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區第十期青干班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3

時間:2022-10-30 11:33:00

導語:青白江區第十期青干班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3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白江區第十期青干班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3

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人從城鄉一體化的認識出發,提出推進我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對城鄉一體化的認識

從世界范圍來看,城鄉關系的發展軌跡是"城鄉隔離-城鄉聯系-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當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農村滲透和傳播;當城市化水平達到5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城鄉差別明顯縮小,城鄉融合步伐加快;當城市化水平達到70%后,即實現了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城鄉現代化.有的學者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促進農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改變"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狀況,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文明.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二元結構的現象較為突出,"三農"問題成為困擾經濟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筆者認為,用推進城鄉一體化主動調整城鄉二元結構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手段.因此,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首先要認清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城鄉一體化建設要與解決"三農"問題相聯系."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城鄉一體化建設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其與解決"三農"問題相聯,就是要通過減少農民,改造農業,改變農村這一系列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舉措來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減少農民,就是變農民為市民,城市化將解決農民的"身份"問題和現代化問題.但是,我們要意識到減少農民不等同于變農村戶口為城市戶口,告別鄉間搬進樓房,而是要改變傳統意識,建立一支具有現代商品意識且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民隊伍.改造農業,就是要解決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對接的問題.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舞臺,將農村經濟徹底融入城市經濟的浪潮.改變農村,就是要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形成合理的城鄉分布格局,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安康,社會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準確把握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城市與農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有的學者提出了"城市化+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公式,其涵義在于城市化并不僅僅是城市的現代化,還涵蓋在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過程中建設新農村,要求城市和農村共同實現現代化.所以,我們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將兩者統一起來,使其起到相輔相承的作用.

二,對推進我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集中力量抓好我區工業園區建設.首先要切實解決好空間布局問題,包括解決城鎮布局的分散問題,工業園區布局的分散問題,以及村落布局的分散問題,避免低集聚度格局.其次,創新工業園區發展模式,防止產業集中的低層次,同構化傾向,構建利益激勵機制,保護鄉鎮積極性,強化產業集中度,注重特色產業聚集,強化產業外部擴散.

(二),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抓好一批具有強大吸引力與示范作用的中心鎮和中心村.結合我區實際,領先發展一批中心鎮與中心村,通過改造舊村,治理環境等形式,以點帶面,從而形成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帶動發展以此為聚核的一般城鎮,中心村,然后實現城鄉一體化.

(三),以人為本,注重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加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城鄉一體化,說到底最重要的或者最重要的內容是人的素質和文明程度的一體化.從現實情況看,農村與城市,最明顯的差異則是人口的素質不高.因此,要將提高農村人口素質,農村文明程度,作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戰略任務來抓.通過教育這個"傳送帶",將科技成果,科技知識源源不斷地向農村傳送,才能為郊區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總之,城鄉一體化關鍵是要實現城鄉勞動者素質的一體化.

(四),依托社區力量,推動鄉村社區向城市社會的轉化,推動農村人向城市人轉化.城鄉一體化建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實現農村社區結構向城市社區結構的轉化,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向市民的轉化.農村人到城市人轉化滯后,勢必影響到社區環境,社會治安,社會秩序,就業等一系列問題的順利解決.因此,要充分發揮社區優勢,通過加強鄉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設,扭轉農民在思維方式,思想意識,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上與城市人的差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人向城市人的轉化.

(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制度的銜接,建立與城鎮社會相類似,相協調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延伸城市居民社會保障制度,使新遷移居民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在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條件下,出臺新的居民失業救濟制度,使新遷移居民在工作無著的情況下得到生活保障.

(六),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為加速城市化注入新的動力.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財力對啟動社會投資的杠桿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動,多元投資,市場運作的城鎮資本經營機制.二是充分發揮土地級差效益,實行土地有償使用招標的市場化運作,即進行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拍賣轉讓,實現土地增值和滾動開發.三是動員大公司,大企業共同組建城鎮開發公司,提高城鎮開發建設的籌集能力和開發水平.四是積極吸引外來資本參與郊區建設,特別是要將基礎設施建設引向市場,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或投資建設城鎮的公用設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區水務局張松

此次蘇州之行讓我感受頗多,用自己的雙眼真切應證了我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讓我們思想與靈魂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淋浴.蘇州經濟為什么發展如此迅猛秘訣在哪里

一是蘇州人大膽解放思想,善于搶抓機遇求發展

縱觀蘇州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善于發現機遇,搶抓機遇,充分利用機遇,是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秘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人大膽解放思想抓住了兩次重大發展機遇:

一為抓住了鄉鎮企業發展的機遇.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短缺,企業生產什么就能賣什么.在其他地方還在等待觀望中,蘇州人率先抓住這一商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形成村村辦廠,戶戶冒煙的景象.

二為抓住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機遇.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蘇州人敏銳地洞察到這是發展蘇州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提出"拿到指標,批文是硬道理",派出專人到省上,中央要指標,拿批文,不拿到批文誓死不歸;到1993年全市創建了5個國家級開發區,10個省級開發區,為蘇州利用外資,吸引民間資金創造了舞臺.蘇州人以園區為載體,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切實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和利用了外資,鼓勵企業增加出口,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使蘇州的經濟迅速融入世界經濟中,快速提高了蘇州經濟質量.2004年全年涉外稅收208億元,占蘇州稅收42.3%.

二是堅持以發展經濟為目的,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蘇州人思想解放,敢想敢做敢闖,走在了全國前列.蘇州太倉市璜涇鎮北靠長江,交通閉塞,處于蘇州經濟落后發展區,無條件吸引外來投資者.為了促進璜涇鎮經濟發展,他們提出"三不靠"一不靠老外,二不靠外來投資,三不靠國家扶持,走一條自己的路.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了"雙帶"活動,要求各級黨組織與黨員,干部簽訂合同,規定45歲以下的黨員,干部必須自己辦企業,否則退出領導干部崗位;提出黨員干部要"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干","不能帶領導群眾致富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自己不能富的干部也不是好干部",要以黨員干部為主體發展民營經濟.通過黨員干部帶頭辦企業帶動了全鎮了民營經濟發展,如今璜涇鎮已成為中國化纖加彈第一鎮,占全國市場18%.2004年璜涇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2.2萬元.

三是栽好梧桐,引來鳳凰

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用一流的管理服務,吸引外來投資者,推動了經濟發展.蘇州工業開發園區多,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產業規劃布局科學.園區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主導產業,尤其是IT產業占蘇州產業60%的份額,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全世界的1/3.新加坡工業園區傍湖而建,占地70余平方公里,綠化率達到42%,吸引了9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經過十余年的運作,湖水依然清澈,環境怡人.

四是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

營造優良投資環境是政府的主要職能,通過軟硬環境的不斷提升和整合,讓環境產生倍增效應,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資金的聚集.環境代表著形象,體現著實力,始終把環境建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來抓,蘇州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要將營造環境從"物"提升到"人"的層面,創造引得來,留得住,有奔頭的投資環境,建立"親商,安商,富商"的意識,讓投資者無顧慮來投資,有心情來發展.

五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

緊緊圍繞發展經濟,富裕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蘇州人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把小城鎮建設作為發展農村非農經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拉動農村消費,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載體.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增加農民收入,跳出農業調整農業,農村發展農村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財政出資,農村老年每月發放80元養老補助金,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對中青年農民政府鼓勵參加養老保險,給予40-60%的補貼.2004年蘇州張家港市農民參保率達到95.5%,使農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改變了千百年來"養兒防老"的農村養老體制,促進了城鄉和諧發展.

通過8天的學習考察,讓我感到不虛此行,增長了見識,開拓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學習蘇州,就是要學他們的精神,思路,膽略.在差距面前我們不應妄自菲薄,喪失斗志,差距就是潛力,壓力就是動力.作為青年干部,我們要增強信心,建設好自己的家園――青白江.

1,要大膽解放思想,轉變思維方式.

