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成果實地核查評估工作報告

時間:2022-01-22 09:26:51

導語:鞏固脫貧成果實地核查評估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鞏固脫貧成果實地核查評估工作報告

今年以來,面對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新任務,縣委、縣政府從嚴落實“四不摘”要求,持續保持攻堅態勢,切實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擺在首要位置,抓實鞏固重點工作,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下面,就我縣縣開展2021年度鞏固脫貧成果實地核查評估自評如下。

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接續脫貧攻堅使命

今年以來,面對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新任務,縣委、政府從嚴落實“四不摘”要求,持續保持攻堅態勢,切實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擺在首要位置,抓實鞏固重點工作,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主要領導親自安排、親自部署,分管領導親自督促,親自研辦,部門、鄉(鎮)領導親自推動、親自落實全面,形成了組織有力的指揮體系。二是建立健全領導體系。及時成立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雙組長”負責制,統籌分設工作小組16個,由縣級領導牽頭抓實16項重點工作,確保工作落實到崗、責任落實到人。三是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研究制定《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等各類指導性文件20余份,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等,組織召開各類專題部署會、專題研討會、專題推進會300余場次,確保目標、任務、措施、時限、效果“五個明確”,讓工作干有方向,做有目標,行有效果。

二、抓實銜接重點工作,推動目標落地落實

(一)樹牢底線思維,做深做細動態監測幫扶。一是創新提出“3456”防止返貧工作法(出臺“三個方案”引領推進,建立“四級聯包”責任體系,健全“五方聯動”工作機制,細化“六類措施”個性幫扶),完成全縣15個鄉鎮、139個村、9124戶39728人全覆蓋排查、核查、復核,精準確定出“三類人員”176戶778人。二是針對確定出的“三類人員”研究制定了《縣落實監測對象幫扶措施的實施方案》,配套銜接資金91.24萬元、防返貧基金103.4萬元,完成6大類30余條幫扶措施制定,做到“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現幫扶對象動態精準管理,有效幫扶。三是迅速落實幫扶措施,目前已落實綜合保障幫扶70戶268人、教育幫扶3戶7人、義務教育保障2戶2人、安全飲水提升2戶6人、公益性崗位安置12戶12人,發放臨時救助金8.23萬救助164人,發放低保資金5.38萬元救助198人,發放醫療補助金148萬元救助721人。

(二)做好長效部署,編制有效銜接總體規劃。結合我縣實際,聘請第三方公司,圍繞我縣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易地搬遷后續工作、社會事業發展、區域發展能力、長效機制、保障措施等多個方面編制《縣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已完成,按照全縣“5+2”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牧民致富增收等方便面已梳理納入項目322個,涉及資金124.96億元,下一步將充分結合我縣實際,按照有效銜接相關工作完善若干個子《方案》,形成完整的“1+n”政策體系。

(三)保留扶貧痕跡,確保扶貧檔案規范齊全。堅持把檔案整理歸檔工作作為脫貧攻堅收尾階段的重點任務,完善方案、健全機制,抓實清理,做實歸檔,確保扶貧工作有據可依、全程留痕,完成縣鄉村戶“四級”檔案的紙質檔整理,目前共整理縣檔87卷、1776件、19046頁;鄉檔334卷、4003件、28246頁;村檔1678卷、12316件、95863頁;戶檔2369卷、9476件;22個專項部門:480卷、8753件、71330頁,同步完成收集音像6盤、照片7卷、實物檔案33個;現已進入脫貧攻堅檔案收集整理工作對標整改、不斷提高最后階段,預計12月底檔案移交進館。

(四)全面梳理總結,抓實扶貧資產確權登記。按照扶貧資產管理工作要求,梳理總結出了“堅持一個核心,堅守兩個全面,突出三個抓手,實現四個關鍵”的扶貧資金項目與扶貧資產確權工作模式,達到“資產家底清楚、類型界定科學、產權歸屬明晰、權利義務匹配、運營管理規范”目標,完成1150個項目,21.08億元扶貧資產規模的系統錄入工作,預計11月30日前完成確權登記。

