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幼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7:4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幼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比較視角的幼兒教育資金分配思考
一、投入水平:中國的教育財政投入較低,幼教投入更低
一個國家的教育投入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支出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則較低。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國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經過調整后,我國實際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僅為2.4%,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進一步擴大。比如原來我國相當于法國的59%,現在只相當于法國的39%;原來相當于德國的79%,現在只相當于德國的44%;原來相當于美國的69%,現在只相當于美國的50%。另有統計表明,中國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42美元,美國為2684美元,是中國的63.9倍。如果以人均GDP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國為6.10%,日本為4.28%,韓國為3.01%,俄羅斯為1.87%,巴西為2.29%。所以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到2000年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但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2008年這一指標達到歷史最高,也只占到GDP的3.48%。因而2010年5月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12年達到4%。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確立了教育經費實現三個增長的目標,即教育經費總量逐年增長、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和生均公用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出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經費投入的具體措施,實現了經費的來源結構從一元化(政府)向多元化方向轉變,逐步形成了以財政撥款為主,輔以征收教育費附加、非義務教育收費等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格局。這些轉變帶來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總量的迅速增加。在教育投資體制改革這個大背景下,幼兒教育的經費也獲得了快速增長。具體表現在:在“八五”和“九五”的10年中,全國幼兒教育經費投入總計266.8億元,年平均增長31%,2000年的投入達到1991年的10倍。其中,“八五”期間幼兒教育經費出現了兩次增長高峰,一次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幼兒教育經費增加2倍;二是1994年教師工資大幅度增長,使國家財政預算中幼兒教育經費達到11.58億。但另一方面,在全國教育經費的總量之中,幼教經費所占的比例過小。如2000年的教育經費支出中,高教占25.4%、中專占6.6%、中學占29.42%,小學占32%,而幼兒教育僅為1.38%,而這一指標的國際平均水平為3.8%,有些發達國家達到7~8%甚至11%。可見,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幼教的財政投入水平仍處在一個較低的水準上。
二、分配狀況:中國幼教投入分配存在明顯的
“馬太效應”理論上,幼兒教育應當對促進幼兒個體發展、解放婦女勞動力和增進家庭幸福、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等都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教育和福利制度的基礎存在差別,各國的幼教財政資金配置也會各具特色。如在歐洲各國,尤其北歐的斯堪迪納維亞國家的社會福利保障非常完善,幼兒教育已融入其中,政府承擔了大部分的幼教支出。只是財政支持的對象有的國家是以家庭為主,如芬蘭,有的國家是以社會保教服務的提供者如托幼機構、社區等為主,如英國和法國。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幼教投入水平高,且十分注意對兒童資助的公平性。在美國和加拿大,政府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投入一般占該國幼兒教育總經費的40%左右。其中,美國幼兒教育總經費的41%由聯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擔,聯邦政府承擔27%,主要用于轉移支付和改善貧困,維持全聯邦范圍內的幼兒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出資14%作為配套補充資金,并履行具體的幼兒教育管理職責。聯邦政府的財政經費主要用于貧困兒童和殘疾兒童。亞洲國家的兒童及其家庭的社會福利保障基礎比較薄弱,政府對幼兒保教的財政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較少,兒童及其家庭補助項目一般也很少。國家少量的財政資金絕大部分被投入到公立托幼機構中,對私立托幼機構和就讀其中的幼兒直接補助很少。如在韓國,其2002年的幼兒教育財政經費僅占其GDP的0.13%,總預算為7966億韓元,其中69.1%被投入到公立幼兒教育機構中,用于支付教職工工資和機構日常運作;30%用于發放教育券,直接補助兒童。韓國還采取了明顯的重點傾斜政策,即對國立園重點投資,對私立園補助極少;規定公立園采取排富原則,且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減免學費,或提供學費補助;兒童補助主要采用提供實物和服務、學費減免、教育券形式,不提供現金,以防幼兒家長挪用。無論是歐洲各國還是亞洲的日、韓等國,幼教財政資金的分配均有一個共同點,即比較注重公平性。歐洲各國因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高,幼教資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為支持點,還是以各種托幼機構為支持點,都十分注意對每一位兒童資助的公平性。韓國的幼教財政支持力度比不上歐洲各國,但它與中國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它雖然也是將有限的幼教財政資金的大部分投入到公立幼兒園,但公立園的招生采取的是“排富”原則,它關注貧困家庭的幼兒勝過富裕家庭的幼兒,因而有明顯的“縮小貧富差別”效應。相比之下,我國在幼教經費分配方面的做法卻與之相反。