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強基 構筑和諧

時間:2022-12-13 02:48:00

導語:固本強基 構筑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固本強基 構筑和諧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為此,中共廣東省委提出并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這是廣東省加強基層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河源市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緊密結合本市作為省重點扶貧地區的實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固本強基工程,把重點放在“第一要務”上,把目標定在群眾滿意上,大力推進和諧基層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固經濟之本,強發展之基,為構建和諧基層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對河源這樣一個省重點扶貧地區來說,發展與脫貧對構建和諧基層尤其重要。近年來,河源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定不移走“園區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工業園區,切實抓好招商引資,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旅游產業化,全力打造“后發河源”。僅用三年時間,全市高標準規劃建設“一區六園”(市高新區和五縣一區工業園)和產業轉移工業園,引進工業項目530多個,投資總額318億元,培育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制造、電子電器、輕紡服裝、建材陶瓷、生物制藥七大產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全市經濟社會持續高速高效發展。2006年GDP比2002年增長1.2倍,地方稅收增長4.3倍,外貿出口總額增長3.2倍。同時,我們牢牢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2006年,全市單位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9.4%,全市廢水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2年分別減少9.3%和13.3%,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們深切體會到,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謀發展,社會才能在發展中走向和諧。

固民生之本,強群眾之基,為構建和諧基層提供牢固的群眾基礎。河源市堅持把提高人民滿意度作為衡量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工作的基本尺度。近幾年,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提出“三個不低于”的年度工作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不低于”就是“廣大干部群眾對全市社會各項事業的滿意度不低于上年”,這是全市各級各部門工作的奮斗目標,也是最低要求。提高人民滿意度,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抓起。現在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用群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看發展二看路,三看環境四看住,構建和諧看干部”。為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們積極實施“民心工程”,每年辦好“十件實事”,努力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06年底,全市低保救濟面比2003年擴大56%,三年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的里程是2003年以前的三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比2003年增長122%。切實解決農村住房改造、被征地拆遷群眾和水庫移民的生活出路問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今年全市1100多個貧困村集體收入可望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一舉解決了20多年來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問題。城鄉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讓群眾切實享受到了經濟發展、財政增收的成果,真切感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為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固民主之本,強穩定之基,為構建和諧基層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發展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是構筑和諧基層的一個著力點。我們常說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干部工作的重要標準,那么群眾滿意不滿意通過什么體現呢?我們的做法是把干部直接交給群眾評判。如在市直單位“三評議”考核中,不僅包括上級主管單位評議、市領導評議,更重要的是加上了群眾評議。參加評議的群眾深有感觸地說:“從評議中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為確保群眾評議的實效,我們把群眾評議內容進行量化打分,制定了一套比較科學完整的評判指標體系。這樣,群眾到底對誰滿意、對誰不滿意,對哪些方面滿意、對哪些方面不滿意,就顯得一清二楚。在農村,建立了基層組織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包括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基層組織工作制度、以民主議事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制度、以財務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管理制度和以落實村民自治章程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村務公開、一事一議。依法穩妥處理好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幾年來共化解70多宗歷史遺留問題,群眾信訪量連年下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市發案率持續下降。

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為構建和諧基層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這在基層表現得更為直接。在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問題上,我們深深理解“上行下效”的古訓,抓作風,先從市委、市政府和市級領導干部抓起,首先努力實現市級領導干部和機關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并以此逐級帶動下一級干部和機關作風的轉變。我們在市級機關和干部中提出并大力弘揚以實干為首、以和為本、以干為樂、以廉為榮、以績為準的良好風尚。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一批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事在市“兩會”上通報,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任務,分解實施,讓相關職能部門明確各自完成的任務、時間和內容要求,保證件件有落實、事事有人辦、處處有監督。在農村地區,針對部分村干部組織能力、領導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我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利用村(居)委換屆之機,選拔了一批年富力強的“雙帶”(帶頭致富和帶領致富)干部充實村級領導班子;對100多個后進村和后進黨支部進行整頓、調換,壯大基層組織的力量;舉辦160多期農村干部培訓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技能;認真組織開展各級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全市共抽調近4000名干部組成1200多個工作組進駐貧困村。通過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活力,提高了他們領導基層工作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構建和諧基層的主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同時,通過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能力水平,轉變他們為民辦事的務實作風,切實為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大大提高了各級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口碑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