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入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9 05:4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準入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準入考察報告

篇1

(一)前期洽談。由引資單位牽頭組織。投資方編寫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投資計劃書)。洽談內容包括項目類型、選址要求、優惠政策以及與項目建設相關內容。

(二)來訪考察。由各引資單位負責接待。對有投資意向的項目,由引資單位牽頭組織回訪考察,重點考察投資方實力、產品市場前景、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產品效益等。考察結束后,引資單位3個工作日內形成書面考察報告并呈分管縣領導,提交縣開放合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縣投資促進局)備案。

二、項目評審

(一)準入論證。對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園區產業規劃、環評、安評以及項目的可行性、預期效益等方面進行論證。

(二)專家評審。組織行業專家、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對項目深度研判。落實選址方案、確定用地規模,測算項目預期產出效益、園區配套投入等。評審后3個工作日內形成《項目評審建議書》。

三、項目審定

(一)引資單位牽頭與投資方就協議內容逐一談判磋商,明確合同內容、明晰權利義務。

(二)初步商定的合同交由項目涉及的相關部門會簽,司法局對合同進行法制審查,由引資單位黨工委會議(黨政辦公會)審議,提交縣政府常務會審議。

四、項目簽約

篇2

1.1 為規范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物資供應商管理,優化供應商資源,保證采購質量,降低采購成本,控制采購風險,根據《股份有限公司設備物資供應商管理實施細則》,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管理辦法。

1.2 本辦法適用于公司職能部門、分(子)公司、直管項目部及事業部的物資供應商管理,但公司境外機構在當地采購的供應商管理不適用本管理辦法。

2 管理原則

2.1公司物資供應商管理遵循“統一管理、兩級實施、動態考核、擇優汰劣”的原則。采購中心是公司物資供應商的歸口管理部門且負責公司集中采購物資供應商管理,公司各下屬采購單位負責本單位自行采購物資供應商管理。

2.2 采購中心負責公司采購電子商務平臺合格供應商的開發和統一管理,建立合格供應商準入目錄和供應商電子信息檔案,實現供應商尋源、準入、考評、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對確實無法通過采購電子商務平臺辦理采購業務的供應商也應按本管理辦法進行線下管理。

3管理職責

3.1采購中心

3.1.1負責制定公司供應商管理的規章制度。

3.1.2負責建立和完善公司供應商管理體系和供應商管理信息平臺。

3.1.3負責公司供應商的開發和統一管理,對下屬單位的供應商管理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

3.1.4負責組織公司供應商尋源、準入、考核評價、風險控制及檔案維護等綜合管理工作。

3.2分(子)公司、直管項目部、事業部(以下簡稱:各單位)

3.2.1負責制定和完善本單位供應商管理實施辦法。

3.2.2負責開發、評價和推薦本單位的潛在物資供應商。

3.2.3參與合格供應商考核管理,并將考核結果上報采購中心。

3.2.4完成采購中心臨時交辦的其他工作。

3.3黨群工作部

負責對同級單位物資采購管理部門的合格供應商準入、供應商“黑名單”確認等工作的合規性進行審核監督。

3.4計財部

應按照公司規定及職責范圍,對采購付款進行審核監督。對于批量物資采購,如供貨單位是采購電子商務平臺合格供應商名錄范圍之外的、或采購部門未通過中冶采購電子商務平臺采購的,財務部門應拒絕支付貨款并將有關信息及時向公司有關職能部門通報。

3.5其他職能部門

按照公司相關管理規定,參與或監督采購部門組織的供應商選擇、考核評價、風險控制等相關管理活動。

4 供應商尋源管理

4.1 采購中心及各單位物資采購部門負責制定物資供應商的尋源策略,在了解行業供應商動態的基礎上,尋求符合資質的新供應商和新產品的供應商并通過公司采購電子商務平臺評審引入。

4.2 采購部門應建立供應商尋源業務的日常管理制度,及時為新產品找到供應商或由于產品生產轉移而就近尋找低成本供應商,以保證采購業務的響應速度。

5供應商準入管理

5.1公司實行供應商準入制管理。

5.1.1供應商準入必須按規定程序通過公司采購電子商務平臺辦理,通過審批準入的供應商方可在其準入供應范圍內參與公司采購業務。

5.1.2供應商準入執行“充分競爭、擇優準入、制造商優先”的原則。確因條件限制無法選擇制造商的,可選擇經銷商。

5.1.3經政府有關部門或公司認可的新產品、節能環保型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供應商應優先準入。

5.1.4申請準入的供應商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具有法人資格及相關的資質條件;申請準入的制造商要具備國家或公司要求必須取得的質量、安全、環保以及其它生產經營資格;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經營活動中無違法記錄;具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在政府部門、行業以及公司質量監督檢查中無不良記錄;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合同履約能力和售后服務能力。

5.1.5同時,具有以下所述情況任意一項的供應商,不予準入:依法被撤銷、解散、宣告破產等終止的企業;超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的;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有嚴重產品質量問題的;有經營誠信、職業道德不良行為的;提供虛假的業績證明或其他資信資料的;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權轉委托他人、委托書授權不明或委托授權過期的;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等其它規定的;違反公司其它有關規定的。

5.1.6供應商的準入,按照準入申請、準入預審、準入評審、準入審批的程序辦理。

a)申請準入的供應商須提交準入申請,并應及時提供供應商準入承諾書、供應商準入申請表及供應商準入申請資料清單中的相關資料。

b)準入單位負責對供應商提交的申請資料進行預審;供應商提交資料不全或不符合其它準入條件的,預審不予通過;通過準入預審的供應商為備案供應商。

c)對備案供應商進行準入評審、準入審批。采購中心和各單位物資采購部門分別負責對本單位的備案供應商進行準入評審;準入評審應依據供應商資質文件、申請準入產品、財務狀況、生產能力、研發能力、質量保證、產品業績、售后服務等內容制定評審標準;準入評審可視實際需要組織現場考察,并出具現場考察報告,作為準入評審的重要依據;采購中心和各單位物資采購部門分別負責出具本單位供應商的評審報告并編制準入結果。

d)采購中心負責對供應商準入結果進行審核并報公司分管領導審批,審批通過的供應商成為合格供應商。

5.2公司實行供應商資格預審制。

5.2.1所有供應商必須預先經過資格審查,準入單位負責對本單位供應商進行資格審查,審查通過后方可錄入公司采購電子商務平臺。

5.2.2準入單位應嚴格審查,認真核實申請供應商提供的相關資質、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及合法性。

5.3公司實行供應商供應產品目錄制。

5.3.1采購中心負責對公司供應商的供應產品目錄進行管理。

5.3.2準入單位應嚴格限定準入供應商許可供應產品目錄,采購部門不得向供應商采購許可供應產品目錄以外的物資。

5.3.2供應商許可供應產品目錄的變更,應由采購部門提出合理的變更理由后報采購中心審批。

5.4公司對特種設備工程需用物資實行供應商準入產品“認證制”。

5.4.1為公司特種設備制造/安裝/維修工程提供物資的供應商必須辦理準入證,準入證由公司采購中心統一制作和發放。

5.4.2準入證實行有效期制,有效期為四年。

5.4.3準入證有效期限內,發證部門每年對已核發的準入證組織一次年審。年審合格的,加蓋年審合格印章,并在準入證上填加考評成績。未按要求參加年審或年審不合格的,準入證失效,暫停交易資格。年審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有關質量方面的驗證資料等。以上文件需要提供有效期內的正本文件的復印件并加蓋單位公章。

5.4.4準入證不得涂改、偽造、出借或轉讓,否則無效。在有效期內準入證丟失或破損無法使用的,應向采購中心提出申請,由采購中心核實后予以補發。

6供應商關系管理

6.1公司對供應商進行分類管理。根據供應物資和合作關系分為戰略供應商、主力供應商、關鍵供應商和一般供應商。

6.1.1戰略供應商是指為公司提供鋼材等戰略物資,與公司戰略匹配,且對公司生產建設有重大影響,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與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的供應商。

6.1.2主力供應商是指為公司提供大宗、通用物資,對公司采購成本有重要影響,與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的供應商。

6.1.3關鍵供應商是指為公司提供瓶頸類專用物資,采購風險較高,對公司生產建設有直接影響,與公司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的供應商。

6.1.4一般供應商是指除上述三類合作關系以外的其他供應商。

6.2公司按照不同的采購策略進行供應商關系管理。

6.2.1公司對重要、戰略物資,與戰略供應商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簡化采購程序,訂立戰略合作協議,保持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6.2.2公司對大宗、通用物資,與主力供應商在適度競爭、優化供應的基礎上,降低采購成本,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已經簽訂長期供貨協議的物資可直接按照協議簽訂標準采購合同。

6.2.3公司與關鍵供應商加強交流與協作;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降低采購風險。

6.2.4公司與一般供應商采取充分競爭、擇優選擇的采購策略,原則上只作為公司主要物資采購的備選供應商或一般物資采購的供應商。

6.3公司對統購物資供應商實行區域化管理,根據公司實際分為總部供應商、區域供應商和海外供應商。

6.3.1總部供應商指公司采購中心統一管理的統購物資供應商。

6.3.2區域供應商指依托公司經營發展建立的區域性分公司覆蓋區域管理的供應商:以廣州分公司及廈門分公司管理覆蓋的華南片區;以沈陽分公司管理覆蓋的東北片區;以北京分公司管理覆蓋的華北片區;以成都分公司及蘭州分公司管理覆蓋的西南西北片區;以鄭州分公司、長沙分公司管理覆蓋的華中片區。

6.3.3海外供應商指公司境外機構在當地采購管理覆蓋的供應商。

6.3.4各單位應結合采購物資的物流配送、成本構成等因素,對非統購物資供應商參照統購物資的管理方式進行區域化管理。

篇3

【關健詞】建筑市場;監管;問題;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TU641【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384-02

一、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建筑行業雖然得到飛速發展,但建筑市場仍存在著秩序較為混亂的問題,影響到了整個建筑業經濟的健康運行,因此必須加強建筑市場管理,規范市場整體行為,整頓市場秩序,營造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整個建筑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政府與市場關系

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體制曾經對組織全國資源,動員社會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這種無所不包的政府體制也給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了難以醫治的創傷和許多后遺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地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不完善。作為改革主要推動者的政府,在我國目前“市場不全”的情況下,擔負著推動市場發育,健全市場體系等方面的歷史重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行為方式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計劃體制的痕跡和慣性,政府對市場干預仍有一些不合理之處。”具體表現為:

1、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市不分仍未得到徹底改變

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我國一直致力于國有企業的改革。“歷經了最初的放權讓利、利改稅、拔改貸、兩權分離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政企分開,還企業經營自,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明確政府把其作為國家資產的所有者和宏觀調控者與企業作為資產經營者和生產經營者的職能分開,改革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日標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日前產權不清,權責不明,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仍有發生。“許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放棄種種權力進行”創租”和”抽租”,對企業的干預仍然過多。”

2、政府自身規模龐大,一些部門職責不清、權力過大仍未得到根本改觀

近年來,我國政府職能實行了部分分離和轉移,開始引進市場機制和社會化服務,如政府采購、公共工程的招標投標,土地的有償使用,鼓勵私人資本投資公共(益)事業。政府管理向社會化、市場化邁出可喜的一步。另外,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實行政務公開、信息公開,加快電子政府建設,減少政府規制,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政務環境評議評價等等,使我國政府朝著公開透明、責任性、回應性的民主化進程邁進。

但是由于職能過多造成政府權力集中,尋租現象嚴重,加之我國權力約束監督機制不健全,社會公眾監督權力的缺失,難以有效遏制權力腐敗,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三、建筑市場監管存在的問題

1、建筑市場法律體系不完善

現行法律法規對當前比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問題缺乏相關界定和處罰條款,不適應監管和執法的需要。導致建設單位尋找借口肆意拖欠工程款,即使在工程竣工后建設單位也以諸如質量有問題、工程簽證單過多等借口拖延竣工決算審價,達到拖欠工程款的目的。而施工單位對建設拖欠工程款提起司法訴訟,由于工程建設的復雜性,沒有一年半載時間法院根本無法審理判決,哪怕最后法院判決施工單位勝訴,拖欠工程款的事實也己經存在。

2、市場各方主體信用缺失嚴重,弄虛作假現象比較突出

根據2006年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工作研討會議不完全統計,2002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國27個省、區、市共查出有違法違規問題的工程項日12451個,投資額886.5億元;查出10322個單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其中,對7013個單位進行了處罰,責令5552個單位進行改正,責令812個建設單位停止施工;查出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人員1060人。”違法行為具體表現在:

(1)部分建設單位不按工程建設程序辦事,規避招標或規避公開招標,強行要求墊資承包,強迫建筑業企業簽訂“陰陽合同”,或搞肢解發包、虛假招標、明招暗定。

(2)有些建筑業企業采取串標、圍標等不正當方式承攬工程,或通過“掛靠”越級承包,承接工程后層層轉包、違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由于此類行為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監管部門有時依照經驗明知道企業存在串標、圍標等行為,苦于抓不到確鑿的證據而無法對相關單位進行處罰,從而無法凈化建筑市場。

(3)少數建筑業企業、中介服務機構在申請資質時提供虛假資料、偽造業績,騙取資質。

3、建筑市場監管體制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1)監管力量不足,建筑市場監管隊伍存在人員、經費不足的問題。

(2)監管方式履待轉變,重事前審批輕過程監管的問題依然存在;

(3)監管手段落后,現代化網絡技術應用不夠,難以做到即時采集、信息和實時監控。

(4)政府投資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責權一致、專業管理、制約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4、建筑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1)建筑業企業組織機構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業,綜合性與專業型企業互相依存、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

(2)一些國有建筑業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規模、輕效益,合同管理和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四、加強建筑市場監管的對策思考

