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政府工作報告

時間:2022-10-18 08:41:00

導語:本年政府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時期的回顧和2005年工作

“十五”時期,是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重要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省委的領導下,全省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振興主題,聚精會神搞建設、萬眾一心謀發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良好開局。

國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增幅比“九五”提高2.6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萬億元,增長1.3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9%,提高7.7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可用財力達到3308.4億元,增加1631.2億元。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10.7∶49.3∶40。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853億元,比“九五”增長1.3倍。裝備制造業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3倍。糧食產量連創新高,跨入全國糧食主產區行列。林牧漁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比重達51%。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1%。信息、物流、旅游、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阜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初見成效。

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完成國家城鎮社保試點任務,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自主擇業相結合的就業新機制初步形成,近180萬國企職工實現身份轉換。以稅費改革為重點的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財政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和文化體制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48.2億美元,比“九五”增長1.2倍。外貿進出口總額1435.4億美元,增長93%,其中出口803.6億美元,增長79%。引進內資1256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沈大高速公路改擴建、農村電網改造、石佛寺水庫一期等重點工程交付使用。在全國率先實現省轄市全部通高速公路、鄉鎮通油路。新增高速公路705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800萬噸。

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累計造林2283萬畝,人工增雨108億立方米。遼河水質惡化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達到82%。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被評為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鞍山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

人民生活質量有所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4%和8.3%,分別比“九五”期末增加3750元和1334元。城鎮勞動力實現就業再就業510.8萬人。141.3萬城鎮貧困居民、65.8萬農村特困群眾被納入社會救助范圍,生活得到改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58萬人。農村稅費改革為農民減負60多億元。城市人均住房增加3.1平方米。全省電話用戶突破3000萬,普及率達72%,行政村實現100%通電話。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大了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力度。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00項,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5%。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283萬平方米,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280所,高校在校生達到71.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穩步推進,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不斷加強。“一宮三陵”和桓仁五女山城進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蒼原》、《父親》、《凌河影人》連續三年獲全國十大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大獎。體育健兒在國際重大比賽中獲得248個世界冠軍。人口與計劃生育、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外事僑務和對臺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幼、老齡、殘疾人事業持續發展。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016件、政協委員提案2753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規131件,制定修改省政府規章115件,清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14萬件。省級行政審批事項減少70%以上。大力推進平安建設,不斷完善保障公共安全、處置突發事件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機制,監獄布局改造圓滿完成,社會治安保持了持續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雙擁共建、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是我省全面邁向振興新階段的承前啟后之年。一年來,在省委的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一心,艱苦奮斗,戰勝重重困難,經濟社會發展邁出了較大步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015億元,增長12.5%,人均達到18988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04億元,增長40.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74億元,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分別增長12.8%和7.3%。

二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出臺了深化企業改革的具體意見以及配套政策,60%以上的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實現股份制改造,80%的國有中小型企業完成產權制度改革。鞍本鋼初步實現強強聯合。大船與新船重工重組成為我國最大的造船企業。錦化、華錦、撫鋁等國有大型重點企業引進戰略投資伙伴。依法對108戶企業實施關閉破產。著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7%。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金融資產質量,不良貸款占比下降了14個百分點。

三是抓住雙重機遇,對外開放取得新成果。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加快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擴大區港聯動范圍;重點推進長興島、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和遼西錦州灣等沿海經濟區建設。實際利用外資35.9億美元(新口徑),增長1.73倍;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410.1億美元,各位代表:我們有理由為"十五"的巨大變化感到自豪,對"十一五"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仍未從根本上解決,體制機制創新任務艱巨;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區域、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增收難度較大;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明顯;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還不夠快,改善城鄉困難群體生產生活條件的任務還很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政府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軟環境建設尚須進一步改善。對上述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在"十一五"期間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回首剛剛過去的五年,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展望"十一五"新的征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任重而道遠。在省委的領導下,省政府組織制定了《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請本次會議審議。

"十一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這個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以調整和優化結構為主線,以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和諧建設為保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基本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為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基本實現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標志:一是確保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續達到或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二是確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主要指標: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2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十五"時期的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

實現"十一五"奮斗目標,我們要把握全局、突出重點,著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這是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和前提。要以理順產權關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地方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推動鋼鐵、汽車、石化和重型機械裝備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重組,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銷售收入超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全面完成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眾創業致富,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的基本經濟形態,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50%左右。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以完善市場功能為重點,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權、技術、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

