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新模式

時間:2022-08-17 04:46:00

導語:如何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新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新模式

明天我們將迎來第十四屆“世界水日”和第“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文化”。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水資源工作成效顯著,但水資源形勢依然嚴峻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水利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解決水資源問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水利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有效應對了洪澇干旱等災害,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也為生態和環境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并呈現出四個明顯特征:一是水資源短缺與用水浪費并存。正常年份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北方地區尤甚。同時,我國許多地方用水結構不合理,浪費嚴重,用水效率低,效益較差。二是防洪能力總體提高與洪水風險不斷加大并存。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大江大河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主要江河具備了防御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但是,人水爭地矛盾突出,洪水高風險區域與人口高密度區域、經濟財富集中區域相互重合,洪澇災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三是水生態和環境狀況局部好轉,但整體形勢嚴峻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全國污水排放總量仍在逐年上升,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的問題仍然突出。四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有3.2億農村人口沒能喝上潔凈水,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造成這種嚴峻形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同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嚴重程度,也加大了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這表明水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不協調,一方面水利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長期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也不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樹立科學的治水理念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我們能不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關鍵在于能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水利各項工作中去,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與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體要求與治水的自身規律有機結合起來,轉變觀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水利之路。

一是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水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縮影。歷史反復證明,人類對水的傷害越大,水對人類的破壞越大。必須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協調好人與水、人與地的關系。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給洪水以出路,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既要開發利用水資源又要維護水生態平衡,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要給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二是從浪費水資源、污染環境的錯誤做法,轉變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路子。污染和浪費是人類對水資源的最大傷害,傷害水資源的最終結果是傷害人類自己。一定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竭水而用,超量排污,過度開發,破壞環境,最終不僅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經濟發展也難以為繼。要按照國家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糾正先破壞、后修復,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認識,從“不斷地去滿足需水要求”的供水管理轉變為“實現全面節水,不斷地提高用水效率,來達到平衡水的供需矛盾”的需水管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三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水資源是人類基本的生存資源,是生產發展的基本條件。發展水利,解決水資源問題,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在應對水旱等自然災害和各種突發性事件中,要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在水利發展中,把人民群眾能夠喝上安全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優先領域,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水資源的支撐和保障。

四是要樹立統籌發展的理念。水利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和水利發展,使得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相協調。要統籌流域和區域水利發展,維護流域整體利益,促進流域協調發展。要統籌考慮城鄉水利發展,構筑城鄉協調、各具特色的水利發展體系。要統籌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在確保生活用水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其他方面的需要,維護河流健康。

三、創新發展模式,破解我國水資源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關鍵時期。要按照科學的治水理念,轉變水利發展模式,加快水利發展,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求。同時,要通過創新水利發展模式,支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建立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經濟社會自律式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是適應水資源承載能力,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進行制度建設,要通過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起自律式發展的節水模式,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要努力實現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基本實現全國灌溉用水總量的零增長。

二是充分考慮洪水風險,努力實現人與洪水和諧相處。“十一五”期間,要努力實現確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點中型城市及重要設施的防洪安全,使多年平均洪澇災害損失率降低到1.0%以下的目標,一方面,要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健全綜合防洪體系,增強抵御洪水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規范人類自身活動,調整工農業生產布局,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增加洪水蓄泄空間,給洪水以出路,有效規避洪水風險。同時,要把解決洪澇災害問題與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科學利用洪水資源。

三是根據水環境承載力,加強水功能區管理,保護好水資源。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切實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提高我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十一五”期間,我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要提高到6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為此,要進一步完善水功能區劃,根據水功能區的水質目標和水域允許納污能力,核定納污總量,全面實施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依法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積極探索排污權的有效管理和有償交換,運用經濟手段防治污染。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提高應對各種突發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四是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切實加強農村水利。要把保障農民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重點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以及局部地區飲用水嚴重不足問題,“十一五”期間,解決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使農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的人口減少1/3。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重要任務,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完善灌排設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強農業抗災能力,保障糧食安全。要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5億畝,凈增有效灌溉面積3000萬畝。要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恢復水庫功能,消除安全隱患。要加快發展農村水電,建設水電農村電氣化縣,擴大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范圍,實施水電增收解困工程。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蟲病疫情的發生。要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注重預防和監督,充分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活生產條件和生態與環境,改善農村村容村貌。

五是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維護河流健康。根據河流的發育演變規律、自然特性和服務功能,科學合理地規劃好河流的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做到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高度重視水利水電工程帶來的生態影響問題,完善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落實項目建設期生態與環境保護措施。開展水利工程運行生態評估工作,建立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調度和運行方式,充分發揮水利工程保護生態的作用。

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需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艱苦努力,更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轉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努力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