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切割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7 02:1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線切割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實例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學生完成的項目可大可小,主要通過項目完成的整個工作過程讓學生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并能將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學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培養自主行為能力,最后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在這一過程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克服困難、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綜合應用學習知識。
“電火花線切割實訓”教學過程中,使用項目教學法,通過教學做一體化讓學生完成零件的加工機電一體化論文,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繪圖軟件操作能力和機床操作技能,還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
1 “電火花線切割實訓”項目教學法的一般步驟
“電火花線切割實訓”教學過程一般可分以下幾個步驟,如圖1所示。簡單來說,項目教學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項目的準備、實施和評價。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不同,教師在各個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要集促進師、示范者、評論家于一身。在項目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與完成教學項目相關的知識、信息與材料,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老師主要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在項目教學實施階段,教師主要是營造學習氛圍、創設學習情境、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當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碰到困難時,他就給予具體幫助,他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示范者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圖1 項目教學法的一般過程
2 任務的引入
“電火花線切割實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踐課程,而線切割加工的工藝分析是加工合格產品的關鍵,只有工藝合理,才能高效率地加工出質量好的零件,因此,必須讓學生對線切割加工的各種工藝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從操作層面上講,在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切割零件方法機電一體化論文,還要求學生會穿絲、上絲。最后針對模具加工中經常用的跳步加工操作,我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
在模具零件的加工中,尤其是級進模凹模型孔的加工,型孔與型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較高,如果用電火花線切割分別加工型孔很難保證精度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這就要使用電火花線切割跳步加工這種加工方法。
3 任務的分配
用電火花線切割機床加工如圖所示的零件,圖2為零件的二維圖。機床為泰州三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DK7732A型號機床。零件毛坯為60mm×80mm×δ3mm的45號鋼。對學生的要求:
(1)每組學生在兩天時間內完成三個零件;
(2)記錄每個零件完成的時間;
(3)用游標卡尺測量零件尺寸,記錄誤差。
圖2 加工的零件
3 教師講解
在對零件進行線切割加工時,必須正確地確定工藝路線和切割程序,包括對圖紙的審核及分析,加工前的工藝準備和工件的裝夾,程序的編制,加工參數的設定和調整以及檢驗等。加工步驟一般如下:1.凹模加工工藝處理方法,2.工件的裝夾與定位方法;3.鉬絲垂直校準方法與定中心的方法;4.電參數的選擇;5.跳步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領。
對于本次教學,在電火花線切割機床操作方面,學生之前已經掌握線電火花線切割的加工原理、機床的基本結構,簡單的工件裝夾、找正,基本的機床加工操作以及軟件繪圖等方法。我們此次項目教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線切割加工的跳步加工,這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考慮到單純在黑板上講解跳步加工過程以及操作步驟,學生很難掌握,也很枯燥。所以在教師講解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機電一體化論文,通過Flash軟件的仿真運動,讓學生充分了解機床加工工件時的跳步過程。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節省了不必要的畫圖和寫加工步驟的時間。圖3是運用Flash軟件鉬絲走絲軌跡。具體跳步加工步驟如下:
圖3 鉬絲走絲軌跡路線
(1)第1步加工內孔,鉬絲運行軌跡如圖①所示。加工完鉬絲將停止運動,關閉工作液和走絲機構,拆下鉬絲,再按電腦屏幕上的“繼續”鍵,機床工作臺將沿虛紅線方向移動到第2個傳絲孔的位置(加工前穿絲孔已經用鉆床加工);
(2)將鉬絲從第二個穿絲孔穿過,重新固定在儲絲筒上,開走絲按鈕和工作液按鈕,再次按“繼續”鍵,機床開始加工外輪廓;
(3)切割完成后,關閉走絲機構和工作液泵、關閉總電源、取下工件。
4 學生分組、練習
老師講解演示完加工過程后,學生分組練習。機電工程系08模具-1班學生共有36人,實訓地點機電工程系實訓中心模具制造車間,共有快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床6臺,鉆床1臺,鉗工工作臺1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學生分為6組,一組6人。
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這主要體現在每組學生的工藝計算、繪圖、工件的裝夾、電參數的選擇等等。老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只需幫學生指出機電一體化論文,讓組內其他同學思考錯誤的原因、怎么解決。這樣提高組內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密切配合的團隊意識。
5 點評和總結
在點評和總結環節,主要有組內自評、組間互評和老師點評組成。組內自評由每組組長對該組加工的工件、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出勤等發表意見。組件互評主要是指6組之間相互指出工件的優缺點、測量尺寸并選出最佳的一組。最終由教師點評,跟蹤學生的反饋情況和在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6 擴展與思考
最后,可以擴展知識和對學生提出問題思考,比如:
1.工件定位:以此工件為例,若工件定位不準,對加工的工件有何影響?
2.鉬絲定位:開始加工前,若鉬絲不在穿絲孔的中心,對加工工件有何影響?
3.鉬絲引入處位置怎么最佳選擇?
擴展可以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個項目活動的精髓。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明晰項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論上的不足,提高以后再遇到類似難題的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黃蕓,模具數控加工實訓教程,國防下業出版社,2006.
[2]楊曉偉.啟發式教學在《電火花線切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8(1):146-147.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51-52.
[4]蔣建強.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工藝分析及編程實例[J].職業圈,2007(10)129-130.