1、完善法律體系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是以強制性規則為基礎的政府兼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主要是運用WTO協定及其附件這一套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來規范成員的經濟行為,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公平性和透明度,這一原則的實現必須要求成員國建立較完整、一致的國內法與之配套。因此,制定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法制環境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首要問題。

(1)制定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建筑市場

加入世貿組織后,建筑業首先要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按照國際建筑業的行業規范來管理中國的建筑業市場和建筑企業。同時,對于《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特別是對近年來新出現的代建制、建設工程風險管理、建設工程擔保和反擔保,信用體系以及嚴重制約建筑業產業發展的拖欠工程款等作出法律上的界定并以建設部規章的形式予以單獨,以滿足建筑業發展的需要。

(2)制定完善技術法規體系

加入WTO后,我國建筑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1)建立與WTO/TBT相適應,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體系;(2)充分利用”技術援助”制度,爭取工程建設技術法規的制高點;(3)合理使用技術性貿易壁泉,促進國內和國際工程承包貿易的發展。

2、加強政府監管,規范市場行為

(1)嚴格建筑市場準入,堅決查處資質申報中弄虛作假行為

當前,企業資質申報中弄虛作假和資質許可后資質條件不達標的現象比較嚴重。企業資質條件不實的問題,不但干擾資質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而且破壞了誠實信用的市場秩序的基礎,己經威脅到建筑市場秩序的進一步規范。監管部門對有弄虛作假嫌疑或存在舉報的企業,要組織人員進行嚴格核查,一旦查清資質申報材料不實的,依法予以嚴厲處理,在一年內甚至更長的時間內,不再受理其資質申請,并記入企業的不良行為信用檔案,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上予以曝光,加大不誠實企業違規成本,堅決遏制這種現象的蔓延。

(2)依法加強法定工程建設程序的監督管理

近幾年來,隨著建筑市場法規的逐步完善,按照工程建設客觀規律的要求,己經形成一套法定的工程建設程序和制度,建立了項目法人負責制、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制、招標投標制、施工許可證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制、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等,這些法定程序和制度,有力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但是,當前仍然存在部分法定的建設程序和制度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執行,造成了惡劣的后果。加強對法定工程建設程序和制度執行的監管,落實市場主體執行法定建設程序和制度的義務,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前提。

(3)進一步發揮有形建筑市場作用,規范工程招標投標活動

①繼續完善招標投標制度。

②加強招標投標的監督管理。

③嚴肅查處招標投標活動中違法違規行為。

④明確地位,拓展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務作用。

3、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市場監管體系

(1)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信用獎懲機制

建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證建筑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按照政府啟動、市場運作、權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采取措施,逐步實現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統一的信用法規體系、統一的信用獎懲機制的目標。

(2)推行工程擔保制度,有效控制工程風險

對擔保制度的推行,要解決好如下問題:工程擔保的法律地位沒有解決,誰為擔保公司負責,如何加強對工程擔保的監管,目前如何推進工程擔保等。針對這些問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深入研究相關法律問題,完善擔保管理規定,促進工程擔保法規建設,依法推行工程擔保制度;二是制定辦法,明確進入工程擔保市場的條件,包括要求銀行出具保函和實力證明作為前提條件,根據擔保機構的實力,對擔保工程規模進行劃分限制,控制風險,與相關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加強監管;三是建立對工程擔保機構的監管制度,規范工程擔保市場,包括對專業擔保公司從事工程擔保業務的登記和審核制度、保函集中保管和信息統計分析制度、工程擔保活動的誠信管理制度;四是積極推進擔保試點城市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并根據試點經驗提出進一步推進和規范擔保的措施;五是加強工程擔保制度的宣傳、培訓和行業自律工作,要研究制定有關工作標準和辦法。

(3)強化市場監管體系其他環節建設,促進建筑市場協調發展

目前,建筑市場監督管理體系和機制建設上發展不平衡、城鄉建筑市場的發育程度不平衡、市場中介機構發育不完善等問題還存在,因此也要重視解決建筑市場其他環節的建設問題,促進建筑市場全面協調發展。做好此項工作,第一,要加強對村鎮建筑市場的監管。第二,建立完善勞務分包制度,規范勞務分包秩序。第三,強化對工程勘察設計市場的管理。

4、加強內部建設,創新管理方式

(1)加強層級監督,規范行政許可

要建立行政許可審批的動態評估機制,加強工作協調,強化內部監督,使行政許可流程更加規范化;要加強層級監督檢查,認真清理超越法定職權做出的行政許可決定事項,對不符合規定的行政許可決定,應予以撤銷,并報符合法定職權要求的行政許可機關重新審查核準。

(2)轉變職能、簡化辦事程序

以便民、規范、高效為原則,從統籌考慮整合資源、服務企業的要求出發,從簡政放權和實際工作情況出發,統一規范行政許可的有關程序和要求;進一步明確資質的分級管理辦法,明確權責,加強地方權利與責任;繼續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將資質受理由過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改為隨時受理、限時審批,逐步向隨時審批過渡,同時盡快在資質審批中應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逐步做到網上受理、審查和審批。

(3)加強職能機構執法聯動,推進建筑市場閉合管理

為提高建筑市場監管水平,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涉及建筑市場監督管理的相關職能機構要主動相互配合,監督管理既分工管理又聯動執法,既不重復執法又不留下空白,進行全過程、多環節的齊抓共管,并將制度性巡查與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結合,形成建筑市場監督管理的合力和建筑市場閉合管理體系,共同促進建筑市場的規范。

(4)加快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高監管現代化水平

實現信息在建筑市場監管職能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運用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強化政府部門對工程項目實施和建筑市場主體行為的監管,并逐步形成全國建筑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系統;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方便市場主體,及時全面政策法規、工程信息、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等相關信息,全面推行政務公開,不斷提高行政行為的透明度和服務水平。

(5)加強建筑市場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水平

加強建筑市場監督管理,提高建筑市場監管水平,隊伍建設是根本。要進一步健全建筑市場監管機構,充實監管力量,利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市場的多種監管手段,為切實履行好監管職能提供有力保障。

5、推進建筑業改革與創新,促進建筑業健康發展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結合實際,制定建筑業長期技術創新規劃和有關政策,積極引導和促進建筑業總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業設計企業或工程公司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和專有技術,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現代化機械設備裝備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業發展施工圖紙設計能力,將設計和施工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建筑業企業制定具有自身特點的企業技術標準和施工工法,不斷增加企業的核心技術儲備。

(2)大力發展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企業

要在以工藝為主導的專業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中,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建設方式,引導大型設計、施工企業拓展企業功能,鼓勵其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發展成為具有設計、采購、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設全過程服務能力的工程總承包公司或者綜合型工程公司,開展工程總承包,對投資效益、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全面負責;要積極引導工程勘察、設計、咨詢、監理、招標、造價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拓寬服務領域,在資質等級許可范圍內開展項目管理服務,為業主提供全過程的服務;進一步健全工程建設領域專業人員注冊執業制度,落實執業人員責任,加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注冊執業人員的素質。

(3)加快與國際建筑市場接軌

要認真做好WTO后過渡期結束后應對措施的研究,學習、借鑒WTO成員國在建筑市場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完善政府投資工程的市場準入機制,在非政府投資工程上,積極吸引國外具有工程項目管理和總承包經驗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參與競爭;同時要加強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管理,以強化工程質量管理為重點,切實提高我國建筑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積極推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開展。

五、結語

我國當前仍處于建設高峰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建設規模大、建筑業企業多、從業人員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筑市場的主要特點,監管工作必須要適應這一特點,不斷加強監管力度,適應投資不斷增長的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監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市場監管體制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創新,轉變監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項市場機制,努力提高監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監管、市場調節、經濟制衡”的監管模式,更好地適應建筑市場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青.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的區域經濟竹理模式[M].北京:經濟竹理出版社,2001. 97-98.

[2]張可云.區域大戰與區域經濟關系[M].北京:民卞與建設出版社,2001. 147

[3]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經濟行為[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235

[4]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 36

[5]查爾斯•沃爾夫.市場或政府[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 135

[6]建設部.建設部赴德國建筑市場監竹考察報告[R].北京:建設部. 2005

[7]建設部.建設部赴美國建筑市場監竹考察報告[R].北京:建設部. 2005

篇4

關鍵詞 礦區水土保持準入條件方案建議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基礎建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對水泥產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帶動水泥原料市場的發展,且在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石料的需求也會相應加大。長興縣某礦區水泥用灰巖礦開采的礦產品主要以水泥用灰巖供給湖州某水泥廠作原料的同時,其余不能作水泥原料的白云質灰巖夾石等進行加工破碎成各種規格石子,綜合利用供應外部市場。本礦山的建設對當地的水泥市場和開發建設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項目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筆者從礦區的生態脆弱程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環境破壞后的生態恢復可能性等方面,重點對礦區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準入條件進行研究,旨在為建筑石料的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據。

一、礦區工程建設特點

1.工程類型與建設規模

按開采方式,建筑石料資源開發主要是露天開采,與之配套的建筑石料加工工程。工程組成、占地與排棄特點是,露天礦區主要圍繞剝離、采建筑石料、運輸、建筑石料加工、巖土排棄等建設生產活動,形成采掘場、外排土場、地面生產系統、工業場地、給排水及供熱、地面防排水、地面運輸系統、供電及通訊、行政生活區等工程設施區。地面生產系統的建設內容包括工業場地與地面加工及輸送系統、供排水工程、運輸系統、生活基地、排矸場、供配電和供熱系統。

2.礦區工程建設與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特點

露天礦區,因礦建工程和采石過程形成的采掘坑地面挖損區和由剝離物堆墊形成的巨大松散堆積體,徹底改變了原地面自然景觀,遇大風、暴雨和重力作用,極易造成土壤侵蝕,甚至誘發次生地質災害;地面土建工程,如場地平整、管溝開挖、各建筑物、道路及輸石棧橋、專用線等工程建設,大面積擾動地表、破壞植被,土石方挖填與調運,對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并降低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采掘場、排土場面積很大,邊坡較陡,有可能發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疏干水大量外排,嚴重減少了當地的水資源,加速地面下沉、土地干旱化和荒漠化,區域生態環境趨于惡化。

采礦區因在地上與地下開拓,由于地下開采會產生地表沉陷、裂縫,從而引發滑坡、坍塌等地質災害,造成礦區及周邊區域水土資源的破壞;地下水疏干,造成礦區及附近地表河流、潛層地下水和地表植被變化,引起水資源短缺、土地沙化。在生產運行期間,巖土和矸石堆放,形成巨大松散堆積體,占壓和破壞土地,淋溶液也會對下游地表植被產生破壞,如不采取攔擋、防護和截排水措施,遇外部誘發營力,有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項目水土保持準入條件

項目的基本準入條件。依據建筑石料行業發展規劃、國家政策與產業布局,以及國家和行業對于建筑石料工程發展的限制性規定,從保持水土角度,提出礦區工程項目的水土保持基本準入條件如下。

一是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礦產資源法和水資源消耗小的項目。二是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開發的技術條件成熟,預期經濟效益較好的大、中型礦區工程項目。三是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礦區建設規模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最低規模的項目。四是合理掌握開采建筑石料的剝采比例。排除重大安全隱患的項目。

項目的限批條件為嚴格控制全國各大流域的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山地災害易發區的開發建設項目,堅持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維護生態安全的原則,提出礦區工程項目的限批條件如下。一是限制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發,在自然保護區和其他生態脆弱的地區,嚴格控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二是限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采礦產資源。三是嚴格控制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內開采礦產資源。根據水土資源容量,對于同一建筑石料資源區,建設密度過大或者同期建設過多的項目。須修正完善后再報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條件。通過對主體工程選址選線、施工方法與工藝、施工時序、施工道路與施工營地、工程占地、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和保證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歸納出需修正主體工程設計再報批水土保持方案的項目。要求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基本規定與特殊規定,同時滿足水土保持方案修正準入條件要求的方案。

4. 本方案設計深度、設計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標準

方案設計深度為可行性研究深度,設計水平年取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2019年。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建設類項目一級標準。至設計水平年,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值:擾動土地整治率達到95%以上,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9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67,攔渣率達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復率99%以上,林草覆蓋率達到27%以上。

二、長興縣某礦區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評價結論

長興縣某礦山開采區占地類型為林地、工礦倉儲用地,以工礦倉儲用地為主。要求主體工程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進一步對礦區進行詳細勘察,優化開拓系統及礦區平面布置,盡量減少對開采區周邊林地的占用。礦山開采各項條件較便利,礦山開拓運輸方式選擇采用公路開拓—汽車運輸方式,并剝離表土集中堆置用于開采平臺綠化覆土,有利于水土保持。

場地分區合理,工藝路線流暢,人流物流通暢,在附屬設施布置上充分利用已有設施,減少占地面積,節約用地,利于水土保持。礦區地表雨水進行有序處理,合理排放,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礦山開采過程中的水土保持臨時防護措施不完善,需在方案中進一步補充設計或明確說明。

綜上所述,長興縣某礦區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從水土保持角度看,主體工程總體可行。但就整個礦區而言,主體工程只注重了本體防護,而對水土流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面考慮的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護體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評價主體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礎上,需進一步補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設計,并將其一并納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科學的防護體系。

三、長興縣某礦區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及主要工程量

本方案根據主體工程布局、施工擾動特點、建設時序、地貌特征、自然屬性、水土流失影響等進行防治分區劃分。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區為4個區:Ⅰ區—礦山開采防治區;Ⅱ區—加工防治區;Ⅲ區—運輸道路防治區;Ⅳ區—臨時堆場防治區。各分區具體水土保持工程量匯總如下:

1.施工期

Ⅰ區—礦山開采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15.50hm2。工程措施:剝離表土2.27萬m3;臨時措施:道路排水溝1168m,簡易排水溝100m,沉沙池4座。

