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勞務輸出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1-19 05:00:00

導語:縣勞務輸出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勞務輸出情況調查報告

一、主要做法

一是不斷健全服務網絡體系。成立了就業服務中心,在全縣11個鄉鎮建立了就業服務站,在每個村都建立了就業服務點,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了三種職能:一是做好輸出前的考察。對用工單位進行考察,全面掌握用工單位的資質、生產經營、勞動強度、住宿條件、工資待遇等情況,防止盲目輸出。二是做好輸出中的管理。全縣實現一個窗口對外,對于集中輸出實行辦理有關手續,做到專人組織、專人護送。三是做好輸出后的服務。對輸出人員全程服務,從考察、招收、培訓、護送到回訪形成了一條龍服務,確保了勞務輸出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是不斷加強輸出基地建設。幾年來,鎮賚縣本著“立足基點、帶動全面”的原則,在建立和拓展勞務輸出基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99年,在知青的幫助下,在浙江紹興建立了第一個穩固的輸出基地。到目前,通過該基地輸出的打工人員已累計達到1.5萬人,勞務輸出總收入達到1.96億元。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對外聯系,先后與河北華龍集團長春分公司和長春卷煙廠等單位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用工關系。在長春、大連、沈陽、浙江、深圳、北京等十幾個城市設立了穩定的勞務基地。

三是不斷拓寬勞務組織領域。通過廣泛宣傳發動,制定優惠政策等有效途徑,鼓勵各級共青團、婦聯、工會、僑聯等其他組織介入勞務輸出工作。2007年,通過其他中介組織勞務輸出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5%。各種社會中介組織的介入,不僅有效地防止了“無組織”輸出后勁不足的問題,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僅依靠政府組織轉移空間有限的問題。

四是切實增強典型帶動作用。鎮賚縣在抓好勞務輸出網絡和基地建設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勞務輸出典型,充分發揮典型帶動作用,靠典型引路,推動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據統計,2007年,全縣勞務輸出人員中靠典型帶動的達1.35萬人,占輸出總人數的18%。這些來自農民身邊活生生的事實,不僅使輸出人員嘗到了甜頭,而且,增強了農民外出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是積極鼓勵回歸創業。鎮賚縣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外出打工掙到錢、學到技術的人員返鄉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如:黑魚泡鎮三家子村農民王秀印,1990年到黑龍江塔河縣打工,2000年7月帶著資金和技術回到家鄉,投資30萬元辦起了一個綜合養殖場。縣里在土地使用、信貸資金、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現在該企業已初具規模,年收入達120余萬元。同時,帶動當地農民2000多戶,發展養殖業,戶均增收3000余元,并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回鄉創業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也讓群眾在思想上重新認識到勞務輸出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中的重要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觀念意識差、思想不夠解放。“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和“老守田園”的傳統封閉思想仍然在部分群眾中存在,把外出打工看成是短期行為,權宜之計,尤其是“一免三補”政策的實施,使群眾在思想上、行動上不愿意離開土地。

二是勞動力整體水平低、素質不高。一方面是文化水平較低。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縣對外輸出人員中,小學文化約占20%、初中文化約占70%左右,具有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占10%左右;另一方面是勞動技能偏低。輸出人員大多從事以手工操作和出體力為主、勞動技能低的傳統產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

三是重視程度不高,氛圍不濃。個別鄉鎮對勞務輸出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把勞務輸出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認識不對、站位不高、力度不大,主動外出聯系勞務工作的很少。