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創造對外開放新優勢。加快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重點推進長興島、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遼西錦州灣、丹東產業園區和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區"五點一線"的對外開放,積極促進中部城市群的開發開放,形成沿海與內地良性互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大力發展石化、鋼鐵、造船等臨港工業,推進"海上"建設,使我省成為環渤海對外開放的活躍區域。做優外貿、做強外資、做大外經,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到2010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800億美元。

以調整優化結構為主線,建設新型產業基地。加快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基地。到2010年,全省工業增加值突破6000億元。努力實現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堅持機電一體化發展方向,著力發展基礎設備、成套設備和運輸設備,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5%,比"十五"期末提高10個百分點。做大做強石化、冶金、建材等優勢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石化生產基地、中國北方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以鐵西新區為龍頭,建設沈西工業走廊。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注重發展輕型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和名牌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50個和40件以上。加快發展服務業,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旅游、會展、房地產、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力量,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要建設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發揮綜合優勢,把建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

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調整優化布局結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500萬噸。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大力發展縣域經濟,44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基本形成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城鎮化,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強小城鎮建設,全省城鎮化率提高到63%左右。

構建三大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以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經濟區,以為龍頭的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以港口城市錦州、盤錦、葫蘆島為骨干的遼西沿海經濟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進阜新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試點工作,加快撫順、本溪、盤錦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努力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形成以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以城市帶動農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按照適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高速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建設,完善集裝箱港口運輸和民用航空運輸體系,構建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接近4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突破5億噸。增強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保障支撐能力。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9%。重點城市防洪標準達到100至200年一遇。新增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建設好地鐵1號線、2號線以及輕軌等一批項目,努力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先進、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現代城市。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釋放我省科技教育的巨大潛能,用科技創新支撐制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基本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80家。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成果轉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建設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領軍大學。構建科技創新的人才支持系統,建設北方人才高地。

以和諧建設為保障,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以擴大就業和完善社保體系為重點,兩年內基本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問題,5年累計新增就業350萬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從業人員納入保障范圍的目標。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不斷壯大文化產業,建設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消費產品。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高標準建設競技體育中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多作貢獻。

充分發揮循環經濟試點省的先行效應,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促進資源節約,大力保護環境。以飲水安全、遼河流域、渤海近岸海域治理和減排二氧化硫為重點,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風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等生態工程,五年造林1500萬畝。以經濟持續增長、污染持續下降為目標,不欠新賬、多還舊賬,造福社會、惠及子孫。

三、2006年的重點工作

各位代表: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省發展既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各級政府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重點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1、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增強內在發展動力。一是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引導和幫助大型企業尋找戰略投資伙伴,年內基本完成地方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地方國有中小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糧食、商業等領域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深化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體系,積極籌措國有企業改革成本。加快重點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和主輔分離工作。在中央支持下,積極做好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試點工作。二是全力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民營企業組建擔保公司,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5%以上。三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重點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抓好本溪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化解村級債務。積極推進集體林產權制度、農墾體制和動物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四是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做好財稅工作。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等財政改革,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依法理財,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征收力度,整合政府財力資源,完善財政績效評價體系。繼續做好增值稅轉型試點工作。五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六是繼續深化投融資、流通體制、公用事業、科技等領域的改革。

2、以沿海開放為龍頭,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一是著力打造沿海經濟帶。加快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抓緊實施"五點一線"重點工程項目,圍繞沿海開發啟動濱海公路建設。繼續推進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體制創新,爭取丹東、營口、錦州等港口和等城市的特定區域享受保稅區的政策,使沿海地區真正成為振興的先導地帶。二是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重點推進國有企業利用外資項目,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加快"走出去"步伐,抓好境外投資項目。擴大對內開放,全年引進內資350億元。三是推動外貿增長方式向以質取勝轉變。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出口品牌,全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有較大提高。

3、加快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一是推進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研究制定我省相關配套措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加大對企業技術中心的投入,全力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成套化、國產化。支持華晨、黃海、中順、北盛等整車企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快零部件企業的整合與重組,增強全省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二是提高原材料工業的集中度和加工度。加快撫順石化100萬噸乙烯、鞍鋼營口新區500萬噸精品鋼材、本鋼500萬噸熱軋寬帶、東北特鋼120萬噸精品鋼、凌鋼新區200萬噸h型鋼等重點項目建設,拉長原材料工業產業鏈和產品鏈,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抓好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和軟件園建設,集中力量發展信息產業、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培植10個高技術特色產業群,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四是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改善城鄉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努力開拓農村市場,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1000個連鎖農家店。辦好2006()世界園藝博覽會。五是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加快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淘汰污染環境、耗能高的產品,確保經濟效益好于上年。

