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2 09:5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愚公移山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主要工作及成績:
1、a+c群預防流腦接種。十一月份鎮衛生防疫站對我校學生進行預防流腦接種,接種率達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學因身體原因不能接種,都接種來)。在這次接種中表現最優秀的班主任有方義柏、劉厚勇、李安學、萬文平、賀明俊,他們認真組織,認真宣傳,班上接種率達到百分之百。
2、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法紀安全教育。我們以“期中總結暨家長會”為契機,邀請法制副校長賈警官為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課。全身通過經講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學們邊聽邊記筆記,決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把這些知識運用好,遵紀守法、時時刻刻講安全,注意安全。
3、開展了一次安全員手超過比賽活動。同學們根據平時所學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識,以及身邊的典型事例,為首要:素材,辦起了一份高質量的手常昊,政教處評出了劉明輝等20名一等獎,舒暢等五名二等獎,多虧等10名三等獎。然后政教處用展板形式展出來取代,此次活動開展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行為意識。
4、舉行了一次“安全班會”優質課以賽,九個班主任全部參加聯賽,看誰的安全班會課上得好、自己設計一個安全主題。前項親自組織安全處、教處同志參加青馮克,李安學老師講的《安全從我做起》一課,被評為一等獎,賀明俊魚、萬文平、劉厚勇被評為二等獎,其余一個班主任為三等獎。此次活動開展進一步落實了安全農作,也強化教師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
存在著問題和下一步打算:
1、師生的安全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會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篇2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主體意識 素質教育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的意義不言而喻。素質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諸方面素質的教育,它的主陣地是課堂。如今語文教學課堂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落實。只是少數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任務是配合教師展示教案,而更多的學生則稱為“觀眾”,教師讓學生能照搬教案的設想做出回答,確保能小心翼翼地牽著學生沿著教師的“教路”走。教師最擔心地是完不成自己精心設計的“密不透風”的教案,力避學生的“節外生枝”,故而教師“珍惜”課堂上的一分一秒,大講特講“自我陶醉”,而學生疲于奔命、昏昏欲睡。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又如何得到發揮呢?因此語文教學呼喚主體意識,要緊密結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讓學生的興趣、知識和能力得以盡情展示。
一、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
目標明確了,學生才有了學習的方向,內容才會學的主動。按照三維目標的要求,不僅要掌握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文中出現的生字詞,更要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還要領會其思想內涵且受到啟迪,其次目標要恰當,應分層次;后進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學要求,中等生完成發展目標即理解知識有一定的深度,運用技能比較熟練,優等生則要完成上限目標即知識理解深刻,既能運用熟練,且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如學習散文《春》一課,后進生的目標是識記文中的生字詞,背誦描寫春花、春風的兩段及末尾三段,明白春是美麗的;中等生要欣賞寫景角度、方法;優等生的目標是學習寫景技巧,能形象描寫你心中的春天。
二、把時間交給學生
自主活動時間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首要條件。教師必須由課堂教學的主角轉變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真正樹立起“為學而教”“為育人而教”的教學思想,心中裝著全體學生,使愛的陽光照射到每個學生的心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盡可能多的學習活動。最近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故鄉》,聽課老師反映,這節課上的活動使人耳目一新,學生也認為自己真正做了學習的主人,我也深深體會到只有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才會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
三、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
去年秋末新的教學形式吸引了我,令我蠢蠢欲動;今年春杜郎口之行令我茅塞頓開。我毅然決然投入到教改洪流中,首先將任教的班級變換了座位,并分成六個學習小組,還給他們劃分了“勢力”范圍,學生們又很自豪地寫上自己的“豪言壯語”。我提前兩天給孩子們設置了預習問題,讓他們合作思考,查閱資料,拓寬思維,作出解答。課上分給各組展示,之后各組間相互補充,接著我對學生尚未全面和恰當地給予補充與修訂強調,好!同學們歡呼雀躍,爭著為大家展示自己的風采了,或娓娓道來;或天馬行空;或旁征博引;或激揚文字。講解的自我陶醉,聽講的嘖嘖贊美,識記牢固了,理解深刻了,知識豐富了,技能提高了。語文重在朗讀,這時朗讀比賽在默契中開始了,那字正腔圓陰陽頓挫的聲音,回蕩在教師內外。你們會了么?我要看同學們的收獲,不行,張三要提問二組,李二要檢查四組……整個教室都被同學們飽滿的熱情充斥著,下課了,同學們還沉浸在那歡樂的求知中。
四、把課堂還給學生
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學生學好知識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朗讀分析討論研究,要鼓勵學生善于思考、質疑,積極討論,大膽想象。如學完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后,開展了以“感受春天、享受幸?!睘橹黧w的實踐活動,把全班分成六組,各組派五個代表分別完成“古詩詞默寫(關于春)、作詩、作畫、作文、范文朗讀”等任務,然后抽調有語文美術特長的學生組成評委予以評比,百分之七的同學都參與其中,結果古詩詞囊括歷朝歷代,詩作句式工整、形象生動,繪畫栩栩如生,作文想象大膽,寓情于景??梢妼W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同學們都學到了很多知識,個性張揚了,性情陶冶了,能力提高了,知識豐富了。學生們說“我的課堂我主宰”,長期被老師“霸占”的課堂終于回到了我們手中。