如前所述,我國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本就不多,而對這不多的幼教經費的分配又存在明顯的不公平性,加劇了城、鄉幼兒園之間以及城市中的公立與民辦幼兒園之間的兩極分化。我國政府投入幼教的經費主要來自縣鄉財政,省地級用于幼教的經費很少。根據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1年對我國14個省市84個縣、區的調查結果,我國有近70%財政撥款用于城市和縣鎮公辦園,而占70%的集體辦、企業辦園得到的支持很少,農村鄉、村辦幼兒園則根本沒有明確的經費來源,基本靠收費維持。結果,部分公辦園越辦越好,以至有的園向高標準、豪華型發展,并使得其收費也“越來越高”;農村園則因規模小、條件簡陋、教師工資低、保教質量差,難以為繼。這種“傾斜式”的幼教財政分配方式,最終造就了我國一小部分設備先進的幼兒園和一大批相對比較落后的幼兒園并存的局面。不僅如此,在這樣一種幼教經費分配體制下,假若不同的幼兒園的幼兒人數相等,那么重點幼兒園的生均經費必然會遠遠高于普通幼兒園。而進入重點幼兒園的幼兒的家庭大多是高收入家庭,進入普通幼兒園的幼兒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由此,高收入階層的人就會消費較多的教育經費,而低收入階層只能消費較少的教育經費,這相當于拿窮人的錢補助富人的教育。而且,由于重點幼兒園各方面的條件較好,其收費標準自然同樣可以高于其他非重點幼兒園,這也使得幼兒園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進入不同幼兒園的幼兒所受教育的差別也越來越明顯。可見,中國的幼教經費配置存在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的追求“共同富裕”“和諧社會”等目標和原則是背道而馳的。
三、幼教財政資金配置中的市場利用
(一)如何借助市場機制使幼教資金的運作發揮更大效益的手段較為缺乏
日本幼兒教學改革的新動向分析論文
關鍵詞:日本幼兒教育改革新動向
摘要:進入新世紀,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和文部科學省了《幼兒教育振興計劃》等三份文件。本文以這三份文件為主要根據,探討當前日本幼兒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并總結它對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啟示。
進入新世紀,日本的幼兒教育改革出現了一些新動向。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了《幼兒教育振興計劃》;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了《關于幼兒教育、保育一體化的綜合機構》的咨詢報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審議會又發表了《關于適合環境變化的今后的幼兒教育的應有狀態——為了幼兒的最佳利益》的咨詢報告。我們主要依據這三份文件的內容,探討當前日本幼兒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及其對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當前日本幼兒教育改革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報化、國際化等傾向的進一步發展,日本社會出現了人際關系淡薄、過分重視經濟利益和效率、成人優先等不良風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幼兒成長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首先,隨著社區居民之間交往減少本畢業,社區對幼兒的關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兒對社區沒有感情,也很少有機會和其他兒童交往,社區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其次,成人在競爭日益激烈、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婦女為了爭取平等和自由的權利,紛紛走出家門,和男性一樣參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兒童的知識,對兒童或溺愛,或放任,或管教過嚴,或虐待傾向日益嚴重。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顯下降。
幼兒教育本身也面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各種調查表明,日本幼兒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習慣和態度較差,不會與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規范意識淡薄,運動能力差等問題。此外,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聽教師講課,上課時在教室內隨便走動等問題。小學教師認為,小學生存在的問題與幼兒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社區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幼兒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也要求幼兒教育根據時代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變革。日本幼兒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活動的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節奏的步伐讓現代幼教產生出極為深刻的影響力,特別對于現代很多家長對幼教的重視力度來說尤為凸顯,因此讓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的運用在現代幼教當中將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重要問題,如何讓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更加合理的體現在現代幼教的整個過程中不僅需要現代科技做出基礎支持,還需要多遠化的技術手段進行相應的結合才能讓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更好的展現出來,不僅對我國幼兒們的大力教育手段上進行有效的幫扶,對幼兒家長也是一種較為積極負責的態度,因此全文將圍繞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結合當前的整體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將以理論的形勢對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實踐和未來發展做出相應的淺談。
關鍵詞:幼教;教學;研究
一、緒論