四是信息引導不夠,部分農民存在盲目性。勞務信息網絡尚不夠完整和配套,不能完全引導農民外出打工,全縣70%左右勞務人員都是自發外出務工,不少帶有盲目性。

三、對策措施

第一,要轉變觀念,在提高勞務輸出的思想認識上實現新突破。一是要充分認識到勞務輸出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勞務輸出,不僅可以使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促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進程,使城鄉經濟資源在更大空間、更高層次上實現優化配置,推動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二是要認識到勞務輸出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城務工不僅可以富裕農民,而且可以改造農民,大批外出打工的農民,經過現代城市工業文明熏陶和科學技術的武裝,能夠迅速提高國民素質,成為有現代知識和思想的新型農民,其意義巨大而深遠。三是要大力宣傳勞務經濟的優勢。宣傳部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大力宣傳勞務經濟,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的陳舊觀念,克服“怕吃虧、怕吃苦、不敢闖、不敢干”的消極意識,主動走下炕頭、邁出家門,勇于到外面的世界去創業,去拼搏,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要強化培訓,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上實現新突破。一是要整合現有教育資源,盡快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體系。要以縣鄉為重點,對農村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培訓基地,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充分利用現有的職教中心和農村中學等場所、設備和師資力量,搞好農村勞動力的基礎培訓。培訓工作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受訓農民轉移就業為目標,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二是要突出培訓重點,優化培訓內容。在培訓對象上,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轉移意向的青年農民為重點。在培訓內容上,以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就業崗位為重點。當前,要重點搞好保安、建筑、制造、家政等崗位技能培訓,同時,輔之以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相關內容的引導性培訓,努力使培訓的內容符合就業崗位要求,培訓過的人員符合勞務市場需要。三是要實行訂單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勞務輸出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用工單位溝通聯系,確定用工崗位,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前培訓,使之掌握確定崗位所需的一技之長,以滿足用工單位的實際需要。四是要完善機制,提高培訓質量。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創新培訓機制,做到培訓一人,合格一人,發證一人,就業一人,實行市場對接、培訓、技能鑒定、發證、就業服務一條龍。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勞務輸出的資金投入,對勞動力市場開發、信息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給予資金支持。

第三,要廣開渠道,在勞務輸出的市場對接上實現新突破。一是領導帶頭搞對接。縣鄉領導是勞務輸出的主要組織者,要親自出征,找準自己的勞務輸出市場,結交幾個、十幾個勞務合作伙伴,并與用工單位聯系溝通,洽談決策一些重要事情,建立起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二是利用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搞對接。精心打造地方勞務品牌,嚴格把住勞務輸出質量關,維護市場聲譽和品牌形象,進一步提高勞務輸出業的競爭力和就業率。三是抓住政策搞對接。緊緊抓住國外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國內轉移的有利契機,積極與國內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搞對接;抓住國家支持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機遇,積極與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區搞對接,千方百技拓寬輸出渠道,擴大輸出規模。

第四,要依法維權,在保護農民外出打工積極性上實現新突破。一是要搞好維權保障。勞務基地要設立舉報電話,做到農民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有人聽,有人管,有人為之伸張正義。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工自我維權和保護意識,讓農民工學會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二是要簽訂規范的用工合同。引導務工農民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合同內容要規范,明確雙方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尤其要明確工資支付標準、支付形式、支付時間等內容。三是要落實土地承包政策,解除外出打工后顧之憂。在土地承包期內,對轉移的農民,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允許和鼓勵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等形式依法流轉,使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種糧效益。

第五,要加強組織領導,在強化勞務輸出的各項保證措施上實現新突破。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做到領導有專人抓,日常工作有專人負責,鄉鎮設立農村勞務輸出就業指導站,村設聯絡員,形成一級抓一級,上下貫通、組織健全、職能完備、責任明確的領導體系。要搞好信息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和整理勞務市場需求信息,通過農業信息網絡、職介機構、村信息員和新聞媒體向農村傳遞就業信息,努力克服農民勞務輸出的盲目性。要搞好資金服務。縣里要拿出一些錢,作為專項資金,以保證勞務輸出工作的經費需要。各鄉鎮要創造條件為外出務工有實際困難的農民墊付或支付外出路費。對在回鄉創業缺少資金的農民,金融部門要為他們提供小額貸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貸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