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老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3:0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稚園老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訓;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簡介】任建龍(1984-),男,陜西寶雞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碩士;吳振東(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碩士。
十九世紀末至今,中國臺灣地區(下統稱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經歷了萌芽期、過渡期、受挫期、停滯期、再生期、茁壯期六個階段,在此過程中,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日本、歐美等學習,與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日臻完善。臺灣“教育部”1985年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和1984年頒布的《師資培訓法》對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幼兒教師教育課程)做了統一要求,因而,臺灣多數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方面表現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綜合考慮臺灣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處地區經濟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質的基礎上,選取了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亞洲大學(私立)人文社會學院幼兒教育系、臺灣首府大學(公立)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以及臺灣新竹教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幼兒教育系課程規劃進行分析,現將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特點闡述如下。
一、職業性
“高等教育的職業性既是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實踐問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過于強調學術性,而職業性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致使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出現缺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職業性的把握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1]在臺灣這樣高學歷化的地區,就業難的問題顯得更為嚴重。臺灣勞委會統計長鄭文淵指出,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臺灣薪資水平成長有限、物價上漲沖擊消費意愿等造成臺灣招聘崗位大幅度減少,這是臺灣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僅2000多萬的臺灣高校林立,竟達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過高(近幾年都在95%左右),畢業生人數過多,這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重要原因。這種背景下,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職前培養課程設計試圖通過加強職業性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力求使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立于不敗之地。
(一)課程開設以教育實踐為導向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對于職業性的強調首先體現在課程開設以能力本位為導向。臺灣高校根據社會對于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標定位,明確細分了幼兒教師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兒專業知能、幼兒教育專業知能、幼兒教學創新及反思能力、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等,并切實將這些職業核心能力滲透到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去,通過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與實施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如,通過《幼兒園課程設計》使學生了解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理論,了解幼兒教育課程的目標和結構,分析幼兒園課程綱要,討論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相關議題,練習設計統整性的幼兒園課程活動。通過為期1學年、4學分的《幼稚園教材教法》學習使學生掌握身心領域、語文領域、藝術領域、探索領域,以及各領域之教材教法。透過課堂講述、討論、坊間教具教材評析、教具教材設計與教學演示,培養學生的幼兒園教學實務知識與能力。通過《幼兒語言表達》培養學生了解幼兒語言的獲得與學習,提高學生與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能力,并探討常見的語言問題與母語之外的語言學習相關課題等。通過《幼兒行為觀察》使學生重視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并掌握觀察幼兒行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通過《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使學生了解學習環境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系,掌握學習環境設計的基本理論和理念,學會分析幼兒環境常遇見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幼兒評量與輔導》使學生掌握對幼兒進行人格、氣質、身體動作、感覺、智力的評量、評分及解釋。通過《幼兒教具設計與應用》使學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學會應用、保管、收納和保管教具。其次,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注意將能力本位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模擬實踐為主線,例如教師會給學生拋出一個論題請同學們運用相關知識討論、作報告。二是在課堂之外,幼兒教育專業學生必須有大量的幼稚園見實習及詳實的相關記錄,此外,還可以通過工作坊、幼教周、喜樂夏令營、幼兒輔導個案研討會、健康兒童夏令營等途徑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臺灣高校對于幼兒教師的培養還廣泛采用跨系學習方式,以便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優質、更為專業的教育資源,如《鍵盤樂》在藝術系上,《英語教材教法》在外語系上。
(二)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結合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職業性還體現在將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緊密相結合,將專業要修習的課程和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類課程相結合上。在臺灣,修習師資培育類課程獲得《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學分證明書》是取得幼稚園教師資格證書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為了提升幼教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臺灣高校普遍將幼兒教師師資培育類課程融于學生的學程之中。從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系師資培育課程表(表1)可以看出,這些課程是保證和提升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必要課程。