又如,教學《愚公移山》一課,在疏通文義、體會內容后,安排了辯論的學習方式,設計了兩種對立的觀點,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讓持不同意見的兩方學生進行辯論,一方學生認為,雖然山高大、人員少、工具簡陋、路途遙遠,但愚公胸懷遠大理想,知難而進,不退縮、不屈服,不畏冷嘲熱諷,很堅定、很執著;移山何時能成功姑且不論,我們欣賞的是他的勇氣,敬佩的是他的精神。
另一方學生認為,明知山那么高大,移山困難重重,把家搬走比較容易,卻執迷不悟,他太不聰明了,智叟的話不是很明白嗎?此時教師引導:試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不同,條件差我們就甘心嗎?倘若學習上遇到了難題,我們就逃避嗎?不能,我們更應該努力,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技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辯論學生們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是說明人力可以戰勝自然,學習的是那種堅定不移、不畏艱難的決心與意志。雖然教師的活動很少,但學生都參與了,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篇3
關鍵詞:語文;引用;教學
“智者當借力而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比~圣陶老先生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p>
現代語文教學改革告訴我們,只憑一本教材和一本參考書已經愈來愈難把語文教好。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精當的引用資料會為之添光增彩,為理解課文推波助瀾??墒侨绻貌划敚瑢W生可能一時快活,結果卻弄巧成拙。本文就筆者的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妙引開頭,未成曲調先有情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李漁曾說過:“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寫文章是如此,語文課的導入亦應如此。好的導入會像磁石一樣緊緊抓住學生,達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新課的導入,從圣人孔子的“開講”到被推崇為教育學上的哥白尼和夸美紐斯的“起始課”概莫能外。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濟南的冬天》一文時,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搅讼奶?,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裉?,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苯處熞挪┙?,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學生聽得神思飛越,欲罷不能,那么課堂上出現的將是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
再如教《愚公移山》時,可先播放《愚公移山》這首歌,學生們馬上會沉浸在音樂的氣氛中。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可先出示對聯:“說甚神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閱成古今,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流水桃花。”
或故事,或歌曲,或對聯,或詩詞,可激情,可渲染,可悲壯,可柔婉,簡短精致,入情入境,效果斐然。
二、妙引穿插,一枝一葉總關情
請看一個教學片斷:對同學們的暢所欲言,我大加贊揚,并參加他們的行列,談一段親身經歷。那是在“七七”后,家鄉危在旦夕。一天下午,音樂老師教我們唱《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盡管曲調溫柔敦厚,節拍緩慢,但老師卻教得那么激動,我們心中第一次闖進了“祖國”“氣節”“亡國奴”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F在想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老師用“心”在歌唱,喚起我們幼小心靈的覺醒。就像小弗朗士一樣,這一課,我永遠忘不了。
這是于漪老師在教學《最后一課》中的一段“穿插”。老師的深情講述,將歷史、現實與小說教學聯系在一起,撥動著學生的心弦,不但確切地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課文的主題,強化了教學效果。
可以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恐怕沒有教師不使用引用穿插的。在課程改革、教學手段現代化、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頒布的教改環境下,引用穿插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更是司空見慣。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香菱學詩》這一課時,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放映影視作品《紅樓夢》第48回,讓學生進行比較賞析。當放映影視時,筆者看到了久違的對知識的渴求的眼神,那是心靈深處的呼喚,更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叛逆。那種被壓抑、被束縛的思想情感在評論時爆發出來。大家爭先恐后,各抒己見。
在品讀課文的同時,思接千載,神游八荒,可讀,可觀,可唱,可跳,徜徉于文學的殿堂之中,漫步于充滿詩情畫意的文藝百花園,情致盎然,此樂何極!
三、妙引結尾,余音繞梁久未絕
筆者一直認為,一堂真正的語文課,不只是一堂課的結束,而是把結束作為一種新的開始,即把收尾作為引導學生學習新內容的橋梁,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加以延伸和擴展。
如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筆者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MTV,伴隨著歌詞:“你靜靜地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里……”在音樂與畫面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收獲與感想,讓學生把自己的愛融化在這優美的音樂中……
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條溪流,一條能有泉水不斷補充進來的、活水不斷的溪流。我們語文教師平時應廣泛涉獵,勤于積累,善于采集;在課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巧引妙用,譜寫出語文教學的華彩篇章。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漪.鐫刻.語文學習,1990(6).