篇2
【關鍵詞】綜合能力競賽 工程訓練 線切割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是首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過多年的建設,現在已經成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實踐的主要培訓和活動基地,成為大學生完成發明創造和競賽作品的第一場所。
該中心下設的先進制造技術實訓部線切割教學模塊配備四臺DK7725e快走絲線切割機床。我校參加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在線切割機床上切割加工參賽作品零部件,并對自己的參賽作品完成組裝和測試。幾年來,我校數十名選手在這里加工、制作自己的競賽作品,參加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問題的提出
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是一項綜合性賽事。競賽與高等學校工程訓練教學相銜接,綜合體現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能力、制造工藝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水平。競賽激發了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競賽要求參賽的大學生在參加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時,除了根據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設計好參賽作品外,還要親自動手,利用學校提供的機器設備親手制作出參賽作品的零部件,組裝、調試好參賽作品,參加比賽。由于線切割適合加工高精度、高強度、高硬度、薄板類零件,深受參賽同學們的喜愛,我校選手們的很多參賽作品零部件都是在線切割機床上加工完成的。數控線切割機床是一種高精度、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操作復雜的先進制造設備,其知識涉及機械、電子、計算機以及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如何使參賽選手們較好地學習、掌握線切割機床的實際操作技能,安全、快速、高精度地加工出自己設計的機械零部件,是擺在我們實訓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
二、教學的組織與特色
1. 在工程訓練教學環節側重實踐教學
我們在工程訓練教學環節上對大學生們采用理論授課和現場機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嚴格控制教師的理論授課時間,把大量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親自動手設計、加工機械零件,切實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我們首先向學生傳授放電加工的基本原理、機床的基本結構和線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藝知識。為了提高同學們對機床的實際操作能力,我們會盡量安排多一點時間,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對一些簡單截面圖形零部件進行手工編程和實際切割加工練習。對于機械類同學,我們還要另外安排一整天的時間對同學們進行二維創新線切割實際加工訓練。教同學們學習使用CAXA線切割自動編程軟件對自己設計的二維創新零件進行程序編制。這時,同學們要學會在計算機屏幕上繪制機械零件圖,熟悉機床實際切割加工路徑,自動生成線切割機床G代碼程序。同學們還要學習、鞏固線切割機床的實際加工操作和放電參數,利用生成的G代碼程序,在DK7725e快走絲線切割機床上,親自動手切割加工出二維創新零件。
當同學們的二維創新零件加工完成后,我們還要安排專門時間組織同學們對自己設計、加工的零件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設計、編程和切割加工的實際情況,對自己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切實理解工件的裝夾、加工路徑的方向、切入切出點的選擇,探索提高零件切割加工精度的辦法。在討論過程中我們總結出如下經驗教訓:
(1)在二維創新零件設計過程中,同學們都過度重視自己設計的圖形的美觀,而忽視了對零件實際功能的設計和對創新的理解。今后要加強對零部件的實際功能設計,重點考慮機械零部件實際功能的創新。
(2)要根據零件的實際情況,正確安排零件的切入、切出點位置,正確安排工件切割加工路徑,以便提高零件實際切割加工精度,還要根據零件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放電加工工藝參數,使加工參數更加合理。
(3)要能夠讀懂CAXA線切割自動編程軟件生成的G代碼切割加工程序。在快走絲線切割機床上,通過修改G代碼程序的相關語句,能方便地修改切割加工助走線路徑長度。提高零件加工的位置精度。
(4)要認真分析研究快走絲線切割機床電極絲走絲機構的組成和原理。電極絲走絲機構是快走絲線切割機床最復雜、最精密、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零部件,它的狀態直接影響線切割實際加工精度。
2. 領導重視,利用課余時間對參賽選手進行技術培訓
在中心的安排下,組織指導教師專門安排時間對參賽選手進行技術培訓。在培訓中,我們力求貼近生產加工實際,給同學們創造真實的生產加工環境:
(1)講解工件的裝夾、找正、定位等有關加工的基礎操作知識;
(2)講解電極絲垂直度的調整方法;
(3)講解DK7725快走絲線切割機床儲絲筒繞絲的方法;
(4)講解工作液循環系統組成,方便同學在加工過程中現場處理突發故障;
(5)指導學生學會根據加工圖紙尺寸編制加工程序的方法,培養一切以加工圖紙為中心的職業素養。
3. 創造方便條件幫助同學們切割加工參賽作品零部件
為了給同學們提供比較好的條件,讓他們加工出更加精良的參賽作品,我們專門配備一臺安裝CAXA線切割自動編程軟件的計算機用于線切割加工的自動編程。在這臺計算機上,同學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安裝各種工具軟件用于圖形的轉換和數據處理 。
我們授課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編寫打印了《DK7725e快走絲線切割機床操作》《DK7725e快走絲線切割機床故障報警處理辦法》和《創新加工注意事項》等文檔材料,并把它們掛在機床上,方便同學們查閱。在這些資料中,我們力求把每一個加工步驟都交代清楚,在每一個操作中把可能出現的故障和處理辦法都清楚地列出來,供同學們參考。
此外,對于在實際加工中需要注意的瑣碎事項,我們也在黑板上醒目的位置逐條列出來,請同學們隨時注意:
(1)在加工中要注意人身和設備的安全;
(2)機床加工過程中操作人員不能離開,防火防盜;
(3)注意工作液循環系統是否工作正常,工作液是否澆在放電點上,是否有工作液短缺現象;
(4)是否會有沉重的加工廢料掉下,防止砸斷正在工作的電極絲;
(5)是否會有切割掉的加工廢料搭到電極絲上,防止切割廢料造成短路影響正常加工。
4.針對零件加工容易出現的問題組織預案
通過我們精心安排的大學生工程訓練實訓教學,同學們一般就具備了比較強的線切割加工理論水平和機床實際操作能力。表現在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上,同學們在切割加工自己的參賽作品時,對線切割加工現場突發事件就具備很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賽選手在制作自己的參賽作品時,一般都會選用具有一定厚度的鋁板加工制作結構件,其中很多這樣的厚鋁板類零件是在快走絲線切割機床上切割加工完成的。但是對于鋁這種硬度比較小的材料,在線切割加工過程中,電極絲極易粘上大量的氧化鋁粉末,導致電極絲和導電塊滑動接觸表面接觸不良,使電極絲和導電塊之間產生火花放電,出現“燒導電塊”現象。出現這種異常情況后,被加工工件和電極絲之間的正常放電停止,放電點出現在電極鉬絲和導電塊之間。這時,工作臺上的工件夾著電極絲繼續按加工程序設計好的路徑移動,最終導致電極絲被工件拉斷,加工出現廢品。
針對這種問題,我們在實際切割加工過程中組織同學對故障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同學們對快走絲線切割機床走絲系統和機床進給系統的理解,有針對性地對易出現的故障采取防范措施:
(1)針對電極絲粘鋁粉的問題,我們在機床的走絲系統上安裝刮絲板。刮絲板材料選用硬橡膠等較硬的絕緣材料,電極絲通過它們時,產生磨擦。利用摩擦力,刮掉電極絲上附著的鋁粉,減少電極絲與導電塊的放電概率;
(2)電極絲上易附著鋁粉的主要原因是機床切割加工過程中工作臺進給速度過快,電極絲在工件加工過程中會經常接觸到被加工材料。明白了這個道理,同學們在線切割加工過程中會通過降低工作臺進給速度,有效地減少電極絲表面粘鋁粉現象,減小了厚鋁板線切割過程中出現的“燒導電塊”故障;
(3)適當調整放電參數,減小放電脈寬,增加放電間歇時間。增強乳化液對放電間隙的洗滌效果,增加清除放電產生的電蝕物的能力。
5.教師為提高零件加工質量進行的技術革新
針對機床工作液不能流淌到放點問題(如圖1所示),我們分析這是由于機床工作液循環系統老化造成的,靠手動調節工作液流量調節閥已經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于是我們授課教師自己動手制作了工作液導流裝置(如圖2所示),把它安裝到線切割機床上絲架工作液出口處。這樣,偏移的工作液水柱就會順著工作液導流嘴準確地流淌到工件放電點處,使工作液有效地起到了絕緣、冷卻、排屑作用,減少了因工作液流淌問題造成的加工中斷絲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圖3所示)。
圖1 工作液沒有澆到放電加工點
圖2 工作液導向裝置
圖3 線切割加工效果圖
三、結束語
圖4 無碳小車齒輪傳動機構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我校參加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的學生都能順利地利用我們這個開放的線切割加工平臺熟練地、高質量地加工出自己的參賽作品零部件。加工制作的參賽作品在大賽中表現優異,為學校爭得很多榮譽。圖4為我校同學制作的無碳小車參賽作品,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上榮獲了二等獎,其中的齒輪傳動機構和小車結構零件就是利用我們的線切割機床加工完成的。
實踐證明,開放的線切割教學模塊有利于大學生工程訓練競賽的開展,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實踐密切聯系起來,進行探索和創新,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延德.我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6):6-8.
[2]姜文鳳,高欣. “十二五”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5):5-7.