Ⅱ區—加工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1.61hm2。工程措施:永久排水溝558m,沉沙池2座、擋土坎60m;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13hm2;臨時措施:填土草包480m3,臨時排水溝490m。

Ⅲ區—運輸道路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0.14hm2。工程措施:道路排水溝189m,沉沙池2座,洗車沉淀池1座。

Ⅳ區—臨時堆場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0.98hm2。工程措施:截水溝140m;臨時措施:填土草包264m3,臨時排水溝270m,沉沙池1座,撒播草籽0.98hm2。

2.生產運行期

Ⅰ區—礦山開采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15.50hm2。工程措施:場地平整11.65hm2,綠化覆土5.82萬m3,平臺排水溝3433m,縱向排水溝160m,消力池9座,平臺擋土坎3433m,宕底擋土墻1072m,宕底排水溝1175m,沉沙池2座;植物措施:種植灌木27022株,撒播草籽11.65hm2,邊坡復綠8489株,撫育管理11.65hm2·a。

Ⅱ區—加工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1.61hm2。工程措施:場地平整1.42hm2,綠化覆土0.71hm2;植物措施:種植灌木3556株,撒播草籽1.42hm2,撫育管理1.42hm2·a。

Ⅳ區—臨時堆場防治區:防治責任范圍面積0.98hm2。工程措施:場地平整0.98hm2,綠化覆土0.49hm2;植物措施:種植灌木1792株,撒播草籽0.98hm2,撫育管理0.98hm2·a。

四、長興縣某礦區水土保持監測

本工程為建設類生產項目,監測時段從施工期開始至設計水平年結束,即從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共60個月。水土保持監測范圍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

監測頻次:一般對于正在使用的臨時堆土場,以及正在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設情況至少每10天監測一次;擾動地貌面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擋攔效果等施工期每1個月監測一次;礦山開采進度、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長情況等至少每季度監測一次。遇暴雨、大風等情況應及時加測。水土流失災害事件發生后1周內完成監測。

根據工程特征及現場踏勘調查,方案擬設2個固定監測點,分別是加工區、運輸公路區排水溝出口沉沙池各1處。

五、結論及建議

礦區內無國家級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及試驗區,無崩塌滑坡危險區,從水土保持角度出發,對主體工程的建設無制約因素。

主體工程設計中充分考慮了主體工程安全問題,擋土墻、平臺排水溝等防護措施,既能夠保證主體工程的安全運營,同時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在對主體工程各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進行分析與評價的基礎上,本方案針對各個水土流失防治分區確定工程、植物及臨時防護等方面的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結合主體工程已有防護的措施,實施后可達到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要求,不會形成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對周邊區域造成影響不大。

本方案各項防治措施實施后,可有效控制本礦區開采過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因此,從水土保持角度考慮,在采取相應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礦山開采是基本可行的。

工程主體設計納入水土保持方案的內容應進一步細化設計,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開展水土保持監理工作。在工程監理文件中落實水土保持工程監理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由監理單位控制水土保持工程的進度,質量和投資。在施工前,委托相應的資質機構開展工程建設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水土保持監測文件中落實水土保持監測的具體要求,由監測單位開展水土流失動態變化及防治效果的監測。

總之,長興縣某礦區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從水土保持角度看,主體工程基本可行。主體工程設計中的平臺擋土坎、平臺排水溝、礦區平臺邊坡復綠等措施能達到水土保持要求。但就整個礦區而言,主體工程只注重了本體防護,而對水土流失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面考慮的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護體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評價主體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礎上,需進一步補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設計,并將其一并納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科學的防護體系。

參考文獻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科學考察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考察報告.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2007

2.姜德文.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損益分析研究.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篇5

省委、省政府組織赴浙閩學習考察,對于深入貫徹省九次黨代會精神,全面實踐“三個代表”思想,開創“富民強省、二次創業”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認真聽、看、問、訪、議,我們確實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視野,受到深刻的思想解放教育。時間雖很短,收獲卻極大。深深感到浙閩的發展速度激勵人。浙江從1996年開始,全省gdp和人均gdp在全國位次由1978年第12位和14位上升到第4位。福建到2001年全省gdp由1979年居全國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溫州、寧波、廈門等地年增長速度都在兩位數以上,提前實現了小康。這些地方的跨越式發展令人振奮。浙閩的現代觀念啟迪人。兩地思想解放走在了全國前面,人們普遍具有強烈的機遇意識、市場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我們落后的原因,關鍵是思想解放程度沒人家高,搶抓機遇意識沒人家強,市場經濟路數沒人家寬,自主、自強、自立創業精神沒人家足。縮短與發達地區差距,首先必須在思想解放、意識轉化、觀念創新、精神塑造等方面下功夫。浙閩的創業精神教育人。兩地創造經濟騰飛的奇跡,得益于他們的勤奮和智慧,更得益于他們不甘平庸、敢為人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精神。溫州人靠四個“千萬”打天下,“風風火火闖九州”,“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溫州人已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特殊的群體。“溫州”兩字成為一種品牌、一種文化、一種無形資產。他們的這種創業精神同我們相當一些人存在的小富即安、小得即滿、老守田園,守著資源“金碗”要飯吃的精神狀態形成強烈反差。浙閩的發展遠景鞭策人。兩地堅持與時俱進,在經濟遙遙領先全國情況下,仍提出了加快發展的目標。浙江確定了提前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加快建設“數字浙江”、“信用浙江”、“綠色浙江”,努力成為經濟強省、科技強省、教育強省和文化大省。福建提出了新世紀構建山海協作、對內聯接、對外開放的三條戰略通道總體構想,積極推進“數字福建”工程建設。廈門確定了四個翻番、上四個臺階、實現四個協調發展的目標。溫州提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國際性輕工城、打造“信用溫州”、“金名片”。發達地區乘勢猛進,形勢咄咄逼人。這些都警示我們,必須從“自己同自己比有進步”的陶醉中解脫出來,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趕超意識,別人邁一步,我們必須邁三步、五步。只有跨越式、超常規發展,才能縮短與發達地區距離。

考察學習使我們思想受到巨大沖擊和啟迪,學到了許多可以借鑒的好經驗、好做法。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把浙閩兩省經驗、做法移植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去,進一步開創“二次創業”的新局面。我們要以發展經濟為主旨,發展民營經濟為主體,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線,當前要著力在全市營造一個氛圍,形成四個熱潮——

營造一個氛圍:就是營造學浙江、學福建的濃厚氛圍。我們將在市級班子初步學習消化理解的基礎上,召開全市干部大會介紹兩省經驗,落實省委省政府學習浙閩的部署。向各基層單位、國有和民營企業、廣大干部群眾傳達省里的考察報告。在學習的基礎上要認真思考:浙閩在加快發展中究竟有什么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浙閩對照我們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如何從實際出發借鑒浙閩經驗;如何擴大與浙閩交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市各新聞媒體要通過各種形式,傳播浙閩發展情況和經驗,報道各級各界、各行各業學習浙閩經驗典型,發表有見地、有份量的言論。通過學習宣傳,把浙閩經驗消化到全市每個部門、單位和企業,貫徹到黨政機關每個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推動××的各項工作有一個新的氣象、新的提高。

形成四個熱潮:第一,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熱潮。我們與兩省經濟的差距,歸根到底就在于思想解放的差距。省九次黨代會后、特別是有芳書記視察××后,我們在全市范圍內組織了解放思想大討論。初步在擴大對外開放、發展民營經濟、開展招商引資、改善發展環境等方面統一了思想,更新了觀念。這次考察后,要繼續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繼續把解放思想作為全市上下、黨內黨外工作的一條主線,貫穿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始終。結合學習貫徹“531”講話,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市的第一要務,在全市干部中樹立“一切為了發展、一切圍繞發展、一切服務發展”的強烈意識和觀念,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統一起來、精神振作起來,聚精會神抓發展,大膽改革促發展,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敢擔風險支持發展。用發展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用發展標準考核干部、衡量政績,用發展檢驗一切工作。解放思想要有的放矢,把民營經濟確定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扭轉根深蒂固的“輕商”觀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教育個體私營業者擺脫自卑心理障礙,增強加快發展的主動意識和創新意識。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要克服消極畏難情緒,堅定實施“旅貿牽動”戰略;擺脫靠單一所有制發展外經貿思想束縛,積極把民營經濟推向出口創匯主戰場;突破“互市”貿易狹隘意識,努力實現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第二,堅持調整結構、培育主體,形成發展民營經濟的熱潮。××經濟主體少、小、弱。這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我們要牢固樹立發展民營經濟就是調整所有制結構、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觀念,牢固樹立發展民營經濟就是發展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本途徑的觀念,牢固樹立發展民營經濟就是擴大就業、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觀念,認真學習兩省經驗、特別是溫州經驗,采取超常措施,從擴張數量和提高水平兩個方面發展民營經濟,使民營企業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要多路并舉,引導民營經濟發展與國有經濟的退出結合,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結合,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與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結合,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的空間。要堅持“先發展、后規范”。在實現民營經濟較快發展同時,不斷提高民營經濟組織化程度和經營水平,使他們逐步從小規模、作坊式生產和家族化管理向投資多元化、生產專業化、市場國際化方向發展。堅持“先發展后規范”。特別注意培養、扶持一批正泰、德力西、傳化、銀鷺式的無區域的民營企業,使之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柱。注意引進個體私營老板,同時培養造就自己的個體私營老板。組織選派優秀青年到發達地區打工鍛煉,在實踐中增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才干,為××培養造就一大批民營企業家。

第三,堅持北開南聯、整體推進,形成對外開放的熱潮。我們要認真學習、借鑒兩省經驗,認真落實好徐書記視察××提出的“五個延伸”要求,強化大開放觀念。在穩定和擴大俄阿州市場基礎上,以俄克市、雅庫中國商業城、布市貿易中心為依托,大力開拓烏拉爾山以東大中城市和地區的市場。同時積極開拓韓國、日本、東南亞市場,向歐洲、美國、加拿大、北美洲等市場進軍。充分利用俄羅斯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高新技術先進的優勢,在農業、林業、建筑等領域鞏固長期合作的基礎,擴大合作規模。加強中省市直企業、邊貿企業與區域內外企業聯手合作,共同創造對外開放整體優勢。抓住全國大力開拓俄羅斯市場機遇,發揮××自然資源、對俄經貿合作和勞動力比較優勢,搞好項目開發和規劃,吸引國內外資本,使××由服務通道變成國際資本聚集地。在擴大北開的同時,加大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南聯力度。創新招商方式,從會展招商、組團招商到網絡招商,從招商、委托招商到專業化招商,從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到產業鏈招商,不斷拓寬招商渠道。選擇重點地區、重點產業,提高與××經濟發展的對接度。特別要瞄準浙閩一帶,引進溫州等地的制鞋、小家電等生產企業,落地加工對俄出口。積極尋求同民營企業的名廠名家合作。加大招商項目的前期工作,選擇有發展前景的好項目招商。改變開門招商、閉門宰客做法,努力為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使投資者真正能夠招得進、留得住。確定專人負責抓緊落實好考察期間簽約的項目。

篇6

【關鍵詞】德國 “雙元制” 高等職業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C-0017-02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當前國際上公認的較成熟高效的一種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它被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競相仿效。然而,在學習和移植其經驗的過程中,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難。因此,分析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在德國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對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其所蘊涵的教育理念,進而有效地借鑒經驗、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一)德國“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在德國,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共同構成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以“雙元制”模式為德國培養了大量的技術骨干。“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內涵是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年輕人一方面要在職業教育企業或跨企業的培訓機構里學習相應職業的實踐性知識、培養從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公立職業學校接受普通文化教育和職業專業理論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學員具有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在學校和企業間實行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制度。

(二)“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

1.在培養目標上注重職業能力。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這并不需要學生掌握系統、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充分的職業訓練,使其成為某一領域具有獨立從事職業活動能力的職業人才。“雙元制”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理論程度方面要求不是很高,但應長于實踐與職業應用技能。

2.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重視應用與實踐,教學過程與生產緊密結合。德國“雙元制”課程模式的特點是以現代技術為基礎,以職業活動為核心,分為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兩類,并且以實訓課程為主導,職業技能訓練時間一般占到總學時的60%以上,而且針對每個職業崗位群的各項能力有不同的時間要求。課程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及其相關職業能力的需求加以有針對性的選擇,并及時融入相關的新科技或工藝成果,以保證其先進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接觸的是企業現行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德國“雙元制”模式提供各類實訓場所來保證教學過程能融入生產實踐,包括:(1)校內實驗實訓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職業教育經費充足,有能力購置精良的設備,而且德國企業從未來著想主動向學校捐贈設備,所以校內實驗實訓室設備先進、技術含量相當高);(2)社會各類企業;(3)地區行業協會職業教育中心。

3.企業作為教學主體廣泛參與實踐教學。德國企業界已形成積極參與職業教學的良好傳統。以企業為主體的辦學體制,既能夠使職業培訓更好地體現企業需求,確保學生高水平技能的形成,又可以減輕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負擔。即便如此,德國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準入要求也很嚴格,承擔學生實訓教學的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包括場地、設備、指導教師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德國的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培訓教師;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等方式參與職業教育。由于政府對承擔學生實訓教學任務的企業,依其接受學生數量及培訓實踐給予相應的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因此,許多企業都樂于接受并廣泛參與職業教育,接收學生實訓。

4.采用培訓與考核分離的考核方式保證教育質量。為了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水平,德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教學、考核等各個環節都規定了明確和統一的標準。學生完成職業教育后,要接受全國統一的結業考試,德國《職業培訓條例》規定了職業考試的最低合格標準,一般來說,實踐技能考試為14小時,專業知識考試5~6小時。考試的組織實施、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來承擔。