篇4
當然,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已經有了許多里程碑意義的好課例。在我有限的積累中,我以為錢夢龍執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講”文言文的極品;張必錕執教的《五柳先生傳》是文言文誦讀教學的經典;黃岳洲設計的《岳陽樓記》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識的代表;張孝純設計的《烏有先生歷險記》是文言詞匯訓練設計的絕唱;沈蘅仲執教的《六國論》是擴大文言文文化內涵和教學視野的典范--先輩們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動活潑,都是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彌足珍貴的資料。
那么,后來者的腳步邁向何方了呢?寧冠群的《〈鴻門宴〉單元教學探新與思考》(《語文學習》2002.1.),以“重點評價鑒賞歷史人物與人格特點”為“目標定位”;鄔建芳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我是這樣上《〈石鐘山記〉》(見《語文學習》2003.1)設計研究性學習,認為“蘇軾教子的方式具備‘研究性學習’的特質,《石鐘山記》本身可以作為一份研究性學習的結題報告”;馬萬茹的《〈三峽〉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8-9)提出“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張國生的《〈論語〉十則》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03.8)再一次讓人領略了現代化教學手段下文言文課堂內容的豐富多彩;余映潮關于《狼》的八種教案設計(《中學語文教學與參考》2004.1-2.)集文言誦讀訓練、詞匯訓練、說話訓練、聽讀訓練、讀寫結合訓練之大成。――新秀們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現代感十足,是新課改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生動寫照。
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語文課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學語課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些基本原則應該在文言文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這方面的課程內容少而又少,這方面的教學嘗試也少而又少。我曾經很驚喜地看到了韓軍執教《與朱思元書》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6)和李衛東執教《陋室銘》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3),它們不再僅滿足于字面的意義,也不留戀古文博大厚重的積淀,而是著力于對語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實踐應用,我看到了希望。不過,像容老師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漢語語言特點與現代漢語言特點的課例還不多見。
所以該課例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如果說新時期文言文教學應該完成一種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這種努力似乎應該致力于尋找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文言文語言教學”:認真思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的文言語言究竟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有什么價值,進而尋找出切實的漢語言特點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抓手”,設計出更靈活有效的語言教學實例來。
河南南陽師范學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師: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最近在教學中產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體現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苯陙碓S多人也在倡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并且還有人把教師的分析作為“整體感知”的對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語文閱讀教學中究竟要不要教師的分析?“整體感知”具有怎樣的特點?應該如何實施?
篇5
關鍵詞:品德課;培養;探究學習;能力
教師樹立創新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我認為:
一、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
“你講我聽”、“你寫我抄”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失去積極主動性,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創新,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切實放棄傳統的“獨舞”式灌輸,獨霸式控制,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形成一個互相討論、探究的環境和氛圍。要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的新路子,教師要富有創新精神和活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舞臺。
二、精心設計教案
思想品德課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學科。其本身是以理論教育為主。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備課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整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圍繞這條線索,教師再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情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創新因素,補充新血液。對重點問題要展開討論。讓學生互相討論探究中提高自己能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
課本里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教師必需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博大的知識領域,開闊視野。
1、構建和諧課堂,搭設自主探究學習平臺。在新形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點撥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一個師生平等共同探討問題的環境。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驗,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爭取人人參與,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2、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意識?,F代化的戰爭不能靠小米加步槍,現代化的教學也不能僅依賴黑板和粉筆。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精心設計、恰當運用多媒體軟件,做到聲畫同步、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興趣。
3、善待異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有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想法。教師不能扼殺與自己思路不一致,與教材不吻合的奇思異想;要鼓勵學生大膽尋根問底,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質疑教師或教材的觀點,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在學“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這課,教學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學生探究時就有學生提出異議:在新時代賦予“艱苦創業”內涵里,也要講究質量和效率,而“愚公”不搬家、不繞道、卻帶全家世世代代去搬山,這算明智嗎?遇到這種情況,要鼓勵學生展開深入討論,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4、關注社會生活, 拓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所在,教師不要拘泥于對課本內容具體詳盡的講解上,有些內容要放手讓學生自學,騰出時間補充相關的課外知識。特別是對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及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這樣使課堂教學既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又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滲透,讓學生關心生存環境、關注社會焦點,了解社會,親身感受時代的脈搏,探索人生真諦,學生在自主探究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注重引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要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異探新,勇拓新境能力。有的老師經常埋怨自主探究課無意義,純粹給學生玩鬧,這和我們長期“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的落后教育觀念及教師組織探究方法有關。不可否認,探究課有許多學生是用來吹牛,探討時無的放矢的等現象的確存在。因此很多老師不愿意采用探究課,認為自主探究課只是形式,是作秀。我認為探究的成敗關鍵在于老師的調控能力。我曾做過對比,有的內容用探究式和灌輸式的效果明顯不同。如《黨的基本路線》這課,我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素質等發生的變化在B班引討學生探究,過了兩個月后學生記憶還是很深刻,而用講解法在A班同樣時間學生記憶已很模糊。所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不僅開拓學生的視野,也加深他們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四、多開展實踐活動
