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9 10:2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苗圃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苗圃調查報告

篇1

關于我市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排放源的調查報告

根據《海南省林業局關于開展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排放源的調查的通知》(瓊林[2010] 48號)文件精神,為全面查清我市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科學制定和實施我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十二五”污染防治規劃,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我市生態安全,加快我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為此,我委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以森林檢疫站技術人員為主的調查隊伍,對我市林業系統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開展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做法

為確保調查的質量和效率,我農委組織了以森林植物檢疫站為主的專業調查隊伍,深入全市轄區內的藥劑儲存倉庫、木材廠(木材防腐劑)、各類苗圃等場所進行全面調查,重點調查上述場所有無儲存或使用氯丹、滴滴涕、六氯酚、毒殺芬、滅蟻靈、五氯酚納等殺蟲劑類持久有機污染物,逐個進行登記,詳細咨詢經營者使用殺蟲劑類持久有機污染物及管理情況,并向他們宣傳使用殺蟲劑類持久性有機污染排放源的危害性。

二、調查結果

篇2

本次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統的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按照省林業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縣野生林木種質資源(包括珍稀瀕危樹種資源)、栽培樹種(品種)種質資源、古樹名木、引進樹種(品種)種質資源,是為我縣林木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我縣現在和將來的林木遺傳改良提供服務。

二、調查對象和內容

(一)野生林木種質資源

指在我縣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長的樹種,包括珍稀瀕危樹種。調查的內容包括:種類、地理分布、單株或群體信息、生長情況等。

(二)栽培樹種(品種)種質資源

包括用材林、生態防護林、經濟林和觀賞樹木及花卉等樹種(品種)種質資源。調查的內容包括:種質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空間分布以及生長情況。

(三)古樹名木

指具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具有特殊文化歷史紀念意義的名木,以及人類活動密集區內樹體胸徑大于100cm的大樹等。調查的內容包括:古樹名木資源的類型、分布、數量及生長情況。

(四)引進樹種(品種)種質資源

指在自然分布區以外(省外、國外)引進的本縣沒有的樹種(品種)種質資源,已經適應當地環境條件,正常生長發育并獲得相應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調查的內容包括:引種樹種(品種)產地、引種時間、馴化方法、栽植立地條件、生長發育情況、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組織領導

(一)成立領導小組

全縣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由縣林業局統一領導,調查以各鎮辦為單位進行。縣林業局成立調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調查工作的組織協調。由分管局長任組長,成員由局財務室、營林站、果樹站、林政站、國有林場苗圃管理辦公室、森保護站相關人員組成。

各鎮辦要成立調查領導小組,負責本鎮辦調查工作的組織協調。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并確定林業站長靠上具體抓此項工作。

(二)建立調查隊伍

縣調查隊伍由縣林業局熟悉林木種苗工作的人員組成,以能夠識別樹種、品種,熟悉種質資源調查業務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主,相關站室配合。主要做好全縣種質資源調查的技術指導。

各鎮辦林業站是進行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的基本組織單位。鎮辦調查隊伍要以能夠識別樹種、品種,熟悉本轄區種質資源情況的技術人員為主,相關單位配合。要做好調查的發動、宣傳和組織工作,具體落實種質資源調查工作。

(三)任務分工

調查工作由縣和各鎮辦共同組織實施。

1、縣林業局

負責本縣各鎮辦調查工作的技術指導、協調和督導,幫助解決各鎮辦在調查工作中遇到的疑難等技術問題;負責本縣各鎮辦調查材料的審核、匯總以及上報工作;負責全縣林木種質資源標本的制作。

2、鎮辦林業站

調查工作以鎮辦為基本單位進行。各鎮辦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的面上調查工作,要保證種質資源調查材料的規范性和完整性,并報縣審核匯總。

3、國有林場、苗圃的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按照隸屬關系,由縣調查專業力量統一調查。

四、步驟與方法

(一)宣傳發動

縣林業局組織召開全縣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動員大會,動員部署全縣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并組織舉辦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技術培訓班,組織專家講解外業調查及內業整理工作的有關技術問題。各鎮辦種質資源調查領導小組要組織召開專門會議,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組成調查小組,在本轄區內全面啟動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并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種質資源調查的意義。

(二)收集資料

縣、鎮辦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機構要責成專人收集本轄區的有關資料,主要包括:本轄區的森林資源清查資料、林業區劃資料、果樹花卉及古樹名木等單項類種質資源調查資料、樹木或有關植物的考察報告、林木引種情況、良種基地建設、地方志、樹木志、植物志等方面的資料,將各種資料收集齊全。

(三)培訓和試點

縣林業局統一組織技術培訓和試點。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各鎮辦調查技術負責人員和調查隊員,使其全面理解技術規程、實施細則的規定,掌握調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試點,可以有效檢驗工作方案、技術規程以及實施細則的可操作性和各調查隊員對調查方法的理解,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隊伍的“實戰演習”。通過試點,統一調查方法,解決技術難題。

(四)外業調查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遍及全縣山、灘、村莊的各個角落,要把這些資源準確查清,是一項面廣、量大的細致工作。首先要深入發動群眾,憶查當地林木種質資源,同時,要組織召開各種座談會,了解當地林木種資源概況,各鎮辦在此基礎上,要確定重點村和非重點村,重點村以鎮辦行政村總數按比例確定(不足50村的按20%確定,超過50村的按10%確定),其余為非重點村。要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制定詳細的調查方案,明確調查方法,初定調查線路,在做好材料準備、調查工具準備和安全防護準備后,科學安排,進入實地調查,做到不漏、不重、不錯。

(五)內業整理

外業結束后,各鎮辦對所轄區域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后報縣,調查資料由縣進行全面審核,審核不通過的要退回進行補充調查。縣按照規定格式進行全縣統計匯總,并以縣為單位編制調查工作報告和報表,上報市調查辦公室。

(六)督導檢查

為了保證調查工作的嚴肅性,督導檢查工作貫穿于全縣種質資源調查工作的全過程。調查工作啟動后,各鎮辦要階段性自查,縣林業局根據調查進度情況隨時到鎮辦及有關單位,對調查及現場調查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五、時間安排

(一)2015年6月10日-2015年7月31日

1、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做好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的宣傳發動工作。

2、各鎮辦建立林木種質資源調查隊伍。積極做好調查各項準備工作,并制定本鎮辦的具體調查方案。

3、此階段主要是開展外業調查工作。重點抓住林木的生長季節,完成外業調查工作。

4、開展專業指導。期間縣調查人員到各鎮辦指導、督導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

(二)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10日

1、各鎮辦主要開展內業整理工作。對已完成的外業調查材料全面整理,形成紙質、電子版兩套資料。

2、各鎮辦為避免遺漏和重復,做好補充調查工作。

(三)2015年8月11日-2015年8月20日

1、內業匯總。各鎮辦將調查匯總資料(紙質、電子版)上報縣林業局,縣林業局將各鎮辦上報資料進行審核匯總。審核不合格或不完善的要限期進行重新調查和補充調查

2、檢查驗收。鎮辦所有工作結束后,縣林業局組織對各鎮辦調查工作進行驗收。

(四)2015年8月21日-2015年9月20日

1、全縣匯總。縣林業局根據各鎮辦調查數據、統計匯總材料進行統計分析匯總,撰寫《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報告》。

2、縣林業局編制完成調查工作報告和報表,上報市林業局。

六、工具準備

1、器材:GPS手持機、數碼相機(1600萬像素以上)、電腦、鋼卷(圍)尺、皮尺(10米、50米)、計算器、望遠鏡等。

2、表格與文具:調查用表、調查用圖、鉛筆、粉筆或臘筆、文具盒、工作包。

3、標本采集器械:采集箱(袋)、標本夾、高枝剪、枝剪、放大鏡、吸水紙、臺紙、透明紙、浸制試劑、烘干機等。

4、其他:藥品、防護服、安全用具等。

篇3

摘 要:紅松是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天然林的主要樹種。近年來,東北林區為探索新經濟增長點,紅松堅果產業發展迅速。本文針對黑龍江西部以樟子松作砧木進行異砧嫁接紅松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供林業生產單位借鑒。

關鍵詞:黑龍江省西部;異砧嫁接;紅松堅果林;對策

1 嫁接紅松主要問題

1.1 異體排斥

樟子松嫁接紅松的親和力在嫁接多數表現還可以,5~10年后有的樟子松嫁接紅松這種不親合現象表現出來,表現為嫁接口處流脂、“大小腳”、梳狀分離等異體排斥作用,嚴重的使接穗生長部分被砧木樹體擠出而枯死。高枝嫁接樹體高大還存在風折問題。

1.2生長速度不同

樟子松和紅松,不論在早期還是在中、晚期,它們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嫁接成活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幾倍,營養生長旺盛影響繁殖生長,這也是普遍公認的事實。現象之一:樟子松嫁接紅松,由于春季是紅松生長旺盛時期,紅松主枝生長過快,而根部的樟子松供應的水份和養份滿足不了紅松生長需求,加之,春季風大氣躁,致使主生長枝側倒或枯萎。現象之二:“大小腳”問題。

1.3壽命不一致

天然紅松壽命長達300~400年,在生長條件適宜的地方,壽命長達500年左右,人工林紅松主伐年齡81年;天然樟子松壽命一般年齡達 150~200 年,有的可達 250 年,人工林樟子松主伐年齡41年。

樟子松壽命是紅松的一半,人工營造的樟子松樹齡到50年就進入過熟林,其根、枝、干部早已開始老化,甚至枯死。不難看出,對樟子松嫁接紅松的紅松成活、成材、結實影響非常大。

1.4 異砧嫁接紅松個別年份成活率、保存率不高

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半干旱地區大面積推廣栽培異砧嫁接紅松林。采用樟子松容器苗圃地嫁接和原地樟子松高枝嫁接芍址椒ā

黑龍江省龍江縣錯海林場和龍興林場從2004年開始進行異砧嫁接紅松,每年在圃地利用4~6年生的樟子松容器苗嫁接紅松達上萬株,當年成活率均較高,經過越冬,嫁接的紅松死亡嚴重。尤其秋天和翌年春天較干旱的年份更嚴重。嫁接平均成活率40%~50%,好的年份達70%~80%。移栽大地異砧嫁接紅松苗,在自然條件較差的環境有逐年死亡現象。

龍江縣魯河鄉從2004年開始試驗進行樟子松嫁接紅松,多數采用高枝嫁接。到2008年末樟子松幼樹嫁接紅松1240多hm2,雖然經過幾次嫁接,平均嫁接成活保存率僅在30%~40%之間,好的僅有70%左右,且僅在渦風向陽的幾個地方,面積和數量很小,絕大部分都未嫁接成活。

