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3-09 04:25:00

導語:在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7年世界水日領導講話

根據國土資源部最近組織開展的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00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00億立方米。全國每年開采利用地下水量達1100億立方米,約占總用水量的1/5。另外,全國地下微咸水天然資源為277億立方米,半咸水天然資源為121億立方米。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地下水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在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為:

一是地下水開采程度很不平衡,一部分地區過量開采并引起相關環境地質問題。由于地下水賦存分布條件差異大,加上各地對地下水的開采方式和開采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很不平衡,有的已出現區域超采,有的雖然整體仍有潛力但部分地區超采嚴重。由于一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量開采,已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區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泉水枯竭等環境問題。初步統計,全國已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華北平原有近7萬平方千米面積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已有46個城市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而出現了地面沉降問題。其中蘇錫常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不僅產生了地面沉降,還導致了地裂縫,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構成威脅。浙江溫嶺市由于地面沉降造成7800畝基本農田毀損,其中常年性水淹地達3900余畝。沿海地區的大連、秦皇島、滄州、青島、北海等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還致使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表植被破壞,生態環境退化。

二是對水環境缺乏嚴格有效的保護,地下水污染問題嚴重。目前,我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污染比較普遍,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有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地下水水質呈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為硫酸根、氯化物、三氮、重金屬等,污染引起地下水中總硬度、總礦化度升高。主要是工業和生活“三廢”排放對地下水的污染,其次來自農業上的化肥、農藥的污染。水資源的污染給人民健康帶來危害,更加劇了水資源緊缺的矛盾,由污染造成的缺水城市和地區日益增多。

三是水資源的利用缺乏科學性,浪費現象嚴重。一些地區的用水結構很不合理,一方面將受污染的地表水源作為生活飲用水,另一方面又將優質的地下水大量用于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不能科學調度、優質優用。同時,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水資源浪費問題仍相當突出。目前,我國的萬元工業產值耗水量一般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是發達國家的40%-50%,每公斤糧食的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3倍。

為此,我們必須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增強進一步做好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盡快改變地下水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不科學、不合理的狀況。

二、科學利用地下水資源的戰略建議

地下水是地球水圈的一部分,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參與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因此,自然界中的地下水資源,大部分是屬于可再生資源,我們只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是可以做到和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實現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當前必須努力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盲目樂觀型,認為地下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節制地開采和利用;二是悲觀型,當在一些地區由于超量開采地下水引發出環境問題之后,便產生了另一種錯誤認識,認為地下水不能動用,一用就會出現問題。

要科學認識地下水資源的客觀規律,正確判斷地下水在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準確把握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量和度。地下水資源既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不是一點都不能動用,關鍵是如何把握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量和度的問題。當地下水開采量超過地下水補給量時,必然會引起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當地下水位低于某一臨界值時,量變就會產生質變,引起有關生態環境問題。如在干旱地區,當地下水位低于植物根系吸收的深度時,植物就會枯死,綠洲就會消失。對于深層孔隙承壓水,當地下水位低于某一深度時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就會產生地面沉降,甚至出現地裂縫,嚴重威脅城市建筑安全。沿海地區,當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時,就會引起海水入侵,使水質惡化。

但是,這并不是說這些地區的地下水就不能動用。只要科學確定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把握住事物的度,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為人類造福的。而且,在有些地區,適當開發利用地下水,會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如干旱地區的引地表水灌區或地下水位很淺的平原洼地,適當增加地下水的開發利用量,降低地下水位,既能減少地下水蒸發損失,又能防治土壤鹽漬化。在長江三角洲、河北平原東中部等地區,積極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資源,還能有利于淺層含水層中地下水的循環更新,改善水質,增加補給量。對于補給周期長,循環更新慢的深層承壓水,也不是一點不能動用。即使已經產生地面沉降的上海、蘇錫常地區,深層地下水也還是可以適當開采利用的,可以允許總沉降量和年允許沉降量為約束條件,確定地下水允許開采量,輔以適當的人工回灌措施。

地下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是:貫徹“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堅持“開源和節流并舉、節約優先、治污為本,高效利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針,實施以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實施以下具體戰略。