人的學習能力是在實踐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思想品德課更不能局限于課堂,要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用書本中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去體驗感受、思考發現、探索鍛煉。如讓學生針對他們生活的環境現狀作調查,采訪,調研等。讓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種答案,在實踐中體會到比老師說教更深刻的道理,這樣更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總之,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動力,在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創新。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組織者、鼓勵者、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引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為造就跨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多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4
篇6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設計 著力點
教學設計是體現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理念的系統工程。語文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本,組織以學科基礎知識為載體的語言實踐活動。在初中語文設計中,如何通過一個“著力點”呈現知識,達到優化教學設計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基本設計技能與設計方法,如設計理念、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流程的控制等。
一、設計明確教學目標,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下,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通常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但是,在長期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們只考慮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這個目標,而忽視了其他兩個目標。這樣,我們對教學目標就定位為學生學什么,如何獲得知識與解題技能,忽視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單一的教學目標的實施,直接導致語文教學應試現象依舊嚴重的弊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初中的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錯位。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實施,必須摒棄應試教育模式,讓語文教育煥發應有的生機。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我們在肯定傳統理念思維,肯定愚公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的同時,也要從今天經濟高速發展的角度重新審視愚公的做法是否與時俱進。這樣,我們就會重新審視這篇寓言故事,覺得傳統的教學目標有大而空的嫌疑。有資料顯示,華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35份教師的教案做過教學目標統計:其中5份無教學目標的陳述,30份對教學目標闡述的詞語都是要求學生“掌握、了解、能力、培養、理解”這樣的要求性詞語,沒有有關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
二、設計個性化內容,進行課文個性化理解
閱讀文本時因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個性閱讀是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最新理念。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會設計與文本對話,注重理解文本內涵。教師的引導面面俱到,卻忽視了讓學生心靈與文本對話。這樣,學生沒有自己的心得與感受。學生面對至理至善的文章,沒有自己的個性理解與心得,這樣只能是俗讀、淺讀,甚至是誤讀代替理解,這樣的解讀可能會讓精彩的文章變得庸俗。因此,我們應該設計個性化的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性化的理解,在對文本提煉、加工、組合的基礎上,對文本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老王》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有個性化理解,就設計個性化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作者的善良。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強烈愿望,他們希望老王的生活能變得越來越好。因此,教師要通過“善”與“愧”方面引導學生。學生就會對文本有整體的思考,若沒有以這樣的教學角度切入,就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
三、著力優化問題設計,注重適時適度合理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問題是學生參與課堂的紐帶。有效的問題設計可以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可以更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成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教學設計中如何優化問題設計是每個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隨口發問,結果很多學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根本不知道課堂上學習要點,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度肯定不會高。因此,我們在備課環節就應注重問題的設計,并把握好問題的適時、適度與科學合理這個原則。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效度明顯提升。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范進中舉前后不同人的態度的變化是怎樣的?為什么作者詳細敘述這些人對范進的態度?作者是怎樣勾勒這些人前后的表現的?用什么樣的詞語概括這些人物的性格特點?本文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通過這樣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與文本進行了深刻的對話,從而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四、設計有效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語文的學習就是對語言的咀嚼與品味,語文教學設計中離不開感悟與品味語言的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當看到文本中寫得好的句子與段落時,我們總會駐足,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這些語言。但是,我們通常還是比較模糊地對語言、語段進行分析。在品味語言這一環節,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實踐證明,品讀語言還必須在“情”的帶動下認真地品,讓學生感受作者語言中的表情達意,從而體會其豐富的表現力。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就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小山的動詞,并把用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這樣,學生就感受到作者北方語言的特色,從深情的視頻范讀中感覺有了兒化音的韻味,從而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從這樣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這樣的品味語言教學設計促使學生認真品味文本的語言,進而讓學生在品味中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綜合上述,精彩的語文課堂來自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遵循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認真研究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動態、課堂評價等多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巧燕.初中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設計[J].新作文(教學研究),2013(10).
