此分享企業獲得的利益也應當不同。
第一層次。最稀缺的、能整合企業內外各種物質人力結構關系等資源的企業家,他們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投資者的人,受托管理企業,實現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同時又是員工基層管理活動的委托者。他們推動了企業的資產的增值,所以,除了定期獲得工資薪金之外,還要以人力資本作為投資參與企業稅后利潤分配。
第二層次。企業的研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管理策劃人員,掌握企業的核心技術、客戶資源等關鍵因素,也為企業價值的增加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的作用比較類似一項新的技術或者研究成果,能讓企業獲得有別與其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獲得超額利潤。
第三層次。大量的一般員工,人數眾多,從事簡單機械的勞動,創造能力有限,流動性很強。由于現在普通勞動者這個層次上的人力資源市場是供大于求的形勢,同類型同水平的員工基本可以以相同的代價從勞動市場中獲得。
二、人力資源的計量
1.企業家型人力資源
對于此類人力資源價值計量,可以采用非購入商譽法。在此借用王家華同志提出的人力資源當期價值計算公式:當期實現的群體人力資源價值=勞動報酬總額+企業實現的凈利潤-(物力)資產投資者的投資報酬總額;當期實現的個體人力資源價值=個體勞動報酬總額+個體所享有的凈利潤。以上公式中關鍵的是物力資產投資者獲得的利潤份額是多少,對此可以結合易庭源教授的“利潤分塊理論”來分析。首先,將企業利潤分成兩塊。一為常規勞動的剩余價值,也是各企業應實現的平均利潤;二為創新勞動的剩余價值。然后,進行“兩步分配”:第一步,由于員工每月獲得了勞動報酬,因此在納稅后全部歸物力資產投資者。第二步,在納稅后,小部分分給物力資產投資者,大部分分給企業經營者和創新勞動者。易庭源教授認為,以“利潤分塊”的辦法構建簡易的人力資源價值會計模式,實現了“兩步按勞分配”(工資,超額利潤獎勵)和“兩步按資分配”(社會平均利潤,超額利潤分紅),比美國近年來流行的“EVA獎勵分享計劃”不僅理論上更完善,操作上也更簡便,更符合我國國情。
2.技術型人力資源
對于技術型人力資源我們設置了“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攤銷”、“人力資源差異”、“人力資源損益”、“人力資源預計負債”五個科目對其進行核算。
(1)“人力資源”。這是一個資產類賬戶,核算人力資源初始確認的價值。借方登記人力資源初始價值增加及期后的調整增加,貸方登記人力資源初始價值減少及期后的調整減少。余額一般在借方,反映人力資源尚未攤銷的價值。該賬戶設置兩個明細賬戶,“預計支付給職工”和“實際為職工支付”。
(2)“人力資源攤銷”。這是“人力資源”賬戶的備抵賬戶,類似于“累計折舊”賬戶。與“人力資源”賬戶相對應,分別設置“預計支付給職工”和“實際為職工支付”兩個明細科目。
(3)“人力資源差異”。這是一個過渡性賬戶。借方或貸方登記實際發放的工資等與進成本費用的“人資源攤銷——預計支付給職工”之間的差額,貸方或借方登記按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成本費用的轉出數。結轉后,該賬戶余額為零。
(4)“人力資源損益”。這是一個損益類賬戶。借方登記企業支付職工的譴散費等以及“人力資源——實際為職工支付”和“人力資源攤銷——實際為職工支付”兩者之間的借方差額(即尚未攤銷額);貸方登記職工離開企業時發生的爭議費、違約金等。期末該科目按余額結轉到“本年利潤”中,結轉后該科目余額為零。
(5)“人力資源預計負債”。這是一個與“人力資源”賬戶相對應的負債類賬戶。借方登記企業實際支付給職工的一切支出、取得人力資源時“人力資源—預計支付給職工”的初始價值后期調整減少數、以及在職工離開企業時“人力資源——預計支付給職工”和“人力資源攤銷—預計支付給職工”兩個賬戶之間的借方差額(即尚未攤銷額),貸方登記取得人力資源時“人力資源——預計支付給職工”的初始確認價值以及后期調整增加數。余額一般在貸方,反映企業未來將要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福利費等支出。
3.一般型人力資源
(1)企業取得人力資源時,將招聘成本、選拔成本、付給員工的安家費等作為人力資源的取得成本:
借:取得成本
貸:銀行存款
(2)業員工脫產學習,支付學習期間的工資培訓學費等時:
借:取得成本
貸:銀行存款
應付工資
(3)員工學成后正式使用時
篇4
學術界對會計倫理的關注,主要集中于會計倫理的研究起點、研究對象、具體構建和實施機制幾個方面。理論界對會計倫理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初步的嘗試,但主要集中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倫理分析,及會計倫理的基本原則、基本規范體系建設、研究對象等方面,但并未形成一個清晰的結構研究框架,如何基于現有會計倫理中現實問題,基于實踐角度對會計倫理進行制度與實踐的研究,還相對缺乏。
一、會計倫理問題
近年來,企業市場上會計造假事情頻發,越來越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擾亂了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中出現不和諧音符。同時,隨著中國企業日益卷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為了順應這一趨勢,我國已頒布新的會計準則,新的會計準則中專業判斷因素增多,更加注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因此,會計倫理的研究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成為了會計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
會計倫理追求的目標是“會計善”或“會計應該是什么”,會計倫理對會計行為的約束主要是一種非正式約束,強調會計倫理建設將給會計職業判斷過程中注入更多的倫理精神和價值色彩,在某種程度上為會計的職業判斷增加新的約束,使會計人的職業判斷能力得到倫理提升,為新準則的順利實施和執行提供思想武器。
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一定的倫理道德預先設定為前提條件,然后根據預設的倫理道德制定出合乎道德、合乎義理的會計準則,而且會計準則是否合乎道德、合乎義理必須用倫理道德標準來評價。當前我國會計準則中倫理意義的模糊乃至缺失,使得會計準則的調整問題更為凸現。
(1)道德失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過分關注資金利益,從而使會計人員在領導的示意指示下,做出有悖于會計職責道德行為的事情。這種不堅守職業道德,違背會計真實性原則,偽造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的虛假會計信息,是一種為追求私利的行為。功利主義會計準則價值觀成為會計準則不公正性的價值觀根源。從目前的會計準則體系的價值取向來看,其顯然是偏向于財務資本所有者,資產負債表中沒有人力資本的項目就是很好的例證,顯然這是有違利益相關者理論的
