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組織創新激發組織活力
時間:2022-06-30 04:31:00
導語:如何推進組織創新激發組織活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強調,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同志指出,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帶領人民推動全社會改革創新的能力,也表現為推進自身改革創新的能力。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使命決定了黨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改革創新,又要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設中不斷改革創新。
從*年開始,閔行區江川路社區(街道)開始探索居民區群眾性特色團隊黨建工作。這次探索可以被視為黨的基層組織在新時期積極適應新發展背景進行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創新的過程。由于江川路社區在團隊黨建過程中注入了許多新的理念,形成了許多新型運作模式,因此這里的團隊黨建形成了一些帶有前瞻性的工作格局,黨的組織影響開始從固定“地域區位”延伸到人們最具生活意味的趣緣結構,這在根本上超越了傳統團隊黨建的格局,使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一、執政黨基層組織創新的社會背景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緊迫。
從世界政黨發展大趨勢來看,基層黨組織創新是大勢所趨。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上許多政黨開始努力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以使自身能夠更好的適應時展,而加強自己末梢基層組織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使普通黨員更好的投入政黨活動之中則是這些革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比如:葡萄牙社會黨主張,在新形勢下黨的基層組織必須高效、開放和現代化;法國社會黨利用因特網進一步發揮基層組織超常滲透日常生活的新能力;德國社會一方面變革黨的組織體制,實現決策機制的民主化,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實現組織溝通的信息化,以充分調動普通黨員的積極性,并為其參與黨的活動創造條件??偟膩砜?,加強基層組織創新能力已是世界政黨發展的新趨勢。
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局面來看,基層黨組織創新是必然的選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在經歷了一個跳躍式發展周期后發生了巨大的結構性變化:社會利益結構迅速分化,社會主要聯結機制從縱向緊密型結構向網絡狀松散結構轉變,社會主要意義系統和價值觀系統逐步趨向多元化態勢,社會性組織逐步發育并成為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
在這種大背景下,黨組織要有效領導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有所針對地加強自身建設。依據科層原則建構起來的黨組織網絡要有效滲透這個呈現出網絡化和多元化特征的社會系統,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網絡中無數個交融于社會系統中“結點”(尤其是基層“結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以創造性思維探索適合不同社會組織運行邏輯的靈活工作手段,從而對社會發展施加有效引導。
從中國共產黨自身在新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發展來看,基層黨組織創新是確保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支撐。從組織學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首先是一個組織,她具有組織的一切特征,也應遵循組織發展的規律。組織可以和生命體、有機體類比,也有生命周期。中國共產黨從初創至今已經走過了87年,在這87年時間里黨不僅經歷了一個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而且從組織發展周期來看也逐步進入了一個成熟期,無疑是一個大黨、一個“年長”的政黨。一般來說,世界上大多數大型政黨組織在初創期內,其組織都具有高度活力,其成員的主體性意識也非常強烈,但一旦進入成熟期后,一般都會遭遇到一個科層化、刻板化和決策機制缺乏靈敏性的過程。我們黨在進入成熟期后,如何擺脫上述不利影響?提升基層黨組織的自我創新能力,探索新時期充分發揮黨員責任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的新型路徑顯然是最為有效的應對路徑。
概括的來說,上述背景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面對新的社會發展形勢,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作用,引領時代前進的方向就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革新自身的組織和運行方式。