[3]陽太林.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改革高校實驗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10):34-38.
[4]趙瑞芳,盛國軍.李彥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調查和思考――以教學型院校大學生為例[J].職業圈,2007(7).
[5]張金龍.基于CAXA線切割軟件的數控編程[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8(5):23-26.
[6]于家.數控線切割加工鋁件中關鍵性的技術問題分析[J].工業技術,2013(17):105.
篇3
關鍵詞: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248-011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中的“教”就是教師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靈活運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會教;“教、學、做”中的“學”就是教師要“授之以漁”,充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學、做”中的“做”就是強調動手能力,注重實踐,讓學生能動手做。其實任何教育活動都是教、學、做的統一,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打破了理論和實踐的界限,讓學生在教學中學習知識,獲得能力,做到在實踐中教理論,在運用中提高能力,將理論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將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環節相對集中,以此來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2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意義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的責任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發現、思考、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主動去獲得知識和經驗。“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按照這一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過程,它縮小了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這與當前高職高專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非常吻合。
3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校中廠”實訓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2008年,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與博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中廠”——博寶科技黃岡(沖壓)制造事業處,下面以模具專業在“校中廠”實訓課程為例,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于“校中廠”實訓課程進行探討。
3.1 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新體系面對有些課理論學時多、實踐學時少的矛盾,可以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教學內容上改革應該堅持“實用、夠用”的原則;有些課程與其它課程銜接比較緊密的,可以將這兩門或多門課程進行整合成一門課程,構建課程新體系。在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強調難點,保持知識的新穎性、系統性和連貫性,避免與相關學科課程內容的重復,如模具制造工藝這門課程,可以將理論部分的特種加工內容減少,增加模具制造工藝特種加工的實訓學時,把課堂上講的線切割3B編程的內容,直接調整到實訓車間現場講解,講完3B編程后就將程序導入線切割機進行加工。演示完操作過程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分不同的任務進行編程,程序編好后學生自己操作,導入線切割機進行加工,這樣邊教邊做、邊學邊做,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教”中“學”、“學”中“做”,提高并強化了學生動手能力。
3.2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在“校中廠”實訓車間里,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培養目的。①機械加工工藝實訓,我們采用現場教學的方法,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做到“教、學、做”結合,“手、口、腦”并用。②數控加工工藝實訓,我們采用六步教學法,即:交代本模塊的目標、任務、要求;教師示范操作一個任務;學生模仿操作;教師總結、通過操作了解知識點,技能要點,解決有關問題;布置操作任務,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總評。通過六步教學法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體現了“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的職教新模式。“模塊實訓教育法”切實讓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經歷確定任務、制定工作計劃、實施工作計劃、進行質量檢測、評估反饋的整個過程。
依據教學大綱,參照企業、行業的崗位要求和技能標準,把各專業課程體系模塊化,以技能操作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每個子模塊的教學將“教、學、做”合一,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融為一體,建立了“四級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即普及技能教育、專業社團教育、特長班技能教育、競技班技能教育。
3.3 理論與實踐相融合,開放實訓室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相融合、交替進行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從學校到社會過渡”的問題。將實訓室向學生開放是非常有必要的,開放實訓室是“教、學、做”中的“做”最好的體現。學生可以利用晚上、周六、周日以及其它課余時間到實訓室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特別是選了機械加工相關的課題的大三學生,做畢業設計時,是使學生做個有意義的畢業設計重要條件。學生把在課堂上所學或者一些疑問,到實訓室進行實踐,對所學知識鞏固或解疑。在這整個訓練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從教室走向實訓室,從消極被動中走出來,給學生創造實現自我追求、展現自己的才華和鍛煉各方面能力的機會,提高學生進入社會后就業、適應、競爭和發展的能力。學校與“校中廠”相關人員建立開放式實訓室管理制度,在專業技能訓練過程中,采用班長和組長分工負責制,由實驗員監督、專業老師進行指導。
4結束語
通過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學生從被動地接受到動手主動創造,在愉快的氣氛中去獲取知識,學校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了,學生也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同時學校也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朱達凱,范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
篇4
關鍵詞:工程訓練;微課;教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工程訓練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在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在擴大我國工程實踐教學基地規模和豐富教學內涵的同時,實踐時間卻在不斷緊縮[2]。為解決這一矛盾,有必要探索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工程訓練教學質量。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微”教學模式逐漸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微課以其易獲得、時間短、內容精、模塊化、情景化等特點滿足了多樣化學習方式需求。本文結合成都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實際情況,談談工程實訓教材的創新與編輯。
一、微課及其特點
微課是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過程。微課一般包含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微課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主題突出,重點明確;②資源豐富,情境逼真;③時間短,使用方便,微視頻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 分鐘),支持在線網絡多種格式播放,容量小;④結構相對獨立。
二、工程實訓教材的創新
針對工程實訓內容雜、多、廣,單獨講解比較枯燥的特點,工程實訓教材可以在傳統紙質版的基礎上添加電子版,形成微課教材。書本教材是紙質版,書頁右側二維碼鏈接的微課視頻為電子版,二者之間相互聯系,成為全方位、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教材。以下舉例說明工程實訓微課教材內容的編排方法。表1為成都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普車實訓內容。
由表1可知普車實訓內容共六大塊,在這一章教材的編寫中,可根據內容把這一章劃分成六個專題。每一個專題前面給出這一專題的框架,列出這一專題所包含的具體細化知識點,后面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詳解細講。由于對知識點進行了細化,它符合微課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就可以對相關知識點錄制微視頻。在知識詳解書頁右邊空白處給出二維掃描碼鏈接微課視頻和視頻的課后習題,以方便學生學習。教材的具體編排如下圖所示。
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微課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自己掌控觀看視頻節奏,從而有利于節省時間,由老師來重復進行理論講解。老師則需要做好答疑工作,這樣學生 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新設計、工藝安排、實際操作機床加工等方面, 使工程訓練效果突出。
三、工程訓練微課的制作
微課設計是最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的一個縮影。本節從微課知識點的選取、命題、素材的整理與搜集、教學設計等幾方面談談工程訓練微課的制作方法。
1.微課知識點的選取
教師在微課知識點的選取上可以根據往屆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挖掘其中重點、難點、疑點作為制作微課的知識點。對知識點的選取要“小而精”,且具備一定的獨立性、示范性、代表性,選取某個具體知識的“點”,而不是抽象、寬泛的“面”。如《5 分看懂三爪卡盤的結構》就只是針對如何看懂三爪卡盤結構這個“點”而制作的微課。