(2)缺乏公正。由于法律責任體系的不完善,致使違法所得遠遠大于被發現后懲罰所失,難以對違反會計準則行為做到有效的懲戒,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會計信息提供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會計準則的公正性不僅取決于會計準則本身的公正性,而且取決于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的矯正正義。矯正正義的缺失是我國證券市場中虛假會計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會計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理論的欠缺。由于歷史上國家會計業對會計倫理問題的不夠重視,使得理論研究一直十分薄弱。由于我國現階段舊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被普遍否定,逐漸失去了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和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尚未形成,或者說新道德的傳播及其為人們普遍接受并發揮作用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倫理道德層面出現了激烈的碰撞和沖突,也使得社會成員的行為處于一種規范真空或規范沖突的社會狀態中。
在我國社會中應世道德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過時道德還相當活躍地發揮著影響,趨前道德作為道德理想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還未發揮出來。不良的社會道德背景都極大地促使會計倫理危機惡化,助長了會計失信,侵蝕了會計領地。
(2)自身道德規范。會計人是否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在道德決策中堅持貫徹這種價值觀的個人性格特征、道德發展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責任意識的強弱無不影響著影響會計人的倫理行為。因此這需要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不能無視道德約束,重利輕義,否則將導致企業違法違規和違背社會倫理的經濟案件的發生,這不僅使企業自身陷入困境,而且直接引發了社會動蕩。令人憂患的企業倫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會計人員倫理標準的模糊化和道德行為的敗壞。因此,現階段會計倫理建設有待于企業倫理精神的培育和發展。
三、會計倫理建設
(1)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從企業自身出發,在爭取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建立監督管理部門,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管,對發現的違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行嚴懲,并作出引導和規范。
(2)加強會計人員的道德建設。會計倫理機制的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主張強化會計倫理、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制度建設的必要性。會計倫理的實施應采取會計道德教育、法律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會計道德評價,會計倫理信息披露,倫理道德鑒證服務等多種形式,藉以培養會計人強烈的倫理意識,引導和規范倫理行為,使倫理規范成為廣大會計人的行為指南,從而促使多種會計倫理關系達成和諧穩定的局面,最終使得會計倫理道德水準逐步邁向理想狀態。
四、結束語
篇5
就此,我國將會計學列為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非會計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對于國貿專業學生來說,其培養目標與會計專業學生是不同的。國貿專業的學生要求具有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能力,會計專業的學生則要求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理論與實務問題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重點放在對外貿易業務上,因此對其開設會計學課程的目的應該是懂會計,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而非做會計。會計學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能站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會計核算方法,了解會計信息的編報,能解讀有關財務報表,建立會計為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備應用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能力。
(一)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本文借助于問卷調查,探討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調查的對象為湘南學院經濟管理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及教師。問卷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二是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滿意程度,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滿意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調查結果統計情況
1.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的統計分析。
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調查統計情況
從 的結果顯示: 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是不了解會計學的,但并不影響大多數學生對會計學這門課程的興趣,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該課程。結果還顯示,很多學生不了解國貿專業與會計學的關系,因此,這就要求應課教師掌握國貿專業的一些學科知識,并在開始時,介紹一些國貿專業與會計學之間的聯系,讓他們知道會計學的重要性。
篇6
根據2009年我國財政部門所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來看,現代企業應根據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戰略要求,推進其會計處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但隨著現代企業會計處理對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因此而發生相應的轉變,傳統內部控制的觀點、內容、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等也受到較大的沖擊,傳統內部控制工作因會計信息化而面臨著新的挑戰與困境。歸納來看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