實踐證明"思想大解放,經濟大發展".要實現我區經濟跨越式大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思維方式,增強憂患,危機意識,敢于創造性執行上級政策,敢為"天下之先",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要有所為,才有所發展,要敏銳地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用先進的理念,創造一流的業績,推動青白江經濟飛速發展.

2,高標準,大手筆建設我區工業集中發展區.

我區工業集中發展區,還處于起步階段,必須對其進行高標準,大手筆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始終把園區建設作為吸收外來投資,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的載體,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其投資"洼地"的作用;讓有實力,有魅力的企業來此安家落戶,提升青白江區經濟質量.加強選資力度,選配適合我區經濟發展的企業,帶動和輻射全區經濟發展.

3,優化我區投資軟環境.

進一步加大力度,將優化投資軟環境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公布招商引資政策,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千方百計吸引和利用社會資本和外資.

針對我區經濟發展現狀提出幾點建議:

1,加快成青快速線建設,打通我區至蜀龍路通道,多道路全方位對接成都,主動接受大都市的輻射,將城市的人,財,物吸引到我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讓更多人愿意我區安居,投資興業.

2,做好生態區規劃,加快實施,消除人們對我區固有的認識,讓"工業化并不等于破壞污染生態環境"這一理念,在我區得到全新應證,建立青白江人信心,恢復青白江人自信.

3,引水入城.清城河的建設美化了新河片城市環境,帶動了兩岸高檔房地產的發展,提升了整個青白江建設檔次.建議在規劃新城區內高標準建設一條生態型人工河流,為鋼城青白江增添幾分嫵媚.

4,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力爭引進一所大學,拉動青白江的消費,提升我區文化品味.

突出比較優勢,圍繞產業鏈招商

外經局溫曉紅

通過此次考察學習,感受頗深,震動很大,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看到了差距,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堅定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園區建設步伐的信心和決心.通過我們走出去的學習考察,不僅聽到而且目睹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先進的大手筆招商引資,城市化建設的經驗,一片片開發區建設.作為自己也是做招商引資工作的區外經貿局的工作人員深深地感到:要發展首先就要大膽解放思想,沖破一切計劃經濟觀念束縛,要樹立敢于負責,敢于創新,敢于爭先的雄心壯志.把抓經濟發展作為地方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工業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線,把抓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作為發展工業的基礎.結合本地區特點和實際,敢于大膽創新,堅持高規劃,實施大手筆,上規模,建設上檔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的一片片宏大的工業園區,真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一,所參觀考察工業園區的突出特點

此次參觀考察日程安排緊湊,但大家深感時間太短,要學習的太多.雖然聽取了各地領導向我們作深動的介紹,但大家還意猶未盡,希望能多接受他們先進的觀念和理念,多接受"洗腦".好將東部地區先進的理念帶回去,指導自己的工作.

第一,規劃起點高,超前意識強.所參觀考察地都有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因臨近長江,即采取沿江開發,如太倉市以"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發展思路和定位.并鼓勵黨員干部帶頭發展民營經濟,提出:不靠老外投資靠老鄉;不靠外地人投資靠本地人;不靠國家投資靠黨員干部和老百姓.立足自己,走自己的路.并且定下了四個三的目標:領導干部在三年內要有自己的企業或股份;50歲以上的黨員干部自己在企業的股份要平均達到30萬元;黨政領導干部三年內要有自己的小汽車;農民人均年收入要達到3千美金.所以太倉市由于立足自己,與其它城市錯位發展,開創了一條適合自己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從而創出了四高:一是向國家上繳的稅收高;二是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快和利潤高;三是企業的利潤高;四是老百姓的收入高.同時出現了三個推動:一是推動了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二是推動了社會事業的發展;三是推動了黨員干部作用的全面發揮.

第二,投資力度大,基礎設施完備.如江蘇省的有2500年歷史的東方水城蘇州市擁有四大名片:一是歷史文化名城;二是風景旅游城市;三是江南古鎮,是全國重要的絲綢基地和淡水魚基地;四是歷史上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整個蘇州市辦了五個國家級開發區,在工業園區建設上致力于大投入,大開發,大發展,力求以完備的基礎設施,優美的投資環境吸引各方客商前來投資發展.全市經濟發展區發揮的五大作用是1,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2,對外開放的窗口;3,科技進步的基地;4,新體制,新機制的試范區;5,開發區是推進城市化的重要載體.蘇州經濟發展快的主要原因有四個:1,政治原因,改革解放了生產力,改革開放27年來把潛在的生產力解放出來;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發達,交通是地方發展的先決條件,由于地理位置優勢,水,陸,空都發達,有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自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曾是世界十大城市,45%左右的鋼材,水泥,木材等都靠水運,而且陸地距國際大都市―上海市僅一個小時,杭州市僅需80分鐘,無錫市僅需30分鐘的車程,各種生產要素流動快,而且農村處在大中城市包圍之中,接受各種城市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快;3,文化原因,蘇州文化:不是海洋文化―開放;也不是內陸文化―保守;而是蘇州獨特的水文化:勤勞,精細,包容(海納百川),靈活(機智).

第三,緊抓機遇,成效顯著.早在92年4月蘇州市委,政府就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契機,對蘇州的發展戰略做了調整,率全國之先提出在全蘇州市縣兩級都要辦開發區,并做好攻堅的準備,提出"辦開發區拿到批件就是硬道理,"通過各級齊心協力16個開發區除新加坡工業園區是94年拿到的批文而外,全部在92年這年拿到批文,從而為蘇州贏得了十幾年的主動.4,人和原因,全市從上到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未動搖,實實在在,兢兢業業的搞開發區建設.并要求各級部門領導懂得本地經濟的運行現狀,做到心中有數;懂得經濟的優勢,劣勢,做到心中有底;懂得經濟的發展思路,做到心中有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開展工作.也正因為如此,才使蘇州不斷出現國內首創,全國第一等新舉措,成為發展的領跑者.

二,啟示和建議

通過外出學習考察,深深體會到,工業園區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栽體,其發展的速度,膨脹的規模決定著一個地方經濟的總體實力,也是一個地方經濟繁榮與否的重要標志.

回顧我區近年來的招商引資工作,我區作為成都市的老工業區,要構建成都工業高地,真正實現跨越發展,困難就在招商引資,希望也在招商引資.雖然由于領導重視,措施得力,通過宣傳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我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廣大群眾普遍樹立起了"人人都是招商引資主體,處處都是招商引資環境,事事都關招商引資大局"的觀念,營造出了尊商,親商,富商,重商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但由于我區工業園區建設滯后,對我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影響很大.經常是我們千方百計努力把投資商邀請到青白江來考察,而投資商考察工業區看到我們的投資硬環境就直搖頭,青白江缺乏的是看點,亮點.來了很多也走了很多,(特別是立邦漆公司,是我區第一個得到信息,上門拜訪并邀請來考察的,雖經過長期跟蹤聯系,但最終因為其選擇了在國家級開發區的龍泉驛區境內辦廠)究其原因是我區投資軟硬環境亟待改善,正如孫書記在會上提出的應將"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青白江發展的生命線來抓".

(一),緊抓機遇,借項目年東風,始終將開拓創新貫穿于工業發展的全過程,全區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敢于沖破一切束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勤于實踐.昆山市招商引資的密決: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關系就是資源"的理念,強調文化的融合,著力于招商引資的長期性與后發優勢;二要有一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和"盯勁",提出了"外向強,一強百強;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優,一優百優"的口號,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帶頭招,機關干部一起招,人民群眾齊動員"的大招商格局.三是視野寬,他們關注的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跟蹤的是世界最前沿的發展動向,瞄準的是國際一流的水準,而且始終把自己置身于全球發展的大潮中,以此來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而我們作為西部老工業區,應以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為契機,深入調查,研究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特點,找準與我區合作的結合點,我區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業經濟特色,具備了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的比較優勢.因此,從我區的產業基礎和潛力來看,完全具有承接東部地區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制造等方面產業轉移的條件和能力.我們應以工業園區為招商平臺,明確以化工,冶金,建材為主攻方向,以產業鏈招商為依托,瞄準幾大支柱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實施以企招商,實現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的形成.還要梳理出各產業的優勢企業,摸清企業的投資意向,深入重點城市,有針對性地拜訪與我區產業發展相符合的龍頭企業及配套企業群,積極搭建平臺,尋找合作商機.