(五)加大宣傳力度,持續加大鄉村振興信貸。截止2021年10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7億元,較年初新增1.7億元,增幅24.62%,增幅全州排名第6,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累計發放小額信貸1772戶,金額5948萬元,目前余額837萬元。2021年發放6戶,金額16.1萬元,目前小額信貸逾期率嚴格控制在0.8%以下。

(六)緊貼搬遷致富,寫實易地搬遷后續文章。切實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轉移到后續扶持上來,加快補齊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短板,提高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依托“飛地”產業持續帶動增收;多渠道促進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就業,合理開發易地搬遷安置點特殊公益性崗位,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我縣共搬遷安置411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其中1戶采取敬老院安置,1個集中安置點(下羅科馬鄉降龍多集中安置點)36戶117人。

(七)規范資金使用,強力推進銜接資金項目。截至目前,今年,我縣財政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共計1.76億元,其中中央下達1.546億元、省級下達1316.29萬元、州級下達207.01萬元,縣級配套資金61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4423.71萬元,占比28.12%,用于產業發展7779.22萬元,占比49.45%,用于其他類項目3528.24萬元,占比22.43%。安排項目54個,目前已全面開工,完工36個,待開展審計結算,其余項目正有序推進。

(九)抓實問題整改,健全完善監督檢查機制。針對前期省、州防止返貧動態監測調研工作組反饋的8個問題,專項審計發現的11個問題,“回頭看”自查排查出15個問題,以及“回頭看”省級督導抽查反饋的8大類問題。我縣高度重視,嚴格按照整改工作要求,堅持以“問題不查清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過放、群眾不滿意不放過”的態度,以“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名責任人、一抓到底”的方式,以“清單制+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的要求,建立起“一級抓一級,一級抓給一級看,一級對一級負責任”以及持續跟蹤回訪的問題整改工作機制,做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限時整改。截止目前,所有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切實做到了“整改一件、銷號一件、鞏固一件,提升一件”。

(十)緊扣“回頭看”排查,全面檢驗鞏固成果成效。召開全縣動員部署會、集中培訓會、專題工作聯席推進會、問題整改推進會、現場督導指導會200余場次,研究制定下發《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回頭看”工作方案》,統籌組織縣、鄉、村干部980人完成15個鄉鎮139個村9148戶的“回頭看”排查任務,排查出擬納入新增監測對象有16戶87人,建立健全持續跟蹤回訪等常態化監測機制,建立工作臺賬,完善幫扶措施,確保風險全部消除到位。

三、立足縣域發展實際,全力保障民生基礎

(一)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在“兩不愁”的基礎上抓實民生保障。一是深化“兜底保障、監測預警”。全面進行了城鄉低保動態調整,新增了農村低保392人,城市低保6人,共398人129戶,新增特困12戶12人;將63戶264人邊緣監測對象(其中:1戶7人因產業項目失敗導致大額舉債人員、2戶11人因殘、2戶14人因病、1戶生7人因學、1戶6人因安全住房、1戶5人因務工就業不穩)納入民政臨時困難生活救助范圍。對16戶62人監測戶按照266元/人/月的標準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對37戶164人監測戶發放臨時困難生活救助金8.23萬元,對30戶136人監測戶延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二是緊扣“住房提質、安居樂業”。完成全縣15個鄉鎮,139個行政村7789戶房屋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排查出11戶未用作經營自建房存在隱患,7戶監測戶因住房原因存在返貧風險(其中1戶因年久失修,2戶因火災,4戶為無房)。庚即制定方案,補助70萬元修建房屋,預計2022年5月30日完成建設并入住。三是嚴防“因貧失學、因學返貧”。投資6800萬元,建設2021年浙江援建縣農牧區寄宿制第三完全小學綜合樓建設項目,提升整體教育基礎水平,全覆蓋實施一免一補”,“三免一補”,“兩免一補一助”政策,對479名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國家助學金47.89萬元,對5戶30人因學致貧返貧的監測對象納入教育幫扶范疇。四是杜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現脫貧戶及監測戶就醫信息精準管理,完善救助機制,落實“先診療后付費”結算制度和“一站式報銷結算”等制度,目前撥付救助金110.2萬元救助動態監測戶667人,將住院個人自費嚴格控制在5%以內。

