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3 15:2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追星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追星調查報告

篇1

世界杯所帶來的種種利弊

中學生的理財問題中學生的素質問題

在社會中廣告標語的語法錯誤或錯別

中學生偶像劇熱現象調查

中學生追星現象調查

中學生偶像崇拜現象調查

中學生對名牌效應的反應調查

中學生校內外購物就餐情況調查

中學生課外時間分配調查

中學校園手機現象調查

中學生文化傾向的調查

篇2

1. 從讀書興趣、良好學習習慣抓起,著重培養學生愛讀書、勤積累的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語文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當然學不好語文。

針對教材,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來組織單元,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課文,課前課后去積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事實證明,諸如《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訪友》《羚羊木雕》等許多文字性強、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學生學起來就覺得比較親切,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調動起來;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愛我家”“漫游語文世界”“我也追星”等綜合性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機會,為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評價檢測時,有意識地出一些課外的內容,以引導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從開學伊始,每星期就要求學生完成800字的摘抄,每周批改完之后進行認真講評,因為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2. 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積極為學生創設合作性學習環境

新課標更加注重人的社會生存能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首次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傳統的語文學習過于機械化地吸收,過多注重課文分析和知識掌握,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發展,尤其是語文學習與現實的聯系。打破書本與生活中的界限,弱化學科邊緣,在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學習語文。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辦手抄報,就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長分工負責有關工作;要組織辯論賽,就讓小組預先布置誰負責搜集材料,誰負責整理資料、誰擔任辯手等;要表演課本劇,則讓學生自由組合,由他們各自設計角色的臺詞、人物造型、動作表情等。作文教學則可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互推優秀作品。要進行知識能力的檢測,主組織學生小組命題或進行小組交叉檢測。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多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必要時做一些引導,主要是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活動中受鍛煉,養成習慣,從而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膽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新課標教材編排富有彈性,每課的練習都設計有拓展性、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大膽開展探究性學習。使小課堂與家庭、學校、社會大課堂互相滲透。擴大信息量,創造機會,彌補小課堂之不足。

篇3

回顧楊麗娟的瘋狂追星事件,除了楊家父女的心態讓人驚訝外,媒體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讓人目瞪口呆―――媒體本應扮演新近發生事件的“記錄者”角色,其職責是如實報道事件本身。而現在,一些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事件的“參與者”,甚至成為“策劃者”,不斷推動事件的發展。在一些媒體眼里,家破人亡的楊麗娟顯然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追星族了,儼然成為一位“公眾明星”,其瘋狂行為成了媒體可資娛樂大眾的一道大餐。

理性分析楊麗娟的這種瘋狂追星行為,我們發現,這正是迷過度行為的病態化。媒體在迷病態化發展的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迷及其形成過程中媒體的作用

迷存在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說有媒體以來,迷(fans,音譯為“粉絲”)就存在。影迷、書迷、電視迷、網迷等等,迷無所不在。簡單來說,迷是一群因過度沉浸于媒體建構的虛擬世界而扭曲了時間概念,甚至于喪失了自我意識的主動的受眾。迷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質的特征是其主動性和過度性;在迷形成過程中,媒體通過建構虛擬世界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區別一個人是不是迷的標志是他是否“沉浸”于媒體世界,并扭曲了時間概念。

時下,追星族正是這樣一群迷,他們沉浸在媒體為明星們構建起的虛擬世界之中無法自拔。他們通過媒體對明星的報道來獲知關于明星的一切,效仿明星的行為舉止、追逐明星的行蹤,并以收藏明星簽名或物品為愛好,熱切盼望與明星的親密接觸。

通常,迷的形成受到自我疏遠、社會變遷、經濟落差、文化旋渦、信仰危機和傳媒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媒體的作用最為顯著。媒體的很多行為,尤其是媒體炒作,造成了集體感的失落、不滿和無意義感。而且,為了使受眾對其產品著迷,傳媒產品的生產者想方設法設計出強有力的、具有召喚性結構的、英雄主義神話敘事的傳媒文本(比如充斥著明星名人參與的各種娛樂節目、公益慈善活動、記者會、頒獎典禮、演唱會,或是為名人明星度身定造的電視劇和電影等)。通過議題設置的方式,媒體生產出以明星為代表的偶像商品。這種偶像商品不但具有使用價值,還具有可以產生溢價的符號價值。偶像本人(包括其相貌、體形、穿戴風格等)及其作為歌手、演員或主持人的生存方式是偶像符號的能指,媒體在生產偶像產品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相應的符號意義―――偶像符號的所指。這些符號意義蘊含了價值無窮的文化資本。①也因此,媒體總在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方式賦予明星們以符號意義。出現在媒體上的明星總是衣著光鮮,生活無憂。明星們俊美的外貌、時尚的形象、前衛的行為和奢侈的生活方式所蘊涵的商品符號意義與人們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需要相契合。