二、組織創新的實踐探索
自*年開始,閔行區委組織部把江川路街道作為居民區組織再造的試點單位,江川路社區(街道)黨工委成立專門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對各居民區的團隊情況、黨員結構情況、黨組織情況、黨員思想狀況、小區建設情況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排摸。據調查,江川地區共有各類群眾性特色團隊185個,參加總人數達到4412人,其中黨員有1118人,占團隊總人數的25.3%。團隊大致分為“學習教育型”、“文化藝術型”、“體育保健型”、“公益服務型”等4大類。汽輪新村第三居民區黨支部和瑞麗新村黨支部分別作為群眾性團隊比較集中的代表和普通居民區代表進行了試點工作。主要做法為:
1、建立支部領導團隊的開放性工作格局
汽輪新村第三居民區黨支部和瑞麗新村黨支部在試點過程中,堅持“支部領導團隊”的原則,思想發動全面到位。通過開展團隊活動、召開支部會議、黨員大會、樓組長會議、離退休干部代表會議、老先進老勞模會議、居民群眾代表會議等形式,統一支部班子成員、黨員的思想,也取得了居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按照黨組織搭臺、黨員骨干負責、群眾廣泛參與的團隊設置理念,開展組織機構框架設置調整。汽三居民區黨支部有黨員160人,原先按照樓組劃分為7個黨小組。在調整過程中,黨支部充分發揮民主意識、集思廣益,通過聽取團隊成員、黨員和群眾的意見,實行以團隊基礎,人群趨向和興趣愛好為設置標準,黨員根據組織需要及個人愛好選擇參加其中一個支部。經過組織程序后,原來的居民區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下設四個團隊黨支部(議事團黨支部、歌詠團黨支部、戲曲組黨支部、鼓操組黨支部),各團隊黨支部書記由黨總支委員擔任。各支部設2—3個黨小組,組長在原有的基礎上增補有責任感、有特長,相對年輕的黨員擔任。瑞麗居民區黨支部有黨員114人,原先按照樓組劃分為9個黨小組。黨支部根據“共同興趣愛好、共同活動時間、共同活動地點”的原則,設立了文體黨支部、巡邏隊黨支部和綜合黨支部。黨總支委員兼任團隊黨支部書記,使團隊黨支部的各類活動始終在黨總支的領導下開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支部領導團隊構造了一種讓退休黨員逐漸回歸到日常政治生活的本原中去的渠道,它創造了一種長期性、持續性的黨員交流平臺,而且這個平臺并不僅僅圍繞著自上而下的政治或行政動員任務運作,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黨員自發的交流需求和生活世界運作的,所以人們能發現,即便是在沒有自上而下推動的政治動員或行政動員的情況下,“團隊”這個層面的黨員活動仍然是充滿積極性的。其關鍵就在于,它部分地回歸到了“交相依賴,互為幫助,精神交流”的政治生活本原中。
2、打造黨員融入團隊的動員和引導模式
開展團隊黨建的目的就是要把黨的工作滲透到群眾團隊組織中去,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對團隊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群團組織健康發展。試點中,黨支部明確“黨員運作團隊”的工作方法,積極搭建黨員骨干參與團隊管理的平臺。如汽三黨支部在形成居民區黨總支—團隊黨總支—團隊黨小組的組織機構前,黨支部在團隊中挑選了一批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團隊活動能力突出的黨員骨干充實到組織中,黨員骨干從原來的7名增加到現在的29名,同時在團隊中還有一批得力的黨員志愿者。在討論制定黨總支工作職責、黨總支活動制度、各團隊黨支部職責等相關制度時黨員骨干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在團隊開展活動時,黨員骨干更是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通過召開樓組門前板凳黨小組會、公園廣場板凳組織生活會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團隊黨建小型、靈活、多樣的特點。黨員運作團隊,不僅調動了黨員參與團隊管理的積極性,黨員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團隊的活動也更為規范有序。
從某種角度來看,黨員運作團隊還有助于一種系統激勵機制的建設。人們在實現自我價值、投身于社區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是需要不斷地獲得激勵的,這一點對于社區黨員來說也不例外。當然,這些激勵措施可以是多元的,包括精神上的激勵、物質上的象征性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等等。“黨員運作團隊”較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這一過程為基層社區的黨員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系統的激勵措施,這些激勵主要包括:(1)身份上的潛在激勵,在“黨員運作團隊”的過程中,“骨干分子”這一身份角色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擴充,隨著這一身份角色在社區的擴張,基層黨組織獲得了一批具有高度積極性的黨員“骨干”。(2)在參與行為中強化激勵?!包h員運作團隊”提供了退休黨員交流活動的平臺,也提供了他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制度化途徑。在這種背景下,團隊黨建過程中社區黨員為社區所作出的貢獻很快就能夠得到黨組織的“有效識別”,借助于更小規模的組織單元,黨組織能夠更為準確地對退休黨員的積極舉動作出動態的“表揚”與激勵。
