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禽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2 05:0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禽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禽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養禽學;實踐;教學改革

養禽學是畜牧獸醫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現代化養禽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門課程在學生專業素質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實踐教學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鞏固和拓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1],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畜牧獸醫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培養出現代畜牧獸醫專業復合型人才,就要重視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只有加強實踐教學才能培養出既具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服務。

一、《養禽學》的內容和意義

養禽學是在本專業學生系統地學習了公共基礎課(如數學、物理和生物化學)和專業基礎課(如家畜解剖及組織胚胎學、家畜環境衛生學、動物營養學、家畜生理學、家畜遺傳學)后開設的。養禽學是主要研究家禽的外貌、育種、生物學特性、人工孵化、飼養管理、衛生與防疫及產品質量控制的一門科學,是一門以課堂講授與實驗操作、實踐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國內外養禽業的發展動態,讓學生在了解有關家禽基本生產原理的基礎上,熟悉家禽養殖基本理論和技能。[2]

二、實踐教學的作用

實踐教學指的是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學生通過實驗實踐等實際操作獲得感性認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國外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我國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性文件,強調“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加強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切實理解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而形成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促進理論的良性循環。

三、《養禽學》實踐教學改革

《養禽學》作為畜牧獸醫專業的專業課,其實踐教學必須嚴格遵守貫徹“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培養畜牧獸醫專門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形式和方法,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的有力措施和必要保證。[3]

1、優化課程實驗設計,提高綜合性實驗比例

對養禽學實驗進行優化組合,養禽學實驗共有20個課時,因此要合理設計實驗項目和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實用性和操作性強的綜合性實驗。如在家禽人工孵化綜合性實驗中[4],對于雞來說孵化期為21天,所以需要實驗和實習相結合才能保證本實驗的連續順利進行,同時在實驗之前,除了講授種蛋的收集、保存和消毒等知識外,還需要講解孵化器的結構、操作方法及孵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明白孵化所需的溫度、濕度、通風及翻蛋等操作的必要性,以便讓學生做好本實驗所使用的設備、用具和記錄表格等準備工作。經過學生的準備實驗到動手完成實驗,綜合性實驗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孵化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兩個死亡高峰,其原因是什么,照蛋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采用頭照和二照,以及每次照蛋的時間選擇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就需要查閱資料,尋找辦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相應的也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思考能力、設計能力、 動手能力和解決能力。

2、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實驗操作

養禽學實驗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部分為禽蛋方面,如蛋的構造和品質鑒定、蛋的清洗、消毒;一部分為禽蛋的孵化,如孵化器的構造、操作方法,孵化期間的操作;另一部分為家禽方面,如雛禽的雌雄鑒別、母禽產蛋性能的外貌和生理特征鑒定、 家禽的體尺測量、家禽人工授精操作、家禽的屠宰、屠宰率的測定以及家禽的飼養管理等。這些內容單憑課堂講解,學生有時很難真正掌握,所以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合理安排實踐,可以在校內開辟養雞實踐場所,讓學生了解肉雞的孵化、出殼、雌雄鑒別、名階段的飼料配制,飼養管理等。讓每個學都參與其中,加強期實驗操作能力,具體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派學生輪流參加日常的喂料、喂水、清糞、沮度記載和觀察等技能操作。[5]通過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加系統地學習基本知識,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了學習效果。

3、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為滿足教、學、研的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建設校內外實驗實習教學基地,努力加強與企業、肉雞場、蛋雞場、獸藥廠等的聯合,為學生提供實驗技能培養與鍛煉、提供感知的基地,鼓勵學生深入生產一線,讓有志從事動物科學研究的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中去,[6]學習其科學合理的圈舍設計、先進的養禽設備、孵化設備以及配料設備。通過實習基地的實驗實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技能、職業素質。

4、通過參與教師科研、社會調查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可初步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吸收、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這樣實驗與科研任務結合起來,使學生擔當教師的科研助手,既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又能通過科研工作,培養學生勤奮努力,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工作作風,科學態度,鍛煉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實際操作、觀察、思考,總結分析問題等方面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在雞的飼養管理過程中,我們結合了部分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了雞的散養配套體系,如溫度控制、濕度處理、光照管理、疾病免疫等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又如對雞場的污染情況,我們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進行,使學生認識到雞場糞污處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5、合理設計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組織課堂討論和評比