篇7
說實話,我并沒有他們所說的那么厲害,也不過是教育戰線上普普通通的一員,但上課充滿激情充滿歡笑確是事實。當然,這種笑不是那種講幾句俏皮話博來的低級趣味的玩笑,而是一種和諧、溫馨的具有一定智慧的歡快,一種解題成功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愉悅,一種發自肺腑的樂趣。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必須要熱愛教育,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我打心底里愛這個職業,以至于為了寫好一個教案,凌晨4點多鐘就伏案疾書了;甚至于常常上課寫粉筆右手小指指甲被黑板磨掉出血了,自己竟沒有一點感覺。因為愛,才執著投入,充滿激情;因為愛,才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因為愛,才不覺得疲憊,倒是一種樂趣;其次,要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因為是朋友,才可以促膝交談,大膽提問;因為是知己,才可以達成那種和諧互動的默契。那種整天陰著面孔、不言笱笑、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老師,在心靈上已經把學生拒于千里之外,是不可能讓課堂充滿歡笑的。有了前面所說的兩點,最關鍵還是要在教學上多下工夫。下面具體談談我是怎么做的。
上課前,認真備課極為重要。首先要吃透教材,包括吃透后面的練習和習題,全面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以及個體差異,還得瀏覽一些經典資料,才能使講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出趣味來;其次,要鉆研新課標和教參,挖出重點難點,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課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在新課導入階段,是一個關鍵。因為上課開始后的十分鐘,學生們個個是認真的,而且也好奇,你引導得當、及時,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那就贏得了主動權,一堂課就成功了一半。高明的做法是能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懸念或饒有趣味的情景,很快抓住學生的心。這種創設,最好從課堂現場、學生周圍喜聞樂見的人和事出發。例如,我在講“坡度”這個概念時,我說:“大家爬過陡山嗎?學生們立即來了神:“爬過!”“那你們能從語文的角度說出形容山陡的一些詞語嗎?”“陡峭”,“懸崖峭壁”,“筆直”“高聳”“聳立”……全班一下子活躍起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你們說的這些詞語,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形象描述;今天我們要學習數學上的一個詞語,是精確描述山坡陡峭程度的,叫什么呢?叫‘坡度’”。學生就帶著“坡度”這個概念究竟是怎么定義的懸念,翻書自學起來;又如,我在講“軸對稱圖形”一節時,我說:“同學們,我的名字叫‘昌義’,你們覺得這兩個字形狀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們一下子歡笑起來,興致勃勃地進入了狀態,有的同學說,“義”中那一點不對稱,有的馬上說,我們可以變體,將那一點改寫成一小豎或寫成實心小圓點,不就得了?經過探討,最后理解了概念,還紛紛從自己姓名中找出像“王”“呂”“品”“鑫”等很多的“軸對稱圖形”,甚至還編出了“昌義森林山中串出X只喜羊羊”等句子,真令人快樂無比!當然,新課的愉快導入要緊跟你的教學內容,順著你的教學思路來設計,否則走向歧途。例如,我聽過一節課,也是講“軸對稱圖形”的,一位肥胖的老師一開場就問學生“我像什么?”他的本意是通過人體體形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引出課題,沒想到一個學生大聲說:“老師,你好肥壯!”弄得哄堂大笑,結果適得其反。其實,現在的新課標教材,幾乎每一節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材料,我們完全可以將其引用、拓展和聯想,成為我們的“開場白”。遺憾的是,我們不少老師往往不太重視這些,為教數學而教數學,學生們還沒有進入狀態,上課已進行了一半,學生如墜入云里霧里,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重點還是在新課講授環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不過是引導者,初中學生的耐力也就是那么大,你切不能“一言堂”,更不能“拖堂”,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做到時講時新,盡量讓學生個個扮演角色,不能讓別的事物奪走他們的注意力。例如,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推行小組探究演算比賽,最快的組,叫做“學習中的戰斗機組”,做題最快的學生是“學習中的戰斗機”;相對應,學生們管最慢的組戲說為“拖拉機組”,課堂氣氛活躍,趣味盎然,學生們你追我趕,爭先恐后,個個想當“戰斗機”,不當“拖拉機”,因而,“戰斗機”的光榮稱號像“流動紅旗”一樣,在各組之間、學生之間激烈而快樂地爭奪,時刻在變化,他們的注意力被牢牢牽住。在做題時,不講方法,不講技巧,盲目演算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愚公移山法”,學生印象深刻。例如,多項式化簡求值時,總有一些學生不化簡,直接代入計算,冗長繁雜,事倍功半,還往往出錯。有了教訓,誰愿意當“愚公”?“戰斗機”練習一做完,我立即檢查,對了,我立即說:“做得快!”,學生們馬上異口同聲:“對得快!”這是師生配合默契的潛臺詞,給了“戰斗機”們極大的鼓勵,也給了“拖拉機”們無形的鞭策,整個課堂充滿了刺激和快樂!
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充滿歡笑,敘故事、講典故,是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大法寶,也是我一直保留下來的吸引學生的傳統法寶。聽故事講故事本是青少年的天性,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穿插數學故事和典故,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開闊眼界,更能理解所學的新知,何樂而不為?人類科技文明歷經數千年,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故事素材,是一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當娓娓動聽的故事道來時,學生們個個樂開了花,我自己也年輕了30 歲!