1.5異砧嫁接紅松栽培面積小,時間短

《異砧嫁接紅松國材針葉用材林研究》成果成果于1980年開始,歷經14的時間,由黑龍江省牡丹江林科所主持完成的。于1993年9月,黑龍江省科委組織專家鑒定。1999年科學技術部關于下達《“九五”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指南項目(六)》“異砧嫁接培育紅松速生用材林”列入推廣項目。研究和推廣項目重點在東部山區牡丹江地區開展。已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紅松異砧嫁接最早從1991開始,試驗地在龍江縣錯海林場。當時砧木選擇4年生樟子松容器苗,嫁接紅松2000穗,成活達60%。

從2004年開始,龍江縣魯河鄉大面積開展異砧嫁接紅松建立果、材兼用林,多采用樟子松的幼林高枝嫁接紅松的方法,面積近1333hm2,保存率達30%~40%。目前已開花結果,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這同時,大慶紅旗林場、甘南縣甘南林場和黑河市西崗子林場等地也開展了以樟子松為砧木的紅松嫁接試驗。數量不大,嫁接年齡較小,多在圃地內嫁接,高枝嫁接的不多,嫁接成活都不錯,但后期成林效果尚需進一步觀察。

2對策與建議

2.1穩妥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造林

樟子松嫁接紅松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尚未得出實驗結論之前,應在各個地類、各個區域繼續進行小面積試驗研究,不能盲目發展,大面積發展。通過小面積栽植,全面探索、總結經驗、解決技術難題,逐步擴大規模,才能使樟子松嫁接紅松成材、成林、成功。

樟子松嫁接紅松應選擇水肥條件較好的土壤、山的陽坡和沙地進行發展,最好選擇有森林環境地域發展,并營造紅松和其他樹種的混交林。環境條件好的地區可以小規模地發展異砧嫁接紅松堅果林,采取集約化經營管理,盡可能滿足紅松生長的環境條件。另外,為了增加地區的園林綠化樹種和旅游度假場所的游藝項目(采摘園),也可適當發展異砧嫁接的紅松。土壤瘠薄,土壤為石質土、風沙土、白漿土等土壤類型區域嚴禁栽植。

2.2積極穩健發展異砧嫁接紅松苗木

樹木嫁接技術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嫁接技術較易掌握,易于普及。應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國有苗圃、林場苗圃和其他有實力的實體單位培育異砧嫁接紅松苗木,降低苗木成本,但也不能盲目的大發展,要靠政府調控,要靠市場調節。目前單株異砧嫁接紅松苗木價格在5.50元左右,而牡丹江地區單株異砧嫁接紅松苗木價格在3.50元左右。

在培育異砧嫁接紅松苗木過程中,抓好砧木培育,把好采集接穗的采集和保管關口,在天然林優樹(樹齡120~160年)上采的接穗,人工紅松林(樹齡25~40年)中選穗。

2.3切實做好異砧嫁接紅松林營建各個環節的技術管理

營建紅松果林最主要的是異砧嫁接紅松造林的成活問題,其次是紅松結實。紅松對立地條件要求很嚴格,如果在其自然分布區之外進行規模生產,使紅松成活、成材、結實,必須進行科學試驗,精心培育,規范經營,扎扎實實做好后期營林管理工作。

2.4開展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的系統研究工作。

目前看,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實施時間短,規模小,開展的研究工作零散,不系統,隨機性大,雖然進行了試驗和生產栽培,得出的結論是初步的,僅憑幾個點、少量的紅松嫁接苗及嫁接幼樹還不能足以說明該地區是否真正可以發展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實事求是的、客觀的、科學的來講,樟子松嫁接紅松的一些問題還未弄清楚。因此,在東北半干旱地區開展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的系統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建議有關部門立項開展專題研究工作。重點開展異砧嫁接后的紅松適應性,抗逆性,嫁接技術,栽培技術等,為該項目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曹明全,畢廣有,王福森,黑龍江省地方林業發展紅松堅果林的調查報告[J],防護林科技,2010(4):93-95

[2]舒鳳梅,應用嫁接法建立紅松堅果園技術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2(4):9-10

[3]李強,嫁接技術培育紅松堅果林的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8):18

篇4

一、林業產業發展優勢

1.林果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昌吉市現有鮮食葡萄3500公頃,主要分布在三工鎮、六工鎮、大西渠鎮,品種以紅提為主,搭配品種有巨峰、夏黑、克瑞森、紅巴拉多等近8個品種。貯藏保鮮庫720座,庫容量8萬噸,每年貯藏葡萄5萬噸。注冊鮮食葡萄合作社26家,種植面積近1333.3公頃,種植規模在33.3公頃以上的有11家,其中,千畝以上規模的有5家,帶動農戶發展葡萄種植478公頃。合作社通過農戶入股,將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種植,通過鮮食葡萄“產、存、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實現鮮食葡萄生產、管理、存貯、銷售“四統一”。鮮食葡萄銷售主要通過商家上門收購、合作銷售商、進超市、進批發市場、自銷等方式。近幾年來,已逐步銷往廣東、北京、上海、湖南、安徽等地,尤以惠祥果蔬合作社鮮食葡萄主銷全國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綜上所述,鮮食葡萄實現規模化種植,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明顯。

2.釀酒葡萄和酒莊現狀及優勢分析

目前,昌吉市共有葡萄酒莊9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000噸左右,在全州僅次于瑪納斯縣。創立了印象戈壁、遺韻干紅、西域使者、爵士莊園、那克西王等12個品牌近80個品種系列的葡萄酒。近年來,昌吉市本土葡萄酒分別獲得國際獎項6個、國內獎項7個、疆內獎項4個,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暢銷渠道進一步暢通。以一韻酒莊、重力酒莊、印象戈壁為代表的酒莊休閑旅游業已具雛形,初步形成了餐飲、健康教育、葡萄酒文化展示、現場體驗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模式。葡萄酒莊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全市釀酒葡萄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休閑旅游業的發展。

3.種苗花卉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昌吉市苗木花卉總面積3320公頃,苗木、花卉品種達200多個,規模66.7公頃以上生產、銷售公司12家,苗木專業合作社35個。目前,昌吉市分別有省級苗圃、自治區林木良種苗木穗條冷藏庫1個,有自治區重點林木良種生產基地2個。年產值在300萬元以上具有示范引領和特色的企業有4個,通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全市524個經營戶的發展,1萬余人從事種苗花卉產業服務,全市年出售各類苗木647萬株,667米2平均銷售收入約8000元,667米2投入約3500元,三產投入約1000元,667米2銷售純利潤約3500元以上,年銷售純利潤約9711萬元,農民人均來自種苗產業純收入970元。

二、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產業政策扶持,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對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引進、選育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對苗木、花卉品種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創建等重視程度不高。

2.林業產業基地建設質量不高,發展緩慢

一是種苗花卉生產還是以個體經營和家庭經營為主,品種多而雜,苗木質量參差不齊,標準化生產能力嚴重滯后,未形成規模化、品種化、良種化、標準化、現代化的種苗花卉企業。二是低產、低質和低效經濟林面積較多,果品品質不高,新品種引進、培育、推廣少,技術對產業的支撐力度不夠,優勢特色品種不明顯。

3.缺少技術,發展后勁不足

技術力量薄弱,有效的新技術不能及時普及。多數農戶缺少技術,不懂管理,實際生產情況與干果經濟林需要的綜合豐產精細管理相差大。森林旅游業起步晚、底子薄,從景區建設的前期投入到景區運行管理,缺乏資金來源和技術人才,致使發展不平衡。4.林業產業鏈條短林果種植技術粗放,廣種薄收,果品品質低,檔次下滑,銷售價格不高,外銷途徑受限;有機、綠色產品認證意識不強,品牌意識弱,市場認知率低;未形成統一銷售集群,合作社未向建成區域性、產業性聯合社轉型;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培育品牌的意識不強,“產、存、銷”一體化的利益鏈沒有形成。種苗花卉標準化生產能力嚴重滯后,技術力量薄弱,專業化分工不明確,產品結構優化缺乏;新品種引進、培育、推廣種類少,缺乏突破性品種,技術對產業的支撐不夠;種植模式落后,未形成規模化經營;機械化操作能力差;規模化的種苗花卉龍頭企業少,品牌意識淡薄,帶動效果不明顯,產業鏈條短,資源利用率不高;缺乏大型的苗木集散中心和網上交易平臺,行業信息不對稱,市場開拓不足,競爭力較弱,覆蓋范圍偏小,結構性過剩和結構性緊缺并存。

三、林業產業發展措施

1.林果產業發展措施

①打造高水平聯合社,提質增效,創新產品經營銷售方式對經營業績優良、收益較高、帶動效果明顯的合作社予以扶持,按照“一鄉一社一品牌”的模式建立聯合社,發揮合作社各自優勢,確定職責,明確分工。依托福林葡萄合作社、艦輝合作社率先在全市成立三工鎮鮮食葡萄種植協會,形成集“生產、管理、存貯、銷售、深加工”為一體的葡萄種植聯盟,力爭在3年內,建立鮮食葡萄聯合社4個。通過聯合社的示范帶動,優質果園的建設帶動,有效整合資源,提品質,促銷售,引導帶動更多農戶向精細化種植轉型,實施有機栽培管理。推廣品牌效益,對林產品統一包裝、統一粘貼品牌標識、二維碼標識,統一定價,統一銷售,最終創建昌吉市葡萄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②立足特色優勢,規范引導,發展“新、優、特、精”特色林果產業堅持“穩定面積、優化品種、更新技術、提質增效、開拓市場”的發展思路,以三工鎮福林葡萄合作社、艦輝合作社、六工鎮惠祥果蔬合作社等為代表,加快優質標準化示范園、葡萄簡約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設,改良林果品種,推進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提升果品產量和品質。③推廣葡萄酒產業發展,打響品牌,實現葡萄酒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融合依照昌吉州第一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7~2020),打響天山北麓葡萄酒產區品牌,實施國際葡萄酒城行動計劃。依托蕓農莊、重力酒莊、一韻酒莊、華陽特酒莊,推動葡萄酒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融合,通過酒莊帶動農家樂及酒莊旅游文化,2017年新增酒莊+餐飲+旅游+酒文化產業園經營模式2家。以昌吉市美食文化節為平臺,舉辦昌吉市葡萄酒節,提高葡萄酒知曉率,擴大影響,促進酒莊產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

