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考察報告

時間:2022-08-30 10:30:00

導語:首都博物館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都博物館考察報告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北京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同時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北京也充滿著競爭活力和令人窒息的壓力。對于生活于鋼筋水泥森林的現代人來說,實在是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來調節一下神經,細細體會一下先人們的勤勞和智慧,了解我們生活的城市曾經發生過什么,有過怎樣的輝煌。于是在一個晴朗的周末,我走進了位于北京長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古今交融,大氣十足。從外面看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據了解,這種設計源自于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傳統的材料與現代的材料并置,傾斜的青銅體破墻面而出,生出文物發掘的意象;懸挑的大屋頂融入中國傳統“出檐”的設計手法;懸掛式框架磚墻模糊了古代城墻與現代幕墻的界線;廣場的起坡烘托了宏偉的巨構,也取材于皇家宮殿高臺建筑的手法。充分體現了博物館溝通古今的功能,使人在進入館內欣賞文物之前就油然而生一種對歷史的崇敬和向往。

進入寬敞的大廳,迎面一座大型景德街牌樓,這塊牌樓是新首博中最大的文物,原來豎立在歷代帝王廟前,后來被拆除,但所有的構件一直保留著,如今重新復原,被很好地安置于博物館內。可惜的是,參觀時由于準備不足,我沒有仔細地觀察一下這座精美的文物。因為印象中文物都是殘破不堪“晚景凄涼”的,它這般“光鮮亮麗”地站在我面前,我反而以為是現代人的仿作。環顧館內,會發現這里設施新,場地大,北部有綠色文化廣場,東部有下沉式竹林庭院,翠竹環繞其間,陽光溫和地灑在地面,你會感到一種歷史情懷撲面而來,緬懷歷史,這樣的環境是再適合不過了。館內主要是圓形展館(也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傾斜的青銅體的室內部分)和方形展館兩大部分,分別進行古都歷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篇,瓷器,玉器,佛像,書法繪畫等十幾個展覽。根據興趣,我主要選擇了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進行了詳細參觀。

歷史文化篇的展覽運用大量珍貴的文物向我們展現了北京自史前原始部落開始,經過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過程。一對出土于房山琉璃河1193號大墓的青銅酒器克盉和克罍是北京最早建城歷史的實物證明,刻在其器蓋內壁上的銘文證實了燕國始封地就在琉璃河鎮的董家林村,這就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城。還有東胡林人的項鏈、骨鐲,老山漢墓出土的鳳紋棺罩,金陵鐵劍,修復白塔寺時意外發現的密封冊、經書,科舉考試的試卷和作弊的“夾帶”,乾隆皇帝的緙絲龍袍等,各種珍貴文物,無不讓人流連忘返。館內通過聲、光、電等各種高科技的運用,再現了元大都積水潭碼頭、明北京保衛戰、、開國大典等歷史畫面和經典鏡頭,這樣一個展覽看下來,我們仿佛沿著時空隧道走了一遭,又一次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各族人民的勤勞智慧,見識到了我們祖國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同時,北京也展現了其作為一個千年古都的歷史滄桑和文化底蘊。城建篇則著重從地理格局、城市建設方面介紹了北京城的演變,展現了其西擁太行,東臨渤海,北依燕山,面南稱王的霸氣。永定門城樓的木牌匾、已經消失的清代大理院建筑模型、記錄著等級制度的6種清代宅第大門……146組件文物與大量圖表、照片構成的展廳記錄著北京城建筑歷史的沿革。最讓人興趣盎然的是老北京民俗展,在這里,由四個專題—洞房花燭美姻緣、降龍誕鳳添人丁、古稀大壽福如海、爆竹辭舊迎新春組成的展覽,反映了老北京生活中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同時展現了老北京的商業文化和胡同文化。復原制作的實景門樓、四合院大門的實物、門墩、上馬石等胡同實物,讓人如臨清末民初的老北京。在“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憶自述,串聯起人生禮俗的種種事項。在婚禮廳,鮮艷的洞房,精美的家具,還有各種婚慶的用具擺放整齊,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真正的婚禮現場。而年俗專題里一組精致的面人則給我們展示了老北京人過年的喜慶和熱鬧,請佛龕、請財神、買窗花、花炮、黃歷、風箏、買年畫,對聯,花燈,還有精巧的麻將和牌九,大人小孩可以說都各得其樂。展覽還布置了一塊兒童游戲區,里面擺放著毽子、兔兒爺、九連環、七巧板、陀螺等老北京的玩具,以及《三字經》、《百家姓》等書籍,小朋友可以免費在這里玩耍。