2.微課命題
首先,微課要短小精悍,“小”就是主題小,要有針對性。如“工程實訓緒論”這樣的微課題目過大,不適合作為微課題目。其次,可以選用一些生活中容易弄混的知識點來作為微課的題目。如生鐵、熟鐵、鋼的區別、數控電火花線切割高速、低速走絲的區別。最后,微課作為與書本配套的電子教材,通常情況下可直接選用書本中的知識點作為題目。如外圓車削操作步驟、典型軸類零件操作實例、榔頭制作方法等。
3.微課素材的搜集與整理
足量的素材是制作出一個好的微課的基礎,微課素材的搜集需嚴謹充實,無科學性錯誤,與所制作的微課主題相關,并盡可能與社會和學科的發展同步,使學生能了解最新的制造技術。微課素材的搜集包含以下方法:①視頻的搜集與拍攝,視頻可以展示一些無法實際操作的內容(出于安全考慮),如鍛壓操作、鑄造熔煉澆注操作等;②文字、圖片材料的搜集。搜集大量與實訓操作、設備、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與文字。資料要緊扣主題,能直觀、準確、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③動畫的搜集與制作,對于教學中的一些原理類的知識點,教師最好制作一些動畫,從而提高微課的觀賞性,有助于學生理解講授內容。
4.微課教學設計
在微課題目選定后,就要對其教學環節進行設計,明確教學目標。做好資源準備、確定教學過程和錄制方式。以下舉《電火花線切割繪圖編程》的例子來進行說明,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微課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微課設計總結起來要遵循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重用性這四個原則。
四、結語
使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能將高深的理論知識簡單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微課教材能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對實習內容進行自學,減少教師講課的時間,相對增加學生動手實習的機會,提高工程訓練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 構建 探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C-0026-02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正在全球范圍內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其中影響范圍最大、意義最深遠的就是借助于互聯網大力發展的網絡教育,以及隨之形成的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同時將教學信息和教學行為相互融合的計算機應用軟件。它包括用于控制和進行教學活動的程序,教師和學生使用的網絡形態的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學大綱,以及組織網絡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支撐網絡課程的教學平臺。本文結合網絡課程的特點,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的設計為例,對網絡課程教學系統構建及教學效果的各個環節進行研究。
一、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的系統設計
(一)情景設計
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即把工程訓練基礎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網絡化。該課程的開發依據在于:一方面,工程訓練基礎課程實踐性較強,學生通過課堂的短時間學習難以理解消化,而網絡課程正好彌補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手段的不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配以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 增加教學內容的直觀效果,形象、生動地表示出課程中晦澀、難懂的部分。另一方面,網絡課程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創建基于web學習環境的教學網站來輔助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時空的限制,實現“任意時間及零距離”的交互,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大量信息資源,為學習者和教師之間、學習者之間提供一個無障礙的交流空間和協作學習空間。
(二)功能設計
網絡課程開發的基礎是教學設計, 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教學設計、“以學為主”教學設計和“主導―主體結合”等三種。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采用了“主導―主體結合”教學設計思想,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的使用、學習資源的應用、學習環境的構建、學習效果的檢測等方面的指導與支持。
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系統的核心功能結構(見圖1)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課程簡介。本功能塊主要介紹工程訓練基礎課程的歷史發展沿革、課程指導思想、課程建設目標以及課程教學綱要。用戶通過訪問該模塊,可以對工程訓練課程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2.在線學習。通過在線視頻教學,學生可以學習工程訓練基礎課程的基本內容,了解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做到對實訓的內容心中有數,避免在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手忙腳亂。同時,教師可以靈活地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最新學習資源,并對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分析,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3.在線測試。測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最主要途徑之一。我們在網絡課程中提供各種與課程相匹配的測試內容,并利用嚴格的計時和準確的計分系統,對學生實施“準”在線測試,學生通過身臨其境自我測試,可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分析、總結目前還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快更好解決問題。通過在線測試功能,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質的保障。
4.在線答疑。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碰到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將對后續學習的積極性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在網絡課程中專門設置了“在線答疑”功能塊,學生把在實訓中碰到的疑問提交到網絡教學平臺的答疑系統,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對問題作出解答。同時在每次課程小結中,教師把提問次數比較多的或解決不夠完善的問題拿到實踐環節中繼續討論,讓學生找到答案的同時也加深印象。
5.課程資源。這是供教師上傳、學生下載課程資源的專區。教師通過專用入口將準備好的學習資源(包括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錄像以及典型學生作品)上傳至課程資源專區,訪問用戶即可獲取所需的資源。本模塊可對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實時更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堂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地下載學習內容。
二、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工程訓練基礎是一門實踐與理論性要求較高的工科類基礎課程,因此課程的教學從實踐教學的理念出發,參考部分成功的教學實踐,提出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工程認知―工藝實訓―綜合創新”三層次、多模塊、遞進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充分利用網絡課堂教學的先進性,注重學生對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實踐操作的視頻預習;強調實踐環節的訓練,并結合實際工程案例,為學生在綜合創新環節中的自主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一)工程認知――視頻預習的導向性
工程訓練基礎課程涉及機械與電子產品的設計制造過程中諸多內容,注意要領繁多,簡單的圖文敘述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在此網絡課程教學環節中,我們以實踐實訓為任務驅動,提出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要完成的項目實訓內容,使學生上課前就帶著任務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項目實訓的有效實施是重點,除了面對面的指導外,為滿足各類學生的需求,應提供盡可能多的教學輔導資源, 如增設拍攝現場錄像、動畫、視頻等多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理解、掌握抽象難懂的問題。例如,在工程訓練過程中,安全操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傳統教學模式是通過老師“講故事”,學生作為聽者了解安全重要性,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難以加深印象。如今學生通過直觀的動畫情景,了解違規操作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工藝實訓――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傳統教學采取的教學方式是“抓兩頭,帶中間”,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網絡課程教學則為學生的“自主化”學習提供了條件:學生根據自身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利用便捷的網絡獲取所需要的知識。這就克服了傳統課堂無法兼顧每個學習者興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現象,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
以實訓中的電火花線切割為例,教學安排為2課時理論,8課時實訓。在改革之前,學生普遍反映實訓時間太短,學習難度極大,學習效果欠佳。自從開發了網絡課程,實訓前學生可參考網絡課程的實踐指導模塊,提前了解線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藝,做到實訓前心中有數。在實訓過程中,因為時間的限制,教師的講解時間較短,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消化和操作要領。而網絡課程的引入,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在線查詢解決,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三)綜合創新――發展學生協作式自主學習能力