5.以立法形式保證職業教育的實施。1969年,德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是其職業教育的“里程碑”,該法確立了“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企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培訓的權責及培訓的組織形式等方面作了闡述。此后,德國還相繼出臺了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諸如《企業基本法》、《培訓員資格條例》、《職業教育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自此,“雙元制”職業培訓成為德國技術發展的支柱。1985年,德國通過《德國高等教育法》,正式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在德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促進了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2005年,在改革實踐和理論探究的基礎上,德國又修訂頒布了新的《職業教育法》。正是職業教育立法的不斷完善,才保障了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二、“雙元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德國“雙元制”不完全適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德國很成功,成為世界的典范。我國為了促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深化,也在積極學習德國“雙元制”經驗。1983年,南京建筑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正式合作,開始了中德之間第一個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此后我國對外經濟貿易部與德國經濟技術合作部陸續簽署了關于職業教育合作的一攬子協議和計劃。1994年,中德簽署了中德政府加強職業教育合作的聯合聲明,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合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內的高職院校掀起了對職業技術教學的改革熱潮。一是加大了對校內實訓教學的投入,建立了面向各專業的實訓中心,通過為學生提供模擬的實踐技能訓練環境來完成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這種簡單的校內模擬實踐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達到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二是采用“2+1”模式進行頂崗實習,但在頂崗實習組織計劃上經常缺乏學校—企業共建實訓體系的系統性,企業一方僅僅提供場所但很少真正參與職業培訓,缺乏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有效指導。而學校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等也很難顧及,學生長期處于理論與實踐缺乏互動的狀態。從實踐上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套用“雙元制”進行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強調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個人的融洽合作關系,而這在中國缺乏文化背景、法律基礎和社會支撐。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教學模式?這就可以借鑒“雙元制”精髓,從實際出發改善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環境。

(二)“雙元制”模式的經驗借鑒與啟示

1.政府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職業技術教育是推進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國家與企業都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直接受益者。但多數的中國企業只想直接獲取高級技術人才而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在職業教育的立法方面還不完善。制定和實施法律是政府干預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而且,運用立法為職業技術教育提供資金保障,是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立法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必須以物質作保障的原則。例如,美國的《帕金斯職業和應用技術教育法案》明確規定,聯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訓計劃撥款16億美元,并要求地方至少按1∶3的比例配套。雖然我國在1996年正式頒布《職業教育法》,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但仍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規,高等職業教育并未獲得實質性的資金投入的支持。我國的教育投入在全世界排名相當靠后,嚴重制約著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應該運用立法為職業技術教育提供資金保障。

2.提高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參與程度。企業實踐是“雙元制”模式的主要一環,讓企業廣泛參與到職業教育以及實現企業與高等職業學校的有效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社會傳統、政策缺失等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還很淡薄。雖然國家大力提倡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方式,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企業沒有積極性;一些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在實習生的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投入,甚至將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來使用。為了鼓勵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政府應出臺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對與學校聯合進行高等職業培訓的企業,實行直接財政補貼或實行稅收優惠等政策性補貼。同時,為了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應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進行嚴格的準入標準,包括行業部門與教育機構共同制定的培訓內容、管理條例、實訓場所、指導教師等。

3.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職業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德國的職業師資培養既重視所學專業理論,又重視專業訓練,師資培養的年限較長,要求也很嚴格,職業教師須經國家考試。教師一旦取得教師資格則是終身制,但仍需參加繼續教育。目前,我國職業學校大量缺乏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對此,學校應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必須緊密結合專業,有計劃地安排學校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此外,應建立一支由資深行業專家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這是學生在企業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保障。德國的兼職教師在職業教育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我國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仍基本上流于形式,因此,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通過崗位、待遇配套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瞿海魂.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張明清.從歐洲教育改革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赴歐洲學術交流考察報告[J].昆明大學學報,2003(2)

[4]侯靜.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優勢、走向及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07(4)

篇7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風險類型;防范對策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P2P行業即網絡借貸領域開始受到學術界、金融界和管理層的高度關注。由于網貸平臺是傳統金融與新技術的結合,其快速發展必然導致政策和監管不力,并引發行業的高風險。因此,相關各方在推動網貸全面拓展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應關注在金融監管不足情況下行業的風險特征,關注如何對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和評估,并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防范和控制風險。

一、P2P網貸的概念和特征

P2P(Peer to Peer)網貸是互聯網借貸的基本方式,也是互聯網環境下資金融通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根據銀監會和小額信貸聯盟的理解,中國官方將P2P翻譯為“人人貸”。其業務機理為:在互聯網平臺上,資金擁有方將資金貸給資金需求方,并從需求方獲取利息。互聯網平臺(中介機構)負責撮合供求雙方,考察借款方的資信狀況,收取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貸款利息在不超過銀行同期利息4倍的前提下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作為民間借貸的一種方式,P2P最初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有一定信用基礎的大學生、工薪階層和小微企業主,通過中介機構的聯絡、考察和宣傳,幫助這些擁有一技之長但缺乏資金的群體實現兼職、創業、培訓、購買等愿望。中介機構僅僅根據這個人群的銀行記錄和身份信息,在免除抵押物或擔保物的前提下確定他們的貸款額度和利息水平,并把需求信息傳遞給資金出借人,撮合雙方直接簽訂供求協議。

2005年3月,全球第一家網上互助借貸平臺“Zopa”在英國倫敦誕生,之后很快被拷貝到了美國、歐洲大陸和日本。Zopa的英國網站擁有40萬會員,已經撮合了8500萬英鎊的借貸。中國國內2007年開始有了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憑借原生的信貸基礎和互聯網技術優勢,從2012年末至2013年起新平臺的上線已經達到了以天為單位的發展速度。到2014年底,國內行業如果算入非完全在線點對點的平臺已經達到2000多家,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不少新平臺創建出來,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國內任何一個行業。

觀察現行P2P網貸業務的模式,可以概括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直接透明。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間直接簽訂借款協議,一對一地相互了解彼此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出借人對借款人項目運行過程和經濟狀況的改善能及時捕獲,最真切、直觀地體驗到自己為他人創造的價值。二是信用甄別。出借人根據平臺機構提供的信息,有權對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和選擇,可優選信用和安全級別相對較高的客戶進行借貸,并在利息上給予優惠。三是風險分散。出借人可根據借款人的不同情況,將自己的資金分散出借給不同的客戶,收取不同的利息。通過“化整為零”的小額貸款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資金風險。四是低成本營運。P2P網貸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信息獲取上方便快捷。利用大數據優勢,可以進行低成本的客戶評估。通過低門檻設置,能最大限度地匯集社會閑散資金。

P2P這種無抵押無擔保、額度相對較小的個人信貸業務,發掘了銀行、信托和小額貸款公司無法覆蓋的細分市場,滿足了特定人群的資金需求,表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然而,金融行為總是與風險相伴隨,金融創新也往往能突破監管的上限,導致風險因素累積,風險敞口擴大。P2P網貸在滿足小微信貸需求的同時,承擔了傳統金融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其獨特的資金融通方式加大了風險的隱蔽性、復雜性和虛擬性,使風險的處理更為無效。

二、P2P網貸平臺的風險類型及機制

作為金融領域的一個新興衍生品種,P2P網貸仍然受到傳統金融市場的規范。因運作方式的特殊性,P2P網貸的風險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復雜性。概括起來說,P2P網貸的風險大致包括:政策風險、市場風險、資質風險、標的風險、托管風險和管理風險。

1.政策風險

目前,政府對P2P網貸行業的監管依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和《合同法》中的有關條款。其中,利息的限定、中介聯系人的定位、保證人的責任等雖有細碎的規定,但沒有針對網貸這個特定平臺進行包括資質、經營范圍、保證金管理、賬戶管理等在內的明確規定。政策和法規的滯后是P2P平臺和出借人要面對的第一道風險。

按照現有的相關規定,P2P網貸平臺理論上只是一個中介服務結構,其業務和收費應該獨立于借貸交易之外,僅僅提供為借貸雙方進行撮合的居間服務,促進借貸交易的順利完成。但是現行的網貸業務似乎很難限定在這個基本框架內。因為,在當今信用嚴重缺失的環境下,中國的資金提供者并不愿意面對陌生人的沒有本金保障的需求,無平臺介入的信貸風險控制難度非常大。這種特殊的P2P生態必然約束網貸發展的現實可行性。如果平臺愿意保證本息,成為資金出借者的最后買單人,又勢必牽涉到現有的政策法律約束。在銀發[1999]41號《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非法集資的定義是: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也就是說,由平臺進行本息保障的P2P網貸一方面確保了投資人的利益,有益于行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面臨政策和法律上嚴格控制的非法集資問題。

2.市場風險

網貸平臺的市場風險表現為,在政策規范不足的情況下,投資者過度放大金融創新的利益預期,盲目介入這個領域,在缺乏相應的風險控制機制的前提下,以夸大其詞甚至構筑虛擬收益的方式吸引投資人,進行全方位和版圖拓展式的業務宣傳。在缺乏必要的信用基礎的前提下,以全額確保本息或支付高額獎金為誘餌進行遠離實際的市場開拓。由于風險敞口日益擴大,風險觸發因素日益積累,資金借出人以獲取平臺獎勵金為目的的資金短期流動行為將會出現,平臺上的交易客戶無法穩定,導致大量的壞賬沉淀下來。一旦這種業務模式損害到三方利益,很可能引發平臺難以為繼而發生經營風險。平臺的壞賬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一旦遭遇管理人的道德風險,則席卷資金逃亡的情況亦將無法避免。

P2P平臺風險的形成來自兩大主因,一是機構定位模糊。P2P平臺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型金融中介機構,而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資產風險管理機構。它應具備借款標的市場分析功能,能對客戶和借款人進行分類和研究,根據借款人的資金狀況給與項目的分析和建議。同時,平臺應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勢,科學、專業、全面調查借款人的資金需求和用途的真實性,防范套利現象的發生。然而現行的各類P2P平臺幾乎都是匆忙啟動,在機構功能、作業流程和考核機制上沒有進行合理的專業定位。二是專業人員缺失。一個好的網貸平臺,它的組織架構應該由專業的信貸風險管理人員組成。這些人員能夠根據防范風險的規律性,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貸款標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分析。風險管理人員必須具有風險管理和防范的專業技能尤其是專業資質。但近年來已經上線的網貸平臺,不僅缺乏專業管理人員、風控知識和資質,更談不上豐富的信貸風險控制經驗和先進的風險控制方法。

3.資質風險

資質風險是指P2P網貸平臺因準入門檻較低導致的監管缺失風險。網貸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的最大區別在于“凈資本”管理的不同。在嚴格的凈資本管理約束下,銀行或信托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設立受限于注冊資本的要件,一般要求數億到數十億不等。對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注冊資本并不能用來經營,而只是營運的擔保物,是公司設立的主要門檻。但網貸平臺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基本不受注冊資本的限制,其資金要求甚至低于小額貸款公司。不少平臺公司在申請設立時只是定位于從事信息流業務的中介機構,是一個公共服務平臺,無風險或風險可控,也無需承擔可能出現的風險。也就是說,P2P平臺是以非金融機構名義注冊成立,實則從事資金融通業務。這種低門檻設立的網絡金融機構,在資質實際缺失的情況下經營資金業務,必然產生巨大的風險隱患。在高杠桿率的資金營運模式下,網貸平臺所引發的風險可能迅速放大和轉嫁到投資群體及金融領域,引發全局性系統風險。

4.標的風險

現有P2P平臺的標的種類是法定標的的衍生形式,包括本息保障的連帶標的、約定金額的約標和理財形式的信托標的。這些標的隱含著有效性、真實性和資金沉淀等風險。對于連帶標的來說,網貸平臺的擔保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往往以一般擔保代替連帶擔保,對形成壞賬后的投資者資金安全形成隱形威脅。約標類似于信托服務的形式,對于并無信托資質的平臺來說,通過約標獲取資金管理和經營權的合法性無法得到保障,如果平臺是以虛擬借款人的名義與投資人進行撮合,必然將投資資金置于風險之中。理財標的是一種典型的信托產品形式,理論上平臺應該以中介撮合人的身份進行宣傳和,但目前網貸平臺并無法律意義上的資質和風控能力來經營此類業務,平臺本息擔保的承諾很容易掩蓋理財產品本身所蘊含的風險。受大機構理財產品高收益、低風險意識的影響,投資者往往在無風險評估的前提下,樂于接受平臺理財業務而忽略投資風險。

5.托管風險。

所謂資金托管,是指資金委托人與具有一定資質的商業銀行之間,通過法定形式的托管協議形成的資金委托與托管關系。目前,商業銀行的資金托管行為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嚴格分離受托管理的投資產品與管理公司的資產,通過受托資金的獨立性安排來隔離可能出現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要對受托資金進行日常的清算結算、會計核算以及信息披露,最大程度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然而,目前P2P平臺公司的資金委托管理的實質,是在商業銀行開設一個專門的結算賬戶,該賬戶與平臺公司自有資金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隔離并沒有專門的法規進行約束,商業銀行方面沒有法定的責任和義務對平臺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因而不承擔信息披露違規或虛假信息披露給投資人帶來的后果。由于國家沒有相應的網貸資金托管指導性意見,平臺在運作過程中所宣揚的“資金銀行托管”成了戰術營銷的噱頭,而非銀行對平臺信用的背書,由此必然帶來資金托管風險。

6.管理風險

目前P2P網貸平臺的創始人和他的專業背景非常復雜,包括IT人員、信貸員和私營企業主等。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營銷和策劃上,目標是爭取盡可能多的客戶。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金融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沒有風險識別、化解和控制的意識,因此不可能借鑒成熟金融企業的經驗,在平臺建立與運作之前,先行建立一套完善的風控模型和風控體系。在專業技能與風控體系雙缺失的情況下,平臺“帶風險運作”也就不可避免。另外,平臺創始人和高管的道德素質也是管理風險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否具有嚴格的項目審查、科學的抵押物評估、到位的宣傳與撮合、有效的資金管理以及風險一旦形成時能否勇于擔當等,是管理者道德素質高低的基本評判標準。