臺灣“教育部”頒布的《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幼稚園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都明確規定幼兒教師的學程中至少要修習26學分的師資培育課程(各校幼兒教育系規定的具體學分數不盡相同)。各校師資培育學程之具體科目、學分數、每學期修習學分數之上限及修業期程由各校擬定,報經“教育部”核定批準后方可實施。師資培育類課程大部分為必修課程,且和幼兒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重疊,剩余為限選,但是無論是必修還是限選,它們都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養、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密切相關。學生必須修滿至少26學分才可能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書,才可能從事幼兒教師一職,這樣一來,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就將平時學習和幼兒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取緊密結合起來,“硬性”地促使學生認真學習師資培訓類相關課程。前頁為臺灣首府大學人文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規定未來的幼稚園教師職前培養過程中必須修習的師資培育課程(26學分,見表1):
此外,臺灣高校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極為重視師德教育。雖然自古以來教師的師德被人們所重視,但是當下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反映出師德問題仍舊是教師教育的軟肋,師德教育迫在眉睫。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普遍重視師德的塑造,例如專門開設《幼教人員專業倫理》課程,用一學期時間來學習,旨在培養幼兒教師的專業倫理知能,并以議題討論、幼教現場案例收集和邀請幼教工作者實務分享的方式,從不同的主體提出不同觀點,探究幼教人員專業倫理相關議題,議題內容豐富、涵蓋國內外,主要包括:幼兒教保育的內涵、幼兒教保專業倫理、倫理規范與倫理兩難、幼教人員倫理守則、幼教人員的角色與言行舉止、幼教人員與幼兒家長關系、幼教人員與園所主管同儕關系、實習老師的專業倫理、與幼教人員的生涯規劃與專業成長等。最終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和相關議題的探討,理解和內化幼兒教師職業倫理。
(三)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
臺灣高校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職業性,并在向歐美、日本等國家學習的過程中,借以開拓系統的課程結構增強學生學習的系統性,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橫向來看,《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規定國民小學和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必須包括教學基本學科課程、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方法學課程、及教育實習課程四類。從臺灣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等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來看,其學程主要包括通識學程和系學士班主修學程兩大類,通識學程類似于我國大陸的校級公共課程,系學士班主修課主要包含學院基礎學程、幼兒教育系核心學程、本系學士班專業選修學程(一般為多選一)和一個副修學程。幼兒教育系非師培生畢業時不得少于128學分,師培生不得少于148學分,二者相差的學分主要集中于專業選修學程上。從具體內容可以將這些課程分為研究法類課程、兒童發展類課程、兒童教育學類課程、保育與家政學類課程、媒體類課程、創意類課程、管理類課程、社會學類課程、特殊教育類課程等模塊,每一模塊又包含具體的多門科目,如媒體類課程包括媒介傳播、兒童刊物編輯與制作、兒童廣電節目企劃、兒童多媒體的設計與制作等。
縱向來看,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層次清晰、相互銜接、層層遞進,例如在入學的前兩年,課程主要以通識課程、學院基礎課程為主,并逐年增加幼兒教育系核心課程和學士班的專業選修課程,通識課程和學院基礎課程同步減少。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學生還必須參加為期至少8周的幼兒園實習,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其次,該專業學生4年的學分(包括選修)的分配也較為適宜,大一42學分左右,大二51學分左右,大三63學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學分左右,選修科目比例大,課程彈性大,畢業時只要按規定修夠要求的學分即可。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設計以社會需求為重要依據,切實力行,從學生一入學就直接指明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職業和就業方向。以下為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幼兒教育系的縱向學程規劃圖:
二、基礎性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的基礎性,體現在課程設計凸顯了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基礎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論兩塊內容。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計緊密圍繞其專業培養目標,狠抓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其重視綜合素質教育和強化專業素養的特點直接反映著課程設計的基礎性特征。
(一)重視綜合素養教育
從選取的5所高校幼兒教育專業課程規劃來看,通識教育在臺灣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備受重視。
臺灣高校普遍重視通識教育,在課程設計上凸顯了內容的豐富性和必修選修安排的適宜性。一般來說,大部分臺灣高校的通識課程主要包含文學(包括賞析與寫作)、英語(包括閱讀、聽講、寫作和實用)、計算機、軍事與國防、體育、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九大領域,這九項是臺灣高校規定的要成為臺灣合格公民必須要修習的領域,藉以形成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針對學生興趣和某些領域具體內容的多樣性,在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藝術創意、倫理學議題、休閑與當代社會、人權與民主、全球化議題、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等,學生可以在這四個領域進行選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從臺灣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的學程來看,從大學4年期間,學生每年都要對這些領域中的某幾個取得一定的學分,生活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四個領域學生只要每學期選取每個領域的一個科目即可。
(二)強化專業基本素養教育
在臺灣,大部分的幼兒教育專業開辦于師范院校,隸屬于教育學院或人文教育學院。各院基礎課程非常強調師范生的基本素養,普遍為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育行政、教育哲學、教育研究法、心理測量與統計、教育經典研讀、教育社會學、教師職業道德、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等科目。臺灣高校幼兒教育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程包括認識幼兒和認識幼兒教育兩項。在認識幼兒方面,開設了幼兒發展與保育、幼兒心理學、幼兒語表達、幼兒文學、特殊幼兒教育、兒童早期閱讀與發展、幼兒自主游戲理論與實務、幼兒議題探討等課程。在認識幼兒教育方面,主要開設了幼兒教育概論、親職教育、幼教思潮、學前融合教育、幼教課程模式研究、幼教統整教學課程發展、各國幼兒教育比較研究、幼教專題研究、感覺統合研究等課程。我們從幼兒教育專業的學院基礎課程、專業理論課程門類的多樣性可以看出,臺灣高校重視學生專業理論素養的養成。除此之外,從臺灣高校幼兒教育系師資力量來看,教授理論課的教師大部分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博士,或職稱高且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在打造學生專業能力方面,學校除了設置大量的專業必修課程,同時也圍繞幼兒教師必須的核心能力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程,除了我國大陸大多數高校開設的領域教學法課程以外,還有大量的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如幼兒行為觀察、幼兒園學習環境設計、幼兒行為輔導、幼兒班級經營、幼兒評量與輔導、兒童節奏樂、兒童歌曲與創作、鍵盤樂等。