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完全是教師的責任,而利用網絡課程教學,則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自主探究學習。基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通過社會合作方式才有可能得到發展,同時協作的方式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和發散思維、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工程訓練過程中,為更好地展示和總結學生的實訓成果,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團隊進行綜合項目訓練,對訓練內容,只提出基本要求,不限定解決方法。同時還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自行設計,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開發的能力,團隊合作的精神。很多同學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在解決方案的實現上體現了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BBS平臺進行問題和作品的與討論,師生共同評其優、論其劣。在此過程中通過不同觀點和解決方法的碰撞與交流,激發了創意,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協作精神,其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
根據當前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領域中的新思想和新技術,從教學實踐和教學效果出發, 構建的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完全符合現代實踐教學的需要,其系統設計從人機工程學角度著手,為學生提供功能突出、交互性強的網絡平臺。工程訓練基礎網絡課程的建立,改進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滿足了工程實踐教學的發展需要,并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道焰,林帝浣,古小紅.運用教育技術促進網絡教育的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
[2]馬紅亮.網絡課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1(6)
[3]張維平,梁延德.建設現代工程訓練中心,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
[4]劉建偉,廖維奇,呂汝金.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5)
[5]周志忠.網絡課程的系統化設計[J].網絡與信息,2008(6)
[6]敖立鼎.淺談網絡應用在《教學媒體的理論和應用》課程的益處[J].科技縱橫,2008(5)
篇6
關鍵詞: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實訓工廠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46
1 中職面對的困惑與存在問題
十以來,職業學校本著生產與教學對接、專業與崗位對接、大綱與資格證對接原則,在實訓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多數實訓基地建設側重是為學生提供訓練環境而非生產環境。主要表現在:實訓設備不配套,實訓材料不充分;教師技能水平不高,實戰經驗不足;以仿真為主,生產為副。
現有校企合作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育人實踐問題,但是這種模式在落實中還存在著:雙方責、權、利定位不清;企業改變實訓內容,延長工作時間,利用廉價學生勞動力賺取利潤。教育部推行的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雖然為大家接受認可,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引廠入校建實訓工廠不失為解決以上問題措施之一。
2 建立校內數控車間(實訓工廠),推進落實現代學徒制
從河南省中原經濟區產業布局和企業需求出發,學校引進鄭州海特模具在校內建立實訓工廠,解決生產實訓中技術、設備、管理不足。
(1)實訓設施。根據合作企業鄭州海特模具公司產品需要,獨立建設數銑車間、數車車間2800平米,配備有磨刀機、三坐標測量儀、線切割及電火花機床、普通車、銑、刨、磨、鉆、鏜、鉗120多臺。完全按照模具產品生產工藝安裝設備,初步具備產品生產能力。
(2)組織管理。實訓工廠按企業標準配備經理、各部部長、生產班組長,工程師傅、工藝員、財務人員等30余人。
(3)運行模式。企業經理對生產實訓實行全面負責制,教學校長任副經理,負管理責任;班主任即工段長,更是遠離家鄉的父母,即是心里生活輔導師、也是行為規則、勞動紀律施門戶師;生產師傅任教師,對生產技能和生產行為全方位指導,執行技能學習效果、行為規范定性與定量考核。
(4)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從計劃制定、零件圖紙繪制、職業素養教育、技能引領、生產實訓、總結考核等環節著手,按照量化標準,精準實施。
(5)實訓效果。我校數控專業通過引廠入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提高了專業區域服務能力,擴大專業品牌影響力,提高了實訓設備利用效率,激發學生學技能練技能激情,縮短學生進入生產狀態時間,彌補學校生產實踐不足。學生通過加工不同零件,做到熟悉設備、學會了編程、掌握了工藝,養成了習慣、達到了學技能初衷。
3 實訓工廠現代學徒制更能切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模式
實訓工廠是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特點,探索出符合中職教育的一種現代學徒制模式之一,與傳統的走出學校的校企合作有著實質的不同,但也有形式上的相似,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3.1 主體明確 共贏合作
學校作為主體方是從提高專業技能教學效果出發建設的實訓工廠,產權歸學校,管理經營歸企業合作方,企業把需要產品交給學校工廠,工廠按照教學安排,結合合作企業需求,安排生產,通過組織生產,學生得到訓練,教學設施得到充分發揮,企業通過管理得到了合格產品,降低了成本,預定到合格員工,儲備了勞動技能人才。
3.2 學練融合,教產一體
現行職業教育要實現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崗位技能與專業標準對接、學生與師傅對接在這種學校工廠現代學徒制模式中能夠很好體現。學習就是訓練,訓練就是生產、生產就是也出產品,通過校企合作,把師傅引進學校,工廠建在學校實現了老師師傅一體,學生徒弟一體,教學生產一體的現代學徒制模式,使學習效率最大化,生產成本最小化,興趣發揮極致化。
3.3 定工定崗 全面輪訓
學生在實訓工廠按照數銑、數車、加工中心、產品造型設計不同工種,分組分人分崗,遵循先易后難,先仿真后演練,先學后做、先理論后實踐的基本原則。通過計算機繪圖、工藝制定、刀具選定、工量具使用,加工操作、產品質量檢測、設備故障檢修等崗位項目訓練,全面提高了職業操守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合作共贏、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表達能力等諸多能力也得到全面訓練與提高。
3.4 行業服務,技術先行
篇7
【關鍵詞】 高職教育;“2+1”;模具;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2-00-02
一、“2+1”教學模式的政策依據及意義
“2+1”教學模式的政策依據是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臺了《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2+1”教學模式是通過校內兩年教學和一年校外頂崗實習實現,這種教學模式更突出了高職教育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的原則,更強調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在高職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2+1”模式下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標準及探索
培養方案制定標準就是圍繞如何培養第一線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實現培養目標的評判標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素質要求:要求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較強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勇于創新,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為人誠信;二是知識要求:具備模具設計、模具制造、數控加工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機械制造、模具設計、數控加工、模具裝配、模具銷售等方面的知識;三是能力要求:掌握從事模具專業(行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在“2+1”教學模式下,由于校內教學周期的縮短,根據模具專業培養目標及評判標準,我校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并實施新的教學方案:
(一)校內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探索
1.改革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體系
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課程設置以職業需要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打破學科體系,我校將模具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四塊:一是基礎知識課程,主要在第一學期開設;二是職業基礎課程,包括機械制圖、公差、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及職業基礎任選課等,為學生專業的學習打好基礎;三是職業能力課程,包括冷沖模設計、壓鑄模設計、塑料模設計、模具CAD/CAM、模具制造技術和數控加工技術及相關的實習實訓課程等,重在培養學生的模具設計能力、模具零件加工制造能力和模具設備的操作及模具的維護能力等;四是頂崗實習,在大三這一年開展,熟悉真實的工廠環境,為就業作準備。課程設置中更加突出高職模具專業“學中干、干中學”的教學特點,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營造仿工廠的學習環境,建立一種循序漸進的從校園到崗位的學習和適應過程,為培養學生的崗位角色意識,為學生提前進入崗位角色創造條件,并適應現代企業的招聘特點。
2.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為保證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我校大幅度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從實驗、課程設計、頂崗實習三方面構建了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重點加強對學生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的能力培養,大量增加數控機床、數控線切割、數控注塑機等的應用;增加綜合性、開放性實驗,結合專業需要優化實驗項目和內容。例如:針對模具專業的特點,加強金屬切削加工及加工質量分析方面的綜合性實驗。通過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對企業在用先進制造技術的了解,并盡可能增加動手機會。在校內專業實習中,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結合生產實際操作線切割、注塑機、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設備。在專業基礎課程設計中,強化計算機的應用,制圖測繪和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都增加計算機繪圖的要求,在專業課程設計中增加沖裁模具CAD和注塑模具CAD軟件的應用,在模具制造工藝課程設計中增加數控線切割編程的內容。