(二),應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項目承載能力.我區自1960年建區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業經濟特色,具備了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的比較優勢.為加快我區構建成都工業高地進程,我區將原有的工業園區進行整合,重新進行了布局調整,形成"青白江工業集中發展區".根據成都市對我區工業重點發展冶金,化工,建材三大行業發展的定位,我區又將發展區相對獨立地劃分為冶金,化工,建材三大板塊:以攀成鋼為中心向南輻射重點發展冶金;以川化集團為中心向東輻射重點發展化工;以臺玻,巨石為中心重點發展建材.并依托大彎火車站和成都集裝箱集散地建成都重要的物流基地.

(三),要圍繞產業編織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招商引資.要實現我區工業發展的規劃和發展目標,承載構建成都工業高地的重任,產業的支撐及重大產業化項目的聚集成為了我區招商引資的必然選擇.我們應瞄準帶動性強,產業鏈長的優勢重點企業,深入研究企業的產業鏈及供貨商,客戶,合作伙伴的投資動向,依托我區產業優勢,發展循環經濟.以工業園區為招商平臺,注重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的形成,著重發展化工,冶金,建材,物流等支柱產業.如:目前已實施的亞鑫礦渣水泥項目即利用攀成鋼公司的礦渣;米高化肥硝酸鉀項目即利用川化的硝氨;目前在談的科勒潔具項目即需要巨石集團的玻璃纖維;攀成伊紅石油鋼管項目即是對攀成鋼公司無縫鋼管的深加工.通過產業鏈的連接,在各個企業間形成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大循環圈.通過重大產業化項目入駐,由此帶動一大批"下游"企業紛紛搶灘,一個個"唇齒相依"的產業鏈逐步形成.

(四),加強聯絡,實施以企招商.積極發揮企業招商的主體作用,實施以企招商.通過攀成鋼,我們引進了亞鑫礦渣水泥項目;通過虹波股份公司,我們與廈門鎢業將進行新項目投資的會談;通過三洲核能公司,我們將引入奧地利安德里茨公司建不銹鋼鑄造廠;通過臺玻公司,我們建引進一批玻璃深加工企業.這樣以現有區內企業為載體,實施以企招商,達到招商引資四兩撥千斤,事半功倍的奇效.

(五),充分利用省,市駐外辦事處的招商引資的"窗口"和"橋梁"作用,努力構建青白江區在北京地區,長三角地區,泛珠三角地區招商引資的平臺.努力攝取我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需要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的相關資源.確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工作思路.既突出區位優勢,做到與其它區,市,縣的錯位發展,如針對錦江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高新區打造高科技產業園,金堂縣著重建設食品基地,房地產等,確定自己的定位:即化工,冶金,建材,機械,物流為主的工業基地,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依靠辦事處,與當地商會,協會,企業進行深入地接觸,特別是成都籍在外地經商辦企業的企業老總加強聯絡,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難,及時為他們想辦法,建立起好的人脈網絡.密切我區與駐川的浙江商會,福建商會,昆山臺商協會,廣州臺商協會等的聯系,依托商會溝通和爭取招商引資項目;還要充分發揮臺玻,巨石的示范效應,加大對臺資,浙江企業的招商力度,逐步建立在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灣以及昆山,桐鄉,東莞等經濟圈重點城市招商引資工作平臺.以西部大開發政策背景,向企業介紹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在四川,四川的重點在成都,成都的重點在青白江.面對企業的戰略性調整,結合考慮企業的整體戰略和資源分布情況,"投其所好,有的放矢",以幫助企業做大做強為出發點,強調搶占西部制高點必須要走內地擴張之路.設立招商聯絡處,就是要為企業搭建一個這樣的平臺,用內地優勢吸引其到內地,到青白江發展.創造一種"雙贏,多贏"的態勢,從而提高我區競爭優勢,積極推動我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六),積極實施四大戰略:1,科教興區戰略;2,經濟國際化戰略;3,可持續發展戰略;4,城市化戰略;

(七),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新思路:1,高度重視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原則(空間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區域性規劃,農田保護規劃等);2,定位.堅持用自己的優勢來定位(現代冶金制造基地,機械制造基地,建材基地,現代化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等);3,加快調整.(產業布局調整,經濟類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4,加強環境建設,努力營造好全方位多角度的環境.因為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就是生產力:一是努力營造好公開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重點是誠信的環境);二是信息化環境(優越的交通,通信環境);三是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四是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以實現"生態立區,工業強區,建設北部新城,構筑成都生態工業高地"的奮斗目標.

關于解決城中村和鄉鎮中小企業發展相關問題的

建議方案

紅陽街道辦事處曾青松

經過這次異地考察,在學習別人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區的現實情況和本人在基層的多年工作實際,現就如何解決我區城中村和鄉鎮中小企業發展受到城市規劃限制,引發的諸多矛盾提出如下建議方案.

一,如何破解城中村與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

按照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要求,現在,相當部份的農村與社區進行了資源整合.形成了新形勢下的新型社區.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我個人認為,這種新形勢下的社區整合,實際上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問題.現存在兩個較為突出的矛盾.其一,城市規劃建設束縛了城中村經濟的發展:從我現在工作的紅陽街辦玉帶村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玉帶村是一個擁有較大集體固定資產的村,全村土地總面積約900畝.1200余人農業人口(耕地640畝,人均耕地占有量0.53畝).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早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全村人就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現在由于城市建設規劃,在玉帶村境內規劃了綠化隔離帶占用玉帶村1,5,7,8組土地面積約400畝.而全年每畝的租金為800元/畝,人均每人每年只有260元,日均收益僅0.7元.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收入還在發生相應的降低,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專門的技能,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月均收入不足300元,目前不少的農村家庭的生活都面臨困難.

由于城市規劃建設,沒有從根本上實現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由于受城市規劃的限制,村民不能改造現有的居住條件,玉帶村的村民住的仍然是自然形成的農家院落,吃的仍然是沒有通過凈化的地下水,米菜仍然是不能自給自足,進出的通道仍然是鄉間小道.雖然整合后形成了新型的玉帶社區,但村民就其生活習慣和基礎設施條件而言,仍然是典型的小農生活.

結合玉帶村的現實情況,我認為要妥善解決規劃區內城中村與城市建設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兩個途徑.

途徑一:結合新居工程,整合城中村現有的土地資源.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就我街道玉帶村而言,將其自然院落和綠化隔離帶的全部土地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劃分為居住區和開發區.(1)開發區集餐飲,娛樂,文化,商住于一體,建議采用集體土地著價入股,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實施,其收益可分為三個部份.政府,村集體,個人,實現國家,集體,個人都有長期穩定的收益.開發區選址建議在沿綠化隔離帶兩則和即將形成的文體廣場沿線.利用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建成一條青白江老城區的餐飲,娛樂,文化長廊.同時由于采取集體土地入股的方式,可獲取農村剩余勞動力在開發區就業資格.從而盡可能增加農民的收入.(2)居住區建議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采用川西民居風格模式,統一由政府配套基礎設施,由村民承擔其建設的部份費用,從而達到統一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從生活方式和意識習慣上逐步由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

途徑二:將城中村居民按現行拆遷安置政策,統一進行異地安置.將城中村現有的土地,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采用公司化運作模式,將城中村現余土地整合,統一進行開發,政府收益.