三、P2P網貸平臺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P2P網貸是國家大力推動創新驅動背景下,通過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創新業務,來緩解傳統金融在資源配置上的結構性矛盾,滿足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和日益壯大的金融服務低端市場,為廣大個人投資者提供一條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和推動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發展的全球性趨勢。因此,預防、評估、管理和控制金融風險就成為促進P2P網貸平臺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一)建立P2P網站認證制度。建立可信網站識別體系是減少和杜絕假冒或欺詐網站的重要環節。建立可信網站識別體系的實質,是提高P2P網站的注冊門檻,通過第三方電子認證機構,對網站的真實性和網站內容進行驗證,逐步形成信息和資金的可信鏈,從而預防欺詐網站的產生,確保金融網絡信息空間的安全。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技術標準,建設可信的戰略標識,確保互聯網上網貸站點的真實性,及時查處非法非標準網站。二是利用相關技術,進行網站服務器的電子認證,對資金轉移和交易過程進行技術擔保,確保金融交易的安全。三是進行技術公關,開發新的認證設備,確保pc終端和移動終端平臺的認證安全。

(二)構建網貸平臺的信用基礎。P2P網貸平臺的信用基礎,就是在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市場和信用為導向進行合理和充分的競爭,形成以客戶為核心的服務體系。目前網貸最大的問題在于機構的銀行化和業務的媒介化,導致了平臺與投資人之間信息隔離、敞口擴大、區域壟斷等內在風險因素的堆積。因此,政府首先要制定相關法規和監管條例,防止平臺的銀行化趨勢和資金池、理財信托等集資趨勢,推動平臺中介的信息公開和“資金-投資項目”的一一對應。對平臺的中介收費行為進行合理的價格指導,對長期高額收費進行備案和規范。政府要鼓勵和創新市場競爭行為,利用互聯網廣泛性、傳播性、公開性優勢,努力構建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機制,允許各類經濟體和各種所有制主體參與其中,通過各自的經營策略和營運手段,形成與傳統金融有別的差異化發展模式。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建立起客戶投資的自由識別和選擇機制、平臺服務質量的規范機制、投資人與平臺之間的互動機制,減少中間環節,實現金融脫媒,充分體現普惠金融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資金托管的管理。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網貸資金托管指導意見,明確平臺的責任、義務和風險預防手段,嚴格投資資金與平臺資金的界限,禁止平臺利益相關人與托管賬戶之間發生資金往來,嚴格審核借款人和借款項目的真實性。資金清算前平臺公司提供的證明材料要確保真實有效,要認真確認借款行為的合法性、預留印鑒和反洗錢審核材料的真偽,對于因挪用客戶資金、偽造借款人和項目產生的后果,要責令平臺公司承擔相應責任。要充分做到信息公開,托管資金的使用和收益情況,要按月、按季、按年進行真實的信息,建立專業的投資信息平臺。在投資者與平臺的信息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可不定期召開投資情況說明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聘請專業會計師對托管資金的運行進行審計。

(四)建立和完善公眾監督機制。公眾監督是網貸平臺規范運作的重要保障,尤其在準入標準和行業監督弱化的環境下。公眾監督可采取第三方監督和投資人監督形式。第三方監督是由第三方網站對網貸公司內外情況和運作進行考察和監督,對平臺進行風險等級評定。考察內容包括平臺公司的各類資質證件,注冊和辦公地點,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員的履歷,平臺宣傳的借貸對象,項目情況,平臺近三年資金往來明細。同時,第三方監督機構要抽查特定或大額資金借款人的情況,了解借款用途和項目背景。通過細致的考察來獲取詳盡的信息,形成考察報告后進行公開。投資人監督是指由投資人自主發起組成投資人調查團,對就近接受服務的中介平臺進行實地探訪,或通過網絡大數據提供方對企業法人和借款人進行查實。在投資過程中,投資人也可以個人或調查團的名義,在第三方論壇上對平臺不規范行為進行質疑,以尋求平臺的說明和解釋,消除投資的顧慮。

(五)加強平臺自身管理。平臺的內因是一切風險的根源,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平臺的風險管理能力,是防范和減少金融風險的關鍵。1、嚴把風險控制關,強化平臺的透明度。要切實消除引發壞賬的內部因素,降低借款壞賬率。對每一個借款人的申請要認真審核查實,根據借款人信用記錄和項目風險等級來確定信用或抵押借款,并對借款過程、項目運作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做到每筆借款均有據可查。2、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平臺公司要設立風險準備資金池,資金來源包括股東的初始投入資金和公司每年的盈利公積。資金池的資金要根據使用情況及時補充并對外公示。資金池的資金只能在平臺出現壞賬或逾期時第一時間對投資人進行墊付,不允許挪作他用。設立風險準備金,是提高平臺信用等級、增強投資者信心的重要保障。3、加強平臺人才建設。要把風險指標作為平臺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基礎,不斷增強平臺管理者的風險意識。要通過聘請宣講或外派培訓等方式提升管理者的金融企業管理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最終提升平臺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六)防范系統風險。

防范系統風險,就是防范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因破產、清算、資不抵債出現時而形成的資金無法收回的風險。從目前國內P2P平臺運作情況來看,這種潛在風險發生的概率并不小。因此,平臺公司應該把防范系統風險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1、管理風險敞口。風險敞口是指投資標的物如果出現違約,可能導致產生風險的信貸余額。平臺公司要對廣泛的市場因素進行實時檢測,建立必要的綜合風險模型,判斷經濟和行業走勢,甄別和篩選優質企業和項目進行宣傳和撮合,減少違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2、管理在險資金。在險資金是指發生市場動蕩和極端事件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承擔的最大損失或最大損失額。在險資金是風險敞口出現最壞情況時的一個量化。平臺公司在跟蹤多種市場因素的基礎上,應該為各種特定因素加上風險系數和觸發條件,主動判斷市場走向,積極調整資產配置,通過調節基于不同因素的風險敞口的大小,來降低資金綜合風險,從而提高平臺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作為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異業合作模式,P2P網貸平臺在中國發展了將近十年。其興起和快速壯大均源自中國復雜的經濟背景和特殊的金融生態。無論這種金融創新產品將來以何種形式融入到經濟體系中,風險的管控和防范仍將是一個重要的任務。P2P行業以理財客戶作為廣泛的客戶基礎,管理風險比創造盈利更為重要。確保客戶的投資安全,永遠是金融業的立足之本。

參考文獻

1. 劉英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中國市場,2013年43期。

2. 張松等《互聯網金融下的操作風險管理探究》新金融,2013年09期。

3. 何文虎等《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視角》,金融發展研究,2014年08期。

4. 謝平《互聯網金融的現實與未來》,新金融,2014年04期。

篇8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與去年聚焦“經濟”略有區別, “民生”問題成了普遍關注的熱點。而“醫療改革”(下稱“醫改”)則是熱點中的焦點。衛生部長陳竺曾指出, “醫改的難點是公立醫院改革”。而政府主管部門對公立醫院一直是“政事不分、管辦合一”――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由此造成的弊端往往使得在一些公立醫院的資產管理、發展規劃、重大決策等責任不清,對全行業的管理職責更無法根本落實。

2005年3月28日,國務院《關于深化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率先推出了包括上海在內的第一批公立醫院“管辦分離”的試點。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醫院“管辦分離”試點年。轉眼4年過去了,隨著《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國新醫改方案)的通過,以及近日《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的下發,均再次明確指出,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鼓勵民營資本興辦非營利性醫院,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幾年,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對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基本形成了“管辦分離”的思路。

所謂“管辦分離”,是將政府作為服務供給者、出資者和監管者的職能分離開。類似香港在推進公共資本有序進退過程中成立醫院管理局進行統籌管理的做法,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不再直接擁有醫院,淡化其作為公立醫院具體經營和直接管理者的職能,同時,強化作為全行業監督管理者,履行政策制訂、宏觀調控、市場準入、行業監管和公共衛生管理等的職能。切實實現醫院獨立的法人地位和經營權。

2009年4月6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同時鼓勵民營資本興辦非營利性醫院,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兩天后,以國務院副總理為組長,包括發改委、衛生部、財政部等6個部委在內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立,統籌組織和協調改革工作。

2010年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管辦分離”試點進一步擴大(首批16個),強調積極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形式。根據中國醫改近年的探索,“管辦分離”在具體落實上往往呈現出因地、因情制宜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而作為中國唯一省級的“管辦分離”先行者一一上海申康模式再次成為焦點。

中國唯一省級醫療改革的“申康模式”

對于公立醫療機構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的探索,上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先是仿效新加坡進行公司化運作,成立上海申康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申康投資公司”)以提高公立醫院的市場化程度,加強資源的利用效率。

2005年9月9日,在申康投資公司的基礎上,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下稱“申康中心”)成立,從納入上海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23家市屬公立醫院(下稱“市級醫院”)開始,推進醫療機構“管辦分離”改革試點,成為中國唯一的一家省級“管辦分離”醫療改革試點單位。

申康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為最高決策機構,成員由市衛生局、國資委、發改委、財政局、教委、醫保辦、藥監局、醫學院校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雖然申康中心與衛生局同級(正局級),但根據全行業管理要求,應當遵守衛生局制定的規章制度和行業管理安排。

作為上海市政府設立的國有非營利性事業法人,申康中心屬于全額撥款的事業法人,是23家市級綜合性醫院國有資產投資、管理、運營的責任主體和政府辦醫的責任主體,行使重大決策、經營者聘任,投融資、建設和運營的考核、評估和監控權力,確保國家辦醫的政策和規范、規劃的落實到位,增強市級醫院公益性,推進醫療機構改革,盤活資產,提高辦醫質量和效率。

按照有關人士的說法:“申康管人,部分市級醫院的人事任免歸申康;申康管事,行使對醫院的發展職能,財政拔款也會從申康這個渠道走;申康也管資產,而且工作上軌道以后,資產劃轉工作也會進行,而且財政盤整也會從申康這個渠道走。”所轄23家市級醫院,包括12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其中4家中醫醫院)、7家三級甲等專科醫院,1家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3家三級醫院,總盤子達180億元。

據統計,截止2009年末,23家市級醫院實際開放床位2.0萬張;門急診2982.36萬人次、出院病人64.43萬八次、住院手術28.37萬人次,分別占全市醫療機構業務總量的18.11%、28.63%和37.85%,約占全市三級醫院業務總量的2/3。

內部管理專業化、規范化

申康中心探索出了以“戰略規劃管理、預算管理、績效管理、資產監管、審計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出資人管理制度,努力實現市級醫院“專業化、規范化、精細化”的內部管理,突出公益性,增強綜合競爭力,不斷改善服務、提高質量、控制費用,切實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首先,落實醫院經營自,明確院長的權責,實施戰略規劃管理。組織市級醫院編制了“十一五規劃”,明確量化指標、時間節點;加強規劃實施管理,明確工作重點,細化為年度實施計劃,與預算、績效考核等指標結合;同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保障進度和衡量指標“落地”,增強醫院的規劃管理意識。

其次,全面清產核資,理順產權關系,加強資產監管,探索以計劃為依據、以成本核算為基礎的預算管理機制。通過開展市級醫院全面清產核資工作,摸清家底。截至2009年底,市級醫院總資產232.46億元,凈資產188.8億元。通過制定實施《市級醫院全面預算管理試行辦法》和《市級醫院成本核算辦法(試行)》,初步建立市級醫院預算管理機制和成本核算制度,確保收支平衡,有效控制醫療費用、逐步降低成本支出。

在近年來業務量不斷增長、物價指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2005―2009年市級醫院平均每萬元業務收入的能耗支出年均下降4.88%;同期,平均每萬元醫療收入的衛生材料支出年均下降2.70%,2009年有近1/2的市級醫院下降。

再次,實施院長績效考核。2006年,申康中心制定實施《市級醫院院長年度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建立了以管理業績為核心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直接與獎懲掛鉤,歷年績效考核結果作為院長任期考核的重要內容和選聘的重要依據,從而構建了對市級醫院院長明確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了公益性辦醫方向,加強了成本控制,提高了運行效率。同時,根據績效考核中暴露出的問題,主動采取各項措施改善績效,形成了績效持

續改進機制。

最后,加強審計監督。審計監督是出資人監管的重要手段。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規范醫院的經濟行為,申康中心穩步推進醫院財務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內部審計和審計整改等各項工作。委托專業的審計中介機構實施年度財務決算審計,同時,審計的目標取向已從傳統的真實、合法性審計,逐步轉變到對市級醫院的內部控制與運營績效審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鑒國際先進的醫院管理手段和經驗,申康中心還陸續推出了“醫聯工程”、日間手術、日間化療、臨床路徑管理、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組織市級醫院優化醫療服務,合理控制醫療費用,著力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2005年,申康中心啟動醫院信息化管理的醫聯工程――患者在一家醫院辦卡,聯網醫院通用,2009年進入實質運行。為1100萬患者建立了跨醫院的個人診療檔案,發放自費病人“醫聯卡”240萬張。目前,23家市級醫院之間病例基本信息、檢驗檢查和用藥信息初步實現共享;21家醫院之間醫學影像信息初步實現共享,并開展了重復檢驗檢查提醒和治療安全警示試點工作。同時,成立“醫聯中心”,建立數據質量和信息共享應用評估制度,規范“醫聯工程”的運行管理。

2007年以來,還在具備日間手術條件的14家市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共開設床位289張,涉及57個科室。至今,共開展日間手術近5萬人次,平均住院天數下降9.2%,住院醫療費用下降15-65%;日間化療試點,共設床位41張,已收治各類惡性腫瘤患者1805人次。

同時,創新推出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累計提供導醫服務近950萬人次,咨詢服務1200萬人次,各類預約服務160萬人次,發放檢查報告600萬人次,免費測量血壓11萬余人次,免費出借推車、推床10萬人次,老弱病人陪護9萬人次,免費寄存行李2萬2千余次,代寄檢查報告1萬7千余次。