(二)持續鞏固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一是致力交通提升,打造暢通路網。投資8456.9萬元,實施宜木鄉通龍壩產業園區產業路2.135公里,橋梁4座,396.34延米,建設水毀項目20個,目前我縣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615.081公里,其中鄉道15條153.790公里,村道235條1461.291公里,開通了城市出租車22輛,城市公交2輛,縣至成都、色達、縣際班車6輛,開通了涵蓋全縣15個鄉鎮的7條鄉鎮客運班線和20輛預約響應式服務車,實現了交通提質晉級群眾出行更方便,更暢通。二是對標飲水安全,提升飲水質量。累計投入資金1446.93萬元,全面提升全縣8個鄉鎮2個定居點10個村共計1015戶7200人的飲水安全工程。新建5立方進水口6座,集泉池維修3座,閘閥井29口,減壓閥3個,入戶水樁503個,飲水凈化設備3套,30立方慢濾池5座,100立方蓄水池1座,取水截潛壩3座,200立方蓄水池4座,400立方蓄水池1座,鋪設飲水管道36961米,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改造電網結構,提升電力服務。投資1800多萬元針對5個鄉3千多個用戶改造了10kv線路75公里,完成全縣16500余戶的智能表普及工作。四是提高通訊質量,加強通訊網絡覆蓋。投入資金500萬元,實施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已完成全部點位開通,讓群眾通訊更加方便有效。

(三)持續鞏固產業就業成果。一是以產業振興為“核心”,持續鞏固群眾致富基礎。做強龍頭產業、做大特色產業,做實園區產業,不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優化拓展全州首創的“飛地”模式,持續形成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相結合的產業優勢,實現產業分紅、農牧民增收。現有蔬菜大棚259座,覆蓋139個村,年底將實現集體經濟分紅1677萬元,并籌集產業扶持基金4640萬元(其中省財政安排1320萬元、縣財政安排300萬元、統籌整合1920萬元、從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基金調入金額860萬元,2017年產業扶持基金獎勵資金140萬元、獎勵資金分配給宗塔鄉拉恰瑪村等七個村,2018年底將住房建設貸款基金調減100萬元、資金分配給仁達鄉易日村等五個村)。政府產業扶持基金分配標準為15萬元-115萬元,截止2021年11月累計向15個鄉鎮88個村,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電商、農產品加工等行業投入產業發展基金4359.29萬元,基金使用率達93.9%。二是以人才振興為“關鍵”,拓寬鄉村就業門路。強化技能培訓,創新“5+”就業模式,促進農牧民群眾就業增收渠道,按照“就業困難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目標,實現本地盛煌園區轉移就業崗位168個,發布崗位信息7期,推送8200余個崗位信息。召開線上線下招聘會6期,提供3012個各類就業崗位,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舉辦招聘會1次,達成就業意向59人,輸出就業2人,5家扶貧基地及各鄉鎮合作社吸納560名勞動力實現就業;縣外勞動輸出就業達356人,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8期,培訓人數達1600余人,聯合林業、交通局、鄉村振興局、各鄉鎮開發就業崗位及鄉村購買服務3013人。

(四)持續鞏固對口幫扶成果。一是接續定點幫扶。及時與省總工會等聯系單位,召開聯席會暨脫貧攻堅期省內定點幫扶總結座談會,進一步明確方向,扎實推進定點幫扶各項工作,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11人。二是強化東西部協作。堅持并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確定實施縣冬春季蔬菜保供基地項目、縣農牧區寄宿制第三完全小學校建設項目、俄色茶產業轉型升級項目、俄色茶文旅生態休閑體驗區建設項目、殘疾人輔具項目等5個首批浙江省援建項目,以大項目支撐鄉村振興。促成我縣3家農特產品企業與玉環市郵鳥供應鏈有限公司簽下了價值8913.6萬元的訂單,推動消費促進鄉村振興。三是深化省內對口幫扶。召開“錦江區•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工作對接會”,實施對口幫扶縣“三園一線”(飛地園區、俄色園區、現代蔬菜農業園區和百公里產業帶)建設等重點項目,對接幫扶資金1500萬元,穩步推進5大類17個援建項目。

