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1:32: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品設計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關鍵詞:設計管理,產品感覺,全面質量管理
摘要:本文論述了產品作為企業信息的綜合體現,是企業活動的中心,而對產品感覺的注重貫穿于整個設計管理始終,涉及到產品各個層面,擴展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延伸到整個企業多種的產品組合,設計管理從而成為企業產品感覺的導演。
一.產品是企業信息的綜合體現
企業把科技、生產、工藝、材料、市場促銷、媒體傳播、經濟、社會、人文等多種學科的互動與協調,物化為產品。就是說,作為一個出產品的企業,在其產品上會給人們提供一種綜合的、全方位的信息。
通過該企業的產品,人們可以了解其科學合理的企業管理,嚴格的質量管理,創新的設計理念,精湛的工藝技術,高效的生產管理,完善的售后服務,高超的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的魅力等等。產品折射出多種信息,從而營造出膾炙人口的品牌,進一步塑造了企業形象。因此,企業形象,最終是體現在它的產品上,所有的軟件資源是體現在產品這個實實在在的硬件上,因此,與其說消費者在消費該產品,不如說在消費信息,消費上述的種種軟件資源。
二.以產品為中心的企業活動
商業時代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一.系列化包裝產生的必然性
在包裝產業領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逐漸凸現出個性化的彰顯與創新,促成了包裝的現代化設計,新機械、新技術以及包裝款式的多樣化成為包裝設計的全球化、系列化商品包裝設計人員只有掌握市場營銷過程中的企業及文化內涵,比如產品和服務的系列化設計,體現企業特色等,才能對市場營銷環境、消費心理作出科學的分析;才會在對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市場營銷策略;才有可能適應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的趨勢,使包裝設計有序化,更利于開拓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產品的多樣化促成產品包裝多樣化,系列化
在現代生產領域,企業界致力于開發新品種,新產品速度快、時間短、收效高。同時,與之相適應的包裝界致力于向消費者提供更方便、識讀性更強的多樣化系列化的包裝設計已成為必然,以食品工業為例,人們對食品消費需求向多規格、多樣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食品加工業已將費用投向開發具有更靈活和機動的包裝線上。這充分說明產品的系列化生產與包裝的系列化實施給企業的有效快速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動作用。美國制藥業最先采用了防盜開封口包裝,近年藥品的多樣化,更加快防盜開封口系列化包裝有增無減。這種確保產品品質的安全包裝已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業、乳品、飲料等包裝,并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2、個性、專業化特色化設計不斷促成系列化包裝
企業的靈魂就是創新,Techpack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企業。公司在巴黎附近成立了一個創新中心,專門用于研發新的概念和新的產品原型。Slim彩妝盒就是其中一例,它可以180。全方位打開,透明簡潔,內中的產品一目了然。生產商還選擇將產品名稱Sexy四個字母展示在透明彩妝盒內,每個字母中放入不同顏色的唇彩,這樣不但降低了包裝的成本,節約能源,與倡導的綠色設計也不謀而合。
意象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一、設計心理研究中的意象尺度法
作為“人為事物科學”的設計,其研究方法有別于自然科學。設計要善于判斷問題,抽象該問題的本質,又具象地掌握這類問題所存在形式⑴。意象尺度(ImageScale)就是一種具體的研究和實用性的方法。
1、意象尺度法的含義和研究現狀
意象尺度法主要是借助實驗、統計、計算等科學方法,通過對人們評價某一事物的層次心理量的測量、計算、分析,降低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知維度,并得到意象尺度圖,比較其分布規律的一種方法⑵。
意象尺度法在設計中的應用,最早是色彩方面。尤其是日本和臺灣,在色彩的心理效應方面的研究十分流行。方法是從色彩計劃入手,以意象調查和語義分析法(又稱SD法⑶)為手段,進行系統的分析并指導設計。在國內,趙江洪教授率先提出了設計過程中視覺語言的本質就是表達意象的理念⑷,開展了國內意象心理方面的研究。
2、色彩研究中的意象尺度法(ColorImageScale)
時尚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因為著名的瑞典家具販賣商“宜家”搬到了中央美院隔壁,幾乎每個周末我都會循窗外望見那趨之若鶩涌入“宜家”的車流與人流。許多人把消費這里的商品看作時尚,而商家不斷推出的對于新產品的推廣以及對于老產品的打折銷售等等營銷手段更是不斷地制造著消費者的欲望。事實上早在這個著名的品牌搬到望京之前,我這一代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早已成為了“老宜家”的消費者,但同時也有些沮喪地發現,從“宜家”購買的商品,大多屬于“中看不中用”之列——待你買回家組裝完成之后,就會發現“宜家”的桌椅幾乎都有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就其使用價值而言,不用說無法與“功能與形式近乎完美統一”的中國明式家具相提并論,甚至不如很多中國同期商品的質量。然而即便如此,風格、形式等等“設計”的力量卻仍在不停地刺激著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消費這并不符合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商品。