從受眾的角度來講,通過對傳媒文本高涉入度地參與、體驗、互動、消費和生產,人們能產生一種馬斯洛所謂的高峰體驗(pe akexperience)②或克珍特米哈依所謂的沉浸體驗(f lowe xperience)③。一旦人們完全地投入到傳媒文本內在結構建構的情境當中,集中全部注意力,過濾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就會處于一種沉浸于其中的體驗狀態。這種沉浸體驗帶來的正是人們為什么愿意繼續進行傳媒閱聽活動的原因,因為人們在傳媒體驗過程中感受到極度的享受和愉悅。

很多受眾總會不自覺地想要擁有明星的生活,但是這與其現實生活卻又有一定的差距。于是,他們只有通過不斷追逐明星的足跡,模仿明星說話的腔調、穿戴明星代言的衣物,試圖使自己與明星在物質消費方面找到相似之處,進而來肯定自己的生存狀態,獲得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他們更加肯定自我,并促使他們繼續追逐明星。

媒體通過不斷刺激并滿足受眾對明星的追逐需求,進而為之提供一種傳媒高峰體驗。這種體驗又使人不斷努力,以繼續求得這種特殊感受。

于是,受眾經過以扭曲時間概念為標志的“傳媒沉浸”階段變成了迷。

迷的病態化與傳媒倫理缺失

迷的行為和心理雖然是過度的,但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后果。相反,由于對媒體信息及其報道手法的極端了解,他們較高的“傳媒技巧”可以有效地減少日新月異的傳播新技術帶來的信息冗余造成的“焦慮感”。所以,迷自愿經常性地(扭曲時間概念)、高技巧地閱聽各種傳媒報道,通過各種“傳媒沉浸”體驗來了解世界,并樂在其中。

但是,一部分自制力較弱的迷為了排除較高傳媒技巧帶來的“厭煩感”,繼而投身于新、奇、怪、異的“傳媒沉迷”體驗。此時,他們喪失了自我意識,其行為發生了質變―――從以扭曲時間概念為標志的“傳媒沉浸”階段發展到以喪失自我意識為標志的“傳媒沉迷”階段,變成了傳媒沉迷者,即筆者前文所說的病態的迷。

在迷的病態化過程中,媒體通過高新傳播科技手段、大量信息的同質化,消除了符號與現實的區別,營造出一種“超真實”的虛擬環境。這種虛幻的鏡像屏蔽了現實的真實性。在媒體的異口同聲的重復報道下,明星似乎光芒萬丈,而大多數迷的心理或生理還沒有真正成熟,分不清真實和虛假,容易將一切理想化,以為明星無所不能,在“擬態環境”中迷失自我,陷入對明星的盲目崇拜之中。

同時,在傳媒對明星連篇累牘的報道中,受眾不可避免地接受和消費媒體提供的光環下的明星形象,對明星產生膜拜心理,并認同在明星身上體現出來的消費社會的競爭和成功的理念。此外,在消費這些明星、以及明星出演的電影電視時,人們還容易產生移情心理,或者將自己置換為劇情當中的男、女主角,從而潛移默化地被劇情蘊涵的文化意義和倫理規范所影響,而這些文化和倫理有時是極具危險性的。比如許多電視、電影中,將自殺渲染得十分唯美,描述為精神解脫和獲得自由與重生,這樣使得一些迷會受到錯誤的誘導和影響。

美國文化與媒體研究所(Th eCultureandMediaInst itute)在《全國文化價值調查報告》中指出,大部分美國人認為道德敗壞的罪魁禍首是大眾媒體。如果媒體繼續提倡世俗價值觀而損害正統的信仰和價值觀,美國人的道德衰落將很難扭轉。該報告還認為:關心國家道德狀況的美國人應當堅持要求媒體努力更平等地代表所有觀點,包括那些正統的觀點。

中國的媒體又是如何塑造當代中國的主流道德倫理觀呢?比如,楊麗娟13年瘋狂追星,楊父為實現女兒愿望甘愿賣腎直至最終自殺,楊麗娟對劉德華提出無理要求等等,這些病態行為的出現和逐步加深,盡管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楊父賣腎被媒體曝光后,媒體的做法不是從正面去引導,而是通過炒作、通過媒體的社會動員作用來“幫助”楊麗娟實現追星的愿望;不是理性地報道事實,而是更多的是激情四溢的渲染、制造“氣氛”;在許多媒體的報道中,楊麗娟的行為甚至被描繪成一種英雄、浪漫的做法,是對個人夢想追逐的執著。不可否認,迷病態化發展過程中的傳媒負有重要的責任。

對于迷,我們的媒體似乎應該少一點利用,多一些引導。迷是主動而過度的、熱情而瘋狂的受眾。他們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甚至于呈現出病態的特征,并對其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對社會輿論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迷作為一類特殊的社會人群,其心理和行為可能反映或造成各種社會問題。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在轉型時期,一方面,大眾傳媒對人們倫理道德的塑造與規范相當重要,一方面適當的傳媒道德倫理卻沒有形成,出現了真空。媒體在現代社會對社會文化、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和轉變影響很大,媒體本身也肩負著一定的社會倫理培養功能。傳媒倫理是區分好與壞、善與惡等“正常”與“異常”的識別標準,不但可以成為媒工作者“應該”或“不應該”的行事判準,更可以進一步維持與再造社會正常秩序與傳統文化價值。

