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4:5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業設計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以學科競賽為導向工業設計實踐教學
摘要:工業設計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這就對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專業課程的開展中需要進行教學的優化設計。學科競賽其實就是為學生提供某種形式的實訓機會,是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科競賽導向下的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優化設計。
關鍵詞:工業設計專業競教結合教學設計
一、工業設計專業學科競賽與課程教學結合的可行性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的各種專業類的競賽越來越多,充分反映出專業設計在社會上的人才需求,反映出行業競爭的壓力,同時也是行業興旺的代表。工業設計專業“競教結合”一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一些巧妙的設計將一些原本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進行傳授的內容通過實踐競賽的方式進行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師指導學生競賽的方式,重點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進行專項指導,貫穿整個比賽的全過程,無論是產品構思、方案優化、效果處理還是板塊設計等,全方面推動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有效地利用設計競賽與教學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帶動工業設計專業發展壯大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工業設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當前工業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踐教學是一個理論教學的附屬教學,它只是用來驗證和理解教學理論的一個手段,沒有形成一個專門的教學系統,具體的課程安排多半是跟隨課堂理論教學所進行的,創新性比較低,而且缺少設計感和綜合性,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人才培養需要。其次,某些工業設計的最終成果是需要直接面對用戶的,而且會跟隨著政策、時事、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而延伸到其他的領域,這就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需要積累到很多相關的知識,構建一個專業化知識系統才能更好地完成工業設計的競賽作品。再次,工業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在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創新性精神方面的要求比較高,而且專業設計更多的是對學生綜合視野的一種鍛煉,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的課程安排太過于重視表面功夫,課堂安排跟隨教材,形式單一,所以經常會出現實踐教學與產業實際脫節的情況。另外,因為工業設計還是一個多領域的學科,部分設計牽涉到其他領域,這就要求學生培養一個全方面的學習,但是因為內容較多,要真正從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還要具有明顯的個人特色,這樣才能被公眾看到,正因為如此針對工業設計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只是高校的考試一定會有一個結果,因此部分高校的設計最后都會帶有明顯的教師偏好,存在主觀隨意性。最后,當前的工業設計的主要培養目標是產品設計,設計的范圍比較廣泛,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比如材料的特點、機械及電器等,這些在競技比賽的時候會有專業人員參與,等于說是一個團隊之間的努力。但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因為要專門對學生進行評價,所以需要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這樣就沒有將團隊的作用發揮出來,阻礙團隊的創作、成長。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方法
摘要:學生在進行工業設計學習時,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教育在不斷地改革,如何做好工業設計的教學改革成為了現在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這樣才可以在學習中有著更深的發展。本文主要是通過分析現在的教學現狀以及創新教學的改革措施來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校工業設計;創新能力;教學改革
我國現在許多高校都是有工業設計這門課程,然而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不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長遠的發展。這些問題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師沒能為學生做好創新思維的引導,學生缺乏創新設計思維。所以,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前高校在進行工業設計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學校需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核心。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模仿較多,缺乏實際創新
學生在進行工業設計的時候,多是采用一種模仿方式來進行作業設計。這種模仿在前期的時候,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進行學習,通過這些優秀的作品學習到一些好的創意和手法。可是在有了一定學習基礎后,進行大量的模仿是不利于學生自己創新思維的提高,這種模仿方式讓學生固步自封,只是一味進行作品設計上的借鑒,對他們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并沒有一個好的提升。教師在進行作品評判的時候,未能做到看他們的創意,只是看他們在模仿設計的時候模仿的程度如何,這些都是不利于教學[1]。現在高校在進行工業設計的時候,設計的課題和現實生活不是那么地有聯系,學生在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大多是憑空捏造,學生的設計只能是空談理論,和實際不是很相符。學校和企業之間沒能做到一個好的銜接,學生了解不到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試議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創新
一、應用型工業設計專業與HAT·CDIO結合的改革措施