2.種苗花卉產業發展措施

①補短板、去庫存,推動種苗花卉產業發展一是去庫存,增加農民收入。要發揮苗木花卉產業,必須要有相關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保障[1],利用“項目建設年”有利契機,結合林業重大項目建設,由林業局牽頭,將新疆興惠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烏魯木齊江南園林藝術有限責任公司、昌吉市家林苗木專業合作社、昌吉市利博苗圃等苗木企業聯合,成立苗木花卉協會,積極與各項目部對接,推廣使用本地苗木,帶動種苗市場去庫存,解決種苗銷售難的問題,帶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借助農益寶電商平臺和移動、聯通短信及微信等通信工具,各類銷售信息,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典型帶動,示范突出,穩步發展,提高品質。要增強發展苗木花卉產業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就必須培育龍頭企業[2],依托各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在六工鎮、濱湖鎮、佃壩鎮、大西渠鎮、中山路苗圃村穩步發展40公頃集中連片、樹種多樣、規格齊全的“精、特、優、新”高檔綠化種苗基地。在二六工鎮、農業園區,引進花卉新品種8~10個,發展花卉種植面積在20公頃以上,帶動全市苗木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標準化、高規格、精品造型、私人定制苗木方向發展,提升苗木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將苗木銷往全疆各地,逐步打開疆外其他省份及國際市場的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②重融合,抓延伸,推動林下經濟及特色養殖業發展依托新疆興惠園林有限責任公司林下養殖的土雞加工,打造“好食客”品牌,發展線上互聯網、線下實體店發展模式,產品銷往北京、西安、浙江、廣東等10個省份,月銷售額達到30萬元左右。發展有機牛、羊、馬肉產品,水產產品,有機蔬菜加工等,帶動昌吉市新林苗圃、昌吉市利博苗圃與特色養殖企業強強聯合,開展精細化苗木管理和林下養殖加工、銷售,輻射帶動周邊種苗經營戶發展林下經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為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使其成為振興林業產業經濟、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作者:吳詠霞 單位:昌吉市林業局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職生;創業現狀;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4-0104-02

大學生數量的急劇膨脹給就業問題帶來了巨大沖擊,農業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不少園藝園林單位在招聘時對學歷的要求逐漸提高,并且需要具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在對畢業生跟蹤調查中發現,用人單位認為員工綜合知識、實踐動手及創新能力、敬業精神是成為園藝園林專業創業型人才所應具備的最為重要的素質。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要求未來的勞動者不僅是生產環節中的操作者、新產品的開發者和新技術新工藝的實施者,還應該是計劃管理服務的經營者。這些都要求未來的勞動者具備多方位的職業轉換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1]。在校大學生群體作為潛在的未來創業的生力軍,其對創業的認識與意愿有助于推進大學生創業實踐。

一、調查方法及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于2010年4月進行,以蘇州農職院園藝園林專業在校學生及剛畢業一年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深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76份,回收率為94.00%,本次調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樣本。在有效問卷中,男生168人,占總人數的44.68%,女生208人,占總人數的55.32%,園藝技術專業112人,園林技術專業124人,園林工程技術140人,2007級80人,占總人數的21.28%,2008級153人,占總人數的40.69%,2009級143人,占總人數的38.03%。

二、當前園藝園林類高職生創業現狀研究結論分析

(一)具有一定創業意識,但缺乏主動性

據統計,被調查的376名學生中有81.42%的學生考慮過有創業打算,可見,園藝園林類高職類學生對創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強烈的興趣,具有勇于創業的勇氣和精神。從性別分布情況看,男生創業動機比重明顯超過女生。但這種創業的動機主要來源于朋友和大眾傳媒的影響,占60.35%,但真正在校期間或畢業一年之內進行創業的人數并不多,通過與學生深入訪談,發現他們缺乏主動創業意識,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就業時追求職業的舒適穩定,不愿承受創業的艱辛與風險。

(二)學生創業能力、基本技能和實際參與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

據調查,大多數同學感覺自己缺乏創業能力,信心不足,而且抗挫折能力不強,開拓進取意識不足,對社會問題認識不到位,往往處于理想化狀態。一旦理想與現實出現差距,就會情緒低落或者喪失信心,說明創業心理教育匱乏。

大多數學生對創業的有關政策、法規不是很熟悉,據統計,只有25.34%的學生對創業計劃書的書寫要求的認知程度比較熟悉,73.52%的學生認為現有的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創業的要求,希望開設創業指導課程的達到80.19%,體現了大學生對創業教育認識的一種渴望,也說明高等職業院校的創業教育需要更深入具體的展開。在回答“您希望通過怎樣的途徑獲得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時,選擇“親身實踐”的占64.15%,說明學生也十分希望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積累創業經驗。在回答“在創業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什么”時,42.23%學生選擇資金不足、沒有好的創業方向,55.56%學生選擇經驗不夠,缺乏社會關系。88.68%學生希望學院提供創業場所、實驗設備等環境和服務,這說明學校要重視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創業活動場所和啟動資金,以滿足學生的創業需要。

三、開展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大學生中創業教育的理念,加強學生創業意志的培養

首先,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逐步認識創業道路的多樣性、更深一步了解創業的內涵,從而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參加學校的創業實踐活動、配合學校的創業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專業知識對創業的指導性作用,鼓勵學生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去尋找創業靈感。如我院教師在主干專業實踐教學時以項目為引導,培養學生創業創新意識。以園林專業為例,開展園林植物生產、園林植物保護、園林植物養護、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施工等項目訓練,綜合提升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

其次,加強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園藝園林類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并不富裕,年齡大約在18~21歲之間,他們在心理上正處于向成熟過渡的階段,世界觀也逐步形成,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周圍的環境能對他們的思想行為產生較強的沖擊與影響[2]。再加上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失利的落榜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估計較低,在自主創業的問題上認識得不夠全面深入,對創業缺乏信心。因此,在開展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并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變化給予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院每年都開展創業經驗交流活動,邀請創業成功的畢業生返校作報告,促使學生對創業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克服自卑的心理。

第三,樹立大學生創業典型,增強輿論宣傳的生動性。通過典型帶動激發在校大學生獨立自強、創業進取的精神。如來自我院園林工程專業的徐忠屆同學創辦的蘇州市蘇葉綠化養護有限公司,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年的創業目標。這不僅讓這個還未出校門的“學生老板”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還讓他成為了學生們追捧的“創業明星”,使學生們認為創業和自己并不遙遠,營造了校園創業氛圍,進一步推進了我院的創業教育。

(二)加強對教師的創業教育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創業教育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豐富、全面的專業知識,以及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實踐經驗與組織能力。蘇州農職院每年通過安排教師參加創業培訓班,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給予教師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幫助教師在指導學生創業實踐活動上可以切合實際、有利高效。目前學院實施了學生創業導師制,即“導師+項目+團隊”模式,即導師帶領幾名學生共同參與創業項目建設,導師結合自身研究領域的發展情況,給學生指明創業的發展方向。

(三)加強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推進創業教育組織建設

加強創業實踐活動,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接受創業能力的基礎訓練,幫助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磨煉創業意志,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業水平。

首先,搭建社團活動平臺,構建項目化管理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創業論壇,舉辦創業知識培訓班,通過項目化管理模式開展學生創業活動,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和熱情,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其次,開展創業實踐的社會調研。高等職業院校應鼓勵大學生參加調研活動,并為大學生的調研活動提供機會,在政策和資金上要大力支持;在調研項目和內容上要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在調研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更正與完善創業目標。如蘇州農職院經常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平臺,為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活動。

最后,建立大學生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可以利用校內外資源建設創業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創業體驗。例如,蘇州農職院在校內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園,為學生創業工作的展開提供辦公場所、啟動資金和一定的咨詢服務與指導,成為學生邁向社會創業的“加油站”和“練兵場”(主要流程見圖1)。另外在校外還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將合作企業的創新項目引進校園,將校內師生共同參與的科研項目帶進企業,營造工學結合、校企共育創業人才的土壤,孕育創業人才。在創業孵化基地(苗圃地、標本園、溫室等),設立學生自主創業園區,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學生以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獨立經營生產項目,投入產出和風險均由創業團隊自擔,校內及企業雙導師負責創業全程的技術及管理等方面的指導,形成學校、企業、學生三位一體的創業聯合體。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林業產業;現狀;制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1012402

1引言

林業產業發展事關我國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促進林業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現階段我國林業產業主要包括: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以木本糧油、干果為重點的林產品深加工及資源綜合利用的設備制造等。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全力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時期,石屏縣能否抓住機遇,進一步推動林業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引導產業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正確處理興林與富民、改革與穩定、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實現林業產業興林富民的發展目標,是今后工作中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如何做好林業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需要我們理性思考,認真對待,準確把握和積極實踐。

2石屏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石屏縣是一個“九分山有余,一分壩不足”的山區縣,全縣最高海拔2551 m,最低海拔259 m,縣城年平均降雨量為775~1148 mm。全縣國土總面積303700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32954.7 h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6.7%。活立木總蓄積量6258670 m3,森林覆蓋率61.52%,林木綠化率72.80%。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108180 hm2,建成“三結合”農村戶用沼氣池25400口,占農戶總數的36.8%,沼氣示范村353個,占自然村總數的37.5%。

全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按照“依托項目、長遠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發展要求,把林業產業發展作為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建設項目強力推進,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石屏縣山區綜合開發的若干政策意見》、《石屏縣加速林業發展的決定》、《石屏縣進一步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在積極實施好退耕還林及鞏固成果、珠江防護林、封山育林、生態公益林保護和農村能源建設等林業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和低效林改造等林改配套改革工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綠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使林業產業發展逐年得到發展壯大。并充分調動廣大林農的生產積極性,林業產業助農增收成效顯著。2007~2011年,全縣共完成人工造林38646.7 hm2。規模接近和超過3333.3 hm2的有竹子、楊梅、柑桔等;超過13333.3 hm2的有核桃、速生桉;超過66666.6 hm2的有云南松。全縣目前發展楊梅6800 hm2,柑桔1500 hm2,竹子4380 hm2,核桃20026.7 hm2的,速生桉13666.7 hm2,為推進全縣“生態立縣、興林富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林業產業在綠化宜林荒山荒坡,改造提升低效林、殘次林品質的同時,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綠色產業培植初見成效。

3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3.1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石屏縣林業產業取得較快發展, 2011年全縣林果總產值雖然達到6.24億元,但在地方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較低。畝均林地產值僅達到178元,相比本地區農田農地畝均產值來說還較為低下。核桃種植面積雖然達到20026.7 hm2,但因氣候條件和管理方面因素影響,保存率和掛果率面積不大,保存率平均為60%左右,掛果面積僅約2000 hm2,對拉動農民人均增收的貢獻效果不明顯。近年發展迅猛的速生林,因普遍不到正常采伐期和遭受低賾暄┰趾τ跋歟尚未產生效益,2家林產品加工企業因原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另外,全縣林產業種植適宜區大部分在山區,受交通條件、經濟基礎、思想觀念、文化素質等影響,大多數山區林農疏于管理,病蟲害防治工作滯后,導致效益不明顯,制約了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盡管縣鄉有關部門不斷加大管護培訓和督促檢查力度,但由于認識不到位和觀念轉變力度不大,導致大部分種植戶只種不管,不能有效形成“三分栽、七分管”的有利局面。總體來講,全縣林產業效益及規模都不大,效益不明顯。