現代幼教不僅關系到下一代能否獲得良好的基礎教育以外,對于在今后幼兒們面臨各大高校的培養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將主要從現代幼教當中全面體現,如果沒有良好的基礎將很難讓現代幼兒從小就獲得良好的培養基礎條件,從長遠意義角度進行有效的分析將很難讓幼兒打下建設的基礎條件,特別是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角度結合我國整體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不難發現現代幼教的重要性,因此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實踐才能改變當前傳統幼教模式,無論對幼兒培養與建立完善的人格、智商、心理素質等都將產生出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所以幼兒園多媒體教學對現代幼教將反映出未來幼教的發展方向及思路,而本文對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運用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將存在著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意義,首先從當前存在的傳統幼兒教育模式當中可以發現仍然停留在較為傳統的幼教模式,其次無論是從教育手段還是從教育模式來說都是一個具有探討性的主要問題,所以才能出現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方法與思路。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方法與模式已經逐步悄然興起,并且它的發展步伐與速度正在穩步加快,這些原因都將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方法不斷走向未來的發展節奏和過程階段,所以本文將選題以幼兒園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應用研究將展開針對性的研究和闡述。多媒體教學顧名思義將以網絡做為教育平臺,使計算機與現代幼兒教育機制進行相應的配合建立起有效的網絡幼教平臺,把具有文字和圖像的幼教知識通過對幼兒進行多媒體教育,當然還需要相應的技術和設備做為有效性的支撐才能讓多媒體教育的主要意義能夠最終實現,也代表著現代幼教的主要模式,從未來發展的角度和思維不難想象到通過多媒體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合理應用科技化的支持讓幼教變得更具有現代科學性,這些都將明顯的展現出多媒體幼教的深刻意義,而且在實踐中也能在較為成熟的科技化平臺的基礎上有效實踐,因為變得更具有實踐意義。
二、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綜合情況
隨著現代教育和教育科技信息正在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讓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未來發展情況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目前的整體情況很大部分的幼兒園就已經完全存在了幼兒多媒體教育模式,而且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接納,特別在很多家長中的口碑獲得了巨大的認可,不僅為家長輔導幼兒帶來了巨大的幫助,還為隨時隨地讓幼兒接受多媒體教育變得更加輕松和簡單。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發展歷史背景將主要圍繞網絡平臺做為主要背景,最終讓多媒體教育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實現,并且讓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的實際價值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也是幼兒園從傳統幼教直到現代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的發展情況。從幼兒園多媒體教育先階段模式中進行觀察首先在幼兒園老師的指導和要求外就已經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的實際意義,并且對幼兒園多媒體的發展經歷與背景將密切相連,最終讓現代幼教變得更具有現實意義,首先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手段是需要結合很多現代科技設備做為基礎條件才能最終實現的一個過程,其次還需要運用到很多具有現代特征的科技設備最終才能實踐的一個有效過程,因而對幼兒教師的基礎條件和教育條件就已經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的整體發展前景會變得更加廣泛,否則將很難讓幼兒園多媒體教育走的更遠,而這一點目前從現代幼教的整體發展背景就能得到最直接的體現,其次從幼教老師和整體的教師素質來說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條件迎接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模式全面發展的階段,這也需要讓更多的人才資源能夠充當好幼兒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領路人才是讓幼兒園多媒體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及未來,否則在好的幼教方法和幼教思路都很難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這一點對現代幼教和未來幼教都具體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也正是當前面臨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手段的主要背景,仍然停留在一個初期建設的階段,不僅需要在教師引導和培養上下巨大的力度不斷加強培養,還需要當前的整體情況圍繞現代幼兒園多媒體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不斷加大力度才能獲得更具有實踐意義的發展道路。
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依靠社會多元化供給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應試教育的沖擊導致學前班“小學化”“成人化”傾向嚴重;幼兒教育行政網絡在政府機構精簡中受到沖擊,在園幼兒安全隱患普遍存在;農村幼兒教師身份不明,來源困難,師資隊伍老化。政府是社會的主導和管理部門,利用財政經費支持引導幼兒教育,規范和管理幼兒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改革開放;農村學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開放30年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簡要回顧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這種巨大社會變遷,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也經歷了重大調整。