(作者分別為湖南商學院教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聞傳媒發展與建構和諧社會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參見〔英〕托馬斯•卡萊爾:《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篇4

大眾傳媒是指包括網絡、電影、廣播、電視、報紙和雜志等面向大眾傳播媒體。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大眾傳媒與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公眾意見一起,被認為是影響個人社會化的五個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輩群體對個人社會化的影響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們帶有地域性;而大眾傳媒面向的是社會公眾,它的影響是廣泛的、巨大的。大眾傳媒不僅可以控制社會輿論、引導受眾態度,它的影響力還可以滲透到一般的社會心理以及個體思維和行動過程中,這一點對于正處于社會化重要階段的青年來講尤為重要。當代的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信息量不斷增長、傳媒手段不斷豐富的今天,他們受大眾傳媒影響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已越來越明顯。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行為及心理無時無刻不在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影響。作為祖國的未來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響,促使其健康發展,應是全社會的義務和責任,我們通過這樣的調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眾傳媒對青年學生影響的同時希望能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能通過傳媒手段給我們的中學生以至整個的社會創造一個較好的文化環境。

我這次開展調查的目的是調查研究大眾傳媒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實踐中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我們的學生正確的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關心社會,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健康的成長。調查方法是以一般問卷法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表包括20個題目,共做了100份問卷表,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還有教師,個別訪談了5個學生。調查結果是每個調查對象都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以下就是我們的調查分析。

一、大眾傳媒對中學生認識社會和關心社會的幾點正面影響

1、傳媒手段的先進和豐富使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樣化,知識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擴展。

信息數量以幾何級的速度在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生存空間,尤其是網絡的出現,更使信息的沖擊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調查顯示,50的中學生在空閑時間喜歡上網查詢信息。這些信息使中學生的知識層面和知識結構都得到了很大的擴展,而且也使他們掌握了不斷獲得新知識的方法,這對于他們成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開放的媒體環境為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開放的媒體環境為當代中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向他們展現了一幅多樣化的生活圖景,這為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3、傳媒環境的繁榮使中學生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中,自我無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著獨立,是現代社會最起碼的思想資源。當代中學生有自己的時尚和娛樂,有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大多數中學生認為,我們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費觀念和處世目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選擇,青少年獨立自主適應了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有利于發揮當代青少年的創造性,開拓新的道路。

二、大眾傳媒對中學生認識社會和關心社會的幾點負面影響

大眾傳媒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市場機制控制著大眾傳媒的發展,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的大眾文化為盈利而制作,表現出庸俗性、娛樂性,平庸化的東西被奉為新潮而流為時尚,深刻而且崇高的東西被視為落伍,文化生產與消費中所出現的媚俗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中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鑒別,造成隨意模仿,容易產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當代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炫耀消費、彰顯個性的名牌消費現象等②,造成了中學生攀比心理嚴重,助長了校園奢靡風氣的盛行。另外,諸如沉迷網絡、早戀、追星等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這些都反映出中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尚不成熟,受到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顯得尤為嚴重。

1、大眾傳媒的商業運行促使青少年對時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學生追求時尚的消費觀念

當代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炫耀消費、彰顯個性的消費主義與現代廣告有著密切的關系。調查顯示在學生們購買學習用品時有39的人受到廣告的影響,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響。追求時尚是當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費方式。

2、大眾傳媒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世俗文化的宣傳使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學生審美的低俗化表現為古典嚴肅的文學藝術受到冷落,通俗淺薄的文學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們更愿意去追求淺顯直接,更傾向于對直觀形象的接受,讀圖已成為當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閱讀方式,文字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調查顯示有18的學生認為在同學中看日本卡通畫的人很多,有51的人認為比較多。

3、恐怖電影、警匪片中的殘酷打斗使中學生中暴力行為升級

隨著香港臺灣的一些電影電視劇的引進,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擁而至,血淋淋的場面、觸目驚心的格斗、瞠目結舌的作案手段通過演員的表演和電腦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繚亂,他們甚至把小偷當成了英雄,把惡霸當成了偶像,把黑社會當成了他們理想的練兵場。這些年,中學生之間的打斗越來越升級,拳腳相交已成家常便飯,持刀行兇者也不在少數。一些電影電視節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眾傳媒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的一些建議

1、全社會行動起來,抵制媒體毒素

行政部門對虛假廣告、夸大事實的廣告要嚴格審批,取締黃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廣告,自覺抵制低俗廣告。

2、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自覺能動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學生的品德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決定著他們的發展方向。而學生接觸媒體是必要的,禁止他們接觸是不可能的。面對大眾傳媒這柄雙刃劍,學校應該秉著教育者的良心,對中學生正確運用媒體實施有效的引導,增強他們篩選和辨別多種渠道信息的能力。

3、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活躍中學生的文化生活。開展為中學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認識檢驗書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復雜多味,使他們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闖入大腦時亂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視家庭教育。家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發揮自己社會經驗豐富的優勢,指導孩子正確接受信息,同時還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與學校保持聯系。

篇5

想知道整容如何影響你的愛情嗎?來看看BEAUTY的調查報告吧。

整容雖然是在你身體上的行為,但絕對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它還關系著你身邊朋友和家人的感受,更與你的愛情息息相關!