由于時間不允許,對青銅藝術、瓷器藝術、佛像藝術等其他展覽,我只能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雖然與它們只能是匆匆的一面之緣,但那種平靜之下的震撼力必定會在我心頭留下最強烈的烙印。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十分羨慕北京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光是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這些,即使走在大街上,有名的景點、文物也是俯拾皆是,在這樣一個城市的人們里一定生來就有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回頭想想自己的家鄉,那是一個安靜閑適的海邊小城,雖然有著優美的環境和宜人的氣候,但是作為一個城市,歷史卻太過短暫,顯然文化底蘊不夠豐富,因為也就少有文人墨客聞名于世了。與我同去博物館的朋友也是老鄉,去的路上還說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有人評價家鄉是“文化沙漠”,這種狀況的確讓人痛惜。但是一個地方文化的發展不是一日之功,必定是幾代人的積累和付出,所以我深切感受到不管在哪里都要奮發圖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以期將來有一天能回報家鄉對自己的哺育,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實,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么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文明,也在不斷破壞著舊的文明——這是永恒的法則。于是,我們就通過博物館這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而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文明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重重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在首都博物館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為我們祖國燦爛的歷史文明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博物館都被建立成愛國主義基地。在這里,面對曾經的輝煌和強盛,想不愛國都難,同時,館內先進的設備也讓人嘆為觀止。比如,目前世界上首次用于博物館的全息立體放映技術、標準的多媒體影院、休息區觸摸屏導覽系統、音視頻節目數據庫和點播系統,甚至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或者電話撥號自由地點播所希望收聽、收看的曲藝、戲曲節目。通過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作用,每一個進館的人都會激蕩起深深的愛國情懷,當然,對我們的首都北京也是充滿崇敬。

然而,在這些崇敬與熱愛之后,我卻突然而生一種惆悵。縱然新舊更迭是歷史不變的規律,永恒的法則,那我們就可以真的肆無忌憚地破壞與重建了嗎?有多少靜靜躺在博物館的文物本還應該站在自己原來的崗位上,并沒有到“壽終正寢”的時候?難道所有的歷史都將化為文物、音像、圖片和記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歷史不應該僅僅在博物館里看到,更應該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老北京離我們遠去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拆遷、危改、市政建設一點點的把老北京吞噬掉了,然后把它的殘垣斷壁變成文物裝進博物館,但博物館里的老北京收藏和現實中的老北京畢竟不是一回事。我們實實在在生活其中的北京失去了這些老的東西,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又從何談起呢?在城市的飛速發展的背后,我們的歷史又在承受怎樣的災難啊!在新華社記者王軍所著的《城記》一書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一批文弱的讀書人為保護歷史遺產所進行的艱苦的斗爭。據說,上世紀50年代在那座精美的景德街牌樓被拆除的時候,梁思成曾經痛哭不已。而給的評價是“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