1.1內部控制執行效力不足,維護過程存有風險從內部控制管理及控制方面來看,基于職責分離的執行不到位,信息系統對于身份識別以及權限控制的難度有所增加,維護過程因此而存有一定的風險。具體來看,企業會計處理實現信息化之后,財務人員在崗位職責的分工方面并不明確,信息系統中各種越權操作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同時,傳統的簽名或者是蓋章處理被轉換成為信息系統的授權文件或者是各種口令,而存放在計算機系統內部的口令具有被他人竊取或者是破譯的可能性,這樣一來,企業內部控制工作將存有較大的隱患,使企業面臨機密泄露或者是會計數據丟失的重大風險。內部控制的效果與質量也將因此而大打折扣。
1.2系統的安全性與保密性相對不足,無法滿足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在企業會計的信息化系統當中,不同的會計信息是以各種數據文件的方式被記錄在磁性的存儲介質當中,因此實際應用中,這些數據信息很容易被篡改、增刪、偽造或者是惡意地破壞,而終卻一點改變的痕跡都沒有留下;與此同時,會計信息化軟件系統所提供的包含取消、反過賬、復核以及反結賬等功能,通常會使會計數據在經過處理之后更加的靈活、可變,復核及登賬后便可對有關的憑證與賬簿內容進行直接性的修改;而結賬之后則不能夠對該月的憑證與賬簿進行修改或者是再輸入,這種情況下,憑證與賬簿的管理與控制將基本失效。因此,由于系統控制方面數據保密性與安全性的不足,以及軟件既有功能的不適應性,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無法在信息化的條件下得到有效開展。基于會計信息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以上兩點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整體效果出現明顯的不足,而內部控制的失效則對企業的運營、管理和發展形成一定的威脅。因此,現代企業必須在實踐中結合信息化的基本條件,對內部控制工作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完善。
2企業會計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的完善對策
要在會計信息化的條件下對現代企業內部控制中面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切實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組織與落實,以下幾點意見與對策可供選擇與借鑒。
2.1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進行完善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完善要求企業在內部建立起適當的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體制,并通過部門的設置、人員的分工以及崗位的職責劃分等,來形成內部的監督機制,以期在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實現內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會計信息化的環境中,基于企業員工在價值觀念、道德倫理以及工作態度等方面的轉變,企業需要建立起與會計信息化相適應的信念規范與規章制度,解決信息時代企業組織結構存在的制約性影響;與此同時,還應注重對內部管理人員進行控制觀念和信息觀念的培養,以期在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內部控制和企業整體發展進行理順的良好內部控制條件下,推進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有序開展。
2.2對企業風險管理機制進行完善對于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需要企業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進行調整:第一,信息系統中數據的輸入與輸出必須經過必要的授權,在保證信息輸入準確無誤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控制手段對信息的輸出過程進行全面監控與管理;第二,企業需要對進出機房的人員進行全面登記,并對日志性質的文件進行安全性的檢查與評估;第三,企業需要定期對系統的軟件及硬件系統進行必要的檢修與維護,并對檢查過程中所發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準確的記錄,并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加以完善。
2.3對企業內部控制活動進行規范基于計算機信息系統在現代企業會計工作中的廣泛應用,管理部門對于信息系統所輸出的各種數據及報表等此類會計信息的依賴性不斷提升,因此在推進會計信息化條件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過程中,企業必須對信息系統的技術水平進行綜合考慮,突破傳統獨立反映與檢查的內控模式,利用實時控制的基本思路,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將內部控制功能嵌入到會計信息系統當中,采用統一的口徑與方式來對內部控制活動進行規范。
2.4對企業信息溝通系統進行完善信息溝通系統的構建與完善要求現代企業從3個方面對現有的內控工作進行改善:(1)企業信息化的戰略性規劃需要與企業整體的發展戰略結合在一起,在充分重視信息系統開發和構建的基礎上,保證信息系統能夠與內部的職能部門信息實現高度的吻合;(2)企業內部各個部門需要根據信息系統的實際需要來對信息進行識別與使用,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信息的收集、加工與處理,并將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管理人員;(3)企業還需要通過對內部控制框架的基本組建,來對內部法人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對會計及相關信息的責任制度進行制定,使其在明確自身責任的基礎上,及時獲取、交換其在進行控制、管理與執行工作時所需的相關信息,進而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2.5對企業內部控制審計進行強化內部控制審計也是信息化條件下企業提升內部控制水平的必要舉措。實踐中,企業需要在設立審計部門的基礎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必要的審查。而這種審查的內容在信息化的條件下也更加多樣。對會計資料的審查、對會計信息系統賬務處理進行審查、對機內數據以及書面資料的一致性進行審查、對數據保存的合法性與安全性進行審查、對系統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查,這些審查工作都包含在信息化條件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范疇之內。需要審計人員在實踐中進行合理且全面的把握,避免因審計不到位而造成內部控制的缺失。