(一)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規劃、聯合調蓄、綜合利用戰略。

按照地表水和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思路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流域和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標,以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為前提,堅持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配、上下游統籌兼顧、綜合利用的原則。

水資源調蓄要實行從以地表調蓄為主向地表、地下聯合調蓄的戰略轉變,充分發揮地表水庫和地下水庫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2000年世界水均衡預測報告指出,需要調節和控制的不穩定洪水流量,其中60%左右將要利用地下庫容調節。美國21世紀水資源戰略研究成果提出:地表水庫是20世紀水資源最主要的調控手段,而地下水庫則是21世紀水資源調控的最主要手段。由此說明,水資源的地下調蓄和人工補給,是必然趨勢,也是擴大水資源可利用量的重要途徑。我國北方地區的一些山前平原,有地下調蓄庫容1000×108m3以上,約占全國地表水庫容的1/4,有較強的調蓄能力。在豐水年,可在這些地方人為地將大氣降水、地表水(包括洪水、水庫棄水)納入地下,通過地下儲蓄并徑流輸送到下游各地,增加機井出水量,減少大氣降水、地表水的流失和蒸發損失,同時起到滯洪作用;在枯水年,則可適當地超量開采,騰出庫容,待豐水年予以補償。實行地下水人工調蓄,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減少農業灌溉量,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戰略工程,應逐步予以推廣。

(二)調整開采井布局和開采量,控制最優地下水位戰略

一是在地下水超采區調整井孔布局,壓縮地下水開采量,增加人工回灌量,把地下水位恢復到不產生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的最佳位置。以地面總允許沉降量和年允許沉降量為約束條件確定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同時充分開發利用該地區的淺層地下水資源,發揮淺層地下水具有接受降水補給量大、更新速度快的調節功能和優勢。

二是在北方引地表水灌區增加地下水開采量,減少地表水灌溉量,把地下水位控制在蒸發極限深度以下。重點是大力推行“泉、河、井、渠結合,引、灌、排配套”的灌溉方式,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灌溉,把地下水位控制在蒸發極限深度以下(一般大于4米)。這樣,既有效地防治灌區的次生鹽堿化,又可減少引地表水量,增加河流向下游的輸送量,緩解下游地區用水緊張狀況。

三是合理配置河流上下游水資源,把地下水位控制在植物根系能吸收到的位置。重點是協調好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內陸河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用水矛盾,優化配置地區和部門之間的用水量,減少上中游地區的攔蓄引水量,增加下游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量,把下游地區地下水位抬高到湖楊林等植物根系能吸收到的位置(一般小于7米),以維系生命綠洲的環境。

(三)以找水為主的多渠道開源戰略

1.加大找水力度,發現和開辟新的地下水水源地

我國雖然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普查和勘探工作,但由于工作研究程度不一,仍存在一些空白區或研究程度很低的地區和含水層位,有許多亟待發現和開辟的新水源地可供開發和利用,如北方平原和盆地深部地下水、隱伏巖溶水及咸水地區的淡水體,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淺層第四系孔隙水,紅層地區的基巖風化帶裂隙潛水等。實踐證明,這些水源地對于解決中小城鎮供水和干旱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問題,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國尚有數千萬人口飲用水困難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改善缺水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條件,應進一步加大地下水勘查力度,組織實施扶貧找水工程。各地要重視缺水地區地下水尤其是深部地下水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利用工作,要統籌規劃,統一安排。重點加強陜北、寧南、隴西、西南巖溶石山、川東、渝西紅層等嚴重缺水區的找水工作,為嚴重缺水地區的群眾提供基本生活用水水源;在新疆和田、喀什,甘肅隴西,陜南,內蒙古河套平原等地方病重災區,有重點地開展防病改水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為改善水質尋找新的水源地,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生產條件。

2.充分利用礦坑等排水,變廢為寶

目前,我國礦坑排水量十分可觀,據調查,僅太行山周邊地區礦坑排水量每年高達50億立方米左右,絕大部分沒有利用。這部分水一般水質較好,可直接利用或稍加處理即可利用。充分利用礦坑排水,實行排供結合,變廢為利,對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將發揮重要作用。