二,如何破解鄉鎮中小企業與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

回首我區近年的經濟發展,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規劃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成績喜人,工業園區初具規模,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由于近年來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強,大項目大投資不斷落戶青白江,極大的提高了地方的經濟實力,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在政策上忽視了對本地鄉鎮,中小民營企業的扶持.首先,從我區的工業園區規劃而言,其定位就沒有考慮到本地的一些中小企業.例如在我工作所在的紅陽片區,除永紅村外,基本上都規劃為商貿居住區.現轄區范圍內的大部份本土中小企業都面臨被拆遷.而這些企業,極少一部份擁有國有土地,而相當一部份都是租賃的集體土地,由于投資額度和生產規模的限制,不能夠進入工業園區.而在園區外要繼續從事生產經營,又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只能解體.而這些企業由于規模小,生產方式粗放,對工人的從業素質要求較低,可以解決相當一部份的失地農民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壓力.所以如何保持和發展現有的鄉鎮中小企業的問題,就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結合我個人的工作實際和現行的規劃要求,建議規劃一片專門的中小企業工業園區,專門用于解決這類受資金和規模限制不能進入現工業園區的企業的發展問題.建議方案一:(1)建議采用公司化運作模式,由公司先期投入,在園區內企業的稅利中分批收回并受益.(2)選址建議在永紅村境內,理由有三:其一永紅村緊鄰華明公司,攀成鋼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村民生產生活受到這些企業的工業污染,其粉塵,噪音,振動經相關部門鑒定,均超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村民集體上訪連續不斷,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因素.其二轄區內的中小企業大多依托華明,攀成鋼等國有大型企業建立,在永紅村內擁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其三永紅村緊臨新都區龍虎鎮,有利于將龍虎工業園區的資源優勢變為我區的資源.(3)按現行的拆遷安置政策,將永紅村現有的村民進行異地安置,將全部土地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建成中小企業工業園區.建議方案二:按新村工程土地整理模式,將永紅村現有村民集體外遷,異地安置.園區的土地由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其收益按比例由政府,村集體,個人受益.

以上是我個人參加區第十期青干班學習考察的體會,以及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談了一點青白江區的現狀和建議,有不成熟,不妥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蘇州考察總結

城廂鎮衛生院康輝

蘇州過去在我眼中僅僅是一個地肥水美的水鄉,園林風景秀麗,才子佳人眾多的地方.這次有幸作為第十期青干班的一員,到蘇州培訓考察8天,開擴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有了幾點感受,吸取了一點經驗,有了幾個問題,總的來說是不虛此行.

結合蘇州的考察,我認為蘇州的各級干部在蘇州的經濟騰飛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對他們的認識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膽識,有敢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蘇州我相信給大家印象最深的還是第一堂課,應該說給大家都是一種震撼,讓大家從無頭緒的思維中一下就安靜下來.王文其主任給我們講的是蘇州太倉市磺涇鎮的民營經濟發展.磺涇鎮2001年僅300萬的生產總值(經濟基礎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鎮僅一條通向外面的公路,多次招商引資失敗,這樣的條件下,磺涇鎮的領導干部開始帶領大家發展民營經濟,提出黨員干部帶頭辦企業,50歲以下的黨員干部必須有自己的企業,首先要自己富,然后帶領群眾致富.就這樣磺涇鎮的民營企業迅速發展起來,2004年全年總產值20多億,全年上稅1.8億元.在磺涇鎮的發展過程中,眾多新聞媒體部先后做了報道;包括《人民日報》,也驚動了中央,應該說當時整個蘇州到磺涇鎮這條線的各級干部都存在著巨大壓力,最終磺涇鎮的發展成績說明了一切.王主任有兩句話值得我們回味:①上面的精神同自己的情況結合起來,只要目標一樣.②實踐已經突破了理論還未跟上.這也看出磺涇鎮的干部不僅有膽,還有識.總書記近期指出:我們的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就此11月24日的《南方周末》有篇評論:"攻堅―推動改革涉過深水區",談到在此關鍵時期唯有以大勇氣,大智慧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要當斷則斷,敢于必要時壯士斷腕,決不反受其亂.磺涇鎮的事例正如孟主任所講,反應出蘇州干部身上的時代精神.

第二:思維活躍,觀念轉變快,有激情,對政策的解讀能力強,有創新能力.思想是行動的指揮棒,紅塔集團有句理念:"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僅僅這句話就能感受到這個集團公司職工的自信,決心,干勁,素質,奮斗精神.而這句話用在蘇州各級干部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在蘇州,我們聽孟主任給我們講了當年建開發區的事,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蘇州馬上提出了大開放,大開發的戰略,市委對下面各級領導提出了到北京拿到批文才是硬道理的精神,從而在1992年蘇州就辦了五個國家級開發區,并贏得了十幾年的收益.蘇州農村干部學院也是在面臨解體的情況下,轉變觀念,大膽創新,由一個地級市的農村干部學院,走向全國,成為全國各地干部的培訓基地.百強縣第一名昆山市工業管委會副主任,黃主任對昆山市1984―2000年經濟騰飛的原因做了兩句總結:①醒得早,搶了機遇.②成功在于理論觀念的突破;并指出各級政府制度創新的問題,才是影響發展的主要問題,需改革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上層建筑中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王文其主任也說過,上面的精神同自己的情況結合起來,只要目標一樣.一件件成功的典范,一句句充滿實戰經驗,充滿激情,充滿挑戰的語句,給我們展現了不斷學習,努力創新,富有思想,有活力,有實干的干部群體.

第三:蘇州各級干部的基本功扎實.到了蘇州聽了幾堂課,幾位老師(也就是幾位干部)有四個共同點:1,講話全部用普通話.2,全部不用講稿.3,思路清晰.4,講課內容詳實.而且基本上都是實戰與理論相結合的經驗總結,印象特別深.我認為這些都是做為一名干部應該具備的基本功,而他們的基本功顯得特別扎實.一個地方有一群這樣的干部,那這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就有了必然因素.

但這些認識又讓我產生幾個問題:

1,為什么他們的干部就有那么大的膽子,就敢突破制度,理論的瓶頸,并創造了值得總結的經驗

2,難道他們就不怕丟官帽嗎

3,促使他們這樣干的動力和壓力是什么

4,為什么他們就屢屢能在政策變化的時候抓住機遇呢

5,為什么他們的干部身上就能體現出那種對工作的激情(主動性,創造性)

6,那影響我們青年干部的激情是哪些因素呢

7,是環境造就了他們,還是他們創造了環境

8,他們的種種做法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嗎

9,這難道真的就是內地和蘇州文化的差別嗎

我相信答案是多方面的,因為時間短,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就帶回了青白江,希望在同學,老師,同事,領導那兒得到答案,并從中吸取經驗,并結合我們的具體情況,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我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這才是區委,組織部安排我們青干班去考察學習的目的.

這次學習對他們宣傳工作印象也特別深,從一下飛機到上車就接受他們對蘇州的宣傳,到學校,實地考察,都在接受他們對蘇州的宣傳,而且很詳細,很具體,而且各個地方都有他們的宣傳手冊.這時我明白了做宣傳的人他們的資料都來源于這些小冊子,因此我想我們為什么不也多做點手冊呢1,可以詳細地介紹我們青白江的發展概況;2,風土人情;3,發展規劃;4,企業介紹;而且對各單位人員要求都必須掌握,而且今后的青白江動態,也可以以手冊的形式發放,這樣也可以彌補青白江報刊停版的不足,這樣青白江就會人人都成為一張名片,大家都來宣傳和關心青白江,讓大家對青白江發展充滿希望和信心.

赴蘇州,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報告

紅陽街道辦事處王學芬

11月22日至30日,區第10期青年干部培訓班赴蘇州,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先后到蘇州工業園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江陰市海瀾集團,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等地進行了學習考察.各地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異軍突起,集群經濟以及較高的城市發展水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異地學習培訓,使我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啟發了思路,收獲非常大.