1.從“HAT·CDIO”培養模式入手,按照“藝術+知識+技能+證書”模式,設計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藝術:在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意,而創意中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內涵,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看些人文方面的書籍,把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完美的結合。知識和技能:工業設計專業可以將所有的專業課程分為兩大類:設計表現類與設計理論類。這也是現有大部分高校工業設計研究生考試中兩門專業課的設置內容。設計表現類課程是應用型工業設計專業大部分的課程內容,也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可以分為基礎技能和專業技能。像繪畫基礎訓練、三大構成、速寫、效果圖、計算機繪圖、模型制作等內容都屬于這一范疇。筆者認為這些課程都適合采用CDIO的培養模式。具體來說每門課程的目標就是完成訓練項目所規定的作品、作業,在規定訓練中融入理論知識,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融入HAT模式,把文化沉淀為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用作品、作業的形式表現出來。證書:經過多方面的實踐訓練,參加設計大賽,在比賽中鍛煉和提高自己,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社會可以認可的證書。
2.改革課程體系,引入“課程群和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圍繞Conceive-Design,突出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理念,引入“課程群和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課程群”教學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組合成若干教學單元,以利于相近課程的融合;“課程模塊化”是將單一課程中關聯性強的章節劃分為一個模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念和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學會創新方法、掌握創新技巧、運用創造技能,把握設計的實質,從而創造性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構建開放創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圍繞Implement-Operate,在實踐鍛煉中,充分利用了我校工業設計創新實驗工作室為平臺,以專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利用這個平臺的資源進行對外設計服務活動的同時組建屬于自己的設計團隊,這種團隊可以是幾個教師之間的組合,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組合,各種資源之間相互滲透,對外形成一個統一的合力,整體提升個人對外設計服務的能力。同時可以做到以企業項目設計為導向,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在產品設計中滲透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以藝術激活產品創新的靈感,最終做出實際的產品。
4.學科基礎實踐:學生在速寫、效果圖、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模型制作上進行實踐鍛煉,掌握專業知識的設計表達能力、形體塑造能力等。專業綜合實踐:通過專業的課程設計實踐,大學生科研立項、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綜合體現專業知識以及實踐能力。最終創新設計實踐: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進行設計專題研究、參加競賽、社會服務等,充分表現審美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等。
二、結語
高校工業設計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工業設計這一在國內是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的專業,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關注。工業設計教育相對于十年前有了較大的變化,面對市場和社會的變化,高校中工業設計教育對工業設計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眾多高校來說,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大方針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迫在眉睫。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工業設計;教學模式
一、工業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現今,推動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既是國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已然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突破口。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建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縱向比較,從早期設立工業設計專業的十幾所院校,到如今,國內400余所大學開設工業設計專業量的巨大轉變。但只有個別高校成立了獨立的工業設計院系,并依據地區優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數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絲毫沒有質的飛躍。橫向分析,西方諸國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會根據現有的需求,設立專業、規模較小的學校(比如韓國的產業振興院,法國的各種文化專業學校),直接回應市場競爭的要求,擔負起教學與研究的功能。歐盟在其藝術教育與人才培訓的相關計劃中指出,重點不在創造一種共同的教育體系,也不拘泥于傳統上學生到學校這個場所獲取知識的模式。而我國現有工業設計專業與人才培養發展現狀與西方橫向比較,仍然處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的工業水平相對滯后,制造業雖大而不強,長期處于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狀態。部分企業依靠“貼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營企業急功近利,長期依靠抄襲模仿國外產品維系生命。二是我國現有教育體制嚴重制約了這個新興專業的發展,工業設計的發展依靠傳統專業的教學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嘗試階段。