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1-22 05:22:00

導語: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與探索

改革開放30年,杭錦后旗的農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特別是在大市場與家庭經營方式的對接上漸顯矛盾之時,杭后在創新土地經營模式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大膽的實踐,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初見成效。目前,采用互換、轉包、轉讓、出租、入股等流轉方式,全旗20多萬畝土地實現流轉,使土地再次綻放出新的活力。

(一)土地入股,農民收入一年翻番

杭錦后旗頭道橋民建三組的農民以土地為資本入股太平公司,實現整村流轉,這是全市乃至全區依托企業進行土地流轉做成的第一單生意,到目前運行已一年了,土地流轉后,農民的生活怎么樣?收入怎么樣?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了解。今年,該村村民有四個來錢處,留在太平公司的52人,年薪共有54.24萬元,打工的78人年薪有117萬元,土地的股金有43萬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金有5萬元,目前,全村180口人收入有219.24萬元,人均達到了1.2萬元,和去年6000元比,正好翻番。該公司機械化后,節約了許多勞動力,78人外出打工,一年賺回117萬元,相當于全村每人又增加了10畝地。太平公司已經定好500頭良種奶牛,馬上就能運回,等2000頭牛開始掙錢的時候,農民的收入還會翻番的。

去年,二道橋鎮慶豐五社外出創業的曹旭升回到家鄉投資1500萬元、農民投入1080畝土地,組建起內蒙古金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慶豐五社興建集良種肉牛養殖、繁育為一體的現代化養殖場。公司還投入300多萬元為全社32戶農民建起新房。目前,村民已經喜遷新居。“土地也成了我們的資產,能當錢用”,一直以為只有農副產品值錢的二道橋鎮慶豐五社的農民,當鮮紅的手印壓在合同書上以地抵資入股時才恍然醒悟,即便是平日廢棄的荒地也成了他們的“聚寶盆”。

土地入股,公司化運做突破了農戶分散經營無力面對大市場的難題,把資金、土地、就業等方面統籌兼顧,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潛力,推進規模化養殖。土地“流”起來,農民“動”起來,脫離土地的束縛,走出田園步入社會,眼界大開,觀念蛻變,由一個土里刨金的農民轉變成了腦子活、心氣高、會思考,懂技術的新型產業工人。同時,住上了新房,走上了油路,喝上了自來水,看上了有線電視,成了“農村社區”。

(二)土地轉包,涌現一批有識農民成為產業大戶

沉疴盡顯,農民亟待“松綁”,而綁住農民的恰恰是自己的觀念和賴以生存的土地。吃飽飯,看不起病、念不起書的現狀使一部分思變的農民不再受幾畝責任田的束縛,他們把土地轉包給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種植大戶,居家遷移到城市,開始離土創業,這樣的經營模式,在杭后各村各社已經非常普遍了。

二道橋鎮甲一村二社楊金山是一個普通的包地大戶,他種著80多畝地,其中有自己18畝責任田,其余的分別從附近村社三戶農民家轉包而來,種這么多地已經很多年了,今年,楊金山種了26畝小麥、6畝番茄、8畝葫蘆、10畝玉米及30多畝葵花,四口之家純收入將達到7萬多元。

頭道橋養牛大戶劉三明通過轉包,從當地農戶手中聚集了450畝土地,作為他養殖場的飼草料基地。而種地大戶楊久勝的830畝土地,讓他得到一個“地主”的雅號。象這樣經營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杭后有2120戶。

轉包是目前杭后土地流轉中最主要的方式,全旗約有20%左右的耕地,通過自發、自愿轉包出去。由于土地的轉包,30年來共轉移出5萬富余勞動力,每年創造3億元的打工經濟,全旗僅留下75%的農民在種植所有的耕地,人均耕地8畝,純增4畝,實現了轉農、活農、富農的目的。

(三)土地租賃,實現規模化經營

內蒙古金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將二道橋慶豐五社1020畝土地入股公司外,還以500元的租金,整合周邊農戶10000畝土地,作為金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0頭肉牛、2000頭生豬的飼草料基地。在經營的過程中,對土地進行大改造、大建設,使“小地塊”變“大條田”,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產品綠色環保、循環高效。同時,以年薪不低于1萬元的工資雇傭農民從事田間勞動。

土地向能人集中、向產業集中、向大戶集中,推進規模化和機械化是杭后土地流轉的方向。租賃模式在陜壩鎮中南渠村搞的紅紅火火,養殖大戶張新租賃土地、實現為養而種,推出了承包、租賃、寄養“三位一體”的經營舉措,通過租賃的方式,整合村內耕地達到1300畝,解決了奶牛的飼草料。并以租牛、寄養的方式擴大奶牛養殖規模,實現了農企雙方的分工分業、互補互贏。

杭后的土地在新一輪的經濟競爭中,經營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解放了農民,釋放出活力,產生巨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