一,主要體會和基本經驗

這次學習考察的城市,都是經濟實力強,管理水平高的城市.所到地方的黨委,政府各地都把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作為爭創區位新的優勢,增強地區經濟實力,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來抓,走出了一條高速,協調,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一)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

園區是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是吸引外資的主要載體,是對外開放的主要基地和窗口,最富有吸引力的招商載體.蘇州中新合作開發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浦東新區開發區,都十分重視園區建設,規劃早,定位準,投入力度大,是當地招商引資的主陣地.如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IT產業的重要基地,臺商投資密集區,歐美客商投資重鎮,開發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實施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區域環境.先后投入70多億元資金用于基礎設施,開發區視項目開發為生命線,昆山開發區先后創辦了出口加工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國際商務區,作為招商引資的新載體.來開發區投資合作的有36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引進項目呈規模大,獨資多,層次高,技術新的特點.進區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050萬美元,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270個,高新技術項目占總數的40%.世界500強有18家在開發區興辦項目.

(二)民營經濟有特色

在民營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的璜涇鎮,堅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帶動廣大群眾共同富裕的突破口.璜涇鎮主要實行"經濟社會,高位運行",采取以黨員干部"帶頭創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帶"和"全民創業,實體創業,科技創業"的"三創"機制,提高"三靠三不靠"(即:不靠老外,靠老鄉;不靠外地人,靠本地人;不靠國家投資,靠黨員干部投資).目前,璜涇村民營資本超30億元,50%的農戶成了股東老板,年銷售千萬以上規模企業達150家.化纖加彈是璜涇鎮主導產業.

(三)注重教育,文化氛圍濃厚

"經濟是形,文化是神".蘇州經濟發展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底子厚.并以"水文化"體現蘇州文化特點.2004年全市初中升高中率達到96.4%,普通高中畢業錄取率達91%,18―22周歲上大學率達50%.璜涇鎮在發展中明確提出:"今天發展靠投入,明天發展靠技術,后天發展靠教育"的教育理念,并要求領導干部重新學習以此來提高領導水平,要求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講話,學會寫字,學會走路,學會洗身).江陰市海瀾集團在發展實業,做好產業的同時,積極致力于企業文化建設,形成了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其內涵涉及思想政治,管理,品牌,人文和建筑等方面,海瀾集團被譽為中國最具文化魅力的企業之一.

(四)觀念超前,思維創新

我們考察學習的城市之所以發展快的最主要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當地黨委,政府領導層超前的思維和敢于人先的魄力.比如蘇州市委市政府切實抓住了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這一影響力深遠的機遇,在當時就向中央審批了今后20年的土地用地指標,用于開發區的建設.并善于審時度勢,提出了在宏觀環境有利時,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宏觀環境緊張時迎難而上克服困難,確保發展增長,以贏得今后幾年的發展機遇.再如璜涇鎮黨委政府在發展民營經濟中提出"聽話要聽黨的話,講話要講自己的話;走路方向跟黨走,走路要走自己的路."由于認識的提前和創新的思維,使當地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五)重視城市形象打造,服務意識強

考察學習的各個城市,都注重從軟硬兩方面提升城市形象.在改善硬環境方面,張家港圍繞"工作在現代化的園區,生活在花園式的城區"的目標,不斷優化人居環境,圍繞建設最適宜人居,創業,發展的現代化港城,突出以人為本,實現全市公路總長度達到1244公里,公路密度1.7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42.2%.在軟環境方面,昆山強調規范服務,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務機構,成立了外資企業服務中心,開通了陸路口岸通關點,構筑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璜涇鎮致力著力打造"商務成本盆地,政府服務高地,外商投資福地",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軟環境,竭力推行"一切為了企業,為了企業的一切"的服務宗旨,努力構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商務平臺.

二,對我區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加快我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園區建設力度,重點發展壯大骨干和民營企業

1,抓好園區載體建設.工業集中開發區建設要突出載體招商,本著擴大規模,調整結構,完善功能,優化環境,增強吸引力,輻射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學習和借鑒外地特色工業園區的先進管理模式和經驗,打造新型工業園區和綠色居住環境.除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道路,雨污水管)要加大力度外,還應加大環境的綠化,美化,亮化,增強園區的集聚功能,孵化功能和輻射功能,建成具有獨特優勢的工業園,使之成為引領青白江區經濟新發展的排頭兵.

2,大力招商引資.立足我區實際,緊緊依托轄區大中型企業,確定招商引資的具體項目,"以企招商";提高招商項目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進企業,建立起循環經濟產業鏈;建立與重點招商對象的密切聯系,多渠道獲取招商引資的信息和門路,重視招商引資的高效性和延續性;引導現有優勢企業進行高位"嫁接","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同時,努力搭建政企服務平臺,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3,大力發展民營企業.鼓勵以多種形式創辦民營企業,采取最低稅收政策.理順產權關系,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不斷壯大民營科技企業隊伍,提高民營企業負責人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如舉辦民營企業家培訓班,區工商聯開展民營企業經驗交流等活動.目前,我區的民營企業同外地相比,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科技技術含量不高,應鼓勵和促進民營科技企業進行"二次創業",朝高新化,規模化,集團化的方向邁進

(二)城市規劃大手筆,提升城市形象

青白江作為北部新城,在規劃中需要大手筆投入,以構建成都生態工業高地為目標,注重規劃的前瞻性,聘請國內外專家為我區量身打造,把新城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有機結合.注重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修建高檔的休閑娛樂場所,打造出有青白江特色的"城市名片".同時,建立一個強調多樣性的文化氛圍,提倡信息共享,注重學習和交流,合作和團隊精神,鼓勵參與,寬容失敗,獎勵成功等的文化環境.

(三)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服務體系

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大力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力倡導"政府有限,服務無限",提高服務效率,建立新型政企關系.從根本上改變機關干部的工作作風,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對立"以民為本"的服務理念,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生力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等配套改革,為我區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提供體制保障.

(四)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干部駕馭工作的能力

這次考察學習,使我們學習到了外地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對提高我們的工作水平,創新我們的思維方式,激發我們的工作潛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建議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學習型,研究型,開拓型,創造型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采取"走出去"學習的方式,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不斷提高干部的素質和接受現代管理理念.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班,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干部駕馭工作的能力.

三,對鄉鎮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征地拆遷工作

近年來,征地拆遷工作由于政策,賠付標準,審批手續的繁復,拆遷安置不能及時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征地拆遷工作面臨的困難比較大.

建議:征地拆遷工作在執行政策上,適當考慮前后政策的銜接性;在進行住房安置時能否適當調整相應政策,對安置房修建的時間和質量進行嚴格把關;能否簡化審批程序,保證按協議時間兌付,維護誠信政府形象.

(二)信訪工作

目前,引起信訪工作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近年來征地拆遷政策及社保政策變化快,使村民在對政策的理解上意見較大,以致出現一直纏訪的現象;二是環境污染問題導致群訪,纏訪比較突出,如我街道永紅村,同井村部分村民對攀成鋼所產生的噪聲,粉塵,污染反映比較突出;三是失地農民就業難度大,失去生活來源,易引發群體性上訪;四是失地農民安置房方面的問題.

建議:第一在接待上訪群眾時,對于纏訪戶應統一解釋口徑,避免引起歧意;第二對待要求過高的上訪戶,建立相應的制約機制;第三對失地農民增加就業渠道.能有效解決失地農村勞動力就業,以有效緩解目前的上訪壓力.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

隨著我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不斷深入,失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也相應增加,就業形式十分嚴峻,給社會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目前,紅陽街道共有失地農民1800余人,通過采取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崗前培訓等方式,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11期,培訓1025人次,解決了部分人員就業,目前還有600余人未就業.從組織情況和培訓效果來看,一方面組織工作難度大(主要是村民的認識和文化基礎較差,主動接受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就業情況不好(主要原因是村民覺得報酬太低,不愿意去);第三方面是企業對村民要求太高,多數村民達不到要求.