3、形成團隊凝聚群眾的靈活有效運行機制
社區黨建要以服務群眾作為重點。在黨組織正式調整前,2個試點居民區通過先行開展團隊活動,既突出了團隊的特點,又凝聚了黨員群眾。一是在服務中凝聚,瑞麗黨支部要求調整后的三個支部將原有黨支部的好傳統——共建工作繼續做深做細,在開展團隊黨建時,以整合社區資源為工作著力點,服務社區居民,實現互惠雙贏,形成共建、共創、共享良好氛圍。同時積極組織團隊成員參加小區各項公益活動,使團隊成員在居民中得到了廣泛認同;二是在議事中凝聚,汽三黨支部針對小區居民參政議政熱情高、氛圍濃、民主意識較強的情況,設立了議事團黨支部,每月兩次圍繞小區發生的難點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提出解決方案,在議事中激發黨員群眾主動管理的意識,凝聚人心;三是在活動中凝聚。在汽輪三村戲曲班的牽線下,黨支部與滬劇界著名演員共同策劃了一臺“名家名段進社區”活動,使居民不出小區就能看到高質量的演出,滿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小區居民的熱烈歡迎。團隊黨組織由此成為一個聚合群眾的活動平臺,反映群眾要求的信息平臺,提升群眾素質的教育平臺,解決群眾困難的服務平臺。
江川社區的團隊黨建開創了一種“核心群體+外圍群體”的多層社區動員機制,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使普通群眾在黨員的凝聚下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去,從而在更大范圍提升了居民區自治和公共參與的程度。
三、關于組織創新啟示與理性思考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江川路社區(街道)團隊黨建工作初見成效,帶來了社區黨建局面的一些新變化。如果對其經驗進行簡要概括,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定程度上,這些經驗又可以看作對未來社區黨建工作的啟示和發展方向。
1、組織格局:由封閉到開放
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開放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所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開放程度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影響帶來了經濟領域的空前活躍,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勞動者自由流動空間的擴展??缭降赜虻拇笠幠I鐣鲃尤甾r民工、工程移民,體制轉軌所導致的結構性流動如下崗職工都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獨特現象,大量跨越產業、職業的個人流動如下海、跳槽更是不勝枚舉。在這樣的形勢下,原有的履行管理服務職能的組織需要變革圖新,不僅政府機構,黨組織要想持續有效地發揮對廣大黨員的教育管理功能、持續有效地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也必須要有意識地探索組織、體制等方面的創新之路。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帶來了自由流動的加劇,這要求黨組織實現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實際上,從我們黨的發展歷史來看,黨的組織結構形式也在發生著由封閉到開放的變化。革命年代,黨面臨著極大的外部生存壓力,這要求黨組織內部必須高度團結,基層黨組織必須充分發揮“戰斗堡壘”的作用。革命勝利后很長一段時期,這種革命黨的思維定勢依然存在,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傾向于依托某個邊界明確而封閉的組織如單位,絕大部分的黨員個人長期被固定在一個組織內部。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提出由革命黨向執政黨的思維轉換之后,如何在新形勢下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成為當務之急。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組織、體制、運行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在上海,出現了突破企業組織邊界的樓宇黨建、整合社區各類資源的陽光驛站等新型的黨建組織載體,無不體現了基層黨組織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思路。
