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經驗材料
時間:2022-08-01 09:41:00
導語:河道治理工程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省河流眾多,水系發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河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江南水鄉獨特的風景線,也是灌溉、排澇、航運、發展國民經濟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生命線。但是,近年來我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積嚴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現象,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據初步統計,全省河道總淤積量達20億m3,平原河網普遍淤高0.6m,淤積嚴重的河段淤高2.5m以上。根據171個省控河段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統計,全省有21.6%的河段失去了作為飲用水源的功能,河網水體普遍富營養化,主要水系的干流水質多為ⅳ類或v類,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因此,省政府提出爭取用5年時間,整治重要河道1萬km,工程總投資200多億元,基本改善水環境、改善人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再現扛南水鄉“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風貌。
一、河道生態建設思路
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要考慮生物的多樣性,為水生、兩棲動物創造棲息繁衍環境,這樣既有利于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凈能力。除滿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還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樣化,只有水流的多樣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樣化。例如寬窄交替,深潭與淺灘交錯,急流與緩流并存,偶有彎道與回流,岸邊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為各類水生物提供棲息繁衍的空間。為此,河道整治要從生態、經濟、人文、社會效應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多方面來考慮,既要恢復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滿足人類依賴生存的要求,以“回歸自然”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為河道治理思路?!盎貧w自然”是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滿足行洪、蓄水、航運、水生態等要求,具有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特性;“以人為本”是滿足人類活動的需求,處理好人水和諧相處的環境,具有親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
1.山溪性河道治理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于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并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復式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采用復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采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采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于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筑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于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堤防建設中,可采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于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采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2.平原河網治理
(1)生態護堤
采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干砌、塊石堆砌等各種方式護堤,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動物的繁育、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對于河岸邊坡較陡的地方,采用木樁、木框加毛塊石等工程措施,這種護岸工程既能穩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帶來的負面作用。在應用草皮、木樁護坡時也可以運用土工編織物,袋內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沖刷,又能長出綠草。平原河網水位一般變幅不大,對于沒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土堤可采用植樹、種草等生態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斷面設計時,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干砌石擋土墻,
正常水位以上采用緩于1:4的毛石堆砌斜坡,以增加水生動物生存空間,削減船行波對河道沖刷的影響,有利于堤防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2)提倡緩坡、減少直立式護坡
梯形斷面一般適用于城鎮鄉村等人居密集地周邊的河道,結構簡單實用,是農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斷面形式,一般以土坡為主。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邊坡耕作,河道
兩岸保護范圍內用地采用征用或借田租用等方式,設置保護帶,發展果樹、花木等經濟林帶或綠化植樹,防止周邊農戶耕作,確保堤防安全。平原河道堤防高度一般不高,設計中可根據不同的地形、地勢,考慮擋土墻與河岸景觀相結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擋土墻,突出水景設計,掩蓋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邊而又無堤之感覺。要從當地的風土民情、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出發,降低河道的護岸高度,建設親水平臺,塑造以石、水、綠、物、路等要素結合的園林式濱水景觀。
(3)保護濕地,保留水面,避免圍河湖造地
濕地是指天然、人工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帶,包括河流、湖泊、灘涂、水庫、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于6m的海域地帶。要保留獨具特色又珍貴、被視為荒灘荒地的植物和生物的棲息地,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和休閑價值,對維護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水生動植物是水體的凈化器,濕地是城市環境的腎.濕地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又有眾多野生動物、植物資源,并為動植物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在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河網濕地,要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保留水域面積,避免圍河湖造地,防止濕地面積減少,為鳥類的遷移、濕地動植物生長繁衍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也為人類生存改善環境。