3.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形式上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我校組織教師積極開發優秀多媒體課件,并盡可能將教學地點設置在模具實驗室或車間,實現“教室車間化,車間教室化”。利用工程中實際應用的模具進行教學,擺脫乏味的理論知識講解,提高學生對模具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可參照模具實物學習模具工作原理,又可以實際動手操作,教學方法靈活、直觀,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塑料模具成型工藝及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利用企業生產手機后蓋的模具進行講解。將手機后蓋的工藝設計和工藝參數的選擇、分型面的選擇、型腔的布置、流道系統的設計、型芯的設計、頂出機構的設計和溫度系統等內容設計成不同教學模塊,每一個模塊都結合實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實際設計模具的過程,掌握模具設計的要領,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并且每一模塊的講解都采用項目驅動,逐步講授設計要點,并以一定練習作為輔助。邊講邊練,以練為主,避免學生會而不熟的現象發生。
4.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
科學合理的考核應做到對學生全面、合理的評價。我校在“2+1”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理論考核、項目考核和頂崗實習考核三方面。理論考核主要采取開卷、閉卷、課程論文等形式,考試難度適當,范圍合理全面。項目考核是在項目實施完畢后,教師根據項目的設計方案、實現方法、操作步驟、涉及內容多少等因素,可以制定不同的得分權重給予學生成績,也可以包括學生的自評成績來制定最后的項目成績。同時,在考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學習態度等素質考核因素。頂崗實習考核主要由企業專家給予的成績和學校帶隊頂崗實習教師抽查給出的成績構成。企業專家給予的成績主要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和實習期間的學習工作態度給出,頂崗實習教師不定期檢查學生的實習情況,并根據檢查情況給出實習成績。
(二)校外一年頂崗實習的模式改革
校外頂崗實習的一年是關鍵的一年,是學生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鍛煉的關鍵一年,也是提升學校影響力的重要步驟。與企業建立一種長期、穩定、友好的實習合作關系,是實施“2+1”教學模式的重要保證。否則,1年的企業崗位實踐將流于形式。為了使學生在“2+1”教學模式中真正受益,總結我校在頂崗實習中的經驗,我校選擇一些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企業文化,并能提供與專業培養目標所確定的就業崗位的大型企業,建立了省內和省外實習基地,如貴州083基地企業、蕪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高新區等作為學生實習基地,為學生認識模具、制造模具、加工模具提供很大的空間。在校外的一年實習中,我校主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與實踐:
1.建立頂崗實習管理制度體系
我校把頂崗實習管理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雙方協定頂崗實習的相關管理制度。明確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權利、責任與義務。校企雙方共同協作,達到“共贏”。因此在學生進企業頂崗實習前,學校要對學生做好頂崗實習動員工作,明確實習目的、任務要求和考核要求等;企業對實習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崗位技能培訓、生產制度的學習等。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頂崗實習制度的不斷完善,我校逐漸形成頂崗實習管理制度體系,使頂崗實習科學化、標準化。
2.建立實習學生校企共管平臺
做好頂崗實習管理工作,就要求學校與企業建立共管平臺,明確各自職責和義務。我校對學生頂崗實習前統一組織頂崗就業雙選會、培訓和安全教育。安排駐廠頂崗實習帶隊教師配合學校就業部門與企業溝通協調,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協助企業落實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等,同時與學校專業負責人及專業教師溝通,制定實綱和實習內容等。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與學校溝通制定實習計劃,對學生進行入廠教育,并對實習過程進行監控,與學校及時溝通。在實習車間由企業的班長或組長對學生進行出勤考核、生產質量考核、崗位技能評價等。同時與駐廠的帶隊頂崗實習教師進行交流,及時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完善實習內容。
3.構建實習學生繼續學習平臺
頂崗實習時間為一年,一年中,學校除了要求學生學習企業員工愛崗敬業、工作謹慎的品質外,還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繼續學習的平臺。我校在頂崗實習單位的安排上盡量集中,方便管理。并派專門教師,負責對實習學生在模具設計、加工和維修方面疑問的解答,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工作狀態。教師利用學生實習的休息時間合理安排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活動。實習教師利用QQ群、飛信等網絡聯系方式,有針對性地指導,使學生在實習期間既學到專業知識,又掌握了企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管理。
4.采用校企共同考核評價辦法
學生頂崗實習階段考核的主體是校企雙方,因此,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實習學生考核評價辦法。我院與企業制定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偏重企業評價,企業評價占70%,學校評價占30%。注重評價學生實際設計和加工模具的工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考核評價指標內容包括實習態度、工作質量、崗位技能、遵章守紀、出勤情況、安全意識、實結等。在學生頂崗實習結束時,對達到考核標準的學生,企業根據頂崗實習情況擇優選拔,使部分學生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這也減少了企業找人的盲目性,對學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學生頂崗實習的積極性,學生更加注重企業頂崗實習。
三、總結
“2+1”教學模式是一種適合現代高職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校在“2+1”教學模式在培養方案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為了更好的開展“2+1”模式下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包括教學項目設計的合理性、師資培養和教學條件的改善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湯曉,朱建華.“項目化教學”在高職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探索[J].考試周刊,2008,31.
[2]賈朱植,祝洪宇.淺析高職“2+1”教學模式改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5.
篇8
關鍵詞:學生辦廠;教師指導;企業化運行
中途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未來社會需要大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根據大學生創新創業初期條件,結合小型企業資本有機構成低、社會勞動力容納量大的特點,選擇以培養創辦小型企業為目標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本項目以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團隊為主體,建立一個“廣科機械加工廠”。為保證學生在項目訓練中能獲得預定的能力,制定工廠管理制度,模擬企業運作方式,將學生團隊成員按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崗位進行分工,通過學生自己對本工廠產品設計制造以及生產經營的實施過程,使團隊每個成員得到訓練。
一、團隊特色
學生團隊方面:參與本項目的學生是通過自愿報名、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共同考查,指導組全體教師共同研究確定的。學生成員成績優秀,基礎知識扎實,求知欲強,對模具設計及制造或者機械零件加工有濃厚興趣,對學習高新技術有著執著的追求。
教師團隊方面:指導教師均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有的直接來自機械企業生產一線,設計制造經驗豐富,是一支“雙師”型隊伍;其中指導教師團隊負責人兼具高級工程師和副教授職稱,是一位曾經多年從事機械工業企業生產的中型國有企業廠長。
二、現有基本條件
(一)學院及系部領導高度關注并全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到學生團隊成員挑選、指導教師隊伍組成、實訓基地的保證、訓練耗材的供應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機械系現有一座1550平方米機械加工實訓車間,內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及通用機械加工設備70多臺,價值700百多萬元,有由10人組成的實訓教學團隊及完整的組織機構。
(三)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雙師結構”教師團隊。團隊成員專業知識及技能結構合理,有富于創新,樂于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
三、項目特色及創新點
(一)立足現有條件,以本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為平臺,挑選一批優秀學生,組織一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指導教師團隊,以模具設計制造、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全過程為載體,組建一個 “機械加工廠”。
(二)本訓練項目是借助一個虛擬的工廠組織機構,搭載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真實實體進行實際運行。在項目訓練中,每個同學根據預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老師的“全指導、半指導、零指導”進程中,分別獲得模具設計、零件制造、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技術技能,為走上社會創新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三)本項目具有“三實一虛”特點。即訓練平臺(機械系實訓車間)真實;團隊(學生和老師)真實;訓練內容(外來生產業務加工)真實;組織機構(廣科機械加工廠)虛擬。