第三,我國近代歷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國社會由農耕經濟直接跨入到了工業經濟,國人對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缺乏根本的認識,特別是意識形態層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傳統設計教育長期脫離實踐、紙上談兵,青年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的經歷、實際設計經驗,以致大量虛設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成為教學重點,造成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動手能力差,培養出的設計人員不具備實際的設計能力。當大學教育成為大眾教育,脫離象牙塔回歸到生產實踐中時,傳統學院式的設計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工業設計專業順應時代要求向應用型人才培養靠攏,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成為必然。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針對現在推動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既是國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已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突破口。我院圍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指導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養模式,工業設計教育探索勢在必行。通過對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現狀的對比研究,特別是工業設計教育與十年前相比的不同點以及發展趨勢的探索,在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方針下,在工業設計專業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實踐課程已開設的基礎上,針對自身特色配合可發展的其他資源,結合學科優勢,加速提升設計、教學能量的蓄積與發揮,真正達到快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復合時代要求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學校現有資源基礎,整合大學校院藝術及設計相關系人才養成環境,加強與產業生產、市場銷售之間合作與互動機制,整合重量級師資資源、實踐型設計人才及校際教學資源,統籌產學合作教學之交流管道,發展、整合及推廣產學結合教學資源,加強跨領域人才培育。開設與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職前訓練課程”,并結合職業規劃、經管專業、藝術專業等相關實務課程,完成文化創意產業“學校培訓機制”。
工業設計類教學實踐研討
工業設計專業在中國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同西方相比,仍然很落后。目前國內只有個別幾個院校的設計專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數工科工業設計學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上,絲毫沒有質的飛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工業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而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的招生大多是理科生為主,絕大部分學生對工業設計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無所知。第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由于大多是在機械設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出現了課程教學體系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模式化、重視理論學習和考核,而忽略設計表現和設計實踐,導致畢業生不能滿足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的需要等現象。所以工科工業設計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方向和實際辦法需要設計教育界的同仁們共同研究和思索。
1工科工業設計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現代工業設計教育在我國的歷史較短,工業設計教育的體制、體系還不太完善。各高校由于自身的專業定位和辦學方向不同,其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種種客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在一些工科院校中尤為突出。其教學課程開設往往是包括以下四個部分:1)機械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工程圖學、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等。2)設計基礎課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3)設計表現課程:主要包括手繪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等。4)設計理論課程:主要包括設計概論、工業設計史、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產品造型設計、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系統設計等。這種課程設置形式,包含了工科、藝術、文科等多方面的知識,作為工科工業設計專業來說這樣的課程設置本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但是大多數工科院校對于這些課程缺乏系統性的認識,這些課程通常情況下由各種專業背景的教師任教,教師之間缺乏專業交流,課程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系,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比如機械理論課程基本安排給機械專業的教師任教,由于任課教師對工業設計專業知識缺乏認識,所以只能按照機械專業的教學形式來進行教學,缺少與工業設計專業知識的結合。而設計基礎類課程則大多由藝術專業出生的老師來任教,同樣也缺少結合工業設計專業需要進行課程講授。在這些課程設置中設計表現類課程所占篇幅最少,在大多數工科院校里也基本不受重視,設計表現課程不能為專業設計課程提供依托。而所占篇幅最大的設計理論類課程則缺少系統的設計實踐的訓練,學生不能掌握系統的設計方法和程序,課程之間缺少融會、貫通,甚至出現設計理論重復講授的現象。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工科工業設計課程設置的問題和弊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廣泛性。而工科工業設計專業要想發展,要想擺脫現在的就業困境,就必須進行教學課程改革。
2設計表現課程的內容和重要意義