其實,中國的產品設計實際上也經歷著與此類似的情況。1990年代以來,常聽到有人感慨“中國工業產品的質量大不如前”。有些人抱怨現在的暖水壺形狀、色彩千奇百怪,但很可能不久之后就會發現開始漏水:“還不如八十年代的鐵皮暖壺呢!”的確,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綠色鐵質暖水壺,雖然外形怎么說也不好看,但質量的確可稱得上“管用五十年”(“日豐管”廣告語),對于當時的大多數傳統家庭來說,除非意外情況一般不需要更換新產品。而現在這種某個產品使用一輩子的事例卻已經很難再聽到。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自行車、家具、皮鞋、水暖、管材……等等幾乎一切耐用消費品乃至建筑裝修等等領域中。這樣的例子挺多了,會使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工業技術退步了,“一代不如一代”。但事實并非如此,稍對中國工業在改革開放以來有目共睹的成就有所思考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對此其實行內的人早已“心照不宣”——其實這是“有計劃的廢止制”的“宜家模式”在中國市場的一種實踐形式。
很多產品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決定了其必然在多長一段時間之內報廢,其報廢原因已經逐漸從“時尚”轉向對大眾各個階層都同樣產生影響的質量層面。這是因為過去設計師和文化理論家們所重視的“制造時尚”等等,已經幾乎無法在一個“長尾營銷”的時代切實地影響到那些對“時尚”不甚重視的群體的消費,而作為一個極大的市場,商家是不可能忽視它們的存在的。由此,作為對功能主義的一種修正與反駁,“有計劃的廢止制”作為一種設計方法論在西方設計史上逐漸明朗。畢竟,(請允許我為本行業的利益說一句“公道”的話)設計研究和設計教育的任務,一方面固然不應該忽視如何“為人民服務”等等傳統功能主義層面的內容,但另一方面的確也不應忽視與設計師生存息息相關的再生產問題。面臨新的市場環境和設計處境,對于“有計劃的廢止制”的合理利用,便內在地成了設計師任務拓展的一種必然要求。
在此之前,傳統意義上的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已開始受到越來越沉重的沖擊與挑戰。
盡管文化人類學中的功能主義理論作為一種學術范式早已經衰微,但放眼整個20世紀中國,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卻基本上一直是設計界的主流和理論界的共識。直到今天在設計院校的課堂上,幾乎任何一部《設計概論》教材都會專門設置章節來講授“功能”之于設計的重要性;對于功能的強調總是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反之則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再加上過去設計界總是受到建筑界“形式追隨功能”等等宏大口號的影響,天然地把“功能”的對立面設定為“形式”,并且賦予了“形式”一詞“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等方面的聯想,因此“以人為本”的功能主義理論更是“得道多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功能主義設計理論其實從幾個方面早已開始不知不覺地暴露出自身的局限。
首先是來自于情感方面的質疑。2003年,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的一部過時的暢銷書《日用品的設計(DesignofEverydayThings,請不要誤譯為“每一天的設計”)》被冠以《設計心理學》的中文書名被中信出版社引進,更是曾經激發了不少人對于功能主義設計理論的認同。直到今天,這本書還被很多設計者和決策者奉為圭臬。2006年的另外一部有關網頁設計的暢銷書《Don’tMakeMeThink》就仍應該看作是此一學術范式之內的著作。盡管事實上《設計心理學》一書的作者,早已經開始質疑自己在上個世紀提出的這種忽視人類審美情感的極端功能主義的設計理論。在新書《情感化設計——為什么我們喜歡或討厭日用品(EmotionalDesign:WhyWeLoveorHateEverydayThings)》(中譯本由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年引進)中,諾曼竟一反常態地承認,自己寫作《設計心理學》的時候,片面地重視了功能主義設計理論而低估了“情感”在設計中可能產生的作用。
商業時代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一.系列化包裝產生的必然性
在包裝產業領域,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逐漸凸現出個性化的彰顯與創新,促成了包裝的現代化設計,新機械、新技術以及包裝款式的多樣化成為包裝設計的全球化、系列化商品包裝設計人員只有掌握市場營銷過程中的企業及文化內涵,比如產品和服務的系列化設計,體現企業特色等,才能對市場營銷環境、消費心理作出科學的分析;才會在對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市場營銷策略;才有可能適應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的趨勢,使包裝設計有序化,更利于開拓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產品的多樣化促成產品包裝多樣化,系列化
在現代生產領域,企業界致力于開發新品種,新產品速度快、時間短、收效高。同時,與之相適應的包裝界致力于向消費者提供更方便、識讀性更強的多樣化系列化的包裝設計已成為必然,以食品工業為例,人們對食品消費需求向多規格、多樣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食品加工業已將費用投向開發具有更靈活和機動的包裝線上。這充分說明產品的系列化生產與包裝的系列化實施給企業的有效快速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動作用。美國制藥業最先采用了防盜開封口包裝,近年藥品的多樣化,更加快防盜開封口系列化包裝有增無減。這種確保產品品質的安全包裝已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業、乳品、飲料等包裝,并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2、個性、專業化特色化設計不斷促成系列化包裝
企業的靈魂就是創新,Techpack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企業。公司在巴黎附近成立了一個創新中心,專門用于研發新的概念和新的產品原型。Slim彩妝盒就是其中一例,它可以180。全方位打開,透明簡潔,內中的產品一目了然。生產商還選擇將產品名稱Sexy四個字母展示在透明彩妝盒內,每個字母中放入不同顏色的唇彩,這樣不但降低了包裝的成本,節約能源,與倡導的綠色設計也不謀而合。