整容與愛情,BEAUTY調查

BEAUTY記者在整形醫院、網上、學校等場所,對近百名18歲~30歲的女性和男性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調查者中有學生、公司職員、教師、編輯、廣告從業人員、全職太太、私營業主等,學歷從中專、大學到研究生不等。

男性篇

1、如果女友告訴你她想整容,你是:

A 支持B 反對C 既不反對也不支持

2、如果她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偷偷去做了整容手術,你會:

A 勃然大怒,爭吵

B 越看越不習慣,分手

C 算了,但下不為例

3、如果你同意她做整容,你能接受她做哪些手術?

A 割雙眼皮 B 隆鼻C隆胸

D脂肪抽吸術E光子嫩膚

F隱私部位美容術 G 隆下巴 H瘦臉術

4、時間長了你才發現美麗女友的身體某些部位竟是靠整容而來,你能接受嗎?

A 能接受,只要漂亮,美麗無所謂天生還是后天

B 不能接受,會以此作為分手的理由

女性篇

1、如果你想整容,會告訴男友嗎?

A 會B 不會 C看情況

2、如果男友反對你做整容,你會堅持嗎?

A 盡量說服他,以取得他的支持

B 如果不能說服他就不做

C 如果不能說服他就偷偷去做,事后再告訴他

3、你想做哪些方面的整容手術?

A 割雙眼皮B隆鼻C隆胸

D 脂肪抽吸術E光子嫩膚

F隱私部位美容術G 墊下巴

F瘦臉術

4、你會鼓勵男友也去做整容手術嗎?

A會 B不會C無所謂

調查結果:

80%的女性在手術前會告訴自己的男友或丈夫;

42%的女性在調查時表示男友或丈夫支持自己做手術;

38%的男性既不支持也不反對;

20%的男性反對自己的女友或妻子整容;

35%的女性表示同意男友或丈夫做整容;

77%的男性能接受妻子做一些諸如割雙眼皮、隆鼻、光子美容等對身體影響小的手術;

當遭到男友或丈夫反對,而自己又非常想做整容時,70%的女性表示將設法予以說服;

如果不能說服對方,25%的受訪者表示會放棄手術,而高達75%的女性則會采取先斬后奏的方法。

記者總結:

調查結果與我們的預測比較接近,男性對女性整容還是持比較寬容的態度,但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當遇到反對時,有高達75%的女性會選擇“先斬后奏”,由此看來,現在的女性不僅“為悅己者容”,而且還“為悅己容”,這應該算是一種觀念的提升吧。

當整容被愛情解碼

無論是誰,選擇整容時都帶著一份美麗的期望,但當整容與愛情牽扯在一起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BEAUTY記者選出幾個在調查中采訪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請來上海長海醫院整形外科的邢新醫生予以點評,希望能幫助將要整容或有整容想法的你做出正確選擇。

分手不是因為你不美麗

記者印象:

木木是那種可稱之為第二眼美女的女孩,打眼看不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但多和她接觸幾次就會覺得越看越有味道。整形醫生告訴我,木木由于失戀而對自己的外貌產生了否定,急于想通過整容手術來挽回男友的心。

木木自述:

我非常愛我的男友,曾經幸福地以為我們很快就會步入結婚禮堂。但是,前段時間男友卻突然提出分手,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憑女性的直覺我認為他喜歡上別的女孩了,他卻說是因為我太追求完美,對他要求太多,讓他覺得和我在一起壓力太大。

這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不夠漂亮!于是,我決定去整容,我想當我變得漂亮他肯定會回到我身邊。但是,在幾家醫院醫生詢問完我的整容動機,又打量了我的五官身材后都不肯給我做,還反而勸我去看心理醫生,我真是郁悶極了,怎么會這樣?