三、前瞻性
課程是教育走向實踐的橋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課程設計才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實處。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時代性特點。
(一)首先重視特殊教育
從臺灣高校學前教育的課程設計來看,大部分學校不僅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兒童教育概論》,而且在專業必修課程中開設了《特殊幼兒教育概論》《幼兒行為觀察》《幼兒游戲治療》《幼兒行為輔導》等科目。《特殊幼兒教育》的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實行學前階段特殊幼兒教育之專業知能與素養;激發接納有特殊需要之幼兒的教育愛,養成有愛無礙之精神;培養實行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設計之專業知能與家長溝通之能力。《幼兒行為輔導》的課程綱要指出:要通過課程的學習認識、理解、辨別幼兒健康發展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及其成因、輔導策略。能和幼兒建立良好關系,應用教育家滿足孩子需求的信念與策略教保幼兒,并經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輔導信念與態度。”
(二)其次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
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他們在學院基礎課程中開設了《教育研究法》《心理與教育統計》《幼兒行為觀察》等多門課程專門培養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甚至個別高校還專門開設了《質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課程,課程綱要中明確指出:“這些課程旨在建立學生對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徹底了解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理論與在研究中的應用、計算基礎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所涵蓋之各個統計數,培養應用SPSS pc+ 統計軟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統計問題、將分析結果做適當呈現與詮釋等能力。除此之外,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大量采用學生分組研究、做匯報,教師歸納、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課程的期末考試,也采用獨立研究、撰寫論文、做匯報的形式進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將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切實形成學生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四、開放性
在課程設計的開放性方面,臺灣高校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從培養目標來看,大部分高校重視學生未來生涯發展,強調學生興趣的多樣性和未來從事工種多種可能性,以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臺灣高校將幼兒教育專業不僅要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不但要將培養目標定位于托幼機構從業人員,而且要廣泛涉及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幼兒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幼兒文化產業行政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幼兒園教育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課后照顧中心保姆(如安親班保姆)、特幼照顧人員等。
(二)課程內容的開放性
從課程內容來看,除了設置常規課程,還善于向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學習,引進了多種學前教育課程模式和教學法,并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課程、德國華德福課程、美國的高瞻課程、中國大陸的行為課程和五指活動課程、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意大利的蒙臺梭利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瑞士的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等。除此之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的視野和大教育觀,例如臺灣高校開設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務、社會教育科目,強調兒童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強調兒童是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良性的影響下健康成長的個體。
(三)培養方式的開放性
首先,培養方式靈活。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逐漸向開放型轉變主要體現在各種類型的大學或學院均可以開設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課程,培養學前教育師資。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1994年頒布的《師資培育法》及《大學校院教育學課程師資及設立標準》中規定:任何一所大學或學院只要設有26個學分的幼兒教師師資培育課程,都能招收幼兒教師專業的學生。這就在政策上準許非師范類的大學和學院加入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行列,標志著臺灣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體制從最初的單一形式不斷向多樣化、開放型的模式轉型。
其次,步出課堂的學生培養方式。臺灣高校幼教專業的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參加至少30場的幼兒教育專題講座,而且要對講座的時間、地點、內容、啟示等做詳細的筆錄,并得到系部相關部門蓋章方可承認和存檔;除了大一修習一年的《服務與學習》0學分之外,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至少8小時的志工服務,如義務清潔校園活動,有的學校甚至規定學生每周必須有30分鐘的志工活動;除了三、四年級幼稚園教學實習的6學分和平時的參觀幼稚園、見習、試教外,學生在三、四年級須自行見習或通過幼稚園教師的介紹,提交至少160小時的個人實習紀錄,并要在得到認證之后存檔。除此之外,還針對幼兒專業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加兒童夏令營、幼兒教玩具制作比賽、幼兒輔導個案討論會等。
【參考文獻】
[1] 劉國磊.高等教育的職業性發展規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06).
[2]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黃新憲.臺灣教育的歷史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鐘啟泉.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 陳琦,呂蘋.臺灣幼兒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與啟示[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1):29-36.
[7] 張杰.臺灣學前教育研究概況[J].教育科學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陽.臺灣幼教師資培養簡述[J].學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黃富順.臺灣技職教育新近發展與特色[J].教育發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龍,吳振東.臺灣高校關于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的研究綜述[J].兒童發展研究,2011,(04):1-3.
[11] 張頷.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特點及啟示[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12):32-35.