還在6家市級醫院開展了“專病聯合門診”試點,開設聯合門診18個,診治病jk44878人次,逐步形成以標準化管理為特點的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機制,創新臨床醫療服務模式。目前已有14家醫院開展了臨床路徑管理工作,涉及71個科室、185個病種,全年總計納入患者3.8萬人次,有效降低了均次費用和平均住院日。

另外,組織13家市級醫院建立14個專家團隊,與全市54家區屬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開展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慢支、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等6種常見慢性病的綜合防治工作。促進了醫療資源縱向整合新模式,產生一批慢性病科研成果,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和健康普及工作。

截止2009年底,市級醫院下基層醫院服務,主治醫師793人,出診2.88萬人次,開展業務查房1.34萬人次,為社區居民開展健康教育講座1528次,參加居民達到10.48萬人次,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病人2.28萬人次。同時,已還與上海的18個區縣的219家基層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與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郊區(縣)中心醫院和區(縣)中醫醫院“結對”基本實現“全覆蓋”。

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申康中心成立以后,積極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構建了以戰略規劃為統領,以全面預算和績效考核為重要抓手,以資產監管和審計監督為保障的出資人管理制度,形成相互制約、環環銜接、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將上海市公立醫院的建設推進了科學管理的軌道。

公立醫院診治疑難重癥和承擔危重病人搶救任務的功能定位得到凸顯。同時,發揮了市級醫院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支援郊區、社區醫療機構,滿足了基本醫療服務需求。更難得的是,盡管業務量增長,醫療費用仍得到了有效控制。醫生人均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平均住院日大幅下降,能耗及衛生材料等成本下降,醫療服務質量不斷增強。

同時,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硬件上,完成了“十五”基本建設任務:總計28個項目,完成總投資69億元,總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涉及22家三級甲等醫院,初步實現了改善老百姓就醫條件和就醫環境的建設目標,也為市級醫院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編制實施市級醫院“十一五”基建專項規劃,目前已完成立項14個項目,總投資47.98億元、總建設規模69.92萬平方米。

軟件方面,組織市級醫院以提高臨床科研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強學科建設,先后實施了16個新興前沿技術聯合攻關項目、30個適宜技術聯合開發推廣應用項目、25個中醫驗方I臨床評價項目、7個中醫專科(專病)建設項目、8個科研平臺建設項目、6個中心實驗室規范化建設項目和56個臨床管理優化項目等臨床科研項目。

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共計培訓現職領導干部和后備干部520余人次。至2008年底,市級醫院共增加領軍人才45人,其中首席科學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5人。

同時,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和國際合作交流,四年半來,完成12項課題研究;先后與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公立辦醫機構,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形成了20余篇專題考察報告,著力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補償機制成為醫院改革瓶頸

由于缺乏一、二、三級醫院的梯度就醫,民眾持醫保卡可以在全市范圍內自由選擇醫院就診,醫療需求彈性的不合理放大,導致了市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始終相對不足,服務量不斷上升,給醫院運營帶來很大壓力,對醫院優化人員配置、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加強內部管理等也帶來了嚴峻挑戰。

公立醫院必須堅持公益性,而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況是公立醫院健康運行、維持公益性的重要基礎。但長期以來的補償政策環境造成了公立醫院難以從機制上體現公益性。市級醫院面臨經濟壓力不斷增大的困境,補償機制問題已成為公立醫院改革的瓶頸。

一、長期以來,醫院高度依賴藥品加成收入進行補償,但隨著藥品加成率大幅降低――從原來的30%降到現在的15%――給市級醫院實現業務收支平衡帶來了巨大壓力。

二、近年來,盡管市財政不斷增加對市級醫院的投入,但對于醫院財政狀況的改善而言,投入仍顯不足,占的比例較低。

三、醫療服務價格不合理,醫療勞務價格低于成本。

四、醫保總控超預算分擔。醫院需要負擔已經支出的超過醫保規定的控制總額的那部分費用,但實際情況是病人在醫院的就診總量醫院事前是無法控制的。

五、市級醫院基建項目、大型醫療設備購置尚需要醫院自籌相當部分的資金。許多醫院向銀行貸款,付息壓力增大。

六、醫院為改善就醫環境,近年來硬件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此運行成本隨能源、材料等物價指數的上升也不斷增長。部分市級醫院業務支出的增幅已經高于業務收入的增幅,醫院的收支赤字隨著業務量的增長而增長。

在當前的補償機制下,拓展業務、增加收入、擴大規模是各個醫院不約而同的追求,形成了公立醫院高效率、高消耗、粗放型的運行模式,在滿足社會醫療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醫藥費負擔,影響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中國的公立醫院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公立醫院相比差距是明顯的。隨著民眾醫療保健需求日益增長,并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相應細分的醫療服務市場缺失;社會辦醫,規模小,技術弱;商業醫療保險缺乏足夠發展空間的弊端將日益顯現。這都呼喚中國醫院改革在科學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有更多、更大的創新。

篇9

關鍵詞:自學考試;助學管理;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008-04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既是我國一項重要的考試制度,也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自學考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自學考試也面臨著如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網絡學校的迅速崛起、民辦教育日益壯大,導致參加自學考試生源數量逐步下降、助學站點生源競爭日益激烈等問題,這些助學站點為了提高考生考試通過率,不惜采用各種違規手段,使自學考試考風考紀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嚴重危及自學考試的質量和聲譽。在這些新的現實面前,自學考試本身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弊端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顯現,因此,從2010年起,國家考試管理機構開始探索新一輪自學考試管理與改革;作為自學考試個人自學與國家考試的結合點的助學站點的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很多缺失的地方,如何深化進行自學考試助學站點管理的創新和變革,是我們新時期自考工作者必須直面的緊要問題之一。

一、助學站點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助學站點是自學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以主考院校為依托,協助主考院校完成招生、報名報考、組織面授教學、收集相關資料和考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對最大限度地挖掘主考院校的教育資源、緩解主考院校的助學工作壓力、拓寬為考生服務的途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對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的有效補充,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助學機構對自考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大,加強對助學機構的管理也成為自學考試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助學站點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自學考試考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關系到考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成為提高考生畢業質量和社會聲譽的關鍵環節,如果管理不善,會導致自學考試考風考紀的下降,危及自學考試聲譽,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社會的穩定。30多年來,自學考試在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助學機構——助學站點也逐步發展壯大,特別是近10多年來,完全依靠主考學校自身助學的模式已經無法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民辦助學機構從無到有,發展迅猛,成為助學機構的生力軍,以長沙理工大學為例:該校共有助學站點100多個,其中民辦站點占了30%以上,而且從助學站點規模而言,其所占比例已超過了40%;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些助學機構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結合我們多年的辦學經驗,將一些有共性的問題概括起來統一分析如下:

1.生源組織“雜亂缺章”。由于高校擴招和高考人數的下降,以及成人高考、電大和自考對歷史遺留人員的消化,加上自學考試30年來基本模式沒怎么變化,改革力度不大,造成了參加自考人群已轉向高考落榜生的現實。使參考整體人數急劇下降,導致助學站點之間生源爭奪激烈,特別是少數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助學站點的生源爭奪戰達到了各種手段無所不用的地步,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虛假消息,夸大辦學條件,靠弄虛作假吸引考生,有的鋌而走險,公開許愿,只要來報名,不用上課學習也考試包過,嚴重威脅考風考紀安全,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危及自學考試的生命線;二是以高額生源費為誘餌,通過招生販子做中介招攬生源,導致招生工作惡性競爭,場面甚為慘烈,嚴重擾亂了正常招生工作次序,導致亂收費、多收費現象經常發生,考生抵觸情緒高漲,嚴重時危及社會穩定,這種情況尤以民辦助學站點為盛。

2.助學授課“少斤缺兩”。面授是助學站點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好的面授過程,可以提高考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習成為生活之必需,收到提高考生的學習效率,促進考紀考風好轉,提高考試通過率的良好效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不足,面授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缺失:主觀方面主要有:面授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因課時費成本的限制,很難吸引高水平教師授課;加上很多助學機構在自學考試前一個月集中授課,這段時間內教師需求量大,好教師供不應求,有些助學站點只好退而求其次,一些沒有教學經驗的研究生也被拿來濫竽充數,面授教學變成劃重點、猜題目的突擊時間,這種走過場式教學的最后結果是:考生到課率不高,真正主動學習的人少,混文憑的人多;這些助學站點為了提高考試通過率,兌現招生違規許諾,一部分工作人員鋌而走險,出現了有組織地助考的嚴重違規行為,最終結果就是嚴重威脅自考的生命線。在客觀方面,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有些助學站點實踐環節考核流于形式,弄虛作假、虛報成績的現象不可避免地出現;還有專業課程設置重系統性與理論性,輕實用性與動手能力培養,指定教材內容老化,考生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學,學與用嚴重脫節,如何盡快完善這個問題,平衡矛盾,也是當務之急。

3.收費隨意“搭車缺管”。近幾年來,為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教育和相關部門每年都聯合發文,規范學校收費管理,但由于沒有具體的監管機構和措施,加上反饋渠道不通,一些助學站點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經常巧立各種名目,違規收費;例如:按國家有關規定,自學考試只能收取學費(含論文答辯費)、書籍費和科考費三種,并按學科門類給出了收費上限控制,但有些站點為抵消高額招生成本,總是以各種理由想方設法強制收費用,如班費、辦證費、復習資料費、考前輔導費、論文指導費、答辯費等,嚴重時導致有些考生集體組織罷課抗議,危及社會穩定。

4.工作隊伍“建設缺欠”。自學考試助學站點的管理人員,正式職工人數較少,大多為臨時聘用人員,流動性很大,尤其是民辦助學單位更為突出,且這些工作人員大多為非普通高等教育學歷,管理水平和素質偏低,責任心不強,服務不主動,很多考生無法按時收到教材、教輔資料及授課時間和內容等應及時收到的信息;無法及時校對出考生基本信息資料中出現的錯誤,學籍異動平時無人管,結賬時糊涂賬多,錯誤不斷累積,導致歷史遺留問題增多,費用清理難度增大,管理困難,更有甚者,導致考生畢業證信息錯誤,給考生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也給主考院校聲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5.考風考紀“監管缺嚴”。開考初期,自學考試考風考紀嚴格,畢業生的質量很高,自考畢業文憑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信譽,可以說,考風考紀是自學考試的生命線,但近年來,行業委托開考專業增加,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生產第一線需要的人才,民辦助學站點的崛起,為自學考試助學開辟了新的領域,隨著主考院校生源數量的擴大,主考院校和國家考試機構對助學站點管理的精力相對有限,監管難度增大,其后果是有些助學站點助學不嚴、助考過度,考風考紀流于形式,如何在保障助學機構積極性的前提下,依法依規加強對助學站點助學的全方位、全范圍監管,加強考風考紀教育,實現考風考紀的好轉是相關考試管理機構和主考院校所必須解決的關系到自學考試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

二、加強助學站點管理的實踐與對策

1.建立助學站點定期資格審查和評比制度。對助學站點的管理,首先應建立準入制度,必須對助學站點的指導思想、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教學條件進行審核評估,合格后方可設立助學站點,開展助學工作;其次是設法掌握助學站點管理的第一手資料,總結經驗,提高站點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定期建立交流環境和渠道,以便盡快發現和解決站點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這是監控和管理站點的第一要務。長沙理工大學的做法是先由招生和業務主管部門聯合對申請助學的單位進行綜合考察,形成考察報告,經學院黨政聯席會議統一討論是否同意建站。建站后,由我院業務部門管理指導和監控,同時,每年召開一次站點年度工作會議,在會上由院長做工作報告,總結成功的經驗,部署來年工作,以長沙理工大學自學考試助學站點評價辦法為依據,先由助學站點自評打分,再由我院評審小組組織專家評審,選出先進助學站點集體和先進個人,在會上進行表彰,對不合格的站點進行整改,嚴重的終止合作關系,取消助學站點資格,以弘揚正氣,打擊歪風。會議期間,還專門由業務部門組織對口站點召開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交流心得體會,面對面地分析新情況,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必要時進行相關業務培訓,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站點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強招生監管。招生,是自學考試工作的第一步,有生源才有事業,生源問題關系到自學考試的死生存亡,如何監督助學站點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擴大生源規模,合法招生,防止招生許愿和高額招生費用騙取考生呢?長沙理工大學的做法有如下幾點:一是統一招生的助學站點名稱,實行招生信息由主考院校統一審核、檢查和制度,防止虛假信息和招生廣告,并對助學站點的招生廣告實行年度審查備案;二是在暑假期間組織招生檢查人員到站點、車站明察暗訪,制訂預案,發現問題及時制止改正,防止惡意競爭生源;三是建立網上及地方媒體督查小組,打擊網上違規招生;四是對違規站點視違規程度予以不同層次的處罰,處罰措施主要有:定期整改、停業招生、終止合作、強制回收學生等。

3..加強教師管理,實行面授教師資格審查與備案制度。自學考試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考生水平參差不齊,差距極大,為了照顧到各種不同水平考生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來自工作第一線的考生,他們知道哪些知識“實用”,哪些知識用不上,因此,他們的學習是具有選擇性的,他們希望學的知識既要有新穎性,更應有實用性。我們的做法是:通過面授教師資格審查制度,建立教師庫,根據自考教育的特點聘任教師:第一,在選定教師時,要本著好中選優的原則,注重聘請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老師為面授教師,在實際過程中建立教學結果反饋制度,對教學情況進行反饋備案,實行優勝劣汰,好的留用,差的淘汰。第二,為提高教師的相對穩定性,我院建立了教師集體備課制度,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集體對課程教材、學生素質、考試特點、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并將備課成果下達到助學站點,指導面授教師上課;第三,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參加自考方面的交流與研究,通過高水平教學吸引學生上課。