建議:一是做好村民的思想動員工作,增強村民主動接受培訓的意識;二是了解分析市場需求和村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有針對性的組織村民分層次的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三是主動聯系企業爭取用工崗位,對村民進行專項技術培訓,合格的進企業就業;四是做好全程服務工作,掌握村民就業動態,解決全心全意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青白江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區農牧局袁學全

(一),蘇州市經濟高速增長及協調發展的經驗

1,蘇州人獨特的文化內涵,像水一樣靈活地思考問題,認真領會并及時貫徹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經濟環境緊緊抓住了改革開放帶來的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實現了蘇州經濟跨越式的發展

(1),蘇州市從上到下統一了認識,形成合力,不管東西南北風,始終堅持咬住經濟發展不放松.各級黨政干部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方位為經濟建設,運行服好務.明確政府的職能就是要整頓市場秩序,維護市場運行.具體就是第一要求每個干部要懂得本地經濟的運行情況,平均每半個月就要開一次全市經濟發展分析會.第二要求每個干部要懂得本地經濟的優勢和劣勢.第三要求每個干部要懂得本地經濟的發展思路.

(2),加快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多種形式的改革,全面發展多成份,多層次,多形式經濟,走面向市場組織生產的道路.

(3),逐步把鄉鎮工業培養成全市經濟的生力軍,農村經濟的支柱.這樣就跳出了農業,支持了農業,繁榮,安定,致富了農村,改造了農民.

2,蘇州市轄區內各個縣級市各有特色的發展區域經濟,有力地確保全市經濟增長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1),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區主要借鑒新加坡多年來建設管理國家的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一是規劃和建設現代化城鎮并為之招商;二是按照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管理城鎮的經濟和社會;三是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2),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抓招商引資工作,是全國引進利用外資最為成功的地方之一,號稱"每走一千米,能見一臺企".他們的總結是:利用外資,發展民資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數字的差距,實際上是思想觀念的差距,是經濟發展后勁的差距,也是綜合實力的差距.最主要作法是更新觀念,把招商外資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建設了一支強有力的招商隊伍.在最近5年,他們先后分十多批選送500多名青年干部到上海外貿學院進行脫產培訓,專攻英語會話和招商技能.每年選派50名青年干部到新加坡,美國進行培訓.

(3),張家港市大力弘揚了"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精神,做到了三個優化:一是不斷優化總體規劃,圍繞"一城四片區"的城市發展目標,對市,鎮,村三級實施統一規劃,統籌協調人口,產業,基礎設施和資源的關系,不斷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城市的內涵;二是不斷優化人居環境,圍繞建設最適宜人居,創業,發展的現代化港城,突出以人為本,努力實現"工作在現代化的園區,生活在花園式的城市"的目標.城市森林覆蓋率達42.2%,成為全國首家衛生鎮創建滿堂紅的縣市;三是不斷優化人口素質,全市戶籍人口已連續9年實現零自然增長,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內.實現了老百姓收入和對國家的貢獻兩個較大的增長: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930元,上繳國家各類稅收168億元,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第一.

(4),太倉市走的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子.主要作法是三不靠三靠:不靠老外靠老鄉投資;不靠外人靠本地人投資;不靠國家靠黨員干部投資,根除了"等,靠,要"的投資思想.明確政府是做環境的主題;企業是做市場的主題;黨員干部是做企業的主題;農民是做財富的主題.江蘇省委總結太倉市的經驗是"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3,蘇州的發展還得益于把科學技術當作第一生產力,把環境當作第二生產力

他們的總體認識是: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蘇州市在發展的同時加強了生態環境,人居生活環境,人文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三,對青白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

(一),在廣大黨員干部中樹立辨證學習的理念,深刻理會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實質

這次赴蘇州,上海學習考察,除了感受到沿海與西部巨大的經濟差距之外,我還折服于那里人們對政策的學習理解程度以及對中央文件精神的把握尺度.思想上的不發達造就了經濟上的大差距,不認真學習把握政策的內涵,就會錯失一次次發展的良機.因此,我認為青白江區的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辨證學習,充分理會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才能實現自我變革,真正成為推動青白江區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主力軍.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高標準,高起點,大手筆建設北部生態新城的發展思路

我們要學習和借鑒蘇州市的指導思想,發展定位,在規模化區域化發展工業經濟,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舉得的經驗.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指導下,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區之路,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規劃的作用,充分發揮和保證規劃的嚴肅性,原則性,指導性作用,以區府為中心,加快工業開發區域的建設,實現青白江區內,青白江區與鄰近區市縣的和諧協調發展,最終融入到成都市北部經濟帶的建設當中.

同時加大城鄉環境建設力度,營造對外開放的優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重點加快公路,供電,通訊,信息"四網"建設,增強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以爭創全國文明衛生城市為契機,在全區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開展"清潔家園,清潔街道,清潔村莊,清理河道"治理.加大社會軟環境的建設力度,強化規范性服務觀念,在推進政治文明中增強動力,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設中提升素質,實現青白江區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三),以統籌發展為導向,進一步協調城鄉之間關系

依靠城市化,土地整理帶動農村,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繼續抓好優質早熟梨,晚熟桃產業帶和毗河兩岸萬畝生態食用竹產業帶建設,擴大龍王,祥福蔬菜基地,城廂,姚渡食用菌基地,福洪優質杏基地規模.

二是在征用農民承包土地過程中,結合我區實際,進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試點.鼓勵農民以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避免征用農民承包土地一次性"買斷"存在的諸多弊端.

三是在招商引資中引進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對我區民營經濟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使"自主創業,促進就業,興辦物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確保城鄉居民普遍實現安居樂業.

(四),在全區上下形成一種學習制度,建設一個學習型的青白江區

進一步加強提高我區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加大對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使更多的青白江人能與時俱進,素質更高,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了解,關心青白江的發展,并積極投身到建設北部生態新城的潮流中去.

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

區農牧局秦繼健

11月22至30日,青白江區第十期青干班39人赴蘇州等地進行學習考察.這次蘇滬之行讓我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勢頭給我們至深的印象:一是工業園區起點高;二是招商引資里力度大;三是產業結構層次高;四是投資環境引力強;五是人才儲備力量足.從中得到"五大啟示":一是有眼力才有魄力.要具有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以開闊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二是有外力才有活力.要善于體制創新,挖掘優勢,借助外力來激活發展的細胞.三是有載力才有張力."沒有梧桐樹,就引不來金鳳凰".四是有引力才有實力.環境代表著形象,蘊涵著實力.要樹立"軟環境也是后勁"的觀念,確立"親商,安商,富商"的意識.五是有智力才有潛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素質高低決定著事業的成敗.要在建設中敢于突破,造就經濟發展的人才金字塔.

現結合考察學習體會,對我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從進一步解放思想和轉變思維方式入手,各項工作都要體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定要搶抓21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加快發展,以先進的經濟思想和經營理念推進新跨越,以大手筆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以"生態立區,工業強區"為指導,實現我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二)從推進改革開放入手,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強力推進對內對外開放.繼續深化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搞好體制創新工作.突出優勢,增強招商引資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全力引進一批具有帶動效應和市場潛力的企業和項目.抓住機遇,引導資金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鼓勵外商來青白江建立研發基地和生產制造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擴大對外貿易,逐步形成以貨物出口為主,技術,勞務,信息等商品兼容的出口結構.

(三)從努力改善發展環境入手,加強各種環境建設.1,要努力營造優越的基礎設施環境,大力實施經營城市戰略,搞好城市規劃,維護城市規劃權威,著力抓好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營造城市現代氣息,不斷提高品位和質量.以大彎,華嚴,大同,三鎮為重點,彌牟,城廂兩鎮建設為依托,不斷擴大城區規模,完善城市功能.以清泉鎮建設為重點,將其建成為輻射毗河以南鄉鎮的青白江經濟,文化,商貿副中心.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強小城鎮綜合服務功能,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城市化進程.提高水,電,氣,通信等公用產品的供給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大水利,農村電網改造,"微水治旱"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優惠的政策環境,使區內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3,優良的法制環境.4,優秀的人才技術環境,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培養,選拔,引進,使用人才的具體措施,創造集聚各類高素質人才的激勵機制,大力倡導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5,優美的人居環境,創建園林生態組合型城市,實現青白江的凈化,綠化,美化,亮化.要充分認識到環境也是生產力.