篇2
南京師范大學趙寄石教授是中國大陸幼兒教育界具有很高學術聲望的幼兒教育專家。1921年,趙寄石出生于南京一個牧師家庭,民主開放的家庭氛圍,使她享受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這也是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風格和謙遜博愛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進入蘇州景海海女子師范,畢業后留校,在附屬小學和幼稚園工作。從嬰兒院、幼稚園一直教到小學一、二、三年級。正是在這些年間,她與2-8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與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師共事的樂趣。這八年的經歷,為她進入學前教育學術領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48年,趙寄石赴美留學,學習幼兒教育。1952年回國,任教于當時的南京師范學院幼教系,先后從事幼兒園自然教學法和語言教學法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這個階段,通過對教育現實和社會現實的了解,尤其是通過與基層普通民眾的接觸,堅定了她教育為大眾服務的思想,這也是指導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復幼教 引領建設
20世紀70末,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百廢待舉,百業待興。趙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負責恢復學前教育專業和帶領同事們進行學科建設的工作。從教學和研究隊伍的組織,新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的擬定,一批新的課程的開設及相關教材的編寫,專業基礎研究的展開,團隊研討活動規范的建立等等,趙寄石教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趙寄石等老一輩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關注理論前沿、注重教育實踐這一陳鶴琴先生倡導的學科建設原則又得到了發揚和光大。在趙寄石教授的倡導和帶領下,教師們深入幼兒園,開展各科教學法的研究,為進一步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寄石教授不斷從理論上思考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在培養目標、隊伍建設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見解。在《重新思考學前教育專業》和《90年代高師學前專業面臨的挑戰》等文章中,趙寄石教授對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專業建設提出了很多極具價值的觀點。她指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首先要從學前教育基本概念的變革中引伸出來,要關注學前教育的內涵的變革,如年齡的下延、服務范圍的伸展等,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辦成培訓和科研一體化的機構,拓寬高師學前教育的服務范圍,高師的服務和研究對象要擴展到從出生到入學前的兒童,要研究所有正規和非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的保育和教育。
趙寄石教授特別關注教學和研究隊伍的建設。在完善基本的學術團隊的同時,倡導研究人員出國進修和深入實踐,鼓勵年輕教師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兒園進行實踐鍛煉。趙寄石教授還非常重視研究團隊的討論和研究,還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交流。
銳意改革 探尋真知
趙寄石勇于正視幼兒園教育尤其是幼兒園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并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進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兒園實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結構主義的理論和陳鶴琴等的課程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綜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兒園中實踐這種思想。“綜合教育”的提出,在當時過于一統化的采用分科課程的背景下,對于當時幼兒園課程理論和實踐來說,這是一種重大的震動。綜合教育的實驗研究,拉開了我國聲勢浩大的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序幕,對解放學術思想,促進教育觀念更新,促進幼兒園課程的多樣性和適宜性起到了重大作用,當然也對幼兒教育的成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當然,對綜合教育的研究,也必然會出現一些不同的或者是反對的意見。面對這些不同的聲音,趙寄石教授很平靜地說,我們是在為孩子做事,我們繼續為孩子做事。在“綜合教育”研究的過程中,她經常深入到班級中,深入到教師和兒童中,踐行行動研究法。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形成了幼兒園綜合課程的基本結構、綜合機制及實踐策略。“綜合教育”在中國大陸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綜合教育”本身,它讓很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解讀到了這樣的理念:中國的幼兒園課程不應該一統化,一切適合于幼兒發展的課程都值得去探究。
在城市幼兒園綜合課程研究的基礎上,趙寄石教授帶領一批教師深入農村,開展農村幼兒園課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七五”重點課題“農村學前一年綜合教育”的研究。趙寄石教授不顧年事已高,經常深入農村,有時跟隨孩子們來到村莊和田間,觀察農村文化背景中的幼兒園活動,關注農村的幼兒園的課程開發。從80年代末起,她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揚州邗江、南京江寧、常州武進、無錫錫山和宜興、徐州睢寧等地的農村幼兒園。當時的交通條件還不發達,有些山路還要坐拖拉機進去。趙寄石教授和年輕的同事們一起,克服了各種生活上的困難,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90年代初,課題組出版了《農村學前一年綜合教育課程》,發表了近二十篇相關的論文。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1992年OMEP大阪會議上進行了交流。
在趙寄石教授的帶領下,90年代中期,南京師范大學的學前教育研究人員又開始了幼兒園領域課程的研究。該研究一方面試圖整合過于分散的課程內容,將相關的學科整合為相應的領域,同時確保經驗的系統性;另一方面,使重要的學習經驗不至于遺漏,使幼兒教育真正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1996年,出版了中國大陸第一套以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及藝術五大領域為組織線索的幼兒園課程方案,并在隨后展開了更大范圍的實踐研究。近年,對幼兒園領域課程進行了改革和發展,尤其是更多的關注不同領域之間課程內容的相互滲透。剛出版的由趙寄石和唐淑教授領銜主編的《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是對領域課程的一種改進和完善。