傳統的實驗教學評價強化的是得分功能,如主要以學生的實驗成績(實驗報告)為主,其弊端主要在于學生的實驗報告有時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對實驗技能掌握程度,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完全客觀的評價,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合理的實驗評價體系,在考核方式上實行多元化評價,學校也在進行《天津農學院本科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實施辦法》的探索,我們可以多維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評價依據,對實驗內容以知識、技能全面評價,方法以筆試、口試、操作等多種形式綜合運用,[7]如可采用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學習空氣,如討論肉用仔雞的飼料配方,可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自行設計,然后進行對比討論總結,對每一小組的設計進行評比,最后得出結論,還可在實驗實習結束時,安排課程論文的寫作,來鍛煉他們的論文寫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8]

四、《養禽學》實踐教學改革成效

通過《養禽學》實踐教學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9]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家禽生產的最新技術進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從事養禽生產與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群英,黃勤妮,董克奇.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9):1-3.

[2] 趙小玲,朱慶,杜曉慧,等.改革《養禽學》課程初探[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9): 79-80.

[3] 杜曉惠,趙小玲,王繼文,等.提高《養禽學實踐》教學質量的探索與總結[J].中國家禽,2011,33(11):54-55.

[4] 何丹林,羅慶斌,劉德武,等.家禽人工孵化綜合性實驗的實踐與探索[J].廣東農業科學,2010,8:300-301.

[5] 姜潤深,丁淑荃,陳興勇,等.《禽生產學》教學效果調查及教學改進探討[J].中國家禽,2010,32(3):58-59.

[6] 孫志良,劉進輝,易金娥,等.動物科學專業基礎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4(增刊):113-114.

[7] 趙聘,趙云煥.《家禽生產技術》課程考試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9(5):74-75.

[8] 朱宇旌,張勇.飼料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6:174-176.

[9] 朱正偉,劉東燕,何敏.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76-78.

作者簡介:

張建斌(1976—),男,山西原平人,副教授,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畜牧學.

篇2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畜牧獸醫專業;三業互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233-04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中產業化程度較高、市場化特征明顯的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生產方式不斷向集約化、專門化、標準化、無公害的現代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畜牧獸醫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對畜牧獸醫生產和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獸醫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以就業為導向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方針,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發展高職教育的辦學思想成為共識,高職院校開始了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借鑒德國的“雙元制”、加拿大的CBE、美國的“滲透型”、英國的“工讀交替型”、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等職業教育模式,國內高職教育出現了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兩線貫穿“3-2-1”、湖南婁莊職業技術學院“零距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農場+公司”雙輪驅動、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一主N輔”和黃岡職業技術學院“2211”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高職教育“開放式、多元化”的轉變,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上述畜牧獸醫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是一個共同的特點。

相對于本科教育體系,畜牧獸醫專業高職教育時間不長,最初主要參照學科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許多院校對畜牧獸醫專業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體現在依托行業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行業企業以實習生為勞動力,雙方各取所需,形式上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了合作,但這種合作不夠緊密。企業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學院也未能真正吸收企業參與教學、實訓和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和教學管理等。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雙方對工學結合的認識還不夠、觀念相對落后,合作雙方在工學結合的投入和運行機制方面等還未形成共識,未能真正實現雙贏,這些都是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與就業脫節、與崗位能力脫節的原因。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創辦于1958年,畜牧獸醫專業是學院的主干專業,是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也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辦學歷史悠久、規模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年來,學院圍繞農牧產業的崗位需求設置專業,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專業建設。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點專業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業互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三業互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三業互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將專業的教學過程的生產實習基地與產業對接,就業的崗位和專業技能相融合。以搭建支撐實訓平臺、技術實訓平臺、上崗實訓平臺和預就業實訓平臺等四個實訓平臺為載體,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條件的建設,培養方法和培養途徑的選擇,培養過程監控和加強培養管理等方面入手,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行業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1.支撐實訓平臺,是基本素質模塊、通用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實訓的支撐平臺。以畜禽生產實訓中心、動物繁育技術實訓中心、動物營養與飼料分析檢測實訓中心、獸醫基礎技能實訓中心等校內實訓中心為主搭建“支撐實訓平臺”;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專業基礎技能,為養殖場的生產技術部門、獸醫室等技術員崗位的專業技能操作奠定基礎,這是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教學環節,從而為學生就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技術實訓平臺,是通用專業核心技能模塊課程實訓的支撐平臺。以畜禽生產實訓中心、江蘇現代畜牧科技示范園、預混合飼料生產實訓中心、獸醫綜合技能實訓中心等校內專業實訓基地為基礎,搭建了“技術實訓平臺”。以“技術實訓平臺”為載體,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進行崗位單項技術訓練,培養專業能力。