(四)從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入手,千方百計提高工業經濟整體實力.1,以市場為導向,協調和指導各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市場占有率,立足國內,走向世界;2,進一步支持企業的技術改造,搞好技術創新,同時搞好項目特別是大項目的儲備,篩選,論證及開發工作,在政策,項目,資金,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3,調整工業布局,以工業園區為依托,以川化,攀成鋼等工業企業為重點,做大做強大型工業企業;4,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形成工業企業群帶.把青白江建成成都化工,冶金,建材,輕紡,機械基地.

(五)從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入手,大力發展富民經濟,為經濟發展增加動力源.按照市場需求和城市規劃,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要進一步細化硬化措施,千方百計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做到政治上關心,法律上保護,政策上鼓勵,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使其成為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六)從狠抓項目工作入手,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投資拉動和導向作用.首先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入WTO的大好歷史機遇,乘勢而上,抓緊包裝儲備一批,加快實施一批,盡快建成投產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重大項目,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并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高級技術產業發展.第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城市及基礎設施項目.第三,繼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第四,加強房地產開發,商品流通等第三產業項目建設,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七)從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入手,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思考:

1,培植產業發展新優勢是建設新農村的經濟基礎.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產業支撐.發展富民優勢新產業,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新時期培植新優勢產業的范疇經過探索會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優勢農產品出口,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和勞務輸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優勢產業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2,培育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措施.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定要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準,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

3,發育新經濟組織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組建新經濟組織來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了使合作社能在經濟上逐漸自立,各級政府必須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為了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特別是在提高對農戶的貸款覆蓋面,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切實加大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小額金融的作用.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發育,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

4,以城帶鄉新機制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進一步調整城鄉關系,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城市帶動農村發展,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于全社會.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準入條件.

5,資源新配置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在取消農業稅以后,不要急于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后國家財政對農民支持的一項重要政策;切實增加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范疇;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加大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要在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對"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的增長幅度不低于財政總支出的增長幅度,并開辟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

6,塑造新風貌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未來新農村是陽光的,健康的,文明的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人與環境有一種互動的關系.長期以來,一些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直不盡如人意.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代,應該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全面啟動鄉鎮基層政權組織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要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堅持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

(八)從改革完善體制和機制入手,在加大責任的同時下放權力,強化鄉鎮領導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理順鄉鎮和部門關系,強化部門服務經濟服務鄉鎮的作用,大膽為鄉鎮松綁,使鄉鎮真正能夠承擔起作為一級政府應盡的職責,使鄉鎮敢闖敢冒,大膽探索各地經濟發展路子,充分發揮領導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主體的作用.

(九)從改革完善目標管理辦法入手,在全面考核的同時突出考核重點,發揮考核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調整目標考評辦法,指標要緊緊圍繞發展要務來設置,做到簡潔,科學,突出考核重點,少而精,管用,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使考核真正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

(十)從最大限度地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入手,突出"抓人"這個工作重點,提供加快發展的組織保證.

赴蘇州學習考察心得體會

區勞動局陳靜

經過短短八天緊張的學習考察,特別是對中新合作工業園區,張家港,昆山經濟開發區,江陰海瀾集團,華西村,上海大眾集團等地的實地考察,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們的思想觀念之新,之高;思路之前,之清;措施之硬,之全;工作之實,之真;發展之快,之大,這些在我們的內心產生了強大的震撼,也使我們深刻的反思自己:為什么我們同樣都把招商引資,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園區建設作為經濟工作重點,而我們經濟總量,規模實力,發展速度卻比他們低很多,透過這種表象的差距,從深層次上解析,我想主要是差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思想觀念上.首先是我們的機遇意識不如人家強.參觀考察的這些先進地區,上上下下都有一種強烈的機遇意識,他們能敏銳地察覺機遇,迅速地行動搶抓機遇,尤其是能千方百計地創造機遇.蘇州市人大副主任孟煥民為我們介紹,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他們立刻派人到北京爭取國務院批準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塊牌子,而且要求他們派去的人必須爭取到,可見他們的機遇意識多強,現在的蘇州已經有五個經濟開發區,為蘇州利用外資,培育經濟增長點,搞活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我們在認識機遇,搶抓機遇上,有時反應遲鈍,動作緩慢,使自己喪失了發展良機.其次是我們的風險意識不如人家強.這些地方只要是看準了的事情,就敢冒著風險干.風險回報成正比.正因為如此江陰市海瀾集團做成了國家級服裝集團,它從簡陋的小廠到歐陸風情的"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從30萬元的資產到今天成為最大的男裝生產基地,從18個人的作坊小廠到目前擁有萬余名員工的"中國企業500強",這一切發展變化是海瀾人"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追求卓越"企業精神體現,也是他們敢闖敢敢冒險干出來的.而我們在有些事情上,闖勁不足,穩重有余,總是"怕"字當頭,稍有一點不合常規就說三道四,遇到困難就退避三舍;一些企業上項目怕不保險,好項目貸款怕舉債,別人入股合作怕吃虧,怕這怕那,失去了機遇,貽誤了發展.這也是有些企業老是做不大,甚至萎縮的根本原因.

二,在運作辦法上.這些地方運作經濟的辦法活,手段巧,辦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條條大道通羅馬",善于獨辟蹊徑把事干成.從太倉市發展民營經濟的道路可以看出,他們要求黨員干部帶頭致富,要求黨員干部在企業都必須有自己的股份,而又不能違背有關規定成為企業的法人代表;他們為了追求發展速度,提出一個發展方針,二個發展規劃.一個方針是"不靠外國投資,靠老鄉投資;不靠外地投資,靠本地投資;不靠國家投資,靠黨員干部投資",這樣解決了資金,解決了項目,就發展了經濟.二個規劃是"為了發展經濟,建成零儲蓄鎮;為了推進城鎮建設,進行鎮的合并",要發展民營經濟就要靠工業,就有要項目,要有資金,所以他們動員干部帶頭拿出自己的存款,把自己的存款變化為自己的資金,投入工業經濟.而我們在運作手段上往往思維僵化,辦法單一,往往直線思維,不敢變通,不善變通,一棵樹上吊死,鑿死鉚子.

三,在發展環境上.所到的這些地方,上上下下創業發展的氛圍濃,人氣旺,親商富商的環境優,商氣旺.在軟環境建設上,人家已經把重點由糾風治亂轉向了規范服務,誠信服務,在一個新的層次上打造自己的環境品牌.蘇州市人大副主任孟煥民對我們說,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蘇州市正在逐漸建立"公開,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信環境,安全,合適的生活環境,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昆山市政研室主任給我們講,作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來說,深化環境理念,突破思想觀念,創新管理方式,完善服務方式,一方面是對環境理念的提升,一方面是對政府軟環境的改變.昆山技術經濟開發區去年財政收入85.8億元,引進40多個國家和地區1100多個項目,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說是"軟環境平臺"的效應.近年來,盡管我們的軟硬環境都有了很大改善,特別在政策環境,法治環境,服務環境上有了明顯進步,但這種進步是在強大的行政壓力下取得的,遠沒有達到自覺自愿的程度.況且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真正形成引商,留商,親商,富商的環境氛圍,需要我們下決心,用狠勁,持續不斷地整治優化.