在實踐研究的同時,趙寄石教授還深入討論幼兒教育和幼兒園課程的理論問題,系統的提升幼兒園課程建設實踐的經驗。在幼兒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幼兒與教師的關系、幼兒園教育的基本結構、幼兒園課程的綜合機制、幼兒的智力發展與教育、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發表了很多的學術論文,也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
趙寄石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建設總有一種宏觀洞察和高度把握的能力,先后提出用“結構主義心理學理論”、“生態學的觀點”和“持續發展的觀點”等理念來研究幼兒教育,并將這些觀點運用到幼兒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中去。趙寄石教授在《為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幼教科學努力奮斗》、《我國幼教科研的發展與展望》、《為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而努力奮斗》等相關的文章中,明確地提出了她對于幼兒教育研究的見解。如,她在80年代末提出,學前教育的理論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原有體系中的概念、變量、陳述、格式等理論基本要素重新進行考察,加以確定、調整、更新、充實;同時,對原有體系的基礎理論,即教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中的新發展加以探討并吸收,從而構建基本理論的框架。二是80年代借鑒吸收國外新的理論觀點,直接用于指導幼教實踐。對這些實踐研究的過程和成果進行概括,探討其中的規律,就能建立起技術理論的框架。趙寄石教授的這種理論建設思想,一直是指導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
廣泛溝通 積極借鑒
在關注本國學前教育研究的同時,趙寄石教授非常重視開展國際交流。從80年代起,她通過多種方式,廣泛接觸國外幼兒教育專家。1982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同中國建立幼教合作項目,南京師范大學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期唯一的與兒童基金會合作的單位,作為該項目的重要負責人之一,趙寄石教授積極推進各項合作工作,在項目計劃、實施及成果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還親自關注資料的翻譯工作,并培養年輕教師和學生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基本能力。南京師范大學的工作受到聯合國兒基會官員的高度評價,也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趙寄石教授多次赴國外考察及參加國際幼教學術會議,為中國幼教界參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考察交流的同時,趙寄石教授非常重視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借鑒和思考。比如,80年代初,趙寄石教授隨學校考察組,訪問了墨西哥、美國及英國,回國后,她一方面介紹在國外看到的先進的實踐,與此同時,她也比較分析了我們自己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在借鑒的基礎上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在趙寄石教授起草的國外考察報告中,都有思考和啟示的部分,也正是在不斷對外交流和思考的過程中,在對本國現狀不斷思考和審視的過程中,孕育了她關于學前教育改革和建設的基本思想。趙寄石教授深知了解世界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她自己親自為本科生開設“外國幼兒教育”這門課程,還編寫了講義及外國幼兒教育文稿,并積極扶持國內的年輕學者編寫相關教材。趙寄石教授的“外國幼兒教育”課,資料詳實,“說”與“思”并重,任何理論觀念最后都落實到我們的教育現實之中。
轉貼于 擴展領域 辛勤拓荒
在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界,趙寄石教授德高望重。她從事幼教工作半個多世紀,把全部的生命與幼教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近十年,趙寄石教授又在不斷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她引導年輕的研究人員關注比較教育、教師教育,并努力為年輕教師的申請科研項目提供幫助和服務。她自己又向新的研究領域邁進。她特別關注托兒教育,經常深入托兒所關注一歲半至三歲孩子的活動。她和托兒班的老師一起研究托兒的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研究托兒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她們的研究成果——《托兒綜合教育課程》已于90年代出版,并在更大的范圍里進行實驗研究。趙寄石教授高度關注家庭教育,她對家庭教育的研究,理性中透著濃厚的情意,循循善誘又言之成理。她認為,在學齡前這個關鍵階段,成人的不同態度會給孩子以不同的導向,造成以后不同的結果。若能在幼兒階段因勢利導,支持鼓勵,放手培養,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獨立性;若事事包辦代替,孩子自感無能,必然導致依賴性。從小養成獨立性,一輩子受益,依賴成性,非但難改,而且貽害無窮。她特別強調要珍惜幼兒的自主性,要讓幼兒擁有快樂的童年。她的《育兒之道》及《家庭教育小議》等家庭教育手冊,深受家長和研究者的喜歡。趙寄石教授在研究幼兒語言教育的基礎上,還開始了幼兒英語教育的研究,并受到了很多實踐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當我們看到80多歲趙寄石走進幼兒園、托兒所,當我們看到她在一群蹣跚起步的孩子中間,不時的與孩子們交談,不時的傾聽和觀察,我們無不為這個場景感動!我們可以確定,這就是這位老人最重要的生活。正是這個老幼親和的世界,不斷地激發著趙寄石教授的思想和智慧,讓她向著一個又一個專業領域前行。
博愛謙遜 扶持后學
趙寄石教授的博愛與謙遜感染了很多人的心靈。她總是為他人著想,謙恭寬容,遠離功名。她總是耐心的傾聽別人的意見,肯定別人積極的方面。從大學的同事到幼兒園孩子的父母,從城市的幼兒教師到邊緣山村的代課教師,都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的胸懷和博愛的品格,都能在與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種關愛、尊重和激勵。有些農村甚至邊緣山村的幼兒教師突然造訪,趙寄石教授總是熱情接待,耐心傾聽,積極鼓勵,有時還給予生活上的幫助。全國各地的幼兒教師只要給趙寄石教授寫過信,不管她(他)深處何地,總是能收到趙寄石教授的回信。
我們這些在趙寄石教授身邊工作的每一個人,都得到過她的真切的關心和幫助。趙寄石教授關心身邊每一個人,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在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所以她對大家沒有遠近親疏,對任何人一視同仁,都給予熱情的幫助和關心。90年代初,趙寄石教授領導的農村幼兒教育研究課題組的報告被幼兒教育國際大會接受,作為第一作者,趙寄石教授放棄了參加會議的機會,把機會讓給年輕教師,并幫助年輕教師準備發言提綱,修改英文稿。有些教師身體不是很好,趙寄石教授總是利用外出的機會,為他們尋找相關的資料、保健品。這類事,在趙寄石教授的生活中的經常發生的。國內其他的師范院校也有很多教師得到了趙寄石教授的熱情幫助和關心。可以說,只要在賑災、救助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趙寄石的善心、愛心。趙寄石教授的為人感染和激勵了很多人,她的品格和學術思想將會指導和激勵人們為幼兒教育事業的輝煌而不斷奮發努力!