3.開發利用微咸水資源

我國北方干旱地區和濱海地區咸水、微咸水資源分布廣,資源較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化工、電力等工業的開發,都在開發利用微咸水資源,農牧林業也在試驗利用微咸水灌溉。應進一步加大微咸水資源的開發和改造利用力度。

4.開展土壤凝積水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土壤凝結水特別是沙漠凝結水的利用,一直是人們研究探討的課題,在西北沙漠地區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前景。根據原地礦部“七五”期間的科技攻關成果,僅河西走廊平原地區,凝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高達每年1.9億立方米,大約是當地降雨量的2倍。應進一步開展這方面的試驗研究及開發利用工作。

(四)控制污染、綜合防治的地下水資源保護戰略

地下水有比地表水水質好、不易被污染的優勢,但是,由于地下含水介質的隱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復雜性,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來要比地表水困難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甚至根本不可能得到徹底根治。所以,地下水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防治地下水污染,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方針。一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源,從源頭上防治地下水的污染。二是建立地下水防護帶,要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和工農業生產布局,科學劃分地下水防護帶的范圍和防護層位,并采取科學嚴格的防護措施,保證地下水水源地及補給區范圍內的水質不被污染。特別要重視做好地下水上游補給區的生態環境特別是水源涵養林的保護工作。三是實施含水層修復工程,恢復含水層原有供水能力。在一些淺部含水層已經被疏干,或深部含水層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地區,可采取人工水資源調蓄進行回灌補充;對已受污染的地下水,應采取隔污凈化、抽污換清等多種修復措施,恢復地下含水層原有的供水功能。

(五)按地下水資源賦存和分布規律,實施區域地下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戰略

我國地域遼闊,地下水資源形成和分布情況復雜,開發利用條件以及存在的問題也千差萬別,因此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必須適合各地的客觀實際。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統籌生活、工農業和生態用水、統籌區域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實施區域地下水資源與保護戰略。

(六)淺層為主、深層適度、采補平衡戰略

淺層地下水由于直接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補給周期短,循環更新速度快,是主要開采層位。深層地下水一般補給周期較長,循環更新速度慢,地下水的可持續開采量受到諸多因素限制。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利用,堅持以淺層為主,深層適度、采補平衡的原則。要根據地下水資源的補給和賦存條件,科學合理地確定開采層位和開采量,按多年平均補給量進行開采利用。超采區壓縮開采量,有資源潛力的地區擴大開采量,基本做到采補平衡,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深層地下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后又不產生較大環境地質問題的地區,應有計劃地適度開發深層水資源。深層地下水一般質量比較優良,應主要作為人們生活用水水源。

(七)加強地下水水源地儲備,實行有序應急供水戰略

我國是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干旱缺水的危害性不亞于水患。近幾十年來,我國出現過多次連續干旱的年份,大旱之年主要是依靠打井開采地下水來緩解供水的緊張局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曾在華北、東北、西北、淮北等地區搞過多次抗旱打井運動,僅遼寧、山東等省為抗旱打的機井就達數萬眼。打井運動為解決大旱之年應急供水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盲目打井,成井率低以及不當開采引起水質惡化、水資源枯竭等問題。

應急打井開采地下水資源,也必須遵循水文地質規律,要實行從無序應急供水向有序應急供水的轉變。當務之急是做好應急地下水源地的規劃工作,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編制應急供水水源方案,并有計劃地開展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的勘查工作,尋找和探明更多的地下水水源地,以備應急供水之用。要選擇具有多年調蓄能力的含水層,采取豐水年或豐水期蓄水、枯水年或枯水期疏干供水的調節補償方式,實施應急供水,緩解供水危機。

要實施以上戰略,實現地下水資源的科學、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當務之急要重視并加強地下水資源方面的基礎工作和監督管理。一是加強重點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工作,增強地下水的資源儲備能力。二是加強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監測和監督工作,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做到有序開采、有效利用;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對于大中型地下水取水項目,應進行環境影響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污染;建立健全地下水監測網點和信息系統,掌握地下水動態,及時為社會和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信息。三是建立合理的投資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地下水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的投資力度。四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地下水資源理論和勘查開發技術及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