閔行區江川路社區(街道)的黨組織設置形式的創新,同樣體現了打破封閉、趨于開放的思路。街道基層黨支部原本是按照居民區設立,并依照不同的樓組設立黨小組,這種按地理邊界劃分黨組織的方式做到了整齊劃一,但僵硬單調。當前的組織結構再造之后,原有的固定不變的組織邊界開始被打破,團隊黨支部表現出更為開放的姿態。一方面,團隊黨支部的設立,擴大了黨員的選擇空間,每個支部對于每位黨員來說都是開放的,黨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選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團隊黨支部體現了黨組織與群眾組織的更深層次的接觸與融合,基層黨支部向參與團隊組織活動的所有群眾敞開了大門,表現出更開放的心態,雙方彼此的了解不斷加深,團隊組織中的群眾領袖、骨干分子、活動積極分子也有了更多向組織靠攏的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向群眾,以更有效的機制保障黨員與群眾的密切接觸,這是我們黨優良作風的體現,也有利于我們黨根本宗旨的實現。
2、資源配置:由分割到貫通
社會分化可能導致分割的局面,這提出了“貫通”的客觀要求。不同群體、組織的封閉往往帶來某一領域的分割局面。與現代化理論所堅持的社會體系的開放性相一致,不同群體、組織間的分工合作、互通有無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分化現象日益明顯,階層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發生轉變,各種新興職業大量出現;利益訴求發生分化,代表不同利益的群體組織大量出現,利益博弈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價值觀念也日益多樣化,傳統觀念不斷遭遇挑戰,形形色色的新思潮令人眼花繚亂。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追求必然導致分工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分化現象愈演愈烈,但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同樣需要維系自身的統一和維持基本的秩序,這就需要不同階層、職業群體、利益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按照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分析,社會體系主要的子系統包括四個,即經濟、政治、文化、整合子系統,各個系統分別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同時又構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如果不同系統、不同部門、不同組織絕對孤立,彼此間不相往來,勢必造成社會的隔絕、斷裂乃至崩潰。
在當今中國,以上列舉的社會分化現象無不存在,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價值觀念深刻變化”等“四個深刻”正是對當前社會變遷現狀的準確概括。我們黨作為執政黨,要在這樣的形勢下有效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開展各項工作,必須要有一種“綜合、協調”的大局觀和“溝通、合作”的工作意識。實際上,近幾年黨中央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已經包含了這樣的意識。
打破各自為政的分隔局面,體現貫通意識的創新行為已經在黨建工作中出現。在黨的歷史上,這種意識的表現之一就是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明確自身的定位,看清周圍的環境,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來判定團結的范圍和斗爭的策略。這一方針把更多階級、群體的積極性發揮了出來,集中起最大的力量,對于順利實現黨的斗爭目標起到了關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新時期黨的建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各地的一些新探索也在“貫通”二字上做文章。在上海市,社區大黨建的思路得到貫徹,針對如何更好地統合社區內的各種資源,部分區的實踐探索已見成效。
在開放的基礎上做到貫通,意味著原有組織體制的界限被打破,不同組織之間的資源、信息可以更順暢地流通。江川路街道團隊黨建的做法體現了“貫通”的意識。一方面,原居民區黨支部調整為黨總支,下設若干黨支部,支部之間沒有僵硬封閉的界限,同為小區居民的各支部黨員彼此熟悉,不同支部的資源可以共享,相關信息可以自由流通。另一方面,某種程度上,團隊黨支部體現了黨組織與群眾性社團組織的結合,兩類不同性質、不同特點、不同職能的組織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補局面,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可以發揮,團隊的靈活性也可以發揮,最終促進兩類組織的共同發展。這種“貫通”的意識還可以更堅決地貫徹,把合作的范圍擴展到更多的組織,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樣,合作的目的則是通過“共贏”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3、活動方式:從共性到個性
社會學家用“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這樣一組概念來分別描述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特征。前者是指社會主要依靠某種共同的集體意識把同質性很強的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后者是指主要依靠社會勞動分工與合作的一種社會團結方式,成員彼此間的差異雖然更大,但卻結成了某種互通有無的社會有機體。他的理論隱含了這樣的意義:從傳統到現代的變化之一就是從共性到個性的轉變。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大同小異,而現代社會則是一個更為復雜、彰顯個性的時代。