工科工業設計的學科設置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果進行教學改革,需要從很多方面入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到設計表現對于工業設計的重要意義,并把設計表現作為工科工業設計本科階段的核心課程。為什么要把設計表現作為工科工業設計的核心課程呢?這是由工業設計專業特點和就業需求所決定的。工業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而不是搞理論研究的學科,需要設計師具備良好的設計能力和一定的設計經驗。而我們培養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就是一個個準設計師,那些從事工業設計的設計公司和企業需要畢業生在走向社會之前就具備一定的設計實踐能力和設計表現能力,而設計表現能力往往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因為學生在本科階段所能接觸到的實際設計項目畢竟有限,再加上缺乏與生產制造相結合,所以工業設計學生本科階段的設計作品一般都造型優美、有創意,但基本無法生產或者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工業設計本科階段最需要培養的能力就是設計表現的能力。
3設計表現的分類
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研討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越來越多的工業設計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然而,在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如何貫穿創業教育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甚少,即便多數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必修課,創業教育與工業設計實踐結合緊密度還是不夠,導致畢業生設計創業能力偏低,影響創業“存活率”。在此以工業設計教學為例,將“項目制”教學模式引入工業設計教學實踐,并對教學過程進行相應的改革調整,經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此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業潛能,不失為培養工業設計畢業生創業能力的有益嘗試。
一、當前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以課堂案例教學代替項目制教學
在實施“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過程中,許多院校對項目制教學認識不足,以課堂案例教學代替項目制教學。工業設計教學中課堂案例多為教師根據經驗擬定的設計項目,常見的名稱有“汽車設計”、“牙科椅設計”、“車床設計”等。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這種不夠真實的設計項目的理解往往比較抽象,僅憑借教師對某一產品原理描述以及網絡參考資料,展開所謂的“市場調查”,然后給出一個設計概念。設計概念產生的過程中,“約束”學生思維的因素(如功能原理、人機標準尺寸等)很少,因此設計方案產生比較容易,而到設計后期階段,一個簡單的尺寸數據變更都可能將此方案推翻。此外,在案例教學中,設計方案的評審是虛擬化討論,這種脫離實際的討論是膚淺的,不能發現產品化階段的工藝性、經濟性等問題,另外學生對老師的一些判斷和指導也可能存在一些疑惑與不服,但又不能從其他途徑獲得解決。這種運用虛擬設計案例進行課堂教學的方式,模擬了設計實務,學生能掌握設計基本方法和流程,但在提高其實際設計能力方面尚有缺失。若在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中,所選課題改為企業實際項目,師生及企業相關人員參與教學全過程,才能有效彌補上述案例教學中的不足。
(二)項目訓練內容缺乏完整性
來源于企業的工業設計項目比較廣泛,有的側重于外觀概念設計,有的側重于結構設計,也有一些是比較完整的工業設計創作項目。前兩者無法對教學大綱中的知識點進行全面覆蓋,會形成教學盲區,項目訓練內容缺乏完整性,也就達不到教學目標。比如現實中多數企業認為工業設計就是外觀設計,所以非常樂意委托院校開展外觀改良,以為外觀設計僅僅是制作幾張效果圖,所以給予院校的設計周期往往較短。而教師引入這種設計項目之后,在訓練內容方面只能斬頭去尾,僅圍繞效果圖制作開展草圖繪制、草模制作等內容的訓練,往往將產品設計課程中所規定知識點如市場調研、人機工程學、結構、材料工藝及成本等內容忽略。這種項目制教學沒能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導致學生缺乏對產品設計實際流程的基本認識,更談不上提高學生對各種學科知識的整合設計能力。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完整的訓練內容應該包括項目接洽、市場及企業資源調查、設計定位、概念設計、效果圖設計、人機尺寸設計、模型制作、材料與工藝、成本估算、設計評審、樣品試制與小批量試制對接等方面。(三)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不均衡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是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校內外或者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時,能夠按照教學計劃完成課堂教學工作,講授設計程序、設計原理、工藝基礎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開展項目的前期網絡調研、草圖繪制、效果圖制作、模型制作等實踐環節,但忽視了在課外接受企業專家指導的環節。由于企業專家參與的引導式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與設計能力、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不容忽視。當然,課外教學包括很多形式,從項目制工業設計教學角度來講,包括設計相關法規學習、新產品市場調研、設計方案生產可行性調研等形式。只有通過課外教學延伸,學生加強隱形知識學習,才能使完成的設計方案更具完善。
工業設計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摘要:工業設計史課程內容量大,涉及歷史背景、時間、流派、人物等較復雜的知識線。工科背景學生缺乏史論類課程學習經驗,單純應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效果不甚理想。以工業設計史的創新教學設計為例,通過翻轉課堂及信息化等教學模式等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升學生對史論類課程的興趣,從而構建針對工科背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的新模式,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信息化教學;課程設計;工業設計史