四、項目運行方式
(一)運行目標
以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為真實平臺,在虛擬的“廣科機械加工廠”組織機構中,對學生團隊每個成員加以訓練,使他們分別獲得模具設計、零件制造、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多種技術技能及素養,為未來獨立創新創業打下基礎。
(二)團隊成員分工
1.工作崗位設置。按照機械加工廠生產經營特點,將訓練崗位設置為: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藝設計和加工實操)、生產經營策劃、質量管理、物資供應、財務管理7個崗位。
2.學生團隊分工
將學生團隊5個成員按前述設置的7個崗位進行分工:其中3人分別擔任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藝設計和加工實操);另外2人分別擔任生產經營策劃和財務管理、物資供應和質量管理。
3.實訓指導教師分工
將5位指導教師按前述7個崗位的指導要求進行分工并落實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兩個團隊全體成員會議上宣布,在項目運行中執行。
五、項目實施計劃
(一)前期準備工作
前期以對學生進行培訓為主,學習安全生產基本規程和加工廠的管理制度,熟悉生產環境和實訓車間,了解客戶下單簽訂合同與組織生產的流程。因加工廠條件所限,客戶可由教師扮演,預定生產加工兩套難度適中的塑料件模具產品,模擬與學生簽訂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場部人員負責。其中對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專業知識,如:客戶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產品大致設計方案,加工工藝,產品價格估算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為下一階段的訓練做準備。
(二)項目訓練階段
借助機械系機械設計與加工既有平臺,按照學生擔任的崗位角色,進行崗位技術技能強化訓練。
1.產品設計階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員負責,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工藝設計和模具設計,出具模具圖紙,確定后續加工工藝方案,估算價格等。
2.備料,進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裝配試模等。
3.產品設計匯總,總結解決設計問題。
六、訓練方法
按照“全指導、半指導、零指導的”漸進式訓練方式開展工作。初期,學生在教師的全面指導下進行工作;中期,學生自己工作,遇到問題時,老師給予指導;后期,學生自己獨立開展工作并進行總結,老師給予評價。
七、訓練內容
(一)技術類
1.根據用戶提供的產品圖紙技術要求,進行模具設計;編制外購件、外協件、標準件清單;
2.按照模具零件圖的設計要求,編制生產工藝文件;編制生產準備清單,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購物資清單;
3.根據用戶提供的零件圖紙技術要求,編制生產工藝文件;編制生產準備清單,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購物資清單;
(二)生產類
1.根據技術部門提供的生產工藝文件,按照用戶提出的時間要求,編制生產計劃安排表;
2.根據生產部門的計劃安排,按照機械加工工藝文件內容,組織實施生產。
(三)管理類
1.根據技術部門的物資清單,清點廠內現有物資,缺額所需立即購買,保證按時按量供應生產性物資。
2.按照財務管理相關規定,準確及時收付工廠資金。
3.對生產過程及出廠產品進行嚴格質量檢查;
4.對外經營業務策劃和實施。
八、項目進度安排
(一)儲建階段
按照《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管理辦法》組建學生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撰寫項目申報材料并按規定程序申報;項目獲批后,與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共同商定車間及機床設備使用事項;宣告“廣科機械加工廠”成立。
(二)訓練準備階段
對學生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學習安全生產基本規程,熟悉場地和生產環境。購置訓練材料,做好訓練準備。
(三)項目訓練階段
1.全指導式訓練。借助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既有平臺,按照學生擔任的崗位角色,進行崗位技術技能強化訓練。
2.半指導式訓練。通過學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對外承接簡單模具設計制造和機械零件加工業務。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對外業務制造工作。
3.零指導式訓練。由指導老師設定項目,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最后由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工作質量進行測評,學生自己作出總結。
(四)項目總結驗收階段
1.項目組成員將前期訓練及實踐進行總結,撰寫總結報告;
2.將在項目訓練中設計的圖紙、機械加工工藝文件等技術資料整理成冊;
3.撰寫發表項目成果論文;
4.向學校相關部門辦理“廣科機械加工廠”物資及財務交接手續;
5.組織項目驗收。
九、結語
開展本項目的研究,就是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將我校以“廣科機械加工廠”的活動形式的創新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推廣到全專業,擴大受益面,穩定并擴大創新設計教導教師隊伍,同時借助實踐基地的建設,為開展這種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提供物質基礎和保障,大力加強機械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創新作品的設計、制作及其競賽活動,切實加強對我校工科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將教改教研的成果進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機械類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教學方法;達成目標;前途光明
模具是保證批量產品生產質量的基礎。一批產品生產質量的優劣是模具制造質量的體現。當今世界模具加工技術代表了這個國家整體代業水平的高低,從此可看到模具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一、模具制造概況
1.模具制造技術發展狀況
模具制造技術是隨著制造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先進、精密和高自動化程度的模具加工設備,如數控仿形銑床、數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標磨床、連續軌跡數控坐標磨床、高精度低損耗數控電火花成形加工機床、慢走絲精密電火花線切割機床、三坐標測量代等模具加工和檢測設備的應用,拓展了可進行機械加工模具的范圍,提高了加工程度,降低了制件的表面精糙度,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充足的,高質量的,品種系列齊全的模具新型材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壽命。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制定了沖壓模、塑料模、壓鑄模和模具基礎技術等50多項國家標準,近300個標準號,基本滿足了國內模具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
2.模具制造技術發展趨勢
今后模具制造技術將向著模具精加工向高速加工發展,成形表面的加工向精密、自動化方向發展;光整加工技術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反向制造工程制模的發展;模具CAD/CAM技術將有更快的發展。
3.模具制造業人才培養概況
長期以來,我國模具制造業處于較落后的地位,究其原因有設備、材料等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一條是對模具制造業人材的培養乏力,沒有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人才。長期以來企業仍然沿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力根火種”的方式,由于培養對象文化基礎較差,對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知之很少,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新的突破。近年我國大量引進和學會國外模具制造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使得模具制造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進技術不等于擁有掌握技術,要使模具制造有全面嶄新的突破必須加強人材的培養和儲備,放眼全國大專院校,至今有模具科系的鳳毛麟角,中專和職業學校設有模具專業的也少之又少。在模具行業的專業人才大多都是從學機械等其它專業轉行過來,這和模具制造業的發展是極不協調的,模具制造業求賢若渴。
二、中職學校模具專業人才的培養
從多年來教學實踐我感到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法與實踐結合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樣名不符實的教學,既消耗了老師的精力,又讓莘莘學子們的收獲甚少。根據自己多年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制定了一份適合培養中職模具人材的教學計劃。
1.教學計劃的制訂
模具制造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它包括設計、生產、裝配、試模和維修,一個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從始至終完成,它需要一個團隊。我們中職學校培養的模具人才,需具備什么能力,要達到怎樣目標是我們的必須明確的,那就是能根據模具裝配圖和零件圖完成一付模具制造中鉗工基本能勝任的工作(劃線、鋸、銼、鉆、鉸及裝配等)。有了鉗工的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模具鉗工。一個合格的模具鉗工除須具備很強的鉗工技能外,還需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因為他是模具生產計劃的擬定者、工藝路線的制訂者,是模具制作團隊的組織者,一付模具制造質量的好壞,生產效率快慢,生產成本的高低與他有最直接的關系。我的教學計劃正是在這個思路基礎上制訂出來的。
2.對教學計劃的說明
A、中職學校新生的理論基礎較差,學習目的不是很明確的,對未來要去做什么不知道,新生安排一周的參觀學習,就是為了使學生們搞清學什么,為什么學,然后填寫參觀報告(含參觀企業概況、生產的產品、模具種類、成型設備、以及觀后感等內容),經過此環節才能為后續的理論和實作教學順利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B、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時間設置各一半,即均為一年。
C、基礎理論課程設置必須與模具生產有直接關系(其它無關課程不上或安排少量課時),在教學中要有著重點,不是整本教材缺一不可原書照教,而是要選擇與模具有關聯的章節,如數學知識,主要強調對幾何形體的面積,體積及周長的計算能力(無應用價值的純理論知識可刪除),語文的講授主要針對公文書寫的基本格式和內容即可。工程材料、公差等課程,要選擇對模具有了解的教師行課,這樣他們才能有機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模具無時不在的氛圍,使模具概念深入每個學生的心中。在注重專業意識的同時還應注意到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社會主建設服務的,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思想品德高尚,愛國、愛家、舉止行為規范,尊長、愛幼、有強健的身體是造就人才的基本,因此安排了體育和思想品德。