(一)第一階段: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對于教育的需求與重視程度也空前增強。同時,黨中央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培養科技人才,基礎在教育”。為此許多省市都掀起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活動。為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復了幼兒教育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廳也恢復幼兒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教研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幼兒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員,形成由上而下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領導體制。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并決定在國務院設立托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負責研究和實施有關托幼工作。此外,為保證和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部分省市在縣鄉兩級設立幼教專干和幼教輔導員,并選派懂專業的干部擔任公社(鄉)中心幼兒園園長或公社(鄉)幼教輔導員,負責鄉村幼兒園(班)的業務指導。幼教管理體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業務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學前一年教育的普及與發展,也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奠定了強有力的制度與組織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縣自1980年開始健全幼教輔導網,全縣47個鄉鎮都配備幼師輔導員,縣財政每年設立有1萬元幼教專項經費,用于對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支。這種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展有效保證了鄉村幼兒教育的保教質量,大大提高了農村幼兒的入班率。據統計,1985年桃江縣共辦有幼兒班(學前班)599個,3~6歲幼兒的入班(入園)率高達85%。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研究
摘要:在我國,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在高職高專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學前教育方面的人才,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承擔美育功能的美術教學,在學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也具有其值得探討的價值所在。目前,我國對于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還不夠重視,導致這方面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前教育;美術教學
高職高專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大批急需的各類專業人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美術類的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因為一個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面和良好的人文素質。而美術教學無論是對幼教專業學生進行美育方面的培養,還是對他們的人文素質進行熏陶,都是大有裨益的。一直以來,我國各高職高專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對美術教學還不夠重視,學生也大多抱著較強的功利性,缺乏對美術課的興趣,導致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水平長期滯后,最終也影響了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進行探索和改進,力圖做到讓學生愿意學,接受快,效果好。
一、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它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升格為高職高專院校。伴隨著幼教工作者學歷層次的提高,我們更應該在提升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質量上下功夫,開齊各門課程,努力改進教學模式,讓幼教專業的學生受到廣博的知識面和豐富的人文素養之熏陶,為他們將來走向幼教工作崗位做準備。而作為承擔美育功能的美術課程,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中,其教育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從教學目標來看,是為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練就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從而為將來的學前教育工作打好基礎。但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講,美術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形成對生活中美的探索,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一個不善于發現美、缺乏審美情趣的人,是無法啟迪小孩子的心智,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這就是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之意義所在了。
二、怎樣改善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質量
適宜男學生性別差異的學前教育課程設置
【摘要】男幼教具有越來越強的市場需求優勢,但是其得天獨厚的性別優勢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卻得不到體現,應該使課程設置針對男女性別差異,男女學生數量差異以及男學生特有的職業規劃進行調整,真正使男幼教適合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男幼教;課程;發展
國內的男幼教一直是學前教育領域的敏感話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男幼師作為幼兒園的一個新生師資力量,在參與幼兒的教育當中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男幼教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使其無法適應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對于男學生的培養課程并沒有區分度。