邢醫生觀點:

很顯然,木木因失戀打擊而對自身形象產生了疑問和不滿心理,并天真地以為只要變漂亮就可以挽回一切。其實,“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這句話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容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全部。適當整容可以讓你的容貌錦上添花,但千萬不要希望通過整容去改變那些不是手術刀所能解決的問題。

不愿面對隨時都在72變的愛人

記者印象:

QIQI很漂亮,但她卻由于過分追求美麗而失去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這不能不說是她最大的遺憾。采訪她時,雖然離婚已有一年之久,但她依然很后悔當初的行為。

QIQI自述:

我是學表演的,無奈星運不佳,一直沒能真正地走進演藝圈。徘徊了幾年,心灰意冷的我只好趁結婚放棄了專業。我老公是做國際貿易的,經濟條件非常好,對我也很好。

有一次,在朋友聚會上碰到以前學表演的同學,她現在已經出演過不少電影、電視,我覺得她變漂亮多了,但具體是哪個部位又說不出來。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做了整容手術,從面部到身體做了一系列改變。

回到家面對鏡子,我就想,自己以前總是找不準角色,多半是由于形象不理想,如果當時知道去整容,說不定現在也是不大不小的“星”了。這樣一想,不甘心的我第二天就去了整容醫院,隆了高挺的希臘鼻。再碰到朋友,都說我變漂亮了,整張臉也很生動。我高興極了,自此迷上了整容。

由于老公常出差在外,這就給我整容創造了很好的空間,他離家時我還是周迅的下巴、王菲的眼睛,回來時我已是舒淇的嘴唇、莫文蔚的額頭。看著我變來變去的臉,好脾氣的老公再也忍不住了,但那時的我對整容迷戀不已,根本聽不進去。老公說,生意場上本來就是勾心斗角,神經隨時都繃得緊緊的,回到家來還要面對一個隨時都在72變的老婆,家再也不是一個放松的地方。為此,他提出了離婚,而我也悔之晚矣。

邢醫生觀點:

如今,因恐懼妻子整容上癮而離婚的家庭并不少見,歌星蘇永康也曾爆出其離婚與妻子頻繁整容有關。

臨床中,這種對整容抱著極端心理的人并不少見,她們過分挑剔外表,手術期望值很高,一心追求完美,并將一些小缺陷無限擴大,心理學稱之為體像障礙。我遇到過這樣一個求美者,她光是雙眼皮就做了5次,可結果還是不滿意。遇到這類求美者,我只能建議她去看心理醫生了。

雖然求美是人類的天性,但凡事不能過頭,僅靠一張漂亮的臉蛋就想萬事亨通,那是可笑而危險的。

為喜歡的人受點皮肉之苦算什么

記者印象:

深藍說他以前根本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整容大軍中的一員,第一次進整容醫院純粹是出于女友的原因。他的女友是個追星族,原本這也算不上什么缺點,可是她追星之余,一心想把他也改造成她喜歡的明星,而為了滿足她的愿望,深藍只好同意,誰叫他那么喜歡她呢。

深藍自述:

原本我的眉眼和韓國影星張東健有些相似,只是鼻子不夠挺拔。于是,整個張東健的鼻子就成了女友送我的生日禮物,而這個禮物可是花了我幾千大洋外加身體遭受皮肉之苦換來的。不過,為了心愛的人,我感覺這個付出還是值得的,關鍵是整容效果不錯,我自己看著都覺得非常滿意。想想整個過程,也沒有想像中那么恐怖。

女友看我愿意為她受那么大的苦,都感動得哭了,在家休息的那幾天照顧我比我媽還細致,呵呵。下一步我還準備用微晶磨削把臉上以前長痘留下的痘坑磨平,誰說愛美是女性的專利?男性形象好了,做什么都會更有自信。

邢醫生觀點:

在統計男性做整容手術的動機時,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因女友喜歡某個男明星而做整容的男性占到總數的30%~40%。看來,男性整容得到女性的認知度要大于女性整容得到男性的認知度。

但是,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在為愛情而整容時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最好不要受對方喜好的干擾,否則如果有一天愛情不在了,你就會后悔當初的舉動。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相愛時出于對方的喜好而做了手術,可分手后又要求改回原來樣子的人。

篇6

――周力福,20歲。Hiphop舞者,開辦速度控制舞蹈工作室。

"In Shenzhe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one is of fashion clothing, and the followers read fashion magazines as MLIK and YOHO, imitating famous brands and the wearing of stars, especially the Hong Kong stars. The people of the other group just do their own things, operating their companies; making everything primitive. I belong to the second one. "

- Aka Rfu 20 years old, a hip-hop dancer, opened a dance studio named Dancing by Speed

我們從2008年12月開始觀察像Rfu這樣的中國年輕人,看看數字媒體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品牌,又應該如何利用這些媒體。

2008年,中國青年目睹了一系列震驚中外、前所未有的事件:就“獨立”問題與外國敵對勢力的沖突、陳冠希艷照門事件、新環保主義的實施、四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奧運會等。一系列事件讓中國青年重新審視世界,感悟生命。一些涉及隱私的問題像性、國籍、排他性以及集體觀念都被重新定義和評估。

Change Bite流行趨勢報告的目的是研究中國青少年是如何經歷這些重大事件的。通過對上海和深圳兩地潮流青年和領潮者的研究,我們可以探尋出青年不斷變化的態度和理想對未來會有怎樣的推動作用。我們的目標是預測他們對自我的最終評價、偏愛的溝通方式以及喜愛的創意設計類型。