(4)修筑人工魚巢,營造水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環境
在滿足行洪、排澇、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地方應考慮修建人工異型塊魚巢,盡量采用毛石護坡,正常水位以下的護岸襯砌采用空心異型塊、預制魚巢等結構形式,提供魚類等水生動物安身棲息的地方。在河道中用堰壩攔蓄河水時,應留有一定寬度的輔助性陡坡輸水道,以便水生動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魚類生長。局部河段設置兩棲動物上下岸的通道,為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創造條件,從而保護河道的生態環境,維護河流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環境條件。
3.城鎮村集居地河道治理
(1)建立“水景觀體系”概念
水景觀體系是集水資源綜合調度、景觀和觀景、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景觀水系。城區河道兩岸以及旅游景點的河流,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需充分考慮城市對河道景觀和環境和諧的要求,構造具有親水理念的景觀河道,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城鎮建設與規劃要突出親水文化,郊區突出自然和生態,使河道防洪工程與河道兩岸景觀融為一體,與城市文化、風格、歷史、人文相協調。
(2)在達到防洪要求的基礎上,突出休閑、親水、生態功能
水是江南獨特魅力所在,在江南水鄉城鎮建筑布局規劃和整治方案中必須堅持“回歸自然”和“以人為本”,突出親水和生態。對于綠化工程的平面布置應結合城市景觀設計,結合城鎮綠化和園林建設,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種植、植被保護等生態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對于穿越城市繁華地段而且水質較好的河道,可以采取雙層斷面的箱涵結構,下層暗河主要是泄洪、排澇的功能,上層明河具有安全、休閑、親水等功能,一般控制0.2m左右的水深,河中放養各種魚類,河道周邊建造戲水池、噴水池、涼亭等休閑配套設施。城鎮區域內建雙層河道,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親水性,可提高河道兩岸環境和街道的品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治水理念的體現。
(3)要具有人類活動安全保障
矩形斷面由于離水面較高,需設置擴欄等保護措施,同時沿直立護墻設置兩岸交錯上下臺階,滿足上岸和下水的要求。梯形斷面的河道邊坡要考慮游人行走安全要求,留足馬道寬度,并采用草坪緩坡或錯落有序的毛石堆砌等方式以達到親水要求。親水平臺或親水臺階的護岸,需根據水位變幅,在親水平臺中設置水下平臺,水下平臺應有足夠寬度,以保護游人在親水、戲水過程中的安全。設計時允許小洪水淹沒某些岸邊設施,使河道的常水位盡量貼近人們,讓人能走到水邊則更好,長時間保持一定水深,洪水來時讓其上灘。
(4)沿岸古跡開發與保護
河道治理中,文物保護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浙扛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些河道沿岸文物古跡眾多,整治中,應通過開發、保護,挖掘這些古跡的內涵韻味,恢復古跡,并將其融合到工程之中,設計成風格各異,卻又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處一景。如紹興市正在進行的對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運河的整治,從整條古運河文化特色考慮,運河之間布置了纖道石塘、緣木古渡、賀循塑像、浪槳風帆等內容。通過對古纖道等景觀遺跡的保護開發與運河環境的綜合治理,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時,再現了紹興古運河悠久歷史文化,把古運河建成碧水長河、生態綠園、文化走廊,充分顯示江南水鄉、歷史名城的無限風光。
4.污染源的控制處理與水體改善
(1)截污治污,加強管理
河道整治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水利、環保、城建、規劃、土地管理、航運、園林等多個部門的協作。在河網水質嚴重污染的地區,必須控制點源污染、減少面源污染、治理內源污染,針對實際情況,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網水質的綜合措施。對于城鎮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將沿河兩岸的企業單位及居民區的排放污水納入污水管線內,同時提高居民的素質,規范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改變人們將垃圾往河道傾倒的陋習。
(2)水體置換,吐舊納新
通過河道清淤、水面保潔、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減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防止河網水體的惡化,但要從根本上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逐步改善水體質量,還需采取水體置換、引水配水工程,使水體流動起來,變“死水”為活水,并充分利用現有河道的灘地、水面(濕地),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提高河流水體自凈能力,達到吐舊納新、流水不腐的效果。杭州市為了徹底改善西湖水質,實施控制上游環境和引水工程等措施,開展了西湖西進工程。由于湖西人口密集,水體保護受到威脅,采取疏散人口和建筑密度,完善基礎設施,治理污染源,阻止污水進入溪流再流往西湖,新開挖水域千畝,將原先分散的水面互相貫通,并完善西湖引水設施等措施,使現在一年換2次水,達到每年換12次,基本解決丁西湖的水質污染問題。
(3)用生態方法解決生態問題
通過采取疏浚、截污和引水等工程措施后,湖泊中的富營養化、湖水渾濁、透明度難以提高這些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西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50年前,西湖湖底水草叢生,水質清澈見底,之后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疏浚,水生維管束植物大面積滅絕,水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湖泊從草型轉變為藻型,浮游植物控制整個水生生態系統。因此,對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還應采用生態方法解決。湖泊的水生生態修復是利用生態學方法進行湖泊污染治理,利用各營養生物種群間的生態關系,控制(增加、減少或引入)某些種群,改善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調節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種植一定面積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傘草、萬壽菊等,在水陸交錯帶,配備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濕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蘆葦)、浮水植物等,可以去除水體中的營養物,使水質得到改善,水體透明度提高,水生動植物多樣性得到自然恢復,使富營養湖泊的水體變清。
三、探討性技術措施
1.超級堤壩
堤寬約在堤高的30倍以上,堤頂可建設交通道路及住宅、商業街等。由于堤身較寬,即使發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沿海城市的誨塘推廣超級堤壩建設。
2.利用河道灘地凈化水質
對于一些小型城鎮和村落,難以對生活污水全部通過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排入河道后將使水質惡化。在河道兩岸灘區埋沒大型污水處理槽,內填卵石,利用附著在卵石表面的細菌對污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污水經過生物處理后再排人河內,可明顯地改善水質。公務員之家:
3.水系生態修復技術
發達國家正在努力彌補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采取各種生態修復技術:如增設過魚通道,采用可供魚類產卵和休息的護岸形式,修復天然彎道、淺灘,恢復湖周草場,恢復水系周邊濕地等。
精品范文
10河道采砂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