一、男幼教的市場需求優勢
很多專家學者都指出,男性在幼兒園教育中因為其性別而形成獨有的教育優勢,他們得天獨厚的身體素質、積極的個性品質、開放活躍的思維方式、特殊的性別角色和性別意識,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密不可分。但是男幼教在我國的幼教事業中始終很緩慢,在整個幼教界呈缺乏狀態。國際上,日本男幼師比例只約為7%,美國幼兒園男幼師也不過約占10%,而在中國男幼師的“存活率”還不足萬分之七。男性教師本來數量就很少,還有“2-3年”的流失周期,從而造成了男幼教在學前領域的嚴重缺失和發展緩慢。這一問題的原因來自于經濟、社會各方面,但是從學校的人才培養來看,男幼教面臨的各種壓力的源頭其實在于男性在性別上與女性有根本的不同之處,而學前教育課程設置一刀切模式不能適應男學生在性別上的差異性,最終也按照培養女教師的方式來培養男教師。男教師本身的性別優勢得不到發揮,卻不斷強化其性別差異在學前教育領域的不適宜性,最終導致男生在專業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逐漸隱匿了自己的性別優勢,在就業中迷失自己的職業定位,從而無法發揮男性在幼兒教育中的獨有優勢,個人價值得不到實現,社會認可度得不到提高,最終造成了男幼教心理層面上離職的原因。要解決這一現實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和個人做出共同的努力,而在學校層面,制定適宜男學生性別差異的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實踐課程,是突出男幼教性別優勢的基礎性措施,通過因材施教,讓男幼教在學習和從業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是提高男幼教職業歸屬感和個人價值感的有效途徑,也就最終解決了幼兒園男老師數量少,質量不高而且流失快的現實問題。
二、男幼教的人才培養課程缺陷
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依靠社會多元化供給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應試教育的沖擊導致學前班“小學化”“成人化”傾向嚴重;幼兒教育行政網絡在政府機構精簡中受到沖擊,在園幼兒安全隱患普遍存在;農村幼兒教師身份不明,來源困難,師資隊伍老化。政府是社會的主導和管理部門,利用財政經費支持引導幼兒教育,規范和管理幼兒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改革開放;農村學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開放30年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簡要回顧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這種巨大社會變遷,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也經歷了重大調整。
(一)第一階段: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對于教育的需求與重視程度也空前增強。同時,黨中央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培養科技人才,基礎在教育”。為此許多省市都掀起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活動。為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復了幼兒教育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廳也恢復幼兒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教研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幼兒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員,形成由上而下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領導體制。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并決定在國務院設立托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負責研究和實施有關托幼工作。此外,為保證和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部分省市在縣鄉兩級設立幼教專干和幼教輔導員,并選派懂專業的干部擔任公社(鄉)中心幼兒園園長或公社(鄉)幼教輔導員,負責鄉村幼兒園(班)的業務指導。幼教管理體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業務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學前一年教育的普及與發展,也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奠定了強有力的制度與組織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縣自1980年開始健全幼教輔導網,全縣47個鄉鎮都配備幼師輔導員,縣財政每年設立有1萬元幼教專項經費,用于對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支。這種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展有效保證了鄉村幼兒教育的保教質量,大大提高了農村幼兒的入班率。據統計,1985年桃江縣共辦有幼兒班(學前班)599個,3~6歲幼兒的入班(入園)率高達85%。
農村學前教育政策探析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依靠社會多元化供給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有:應試教育的沖擊導致學前班“小學化”“成人化”傾向嚴重;幼兒教育行政網絡在政府機構精簡中受到沖擊,在園幼兒安全隱患普遍存在;農村幼兒教師身份不明,來源困難,師資隊伍老化。政府是社會的主導和管理部門,利用財政經費支持引導幼兒教育,規范和管理幼兒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改革開放;農村學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開放30年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簡要回顧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這種巨大社會變遷,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也經歷了重大調整。