篇8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多媒體正在成為不可或缺的課堂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多媒體的合理使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簡單、直接、刺激。教師要積極探討多媒體的可行性,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存在的誤區,從而恰如其分地應用多媒體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
多媒體教學;運用;誤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說,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對完成教學任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得到大量的運用,課堂教學也得到了發展,并逐漸成為一種教學時尚。但是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著兩面性,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也不例外,同樣有著一些誤區,制約其教學的發展。結合近幾年來我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也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1.誤區一:課件頻繁使用,不重質量
現在的各級各類教學技能比賽等等活動,都要求授課老師要使用多媒體進行課件制作,要能很好的駕馭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夠更好地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促使教師采用新型教學手段教學,便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提高課堂質量。于是絕大多數老師都大量地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來體現自己課堂教學的現代意識。特別是美術鑒賞課,圖片信息量大。這樣,課堂教學就呈現出五花八門,一片繁榮的景象。表面看課堂活躍了,有各種豐富圖片,有背景音樂,有視頻插播。老師和學生都忙得團團轉,該用板書的內容卻直接在課件中展示出來,應該讓學生朗讀的鑒賞段落卻以視頻插播的形式來完成。整堂課下來,電腦多媒體馬不停蹄地工作,沒有休息的機會。教學信息量過大,學生難以接受,勢必影響教學的效果。面對公開課的“熱鬧”場面,我常常會有目不暇接的感覺。可想而知,學生們的學習效果甚微,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大家知道,制作多媒體課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了一堂40分鐘的課,要花上幾個小時來完成課件制作。每一課都花費如此之多的時間去準備,這是不可取的。從網上直接下載的課件,也需要花時間調整修改,時間花得多,其教學效果卻沒有更好。因此,并非所以課都適合和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避免頻繁使用,不重質量,過猶而不及。
2.誤區二:課件制作的風格與教學內容不統一
在制作課件前,我們需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掌握好各課的內容,根據課堂實際來把握教學內容和風格,這在美術課上尤為重要。課件制作的風格與教學內容是否統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一位美術老師在上湘教版高一美術鑒賞下篇第三單元第八課《不同的歌聲》一課時,一開始就通過播放伏爾加船夫曲,展示在驕陽似火的伏爾加河畔,11位纖夫們在一片金黃色的沙灘上一步步行進的場面,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情境中,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和纖夫的,從而很好引入課題,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很好的。接著,這位老師請學生們閱讀教材中關于伏爾加纖夫的介紹。通過圖片展示講解紅衣少年與其他不同身份的纖夫的區別和聯系,引出俄羅斯巡回展覽畫派,點明“名族文化”與“美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時出現兩幅作品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和林風眠的笛,讓學生完成表格。這時的背景音樂還是外國的,課件的背景也是西方美術風格,顯然,這與這兩幅作品是不相符的,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誤區三:以課件替代教案,全程使用多媒體,缺少互動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使用是現代教學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有些老師會認為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就等于備好了一堂課,整節課從頭到尾都使用課件即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此時的教師就像放映員,點點鼠標、敲敲鍵盤就完成了一堂課,整堂課缺少板書,缺少互動,也就無法體現出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曾經聽了一位美術教師講授湘教版高一美術鑒賞下篇第三單元第二課《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時遇到類似的情況,這位老師運用了豐富生動的課件視頻讓學生了解了許多美術家表現自己的不同方式,一節課下來,讓學生完成活動建議,學生答不上來,因為教師只是一味地播放課件,沒有做好互動引導,最為重點的知識缺少對比分析,學生沒有學到什么。由于教師把課件放在主要位置,一味地依賴多媒體課件而忽視了師生互動,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甚微。因此我們在課件的運用上要有的放失,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9
關鍵詞:教育名家;語文教學;語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9-0044-04
語境指言語交際環境,即與具體的言語行為密切聯系的、同言語交際過程相始終的、對言語交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條件和背景[1],包括上下文、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虛擬語境以及認知語境等。語境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語境因素來引導教師教與學生學,以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教學形態。語境教學理論認為,語文教學是在特定的課堂語境中開展的言語交際活動,必須借助和利用相關語境因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順應教學語境的變化,遵循語境教學原則,根據語境教學特點和語境教學途徑,運用語境備課法、語境教學法和語境評價法,教給學生語境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語境學習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2]
語境教學研究是漢語母語教育研究中的難點之一,也是語文教育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探索和研究教育名家的理論和實踐,有助于發現蘊涵其中的語境教學思想和做法,為解決語境教學難題創造條件,為確立和實踐語境教學理論提供豐厚的思想資源和實踐范例。