4、以發展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出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工作意見,擴大縣(市)經濟管理權限。支持15個經濟較發達縣(市)率先發展,扶持10個經濟欠發達縣加快發展。全年縣域經濟生產總值增長15%以上。二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和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機械化和信息化進程。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持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20%。緊緊圍繞建設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推進生產方式轉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大力發展標準化畜牧、漁業、特色產品小區。進一步推進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五大特色產品向五大優勢產區集中。落實農村各項政策,抓好優質糧工程。做好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科學依據。三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把縣域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發展農村特色經濟與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一起抓,堅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一起抓,堅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建設與幫扶貧困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一起抓,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最希望解決的實際問題,使新農村建設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

5、落實科教興省戰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一是認真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啟動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力量組織關鍵技術攻關,實現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的集成創新和重點突破,開發一批重大裝備和高技術產品。二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的創新和研發平臺建設,設立企業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發、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專項基金,鼓勵形成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技術聯盟,新建省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40個,支持提升原有創新平臺50個,扶持建立重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50家。三是出臺鼓勵創新政策。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增強全民科技意識。四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完善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20個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引進工作力度,吸引國內外人才以多種方式到創業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鼓勵人才向欠發達地區流動。

6、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抓好100個基礎設施項目。加快鐵嶺至承德等一批高速公路、莊河電廠等一批電源、電網項目和大伙房水庫輸水二期、地鐵1號線等工程建設步伐,開工建設朝陽至赤峰、撫順至梅河口高速公路、哈大鐵路客運專線、東北東部鐵路、撫順電廠擴建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項目。繼續保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二是啟動生態省建設。編制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繼續搞好遼河、渤海水污染治理,深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依法加大國土資源、海洋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力度,保護生態環境。放手發展經濟林,加強生態公益林、遼東水源涵養林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完成造林300萬畝。實施西部沙地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萬畝。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加強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軋鋼、洗煤、選礦廢水和電廠沖灰水力爭實現全行業"零排放"。建立重點行業和地區能耗目標考核體系。

7、辦好"十大民生工程",促進和諧建設。一是基本完成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和采煤沉陷區治理。基本完成5萬平方米以上棚戶區改造任務,使被拆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做好7個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二是全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完善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合伙創業,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工作,大力推進包括農民轉移培訓在內的普惠制就業培訓,確保零就業家庭普遍實現至少1人穩定就業。全年實現實名制就業115萬人,大力推進農民轉移就業。三是完善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全年城鎮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75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90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10萬人。四是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就學資助、住房援助和應急救助制度,切實解決城鄉貧困家庭就醫、就學、住房、取暖等實際困難。五是穩步增加居民收入。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度,督促各類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職工工資。落實好國家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各項政策,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公務員工資水平。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六是逐步解決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大醫療衛生投入,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七是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實現40萬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八是繼續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農村公路黑色路面1000公里,路基改造4000公里。九是繼續實施防病改水工程,讓廣大農民喝上衛生潔凈水。十是全面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新建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100所,完成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40萬平方米。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對煤炭、食品、藥品、飲食衛生、特種設備、危險化學品和交通安全的治理和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處置突發事件能力,確保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及時得到妥善處理。

8、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廣泛深入開展城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講文明、樹新風"等活動,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屯,推進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成30個鄉鎮文化中心。開播高清電視,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進一步增強軍政軍民團結;積極支持軍隊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大力支持軍隊建設和軍隊后勤社會化改革;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做好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貫徹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認真辦理好人民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支持工會建立和發展基層工會組織,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關心支持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事業,做好老齡工作。繼續加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和對臺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做好普法、檔案、地方志、文物保護、氣象、測繪、地質勘察等工作。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努力做好信訪工作。加強基層政法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省建設,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9、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著力解決思想觀念、辦事效率、行政執法和社會誠信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努力營造創業寬松、社會文明、人居安全的發展環境,建設服務型政府。貫徹依法治省方略,認真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完善行政執法體制,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建設法治政府。開展反腐倡廉教育,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大防治力度,建設廉潔政府。以推行電子政務、辦好民心網等政府網站為載體,實施政務公開,建設透明政府。以全面實施公務員法為契機,合理劃分職責,理順部門分工,加強協調配合,著力改變職能交叉、推諉扯皮的現象,提高工作效能,建設高效政府。以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為核心,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發揚獻身精神、創新精神、實干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干實事而不講空話,埋頭苦干而不事張揚。既要致力加速振興,又要力戒心浮氣躁,防止急于求成;既要抓好發展,又要解決民憂,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回顧"十五",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展望"十一五",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省委的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埋頭苦干,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構建和諧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