篇7
關鍵詞:網絡會計;現狀;存在的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時代。以此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繁榮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并逐漸滲透到社會經濟之中。會計作為一個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人造經濟系統,從內容到形式總是體現著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風貌。而網絡經濟的發展和應用將會引發會計理論與實務的變革與發展。正因如此,構建基于網絡的會計理論、會計結構體系以及會計實務運作模式是大勢所趨。筆者通過相關文獻研究,就網絡會計的發展進行一些闡述,并對網絡會計發展中的幾點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網絡會計的認識
“網絡會計”概念的界定:隨著近些年計算機技術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我們的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似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跟“網絡”進行有機結合,諸如:網絡辦公、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等。而“網絡會計”作為傳統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也越來越被大家所熟悉。關于“網絡會計”的定義,在國內外學術界和實務界還沒有形成一個確定的說法,但大方向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自對網絡的界定、對會計的內涵及其外延的界定存在差異。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筆者把“網絡會計”的定義歸納如下:從狹義概念上講,網絡會計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外部網絡和內部網絡)相互協同形成的開放式網絡環境,對企業所發生的各種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披露報告的會計活動。從廣義概念上講,網絡會計泛指一切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相互協同形成的開放式網絡環境之中的會計行為。
二、網絡會計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1.安全性問題:網絡會計所依賴的信息技術平臺憑借其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實現了諸多傳統會計無法實現的功能和特性,但隨之而來的是安全問題。經分析,網絡會計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信息泄露。未授權人員的非法入侵企業信息系統,竊取商業機密,從而侵吞企業財產或出賣商業秘密;二是惡意攻擊。網絡黑客的蓄意破壞或計算機病毒的感染,將使整個會計系統陷于癱瘓;三是硬件、軟件的安全性。網絡會計的硬件和軟件平臺不能出現故障,通信線路也需要穩定,否則會計信息體系就會崩潰;四是網絡結算的安全性。網絡支付和網絡結算會給犯罪分子提供新的機會,其作案范圍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網絡結算的安全受到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網絡上企業會計數據反映的經營情況和經營成果等數據就會處于風險之中。
2.人才資源問題:網絡會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平臺之上,這一技術的運用集合著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安全防護技術、會計學等多種學科。需要既熟悉信息技術又掌握會計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就目前來看,國內這類人才非常匱乏,一是由于此類技能的培訓并沒有跟上技術的發展,大量從業人員沒有一個途徑去學習。二是由于在會計學歷教育中,財會類專業,都是側重會計、財務專業知識的培養,而缺乏網絡會計相關課程的開設。因此,網絡會計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不能跟上網絡會計的發展需要。
3.政策性問題:網絡會計作為一個新興的會計模式,正處于發展、摸索階段。關于網絡會計的準則、法規等方面并沒有出臺具體的文件。網絡會計在具體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上如何操作,理論界和實務界也都在探索,導致在實務中各企業作法不一。會計信息質量缺乏可比性,網絡會計的合法性、規范性有待商榷。比如目前在網上披露財務信息的內容、范圍及程度等方面,尚沒有完整的可操作指導文件,從而使不同公司的網絡財務報告差別很大,同時對于在網絡上擅自改動年報內容的公司無法界定其法律責任。
三、網絡會計發展的幾點對策
1.進一步提高網絡環境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幾方面內容:加強系統的防護技術,將安全和系統管理進行有機結合;加強系統保護技術,包括數據備份、異地儲存和遠程控制等;完善數據加密算法和數字簽名技術。可以通過采用安全的數據通信協議,采用安全性強的數據加密算法利用過程密鑰、使用一次一密、安全鎖定等;建立有效的計算病毒防范體系、防火墻技術、網絡漏洞監測和攻擊防范系統;完善計算機安全應急機制等。從技術上確保網絡環境的安全,以保障網絡會計中的信息安全。
2.建立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機制:于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組織控制制度,通過內部分工,實現互相牽制;開發和維護控制制度,體現全程控制的思想;數據訪問權限控制和重要數據備份制度,在對數據劃分重要性前提下,確定各類人員對不同數據的訪問權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保密性;應用控制制度,包括輸入、輸出和處理控制制度,以便檢測、預防和更正錯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機房管理和安全鎖定等制度。在制度上形成一種安全習慣,防止內部出現安全隱患。
3.完善網絡會計相關法律:針對日益猖獗的計算機網絡犯罪,應當加大計算安全立法的實施力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計算機安全的宏觀控制,對危害網絡環境安全的行為進行嚴厲制裁,為計算機網絡環境的正常運行提供更為良好的法制環境。