4.加強助學管理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自學考試屬國家級考試,級別高,政策性強,組織嚴密,大部分工作都有很強的指令性和時間性要求,因此,加強助學管理者隊伍的建設,是自學考試特點的必然要求,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一支高素質較隊伍,它要求每一個隊員都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敢于堅持原則,善于嚴格管理,他們應熟悉國家關于自學考試的相關政策、工作流程,并在辦學實踐中身體力行。這樣才能為助學質量提供切實可行的保障。我們的做法是:對站點管理人員進行定期業務培訓,利用每年召開一次站點工作會議,交流心得體會,學習講解新的政策,檢查落實情況,了解第一線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個別情況可通過QQ群討論和培訓。

5.加強網絡管理平臺建設,提高工作效率。自學考試既是一種考試制度,同時又是一種教育形式,21世紀的發展,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的普及為標志,建立網絡管理平臺,就是要在過去社會助學更多地側重于手工管理和教師面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為考試管理人員和考生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穩定的服務,提高工作質量和管理效率,減少工作差錯。以信息化建設推動自學考試管理的現代化和規范化,使學生24小時都有學習資源,緩解工學矛盾難題,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為考生提供政策資訊、學習資源、過程評價、互動交流、報名報考、成績查詢等較全面地學習支持和考試服務,讓考生花較少的時間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為了做到這些,長沙理工大學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網站,可以及時各種文件、通知,下載相關信息,查詢考生個人信息。開發了學生管理信息系統,可供工作人員在系統中進行考生基本信息管理、自動錄入并管理成績信息,根據業務需要產生各類報表,還有學籍異動管理、學費管理及各種統計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開發了自學考試助學站點教學質量網上實時監控評價調查終端,考生可對每門課程的助學情況進行實時評價,使我院教學管理人員可隨時掌控助學站點助學教師的實際情況;為考生提供網絡教育的學習平臺也正在逐步建設和完善之中。

6.嚴肅考紀考風教育,堅守自學考試質量生命線,保住自考生命線。堅持國家自學考試的權威性,確保國家考試質量和安全,是自學考試的生命線。考試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我們正處在中國社會轉型越來越追求公平正義的年代,進一步加強考風考紀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的需要。因此,從助學站點開始,加強對考生的考風考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在每次考試前1個月召開考紀考風動員大會,組織考生認真學習考生須知、考風考紀違紀處罰決定,簽署考試誠信保證書,造成強大的心理政策壓力,強化考生自覺遵守考風考紀的意識;第二,我們按國家考試機構的要求對監考老師進行詳細而嚴格的考務工作培訓,堅決制止各種違紀行為,營造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氛圍,確保了自學考試的公平、公正和質量。

7.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動手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自學考試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助學站點在面授過程中應加強考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應認真完成課程本身安排的課程實(試)驗,在現有條件下,盡最大努力,發揮主考院校優勢,采用多種形式(如模擬、仿真實驗、動畫影像資料等)幫助助學站點考生完成實踐環節學習和考核;另一方面,應結合課程特點和考生實際能力和水平設計大型綜合作業讓學生練習,增加課程設計的數量,通過設計的過程,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他們感覺到知識的力量,學有所用,從而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8.切合實際選擇畢業設計(論文)題目,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方法,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結合實際工作真正解決問題,通過這個完整的過程,達到熟悉流程、提高業務能力的目的。同時,教師也通過指導學生完成設計(論文)的過程,必須改革畢業設計(論文)的傳統方式,讓考生結合實際工作選題,指導教師由一人改為兩人,助學站點一個,考生當地或本單位高級技術人員一個,突破單純由學校教師指導的限制,學校教師負責理論指導,當地技術人員負責日常督促和實際指導,真正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另一方面,指導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強化畢業設計(論文)指導過程中的互動。

招生許愿是助學站點一切不良管理問題產生的根源,變態的高額招生費用是社會不穩定的最大隱患,這兩顆毒瘤是產生投機取巧導致考風考紀日益惡化的根本原因,必須予以堅決打擊,同時,也應該看到,助學站點的管理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與自學考試其他的配套政策息息相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自學考試的培養目標已經嚴重脫離客觀實際,有些專業的考試計劃也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自學考試收費標準多年不變,與日益增長的考試、助學成本直線上升的客觀實際嚴重脫節;只有直面現實,從源頭抓起,進行大的徹底的教育革命,才能有利于處理自學考試本身發展中的問題。黨的十提出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自學考試就應根據人民的需要,調整培養目標,用“滿足社會和人民的個人需要的教育程度”作為質量標準。把重點放在社會緊俏人員的培養和提高在職人員的素質上,為了配合國家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應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讓高校為城鎮化建設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考慮到農村的實際現狀,國家財政應提供配套經費,依次帶動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的改革,主動調整自學考試試卷的難度和單一考試方式,加大實踐環節考核,擴大主考院校自,這樣才能調動考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有好的課堂紀律和較高的到課率,避免招生許愿惡習發生,從根本上消除高額生源費引起的惡性循環,讓助學站點安心、專心助學,全面提供助學站點的管理水平,促進考風考紀的自然好轉,使自學考試事業重回高峰,迎接繁榮。

參考文獻:

[1]蘇漢元,等.成人教育教學質量控制的現狀分析與未來[J].繼續教育研究,2010,(09).

[2]祝秀磊,等.論終身教育體系下自學考試社會助學的發展與變革[DB/OL].

篇10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帶隊,13個市(地)和20個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的省委省政府學習考察團,赴上海市、山東省學習考察。通過走訪滬魯個市、縣(區)及個企業和單位,切身感受了兩地的巨大發展變化,學習了好經驗和好做法。通過對比,進一步增強了推進我省快發展、大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東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滬魯兩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開創了嶄新的局面。

(一)發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實現gdp分別達到6251億元和12436億元,位于全國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3.7%,分別實現連續12年和13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2833億元和4701億元,位于全國第5位和第2位,分別增長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東省實現gdp分別達到5305億元和10575億元,分別增長14.2%和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2513億元和4596億元,分別增長23.2%和26.6%。原創:(注:2003年數據中絕對數為年報數,增幅為初步統計數,下同)

(二)經濟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886.2億元和713.8億元,位于全國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為32.5%,居全國第一。90年代以來年均增長13.7%。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05.7億元,稅金523.5億元,分別增長46.1%和20.7%;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20.3億元,稅金685.5億元,分別增長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959億元和678億元,分別增長25.2%和16.6%。

(三)開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進出口額分別實現1123.5億元和446.4億元,位于全國第3位和第5位,分別增長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貿進出口額達2012億美元,增長41.2%;上海集裝箱吞吐量達1128萬標準箱,成為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目前上海累計批準外資項目3.5萬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資金超過5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上海達28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79家。山東省累計批準外資項目4.3萬個,外商直接投資474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山東達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進出口額分別實現1306.5億美元和488.6億美元,分別增長43.6%和37.1%;山東省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8億美元,增長56.8%。

(四)內在活力強。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國有企業完成改制面達72.4%,國有經濟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為35.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7%;在滬外商投資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400億元,增長56%。山東省有86.7%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95%國有中小企業實行了多種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3%;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億元,增長44.5%。

(五)發展后勁足。2003年,上海市、山東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別為2452.1億元和5326.7億元,分別增長12.1%和51.7%,山東省億元以上大項目1868個。今年1-9月,山東省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04.5億元,增長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2980.6億元,比上年增長43.5%,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6.5%,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山東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實現增加值809.4億元,增長23.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國第1位;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國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業崗位46萬個,城鎮從業人員582.3萬人,職工年平均工資27304元;山東省城鎮實現就業再就業105.0萬人,在崗職工人數757.8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3965元和7822元,分別增長12.9%和12.5%;1-9月,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為6337元和2888元,分別增長9.2%和18.1%。

二、上海、山東發展的主要經驗

這次在上海、山東學習考察,總體的感受是兩地的干勁足、氣魄大、作風實。在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變化,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進,百折不撓,伴隨著發展的步伐,熱情與干勁不斷高漲;始終把滿腔熱情與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

(一)堅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實處,真抓實干,不斷創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更新觀念、創新發展思路上。近幾年,山東提出從發展觀念、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等8個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過去上海人認為,中央讓干的就干,不讓干的就不干。通過與深圳的對比發現,這種觀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觀念是,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原則,中央沒說不讓干的就大膽放手去干,中央允許干的就千方百計干得更好。上海在國企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起點和高度,提出新一輪改革要把重心從以國企改革為中心環節,轉向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以國資布局和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搞活國民經濟的新思路,使國企改革穩妥有序的進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搶抓機遇上。上海深得機遇之惠,搶抓機遇的意識日益增強。去年,他們準確分析了上海所面臨的國內外機遇,提出要“看勢做事”,全面實施科教興市,牢牢抓住當前世界制造業轉移的機遇,以制造業戰略升級為支撐,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山東在國家實行宏觀調控、全國土地緊縮的情況下,提前運作,爭取主動,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濰坊高新區主動出擊,提前劃出8000畝土地,拓寬了發展空間,爭得了發展機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實到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上。山東創新工作機制,在招商引資工作上,實行制定目標、分解任務、監督考核“三項體系”。各市縣不僅領導干部有指標,而且細化到每個干部身上。同時獎懲分明,領導干部完不成指標,離職去招商,完成后再復職。最近省委書記、省長帶隊,成立聯合檢查組,在6天時間里行程2600多公里,檢查了6個市地,并召開現場會。主要是看落地項目,看經濟發展。從基層解決光說不干的問題,使解放思想化作實實在在的行動。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選人才。只要業績突出,就大膽使用。這次聯合檢查組檢查之后,一次就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廳級干部,大大激發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多種形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上海與山東雖然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不同,國企改革所面臨的形勢有別,但其推進改革攻關中有著共同特色,即:求真務實,與時俱進,靈活多樣。上海提出了“八個有機統一”,山東實施“六項主要措施”。其核心內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籌措改制成本。國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錢從哪里來”。山東省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通過轉讓存量資產、吸收外資和民資等,將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或民營企業。山水集團是以水泥為主導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其前身是山東水泥廠,為國有企業。原來是一個連年虧損、即將倒閉的企業。通過改制重組兼并了濟南水泥廠和東方紅水泥廠,并以“騰籠換業”的方式(即廠址搬遷,土地變現),獲得2億元建設發展資金,又不失時機地對位于市區的所有中小企業進行改制搬遷,實現了集約化經營。企業順勢改制為民營企業。他們用“騰籠換業”籌集來的資金建起了新的生產線,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職工。山水集團目前已成為具有200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明年可達3000萬噸,16個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的龍頭企業。二是憑改革的力量鞏固國企的主導地位。上海辯證地看待國有資產進退、國企改革的“破”與“立”問題。不把國企改革簡單理解為“國退民進”,在有些領域“以進為退”,有些領域“以退為進”。山東面對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的實際,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片面強調國有資本的全部退出,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國家特大型國有企業和啤酒行業骨干企業的青島啤酒曾陷于體制陳規不能自拔。自1996年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通過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以多種方式收購兼并了全國40家啤酒生產企業,使企業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強大動力,從1996年至今,青島啤酒的銷售總量從33萬噸增長到300多萬噸,銷售收入從15億元增長到70多億元,利稅總額從3.5億元增長到近20億元,品牌價值67.1億元,位居全國啤酒行業之首。通過改革強化了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決好企業的后顧之憂。國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針對這一問題,上海強調抓住國企改革這個關鍵環節,帶動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聯動配套。堅持“無情調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員。山東省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規范改制企業的勞動關系。青島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就業促進機制,通過實施弱勢群體“陽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為城鄉3.6萬戶、7.5萬人實施了低保,年發保障金5000萬元,保障率100%。

(三)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海、山東的強勢發展,離不開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高科技園區是高新技術產業不可替代的重要載體,而發展高新技術園區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兩地在這方面有共同之處,一是提供優惠政策。上海、山東兩省市都賦予省級以上高科技園區必要的經濟管理權限和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強。濟南高新區是1991年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原規劃面積15.9平方公里。為促進高新區的發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為高新區增劃面積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寬了發展空間。二是引導優勢聚集。為了做大做強張江高科技園區,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張江”的戰略決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項目集中到張江,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制高點。如今,“聚集張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里已成為國家級“生物醫藥基地”、“信息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科技創業基地”以及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和國內首創的銀行卡產業基地。三是強化優質服務。山東省濰坊高新區把高新技術發展與農民利益通盤考慮,通過給農民發放生活補助、建立養老保險、搞好不動產經營,以及把農民的補償費等置換成標準廠房和商業房、把農村的舊村址置換成現代生活小區、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置換成企業職工或個體私營業主等方法,破解了農民“三憂”。“三個置換”,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強力扶持,各高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在科技部組織的2003年國家高新區技術創新能力、經濟發展能力及創新創業環境評價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東5個園區在53個國家級園區排名中在發展能力方面有3個排在前10位,有1個列為第19位。今年1-10月山東省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985.5億元,財政收入82.97億元,出口47.9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569億元。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在兩地得到了充分顯現。

