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區文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5 04:37:00
導語:創新社區文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在南京東路街道社區文化中心召開了第41次雙月理論務虛會。與會者圍繞"創新社區文化與培育社區精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現將情況綜述如下:
一、創新社區文化和培育社區精神的功能定位
1.社區文化是社區建設的精神支撐,社區精神是社區形象的標志。與會者指出,社區建設本質上是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文化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柱。社區文化指特定地域內的社會共同體所反映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模式、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思維定向等文化現象的總和,以及為提高社區成員素質、提高社區文明程度、滿足社區成員精神需求而開展的社會性、公益性活動。與會者認為,創新社區文化重點是培育社區精神。社區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性文化,必然有自身的特色,這種特色在文化上的集中表現,就是社區精神。如南京東路街道的"誠信文化"獨具特色,打造"中華第一街"的社區精神成為南京東路街道的象征,這種精神與地域空間結合起來就成為社區形象的鮮明標志。
2.社區文化和社區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根基。與會者認為,建設文明城區,社區是基礎,只有社區文明,整個**才能文明和諧。城區文明程度如何,必然反映在社區文明上。社區文明又在居民價值觀念、目標追求、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等方面反映出來。因此,思想道德建設所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等精神,不僅是城區精神文明創建的基礎,而且是社區文化和社區精神的核心。浦東新區濰坊街道打造和諧社區,營造溫馨家園,一個最有特色的亮點,就是提升居民文明素質。與會者提出,社區文化恰恰是提高居民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水準、維系社區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方式。構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發展的戰略目標,社區文化和社區精神則是文明大都市的根基。建設和諧社區,沒有文化就不和諧。
3.發展社區文化是服務群眾需求的實現途徑。與會者認為,建設社區文化能幫助群眾實現自己的愿望,解決困難,有利于把群眾工作做到實處。新形勢下群眾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的需求也在變化。隨著"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尤其是大量的退休、失業人員回到社區,在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之后,對于精神文化生活有著強烈渴求。做好群眾工作,就要不斷滿足和善于引導群眾各種需求,要通過發展社區文化,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使社區文化不但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為檢驗社區黨的執政能力的一把標尺。
4.社區文化和社區精神有助于解決轉型期的社會問題。與會者指出,伴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結構正在發生變遷,城市居民的年齡結構和家庭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市布局結構帶來的失業人員、提前退休人員、動拆遷居民增多,社區成為這部分人生活的主要空間。面對有著較多空余時間和富裕精力的人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有利于提供一個他們能參與社會交往、體現個人價值和實現精神排遣的渠道,有利于社區成員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確保社會穩定提供心理基礎和文化條件。如四川北路街道加強民間文化團隊建設,極大地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營造了充滿陽光的精神家園。
二、社區文化宣傳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
1.社區公共領域的發育和發展對社區文化工作的新挑戰。與會者認為,當前**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比較寬裕的小康水平。與此同時,社會公共領域不斷發育和發展,社區內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團、協會以及社區居民基于共同興趣和愛好組成的各類自發性文化活動群體大量涌現,社區居民參與社會公共領域的形式、途徑更為廣泛和多樣。如何更有效地將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滲透到新的公共領域,并根據這些組織和團隊的規律來創新宣傳文化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引領社區公共領域和群眾文化團隊健康有序發展,成為社區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所面臨一個新的挑戰。
2.社區群眾的階層分化,社區文化工作所面對的對象由相對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社區黨的宣傳文化工作面臨如何應對的問題。與會者提出,由于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職業和收入來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差異性,社區成了人民群眾的階層分化和社會結構形態變化的一個縮影。在社區,既有一部分富裕階層,也存在著一些困難群體,還有相當部分的中等收入群體,**基層社區結構呈現橄欖型的發展形態,社區黨的宣傳文化工作所面對的基本群眾也有相對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處于社會結構不同層次的不同階層的群眾對參與社區文化的需求和期望也不盡相同。如何根據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文化工作,滿足不同類型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社區群眾的文化權益,是社區文化發展的一個新課題。