4.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水平:市場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網絡會計的發展離不開既懂財會專業知識又懂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可見,培養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水平已迫在眉睫。就目前來說:一方面,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包括會計專業相關知識和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安全防范處理知識等,使能夠熟練處理一些常見的網絡技術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專業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職業道德水準,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共同搭建一個安全、和諧、高效的網絡會計平臺。
參考文獻:
[1]郭滿兵.關于網絡會計的研究和思考[J].經濟管理,2009(9):9-20.
[2]尹曉曦.電算化會計發展的新趨勢——淺議網絡會計[J].科技資訊,2009(8):154.
[3]張艷菊.淺談網絡會計[J].科技信息,2009(6).
篇8
人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科技越發展,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越大。當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的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各種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和學科也蓬勃發展,管理學中有人本管理理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的研究也有了長足進展。但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會計卻沒有趕上時代的潮流,會計信息的提供和揭示僅僅局限于物資資源信息,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人們還迫切需要企業提供與他們決策有著密切關系企業人力資源信息。于是,人力資源會計的出現成為歷史必然。那么,該如何確認,計量,此信息呢?在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時候,我斗膽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關于人力資源的確認
資產的定義是預期能夠流入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我們可以看出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都符合此定義,即兩者都有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能力。將人力資源作為資產來確認的問題已經有許多文章作了論述,作為資產來確認人力資源業已經成為一個不需爭論的事實。關鍵問題是,只將人力資源籠統地確認為資產就可以了嗎?我們知道,物資資產有著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之分,如果將資產在企業營運中起的作用還可分為管理用資產,生產用資產,銷售用資產等。同樣,,我們也可以對人力資產作出類似分類。因為企業中必然存在著一部分臨時工,同時也有長期的雇員。他們在企業中的分布和作用大不相同,而人員結構不同的企業情況更不一樣,也就是說,僅僅這樣揭示企業的人力資源信息(指只將人力資源籠統地確認為資產)還遠遠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為這樣揭示的會計信息并沒有說明企業的人力資源的結構組成以及人力資源在企業內部的分布情況。而恰恰是這些信息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企業中,內部機構設置的科學性可以反映企業管理的先進性,而內部機構的設置具體又表現在人員的結構和分布上。在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稀缺,我國的企業機構設置呈“紡錘性”,企業的生產經營重點是生產,生產一線人員很多,而市場營銷人員利科研人員相對較少。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機構的設置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前不久,已經審理結案的全國最大的國企破產案――阿城糖廠的破產為此作了一個痛苦的注解。阿城糖廠擁有員工五千多人,“一年之內中層干部的人數增加了近4倍,從40人增加到了188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該廠銷售人員卻一直沒有增加。”(引自中國電視報《新聞調查》)市場銷售人員僅二十多人。現代企業管理和營銷理論認為,市場經濟下,一個理想的人力分布配置應里“啞鈴型”,企業的科研人員和營銷人員相對來講應該較多,而生產人員應該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按人力資源的作用即生產部門人力資產、管理部門人力資產和銷售部門人力資產對人力資產分別確認。這樣一來,信息需求者就可以了解企業的人力資源的分布,從而可以分析企業的人力結構是否合理,據此還可以作為預測企業的未來前景的工具之一。
二、關于人力資產的特點
人力資產是相對于物資資產而言的,因此,搞清兩者關系是正確提供人力信息的前提。物資資產目前一般按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兩大類來計量。非流動資產一般來說是一次性投入,并且企業一旦取得某項非流動資產,此項資產就屬于企業所有,企業對其擁有完全的所有權或控制權,然后按此項資產在企業收益的受益期長短來分攤其價值。流動資產流動性較強,一般是分期購買,分期計量。同樣,企業對其也有著完全的所有權。但“人”卻不同,“人”不僅是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和生產力的主導因素,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會思維的高級動物。企業可以通過支付工資等費用來擁有人的勞動力使用權,但企業不可能對人本身擁有所有權和控制權。可見,人力資產的使用權和所有權是分離的。計量物資資產時,由于企業擁有對物本身的所有權或控制權,計量對象是物本身,計量人力資產時由于企業沒有也不可能擁有對人本身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如果把人本身作為計量對象是不恰當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只能是人的勞動力,也即人力資源的計量對象是勞動力,是人所具有的能力,使用該能力可以為企業創效益做貢獻。由于計量的對象是勞動力,而勞動力是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這樣一來人力資產就具有無形資產的特征。同時我們也知道,企業中的人力資產的流動性是不一定的,有的終生服務于企業,有的經常變換單位。也就是說在總體上人力資產既有流動資產的性質又有非流動資產的特征。
三、關于人力資產的計量