唐太宗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學習工業設計的發展歷史,首先可以讓該專業的學生了解什么是工業設計,它是如何從無到有并發展至今;其次,學習歷史可幫助學生開拓設計思維和認識問題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設計潛能,并同時培養起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梳理清楚一個行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才能夠為將來專業知識體系的學習與實際應用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因此工業設計史該門課程無論在藝術類產品設計專業還是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是作為專業必修課來支撐及銜接后續的專業課程。但目前,大多數院校開設的工業設計史課程仍較多沿用傳統式的理論教學授課法及期末試卷考核的方式完成課程,教學效果與其課程重要性并不完全成正比。其中有授課方式、學科差異、學情差異、學校差異等個體因素差異,再加之工業設計史課程開設歷史較短,國內針對性的課程教學研究在學術網站的數量也未過百篇。不過近年來,翻轉課堂、數字化信息化的教學方法使得史論類教學有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下面筆者就通過自己在工業設計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突出的問題點梳理,并針對性地提出設計課程改革方案做詳細的探討。
1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問題點梳理
1.1考核方式傳統。傳統式的試卷考核方式,其內容構成以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等常見題型居多。但通過試卷考試容易讓學生形成以結果目的為導向的上課思維,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在考試前突擊背誦考試重點,分數能過及格線便等于學過了該課程。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針對理工科工業設計學生做過訪談調研,得到的反饋總結為以下幾點:工業設計史課程內容多、文字量大,時間線、人物等信息錯綜復雜不好記憶;不知道學習史論的用處在哪;對此類課程有抵觸心理,相比來說更愿意考計算類的試題。綜合以上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形成的應試式、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讓課程學習的有效性大大降低。1.2理論無法應用到實踐。客觀原因來說,工科背景學生缺乏文史類理論課程的前期學習經驗,學生容易把理論學習等同于背文字、記時間、記事件等枯燥乏味的概念。并且筆者所授工業設計史課程的開設在大一下學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未深入和系統化,無法從宏觀上理解理論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應用方法。客觀原因也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學習心態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也就更難從歷史中汲取營養,理論聯系實踐,老師的教學也從而陷入被動局面,無法展開有效的實踐性輔導,從而導致課程在考試結束后無法服務于后續課程,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真正教學目的。1.3教材內容量大,課時量稍顯緊張。工業設計史課程內容主要以工業革命以來設計發展演變的脈絡,包括各種設計學派、設計風格、著名設計師及其作品以及設計發展的歷史條件。教材以工業設計發展的時間軸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總四個篇章十二個章節。筆者所授該課程課時為24學時,也有大部分學校為32學時。在該常用課時數下,讓學生對每一章的內容充分理解,并且能夠形成前后聯系的立體知識體系,是一件較困難的事。因此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和有限的課時內,教師只能盡量做到知識點全面講解并通俗易懂。但這樣的授課方式弊端在于損失很多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時間,課堂很難以多形式、多維度的靈活方式展開。
2針對工科背景的工業設計史教學改革方法探討
工業設計教學模式的淺析
1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們所處的設計教學環境中,對工業設計的理解與之有很大的出入,我們更傾向于把工業設計稱為產品設計,在這個觀念下,我國高校,尤其對于最近才把工業設計納入專業教育的院校來說,更側重于產品形態、外觀方面的形式設計。這樣就導致在形式設計觀念的影響下,將設計看成是對產品所有屬性的裝飾和美化,這種對對象認知的局限就使得設計的目的發生了偏差。市場的競爭關系,設計與產品效益和利潤之間的關聯性被弱化了。這樣產生的影響就是設計被認為是技術和生產的附庸,增加商品效益的因素大都與技術和成本有關,這樣企業與設計師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產生這種局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觀念受藝術設計的影響比較大,沒有結合工業設計的觀念開展教育,再加上工業設計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沒有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只強調改變設計風格樣式的技巧。將文化附加給設計,突出強調文化元素的形式。設計過程也大都與實際生產脫節。這種循環使得從教師到學生的培養都遵循同一模式,即從學校到學校,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設計師不會從產品到商品的觀念去考慮設計,也不會用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去思考產品的發展前途。大多的設計都是設計師在自我的“世界”中獨自欣賞,偏離市場規律。反過來設計對產品經濟效益的影響也會削弱,這樣社會對于設計的需要也就顯得不是很迫切。工業設計實踐教育所涉及的基礎學科非常復雜。而在我的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在學校期間,對實際項目成品生產涉及的實踐經驗基本上是零的接觸,設計與技術不能很好地配套,也就無法提供完善的設計服務。教學與實際生產項目的脫節,導致教育理論不能指導與幫助生產,使得教育的目的失去意義,這就造成了學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后還必須在實踐中重新摸索與學習。這樣使得教育的目的與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2設計教育要回歸實踐