3.2制約因素分析

3.2.1林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目前全縣生產的楊梅、核桃、甜龍竹、野生食用菌等主要產品,基本上沒有加工就進入市場,抗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而且隨著大面積新發展的楊梅、核桃在3~5年后陸續掛果,全縣林果產量將逐年遞增,而全縣缺少林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帶來的產業培植影響將日趨明顯,林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問題將成為林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和林農增收致富的制約主因。

3.2.2自然因素影響大

受2009~2013年連續干旱天氣及“倒春寒”的危害影響,縣境內部分苗圃和新植經濟林樹種遭受干旱和低溫災害,造成新植苗木成活率低,果樹掛果少甚至不掛果,損失嚴重,極大挫傷了山區群眾發展林果生產的積極性。

4對策及建議

4.1強化措施引導發展

通過采取補植補造和加強管理等措施,使全縣核桃保有量穩定在20000 hm2左右,適度發展早實核桃和美國山核桃;提倡林糧間作,高效利用和保護現有耕地,推廣林果經濟;以“美麗家園建設”及“橋頭堡建設”等契機,抓好石屏特色與林產業工作重點的有機結合,積極發展和扶持能夠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促進林業產業種植和管理結構升級的項目,正確引導林產業發展方向,為林農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務,使林農得到實實在在的林產業發展實惠;圍繞縣林業產權管理服務中心被列入國家標準化建設的發展契機,進一步規范和推進林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實現森林資源優化配置。

4.2爭取項目和建設資金投入

林業產業建設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投資、合作和參與,也需要企業、單位、其它投資主體和廣大林農踴躍參與投資投勞。為保障全縣林業產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要爭取更多財政資金和建設項目投入,整合和統籌安排涉農資金扶持林業產業建設,不斷增加產業發展撫育管護資金投入和金融信貸支持,進一步激發群眾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通過資金和項目的不斷爭取,逐年改善產業發展中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電力、貯運保鮮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優良品種引進,提高種植戶抗旱保苗知識和技能,盡量避免和減少干旱、低溫對種植造成的損失,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4.3壯大林產品加工a業,提升產品效益延伸度

農民要擴大收入,必須對林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建立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企業。開展產業示范項目建設,解決當前核桃、楊梅等產業加工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資源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等問題,打造工藝成熟、符合標準化生產、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為果農提供銷售市場,為社會提供綠色食品,推動產業鏈延伸,同時也使林產業進一步壯大。同時,積極做好新品種選優或引進,培育優良接穗,引導林農逐步淘汰劣質品種,使林產品結構日趨合理,帶動石屏縣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4.4加強科技推廣

利用科技三下鄉、科技服務入戶、現場指導和培訓,不斷提升科技對林業產業發展的貢獻率。依靠科技支持和加大生產投入,進一步狠抓規范化種植,科學中耕、施肥、疏枝、病蟲害防治,科學采果、貯運等生產技術,重點督促農戶按種植技術要求做好撫育管護和抹芽定干、整形修枝等管理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地好經驗、好做法,注重典型引路,實行分類指導,推進規模化、生態化、效益化發展。

4.5著力抓好現有森林的撫育管理

充分利用國家對森林撫育的補貼政策,加大對現有森林的撫育力度,不斷提高林地生產力。每年安排3333.3 hm2森林撫育任務,不斷增加森林蓄積量,提高單位面積產值。

5結語

石屏縣林業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優勢明顯、前景廣闊,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市場辦法和市場手段, 創建名、特、優品牌,林業產業的發展必將為石屏“美麗家園建設”和 實現興林富民目標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林地;資源保護;利用現狀;發展對策;貴州惠水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234-02

林地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的基礎。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是林地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綱要,是發展現代林業的首要前提。林地也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保障木材及林產品供給、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國務院明確要求“要把林地與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視林地保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好林地資源的保護利用,不斷增加森林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保護和發展林地資源,關系到國土生態安全,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該文根據惠水縣林地保護資源的實際情況,指出在林地保護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林地保護利用的建議,以為林地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參考。

1 惠水縣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

惠水縣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北鄰貴陽,西及安順,地處東經106°23′20″~107°05′14″,北緯25°40′26″~26°17′45″。縣域東西寬72 km,南北長68 km,少數民族占58%。惠水縣屬喀斯特盆地地貌,漣江縱貫全境,漣江沖積平原面積90 km2,土地肥沃,阡陌縱橫,平疇綠野,生機盎然。

1.2 氣候特征

惠水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5.8 ℃,≥10 ℃積溫4 797.5 ℃,年均日照時數1 318.3 h,無霜期282 d,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8 ℃,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3.9 ℃。年均降雨量1 213.4 mm,相對濕度7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

1.3 林業發展概況

在“十一五”期間,生態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十一五”規劃目標的45%,林業各項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林業產業進一步壯大,林業干部隊伍得到充實,為今后林業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積極條件。

1.3.1 用材林基地建設情況。在“十一五”期間,用材林基地建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通過植被恢復費項目、珠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貧困林場補助項目等完成用材林造林745.3 hm2,其中鄧恩桉653.3 hm2,馬尾松92 hm2。

1.3.2 經濟林基地建設情況。依托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鞏固退耕還林項目、植被恢復項目等,使惠水縣經濟林建設規模不斷加快,在“十一五”期間完成經濟林造林968.7 hm2,其中“牛肉紅”金錢桔458.1 hm2,核桃297.3 hm2,金銀花113.3 hm2,茶葉100.0 hm2。

1.3.3 林產品生產加工情況。林產品加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在2004年組建的惠水縣擺金長青松香廠于2005年開始進行松香加工,年加工能力500 t,加工產值325萬元;二是2007年通過招商引資項目組建了惠水縣林豐木材制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為5 000 m3,年加工產值560萬元。

1.4 林地資源現狀

現有林地138 388.38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74 892.46 hm2,占林業用地的54.12%;疏林地1 123.28 hm2,占林地的0.81%;灌木林地42 935.59 hm2,占林業用地的31.03%;未成林造林地12 640.99 hm2,占林地的9.13%;苗圃地4.7 hm2,占林地的0.003%;宜林地6 334.22 hm2,占林地的4.58%;無立木林地(含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其他無立木林地)457.14 hm2,占林地的0.33%(圖1)。森林覆蓋率41.28%,林木綠化率47.58%。惠水縣林地具體分類如下。

1.4.1 林地按經營類型分類。公益林99 000.00 hm2,占現有林地的71.54%;商品林39 388.38 hm2,占現有林地的28.46%。在公益林中,重點公益林44 526.67 hm2(均為國家級公益林),占公益林的44.98%;一般公益林54 473.33 hm2,占公益林的55.02%。在商品林中,重點商品林6 671.06 hm2,占商品林的16.94%,一般商品林32 717.32 hm2,占商品林的83.06%。

1.4.2 林地按權屬分類。權屬為國有的林地2 490.8 hm2,占林業用地的1.8%。權屬為集體的林地135 897.58 hm2,占林業用地的98.2%。

1.4.3 林木按起源分類。天然起源的林地107 123.83 hm2,占81.41%;人工起源的林地24 468.49 hm2,占18.59%。

1.4.4 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按林種分類。林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3項面積118 951.33 hm2,占林地的85.95%。按五大林種分類分別如下:防護林84 315.64 hm2;特種用途林130.00 hm2;用材林31 095.42 hm2;經濟林2 015.60 hm2;薪炭林1 394.67 hm2。防護林、特用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面積比例70.9∶0.1∶26.1∶1.7∶1.2。

2 林地保護利用措施及成效

2.1 多措并舉,林業工程穩步推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一方面通過生態工程建設、社會造林等途徑,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另一方面通過改灶改燃、沼氣推廣、農村電網改造、勞務輸出等措施減少森林資源消耗。幾年來,森林資源得以保護和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縣共完成生態工程造林13 900 hm2,其中人工造林5 300 hm2,封山育林8 600 hm2。按工程分類:退耕還林3 300 hm2;珠防工程5 100 hm2;植被恢復費項目1 046.67 hm2;石漠化綜合試點治理工程4 280 hm2;農業綜合開發名特優經濟林項目完成人工造林66.67 hm2,鞏固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完成人工造林106.66 hm2。完成投資2 799.5萬元。通過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石漠化退化。

2.2 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全縣不斷加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林業建設成效顯著。一是種苗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新建了雅水、三都、蘆山等15個林業站站房共2 324.58 m2、林業派出所辦公樓880 m2,馬尾松采種基地綜合樓496 m2;三是2008—2010年連續3年公開招聘17名高校畢業生,為林業站增添了技術力量;四是辦公條件明顯改善,各種辦公設施、設備得到加強;五是加強撲火隊伍建設,建立了4支專業撲火隊伍,32支業余撲火隊伍,添置滅火機108臺、割灌機8臺等相應的防火器具。

2.3 林業災害防治和資源監測管理逐漸加強

“十一五”期間,惠水縣在縣委、縣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縣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能作用。為切實抓好惠水縣森林防火工作,縣森林防火指揮部每年都要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研究安排和部署全年的森林防火工作。一是逐級簽訂防火工作責任書,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確保組織領導到位,思想認識到位,宣傳教育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問責倒查到位,追究處理到位。二是加強撲火隊伍建設,及時組織撲救。三是建立防火預警體系。

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工作逐步步入正軌。在“十一五”期間,惠水縣沒有大面積森林病蟲害發生,發生的病蟲害主要以營林措施進行處理,無公害防治率均在90%以上;為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設置監測樣地47個(固定樣地7個,臨時樣地40個),每個季度1次病蟲害短期預報,測報準確率100%;全縣育苗面積926.67 hm2(含花卉面積),產苗量10 354萬株,實施檢疫面育積926.67 hm2,實施產地檢疫10 354萬株,產地檢疫率100%。監測和防治工作基本做到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法制化。利用遙感影像數據、林業基礎地理信息地面調查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等作為基礎數據層,建立覆蓋全縣的森林資源監測網絡及監測目標資源數據庫,構建滿足縣級各種應用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

3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1 建設項目對林地需求量大,保護與利用矛盾日趨突出

惠水縣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較快,各項建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園區建設、城鎮建設、高速公路路網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采礦等建設項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

3.2 粗放利用林地狀況較突出

部分工業用地的林地利用率不甚理想,沒有有效合理利用征用的林地。一些鄉鎮的砂石礦廠、小煤礦不僅破壞森林景觀,也造成了林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浪費。

