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房畜牧業發展思考
時間:2022-09-15 03:18:00
導語:爐房畜牧業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畜牧業已成為爐房鄉高二半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必備產業,尤其是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及中央、省、市、縣制定了畜牧業發展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有效措施,激發了農民養畜的積極性,對發展畜牧業起到推動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制約因素。我就當前全縣畜牧業發展作了初步調查,提出幾點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認真落實能繁母豬等各項補貼政策,積極爭取縣委、政府加大對爐房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生豬貼息貸款扶持傾斜力度,大力發展以生豬養殖為龍頭的畜牧業。鄉涉農部門及村“兩委”搶抓畜產品市場價格上漲、農民養畜積極性高漲的良好機遇,按照“穩定存欄,增加補欄,主攻出欄,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狠抓“種、料、管、防、訓”綜合配套實用技術推廣,以養殖大戶培育為重點,不斷提高科學養畜水平,努力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每年初,鄉黨委、政府成立了畜牧業生產工作領導組及辦公室,領導組下設了技術指導服務組,各村相應成立了養殖、銷售等協會,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領導和技術服務。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下發生豬生產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加強監督管理,提高干部群眾對做大做強畜牧業的認識,保證了畜牧業發展穩定、有序。
(二)強化技術推廣,提高科技轉化率。一是注重品種改良,轉變養殖模式。按照新農村建設和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要求,把畜牧業作為新農村建設點的主要經濟發展項目,積極引進了優良種豬,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通過種植綠肥、油菜等作為飼料原料,建青貯窖,傳授青貯飼料生產技術,引導農戶使用青貯飼料養畜,降低養殖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二是強化科技宣傳,加大兩防力度。堅持以能繁母豬、仔豬的經常性防疫和肥豬的市場檢疫為主,拓展防疫面,杜絕疾病、傳染病發生,為消費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肉食產品。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現代遠程教育、農村黨員活動室、成人文化學校等為陣地,采取面對面講授、實地學習考察等方式,加大對養殖戶的培訓教育力度,使參訓人員都能掌握新的養殖技術和相關法律法規,逐步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資金投入力度加大。認真貫徹落實了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積極爭取上級的扶持資金,采取以扶持培育養殖大戶為主,大面扶持為輔,力求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方式,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
(四)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一是加大公路網絡改力度,對爐老、爐馬和鄉村公路進行了改建,極大緩解了交通瓶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有效解決了畜產品運輸難的問題。二是水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促進農畜業協調發展。三是扶貧項目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改善了人畜居住環境,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2007年,共發放生豬貼息貸款50萬元,培育了220戶生豬養殖大戶,儲備100頭后備母豬,完成了2個養殖場建設和一個養殖場的補欄工作,完成50戶養殖示范小區一個,擁有畜廄165間,新建衛生廄25間468㎡,改廄81間1526㎡,新建衛生廄16間290㎡。結合整村推進項目實施,完成養殖示范戶69戶,新修衛生廄138間1380㎡,建青貯窖每戶4個138立方米,購置種母豬35頭,仔豬207頭,實現戶均存欄生豬21頭,出欄肥豬20頭,出欄仔豬13頭。實現存欄生豬13950頭,大牲畜2930頭,山綿羊2250只,家禽17900羽;出欄生豬15510頭,大牲畜518頭,山綿羊2250只,家禽17900羽,同比分別增長23.2%、28.3%、44.6%、47%;肉蛋總產量1480.24噸,產值為2136.1萬元,同比增長80.2%;其中生豬生產發展迅速。共培訓23期4815人次,其中黨員干部及致富能手參與培訓285人次。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638.78萬元,同比增加2605.9萬元,增長64.6%,其中畜牧總產值為2136.1萬元,同比增長80.2%。
二、存在的困難和發展優勢
(一)科技轉化率低,養殖規模小。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緊缺,服務不到位。鄉村市場不健全,部分技術人員缺乏市場意識,服務意識還未完全轉變過來,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教育培訓不夠,農民應用新科技的能力不強。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思想落后,傳統生存觀念較濃,科學發展意識淡薄,新技術看不懂、學不會,科技知識推廣難,養殖成本高,周期長,增產不增收,利潤率低;極少數農民在種植業上干的還是老一套,養殖業采用的還是傳統養殖模式,缺乏對外面市場的了解,不敢大膽發展,僅僅局限于鄉村市場,甚至還處于養豬為過年、種田為溫飽的自給自足狀態。三是各種協會形同虛設,未發揮實質性作用,這就難以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一體化發展模式,難以打破鄉村市場發展的局勢。
(二)投入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扶持資金有限,農民信貸難。爐房是一個純農業鄉,鄉級財力匱乏,爭取上級扶持力度有限,扶持面小,比較零星,培養大戶難,示范帶動性不強;農民普遍窮,靠自身投入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有限;農村金融壟斷,少部分人信用度低,存留呆帳多,信貸條件苛刻,農戶貸款難、數額小、利率高,畜牧業發展難上規模、利潤微薄。二是地處邊遠,自然資源匱乏。全鄉有4個村的人口居住在高二半山區,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如交通相對閉塞,信息不暢,水利設施不健全、防汛抗旱能力弱等,出現公路沿線與離公路較遠的畜產品存在較大的價格差,很多地方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現象。
雖然存在著以上困難,但也還存在著很多發展優勢,在一定時期和范圍看主要有:一是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現有人均耕地和閑置耕地變多,以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荒山、荒坡的所有權進一步明晰,畜牧業規?;l展條件具備;二是實現規模化養殖農戶較少,多數農戶缺乏發展意識,養殖隨意性大、比較零星;三是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工薪階層工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對農副產品消費量有所增加;四是白鶴灘巨型電站即將建設,流動人口增多,市場發展潛力很大。