設計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工業設計的發展與經濟、技術的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要實現設計與經濟、技術之間的良性循環,設計的價值就應該在促進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出來,設計是一種手段,是產品每個因素連接的途徑,在設計過程中考慮的因素越多,設計結果的價值就會越大,造型、顏色是我們接觸設計最直觀的感受,但它們絕不是設計的主體。工業設計的藝術情結往往使得設計教學重視形式的美觀,而很少考慮其他因素的存在。產品設計的目的是生產商品化,商品審美的主體是社會,是消費者。社會需要的是能為人們提供需求的實實在在的產品,企業需要的則是這些產品的商品化,商品化程度也決定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產品變成商品的過程才是設計的主要研究對象,只有美觀的形式,對生產技術的忽視,這樣只能是紙上談兵。一個真正的工業設計師應該是了解所做設計的生產流程的。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應該得到我們重新審視。現代的設計教育,應該是一種產學結合的理論加實踐模式,在學校學習有關設計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中吸取經驗,應該與社會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對設計的對象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多方位的對工業設計進行了解,這樣作出的設計就會使各個因素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最大化的體現設計的價值,這種從概念到產品再到商品的過程,是現在這種教育模式難以解決的。要使學生具備將設計轉化為產品的能力,首先傳統的教育模式應該得到發展與改變,由于工業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它是基礎教學與實際生產練習最緊密的學科之一,與企業相結合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讓學生在老師與企業人員的雙重指導下參與產品的整個開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每個階段對于設計的不同要求,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達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教育目的。陳文龍先生把產品設計開發歸納為三個階段:問題概念化、概念視覺化、設計產品化。這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目前的教育模式把主要側重點放在了問題概念化和概念視覺化這個兩個方面,而設計的商品化才是工業設計追求的最終目的,其他兩個是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現在大多數高校中對于問題概念化和概念視覺化這兩個問題的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積累的目的是融會貫通。設計的視覺化只是產品開發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今天,信息的傳遞速度已經大大提高,在各種各樣的信息中,設計的本質往往被我們的快速瀏覽與信息的時刻變化所隱藏了,企業把這種感官信息看成了設計的本質,造型設計被企業看成了是工業發展的救世主,最主要的生產制造反而被弱化了。這就在設計師與生產制造人員、決策人員之間建立了一道無形的圍墻,這也是設計商品化過程中產生的最主要的矛盾。設計的具體化是設計師的主要任務,設計美感是設計的一部分,這種美感其實應該是一種大眾的美感,不是設計師自己的美感,同樣設計過程也不是一個人能設計的,要經過市場調查、設計原樣的探討、模具的開發制作等過程,由于每個階段之間的關聯性,設計的結果能否被工程人員所應用,對于實踐的諸多因素有沒有考慮其中,設計是否對于生產有指導意義,對設計師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這些問題是我們的教育需要解決的。對設計師而言,設計的商品化是他們的最主要目的,日本國際設計中心總經理林一雄曾說過一句話“:賣不出去的產品不能成為工業設計。”只有了解設計的過程與需要,明確設計的目的,了解商品化的過程,才能達到設計過程與生產需要的統一,使設計的價值體現出來,使剛從校門中走出的設計師盡快適應設計的需求,適應社會。要促進由學校到企業的教學模式盡快形成,也需要社會的重視,為工業設計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3結語
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事物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設計也是如此。工業設計的教育改革是教育適應變化的現實需要。與重視實踐能力的高職高專相比,系統的觀念教育是本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而工業設計學生所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是兩種教育要求的綜合體現。面對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的設計的全球化國際化趨勢,設計教育也必須順應這種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否適應社會的需要是檢驗設計教育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學校是培養設計師的搖籃,肩負著向社會提供人才的責任,學校應該自覺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以推動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這是當前設計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一、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工業
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成立比較晚,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人才培養的特色不明確;實踐性教學的有效性不夠;教師隊伍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對于盡快完善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體系、體現專業特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意義
其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工業設計專業致力于培養未來的設計師,所以該專業的教學應加強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培養。工作室教學模式由教師牽頭,讓學生參與實際的設計活動,模擬企業的設計程序,讓學生完整地參與每一步的設計實踐,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二,有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近幾年,高職院校非常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工作室作為一種開放的組織形式,其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出具有較高教學水準和技術實踐能力的“雙師型”骨干教師。其三,有利于改革實踐課程教學方法。在以往的實踐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理論教學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缺乏對學生的實踐性指導,導致學生只是照著教師說的做。這種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不利于實踐課程的開展,也不利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導致教學停留在理論指導的層面,使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工作室教學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這種現象。工作室教學通過讓學生參與比賽、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進行第二課堂輔助教學。