今天,我們看犧牲掉那許多歷史記憶而建造起的新北京城,似乎并沒有多么讓人舒心。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缺乏,甚至有許多人在公開或私下地討論著“遷都”的問題。一方面是大量的文物古跡被拆毀,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卻涌現出許多弊端。我們不禁要重新認識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城市究竟該怎么發展才能獲得雙贏?而其實巴黎很早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巴黎為了完整保護老城,在1958年將城市的新的發展放到了老城之外的拉德方斯建設。新城既有工業,又有辦公樓、事務所和其他公共設施,以便為居民創造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情報、通訊、行政管理、文化、商業和娛樂等設施被安排在了新城的中心區,使得新城居民能在工作、生活和文化娛樂方面享有與巴黎老城同等的水平。由于新城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美好風光,營造了優美的環境,所以較之老城,更具魅力。同時,巴黎政府力圖保持老城特色,新建筑的建造和老建筑的改造都要經過嚴格審批,一些不重要的老建筑改作他用時,內部可以變化,但老的外墻必須保留,以維持老城的整體效果,每年還要斥巨資維護它的古建筑。我們的近鄰印度首都新德里也是這樣的情況。德里是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過去的城市,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記載,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班度族曾在此建都。它又是印度歷史上7個王朝的遺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是印度歷史文物的寶庫,這一點與我們的首都北京市多么的相似。而新德里是于1911年在舊德里南面的荒野陸續興建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一座環境優美的花園城市。這樣的規劃,既給了新城充足的發展空間,也有效地保護了老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其實這樣的設想我們不是沒有過,五十多年前,梁思成和陳占祥共同提出《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梁陳方案”),兩位富有前瞻性的建筑師本著“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城市規劃原則,大膽進言: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為未來北京城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自然延續城市社會結構及文化生態;另一方面,提出平衡發展城市的原則,增進城市各個部分居住與就業的統一,防止跨區域交通的發生,設想了一套新北京和老北京輝煌歷史遺存相映成趣、攜手發展的城市藍圖。只可惜,當一個純粹的城市規劃問題上綱上線為一個政治問題時,一個時代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留下它的傷痕和烙印。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們的決策者們仍然沒有深刻意識到這其中的錯誤。不僅僅是首都,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發生著這樣的悲劇,比如杭州—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杭州繁衍生息,史稱“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更是大自然賜予的“人間天堂”,尤其是西湖,正如蘇東坡七絕所賦“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情畫意境界,無論是每一天陰晴顯晦、雨雪霧靄的天氣變化,還是春、夏、秋、冬的季節變異,她都顯得十分出眾,賦予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然而,在2007年11月1日的《南方周末》上,我卻看到了西湖邊即將聳立起一座85米的高樓的消息。在利益的誘惑下,現在西湖岸邊被越來越多“試比高”的摩天大樓擠占,“從西湖往東看,早就沒有可以與其風景相媲美的粉墻黛瓦中式建筑了。”“現代化”的進程,使得西湖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不難想象,如果不加限制地發展下去,早晚有一天,西湖也要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被我們供奉在博物館中,靜待著后人觀賞憑欄感嘆了。公務員之家: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曾經告訴我們“讀史使人明智”,我們中國也有句古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一切的真相,其實走進博物館就是一次“讀史”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更直觀,更讓人印象深刻。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東西可能很多,但是真正關鍵的遺產卻只是一小部分,而這很少的一部分卻在城市發展的名義下被無情地摧毀,這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無異于切斷了歷史的聯系,割斷了生存的命脈。就在今天,我還看到由于南水北調工程造成了許多文物遭到損壞的新聞,面對許多文物工作者無奈的面孔,我想我們該怎么向子孫后代交代?為什么歷史在我們的手里斷層?我想博物館的作用不在于僅僅是緬懷先人,回顧歷史,更大的意義在于指導我們今后的工作。現在,保留一座完整的老北京已經是無從談起,支離破碎的老北京也在迅速消失。首都尚且如此,別的城市可想而知。如果每個城市都失去了其自身的特色和歷史的傳承,我們的國家將如何自立于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啊!亡羊補牢,尤未晚矣。歷史不能重來,是時候讓我們更投入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制定合理的規劃,科學統籌城市的發展了,唯有如此,才能給我們的后代多一些身臨其境的機會,少一些辛酸的懷念和紀念。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鄉,但是北京消失的時候,他最心痛。希望“五十年后,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這句話不要成為永恒的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