3.3 森林防火工作仍需加強

森林防火宣傳工作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由于部分群眾防火意識差,違規用火現象時有發生,引發山林火災。護林防火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較差。

3.4 林地資源管理工作隊伍力量薄弱

林業局是負責林業工作的縣政府直屬機構,是行政事業單位,履行植樹造林、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森林資源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防火與林業執法等職能。現有在編人員72人,林業隊伍力量薄弱。

4 發展對策

4.1 各級政府部門要做好思想教育與法制教育工作

一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從根本上是解決提高國人保護林地的意識。二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實施。三是加大打擊力度,對于亂砍濫伐森林,非法占用林地,包括亂捕野生動物,要依法查處[2-3]。

4.2 嚴格用途管制

林地必須用于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不得擅自改變用途;禁止毀林開墾、毀林挖塘等將林地轉化為其他農用土地的行為。在農業綜合開發、耕地占補平衡、土地整理過程中,不得擠占林地。臨時占用林地期滿后必須按要求恢復林業生產條件,及時植樹造林,恢復喬灌植被。

4.3 加強森林保護,積極補充林地

遏制林地退化,推廣應用先進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防止并減少森林土地退化;對已經退化為疏林地、灌叢和荒山荒地的有林地,有針對性地規劃和實施退化林地修復工程,在郁閉度低的林地見縫插針補植樹苗,改造低效益林分。加大對森林覆蓋率低的地方的人工林培育工作,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資源分布的均衡性[4-5]。

4.4 優化林種結構和樹種結構

根據國家、區域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合理調整防護林、特用林等公益林地結構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商品生產林地結構,優化林地資源配置。其中,重點提高特種用途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的比例,滿足林地多功能作用的發揮。科學調整天然林地與人工林地結構。嚴格控制征占用天然林地,加大對人工林的培育工作,優化結構,加快荒坡荒地的改造工作,通過封山育林,促進有林地的天然更新,提高林地生產力,發展用材林、風景林,滿足生產生活所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全縣有林地中,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林,所占比例為55%,純林所占比例為89%,闊葉林、混交林比例較少,樹種結構不合理。因此,必須通過調整,優化樹種結構,提高林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5 依靠現代科技完善林地保護工作

充分利用“3S”技術,加強對林地資源的監管,建立林地、森林、林木的信息管理系統,對林地實施動態監管,實時掌握林地利用和規劃的實施情況,及時發現和糾正林地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5 參考文獻

[1] 郭會玲,許嵐.論我國林地資源保護法律機制[J].林業資源管理,2007(3):28-33.

[2] 索南扎西.青海省興海縣退牧還草(林)工程的調查報告[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8):66-67.

[3] 趙萍,馬莉,趙功強.干旱地區抗旱播種優化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6):154-155.

篇8

2020年11月

目 錄

一、編制依據、原則、范圍

二、工程概況

三、施工準備

四、樹木移栽

五、管道施工

六、土方回填

七、混凝土層施工

八、瀝青混凝土施工

九、應急預案及應急響應

十、質量保證措施

十一、雨季施工措施

十二、施工安全與環境保證措施

一、編制依據、原則、范圍

編制依據

1、《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E40-2007);

2、《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

3、《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

4、《建筑施工技術規程》(GB50330—2002);

5、《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13);

6、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

7、業主、設計提供的其它基礎資料;

8、施工場地周邊環境及施工條件。

編制原則

(1)確保技術方案針對性強、操作性強。施工方案經濟、合理。堅持技術先進性、科學合理性、經濟適用性與實事求是相結合原則。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周邊環境及工期要求等條件選擇最具實用性的施工方案和機具設備。

(2)技術可靠性原則。根據本工程特點,依據武漢市新洲區及其周邊地區類似工程施工經驗,選擇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強的施工技術方案進行施工。積極應用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和機械化施工技術,以滿足施工進度與施工安全要求。

(3)經濟合理性原則。針對工程的實際情況,本著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比選施工方案,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從而使泵站施工達到安全、優質、高效的目的。

(4)環保原則

施工前充分調查了解工程周邊環境情況,緊密結合環境保護進行施工。施工中認真作好文明施工,減少空氣、噪音污染,施工污水、廢漿經沉淀并取得相關部門的批準后方可排放。

編制范圍

編制范圍為消防撲救場地施工及相關。

二、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消防場地改造工程。包括樹木移栽、土方開挖、基礎壓實、雨水污水管道安裝、回填碎石、混凝土施工、瀝青混凝土施工等。

工程地點:武漢市施工步驟如下:

施工準備樹木移栽場地平整測量放線基坑分層開挖墊層施工管道施工土方回填碎石墊層施工混凝土層施工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驗收。

三、施工準備

1、 現場準備

(1)拆除障礙物,由建設單位拆除相應障礙物,并了解有無地下管線等,若有及時拆除。

(2)場地必須做到“三通一平”,由建設單位提供場地的“三通一平”。臨時道路須通暢,以便設備及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將水源接至施工現場。臨時配電須接到現場。現場場地須平整,以滿足施工要求。

(3)施工測量放線,據建設單位提供基建點進行放線,測出基坑邊線,并設置控制點和標高控制點,加以保護,以免施工損壞。

(4)做好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等工作。

2、技術準備

技術準備是施工準備的核心。由于任何技術的差錯或隱患都可能引起人身安全和質量事故,造成生命、財產和經濟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認真地做好技術準備工作。具體有如下內容:

(1)施工圖審核

由項目總工程師牽頭,帶領施工技術、質量、安全、材料設備等人員對建設單位提供的設計圖紙和文件進行閱讀、分析、研究,熟悉設計內容,理解設計意圖,消滅差、錯、碰、漏等問題。

1)設計總說明書:閱讀掌握了解建設項目的技術條件、設計原則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審批意見。

2)相關標準圖:設計文件中注明采用的標準圖、通用圖、參考圖及相關規范與設計文件對照閱讀。

3)設計要求的施工方法、工藝,采用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是否成熟、可靠;是否需要試驗研究;施工方法是否恰當;與企業員工素質是否相適應。

4)工程數量審核:對所有設計圖進行全面復核,匯總工程數量與設計提供的數量進行對比是否存在量差。

(2)測量放樣

1)測量人員對控制點進行復測,并編制復測成果書報公司、監理批準后方可使用。

2)用于測量的圖紙資料,測量技術人員必須認真核對,必要時應到現場核對,確認無誤無疑后,方可使用。

3)原始觀測值和記事項目,應在現場用鉛筆記錄在規定格式的外業手簿中。測量技術人員要認真整理內業資料,保證所有測量資料的完整。資料必須一人計算,另外一人復核。抄錄資料,亦須認真核對。

4)外業前,測量技術人員對內業資料進行檢查,所采用的測量方法、測量所用樁點以及測量要達到的目的向測工進行交底,做到人人明白;外業中,中線和高程測量要形成檢核條件,滿足校核條件要求的測量才能成為合格成果,否則返工重測;外業后,應檢查外業記錄的結果是否齊全、清晰、正確,由另一人復核結果無誤后,向技術主管交底。

5)用于施工的測量儀器和設備,應按照規定的日期、方法送到具有檢定資格的部門檢定和校準,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所用的測量儀器和工具使用前,要檢查是否完好。在運輸和使用測量儀器的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如發現儀器有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并送檢,并對上次測量成果重新作出評定。

7)測量過程中,必須消除干擾,需停工的要停工,以保證測量精度。各種建筑物放樣時應和施工人員密切配合,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偏差。

8)所用的導線點、水準點、軸線點(或中線點)要設置在工程施工影響范圍之外、堅固穩定、不易受破壞且通視良好的地方。定期對上述各樁點進行檢測,測量標志旁要有明顯持久的標記或說明。經常復核導線點、水準點,隨時掌握控制點的變形情況,關注量測信息。在測量工作中,隨時發現點位變化,隨時進行測量改正。嚴格遵守各項測量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9)加強對測量用所有控制點的保護,防止移動和損壞。

10)施工測量嚴格執行三級復核制,杜絕人為的錯誤;嚴格執行計算、復核、審核制度。

11)施工放樣前將施工測量方案與意見報告監理審批。

12)積極和測量監理工程師進行聯系、溝通和配合,滿足測量監理工程師提出的測量技術要求及意見,并把測量結果和資料及時上報監理,測量監理工程師經過內業資料復核和外業實測確定無誤后,方可進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3)技術交底

工程部在全面掌握泵站的設計要求后,依據施工和驗收規范及施工組織設計的有關要求,明確工藝流程,確定過程中影響質量的重要因素并制定技術、安全等控制措施,編制技術交底書。

工程部對項目施工隊的交底,可以通過文件下發和會議通知的形式交底。

技術交底書面資料采用統一印制的標準樣式,應填寫清楚并注明各部尺寸,復制若干份。交底人和接收交底人當面交接,解釋明白確認無誤后雙方簽認,其中一份由交底人留存。技術交底書應含主要質量及安全措施。設計有變更時,相應的受控文件、資料、技術交底應同步變更,避免因變更設計引起工程材料重復提報。

3、機械設備配置

根據各工序所需要的機械設備,計劃投入主要機械設備見下表。

撲救場地主要機械設備配置表

序號

名稱

規格型號

單位

數量

備注

1

發電機

75kW

1

應急

2

挖掘機

150

2

土方

3

自卸車

/

6

土方外運

4

潛水泵

1.5kW

6

降水

5

壓路機

/

1

土方回填壓實

6

汽油平板夯

/

3

土方回填壓實

7

震動泵

/

1

混凝凝土振搗

4、儀器配置

主要測量計劃見下表。

主要測量儀器配備

序號

儀器設備名稱

規格型號

數量

用途

備注

1

水準儀

DS02

1臺

高程測量

校驗合格

2

全站儀

TS02puls

1臺

平面測量

校驗合格

3

GPS

華測M6

1臺

平面測量

校驗合格

4

水平尺,卷尺

10m

1套

日常測量

校驗合格

四、樹木移栽

4.1樹木移栽數目詳見附表

4.2移植前的準備和技術處理

1、移栽場地的準備

(1)根據施工的要求,選擇合適的移栽場地。

(2)理溝是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理排邊溝,二是整理路道理巷溝。

(3)在翻溝打細前須下足基肥,基肥以有機肥或零肥為主,同時殺菌、除草、殺蟲等工作。

2、建立登記卡,記錄樹種高度、干徑,分枝點高度,樹冠形狀和主要觀賞面,與業主一起,確定需移植樹木的生長狀況,對移植有特別風險的樹木,要予以確定,專題討論,制定特殊的移植方案。