三、改革目標
其一,初期建立工作室教學模式,作為實踐教學的有力補充。初期工作室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參加設計比賽和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增進師生感情,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工作室教學的短期目標,也是探索性階段目標。通過達到初期目標,能夠更好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讓實踐教學更具有實質性,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其二,完善工作室教學模式,細化工作室方向。根據市場、專業及師資力量細化工作室方向,分成不同專業方向的工作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入相應的工作室進行學習與訓練。這個階段是真正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在這個階段,高職院校的特色可以獲得發展,師資得到合理的分配,學生獲得專業化、個性化的發展。其三,與設計企業對接,實現工作室教學的最終目標。工作室教學模式是連接教學與市場的橋梁,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紐帶,是校企合作的細化。它很好地提供了學生與設計企業對接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參與實際設計項目,從而提高實踐能力。此外,工作室教學模式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工業設計教學策略思索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設計為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業設計是高新科技與大眾生活的橋梁,工業設計專業人才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今我國工業設計產業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高校也相應地設立了工業設計專業,該專業招生人數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國工業設計教學在很多方面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弊端。工業設計是從威廉?莫里斯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開始的,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經過包豪斯的設計革命,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工業設計為創造人類新的生活方式、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是在全盤接受西方先進工業設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這有助于工業設計教育的迅速發展,但是西方理論畢竟與中國實際有一定的距離。此外,中國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時間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形成適合我國的工業設計教學體系。工業設計教育在其專業設立、教學內容、實際應用等環節都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此外,我國工業設計教育體系與市場聯系不夠緊密、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與時俱進,都造成工業設計領域高端人才的缺乏。為了使工業設計教育適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工業設計教育體系,筆者從課程設置角度總結了關于工業設計教學的三點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和探討,為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獻計獻策。
一、把實踐帶入工業設計教學理論課堂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工業設計教育也必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工業設計教育是以培養優秀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為出發點的,但缺乏實踐經驗已成為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廣泛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應與地方產業經濟相結合,建設有地區經濟特色的專業學科。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應與工業設計理論教育相結合,工業設計課程不僅要傳授基礎理論知識,還應與地方企業聯合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把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此外,教師應使工業設計教育更切合社會真實需求,這樣有助于學生有效理解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要求。只有這樣,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才能真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培養大批屬于中國的高端工業設計人才。
二、開發創新思維訓練課程體系,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設計的靈魂,設計是思維的藝術表達,工業設計的本質就是產品創新,因此我國工業設計教育應該把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應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創新設計人才。所謂“創新設計”,不僅指工業產品設計中的造型創新,更多的是指設計師關注新環保材質的應用、思維方法和設計理念的創新以及新的管理模式等。因此,在工藝設計教學中,教師要努力開發創新思維訓練課程體系,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收斂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多樣化地表達設計理念,深刻發掘學生的創意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意競賽,營造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校園環境和課堂環境,同時學生自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思維和完善專業知識。在這方面,中國傳媒大學設計思維訓練工作室的教學模式和湖南大學創新工作坊的實踐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豐富、完善工業設計專業基礎類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