(一)第一階段: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對于教育的需求與重視程度也空前增強。同時,黨中央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培養科技人才,基礎在教育”。為此許多省市都掀起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活動。為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復了幼兒教育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廳也恢復幼兒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教研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幼兒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員,形成由上而下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領導體制。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并決定在國務院設立托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負責研究和實施有關托幼工作。此外,為保證和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部分省市在縣鄉兩級設立幼教專干和幼教輔導員,并選派懂專業的干部擔任公社(鄉)中心幼兒園園長或公社(鄉)幼教輔導員,負責鄉村幼兒園(班)的業務指導。幼教管理體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業務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學前一年教育的普及與發展,也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奠定了強有力的制度與組織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縣自1980年開始健全幼教輔導網,全縣47個鄉鎮都配備幼師輔導員,縣財政每年設立有1萬元幼教專項經費,用于對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支。這種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展有效保證了鄉村幼兒教育的保教質量,大大提高了農村幼兒的入班率。據統計,1985年桃江縣共辦有幼兒班(學前班)599個,3~6歲幼兒的入班(入園)率高達85%。
農村學前教育政策分析論文
一、改革開放30年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簡要回顧
改革開放30年,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這種巨大社會變遷,我國農村學前教育政策也經歷了重大調整。
(一)第一階段:依靠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農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對于教育的需求與重視程度也空前增強。同時,黨中央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培養科技人才,基礎在教育”。為此許多省市都掀起了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活動。為加強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復了幼兒教育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廳也恢復幼兒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和教研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幼兒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員,形成由上而下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領導體制。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并決定在國務院設立托幼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負責研究和實施有關托幼工作。此外,為保證和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部分省市在縣鄉兩級設立幼教專干和幼教輔導員,并選派懂專業的干部擔任公社(鄉)中心幼兒園園長或公社(鄉)幼教輔導員,負責鄉村幼兒園(班)的業務指導。幼教管理體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業務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學前一年教育的普及與發展,也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奠定了強有力的制度與組織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縣自1980年開始健全幼教輔導網,全縣47個鄉鎮都配備幼師輔導員,縣財政每年設立有1萬元幼教專項經費,用于對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支。這種培訓與教研活動的開展有效保證了鄉村幼兒教育的保教質量,大大提高了農村幼兒的入班率。據統計,1985年桃江縣共辦有幼兒班(學前班)599個,3~6歲幼兒的入班(入園)率高達85%。
此外,針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高,國家財力有限,在農村地區尚無法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實際情況,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認為舉辦一年制的學前班是當前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最佳途徑。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辦好幼兒學前班的意見》,大力推動農村學前班的發展,并使得學前班在過去20多年中成為農村幼兒教育的傳統辦學模式。據統計,1989年全國學前班人數占在園(班)幼兒總數的47.3%,其中農村學前班幼兒數占農村在園(班)幼兒總人數的60%以上。群眾集體和教育部門共同發展政策的提出,是積極應對集體經濟解體、村社無法繼續獨立承擔農村幼兒教育重任的一種理性選擇,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學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二)第二階段:依靠社會多元化供給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籃球教學改革探究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籃球教學改革的背景及現狀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逐步重視,基層學前教育教學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其中公共體育課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改革也勢在必行。