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機作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3 09:52:00

導語:微耕機作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耕機作業調研報告

*縣地處四川東北部,以糧食生產為主,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多年來,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高,但田間機械化作業一直停滯不前,難以有效突破。農業生產主要沿襲傳統生產模式。隨著購機補貼和農機裝備項目連續實施,田間機械作業從機耕開始突破,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穩步推進。通過5年時間的積累和探索,微耕機作業操作技能日益完善,耕作質量日益穩定,優勢日益突出,已牢牢扎根山區,深入人心,開始大量進入普通農民家庭,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截止2007年底,全縣共擁有微耕機2500臺,1.1萬千瓦,實現機耕面積24萬畝,機械墾荒和撂荒土地復耕800畝,節約勞動工日15萬個,節約耕作成本720萬元,機耕作業水平達到30%,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微耕機及作業的快速成長和廣泛應用給傳統農業生主方式帶來了強烈的沖擊。

一、機械作業帶來深刻變化

1、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傳統的生產方式每人每天能耕作一畝,碎耙一畝需要3-4個工日,機械耕作每人每天可實現3-5畝,且耕耙一次性完成,工效提高15-20倍,為農業生產開創嶄新局面。

2、耕作成本大幅下降。農村勞動力緊張和耕牛價格上揚,拉動了農業耕作成本的上升。2008年上半年收水每畝達150-200元,旱地耕作每畝達到80-120元,機器耕作收水每畝可節省50-100元。機械作業成為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技術手段。

3、勞動力緊缺部分緩解。由于我縣大力發展勞務產業,農村勞動力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地撂荒現象十分嚴重。隨著微耕機及作業的普及應用,機耕面積不斷擴大,土地撂荒面積逐漸下降,勞動力季節性緊缺的矛盾得到部分緩解。

4、機械作業能力局部過剩。在微耕機起動早、發展快、使用廣的地方,機械耕作活躍,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遠遠超過當地農業生產所需,呈現局部過剩,需要尋求新的作業區域。

5、農機作業市場開始興起。微耕機作業能力滿足更大范圍農業生產需要,在田間作業強勢需求支配下,田間機械作業服務市場自發興起,開始承擔簡單調節農機作業市場資源和需求的任務。

6、專業服務組織不斷涌現。由于農村勞動力奇缺,對農機作業服務需求更加市場化、規模化、專業化,單臺機具作業無法滿足,專業農機服務組織應運而生,不斷涌現。

7、農業生產觀念普遍更新。微耕機克服了自然條件差、道路條件差、田塊小的制約,在山區具有廣泛適應性,改變山區田間作業不能實現機械化的認識,農民的觀念被徹底顛覆,用機器代替耕牛成為共識。

二、微耕機跨區作業的必要性

微耕機及作業帶給農村最深刻的變化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引發一家一戶小生產模式與機械化作業的突出矛盾,為解決機械作業能力過剩的矛盾,充分發揮機械作業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開展微耕機跨區作業成為大勢所趨和必然選擇。

1、農村勞動力緊缺的要求。隨著我縣立縣產業的重新布局,勞務輸出產業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季節性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撂荒土地越來越多,耕作環節成為瓶頸制約。充分發揮機械作業能力,實現跨區機耕作業,有效擴大耕作面積,打破耕作的瓶頸制約,是當前農村的迫切要求。

2、作業能力過剩的必然選擇,微耕機在全縣分布不均,相對集中和相對分散現象突出,形成了微耕機作業能力相對過剩和不足,導致資源閑置與不足的矛盾,按照作業市場化要求,開展跨區機耕作業,拓展新的作業市場,追求最大經濟效益,成為必須選擇。

3、規范機耕作業市場的客觀要求。當前的機耕作業市場相對混亂,全縣作業質量、收費標準不統一,導致不擇手段的惡性競爭。隨著農村對機耕需求日益增大,規范機耕作業市場成為微耕機經營者的共同愿望。統一規劃市場容量,適時調度,市場化配置,推行微耕機跨區作業勢在必行。

4、農機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耕作業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田間機械作業以機耕為突破口,向產業化發展成為必須趨勢。要求機耕作業市場化運作,有序開展跨區作業,增加作業范圍和面積,促進農機作業產業化發展。

5、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機耕作業需求日益增長,微耕機經營必然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成為新的服務行業和經濟增長點。機耕作業必將按市場規律流動,滿足需求,實現最大效益,開展跨區作業在所難免。