一、教育名家的語境教學探索
20世紀以來,諸多教育名家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進行了廣泛探索,他們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語境教學精神,蘊涵了豐富的語境教學思想。
(一)理論研究者的探索
1949年以前,葉圣陶、夏丏尊等人積極參與中小學語文教育實踐和研究工作,一些看法體現了語境教學精神。
葉老主張創設“境遇”。他指出,語文教學“需為學童設置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3]。他認為學生“既處于特定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出”,“教師于這個當兒,從旁導引,或竟授與。這個在兒童何等地滿足、安慰,當然傾心領受,愿意學習”[4]。從中可見利用和創設語境的教學價值。
夏丏尊認為教育語境非常重要,要運用語境因素為教學服務。他說:“沒有背景的教育不能叫作教育?!盵5]他認為教育“應當以境遇和時代為背景”[6],教學內容應與時代要求以及特定的情境語境相一致,“時代和境遇所要求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知識?!盵7]培養閱讀鑒賞能力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8],采用設身處地法,“把‘我’放入所鑒賞的對象中去,兩相比較”[9];學生寫作要考慮讀者的性質、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以及作文的動機。習作時,學生須探求六個問題:為什么要作這文?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誰在作這文?在什么地方作這文?在什么時候作這文?怎樣作這文?[10]
1949年到1978年,由于意識形態的強勢介入,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政治性,語境教學理論探索進展不大。不過,吉光片羽仍時有所見。如1959年,葉老以《語文教學二十韻》總結其思想,鮮明地體現出語境教學精神。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11],表明作家寫作是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的,讀者讀懂作品,就要走進與文本相一致的語境。因此,執教者應結合特定的語境因素,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語境。
以后,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改革風起云涌。語境教學探索開始受到重視。一些研究者開始提倡語境教學。顧黃初認為語文教學“要貼近語文生活”,指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進行聽說讀寫活動,受到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生理機制、操作方法、實踐頻率;思想、知識、智力;目的、對象、場合。[12]這表明語文教學也應考慮到這些語境因素的影響。1993年,李海林明確提到“語境教學”[13],認為閱讀教學就是語境教學,語境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同年,王建華提出語境策略,認為語文教學要運用語境策略[14]。1995年,張慶提出拼音教材要將情境圖和語境歌相結合[15],后又提出詞串識字[16]。1996年,倪文錦提出要在語境中考查學生語文能力[17]。2000年,王尚文提出“境感”[18]問題,認為境感是語感類型之一。2003年,鄭國民提出語文教材發展走向之一就是語文學習主題或情境設計傾向[19],后又將此進一步完善為“主題—情境”語文教材編排方式[20]。2004年,張孔義提出語境感悟法,探索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操作程序[21]。至此,全面探索語境教學理論開始走上前臺。
(二)教育實踐者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們進行了廣泛探索。一些教師開展教學實驗,盡管這些實驗和探索并不以“語境教學實驗”命名,但其精神實質充分體現了語境教學精神;一些教師總結成功經驗,提到語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問題。
1.小學語文教師的探索
1958年,為改革學制,斯霞承擔了相關實驗任務,進行“隨課文分散識字”實驗。該實驗“以語言教學為中心,把識字、閱讀、寫話三者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22],主張把生字詞放在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感知、理解和運用,體現了語境教學精神。
20世紀70年代末,李吉林開展情境教學實驗。她運用中國古代文論相關理論,將多種藝術手段引入語文教學,為語文學習“創設典型場景”[23],為創設虛擬語境提供經驗。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于永正開展“言語交際表達訓練”作文實驗,重視在說、寫訓練中為兒童提供與特定情景要求相一致的表達任務和讀者(聽者)對象。此后,他又總結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五重教學”思想,體現了漢語言文化語境因素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他廣泛運用情景語境、虛擬語境和上下文語境教學法。
2004年以來,王崧舟倡導詩意語文,重視感悟的“語境性”[24]特點,提出聯系語境、比較品評、激活想像、遷移運用、轉換語境、移情體驗等做法,體現了語境教學的精神。
2.中學語文教師的探索
于漪強調語文教學要注意文化背景,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25]?!靶刂杏袝币蠼處熞劳姓n文,根據課文的上下文開展教學,避免游離文本;“目中有人”要求教師關注具體情景語境中的交際對象——學生的需求和現有水平,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使教學更有針對性。經典課例如《晉祠》。
錢夢龍倡導“語文導讀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26],認為教師要“因勢利導”,根據課堂語境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教師的交際對象——學生的思維走勢和具體的認知背景,靈活推進教學進程,彰顯了語境教學精神。代表課例如《一件小事》《愚公移山》等。
洪宗禮倡導“雙引法”,主張“相機誘導”[27],運用設境法,引導學生會讀、會寫,體現了他的語境意識。代表課例如《你看他(她)像誰》《模擬法庭辯論》。
李鎮西強調民主教育,主張語文要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堅持現場捕捉教學內容,體現了情景語境教學精神。
余映潮提倡板塊式教學,強調“詩意朗讀”,認為“要充分利用課堂學習的時空”[28],運用體驗性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個性化朗讀讀等方法,進行朗讀訓練。代表課例有《散步》《假如生活欺騙你》等。他還倡導“多向假設”,運用虛擬語境教學法設計訓練題,設計教案,如《端午的鴨蛋》。
嚴華銀倡導語文本位,認為“必須把握語境這個背景”[29],從提高教學效率的高度認識背景材料的取舍與運用的效果。代表課例有《黃鸝》《荷花淀》。
其他如程紅兵的《項鏈》、黃厚江的《阿房宮賦》、馬骉的《河豚子》等,都是典型的體現語境教學精神的課例。
二、對語境教學發展的影響
諸多名家的教學思想和實踐體現了語境教學精神,為建設符合漢語規律的語境教學理論創造了條件,為普通教師運用語境教學理論提供了適宜的“腳手架”。
(一)促進本土理論發展