三、對策與建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工資制度改革,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畜牧業發展影響較為明顯。因此,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白鶴灘電站建設、各級扶持政策及各種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等機遇,乘勢而上。以實施“兩基”和各項教育活動為契機,加強農村教育,更新干群知識,提高技能,轉變觀念,采取科學、合理、合法、有效的方式方法,健全協會,抓好養殖基地建設,制定各種配套措施,認真抓好落實,把畜牧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轉為競爭優勢,力求使畜牧業即將發展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力增強、市場“飽和”的支柱產業。主要從以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強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農民整體綜合素質。強化教育培訓,是提高干群綜合素質,增強科技、市場意識,增強防病控病能力,轉變生產、經營理念,提高科技在養殖業中的轉化效率的關鍵。要加大養殖大戶的扶持和培育,為其他養殖戶提供參觀學習的實踐陣地,發揮出陣地的示范帶動作用;要借助實施“兩基”和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之力,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和農民、預期人才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勞動者這一生產要素在生產力中的主導作用,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效率,增強本地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強化宣傳,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傳統的養殖模式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滿足不了消費者的要求,達不到農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因此,要采取發放宣傳單、廣播、開展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讓科技知識傳到家家戶戶,使養殖技術人人能掌握;要加快建立仔豬擴繁基地建設,為全鄉和鄰近鄉鎮供應優良仔豬;要加快凍精改良站點建設,通過凍改技術提高仔畜質量和養殖效率;要加強青貯飼料的生產、加工技術宣傳,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養殖成本,降低養殖成本,縮短養殖周期,提高畜產品科技含量。
(三)聚集各方資源,擴大資金投入。當前,要發展規模化的畜牧業,資金、技術、人才則是關鍵,許多農民都知道畜牧業是本地增收致富的優勢產業,生產經營周期短、見效快、戶戶能養殖等特點。但是很多農民都缺乏資金、技術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沒有能力而且不敢大膽發展。為解除農民群眾的這些顧慮,各級各部門應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積極動員,鼓勵農技干部、商人、外出務工人員、農村黨員等以資金、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民發展畜牧業,但在參與農民合作發展過程中,要以資金、技術為橋梁,以擴大再生產為準繩,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充分發揮“傳、幫、帶、牽”的重要作用,逐步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增加畜牧業收入。
(四)健全生產經營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合作組織職能作用。通過鼓勵社會人士以資金、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發展畜牧業,雖然大大降低農民養殖投入的直接風險和調動農民科學養殖的積極性,但這僅是把風險轉嫁給參與投資的這部分人,銷售渠道還是分散的,難以形成銷售規模,僅在鄉村市場上競爭,銷量有限,銷售成本高,價格低廉,農民增產不增收,參與投資者的股息、紅利風險較大,稅務征收困難。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鄉、村兩級應更新觀念,理清思路,積極引導農民自由創建生產經營合作組織,在一定范圍內將分散的養殖戶通過自愿的方式組織成一個有規模、有制度、有資金、有技術、有勞力、有銷售渠道的市場主體,發揮職能作用,突破僅滿足鄉村市場的局面,推動畜牧業步入穩定、持續的良性發展軌道。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便利。應積極爭取上級大力支持,加大對交通道路改建力度,提高道路的安全系數,保證外商進得來出得去;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促進養殖業與輔助產業協調發展,增強農牧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整村推進等工程項目,整合各方資源,加快廚、廁、廄、沼氣池一體化建設,做好資源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平衡發展,改善人畜居住環境,增強人畜抗病能力;要加快畜產品深加工點建設,有利于增加畜產品儲藏時間,便于運輸,提高畜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渠道,既便于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公益事業發展,又能創造務工收入;要加快網絡信息建設,為農戶和外商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和市場信息,增強農戶和外商駕馭市場的能力。
(六)構筑便利、安全的交易平臺,發揮政府監管服務功能。畜牧業的發展,僅僅依靠鄉村有限的消費市場,發展空間、時間有限,也是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的需求,而要拓展市場,又離不開農牧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外商介入和畜產品走出本地市場,因此,鄉村兩級要制定科學、有效、合理、合法的監管服務措施,為農民和外商提供健全的交易平臺,讓農民和外商都有一種安全可靠、便利的市場環境,農民從中得到實惠,增加巨額收入,外商滿載而歸,贏得豐厚利潤,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進而推進各項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總之,基于當前畜牧業結構單一、基礎條件差的現狀,要逐步加大對畜牧業的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為農民和外商在農村構筑良好的交易平臺,讓農戶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自己的市場;強化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以科技為導向,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動力,以“產—加—銷”或“產—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充分體現優勢產業的主導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順利發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集體突破,為外商提供充裕的發展空間和時間,讓外商快快樂樂的帶著錢進來,高高興興的運著畜產品離開。
- 上一篇:小學習作教學觀察指導
- 下一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