流行轉變――從擁護贗品到支持正品

74%的中國青少年反對購買贗品。上海和深圳在容忍度上有些區別:75%的上海青少年反對,在深圳則為70%。深圳青少年很熟悉假貨的生意,同情那些為了生存而賣假貨的小攤販,但是他們反對自己和朋友們購買假貨。贗品不但看上去、摸上去感覺和正貨不同,甚至有害健康,還毀了自己名聲。

通常來說,時尚的年輕人會購買他們能負擔得起的東西,所以購買沒有品牌的商品也是一種選擇。原因有兩點:一是贗品質量很差,用贗品會使他們失去自信。如果你參加運動,有質量保證的運動鞋是至關重要的;二是用贗品的人常常讓他人缺乏信任感,或者被認為是只會模仿的追星迷。青少年認為贗品是不道德的、可恥的,對于品牌原創者和正品消費者都是不公平的。

我們發現品牌對保護年輕人有著積極意義――匡威在其官網上登出了辨別真假匡威鞋的詳細方法。但不幸的是,它主要針對的是包裝,而不是鞋子本身。抵制假貨的行動必須從品牌物品本身以及品牌理念出發,以此獲得青年消費者信任并激發他們的購買欲。

轉變良機:

真誠――從隱藏情感到呼吁隱私

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規定:玩家在開始在線游戲時必須輸入其身份證號碼,這是為了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青少年紛紛下載身份證號碼生成器,從而得到一系列假身份證號碼。雖然防沉迷系統可以保護青少年的隱私,但卻使青少年不能炫耀他們在游戲中所創造的高等級,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損失。

轉變良機:

確保隱私安全――從個體到集體

四川大地震對中國青年的影響絕對是史無前例的。雖然在2008年中還發生了其他重要事件,比如北京奧運會、艷照門、與國外敵對勢力在藏“獨”問題上的沖突、新環保主義,但59%的青少年認為四川地震在2008年對他們的影響最大。

2008年以前,80后、90后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往往是自私、膚淺,但在2008年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青少年表現出了同情他人和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可以說,這是潮人們第一次集體自愿服務社會。他們爭當志愿者、捐錢捐物,2008年他們的舉動讓所有人驚訝,也讓他們自己驚訝。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說,這或許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并為他們的生活條件感到慶幸和滿足。他們開始學會尊重他人、感激幸福,并且渴望為社會作貢獻。地震改變了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許多品牌在地震捐款中制造了不和諧的噪音,但我們發現中國移動在這個背景下很好地利用了手機。年輕人主動為災區捐款,有的還通過中國移動的短信業務捐款。有些地區的移動公司還會給通過短信捐款的用戶提供適當的話費回饋。

轉變良機:

主動出擊――從崇洋到支持國產

我們發現中國的年輕人正在越來越關注中國內部的趨勢和新聞。然而,上海和深圳在這件事上表現截然不同。上海的年輕對于全國性和全球性的社交網站感興趣,而深圳年輕人則對本地的網站比較感興趣。深圳人欣賞本地快速且實用的真實信息。而上海人更欣賞外來的新聞和觀點。

回顧2008的重大事件,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奧運會。23%的受訪者認為這是2008年最重要的時刻。奧運熱讓年輕人感到了國家的榮耀,使他們重新思考“我是中國人”的意義。

許多品牌正試圖將自己過去一些簡單的設計元素同中國元素相結合,并融入自己的產品中。最好的佐證莫過于星巴克最新推出的咖啡“鳳舞祥云”,是由中國云南咖啡制成,星巴克說追求的不僅僅是包裝和設計的借鑒,更希望利用口味本土化進一步打開市場。

外國品牌對中國元素的青睞在2008年掀起了。各大品牌想方設法在產品中注入中國元素。雖然運動服裝品牌在奧運會之后似乎停止了中西結合設計的嘗試,但是越來越多的產業希望通過中西結合的理念來吸引客戶。

轉變良機:

添加本土元素――從工廠到創意工作室

年輕人渴望柔化他們的創意肌肉,并且喜歡能讓他們這樣做的網站。對于時尚的年輕人,關注度對于他們很重要,他們喜歡親自嘗試。

中國的年輕人喜歡通過網絡創意媒體來顯示他們的創造力,因為相對熟悉而且風險低。50位受訪者選擇在網上獨立建立博客、網站等,27位愿意與朋友合作建立。

網絡商店不僅提供給年輕人購買別人設計的機會,也讓他們可以設計自己的T恤。像和這種有博客交友功能的網站,不但幫助年輕的設計師更好地認識他們的創意,并提供了和其他潮人交流的空間。

轉變良機:

創新――從快速交易到精致體驗

對于那些急于擁有人生經歷的年輕人來說,新事物總是很誘人。現在各大品牌也紛紛向年輕消費者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們參與一系列有意義的體驗,這些活動讓他們對品牌印象更為深刻。