(四)堅持搞好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原創:不斷擴大經濟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謀劃,加強政策引導。上海強調以完善投資環境,改善政府服務為突破口,突出集聚發展,增強城區整體競爭力。確定了加強滬港全面合作的原則和機制,明確了近期加強合作的8個重點領域。同時,在政策上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落戶上海,鼓勵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山東提出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經外貿作為經濟發展的“三大亮點”和壓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務之一。首先選準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韓國產業轉移的機遇,利用地緣優勢,建立面向日韓的產業協作區。同時從優勢產業中選擇一批競爭力強的項目,面向國際大企業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稅外無費區”,降低了項目進入“門檻”。二是多層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載體優勢。各類園區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載體。上海、山東集中精力、集中優勢,努力建好經濟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和出口加工區等各類園區,把園區做大、做高、做強,以“筑巢引鳳”。濰坊出口加工區是我國開放度最高、政策最優、機制最活的經濟區域,海關實行封閉監管,具有“境內關外”功能。園區對于出口創匯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島市重點園區引進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標、階段性落實,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東不是把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目標、任務落實到會上,而是要親眼看見項目落在地上,見到實效。上海招商嚴格挑選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注重項目落地后對國內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鏈的帶動。山東為了抓出實效,各市地專門成立了招商機構。濰坊市有三個招商局,下轄市壽光有五個招商局。各局由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牽頭,組成招商小分隊,分期分批走出進行招商。嚴格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兌現,到年底按照四個季度計劃進度比率,依據硬性要求實行獎懲。正是由于這些剛性措施,使山東招商引資大見成效,從2001年到2003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從42.5億美元上升到112.6億美元。

(五)堅持經濟發展多元化,堅定不移地促進民營經濟的發育成長。上海、山東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一是積極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上海從1999年開始,將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當作大戰略來抓,制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政策,市政府出臺了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市民從事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外地企業到上海創辦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上海市國企的資產重組和公有制經濟結構的調整。全市已有1.2萬戶國有企業被私企、個體工商戶收購、兼并或租賃。目前上海的在職職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職于私營企業。山東對發展民營經濟實行“四個放開”、“六個一樣”原則,即放開膽量、放開政策、放開領域、放開發展;對民營企業同國企一樣關心、一樣重視、一樣支持、一樣幫助、一樣享受政治經濟待遇、一樣作為各級領導的政績對待。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山東民營企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名優品牌。2003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753.5億元,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達到158.6萬戶和22.9萬戶。二是熱情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上海、山東都制定了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上海民營科技企業以年均40%的速度發展,目前,上海民營科技企業數量已達2萬個左右。同時還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和風險投資退出機制,較好地解決了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三是大力扶持民營企業集團化發展。山東省通過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營企業,助推民營企業調整結構,培植特色產業,把150多家骨干民營企業培育成企業集團。涌現出一批象山水集團、晨鳴紙業等在國內外同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大型民營企業。目前全省年收入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1086戶,年收入1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62戶,年收入20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達到18戶。

上海、山東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經濟稅收約占全市稅收總額的40%,比1997年增長3倍。山東省2003年非公有制經濟稅收占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52.8%;民營企業提供的工資性農民人均收入達1395元,占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2%。

(六)堅持大項目牽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新的產業集群。一是圍繞主導產業升級抓大項目。上海突出發展具有強大牽動作用的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重點扶持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成套設備、造船等重點行業發展。山東大力實施“三個一批”戰略,發展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取得顯著效果,全省工業實現利稅、大型企業數量都居全國第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230家,過百億元的21家,過200億元的10家,涌現出“海爾”、“魯抗”、“如意”、“濰柴”、“晨鳴”、“山水”等一大批大企業和大項目,其中“海爾”成為入選世界100個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國企業。二是圍繞培育新興支柱產業上大項目。上海、山東兩地在新一輪競爭中瞄準產業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興的支柱產業。上海以浦東為龍頭,加大項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張江園區以生物醫藥、信息產業為兩大支柱,近三年已引進項目369個,相繼引進和投資組建了集成電路企業70家、軟件企業近200家、生物醫藥項目130個。到2015年張江園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圍繞基礎設施建設上大項目。上海先后興建了“三港兩網”工程、國際航運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區、東海大橋工程、臨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建設工程等,為工業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撐。山東全力打造半島制造業新基地,大搞項目開發,帶動總量擴張和傳統產業升級。山東的濰柴動力堅持技術創新,做強做大主導產業,已占領國內外市場,今年銷售收入100億元,預計明年銷售收入實現200億元,是全國同行業排名第一。四是圍繞國際產業轉移上大項目。上海、山東抓住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以大企業、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實力承接大項目。山東抓住日韓產業轉移多以汽車、造船、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為主的特點,以本省優勢產業相對接,項目落地后,使生產環節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產業鏈的良好態勢。青島高新區引進了朗訊、帝科化工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中心。威海高新區以三星電子為紐帶,吸引26家配套企業進區,同時還引進國內25所重點高校、21所科研院所進區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使山東對外招商和利用外資工作三年邁出三大步。

(七)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上海按照“市區體現繁榮、郊區體現實力”的總體戰略,堅持不懈地推進郊區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加快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把郊區建設成了促進發展的新空間。山東確立了以青島、濟南、荷澤三個中心城市為牽導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圈,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帶動作用非常明顯。目前,以青島為中心的膠東半島城市群經濟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進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山東省大力支持和鼓勵各地方發揮獨特優勢,唱好自己的“拿手戲”。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市積極發揮蔬菜種植產業的傳統優勢,做大做強花城菜鄉這個品牌。目前已發展無公害蔬菜60萬畝,50多種農產品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10多家世界知名種業公司在壽光建立研發基地,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蔬菜基地。特色產業的壯大有力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近三年,壽光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20%以上。連續七屆進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可分別完成150億元和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4500元。其中僅蔬菜一項就達3000元。三是堅持促強扶弱,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山東實施“抓兩頭”戰略,一手抓強縣帶動,一手抓弱縣扶持,以強帶弱、協調發展。30個強縣和30個弱縣互派縣級領導,強縣派到弱縣的擔任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有職有權,簽訂責任狀,一幫幾年,視幫扶效果兌現獎懲。對經濟強縣擴大經濟自,下放審批管理權限,可自主設置縣級行政機構。30個弱縣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由省市財政全額返還。

(八)堅持強化政府服務功能,打造優良經濟發展環境。一是加強透明政府建設。上海推出以政務公開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報、政府采購等系列板塊的政府“陽光行動”。浦東新區自2000年建政以來,嚴格按“陽光行動”推行政務公開,政府設立信息網站和多媒體觸摸屏政務公開系統,公開1700多項政務目錄,特別是與招商引資相關的內容,如監督投訴、投資咨詢、服務導航、用戶中心等統一聯網公開,他們認為這是勤政的“催化劑”,廉政的“反腐劑”。二是精心打造和維護政府品牌。山東提出“誠信山東”、“法制山東”,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濟寧市打造出“平安濟寧”品牌,大力加強法制環境建設,近幾年,85%以上的鄉村和基層單位做到常年不發生刑事案件,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優良的法制環境成為吸引投資者的一大亮點。今年以來,共吸引內資項目3037個,資金到位300億元;吸引外資到位3.5億美元,增長2.6倍,世界500強項目已達14個,這個昔日落后地區正努力向“山東第一方陣”邁進。三是強化政府人性化服務。上海對外來投資者在購房、購車、子女入學等多方面提供政策優惠。煙臺市為解決外來投資者子女入學難問題,專門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學的設施和配套水平,選擇了一批縣以上醫院作為外商就醫定點醫院。在韓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當地規劃建設了兩個配備國際學校、醫院和娛樂健身場所的外國人生活小區。

三、學習借鑒上海、山東經驗,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意見

耳聞目睹上海、山東巨變,在深感震撼和壓力的同時,也深受啟迪。尤其是他們把解放思想做為一切工作的先導并貫穿始終,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促進經濟大發展和社會大進步,是其成功的真諦。與他們相比,我們落后的差距歸根結底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我們要正視這些差距,認真學習新經驗,樹立新觀念,推出新舉措,謀求新發展。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為中心,不拘一格推進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上海、山東國企改革的主要經驗是,以發展為核心,以調整為主線,以改革為動力,突出戰略重點,大氣魄、大手筆、大力度做活做好資產這篇大文章。國企改革是我省經濟工作的重頭戲,難度大,壓力大。但同時還要看到,國有企業是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基礎好,資產大,員工素質高。尤其是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和項目投放還主要向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傾斜的情況下,發揮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盡快做大做強并進一步解放其潛能,仍是我省經濟提速的重要途徑。一是在思想上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國強民上”,推動優勢資產向龍頭企業集中,優化國民經濟布局,鼓勵支持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勁,向存量要增長,向國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會和諧。二是方式上要堅持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習借鑒山東“騰籠換業”的經驗,以企業整體搬遷為契機,加快企業重組、改造、合資、改制,骨干企業集團化,優勢企業股份化,中小企業民營化。三是在難點上形成重點攻堅。要加大力度盤活土地資產,按照城市發展規劃,推進地處城市中心企業搬遷改造,實現土地增值變現,支持國企改革。加強政府與銀行、企業與銀行的合作,爭取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幫助企業提高信用等級,爭取更多信貸支持。

(二)進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構建起支撐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脊梁。上海、山東發展主導產業的突出經驗是,主導產業要精,如上海確立的“兩個優先”,即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原創:山東確立的農產品加工、電子、裝備制造和石化“四大優勢戰略產業”;主導產業要準,要體現國際化、市場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還要有大項目、大企業支撐,有產業鏈延伸、產業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須舉全省之力發展主導產業。一是突出重點,大力發展潛力大,優勢明顯和牽動力強的產業。依據國際產業分工和我省產業及資源優勢,我省應突出發展裝備制造業、食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將其從六大基地,六大產業群中突出出來,集中力量推進,形成跨躍式發展勢態。尤其要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總體上看,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但在部分領域和項目上我們有優勢,有產業基礎,尤其是振興老工業基地需要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有很大的內需市場,只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全能夠抓上去。二是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產業聚集。要重點抓好哈爾濱、大慶兩個國家級園區建設,立足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招大商,引大資,成為我省發展六大產業的中堅載體,發揮好示范和引導作用。要加快特色園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建立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以骨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為牽動,實現中小企業由分散向集中連線,由單體規模向群體規模轉變,向專業化、協作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三是高度重視大項目建設。上海張江科技園引進中芯公司一個集成電站項目,跟進上下游企業80多家,投資近百億美元。項目是產業的載體,是核心,是龍頭,引進一個好項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脹一個大產業。我省要認真規劃、培育、推介、爭取大項目,特別是圍繞六大基地和主導產業引進和爭取一批大項目,重點項目要實行領導負責制,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

(三)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擴大對外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強對俄科技經貿合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對外開放戰略升級。兩省市經驗表明,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越來越取決于這個地區的生產要素聚集能力,在國有資本逐步從競爭性領域退出的情況下,更多的投資要靠大規模招商引資。為此,我省必須把對外開放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更大的膽略,更靈活的方式,舉全省之力形成總體攻堅之勢,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戰略升級。目前要抓住“三大機遇”,叫響“一大品牌”。“三大機遇”:一是抓住全球經濟增長呈現溫和回升,世界經濟結構新一輪調整和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爭取在3至5年機遇期內,加大力度推進以亞太地區為重點的對外開放。二是抓住中俄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升溫,俄羅斯以發展消費品工業和農業為主要目標的5至10年經濟結構調整期的機遇,全面推進對俄科技經貿合作戰略升級。三是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東南沿海發達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產要素制約,“南資北上”和國家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以及香港活動周的機遇,加大對內開放力度。叫響“一大品牌”就是打出“雙贏互動,南聯北開”的對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對俄的地緣優勢、人文優勢、通道優勢、地方政府及企業間良好合作基礎等,面對日、韓、美、歐盟及國內發達省市紛紛登陸俄羅斯的巨大挑戰,我們必須發揮優勢,搶占先機,以對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應,提高對外開放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聚集能力,構筑吸引國內資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資金的“洼地”,推動全省對外開放戰略升級。支撐品牌運作要突出抓好對俄投資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設,積極整合黑河、綏芬河、東寧對俄資源,向國家爭取建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四)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激增經濟發展活力。近幾年,我省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上海、山東相比,差距很大,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還不到1/3。我們必須認真學習上海、山東兩地抓民營經濟的經驗。一是更新觀念,堅決破除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觀念上的差異,無疑是我省民營經濟落后半拍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一些領導同志對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思想上重視不夠,民營經濟規模總量偏小、產業層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優勢不大;我省的一些私營企業經營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業的雄心,怕政策變、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對此,我們一定要大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全省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來實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把明年作為我省“民營經濟年”,我非常贊同,希望各級各部門要圍繞這一課題,認真研究謀劃,切實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對私營企業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膽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民營企業,堅決廢除一切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歧視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為,在扶持政策、市場準入和監督管理等方面,都要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技術支持力度,建立私營企業創新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協調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提高私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內在素質。三是要拓寬融資渠道。要通過建立信貸擔保體系,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政府要加大力氣整治社會信用環境不良狀況,商業銀行要擯棄對私營企業的歧視做法,在貸款期限、貸款額度及貸款利率方面給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導私營企業拓展融資方式,通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和風險投資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

(五)進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全面打牢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海、山東兩地都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從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強縣域經濟活力,促進本地區整體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在土地和資源上較上海、山東有很大的比較優勢,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抓住關鍵環節,挖掘發展潛力,在縣域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優勢產業,走特色農業之路。要繼續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農業稅改費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在引導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同時,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農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擴大特色產業的經營規模,集中力量建設若干特色知名農副業產品,創出龍江綠色農業品牌。要圍繞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對那些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經濟作物,都要積極支持。要繼續實施“主輔換位”戰略,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良種化的方向,加快發展畜牧業,鞏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點龍頭企業,走“工業興縣”之路。堅持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做“強”之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要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堅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龍頭企業一起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龍頭企業和國際市場接軌,增強我省農副業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產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類指導,走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實施“抓兩頭、帶中間”戰略,一手抓強縣帶動,一手抓弱縣扶持。重點培養10個經濟強縣,爭取3-5年內有2個以上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全面落實10強縣各項獎勵政策,在財稅政策、分配制度和領導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給予傾斜,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選擇10個弱縣,由省市領導和省直部門對口包扶支援,指導幫助弱縣加快發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資源型城市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省資源型城市比較多,在抓縣域經濟發展中,要把經濟轉型作為一個重要方面突出出來。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規劃,幫助資源型城市抓好轉型項目落實。要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形成資源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