綠色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引言
近年來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綠色食品、綠色工業等等這些名詞在各個行業中耳熟能詳,綠色也成為產品時代特征之一。北京2008奧運會,也提出了綠色奧運的口號。不管是什么產品,只要和綠色聯系起來,就能脫胎換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綠色消費的浪潮可以說由來已久,但是這種綠色產品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似乎反而被人們所忽略和變得模糊了。
1現有綠色設計的含義和內容
1.1綠色設計的含義
綠色的含義有很多,例如象征生命、和平、春天、大自然、安全、天然、環保、理想等等。我們所說的綠色食品,是引申天然、安全(無毒害)的意義。那么綠色產品中的綠色,含義又包括什么呢?當前綠色產品中的綠色大多是指環保、節能,這也是對綠色產品的普遍理解。但是這種綠色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綠色的含義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產品設計中綠色思維應用的原則。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綠色設計產生的歷史以及綠色設計的含義。
家電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博士楊振寧曾說過,21世紀是工業設計的世紀。美國工業設計聯合會一項調研顯示,工業設計每投入1美元,銷售收入將增加1500美元。日本日立設計在一項企業內部的統計數據中顯示,每增加1000萬日元的銷售收入中,來自工業設計的貢獻占52%,來自技術改進的貢獻僅占21%。
--------------------------------------------------------------------------------
“開奔馳、坐寶馬,時尚家電西門子。”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至今在消費者中回蕩。“奔馳”是速度的先鋒,“寶馬”是舒適的境界,西門子電器則是時尚、個性家電首選。無論是奔馳、寶馬,還是西門子,無不體現著工業文明中設計的精髓。設計,曾經主導過全球家電的市場核心;設計,今天又滲透著我們的科技時尚生活;設計,也必將成為未來家電深邃的靈魂之巔。設計是家電業的“第一生產力”,設計是家電業不可缺少的決勝利器。
“只屬于你的個性色彩,不用張揚,也可以很有個性;不用言語,已經讓你怦然心動”。也許只有西門子才能說出這樣不可復制的話,達到這樣的物人合一之境界,時尚中蘊含著前衛的科技,溫雅中展露著不凡的個性,西門子經典設計的冰箱、洗衣機不知感動了多少消費者。
同樣中國家電的海爾也每年以幾百個專利設計的家電精品感動著中國,感動著消費者,“小小神童”的小巧玲瓏、準確個性定位,“雙王子”的大氣、大度、簡約,“探路者”的外觀創新與探索,工業設計融入了海爾家電的血液,因此創新不斷刷新,市場不斷擴大。我們還知道家電經典設計的許多,冰柜大王澳柯瑪,中國變頻空調領先者海信,飛利浦、燦坤小家電,聯想、IBM、戴爾電腦,LG、三星、松下彩電……正是經典的設計才賦予了家電之骨肉、之靈魂、之個性、之精彩。
家電設計的魅力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設計才會有不斷的市場和不斷的利潤。大家也許還記得TCL曾推出一款可更換面板的“百變星”電視,TCL由此賺足了利潤為后來的資本積累做鋪墊;康佳彩電推出的14英寸“七彩小畫仙”,以其繽紛的色彩和前衛的造型,利潤竟超過21英寸彩電。海爾以其不斷的滿足客戶的要求、不斷的創新設計而占領了國人不敢問津的美、德市場,除了管理之外,設計的創新是海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藝術工業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從遠古的洪荒年代起,直到現代文明的建立和發展,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造物的苦思冥想,和實際的造物活動。"
人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活動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獲得人類的靈氣。自然界就被賦予人的意義,出現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動的世界,"文化"也就開始了它的一發而不可止歇的生命運動。一塊天然的巖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進入"文化"范疇。人類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并改造自身的過程與產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過程,人在打磨石器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與人結成的相互關系,以及最后成就的這件包蘊著人的價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現象。
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為了以一定的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社會的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是,只有當人不滿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賜予,而開始親自生產他所需要的消費品時,人類的文化史才開始了。"這種文化誕生于人類最初的"造物"活動之中,可以稱之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來,生產力發展了,人的需要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就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文化的概念也隨著文化學研究的深入而被賦予越來越復雜的內涵。但有一點,即人類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沒有改變。