三、微耕機跨區作業的有限性

微耕機及作業有效解放農業生產力,成為改變山區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重要技術手段,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微耕機及作業作為機械耕作主要技術手段的補充,對山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受到客觀條件和自身技術性能制約,難以采取與機收作業一樣的全國跨區大循環模式,只能實現有限跨區作業。

1、設計性能制約。微耕作為拖拉機耕作的補充方式,在山區受到普遍歡迎,性能也日趨穩定和成熟。但按設計要求,微耕機耕作效果好,行進可操控性能差。不能滿足大范圍跨區作業快速行走的要求,只能在縣域鄰縣接銜地區開展小范圍和小規模跨區作業。

2、作業時間集中的季節制約。根據縣內種植習慣及農藝要求,機耕季節最長為兩個月時間,夏季收水要在1個月內集中完成,其余時間少量耕作,全年差不多有9個月為機具閑置時間,無法組織起來大規模、大范圍的機耕跨區作業。

3、機具作業能力的制約。一臺微耕機每天最多能收水3畝,耕旱地5畝,全年耕作能力最多為200畝,完成本地耕作任務,沒有過多的作業能力實現大范圍跨區作業。

4、經濟收益的制約。田間機械作業跨區行動全部以經濟收益為支撐點和著眼點,微耕機機動到外地一年作業量不超過200畝,總收入不超過2.5萬元,直接成本達1萬元(含運輸成本),兩個月時間的費用支出達0.5萬元,修理等支出為0.2萬元,最高實際收益不超過0.8萬元,失去大范圍跨區作業吸引力和原動力。有限跨區作業能有效降低支出費用,經濟收益反而顯著上升,作為經濟收益全新渠道,成為上佳選擇。

5、精壯勞動力缺乏的制約。微耕機作業實踐表明,操作微耕機需要精壯勞動力,才能發揮機具的作業效率。隨著勞務經濟壯大,精壯勞動力大最外出,*共有31.3萬個勞動力轉移,其中95%為精壯勞動力,剩下的大是55歲以上的老弱勞動力,無法滿足微耕機大規模、大范圍跨區作業對精壯勞動力的需要。

6、運行機制的制約。當前微耕機作業完全自由化,盲目流動和跟風,缺乏相應的協會牽頭,沒有計劃和目標,沒有統一組織及規劃,作業價格和標準也不統一,機具作業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微耕機最遠在鄰村間流動作業,難以實現縣內及鄰縣的跨區作業。

四、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的可行性

微耕機大范圍、大規模跨區作業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微耕機作業是農業生產手段的重大變革,農業生產方式和土地經營規模隨之自發調整和改變,基礎建設和保障體系明顯改善,積累了很多優勢。

1、季節差異大。在縣內不同海拔地區,農時季節相差近半個月,鄰縣耕種季節也不相同,為微耕機開展跨區作業提供了作業充裕的作業時間。

2、交通方便,近幾年大力建設交通,主干線,農村道路和機耕道路已四通八道,形成網絡,方便微耕機小范圍內出入開展跨區作業。

3、作業能力失衡。微耕機主要依靠自發投入,各地方擁有量相差很大,作業能力失衡,有的地方過剩,有的地方嚴重不足,提供了微耕跨區作業的市場需求。

4、農村需求旺盛。根據微耕機作業特性,全縣90%以上的耕地可以實現機械耕作,目前耕作能力為24萬畝,僅占耕作面積30%,還有60萬畝機耕作業的市場容量。同時,農村勞動力的逐漸空心化,勞動力越來越緊張,撂荒土地越來越多,支撐起農村對機耕作業的旺盛需求。

5、資金儲備充裕。實現耕作機械化,徹底根除土地撂荒現象,需要大規模的微耕機保有量和出勤率,初步概算需要6000臺微耕機80%的出勤率。全縣每年實現勞務收入13.3億元,農民資金儲備充裕,能有力保障龐大微耕機規模的投入需要。

6、技術保障體系完整。農機校培訓設施日益完善,每年培訓800人,保障微耕機操作手全面培訓。耕機經銷商培訓專門的維修人員,開展上門服務,確保微耕機技術服務需求。多年的操作鍛煉出一大批微耕機作業操作能手,技能和技巧精益求精,保障微耕機作業的整體質量。鄉鎮農機站成為各技術環節節點,在縣級主管部門指導下,形成完整的技術保障體系。

7、政策支持有力。三大政策對微耕機作業強力支持。一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普惠農民,節約30%投入;二是爭取各種項目實施對微耕機操作手實行免費培訓;三是縣級財政直接投入,開展農機助耕活動,拉動微耕機作業,支持畜牧業發展,促進鐵牛走向田間,耕牛走向市場。