由于人國資產具有上述特點,應該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計量呢?
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將各種費用資本化或者將人力資產使用期間的各種費用折現,然后,再將其在以后期間內攤銷,這種方法類似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處理方法。但是,這種處理方法有很多缺陷。首先,該方法所涉及到的資本化或折現時間是主觀確定的,同時所用計量模式中涉及的有關數據,例如折現法中的原值,還要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調整。這樣一來,會計所提供的有關人力資源信息的可核性和反映真實性必然較低,從而信息的可靠性就受到懷疑。另外此方法的可操作性也很低。我認為,我們完全不必利用上述方法來計量有關信息,而可以根據其不同的費用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企業取得人力資產之前,必然要發生一定的費用支出,如招募成本,選擇成本,錄用成本,安置成本,取得人力資產后還要發生一定的培訓費。對于前者,由于費用是在資產取得之前發生的,并且費用的發生與資產的取得與否沒有直接關系,如果花費在特定對象身上的支出有效,也就是說,對某人力資產的費用支出結果是取得了該資產,那么此費用應該計入該人力資產價值,反之,如果也計入此人力資產的價值,則很不恰當,而是應作為當期費用處理(這類似于研究開發費的處理)。對于有效費用和隨后發生的培訓費如果有合同并且數目較大則在合同期內攤銷,如沒有合同則在三到五年或更適當的年限內攤銷;如數目較小,則作為當期費用處理(這類似干固定資產修理改良費的處理)。人力資產取得后,正常情況下企業都會每月支付工資,而支付工資是企業對勞動者的勞動力使用權的購買。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一項人力資產的取得,是企業多了一位供應商,此供應商供應給企業的是勞動力這一特殊的商品。在有效人才市場假設下,企業每月付款,供應商定期供貨,否則,如果供應商不滿意,就會停止供貨,這表現為員工離開企業,同樣如果企業不滿,則停止購貨,這表現為企業解雇員工。這樣一來,企業就好象在購買如原材料這樣的流動資產。會計處理時就可以參照類似于原材料等流動資產的處理方式,借記“人力資產”,貸記“應付工資”或“銀行存款”等科目。這樣做的原因或好處如下:
其一,這種做法所提供的信息的相關性較強。會計信息的提供也應貫徹“以需定產”的原則,從需求者的角度出發。我個人認為,會計信息的需求者更關心的是人力資源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大小,期望人力資產信息能幫助他們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對人力資源價值的需求相對而言要小些。也就是說,利益關系人并不太在乎企業人力資源本身的價值大小,他們更關注企業取得和利用人力資源的成本和人力資源給企業帶來的效益。
其二,此法的可靠性也較高。這里的會計計量所用的是投入價值中的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的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前面已經講過,影響人力資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工資因素以外還受工作環境和社會關系等各方面的影響,人們追求的既有物資上的享受又有精神上的滿足。而精神方面是難以衡量的。但在一個有效的人才市場中,買賣雙方必定會權衡自己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得失,工資可以很好地充當交易的顯示器。長遠來看,如果交易價值較低則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人力資產在該企業得到了較好的精神滿足,而人力資產精神的滿足程度又從側面體現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高低。
第四,用工資成本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信息的需求者根據工資成本和企業效益推斷企業人力資產使用的效益性。
第五,用工資成本來計量人力資源,還可以使企業領導層提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意識。因為企業人才會根據企業所給的工資和企業所提供的精神上的報酬作出是否繼續在本企業工作的決策。而工資因素是最重要的,是決定性的因素。這樣一來,對一個深知人才重要性的管理者來講必然會盡量滿足企業有用人才的物資和精神上的要求,以使他們有充足的精力和更大的動力為企業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從而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篇9
會計信息要對決策有用,必須具備相關性與可靠性這兩個主要質量特征。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能如實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對象,確保信息能免于錯誤和偏差。可靠的會計信息應具備三個基本特征,即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相關性是指能夠通過幫助信息使用者預測過去、現在和未來事件的結果,堅持或更正先前的預測并在決策中起作用。相關的會計信息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即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可靠性和相關性共同服務于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狀態下,可靠性和相關性并行不悖,但在現實經濟環境下,兩者之間卻常常出現矛盾,很難達到統一。人們在對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臨著兩難選擇,例如,相關性要求會計信息具有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而有預測價值的會計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驗證,從而使可靠性受到損害;相反,如果一直堅持如實反映,那么等到條件具備時會計信息可能已經失去了預測價值。由于可靠性與相關性不可兼得,人們只能根據不同的重視程度在兩者之中選擇其一,從而導致了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對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
二、歷史成本及其面臨的挑戰