參考文獻
篇3
“你在學習的時候心不在焉嗎?你需要助你全身心投入學習的陪讀服務嗎?本人現準備考研究生,可提供陪讀服務,每小時收費5元。”最近,沈陽某高校的陪讀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信息時報》報道,大部分同學對該女生的做法表示理解:“既可準備考研又能維持生活,雙方都可以達到雙贏,何樂而不為呢。”不少同學表示,如有市場,自己也會去做,畢竟比起家教,這種陪讀可以說是廉價的,但就效益來說,它是無投入的產出。
當被問到你是否會請陪讀時,部分男生回答:“那就要看那個女生長得怎么樣了。”這也許是很多男生的共同心聲吧。
廣州高校學生處的老師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學習是一種自覺的義務行為,從長遠看,將學習加在一個有償行為之上是不妥當的。再者,一個大學生如果無法自覺學習,必須依靠別人陪伴、監督,那么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也是處于下風的。
中心詞圈點:陪伴
點評:現在的許多同學確實需要陪伴。但我更關心的是,大學生活是未來社會生活的過渡,學生除了完成必修課程和考試以外,還需要學會自覺的學習、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生活。要知道,無論是現在的論文寫作,還是將來的事業計劃、設計創作,絕大多數都是在獨處中完成的。而這正是數都是在獨處中完成的。而這正是大學期間最需要學習和鍛煉的啊!
每天練大笑,驅散心中陰影
深圳荔枝公園有一群瑜珈愛好者,每天清晨聚在一起,跟著人稱“張笑長”的張立新學習“愛笑瑜珈”。
張立新自掏萬元建起“愛笑瑜伽俱樂部”,教了大家五種笑。有搖牛奶的笑、獅子的笑、拉弓箭的笑、指人狂笑、搓耳笑,每個動作都在開懷大笑中結束。練習者說,笑了以后感覺心情舒暢了不少,人也輕松了很多。
“愛笑瑜珈”將笑和瑜珈動作結合在一起,張立新說:“笑是唯一不需要任何投入的良藥,也是唯一綠色環保的方法。愛笑,就是這個世紀的健身熱潮。”
去年底,張立新將“笑”送進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每周一、三、五早上,醫院把可以獨立行走的患者集中起來“練笑”,一個月后,患者的精神面貌普遍有了改善,許多腫瘤病人找回了久違的笑。據醫生透露,該院正在對病人“練笑”前后的免疫情況做數據測定。
中心詞圈點:笑
點評:誰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可工作生活的巨大壓力卻往往讓人笑不出來啊!人們習慣了讓心情來支配表情,心里不暢快,哪里笑得出來。“張笑長”卻教大家“倒行逆施”――先學笑,用表情來影響心情,從而促進快樂和健康。同時,笑還可以影響周圍的人,建立起一個歡樂的“場”,有助于改善我們最看重的人際關系。這真是個值得一試的好辦法。
未婚情侶勒死親生兒
《華夏時報》的消息說,24歲的王某與同鄉女友孫某在北京打工,租房同居。孫某意外地懷孕了,為孩子的去留兩人意見不一致。去年4月初的一天下午,孫某去廁所時摔了一跤, 5點左右,孩子在不經意間出世了。孫某很恐慌,嬰兒剛發出第一聲哭泣,她就捂住了他的嘴和鼻子。王某從屋內找出一根紅色的塑料繩,兩人一起將嬰兒勒死,扔到了公廁旁的垃圾堆里。幾天后一名拾荒者在撿廢品時發現了嬰兒尸體,立即報警,10多天后警方就破了案。
他們為何要殺死親生孩子呢?孫某在供述中說道:“我們二人沒有經濟基礎,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生活;在老家,未婚生子是受到唾棄的。”言語中充滿了無奈與懺悔。海淀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分別判處孫某和王某有期徒刑4年6個月。宣判后,二人均表示“沒有意見”。
中心詞圈點:意外
點評:太慘了,一個活生生的小生命就這樣被親生父母殺死了!孫某和王某對同居的后果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對于他們來說,懷孕是意外的,孩子出生也是意外的。在措手不及的一剎那間,他們做出了令人意外的行為,從而受到了法律的懲罰。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這親手殺子的陰影將令他們痛悔一生。這件事再一次告誡我們:重大行為前還是要三思而后行,充分預料到必須承擔的后果和責任。這樣意外才會少一些,我們才會活得從容和舒暢一些。
“無性牽手”幫老人 引來不少年輕人
成都老年知心熱線推出了老人的“無性牽手”活動,原意是為一些因身體、心理等原因不想過晚年性生活,只渴求精神戀愛的老人服務,幫助他們組成一個安詳幸福的家。沒想到活動推出一年來,年輕人成了報名的“主力軍”,100多位報名者絕大多數不到50歲,其中還有20多歲的小伙子和大姑娘。
40多歲的工程設計師劉勇和妻子因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不行了。在妻子一次次懷疑、嘲弄的眼光中,他選擇了離婚。他到老年知心熱線來,就是想找一個關心他的人一起過“無性婚姻”。熱線先后三次為他介紹了對象,兩次失敗,最近介紹了一個年輕女性,雙方還比較滿意。