語文教育最富民族特色。語文教育創新需要在現有的本土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對傳統理論和實踐加以提煉、完善和整合。
二十世紀以來的諸多教育名家,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經驗,創造出頗富民族特色的語文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但也不可否認,他們的語境教學理論和實踐探索大都存在著零散性、偶發性等特點,不系統、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將他們的理論和實踐放在一起研究,從語境學的角度整合他們的共同點和互補點,尋找他們研究的盲點。如隨課文分散識字實驗反映了斯霞老師在識字教學領域的貢獻,反映了上下文教學法適用于識字教學領域,但該法是否適用于其他語文教學領域,斯霞老師語焉不詳。不過,結合其他教師的實踐,我們會發現上下文教學法還可以運用于拼音教學、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而且,于永正等人還運用了情景語境教學、虛擬語境教學等方法。由此,我們通過完善、補充、提煉、統整和概括,可以提出語境教學法。再結合其他名家的論述和實踐,可以發現語境教學還存在于教材編制、教學內容確定、語文備課、學法指導以及學業評價中。這樣,將這些研究和實踐成果整合到一起,可以提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理論——語境教學理論,創造性地整合出語境教學原理,系統地探索出語境教學法、語境學習法、語境評價法、語境備課法以及語文教材語境編制法等基本做法。而這一理論來源于我國本土實踐,符合漢語“意合性”特征,體現了漢語規律對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代表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能夠促進語文課堂交往,改進語文教學現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更具民族性、科學性和現代性。
(二)填補研究空白
首先是史的研究空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語言學研究的轉軌,西方母語教學發生了深刻變化,由靜態的語言學習走向動態的語用學習,由抽象的語文知識學習走向與具體的特定語境相適應的語文程序性知識學習,走向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語境教學理論發展迅猛而成熟。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語境教學理論和實踐發展似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并不存在,頗令一些人感到自卑和失望。事實上,當我們研究語文教學發展史,就會發現我們不僅存在語境教學研究和實踐,而且還成績斐然。我們不必談民國時期的相關實踐和研究,單就后,50年代的斯霞老師就進行了隨課文分散識字實驗、70年代末李吉林進行了情境教學實驗、80年代中期于永正進行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寫作實驗。而在90年代,理論探索開始起步,21世紀以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推進語境教學理論的發展,并且出現了系統的、綜合性的研究勢頭??疾烀业睦碚摵蛯嵺`可以發現,我們的研究并不比西方遲,取得的成就也不比西方小。這樣,研究和挖掘教育名家的語境教學思想和實踐,就不僅可以填補我國語境教學發展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避免傾向,增強漢語母語教育研究的民族自信心。
其次是開拓語境教學理論研究的新領域。正如上文所述,盡管我國語境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起步較早,但存在著零散、隨機、不系統等問題,離系統的全面運用尚有一段距離。但篳路藍縷,其開啟山林之功不可抹殺。教育名家的理論和實踐可進一步推動語境教學研究。一方面,推動語境教學理論系統化研究,強化語境教學原理研究,深化語境教學類型、語境教學法、語境學習法、語境評價法、語境備課法以及語境教材編制法研究;另一方面,也將開啟語境課程理論研究和建設,為語文教育理論發展提供一塊新的研究領域。
(三)提供操作范例
語文課程實施需要運用語境教學理論來推進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這在兩個方面向語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是要經過深入研究提供語境教學理論,二是要為語文教師提供操作范例。面對語境教學理論,一些教師感到無從下手。他們對語境教學理論正確與否,深感困惑;對語境教學如何操作,也感到棘手。
通過對名家教育思想和實踐的研究,可以發現,名家成功的教學實踐離不開語境教學,高超的教學藝術隱含著他們對語境教學規律自覺或不自覺的尊重,對語境因素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利用。這既可以為普通教師樹立成功典范,讓他們認識到語境教學理論的正確性,明白教育名家課堂教學成功的語境教學因素;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具體可感的語境教學實踐課例,為解決語文教學長期低效問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2]孔凡成.語境教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19.
[3][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5.
[5][6][7][8][9][10]夏丏尊.夏丏尊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9.10.7.38.38.100—102.
[1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30.
[12]顧黃初.顧黃初語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13]李海林.語境學與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學習,1993(11).
[14]王建華.語用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260.
[15]張慶.省編小語第一冊漢語拼音教學談[J].江蘇教育,1995(Z1).
[16]張慶.更新理念——教材建設的重中之重[J].小學青年教師,2001(11).
[17]倪文錦.語文考試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28.
[18]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0.
[19]鄭國民.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10.
[20]鄭國民,陳曉波.“主題—情境”單元中知識呈現方式[J].小學語文教學,2007(1).
[21]張孔義,等.新課程中學語文實用教學85法[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55-62.
[22]斯霞.我的教學生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1.
[23]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2.
[24]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3.
[25]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1.
[26]錢夢龍.我和語文導讀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1.
[27]洪宗禮.洪宗禮文集(卷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