四是人才培訓上.蘇州的大學畢業生比例是沿海經濟開放城市平均數的1.4倍.投資商不僅可以從當地招聘人才而且可以面向全國招聘最好的專業技術人才.他們以人才興業為主題,實施人才帶動戰略,大興改革創新之風,以加強學習為手段,大力提高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切實明確發展差距,強化開放意識,堅決破除傳統的思維定勢,在全市上下逐漸形成了開明開放,敢創敢干的濃厚氛圍,從而帶來了事業上的大發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海瀾集團的展廳我看到了這么一名話:"智慧甚于知識,人本重于資本",實施人本經營是海瀾集團發展的一大特色,他們采取"外聘"加"內培"的方式,注重加強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為海瀾集團構建中國毛紡業綠色"硅谷"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通過考察學習對照檢查,發現我們與他們的差距其實是人才的差距.總的來說,我們的干部思想尚趨保守,風險意識較強,不敢邁開步子創業,無過便是功的思想比較嚴重,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工作很難實現跨躍式發展.俗話說,國以才治,業以才興.縱觀蘇州市發展的各項舉措,歸納起來,其實都是圍繞"人"做文章."以人為本"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由此,我們應該實施"人才興業"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徹底拋棄閉門造車,坐井觀天,不思進取的思想,盡快從以往那些破舊的,不合時宜的思維中解脫出來.在全區上下營造一種比學趕超的發展氛圍,增進機遇意識,憂患意識,改革意識,開放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發展意識,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力爭以思想上的大解放,觀念上的大轉變,能力上的大提高,求得認識上的大統一,工作上的大突破,事業上的大發展.

五是在精神境界上.所到之處,我們看到人家從上到下都有一種永不滿足,爭強當先的進取姿態,親身感受到了人家那種高昂旺盛的圖強斗志,拼搏奮進的精神狀態.在蘇州,我聽到最多的就是張家港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他們突出在"爭先,創新,求實,富民"上下功夫,使之成為全市人民自覺行動和共同追求.通過努力張家港市榮獲首批國家衛生城市,首家全國保護模范城市等8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100多項省級榮譽稱號.張家港市去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6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85億元,發展到這種程度還告誡全市"驕兵必敗",需要冷靜思考,積極應對,創新思維,調整策略,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解決好自己存在的問題,他們把發展定位在同行業爭第一,在世界爭位次.而我們的企業做到上億元的規模,從上到下和企業自身就覺著相當不錯了.小進即喜,小成即滿,的確是影響我區跨越發展一大思想障礙.

通過學習考察,使我們不僅看到了差距也,差距就是潛力,就是我們趕超先進的突破口.看了受震動,聽著很激動,關鍵是付諸行動,我們應該快速行動,落實措施.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發展.參觀考察的這些地方在經濟發展上的領先,根本的是源于思想觀念的領先.思想觀念上落后一步,發展上就會落后十步.要奮力趕超,跨越發展,首要的是打開思想這個"開關",沖破觀念這個"瓶頸",解開制約發展的"死結".要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掀起一個解放思想的新高潮,使廣大干部群眾換思想,洗腦子.針對目前干部群眾的思想狀況,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提升發展境界,鼓起創業干勁.二是堅決破除循規蹈矩,唯書唯上的舊觀念.要以"發展沒有禁區,凡事敢為人先"的勇氣,以"舍得一身剮,傾心為事業"的豪氣,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敢干別人沒干過的事,以超常的靈活招數促進經濟的超常躍進,盡快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2,要搶抓發展機遇.錯過一次機遇,就會失去一個時代;抓住一次機遇,就會贏得一次跨越.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轉型,體制轉軌,市場配置資源還沒有完全成熟,各種資源要素重新"洗牌",大流動,大變革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搶日爭時,搶抓項目,搶爭資金,搶奪外商,搶占市場.利用好機遇,再加上科學運作,拼搏實干,實現跨越發展就大有希望.

3,要重視環境優化.先進地區的經驗證明,目前招商引資,經濟發展最后比拼的是環境平臺的優劣.要建立規范化服務性的政府,做事要講求誠信,優化服務;要在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城市開發建設,全力打造硬環境的同時,下功夫精心培育我們的軟環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犯罪分子,嚴厲懲治各類害群之馬,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要把軟環境建設制度化,要以政務服務中心為重點,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在抓好工作督查的同時,搞好環境督查,及時清淤除障,排除梗阻.各級領導同志檢查指導工作,督促工作落實,要重點查找問題,著力解決問題,使推進落實的機制和環境建設的機制高效運轉起來,營造一個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和創業環境.

4,要提高干部素質.干部隊伍素質是興業的根本.一個地方的工作,要想開創新的局面,首先必須抓住這個地方的有作為的干部,抓住了好的干部,就抓住了工作的主題.通過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為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可靠的動力來源.

5,善于創新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定準了,工作才有目標,行動才有方向,在實踐中才會有的放矢,產生最大效益.蘇州的經濟之所以長足發展,是因為有創新的發展思路:"一是重視規劃,他們認為規劃本身就是生產力,提出規劃先行;二是確立正確的發展定位,要善于發掘自己的優勢;三是加快調整,一是產業部的調整,二是經濟類型的調整,三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過這次在蘇州的學習考察,使我個人的思想認識經歷了一次全面洗禮,對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困繞心中許久的一些觀點也都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將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好的思想方法,帶到我的工作中去,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創造出色的工作成績.

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城鄉一體化

城廂鎮(街道)朱章林

2005年11月22日――30日,第十期青干班學員共39人赴江蘇省蘇州市農村干部學院,學習考察蘇南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蘇州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這是向先進地區學習借鑒好經驗,接受新理論,新觀念的重要時機,也是一次查差距,尋突破的重要契機.通過深入到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張家港工業展館,江陰市海瀾集團和華西村,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學習考察,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與先進地區之間的差距,使自己的思想與靈魂得到一次次前所未有的洗禮.

蘇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幅員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5市(縣)7區,有5個國家級開發區,10個省級開發區.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50億元,躍居全國城市第四名,超過重慶,深圳,直逼廣州,北京;完成財政收入220億元.戶籍人口598.85萬人,其中市區220.75萬人,另有外來人口300萬人.水,陸,空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蘇州現已不再是單純的"人間天堂",而是一個新興現代工業發展的天堂,中國經濟崛起,騰飛的天堂.

此次考察讓我受益匪淺,既開闊了眼界,又看到了差距.蘇州工業開發園區多,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規劃科學."工業化不等于破壞生態環保"在這里得到了全新的應證.園區內無一煙囪,全部為污染極小的電子類等高科技產業,身處其中乃以為在景中,湖水清澈,環境怡人.

回眸我區,僅有一個工業集中發展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規模小,檔次低,帶動作用不明顯,輻射能力差,規劃,建設手筆及魄力遠不可與蘇州相比;落戶園區的企業基本為污染較大的化工,治金,機械,建材產業等.沒有營造優美的環境來吸引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產業進入園區.

在招商引資方面,我們注重"引",引進來再說;而蘇州卻注重"選",選適合自己經濟發展的企業.一"選"一"引",充分證明了雙方之間的差距.在感嘆之余,深感蘇州的發展模式,先進理念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推廣:

一是搶抓機遇,開拓進取

在改革開放初期,蘇州人大膽提出發展工業園區經濟,1984年形成園區雛形,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他們搶抓機遇,在全市形成一股建工業開發區熱潮,1993年即建成5個國家級開發區,10個省級開發區.他們以開闊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錯過一個機遇,便喪失一個世紀",我們雖地處西部,但也應向東部沿海地區看齊,把握機遇,勇于創新,敢于拼搏,有所作為,有所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與東部之間的差距,甚至趕上東部沿海地區,走在時代的前列.

二是突出規劃,引進業主.

蘇州人堅持"規劃帶動發展,規劃創造經濟新增長"的理念.古典優美,錯落有致的建筑使古蘇州,新蘇州,洋蘇州現代而又不失古典,洋氣而不失江南風味,堪稱規劃之典范;他們還通過軟環境的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全市從上到下強化親商意識和服務觀念,鄉鎮普遍建立外商投資的審批,建設,經營"三大服務體系".全市同時推出了"誠信服務,規范行政,降本增效"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措施,定期召開外商投資企業座談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