(五)持續夯實黨建引領成果。一是強化駐村幫扶。堅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幫扶,深化“縣級領導掛幫、幫扶單位聯幫、機關干部協幫”的“1+n”幫扶模式,實行“任務包干、責任包干”,縣級干部每人掛聯一個鄉鎮和重點幫扶村、342名幫扶干部和86個省州縣機關單位幫聯所有結對村,實現幫扶不斷檔,責任不脫鉤。二是強化能力引領。精準實施鄉村振興系列重點專題培訓,全覆蓋輪訓342名駐村工作隊隊員和114個幫扶村“兩委”干部,提升有效銜接能力。三是強化教育引領。肅清村干部隊伍中的亂象,實施“鑄魂工程”“霍爾英才工程”,實施“好書記”培養和“雙培雙帶”工程,遞進培養儲備村后備力量100名,“雙向培養”72人,充分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切實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優勢,形成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創新實踐的生動局面。

四、存在的問題。

(一)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狹窄。部分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部分農牧民群眾受傳統思想禁錮,加之外界生活、環境、語言等不適應,多數人不愿走出去務工,而縣域內無較好較多的就近就業渠道,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就業能力弱,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有一定的困難。

(二)產業發展基礎還相對薄弱。一是全縣除“飛地”產業外,大部分產業處于“小而散”狀況,沒有形成“小而精”“大而強”的特色產業,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二是產業帶動能力不強,農牧民參與度不高,特別是在促進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方面發揮作用不夠;三是“一二三產業”各自為陣,銜接力度不夠,農旅、牧旅等深度融合發展不足,多業態的產業格局,尚未充分形成。

(三)鄉村振興的基礎還較薄弱,整體推進有難度。部分臨界退出標準的非貧困村組原有的基礎設施存在“老化、破損、陳舊”問題,加之特殊的高原霜凍期長,季節性缺水嚴重等現實原因的制約,導致部分基礎設施民生項目推進滯后。

五、下一步打算。

(一)聚焦返貧幫扶,防止返貧監測工作。始終將防止返貧(致貧)擺在突出位置,長效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進一步健全返貧幫扶機制,對脫貧村、戶進行持續監測,對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收入驟減等導致生產生活困難等低收入群體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利用大數據平臺采取縣、鄉、村三級聯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檢測,靶向預警的方式,用好“一基金、一意見、一辦法、兩保險”,緊扣“四不摘”要求,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及時清零短板弱項,堅決防范出現系統性、區域性大規模的返貧現象。

(二)聚焦產業基礎,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搶抓全州打造國家級牦牛特色產業集群和州委確定的把蝦拉沱片區納入“三江六帶”產業發展布局,納入國家產業強鎮部署的機遇。按照全縣確定的“13331”產業布局,以蝦拉沱片區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核心,建設萬畝糧油基地、蔬菜保供基地。立足現代農業“5+2”產業體系,打造川西高原特色蔬菜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川西苗木基地,爭創省級蔬菜現代農業園區,州級俄色茶現代林業園區,傾力打造小番茄、俄色茶、干酪素等本土品牌產業,精心培育川紅花、黑木耳、蜜蜂等特色產業,以大帶小,以點帶面,片區輻射,形成特色突出分門別類的產業集群帶,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創業機制,多渠道多元化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三)聚焦優先示范,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持續加大41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82個已脫貧村的支持力度,補齊弱項短板、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抓實鄉村規劃編制、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打造一批鄉村振興重點村和示范點,培養大批“懂行”“敬業”“愛家”的新型農牧民。讓更多基礎建設項目進村入戶,消除農牧區發展交通瓶頸。以鄉村環境綜合治理為抓手,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加強農牧區垃圾、生活污水、糞污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實現“一年一個樣、年年有新樣、五年大變樣”。

(四)聚焦基礎提升,強化鄉村全面發展。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行動,讓農村道路交通再提升,安全飲水再加強,安全用電再延伸,通信網絡再提質,活動場所再健全,生態保護再加力,農村住房更舒適,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努力建設北路和諧新樣板、發展新標桿、宜居新家園、民生新高地、旅游新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