目前我國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籃球教學實踐改革的研究較多,而對學前專業體育課程籃球教學實踐改革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籃球教學改革的探索,將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與學前學生職業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同時,為間接提高學齡前兒童的身體素質及掌握各項運動技能的能力,為中國體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全國擁有學前教學專業的學校共計354所,其中浙江省16所。從浙江省各高校開設的專業課程來看,將學前教育專業和體育課程相結合的院校數量寥寥無幾。根據各校的專業設置及教學大綱可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籃球課程教學內容以籃球理論、籃球基本技戰術、身體素質練習等為主,并未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而開設幼兒籃球理論、幼兒籃球游戲以及幼兒籃球活動項目等內容。
二、傳統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籃球作為體育運動中的大項,應用范圍較廣。傳統籃球課程內容學習明確,教學內容圍繞籃球基本理論知識、技戰術知識開展教學,通過多個學期的籃球課教學,大部分學生可以基本掌握籃球技能,但是傳統的籃球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一)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需求。現今多數幼兒園都將體育游戲等趣味運動作為幼兒體育課程內容,并未開展系統的籃球、足球、棋類、器械等課程教學。從幼兒教師專業體育技能角度來看,學前專業的學生職業方面目標明確,傳統的籃球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將來的就業需要,應該根據學前教育及幼兒身心特點,將傳統籃球教學與幼兒籃球教學相融合。(二)教學目的、手段及評價方式單一。從教學目的來看,是以提高學生體質為前提,單純地按照項目進行技能性學習。從教學評價方式來看,評價手段較為單一,多為結果性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從體育能力掌握情況來看,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尤其是性別的差異導致后續對于籃球技術的應用頻率不同,多數女生在體育課程結束之后由于運用機會相對較少,對技術動作未能產生刻板記憶,因此未能形成終身體育能力。
三、學前教育專業籃球教學改革內容
基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于職業技能的需求,提高學生今后的職業競爭力,有效的將體育課程與職業需求相結合,以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下簡稱:幼教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籃球教學內容進行深化改革探索,主要從傳統籃球技能學習和幼兒籃球教學能力培養兩方面進行研究。(一)傳統籃球技能學習。繼續保持傳統籃球技能的學習,其內容包括籃球理論、基本技戰術、籃球比賽規則及裁判規則等內容的學習。因為只有學生自身真正掌握了籃球的各項技能,熟知所有籃球規則及裁判法,才能夠在今后的工作教學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根據教學計劃設置,第一部分教學內容為籃球理論、基本技戰術的學習。(二)幼兒籃球教學能力的培養。總結目前國內開展的各類幼兒籃球賽事,并結合學齡兒童身心特點,當前幼兒籃球內容開展具有趣味性、競技性以及表演性的特點。其中,趣味性內容主要包括幼兒籃球游戲,通過趣味的籃球游戲提高幼兒對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及熱愛程度。競技性內容主要包括籃球比賽、傳接球、運球、投籃比賽等,通過籃球基本技術的學習,提高幼兒協調性,促進身心協調發展。表演性內容主要以團體籃球操表演為主,團體籃球操不僅不限制教學場地,還便于教學成果的展示,極具有觀賞性,并且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因此幼兒籃球教學能力培養的內容應針對幼兒籃球的趣味性、競技性、表演性三方面進行開展。1.幼兒籃球創編操的學習。在第一部分籃球基本技能教學的基礎上,第二部分的教學圍繞籃球比賽、裁判規則和幼兒籃球創編操展開,其中幼兒籃球創編操應作為本部分教學重點。其教學涉及到運球技術動作的運用、創編能力的培養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從運球技術中選取適合幼兒運球的技術動作進行教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相關幼兒籃球操視頻為學生創編提供思路,做到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最后將籃球水平較強的同學與水平較差的同學組合在一起,取長補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能力較高的幼教學生的教學能力,還可以提高能力較差同學的學習興趣。2.幼兒籃球游戲的學習。游戲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特點及安全。其教學可以先從教師帶領過渡到幼教學生自主創編,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作為課前熱身的小游戲開展,穿插到每一節體育課中,并且由體育委員對每位同學的游戲進行整理匯總,作為今后的教學資源使用。該項內容可作為過程性評價方式記錄到期末考核中去。3.幼兒籃球比賽的學習。其教學應先從理論教學的的形式過渡到實踐教學,學生應首先了解幼兒籃球的場地、器材規格以及幼兒籃球的比賽規則才可以在實踐中正確的對幼兒進行教學。其次,在日常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進行幼兒籃球比賽,從幼兒的角度進行思考會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四、成效研究通過對已開展教學內容改革的2015級及2018級幼教學生與未開展教學內容改革的2016級、2019級幼教學生,10個班級共計430名女生進行了教學實踐數據統計對比,得出以下結論(表1):從幼教學生對籃球課程的興趣、教學內容實用性、課程滿意度以及籃球教學內容職業性四個層面進行調查研究,由表1可知,未進行教學改革的班級對籃球課程的興趣比率、滿意程度要低于開展教學內容改革的班級。其中開展改革班級的幼教專業學生認為通過教學內容改革不僅大大提高了籃球課程的實用性,還增加了其職業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體育課程籃球教學,其教學目的不僅是增強幼教學生的體質,授予幼教學生籃球運動技能本領,還要教會幼教學生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掌握幼兒籃球相關的職業技能及教學能力,做到學以致用,為幼教專業幼兒體育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