3、平衡修剪

為保持樹木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的水分代謝平衡,減少樹冠蒸騰,對茂葉樹銀杏和再生能力強的常綠樹桂花可進行適當的樹冠修剪,甚至可以截干,截口應涂抹防腐劑(瀝青,白調和漆:石灰乳或用稀泥薄膜包扎)去葉1/2—1/3,適當留些小枝,易于發芽展葉。

4、切根處理

一般名貴樹種的切根處是在移植前2-3天前進行。以樹桿為中心,以胸徑的4-5倍為半徑畫一個圓形邊線,把圓形的東南西北分成4段,在相對的南和北或東和西兩段向外挖寬30-40cm的溝,深度50-70cm(視溝得深淺而定),挖掘時,應用鋒利的修枝剪或手鋸切斷使之與溝的內壁齊平。如遇5cm以上的粗枝,切斷后加支撐,并在剪口涂抹20-50mg 生長素(茶乙酸)促發新根,然后澆水,到翌年的春季,方可移植。

4.3、施工方法

1、定點放線方法:

(1)尺徒手定點放線:放線時應選取圖紙上已標明的固定物體(建筑或原有植物)做參照物,并在圖紙和實地上量出它們與將要栽植植物之間的距離,并在圖紙和實地上量出它們與將要栽植植物之間的距離,然后用白灰或標樁在場地上加以標明,依此方法逐步確定植物栽植的具置,此法誤差較大,只能在要求不高的綠地施工采用。

(2)定點放線后應立即刻復查標定的樹種、數量,并做好記載,挖穴時如發現定點標記模糊不清時須重新放線標定。

2、挖穴

(1)嚴格按定點放線標定的位置、規格挖掘樹穴。

(2)樹穴的規格應按移栽樹木的規格、栽植方法、栽植地段的土壤條件來確定,裸根栽植的樹苗,樹穴直徑應比裸根根幅放大1/2,樹穴的深度為穴坑直徑的3/4。帶土球栽植的樹苗,樹穴直徑應比土球直徑大40-50厘米,樹穴的深度為穴坑直徑的3/4。土壤粘重板結地段,樹穴尺寸按規定再增加20%。 土壤疏松地段,樹穴尺寸按規定的規格縮小10%。

(3)挖掘樹穴時,以定點標記為圓心,按規定的尺寸先劃一圓圈,然后沿邊線垂直向下挖掘,穴底平,切忌挖成鍋底型。樹穴達到規定深度后,還需再向下翻松約20厘米深,為根系生長創造條件。

(4)為利于土壤風化,應盡可能提前挖掘樹穴,有條件的可雜當年入冬前挖掘,翌年春季再栽植。

(5)施工地段如挖方或遇土壤特別粘重堅硬時,穴與穴之間應挖溝互相連通(抽槽或就近挖盲溝以利排水),在填(虛)方案土上挖掘樹穴時應考慮到土壤下沉深度。

(6)挖掘樹穴時,應將表土放置一側以栽植時備用,而挖掘出來的建筑垃圾、廢土雜物放置另一側集中運出施工現場,并回填適量的種植土。

(7)在土壤瘠薄或透氣性差的地段植樹時,應先進行土壤改育再進行栽植。

(8)挖掘樹穴時土遇到各種地下管道、構筑物時,應立即停止操作,申報有關部門妥善解決。

3、挖樹

(1)一般落葉喬木根徑為苗木胸徑的10倍。落葉灌木根徑為苗木胸徑的8-10倍,土球高度為土球直徑的2/3,土球留底規格為土球直徑的1/3。

(2)挖苗如遇到土壤干燥時,應要求苗圃(場)在挖苗前2天灌一次水,增加土壤粘著力。土壤過濕時應提前挖溝排水,以利挖苗和減少根系的損傷。

(3)為便于苗木的挖掘和運輸,宜在苗木挖掘之前對部分大規格喬木

按要求進行適當蔬枝或短截主干,對蓬散的常綠樹樹冠進行適當的包扎。

4、帶土球苗木的挖掘:

①挖掘常綠樹、名貴樹、和觀賞花灌木時均要帶土球。

②掘苗前先剪處主干基部無用枝,并采用護干、護冠措施,再爆去表層土壤,以不傷表層根為度(一般3—厘米)。在保證土球規格的原則下將土球表休整光滑,呈上大下小倒卵圓形。

③包裝材料要結實,草質包裝物必須事先用水浸濕,土球包扎要緊密,土球底部要封嚴而不能漏土。

④挖苗和土球包裝時,應注意防止苗木搖擺和機械損傷,確保土球完整。

⑤土球包裝方法一般按以下規定實施:

土球直徑50厘米以下,桔瓣式包裝(單股單軸)。

土球直徑55—80厘米腰箍,桔瓣式包裝(單股單軸)。

土球直徑85—100厘米,銅錢式包裝(單股單軸)。

5、苗木假植

已挖掘的苗木因故不能及時栽植下去,應將苗木進行臨時假植,以保持根部不脫水,但假植時間不應過長。

(1)假植場地應選擇靠近種植地點、排水良好、濕度適宜、避風、向陽、無霜害、近水源、搬運方便的地方。

(2)裸根苗木假植采取掘溝埋根法:

挖掘寬1—1.5米,深0。4米的假植溝,將苗根朝北排放整齊,一層苗木一層土將根部埋嚴實,短時間假植(1—2天)可用草席覆蓋。

5、吊裝與運輸

樹木吊裝與運輸過程中必須使用吊帶進行防止傷害樹木,且不能超載。

6、樹木栽種

按照之前挖好的樹洞進行栽種且施肥養護。

四、基坑分層開挖

根據對基坑場地的周邊環境、土層條件以及基坑開挖深度的綜合考慮,結合該地區類似工程經驗,本著“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則,經過細致分析計算和方案比較,確定放坡方案。

(1)基坑開挖及支護

基坑開挖深度為3m,采用一臺小挖機開挖。分段開挖。支護采用鋼支撐支護,隨挖隨外運,保證現場通暢。

(2)基坑降水

1)地下水治理方案

基坑頂部采用地表截水,首先在基坑頂部適當位置用砌塊砌筑排水溝,排水溝斷面尺寸為300×300mm,用以攔截地表水,并排出場外,基坑底部沿支護樁側用明溝排水系統, 排水溝斷面尺寸為300×300mm,四角設置集水坑,集水坑比排水溝低500mm以上,集水坑內設置潛水泵,將溝內積水排至坑外。

截水溝大樣圖

(3)土方開挖斷面要求

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及施工施工圖紙,結合本工程現場土方開挖出的土為松散易垮塌的弱膨脹土的實際情況,土方開挖方式采用放坡明挖法施工,在開挖時為保證土方邊坡的穩定及安全施工,應及時對土方邊坡進行支護。根據現場情況,采用密支撐。

土方開挖以機械開挖為主,人工開挖為輔,二者有機結合。土方施工應采取分段快速作業法,提高開挖質量為目的,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作適當調整。基礎施工按《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范》(GBJ112-87)執行。

(4)、基坑土方開挖施工技術難點及措施

本工程為地鐵站土方開挖,土方開挖深度達5m~10m,所以控制土方開挖施工時地面沉降和基坑安全是關鍵。為此,必須認真貫徹土方基坑施工的技術措施。

基坑土方開挖技術措施

1)、基坑土方施工前,按施工要求布設完沉降觀測和位移觀測點,特別是周圍居民樓以及臨時道路緊靠深基坑一側的路面,采用全過程晝夜監測,所有采集的數據進微機處理,使之建立完整的沉降變化系統圖,指導深基坑施工。

2)、深基坑土方開挖將堅定不移地應用“時空效應”理論原理,遵循“分層、分段挖土,做到隨挖隨撐限時完成”原則。

3)、對周圍居民樓和新近埋設的地下管線等深基坑的影響范圍以內的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將根據沉降量和建構、筑物,地下管線自身的特點,制定保護措施。

4)、服從總包單位指揮,限制基坑頂部及影響范圍以內堆土的地面荷載,重型設備(吊機、挖機等)不再施工時,不得滯留在基坑土方周圍。

5)、為做到土方坑底平整,防止局部超挖,在施工坑底標高以上20cm的土方,需用人工開挖修平,對局部超挖的部分要用砂、碎石或混凝土填充;同時必須設集水坑,用泵排除坑底積水,避免發生基底有積水浸泡現象。

6)、當基底上層土質與施工不符或擾動、水浸、發現淤泥、土質松軟等現象時,應做好記錄,并會同有關單位研究處理。

7)、基坑挖至底板,會同監理、施工、業主共同驗坑。

8)、雨季施工應沿基坑做好擋水捻和排水溝,設置大功率水泵排水;

五、管道施工

五、土方回填

1、土方回填施工要點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施工部署,土方回填分兩步進行:

1)管道施工完畢后,對其外側進行回填,采用人工分層鋪填,用蛙式或沖擊式打夯機分層夯實,每層虛鋪厚度不得大于200mm。

2)對于水管周圍的回填,采用自卸汽車將黃砂運到施工場地,用挖機層層找平,用人工分層碾壓密實或采用打夯機分層夯實。

3)確定最優含水量

按照設計要求,通過現場擊實試驗,確定回填土的最優含水量。若含水量偏高,采用翻動、晾曬或均勻摻入干土等措施;如所遇回填土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先灑水濕潤等措施。控制回填土的含水量在最優含水量的±2%范圍內。

4)填料要求

回填土采用外購粉質粘土。在土方回填前,應清除基底的垃圾、樹根等雜物,要求基坑底平整干凈,局部軟弱土層或孔洞應及時挖除。檢驗回填土料的種類、粒徑,有無雜物,是否符合規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圍內,如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預先灑水潤濕等措施。如回填土太濕呈現“橡皮土”現象,采用置換處理。

5)攤鋪及整平

回填土應分層鋪攤,蛙式打夯機每層需鋪土厚度為20~25cm;人工打夯處不大于20cm。每層鋪攤后隨之耙平。回填土每層至少夯打三遍。打夯應一夯壓半夯,夯夯相連,行行相連,縱橫交叉。如分段夯填時,交接處應填成階梯形,上下層錯縫水平距離不小于1m。

6)壓實或夯實

每回填一層土,要對回填土密實度進行檢驗,按規定進行環刀取樣。密實度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層填土施工。

7)標高控制

土方回填至設計標高。基坑開挖采用機械開挖,同時配合人工修邊和平整坑底。開挖至距坑底標高200mm左右時采用人工修坡、平底,防止擾動基地土層。

8)基坑開挖完成后,上報專業監理工程師及相關單位進行基坑驗槽檢查基底土層是否與設計相符。驗收合格后進行砂墊層的施工。

六、混凝土層施工

施工流程如下:

清理基層鋼筋安裝混凝土澆筑和振搗整平混凝土養護。

1)清理基層

在碎石墊層施工完畢并碾壓結束,經業主、監理驗收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層。澆筑前,先將路基上部的雜質等清理干凈。