在外企上班的30歲小伙子張濤曾經談過幾次戀愛,因為工作壓力大、戀愛成本高,他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性”了,每每在熱戀后只好無奈地分手。他去醫院看過多次,一直沒有好轉,最后心灰意冷,就想找一個年齡大點的異性組建一個“無性家庭”。
一個才20多歲的幼稚園女老師也來報了名。面對別人質疑的眼光,女孩子說:“現在的男孩子太花心了,沒有真感情!”她認為,與其用性維持情感,不如找一個無性要求、對人好的男友結婚。
還有一些報名者只是對現有生活感到失望,尋求一種宣泄、一種沖動,不排除在一段時日之后心理“正常回歸”。
成都老年知心熱線負責人表示,將向心理專家、社會學家請教,采取相應的幫扶措施。
中心詞圈點:無性
點評:婚姻變成無性對家庭是不幸的,解決辦法是協商、溝通。但是單身者,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只要雙方愿意過“無性婚姻”,他們結合在一起就無可非議了。與以前相比,現在追求“無性婚姻”的人多了一些,意味著社會對這種現象是越來越寬容了。
男子浪漫求婚屏掛北京飯店
北京的周先生向女友楊小姐求婚時別出心裁,將一塊長2米、寬0.4米的電子顯示屏掛在北京飯店5樓上,正對女友辦公室所在的寫字樓。
去年底的一天下午,周先生手捧由99朵玫瑰花組成的花束和一個自制的巨型戶口簿模型來到了女友楊小姐的辦公室,指引楊小姐往窗外看。只見顯示屏上彩光閃爍,藍字是女友的名字,紅字是“嫁給我吧”,還不時地變化出玫瑰花和心形圖案。看到這一切,楊小姐突然不知所措起來,害羞地用雙手捂住了臉。
“嫁給我吧!”周先生單膝著地,將準備好的戒指雙手奉上。楊小姐害羞地點了點頭,在巨型戶口簿的戶主一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篇4
Scratch在臺灣的推廣基本上是由各級學校通過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使學生接觸到各類Scratch的編程活動與教學。2007年Scratch正式發行,臺灣中小學的推廣于次年展開,各縣市教育與網絡中心陸續舉辦Scratch教師研習工作坊與研討會活動。2009年起高雄縣、臺中縣、宜蘭縣等著手辦理Scratch競賽,之后陸續有臺北市與新北市等縣市加入,逐漸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學信息教育上的能見度。在非正式課程上,如教育部門資訊志工團隊計劃補助本科生到偏鄉協助中小學信息教育以縮減城鄉數位落差,除了因特網的使用、文本處理、簡報制作等課題之外,Scratc與游戲制作亦是相當受歡迎的內容。在大學本科的部分,有些學校將Scratch應用于程序設計課程的補救教學上,用以減少本科生撰寫程序的焦慮并提升學習興趣。
參與Scratch的經歷
我于2008年具體接觸Scratch編程軟件,參與宜蘭縣教網中心所舉辦的Scratch研習課程,在臺北市資深信息技術教師賴健二老師的帶領之下,開始認識接觸Scratch的操作與應用。由于之前有一些編程的背景,當時覺得Scratch是一個容易上手、深具多媒體內涵的游戲與動畫制作工具。之后亦在自己任教的大學中,教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使用Scratch,用以增加學生對程序設計概念的了解與編程的興趣,經過幾年的實踐、推廣與研究,才慢慢開始對于這個軟件的教育內涵產生深刻的體認。令人慶幸的是,在個人實踐的過程當中,遇到一群熱衷于Scratch教學的朋友,于2011年組織了一個S4A(Scratch for Arduino)教師社群,這個社群乃是研究如何應用Scratch連結外部傳感器,制作出具有教育意義的Scratch專案,目前結合的硬件包括Arduino、Scratch Sensor Board、LaunchPad、Kinect與LEGO WeDo,通過社群群體激蕩與相互協力,加深個人Scratch教學應用的深度與廣度。
Scratch的教育理論基礎
Scratch不僅僅是一個協助初學者入門的編程工具,它還是一個刻意營造的學習環境。就理論上來說,Scratch是建造主義的體現。建造主義一詞在臺灣教育科技界的能見度并不高,容易與建構主義混用。建造主義的重要倡議者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Seymour Papert教授,它承襲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但是建造主義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通過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與知識建立個人關系,電腦可說是個思考工具,提供學生與知識對話的場域。不僅如此,建造主義亦富含社會建構主義的面向,認為人際間的互動是知識學習的重要歷程,Papert教授認為巴西的桑巴舞學校是兒童理想的學習模式,在桑巴舞學校中有經驗的舞者集結一群新進舞者,專家與新手一起進行目的性的學習,通過互動和模仿,建構個人對于知識的看法。