3.社區居民的社會生活在組織化的基礎上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人的全面發展的渴求和意識的日益增強,社區群眾工作面臨如何適應的問題。與會者提出,**在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價值實現方式正在發生著越來越深刻的變化。社區居民的社會生活在組織化的基礎上出現了"多樣化"、"個性化"的趨勢,不少居民在參加職業化的組織之外,還參與其他各種基于交往和價值實現需求的組織,個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需求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對于人的全面發展來說,社會生活的組織化與多樣化、個性化是辯證統一的。如何在發揮組織化優勢的同時,適應社區居民社會生活多樣化、個性化的新特點,使社區文化工作發揮出最大的親和力,把最大范圍內的群眾凝聚在先進文化的旗幟下,成為新形勢下社區群眾工作所面臨的新挑戰。
4.在社區群眾民主意識和社區文化團隊自治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社區黨組織面臨著如何改進基層文化陣地和群眾文化團隊的領導和管理方式的新課題。與會者認為,隨著社區居民知識化程度總體提高,由于視野不斷開闊,人們接觸到大量的社會各方面信息,人的思維方式、認識水平、思考能力同以前的居民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有較強的民主意識、較強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來領導和管理社區文化工作,越來越難以得到認同。從基層文化活動和發展的實踐看,有兩個不容忽視的趨勢:一是居民群眾的民主訴求與維護自身文化權益關系越來越緊密;二是群眾文化團隊自治化程度不斷提高,僅靠委派、任命群眾文化團隊負責人的簡單做法,越來越難以得到活動群體的認同,事實上一些人的身份也難以體現。如何根據廣大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創新社區文化陣地建設,探索群眾文化團隊的管理模式,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三、創新社區文化和培育社區精神的對策思考
1.行政區域管理與公共區域管理相結合。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的影響,目前社區文化建設還未打破以塊為主、條塊分割的格局,形成文化設施資源單位所有、部門所有的封閉狀態。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要打破企事業單位在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的分割局面,使社區擁有組織和調配手段,實現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使社區內的文化資源產生最大效應。建議在擴大社區管理網格化試點中,理順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體制,及時總結體現行政管理與公共管理相結合,實現雙向開放、優勢互補,盤活社區文化資源的經驗,突破體制機制瓶頸,為社區文化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
2.形態開發與功能開發相結合。在關注社區文化的形態開發的同時,必須花大力氣把重點聚焦到社區文化的功能開發上。建議在辦好各種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科技節、歌詠隊、腰鼓隊、晨煉隊、拳操隊、民樂隊、讀書會、故事會、演唱會、展示會的同時,要注重社區文化的整合凝聚功能、教育啟迪功能、陶冶塑造功能以及娛樂健身功能的開發,從而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各種形態文化活動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切實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使之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心理、文化基礎。社區文化功能要與社區管理功能有機統一,社區精神培育要充分體現社區管理功能,不能虛脫和魂不附體。
3.地理要素與開放要素相結合。社區文化參與和服務的主體是社區居民,具有社會文化的共性,同時更有地域文化的個性,在創新社區文化的時候,必須注重地理要素特征,形成每個社區自己的特色文化,不能搞"一刀切",針對社區居民的異質性增強、事實上存在多樣文化興趣的特點,要以開放的視野和胸懷,接納不同的文化,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鄉土文化與都市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公益文化與消費文化,在社區實現多元融合,使不同階層的社區居民在社區都可以找到"知音",達到共融、共存、共生、共享。
4.大眾化與分眾化相結合。社區作為人們緊張工作之后居住和生活的平靜港灣,社區文化承載著社會化功能,社區文化大眾化就是要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導,營造人們守望相助、關系密切、病難相助、充滿人文關懷的家園。如何使不同的群體有歸縮感,更為重要的是精神局面的東西,這就要求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細分受眾,建設雅俗共賞的社區文化,搭建社區居民"上學"、"上網"、"上場"的載體,服務和滿足社區不同階層居民的不同需求。不斷提高人們的社區認同感和歸縮感。
5.輸出效應與接受效應相結合。與正式組織文化不同,社區文化屬于一種松散型的群體文化,對社區民居心理、行為的影響和約束,不是靠硬制度的管理,而是靠輿論引導、典型示范,靠形成良好的氛圍對居民進行熏陶和感染,使居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方法上要突?quot;小人物、小事情、小載體"的效應,提高社區文化的可讀性、可參與和實效性,在和風細雨、潤物無聲中受教育、有啟發,要重"煮茶蛋"的功效,切忌"染紅蛋"的形式。
6."物本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社區文化建設要加強"一校、一網、一場、一隊、一團、一欄、一箱"管理,使社區文化發展獲得更為堅實的物質支撐。同時,要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把了解人、引導人、關心人、提高人的文化教育工作滲透到為民、利民、便民的服務管理之中,尤其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之后,加強物本管理與人本管理的結合就顯得更為必要。
- 上一篇:政工師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民企員工現狀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