2)混凝土澆筑與振搗

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運輸采用混凝土罐車,由專人進行卸料。

混凝土澆筑前,要對基層表面、高程等進行檢查;拉桿、預埋脹縫板的位置正確。

混凝土抵達鋪筑現場后,采用縱向方式將混凝土混合料直接卸在路槽內,卸料時,盡可能均勻,如發現有個別離析現象,立即翻拌均勻。 

澆筑時,將傾卸在路槽內的混凝土按攤鋪厚度均勻地充滿在范圍內,澆筑時嚴禁拋擲和摟耙,以防離析。在澆筑邊緣附近時,用鐵鍬插搗幾下,使灰漿搗出,以免發生蜂窩。混凝土松鋪系數宜控制在1.10~1.25,一塊混凝土板(板塊最大寬度為4.5m,最大長度為5m)應一次連續澆筑完畢。

振搗時,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按順序插振一次。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不宜大于50cm,振動時間不宜少于30s,插點間距要均勻,防止漏振,振搗時間以拌和物停止下沉、不再冒氣泡并泛出水泥漿為準,不宜過振。 

最后用功率不小于2.2kw的平板振搗器全面振搗。振搗時應重疊10~20cm,振搗器行進速度應均勻一致,同一位置不宜少于15s,以不再冒氣泡并泛出水泥漿為準。 

3)整平

面層表面整平時,應及時清除余料,用抹平板完成表面整修。

4)養護

混凝土凝固后應立即養護,擬采用土工布覆蓋灑水養生方式(溫度低于5℃時不能灑水養生)。每天一般灑水4~6次,但必須保證在任何氣候條件下,混凝土板面始終處于潮濕狀態,以此確定每天灑水遍數。養生時間根據混凝土強度增長情況而定,一般宜為10天。

七、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

瀝青路面施工

1)混合料的運輸

①根據拌和能力,為保證混合料的運輸、攤鋪的連續性,采用大噸位自卸汽車,數量應根據拌和能力、攤鋪能力及路面結構、運距而定,運輸時間不宜過長,不能無故停留,雨季車輛應配備苫布,防止熱拌料運輸中途遭雨淋。 

②車廂內堅實無破損、漏洞,且有清潔光滑的金屬底板,為防止瀝青混合料與車廂底相粘結,車廂內應涂一薄層油水混合液,不得出現積聚現象。 

③從拌和機(儲料倉)向運料車上放料時,應每放一斗混合料,移動一下汽車位置,以防止粗細集料的離析現象。 

④瀝青混合料運輸車的數量應較拌和能力或攤鋪速度計算的數量有所富余,施工過程中前方應有等待卸料的車4~5輛.。連續攤鋪過程中,運料車應在攤鋪機前10~30cm處停車,不得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運料車應掛空檔,靠攤鋪機推動前進。 

⑤瀝青混合料運至攤鋪地點后,憑運料單接收,并檢查拌和質量,不符合溫度要求或已結成團塊、已遭雨淋、花白料、油過大的混合料不得鋪筑。

2)混合料攤鋪、整平

采用先進的攤鋪設備攤鋪瀝青混合料,同時配備標準的自動找平裝置

①調整好熨平板的高度和橫坡后,進行預熱,要求熨平板溫度不低于80℃。它是保證攤鋪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注意掌握好預熱時間。預熱后的熨平板在工作時如鋪面出現少量瀝青膠漿,且有拉溝時,表明熨平板已過熱,應冷卻片刻再進行攤鋪。

②正確處理好角籠內料的數量和螺旋輸送器的轉速配合,角籠內最恰當的混合料數量是料堆的高度平齊于或略高于螺旋葉片,料堆的這種高度應沿螺旋全長一致,因此要求機械手操作螺旋的轉速配合恰當。

③熱拌料運到路段上、檢驗員檢測溫度后,由現場指揮人員指揮卸料,最好4~5臺料車排好卸料,減少攤鋪機停機次數,保證攤鋪的連續性。

④攤鋪機推動運料車進行混合料攤鋪,攤鋪時測工利用水準點隨時跟蹤檢查攤鋪厚度和標高,根據測量的數據調整傳感器,掌握好松鋪系數,使攤鋪的瀝青混合料路面符合設計要求。 

⑤攤鋪機鋪筑不到的地方,應由人工攤鋪后夯實成型,并由一名有施工經驗、技術強的工長,帶兩名技術工人和部分民工跟隨攤鋪機修補攤鋪缺陷。

3)碾壓

①運用二十四字方針碾壓:程序碾壓、適時碾壓、先靜后振、直進直出、分段碾壓、打斜摸平。

程序碾壓:先輕后重、先慢后快。

適時碾壓:瀝青只有成為起作用的流體時,混合料才能被充分的壓實,最佳碾壓時間是壓實阻力最小時,而且混合料有能夠承受住壓路機的重量,且不產生過多推移。 

先靜后振:初壓時靜壓,使混合料攤鋪面穩定,不造成推移。復壓以振動碾壓為主,對攤鋪面起到振搗擊實的作用,膠輪壓路機主要是垂直正壓力,它對混合料有一種糅合力,壓實效果好。 

直進直出:做到不忽左忽右、轉向、掉頭、突然剎車,以及在未成型的路面上停留。

打斜摸平:為了防止橫斷面出現擁包運用梯形碾壓方法,每一輪帶與下輪帶縱向間距4m,橫向間距2m形成一個梯形斷面,對于推移產生的雍包,壓路機進行打斜碾壓,控制角度為40~50°,把雍包摸平。

②瀝青路面壓實程序

初壓(8~10t雙鋼輪壓路機)、復壓(雙振動壓路機或輪胎壓路機)、終壓(關閉振動的壓路機或雙光輪、膠輪)。

③瀝青路面壓實方法 

初壓

應在混合料攤鋪后較高溫度下進行,一般不超過110~120℃,碾壓速度1.5~2.0km/h,并不得產生推移、開裂。 

壓路機應從路邊向路中心碾壓,相鄰碾壓帶應重疊1/3~1/2輪寬。每條碾壓帶折回點部都應等距錯開,一遍完成進行第二遍碾壓時,用壓路機將所有錯開的折回點打斜摸平,提高平整度。

采用輕型鋼筒式壓路機(8~10t)或關閉振動裝置的振動壓路機碾壓兩遍,其壓力不宜小于350N/cm,初壓后質檢員、測工檢查平整度。測工檢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時予以適當調整。

復壓

采用重型輪胎壓路機或雙鋼輪振動壓路機,碾壓遍數經試壓確定,不少于4~6遍,溫度為90~110℃,達到要求的壓實度,并無明顯輪跡,速度為4.0km/h。 

采用振動壓力路機時,振動頻率宜為45~50Hz,振幅0.3~0.55mm并根據混合料種類、溫度和厚度選擇,層次較厚時選用較大的頻率和振幅,相鄰碾壓重疊寬度為10~20cm,振動壓路機倒車時應先停止振動,并在另一方向運動后再開始振動。

終壓

終壓緊跟復壓后進行,終壓可選用雙光輪壓路機或關閉振動的振動壓路機,碾壓遍數不宜小于兩遍并無輪跡,終了溫度不低于70℃。壓實過程中隨時檢查,用壓路機趁熱反復碾或用細料修補。

九、應急預案及應急響應

1、應急處理程序

2、日常檢查和演習

為確保應急救援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效果,還必須研究和制定安全排險救助的技術措施,做到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各盡其責、搞好協作和配合。同時對整個系統的各個環節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并進行模擬演習,當突如其來的險情發生時,能夠指揮得當,應對自如,真正發揮其搶險救助的作用,達到減輕或避免損失的目的。

(1)施工現場配備必要的醫療急救設備,隨時提供救助服務,與現場附近醫院及時聯系,以確保突發疾病和受傷人員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2)聘請專業救護人員,對職工進行自救和急救知識的教育,添置必要的急救藥品和器材;

(3)施工現場配備受過急救培訓、掌握急救、搶救和具備工程搶險技能的專兼職人員;

(4)發生火災時撥打“119”火警電話,并組織現場人員進行搶救;

3、火災、爆炸等消防應急預案

(1)防火要求

1)電工,電焊工從事電氣設備安裝和電焊、氣焊切割作業,須持證上崗,在進行動火作前必須進行動火審批。須在動火證,并須清除附近的易燃物。

2)使用電氣設備和易燃、易爆物品,必須有嚴格的防火措施,指定防火負責人,并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確保施工的安全。

3)臨建設施須有防火要求,不得使用易燃材料。

4)施工材料的存放、保管,必須符合防火安全要求;對易燃、易爆物品須設專庫分類單獨存放,不得混雜堆放,倉庫符合防火規定。

5)在施工過程中須堅持防火安全交底制度;在進行電焊作業時,現場配有防火器材。

(2)消防安全技術要求

1)電氣設備

①機械和動力設備的基座必須穩固,轉動的危險部位須有防護裝置;

②電氣設備和線路必須絕緣良好,電線不得與金屬物綁在一起;各種電動機具必須按規定接零或接地,保證“一機、一閘、一漏保”,在休息和停止作業時,施工機具必須切斷電源,開關箱必須上鎖。

2)電焊工程

①電焊機的外殼,必須有良好的接下地,其電源的拆安須由電工進行,不得隨意亂接。

②焊鉗和把線必須絕緣良好,連接牢固,更換焊條時必須戴手套;在潮濕的地方作業時,必須站在絕緣板上。

③把線、地線禁止與鋼絲繩接觸,不得用鋼絲繩或其它電纜代替零線,所有的零線接頭必須連接牢固。

④工作結束時,須切斷電源,并檢查操作點,確認無起火危險后,才能離開。

(3)消防措施

1)施工現場建立義務的消防組織,設消防值班人員,對進入施工場的作業人員進行消防知識教育,建立現場安全用火制度。

2)施工現場劃分用火作業區,易燃易爆材料區、生活區,并按規定保持防火距離。

3)現在內設有車輛通道,路寬不得小于3.5m,不得在通道內堆放材料。

4)材有專人保管和定期檢查。

5)各類電氣設備線路不得超負荷使用。

(4)發生火災及爆炸時的應急措施

1)在施工現場,發生火災時,最先發現火災的人員,須立即報告項目部領導或消防組織小組。同時,必須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搶救,如火勢過大而不能控制時,立即撥打119火警,請消防部門協助滅火。