一部人類的文化史,無論哪個地區和民族,可說都是從制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開始的。人類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為工具的時候,并不是出于"藝術"和"審美"的考慮,而完全是出于"勞動",利于"生存"的實用目的。也就是俄國普列漢諾夫(1856-1918)提出的"實用先于審美"。因此,從最早的意義上講,造物活動是綜合的、籠統的、實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為物質出現,就會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作為物質的存在,就會對人產生精神的影響。在"勞動"、"生存"的實用目的達到以后,就開始了附加上"藝術"和"審美"的考慮,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為造物藝術。在長期的歷史中,隨著人類進行"藝術"和"審美"考慮的越來越豐富,人造物作為它原來的載體已不能充分滿足了,便逐漸從中派生出、分離出現在所謂的"純藝術",由此形成藝術文化,譬如獨立欣賞的繪畫。以致出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為原發性的"母型"并沒有被解體,而是沿著自身的軌跡發展。而此時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藝術文化。
人類的造物活動,是以人類自身的創造性獲取一種自然界中本來所沒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動生存的開始,是最本質的文化現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種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或之上未經分解的文化,帶有原發性和綜合性。張道一教授在造物藝術論中把這種兼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離的文化稱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紀的造物藝術》一文中說: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說法,多稱作為''''物質文化'''';它是相對于''''精神文化''''而言的。……嚴格地說,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純''''物質文化'''',而是帶有文化的綜合性,我稱之謂''''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為多元之前,一種最早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和生產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沒有被解體,而是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發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發展同步,又合著生活的脈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為例,從它的歷史演變中不難看出,盡管技術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它的制作、式樣、用途也隨之變化,而且能夠看出各代陶瓷和品類式樣上的風格差異,成為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物,但上萬年來并沒有中斷。由文化上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在藝術上和美學上的綜合性。我們所要研究的''''造物藝術''''及其設計,正是指這一類的文化。"
經濟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20世紀90年代,人類已邁入了“新經濟”時代。正如西方經濟學家所言,體驗經濟已成為繼產品經濟、商品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
1、派恩與吉爾摩的《體驗經濟》和謝佐夫的《體驗設計》為新世紀的經濟界和設計界展示了一個嶄新的理論和設計方向。
產品設計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是時代經濟、技術和文化的內在反映。作為經濟提供物的基石——產品的屬性也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而變化,相對于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它的屬性也由自然的向標準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發展。以消費經驗為設計核心的體驗設計是體驗經濟理論與商品市場戰略結合的產物。體驗設計的理論逐漸成為現代企業開發產品的重要依據。比如:耐克公司、迪斯尼主題樂園、主題性餐廳等。總之,體驗經濟、體驗設計目前在世界上處于發展階段,本文將以體驗經濟、體驗設計以及體驗為基點,對體驗經濟時代下的產品設計特征作深入剖析,在新經濟領域中,對于中國的制造業和設計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體驗經濟與體驗設計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談到這樣一個現象:有一次,他在東南亞一帶旅行,途中他看見人們排著長隊進入小木屋體驗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預言,未來的經濟可能轉型為體驗經濟。
那么什么是體驗經濟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文中所言,體驗本身代表一種已經存在的,先前并沒有被清楚表達出來的經濟產出類型。是自20世紀90年代繼服務性經濟之后的又一全新經濟發展階段,它是一種開放式互動經濟形式,主要強調商業活動給消費者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其靈魂和核心是主題體驗設計。
工業產品設計管理論文