8、機耕服務隊專業化。機耕作業實踐過程中,共建立了29支不同規模的機耕服務隊,開始了機耕服務專業化、組織化、規模化償試,作用越來越突出,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影響日益巨大,為微耕機開展有限跨區作業進行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的主要特點

1、機耕服務產業化。全縣機耕作業規模80萬畝,出勤機具4000臺,機耕作業收入8000萬元,能有力支撐機耕服務產業化。組建完善專業機耕服務隊,統籌調度,合理布局,向社會提供質量可靠穩定的機耕作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專業化服務,提供雙方可以承受的價格優惠,積極拓展農機作業市場,穩步提高市場占有率,構建機耕服務產業,才能實現機械作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微耕機及作業按市場需求及時有效流動,開展有限跨區機耕作業,推動機耕服務產業化發展良性循環。,

2、政策支持持續化。開展微耕機及作業有限跨區作業離不開政策和項目的持續支持。機具保有量的積累需要國家購置補貼項目不間斷實施,減少農民投入。同時提高補貼標準,力爭補貼額度與其它地區持平,加快機具量的積累速度。繼續保持微耕機操作手免費培訓,穩步提高操作水平和耕作質量,夯實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的基礎。繼續開展農機助耕活動,增加抗災和幫扶投入,轉變農機作業燃油補貼方式,增強調控力度,調動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積極性。

3、作業市場規范化。培育成熟的農機作業市場,規范農機作業市場秩序對開展微耕機有了限跨區作業至關重要。當前,自發形成的機耕作業市場秩序混亂,表現為耕作質量差別大,收費計量不準確,收費標準不一致,投機取巧嚴重,市場調控困難,基本上是有市場沒機具和有機具沒市場的局面。利用行政調控手段確立統一的耕作質量要求和收費標準,利用農機項目和政策強化市場調節作用,建立暢通的信息渠道和交換平臺,構建基層調控網絡,逐漸規范作業市場秩序,確保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有序推進。

4、技術保障系統化。開展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離不開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建立培訓基地,實現微耕操作手的全員技術培訓,保障微耕機操作手整體業務技能不下滑。設立技術維修中心,分片設點,全理布局,形成農機維修網絡,全面覆蓋作業區域,實現機械故障準確判斷和迅速排除,現場搶修及時有效,保障機耕作業時間和進度。以鄉鎮農機站為主體,構建技術指導和調控網絡,統籌調度技術人員,反饋技術信息,開展全方位技術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在縣級主管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形成技術保障系統,滿足機耕作業需要。

5、農業生產規模化。微耕機開展有限跨區作業面積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時間越省,收益越好,要求農作物栽播和收獲時間高度一致,保證機耕作業需求的最小規模。間隙式、跳躍式作業將嚴重阻礙微耕機跨區流動。一家一戶小生產模式比較效益低下,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和機器作業要求,農業規模種植勢在必行。耕作機械化作業與農業規模種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是全面實現耕作機械化的主要方式,農業規模種植是機械耕作跳躍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有限跨區作業的必要前提。

六、開展微耕機有限跨區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微耕機開展有限跨區作業具備很多優勢和有利條件,后勁十足,前景樂觀,對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具有突出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一家一戶的生產規模與機具作業能力不相適應。一家一戶種植經營土地的規模不超過10畝,微耕機每年作業能力達到200畝,機械作業要求打破家庭種植對土地的禁錮,實現土地合理集中,規模經營。

2、農民收入不高,不愿承受機械作業費用。微耕機作業節省的勞動力在當地無法實現應有的勞務收入,相當于費用支出增加,每年8000萬元的耕作成本,讓農民不愿承受

3、補貼標準偏低,*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經濟落后,項目配套資金無法到位,農機購置補貼全部依靠中央資金投入,補貼比例僅30%,與發達地區60%相比,差距很大。

4、耕作質量不一致。近年來,農機推廣力度大,技術培訓滯后,造成微耕機操作手技術水平高低差距大,耕作質量不一致,起伏大,難以獲得農民充分信任。

5、精壯勞動力不足。精裝勞動力操作微耕機作業,才能滿足機具使用要求,發揮機械作業優勢。但多年的勞務輸出使全縣勞動力嚴重空心化,精壯勞動力嚴重不足。

針對機械作業全面推進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爭取更多政策和項目,增加配套投入,提高補貼標準;

2、引導農民調整支出結構,增加生產成本支出;

3、強化技術培訓和服務,提高機手業務水平和微耕機耕作質量;

4、提高微耕機作業比較效益,吸引精壯勞動力回流;

5、積極探索土地流轉辦法,合理集中土地,增大土地經營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