現行計量模式——歷史成本會計就是可靠性與相關性相權衡的結果。在此模式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都基于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而不考慮市場變化的影響。歷史成本是所有會計計量屬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據的是實際發生時的數據,較少需要會計人員的估計與判斷,比較客觀,容易確定;加之其有各種原始憑證作為依據,可隨時驗證,能夠減少任意操縱與歪曲事實的行為。而且,歷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協調不同集團和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認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成本缺乏相關性,即使在資產的取得日,歷史成本、市場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是相等的,但市場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會隨著時間以及市場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不過,雖然歷史成本并不直接報告企業未來投資回報,但是由于客觀地反映了過去,人們可以通過一些模型預測企業未來盈利能力,從而預測企業未來收益,所以歷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與決策是相關的。傳統會計在權衡可靠性與相關性時,偏重于前者,而且認為使用歷史成本導致相關性的減少所帶來的損失沒有超過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歷史成本會計作為主要的計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歐美國家得到高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這使其所處的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市場風險的增大和企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的轉變,歷史成本在某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其原因是:
1.企業產品周期的縮短,市場風險增大,造成資產的市價與歷史成本的差距擴大,必然會加大歷史成本與會計目標決策的不相關程度。同時,信息時代的企業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迫切要求會計能對產品的更新率及相應的成本流轉率進行計量,而歷史成本面向過去,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2.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為會計計量提出了新的問題。英國的老牌銀行——巴林銀行的倒閉,以及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巨額虧損的發生,人們要求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后潛在的巨大風險進行預防和披露。然而,歷史成本會計力求準確和客觀地反映過去的交易事項,對于衍生金融工具這一類合約無法在會計上進行確認和計量。
3.對于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現行計量模式并不對它們加以計量,但是這些資產對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不予確認顯然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若予以確認,應如何計量?這并非歷史成本會計所能夠解決的。
三、公允價值能否完全取代歷史成本
公允價值是指理智的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換的金額。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可以作為公允價值的“代表”。與歷史成本相反,公允價值是一種動態反映,體現資產和負債在某一時點上的實際價值。它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評估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具有預測性價值的會計信息,與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為相關。然而,公允價值存在著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點,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應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和分析能力,利用估價技術來確定其公允價值。例如,采用儲備會計對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進行估計時,首先要估計折現率和未來事件的發生概率。現實經濟環境中的折現率并不是固定的,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也非常復雜,這些都依靠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結果,一方面,估計數可能偏離實際數,造成計量不準確;另一方面,這種人為的估計為會計信息操縱預留了空間。因此,使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在相關性提高的同時,卻喪失了可靠性。
歷史成本較公允價值可靠,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相關。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采用何種計量模式更能提供對使用者有用的會計信息?在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已經先后制定了許多與公允價值計量有關的會計準則。“FASB內部的辯論不是要不要公允價值,而是什么時候采用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能完全取代歷史成本嗎?不少會計學家,包括佩頓和利特樂頓、井尻雄士、莫茨等為歷史成本進行了辯護。雙方分歧的實質在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主要特征,即可靠性和相關性誰更重要。當前,美國會計界傾向于考慮相關性。Wallman將相關性等同于有用性,他提出的彩色模式中把相關性看作至高無上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但是,其強調相關性不能犧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很難說它有什么決策有用性。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礎,是會計信息的靈魂。因此,雖然在未來的發展中,公允價值將被廣泛地應用,特別是在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險活動等方面,但是歷史成本仍然是基礎,絕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超級秘書網
四、對歷史成本會計的修訂
1.任何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不具有絕對性、排他性的優勢,單一的計量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經濟環境。未來的計量模式應該是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須在可靠性與相關性之間進行權衡,使會計信息的效用達到最大化。