D、專業課程主要圍繞模具生產來設置的,有《塑料模》、《冷沖模》、《沖壓與塑料成型設備》、《金屬切削加工》、《數控加工機床》、《機械加工工藝》、《鉗工工藝學》課程等。
E、模具拆裝實驗室是培養模具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包括鉗工臺、各種模具及裝配圖和零件圖、檢測儀器、各種量具、拆裝工具、油、棉紗,條件許可最好有一臺塑料成型機床,這是同學們對模具理解,建立模具概念,知曉模具結構,掌握模具拆裝方法最直接的地方。
F、實訓基地各工種的指導教師,須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G、模具班學員要求基礎知識較好者進入,每班不能超過40人,人數過多會給教授示范和實訓帶來較大困難。
H、測評或考試應按教學達成目標來進行,如第一期各科理論知識均用隨堂考查方法進行,對達成目標才進行考試,這是對學生在經過這些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后能否具備綜合應用最好的驗證,也是最合乎實際的,以后各學期均應按此方法進行。
篇10
關鍵詞:《CAM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工學結合
近幾年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局面,培養和增強高職生的競爭力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筆者所在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的方針,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實踐教學、教材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探索,對實驗實訓設施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對《CAM技術》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等進行全面改革,邊實踐、邊創新,逐步形成了一套適應高職高專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課程體系。
一、《CAM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
按照職業崗位要求,經過多年探索,我們搭建了“零件數控加工CAM技術應用課程”的教學體系:將理論課程(《CAM軟件》)和實訓課程(《CAM高級編程員強化實訓》、《數控加工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的內容以MasterCAM、UGCAM軟件應用為主線連結起來。在教學體系中,各個階段側重點不同:《CAM軟件》的重點在于熟悉軟件命令,以熟練為目標,難點在于軟件操作技巧;《CAM高級編程員強化實訓》的重點在于掌握工藝參數與刀具路徑的關聯,難點在于融入《數控加工工藝》知識如何解決刀具路徑的難題,用考證的方式來評價實訓效果;《數控加工綜合實訓》的重點在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機械制造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構件實訓課題,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完成從加工工藝編制、CAM編程與仿真加工、加工設備的調試到加工出實際產品的全過程,即采用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提出問題學生利用現有的實訓資源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進行方案實施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教師引導、共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及時補充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學生進一步實踐、直到徹底解決問題學生總結實踐知識、完成實訓報告,難點在于質量控制,用考證的方式來評價實訓效果;《畢業設計》的重點在于綜合利用所學知識,以任務的形式完成產品的設計、建模、編程和加工并解決加工過程中發生的材料、刀具、夾具等工藝問題,難點在于設計、加工思路以及參數選擇要和企業要求吻合,通過以企業真實產品或以“工學結合”的方式和企業合作開發畢業設計內容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
同時,本課程擁有實訓設備包括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機床和注塑成型機,CAD/CAM實驗室和實訓基地,CAD/CAM正版軟件等實驗實訓條件,以及教材建設、電子課件、視頻資料、師資隊伍的不斷完善提高,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
二、工學結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理論性及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自開始就應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并重視實施“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主要是:
1.以職業能力為主線,優化課程內容,典型案例驅動
課程組織以工作崗位應知應會要求和課程目標為出發點,按照能力為主線,所需知識為輔助,素質為保障的原則,同時參照國家制造業信息化數控工藝員、數控機床操作工等職業資格標準,確定課程內容模塊。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熟悉的一級齒輪減速器、單缸內燃機、齒輪泵為典型案例,結合實物模型,采用上機講練的教學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實體造型、零部件裝配及運動仿真、生成工程圖、零件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塊的教學,將分散的知識模塊串接起來,使學生掌握產品造型設計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以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2.以典型產品為載體,改革教學模式,體現工學結合特色
將教學過程分解為“理論實踐創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各個模塊以典型零件為載體的有機銜接,教學組織過程依次展開,課堂理論教學、上機實際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設計討論、企業項目設計、作業展覽與評價都全部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同時,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了靈活的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驅動、真題實做等,形成一個“學校企業社會”貫通的現代教學鏈,加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互交互融和開放性教學,體現了工學結合特色。
3.以職業鑒定為參照,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
在綜合實訓中,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以企業真實的產品作為實訓課題,讓學生進行創新造型設計,將設計出來的模型進行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和數控加工,完成從設計到加工出實際產品的全過程。頂崗實戰就是讓學生在真實工程環境中學習,真槍實戰,真正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零距離培養。這種循序漸進的能力訓練過程,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大為提高,進而為參加各級職業技能鑒定的考證打下堅實基礎。
4.以賽促學,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
職業技能大賽是選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脫穎而出的重要途徑,它不僅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風采與才藝的舞臺,同時也能幫助年輕人找到自信和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職業教育已經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擁有一技之長,轉為設計操作兼備、手腦并重、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CAM技術》課程以“崗位能力要求”為目標,優化整合課程體系,將“知識點、能力點、素質點”三點連成一線,把大賽作為對日常培訓、教學工作和實踐水平的檢閱,把培訓和應用作為大賽的前期準備和根本目標,工作重點落在人才培訓、教學改革、課程建設和實踐應用上,以大賽牽引人才培訓、培養工作和技術創新實踐不斷提升。從課程知識的概念、思路、技術、技巧等方面拓展學生的機械專業知識,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科技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并以此能力為核心,積極組織并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引領職業院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三、工學結合的實際效果
本課程自開設以來培養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在滿足省內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礎上,面向深圳、廣州、上海、溫州、寧波、杭州等沿海經濟特區,一次性就業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長江電力公司、中廣核集團、TCL公司、東方電氣集團等全國數十個企業每年都從筆者所在學校招收畢業生從事產品設計、開發、數控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和數控加工等工作。
綜上所述,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根據崗位的職業能力及工作流程組織教學內容,對學生產品造型設計、分析、裝配、生成工程圖以及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數控加工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同時,結合企業產品實例,采用“多媒體演示上機講練實際操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工學結合特色,促進了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考證和職業技能大賽的結合,以賽促學,為學生就業上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拓寬了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 王可,王娜.CAD/CAM技術在數控加工中的應用[C].2007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2007.
[2] 金寧,焦麗,劉雨博.CAD/CAM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遼寧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