3.上崗實訓平臺,是專業方向課程實訓的支撐平臺。以動物醫院、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等搭建“上崗實訓平臺”,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在校內實訓基地按產業運行模式,以頂崗實習進行“角色扮演”等,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改革。在上崗實訓平臺上,專業通過產業變成了運行實體,專業教師、學生變成了企業的管理者、經營者和生產者。這種真實環境下的模擬實訓,為教師積累了實際生產的工作經歷,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拓展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素質,有效地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機融合。

4.預就業實訓平臺,是綜合素質拓展、崗位預就業實習的支撐平臺。以校企聯盟、鄉鎮畜牧獸醫站等校外實訓基地搭建“預就業實訓平臺”。把學生的畢業和就業崗位鍛煉合為一體,實習期間,進行預就業鍛煉,讓學生盡早進入就業的環境。一方面,企業為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崗位,學生通過實習了解企業、了解崗位能力需求,企業可以選擇和培養自己所需的學生。通過實習企業了解學生的狀況,選擇合適的畢業生,解決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畢業生入職,給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學院根據相關企業對畢業生知識、技能和素質等的信息反饋,調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手段的更新,逐步建立了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實訓體系,強化了學生的技能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了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以畢業生的高就業率促進專業的發展,實現專業與產業、就業的三業互融。

二、構建“四元結構”的能力目標課程結構

學院專業建設、工學結合的教學實踐中,以就業為導向,以畜牧生產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了以崗位所需基本素質模塊、通用專業技能模塊、專業方向技能模塊和素質拓展模塊的“四元結構”能力目標課程體系。

不斷與畜牧生產崗位群工作任務相對接,不斷根據畜牧生產過程優化課程結構。根據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將各門課程的技能進行篩選、整合、分類,改變以前學科式的課程結構,以技能模塊為主線構建項目課程體系。學生在通用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學習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家禽生產、豬生產、牛羊生產等某一方向,進入到專業方向技能課程模塊學習,針對相應專業方向的崗位特點,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技能訓練,掌握專項技能,此模塊訓練學生應用所學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側重于從業能力的培養,為就業作技能方面的準備,更加符合職業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該課程體系與原課程體系相比,具有兩個顯明特色:一是不同專業方向可共享公共平臺,通過共享實訓條件,整合師資,保障公共技術平臺的教學實訓內容相對統一,以利于專業規范建設和管理。二是可以根據行業市場需求特點和就業崗位的變化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從而適應企業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六化”課程教學模式

在課程改革方面,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建立“六化”課程教學模式。

1.生產任務模塊化。通過對畜禽養殖行業企業的調研,了解畜禽養殖的發展,與企業共同剖析畜禽養殖過程,按照《豬生產》、《禽生產》、《牛羊生產》等不同畜禽養殖過程中的工作任務設計教學模塊,每個模塊由若干個項目支撐,使項目覆蓋畜禽養殖的全過程,同時緊跟現代畜禽養殖的發展趨勢,更新教學內容。

2.模塊內容項目化。對通用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方向技能課程,推行項目課程教學,按照崗位需求設置教學實訓內容,針對每個模塊所包含的技能關鍵點設計技能項目,每個技能項目由若干任務構成。按照項目和任務組織教學,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融入到任務和項目中,逐一分解,在項目教學中體現了針對性、實用性。