潮人們對于發掘與眾不同事物的經歷很感興趣。他們認為這種發掘的過程帶給他們的滿足感比產品本身更有意義。

轉變良機:

打造終身難忘的體驗――從順應到出挑

年輕人很容易受同齡人影響。朋友的意見和想法會影響他們對酒精飲料的選擇。61位受訪者認同朋友對自己的影響最大,50人會受廣告左右。上海的年輕人在這兩種影響上較平均。但是深圳受訪者更重視同齡人的意見,比關注廣告的受訪者高出11人。

上海的Amanda KTV是專為年輕女性打造的KTV。他們成功鎖定這個目標群體,讓每一個現場體驗過的消費者都找到小女孩的可愛感覺。

研究方法:

此次報告中,我們共采訪了80位15至24歲的潮流青年和領潮者,他們分別來自上海和深圳。在采訪中,他們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想法、理想和生活態度。在這份流行報告中,潮流青年的標準是:他們被朋友定義為圈中的時尚達人;他們頻繁地使用和關注社區網站;他們熱愛名牌和運動產品;他們在社交場合經常喝酒。

篇7

2004-2005年,有傳媒曾經把湖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的一門擬議中的“企業策劃與新聞運作”課,炒作為“新聞炒作學”,鬧得全國各地的傳媒沒頭沒腦地跟著報道。這門課的主講教師魏劍美對“新聞炒作”的定義是:“在新聞發生和傳播過程中o新聞提供者或新聞傳播者有意識地介入其中o引導p強化部分新聞要素o以達到吸引受眾注意p獲取直接或間接商業利益的一種新聞運作手段。它的基本特點是預謀性p轟動性和商業化。”魏老師寫過《商業策劃與新聞炒作》p《炒作致勝――個性經濟時代的商業策略》兩本書。他認為炒作要分善惡,他說:“我并不鼓勵一窩蜂什么都要炒一炒。炒作只是一種手段,古人說:‘器為人所用’,我們要學會區分良性炒作與惡意炒作,成功炒作與劣質炒作。時下,炒作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如此,對炒作的研究才有它的現實意義。”

我認為,他關于炒作的描述說得不錯(但在實際操作上,一旦有意識地強化某一點,在“這一點”不清楚的時候,必須會越過這一定義,演變為捕風捉影、妄加猜測、指鹿為馬等等),但是缺少批判意識。商業上是否可以炒作另當別論,新聞可以實行商業化經營,這是指它的經營部分和廣告部分。編輯部門對于傳播新聞的運作,不是一般的商業活動,它服務于滿足人們了解外部社會的信息需求。有的傳媒提供的產品是公共產品(例如BBC,因為它是公營的體制,不刊登廣告,不直接受制于政府);有的傳媒提供的新聞是商品(除了商業性報紙外,通訊社提供的新聞稿是以出售為目的的),但新聞商品有一種共同的質量問題,即必須是客觀的、公正的、真實的、全面的信息。傳媒或具體的記者、編輯的基本職責,就是客觀地報告事實。有意識地、預謀地介入事實的發生和發展,是違背新聞職業規范的行為,因為這樣做必然造成“假事件”。人們想要了解的是傳媒以外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而不是傳媒參與制造的世界。新聞炒作有意強化事實的某一部分,遮蔽其他部分,這是造假行為,等于告訴人家的新聞被摻假了,這和我們購買了假冒偽劣東西的性質是一樣的。

我們從小就受教育:不能說謊。為什么到了社會上,連這樣簡單的是非判斷都不能做出來呢?利益的驅動遮蔽了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既然炒作本身就是有意說什么和不說什么,“良性的”炒作的界定就很難自圓其說。

在客觀報道事實的基礎上,新聞標題上強調某一點,這屬于新聞編排技術;如果有意遮蔽某一部分(排除保護隱私權的事例),突出另一部分,就有問題了。炒作作為一種手段,完全不能運用于職業的新聞傳播。所謂成功的新聞炒作,其本質是將傳播新聞服務于具體的商業目的,這是愚弄受眾。它是一種應該受到批評的“客觀存在”。

2.新聞炒作之風很風行,是否有違新聞的基本原則?

新聞炒作違背新聞客觀性原則,進而新聞真實受到挑戰,它是一種明顯的違反新聞職業規范的做法。例如2006年情人節那天,北京有一個物業保安在地下車庫的某一房間殺害了一個少女。對于這個事實,一家報紙的標題是《“男子劫殺17歲女孩”》,另一家報紙的標題是《“‘情人節殺手’搶劫小姐滅口”》。根據報道的具體內容,這個殺人嫌犯與被殺者沒有情感聯系。那么,前者的標題基本規范,后者使用“情人節殺手”定性于殺人嫌犯,便是典型的炒作。