2.歷史成本具有高度的
篇10
一、會計電算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還不到位
1、一些企業的各級領導對實施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認識到開展會計電算化是時展的必然,是管理現代化的需要。會計電算化是會計進人信息化的基礎,是今后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是會計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2、由于傳統的手工記賬方式長期被人們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項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記賬的基礎之上,要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習慣方式,有較大難度。
3、還有的觀點則認為電算化僅僅是“以機代賬”,軟件只需一次投人即可,出現了只重視硬件換代,不注意軟件升級的情況。從386、486、一直到奔騰I、II,機型換幾次,但財務軟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開發的DOS版上。
4、由于一些財務負責人對電算化知識不掌握,對電算化管理很陌生,只習慣于手工記賬的管理。尤其對會計電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對會計電算化數據可靠性發生質疑,造成不會管,不敢管的混亂局面,嚴重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和推廣。
(二)電算化基礎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會計電算化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操作人員、系統維護人員等崗位,帶來了許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問題。而目前,我國建立在手工操作條件下的會計基礎工作的管理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一些中小企業內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實施會計電算化,就需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內部控制制度加以約束,才能充分發揮電算化的優勢。目前,不少單位沒有嚴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會計電算化不能正常健康運轉。由于基礎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電算化管理也就出現一些問題,導致手工與計算機并行時間過長,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
(三)缺乏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
由于會計電算化涉及到會計和計算機兩種專業知識,在崗的會計人員雖經過計算機等級培訓,但與實際要求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1、會計人員知識不全面。許多年齡較大的會計人員對會計業務比較熟悉,但對計算機知識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則相反。要使得計算機知識和會計工作經驗有機結合,還有待時日。
2、計算機培訓教材老化。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幾年時間,計算速度提高了幾十倍。軟件操作系統也有質的變化。而現在的教材多為幾年前的,所介紹的知識陳舊,實用性不強,經過這樣培訓并通過考試的人員實際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3、缺乏對會計人員的再培訓和定期考核。
(四)會計軟件存在缺陷
會計軟件的質量是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物質基礎,決定著電算化工作的深人程度,也關系到能否順利的做好“甩賬”工作。但目前一些企業使用的軟件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l、安全性與保密性差。許多軟件缺乏操作日志記錄功能,對操作人、操作時間和操作內容沒有具體記錄,出現問題不便于追究責任。另外,數據庫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從外部打開修改。還有一些商業軟件為了占領市揚,為用戶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賬目等功能。這些都為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埋下了隱患。
2、各核算模塊缺乏銜接。總賬、固定資產、工資等模塊間數據不能順利地相互傳遞,以實現自動轉賬、相關查詢等功能,不能做到“無縫連接”,因此也就無法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數據處理上的先進性。
二、對問題解決的淺見
(一)進一步完善會計電算化的配套法規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與財務軟件功能的不斷增加,針對會計電算化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對現有的相關法規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通過準則類法規對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約束,使會計電算化工作走上規范化的道路。細化對商品化軟件的評審規定,杜絕軟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電算化模式下的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這些內控制度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不兼容權限必須分離原則。即對電算化權限嚴格控制,系統操作員以外的操作人員只享有操作權限。
2、相互制約原則。加強對電算化系統數據輸人、處理、輸出的控制。明確管理員、操作人員、維護人員的職責范圍。
3、安全、保密原則。安全主要是對軟硬件,文檔的安全檢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對存取權限進行控制,設置多級保密措施。
4、內部防范原則。主要是針對個別人容易出現的個人壟斷現象以及對系統管理人員的監管控制問題進行防范。所有這些都是制定會計電算化規章制度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三)會計軟件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