2)火災發生后,各級人員須保持鎮靜和泠靜,切實負起本身的責任,主動控制局面,須有組織的進行搶救。

3)如果發生電氣火災時,必須先切斷電源,同時不得采用消防水或泡沫滅火器進行滅火,必須用四氯化碳或沙包,防止火災進一步擴大。

4)如果發生油類火災時,必須先將其它易燃、易爆物品轉移至安全地帶,然后用四氯化碳滅火器或用沙覆蓋來進行滅火,不得采用水或其它滅器材進行滅火。

5)如果發生的火災有可能會引起爆炸,須立即疏散人員,同時,報火警,請求消防部門滅火,必須向上級部門報告。

6)火災發生后,如有人員被困,須立即組織人搶救,如有受傷人員,立即將傷者送至與出事地點最近的醫院或撥打120急救電話。

7)事故發生后,項目部須組織進行事故原因分析,填寫事故調查報告,認真分析原因,提出預防措施。

4、防汛應急預案

(1)項目部派專人認真收聽當地天氣預報或撥打天氣查詢電話,及時通報天氣情況,提前做好防迅準備。

(2)在施工現場備足搶險材料、機具,如水泵、木材、沙包,在進出口位置用沙包圍起來,防止雨水灌入。

(3)仔細檢查施工現場及基坑內地質條件較差的地方,發現因下暴雨導致易坍塌的地方用沙包或其它材料加固。

(4)加強對施工現場的排水,檢查下水道及排水設施的情況,保證在暴雨季節的排水暢通及基坑內不積水。必要時可增加排水溝。

(5)將基坑內的施工機具轉移,避免在下暴雨時被水淹沒。

(6)仔細檢查施工現場內的電器設備、電纜情況,如發現電纜被水淹或因局部坍塌而導致電纜斷開,須先將電源總閘斷開,立即處理。

(7)做好整個施工現場的保護接地工作,同時,對施工現場的建筑物設置可靠的防雷裝置。避免被雷擊。

5、基坑坍塌滑坡預防及應急預案

(1)預防措施

1)嚴格按設計文件和技術交底施工、嚴格控制基坑開挖坡度。

2)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需要基坑停工較長時間,應在平臺、基坑邊和坡腳設置排水明溝和積水坑,并派專人抽水值班。

3)在進度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采用少開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工作面。

4)坡頂嚴禁堆積荷載。

5)開挖期間加強監測頻率,對監測報表中的數據進行認真分析總結。

(2)應急措施

1)出現險情時,現場人員從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時對可能造成影響的周邊的人員進行疏散。

2)通知相關管線單位,根據影響程度進行管線監護和處置。

3)會同相關部門對影響到的周邊道路進行調整和交通疏解。

4)在具備條件和不危及人員安全的前提下補強支撐,并對坡腳處進行土方回填。

5)盡量減少動載、進行坡頂卸載。

6)杜絕任何流入基坑邊坡內的水源。

6、發生觸電事故應急預案

觸電事故和其他事故比較,其特點是事故的預兆性不直觀、不明顯,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當流經人體電流小于10mA時,人體不會產生危險性的病理生理效應;但當流經人體的電流大于10mA時,人體將會產生危害性的病理生理效應,并隨著電流的增大、時間的增長將會產生心室纖維性顫動,乃至人體窒息(“假死”狀態),在瞬間或兩三分鐘內就會奪取人的生命。因此在保護設施不完備的情況下,人體觸電傷害事故是極易發生的。所以施工中必須做好預防工作,發生觸電事故時要正確處理,搶救傷者。

(1)防止觸電傷害的基本要求

1)施工用電須制定獨立的施工組織設計,并經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審批,蓋有項目的公章;必須按施工組織設計進行鋪設,竣工后辦理驗收手續。

2)一切線路鋪設必須按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按規范要求保持安全距離,距離不足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隔離保護。

3)非電工嚴禁接、拆電氣線路、插頭、插座、電氣設備、電燈等。

4)帶電體之間、帶電體與地面之間、帶電體與其他設備之間、工作人員與帶電體之間必須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距離不足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隔離防護。

5)在有觸電危險的處所或容易產生誤判斷、誤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現場,設置醒目的文字或圖形標志,以提醒人們識別、警惕危險因素。

6)采取適當的絕緣防護措施將帶電導體封護或隔離起來,使電氣設備及線路能正常工作,防止人身觸電。

7)采取適當的保護接地措施,將電氣裝置中平時不帶電,但可能因絕緣損壞而帶上危險的對地電壓的外露導電部分(設備的金屬外殼或金屬)與大地作電氣連接,減輕觸電的危險。

8)施工現場供電必須采用TN-S或TT的三相五線的保護接零系統,把工作零線和保護零線區分開,通過保護接零作為防止間接觸電的安全技術措施,同一工地不能同時存在TN-S或TT兩個供電系統。注意事項如下:

①在同一臺變壓器供電系統中,不得將一部分設備做保護接零,而將另一部分設備做保護接地。

②采用保護接零系統,總電房配電柜兩側做重復接地,配電箱(二級)及開關箱(三級)均應做重復接地,其工作接地裝置必須可靠,接地電阻值≤4Ω。

③所有振動設備的重復接地必須有兩個接地點。

④保護接零必須有靈敏可靠的短路保護裝置配合。

⑤電動機設備和機具實行一機一閘一漏保一箱保護,嚴禁一閘多機,閘刀開關選用合格的熔絲,嚴禁用銅線或鐵絲代替保險熔絲;按規定選用合格的漏電保護裝置并定期進行檢查。

(2)發生觸電事故的應急措施

1)觸電急救的要點是動作迅速,救護得法,切不可驚慌失措,束手無策。要貫徹“迅速、就地、正確、堅持”的觸電急救。

2)脫離電源的基本方法

①將出事附近電源開關拉掉、或將電源插頭拔掉,以切斷電源。

②用干燥的絕緣不棒、竹竿、布帶等物體將電源線從觸電這身上撥離或者將觸電者撥離電源。

③必要時可用絕緣工具(如帶有絕緣柄的電工鉗,木柄斧頭以及鋤頭)切斷電源。

④救護人員必須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纏干燥的衣服、圍巾、帽子等絕緣物品拖拽觸電者,使之脫離電源。

⑤如果觸電者觸及斷落在地上的帶電高壓導線,且尚未確證線路無電之前,救護人員不可進入斷線落地點8至10m的范圍內,以防止跨步觸電危險。

3)在觸電者脫離電源時應注意的事項

①救護人不得采用金屬和其它潮濕的物品作為救護工具。

②未采取絕緣措施前,救護人不得直接觸及觸電者的皮膚和潮濕的衣服。

③嚴禁救護人用手直接用手拉、推和觸摸觸電者,救護人員不得采用金屬或絕緣性差的物體作為救護工具。

④夜間發生觸電事故時,應考慮切斷電源后的臨時照明問題,以利救護。

⑤當觸電者位于高位時,須采取措施預防觸電者在脫離電源后發生電擊二次傷害事故。

4)觸電者未失去知覺的救護措施:應讓觸電者在比較干燥、通風暖和的地方安靜臥休息,并派人嚴密觀察,同時請醫生前來或送往就近醫院救治。

5)者脫離電源后,須立即將其施工在杉木板或松木板上休息,不得放在金屬板上。

7、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程序

在緊急情況發生的最初階段,要通過報警裝置迅速通知現場作業以及有可能遭受危險的附近作業人員,并盡快報告有關部門。

發生事故后,現場負責人要首先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避免事故的擴大,當有可能對搶險人員或其他作業人員構成威脅時,應優先撤離人員。

除重大火災事故需要撥打119通知消防部門進行滅火,其他事故應馬上通知經理部,由經理部向上級及其他相關部門報告,以最大程度地縮小事故的影響面。

突發性事件發生后,由項目部領導通知各相關部門,包括業主、施工單位、設計方、監理方等主管領導,組成事故處理領導小組,制定處置方案,同時宣布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項目的應急預案小組進入事故處理程序。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由班組應急聯絡員立即向專職應急聯絡員報告;專職應急聯絡員立即向質量、安全部報告,并做出相應反應;質量、安全部隨即向經理部領導匯報,并組織人員馬上趕往現場;經理部領導趕到現場在聽取專職應急聯絡員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后,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一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相應處理辦法。

十、質量保證措施

1、土方開挖質量保證措施

1.1、土方開挖必須嚴格遵循有關施工操作規定和市政管道基坑工程施工規程進行開挖施工,基坑土方的邊坡采用三角板進行控制,坡底開設排水明溝,定時進行跟蹤檢查。

1.2、土方基坑開挖必須嚴格控制分層的高度,挖土施工需連續進行。在基坑開挖前,對天氣情況要進行預測,避免雨天進行基坑開挖。

1.3、開挖過程中,嚴防挖神仙土,以致發展成急劇塌方,這不僅將引起大量土方垮塌,還會導致支護結構失穩,以致造成嚴重災害性事故。

十一、雨季施工措施

本工程施工過程中基本上涵蓋雨季,因此施工時必須采取有效的雨季防護措施,確保工程質量、工期。

1、雨季施工措施

降雨對土方深基基坑開挖特別是深基坑邊坡穩定、基坑降水影響很大,因此盡量避開雨季進行深基坑土方開挖施工。雖然根據多年降水可以摸索出降水大致規律,但四季變化無常,必須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對于雨季我們采取以下措施:

1.1、天氣預報工作,設專人負責信息收集與氣象站聯系,及時收集氣象站的氣象信息,反饋到施工現場指導施工,做好預防措施準備工作。

1.2、根據整個施工作業面具體情況,由最大匯水面積、降雨強度、歷時時間規劃施工排水管網,并與市政管網聯為一體,即使遭遇多年不遇的降雨,雨水可以很快匯集到排水管網,流入市政管網排走,保證施工現場及周圍無積水。

1.3、準備足夠的防汛抽水機具,防止突發事故的發生,作好充分準備。

1.4、現場其它材料堆放整齊,必須采取有效的防雨、防潮措施。

十二、施工安全與環境保證措施

1、加強對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文明施工的宣傳教育,提高其安全文明施工及自身保護意識。

2、施工現場應由專人負責清掃,不任意排污。加強現場泥水管理,指定專人負責,開挖和及時回填各種排漿溝,杜絕泥水外溢,保持場地干燥、平整。事先筑好臨時施工便道和排水溝。清除雜物路障,保持道路暢通、平整。

3、注意安全用電,工地內電線應理順,不能亂拉亂掛,施工中鉆機架不進入高壓電危險區。加強安全用電,統一使用標準安全電箱,教育職工自覺遵守安全用電制度和持證上崗制,防止用電事故發生。

4、嚴格按照安全生產的有關條例進行施工作業,正確操作使用機械設備。施工中隨時調整鉆機垂直度,防止傾倒事故發生。

5、專人負責現場安全值班,加強設備材料保管,水泥加強防雨防潮,保護水泥質量,減少水泥浪費。做好防偷盜等保衛工作。

6、采用自動拌漿系統拌漿,利用散裝水泥可以防止灰塵四處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