"從遠古的洪荒年代起,直到現代文明的建立和發展,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造物的苦思冥想,和實際的造物活動。"
人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活動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獲得人類的靈氣。自然界就被賦予人的意義,出現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動的世界,"文化"也就開始了它的一發而不可止歇的生命運動。一塊天然的巖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進入"文化"范疇。人類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并改造自身的過程與產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過程,人在打磨石器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與人結成的相互關系,以及最后成就的這件包蘊著人的價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現象。
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為了以一定的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社會的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是,只有當人不滿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賜予,而開始親自生產他所需要的消費品時,人類的文化史才開始了。"這種文化誕生于人類最初的"造物"活動之中,可以稱之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來,生產力發展了,人的需要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就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文化的概念也隨著文化學研究的深入而被賦予越來越復雜的內涵。但有一點,即人類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沒有改變。
一部人類的文化史,無論哪個地區和民族,可說都是從制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開始的。人類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為工具的時候,并不是出于"藝術"和"審美"的考慮,而完全是出于"勞動",利于"生存"的實用目的。也就是俄國普列漢諾夫(1856-1918)提出的"實用先于審美"。因此,從最早的意義上講,造物活動是綜合的、籠統的、實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為物質出現,就會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作為物質的存在,就會對人產生精神的影響。在"勞動"、"生存"的實用目的達到以后,就開始了附加上"藝術"和"審美"的考慮,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為造物藝術。在長期的歷史中,隨著人類進行"藝術"和"審美"考慮的越來越豐富,人造物作為它原來的載體已不能充分滿足了,便逐漸從中派生出、分離出現在所謂的"純藝術",由此形成藝術文化,譬如獨立欣賞的繪畫。以致出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為原發性的"母型"并沒有被解體,而是沿著自身的軌跡發展。而此時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藝術文化。
人類的造物活動,是以人類自身的創造性獲取一種自然界中本來所沒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動生存的開始,是最本質的文化現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種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或之上未經分解的文化,帶有原發性和綜合性。張道一教授在造物藝術論中把這種兼具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離的文化稱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紀的造物藝術》一文中說: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說法,多稱作為''''物質文化'''';它是相對于''''精神文化''''而言的。……嚴格地說,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純''''物質文化'''',而是帶有文化的綜合性,我稱之謂''''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為多元之前,一種最早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和生產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沒有被解體,而是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發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發展同步,又合著生活的脈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為例,從它的歷史演變中不難看出,盡管技術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它的制作、式樣、用途也隨之變化,而且能夠看出各代陶瓷和品類式樣上的風格差異,成為實用與審美的統一物,但上萬年來并沒有中斷。由文化上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在藝術上和美學上的綜合性。我們所要研究的''''造物藝術''''及其設計,正是指這一類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