再如,2003年關于某位在讀的博士生的人物報道,標題是:《“十面博士”懷揣兩支錄音筆》(主題)《身兼十份工作,五部聯系電話,四臺筆記本電腦全能無線上網》(副題)。為了有意突出這個人的“全能”,把博士候選人(即在讀博士生)說成博士,這就屬于炒作了。另外,把這么多的聯絡設備擺出來,說明這個人能干,也存在邏輯不通的問題,鬧得不好,讀者還以為這個人是修理電子設備的工人。一個年輕的學生,把他吹成如此的“全能”,其中必然存在水分,對他未來的發展未必是好事。2006年底,媒體關于北師大一個小女生的報道,也存在同類的問題,屬于新聞炒作,責任在于學校和傳媒兩方共謀。

2006年5月,北京某報發表一張偷拍的照片,郭晶晶下了大奔車、正在登上家門的臺階,文字報道的標題是《“大奔作證,霍晶情未了”》。內容完全是猜測郭與某大款兒子霍啟剛的關系,很無聊。這也是典型的炒作。該報通常被視為精英報紙,這樣的報紙也沒能闖過“炒作”這一關,不能免俗,傳媒炒作之風之烈,可見一斑。

2006年,關于王菲生孩子,以及某報關于她的前夫竇唯的報道,也屬于典型的傳媒炒作。王菲生了一個孩子,有一條事實性的報道足夠了,然而,娛記們卻非要得到王菲生孩子的現場照片,這就侵犯了人家的隱私權了。竇唯作為名人,可以報道,但是報道中把人家幾乎說成了神經病,涉及較多的純粹個人的且不完全屬實的細節,就侵犯人家的名譽了。

今年3月各傳媒關于“楊麗娟追星事件”的報道,已經遠遠超出了報道客觀事實這一新聞職業范疇,而是由傳媒推動事實的發展,有意集中報道的“事實”并非客觀發生的事實,而是一些記者制造的,這更是一種炒作。傳媒的這次炒作,低估了公眾,至少在網上遭到了相當的抵制,社會對傳媒的炒作也不以為然。傳媒的炒作到了這個份兒上,應該好好反思了。這次事件中,主流媒體,例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的言論起到了遏制作為,這是傳媒界內不多的一次對行業內行為的集中批評。

這些,其實都是炒作必然帶來的惡果。因為炒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導p強化部分新聞要素,以達到吸引受眾注意、獲取直接或間接商業利益”,一旦定義如此,真要做起來,怎么可能有限度呢?競爭的結果會迅速越過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造成各種新聞侵權。

3.娛樂新聞炒作的危害有哪些?受害者有哪些?

危害在于,道德上,造成對被炒作人的尊嚴受到侵害;法律上,可能導致侵權。受害者不僅在于當事人,公眾也是被愚弄者。最大的危害,是遮蔽了人們對于重大公共事物的關注。例如,2006年很多傳媒炒作王菲生孩子的時候,眾多市民性傳媒的頭版新聞都是這個事情,而七臺河煤礦的礦難新聞被邊緣化。傳媒將公眾的眼球轉移到一個演員生孩子,100多人的死難沒有人關注,傳媒在這個時候扮演的角色是可恥的!傳媒有提升公眾素質的社會責任,現在相反,傳媒在長此以往地不斷炒作中,降低著公眾的道德和政治素養。

當然,炒作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當事人或企業炒作,有意通過透露某種似是而非的緋聞或異常情況來吸引傳媒報道。這是企業或當事人的商業公關行為,公關與新聞報道本身是一對矛盾。傳媒在這種矛盾中,至少現在經常處于被擺布者的地位。有時是利益的驅動造成的,有時是被對方的公關技巧迷惑的。不論哪一種,結果都是:得到大利益的是發起方,得到小利益的是傳媒,被耍弄的是公眾。

4.有無一定的措施來減少炒作?

炒作,多數情況下屬于道德問題。新聞傳媒的炒作,原則上應通過新聞職業自律和各傳媒的內部工作規范來約束。個別觸犯法律的,當然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可以操作的諸多傳媒的職業工作規范,同時加強國際同行職業規范的傳播。例如英國BBC和英國獨立廣播委員會的自律,美國《紐約時報》的自律,加拿大《多倫多明星報》的自律等等。2006年9月,我編了一本書《自由與責任:國際社會新聞自律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主要內容是歐洲2005年關于傳媒自律的一項調查報告,涉及歐洲很多國家的新聞自律(包括東歐和南歐一些小國),目的也是為了讓我國的傳媒了解國際同行的工作規范。

我們的傳媒以前只是黨政機關的一部分,現在作為一個行業在運轉,一些人不知道什么叫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因而存在很多失范的現象。韓國1988年以后傳媒獲得了全面的新聞自由,一開始也出現很多職業失范現象,“紅包”現象很普遍,然而經過十幾年的調整,現在韓國新聞傳播的職業道德提升很快,各種失范現象基本得到控制,因而韓國沒有狗仔隊。原因之一,是社會的法治化進程較快,同時,各個傳媒內部的自律建設也較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