3.項目教學現場化。以校內姜曲海種豬場、水禽育種場、波爾山羊場、眾城奶牛場生產實訓基地為主,實訓室輔助教學,按照不同技能模塊要求,把課堂搬到養殖場,學生邊學邊做。《豬生產》、《禽生產》、《牛羊生產》每門課程用1個月左右時間完成技能部分學習,打破傳統的黑板上講授養豬、養禽、養牛、養羊知識,理論脫離實際,學生缺乏實踐,專業能力培養不到位、課堂內容空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畜禽養殖過程中,在實踐中完成技能模塊的學習和訓練。

4.課程考核職業化。將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以便學生畢業時同時獲得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將課程考核與從業資格鑒定考核相結合,突出課程教學目標的職業化;在專業方向領域課程結束時,開展“家畜飼養工”、“家禽飼養工”、“家畜繁殖工”等職業工種鑒定,由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完成。

5.知識技能一體化。構建了以技能為主的通用專業技能課程模塊和專業方向技能課程模塊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根據實際生產的不同崗位能力目標要求,按模塊技能項目化課程體系組織教學,把必需的知識技能融入到不同項目中,形成知識技能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參與到畜禽養殖過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課程教學與畜禽養殖同步,在畜禽養殖中完成技能模塊的學習。

四、創新“四階段”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在重構課程結構的基礎上,創新了“四階段”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第一階段(第一學年),進行通識能力和職業基本素質的培養。這一階段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質課程和崗位基本領域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引導學生接觸畜禽養殖場,感知養殖氛圍,主要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價值觀、職業道德素養、法律意識、溝通能力和專業基本能力等職業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學校、愛專業”的精神,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樹立專業思想,設計個性化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第二階段(第二學年),進行崗位核心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在專業實訓室和養殖場中進行,開展職業崗位核心領域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讓學生了解畜禽養殖的過程,認識和掌握本專業的崗位核心技能。

第三階段(第三學年第一學期),進行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學生進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江蘇姜曲海種豬場、江蘇豐達水禽育種場和波爾羊場、眾城乳業等,開展專業領域課程學習,根據產業升級、產業發展需求,動態靈活設置生產方向,調整不同生產方向的課程比例,開展不同畜禽養殖方向的訂制培養。主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根據不同的畜禽養殖階段設計學習情境,以企業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讓學生在學技術時學做人,在學做人時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吃苦耐勞精神。

第四階段(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進行預就業頂崗實習。這一階段以江蘇乃至東南沿海現代畜牧業需求為導向,依托學院建設的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開展不同生產方向的為期六個月的預就業頂崗實習。通過頂崗實習,結合工作崗位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實現校企共管,簽訂實習協議。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實行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通過預就業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促進等職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使學生就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五、建立校內外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教學質量評價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經過實踐和總結,制訂了一套校內外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學校教學工作進行全面指導、有效監控和及時反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健全教學質量保障的內部評價機制。始終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把穩定和提高教學質量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監控和反饋體系,形成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制訂了《督導制度》、《學生教學評估制度》、《教師座談會制度》、《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和《教學質量中期檢查制度》等系列的規章制度,保障了教學工作的運行,實現了各教學環節質量控制,促進了良好的教風和學風的形成,提高了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保證了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2.建立教學質量保障的外部評價機制。將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和社會需求調研常態化、制度化。實施《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每年下半年進行一次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和社會需求調研,建立用人單位對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實施《社會需求調查制度》,由院內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相關人員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和電話、郵件訪談等手段,廣泛征求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分析畢業生應具有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根據行業企業最新發展及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路福五.校企結合、兩線貫穿“3-2-1”結構高等職業教學模式構思[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9,(03):52-54.

[2]楊帥,薛嵐,王超.高職人才培養與企業零距離對接的三重融合教育體系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3,(23):63-65.

[3]唐小芬,柏葉,肖守斌.畜牧獸醫專業“農場+公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9,(05):10-12.

[4]葸小慧,王中偉,阿米娜.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保障機制的研究――以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08,(04):190-191.

[5]耿明杰,吳學軍.畜牧獸醫專業“一主N輔”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國科技信息,2007,(11):220-222.

[6]范先超.高職畜牧獸醫專業“221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0):69-72.

[7]唐永澤,盧兵,雪雄飛.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