為了體現建造主義的內涵,Scratch開發專案的主導者Resnick教授對于建造主義的知識建構過程加以精煉與具體化,提出幼稚園學習取向(kindergarten approach to learning),用以說明創造力思考的流程,它是一套五步驟的循環回圈:想象—創造—游戲—分享—反思。學生首先想象他們要做的事物,依據他們的想法創建專案,操弄他們的創造物,之后將創造物與想法分享給其他人,最后反思他們的經驗,而這又提供下次循環的靈感與想法。對于Scratch軟件的開發者而言,Scratch不只是一個編程的工具,它提供學生一個心智活動的空間,鋪陳問題解決的情境,讓他們能夠盡情從事設計與創造活動。
Scratch所蘊含的教育理念,正符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管是專案本位教學、問題本位教學、合作學習、創造性思考以及系統性思考等概念,都能夠很容易地透過Scratch這個多媒體編程環境加以實踐。相對于建造主義想要制衡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主義,Scratch的學習環境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操弄與制作的方式與知識互動,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一個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協助學生進行知識探索。
臺灣的Scratch研究現況
從2009年起臺灣以Scratch為主題在期刊論文與碩士論文的發表量上逐漸增加,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研究主題:一類是Scratch作為程序設計教學工具,另一類則是Scratch融入學科學習。就第一類主題來說,主要研究Scratch對于信息素養內涵的增進,包括對于邏輯思考、問題解決、后設認知、創造力等能力的影響,以及評估以不同教學方法進行Scratch程序教學的成效差異,應用的教學方法有同儕教學法、創造思考法與探究式教法等。第二類的研究主題則是著重Scratch融入學科學習,以專案制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索學科知識的場域,融入的學科包含自然領域、對外漢語教學、數學等。這兩類研究主題大多得到正向的研究成果,顯示了Scratch可以增進學生之信息素養,當融入學科教學時,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且正向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學案例分享
Scratch軟件在教學應用上非常廣泛,以下就Scratch融入數學直角坐標教學與互動回饋系統兩個案例加以說明,借以說明臺灣中小學教師應用Scratch的方式。
案例一:直角坐標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單元,一般教學模式多偏向教師講解再配合學生的紙筆練習,學生常不易理解,并且對于教學內容缺乏活用,因此藉由Scratch編程軟件的導入,讓學生能夠實際應用坐標、象限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等教學內容。在本案例中,數學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協同教學,以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作為問題情境(如圖1),要求學生能夠在海嘯進行時,快速地把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點,為了能夠符合情境并與教學內容連結,教師提示學生以下三個重點:①如何設計出海水移動的畫面?②如何設計居民的角色,并讓每位居民都隨機產生在第三象限的位置?③如何設計移動每一位居民到安全的區域?
案例二:游戲教學法經常應用于小學課堂中,然而游戲需要挑戰與競爭的元素,為了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需要一套互動回饋的機制。由于Scratch簡易的編程特性,再加上可以很容易呼叫鼠標、鍵盤的輸入信息,透過鍵盤的改造制作搶答機,就能夠建置一套好用的回饋系統,再配合上教師的教學設計,讓課堂充滿游戲的樂趣(如圖2)。
Scratch官方所支援的外部傳感器為Scratch Sensor Board與LEGO WeDo,這兩項在臺灣的推廣并不多,主要是受限于硬件的取得渠道與價位,不過由于Scratch Sensor Board屬于開放硬件,若可以在本地制造,未來將具有極高的推廣潛力。目前臺灣S4A社群推廣較多的是Arduino與Kinect,這兩項外部傳感器與Scratch的連接算是相當穩定,但是一般課堂與教室的推廣有其困難,如Arduino的組件比較小,Kinect則需要較大的教室空間。為了能夠在中小學做大規模推廣,社群成員正嘗試利用價位較低的Texas Instruments MSP 430 LaunchPad進行開發,希望能夠提供一個一般中小學生能夠負擔得起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