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極大推動了從共性到個性的轉變。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價值觀念被有意識地塑造成高度一致,集體重于個人的集體主義觀念掩蓋了大部分人的個性。改革開放的號角喚醒了人們潛藏已久的利益意識、權利意識和個性意識。在倡導合法追逐個人經濟利益的背景下,許多傳統的觀念受到挑戰,許多傳統的桎梏被沖破,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五彩斑斕,千篇一律、墨守成規成為改革創新進程中的某種障礙。事實上,由共性到個性的轉變過程與上述由封閉到開放、由分割到貫通的過程是相伴生的。這樣的一種形勢增加了黨的各方面工作的難度,要求我們黨要適時地做出調整。
與社會形勢的變化相適應,黨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著由共性到個性的轉變。黨的工作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形勢靈活多變的,這一點在黨八十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缭绞兰o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后,無論是黨員群體還是人民群眾,都共同經歷著利益、觀念等的分化過程,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職業的人們特征各異,我們黨也在進行積極探索,黨的工作方式也在發生著由共性到個性的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更多尊重個人的應有權利與利益訴求,更多關注個人的特殊情況和不同態度;意味著擯棄僵化呆板的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極倡導創新意識。
江川路社區(街道)的團隊黨建工作較好地體現了尊重個性的思維方式。原本以樓組為單位劃分黨員小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雖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管理,但黨員自身的意愿卻無法得到體現。組織調整以后,原有僵化的組織設置方式開始打破,新的更受黨員群眾歡迎的組織設置方式得以確立。一方面,新的基層黨組織主要是按照不同的興趣團隊進行劃分,這體現了組織調整的基本原則: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另一方面,許多黨員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行選擇黨支部,這是對黨員權利、黨員特性的尊重。從這種對個人不同興趣的尊重繼續走下去,就是對黨員的意愿、黨員的利益、黨員的權利以至于黨員的主體地位的尊重,這正是黨內民主的根本要義,也是團隊黨建組織創新的深層次意義。
4、領導方式:從權力到能力
個人的社會地位以能力為基礎,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一般而言,個人所擁有的影響自身地位變化的資源或條件可分為先賦性、自致性兩大類。前者指個人與生俱來的幾乎不可改變的資源條件,如性別、民族、出身等;后者是指個人可能通過后天努力而獲得的資源條件,如教育水平、技能、經驗等。傳統社會中,個人的一些先賦性條件往往能決定其社會地位的高低,現代社會則與此相反,后天努力的成分能更多地影響個人的地位變化,社會結構也不再是長期穩固不變的。能力毫無疑問是自致性的資源條件,權力則具有特殊性。一定程度上,權力也是可能通過努力獲得的,但權力往往與固定化的組織、制度相聯,很多時候個人的權力是由組織、制度所賦予的,因此又不能完全說是自致性的。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一般伴隨著從依靠權力到依賴能力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能力因素的影響作用不斷擴大。很大程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之前社會經濟體制的否定。改革之前,圍繞著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身份上的劃分,并把這種劃分固定下來。從社會分層的角度來說,改革之前的階層結構具有政治性、身份性、權力性等特點。幾乎每個社會成員都被賦予一個相對固定的身份,與身份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政治權利、社會地位和福利保障,城市中的身份等級還往往與行政權力的級別掛鉤。改革以來,政治權力在影響人們社會地位的各類因素中作用不斷下降,經濟財富、教育技能等更多依賴個人能力與后天努力的因素的作用則不斷上升。能力因素的上升意味著再沒有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這為人們追求個人地位的上升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面對這種社會形勢的變化,黨內也在相應地進行調整。共產黨是先鋒隊組織,黨員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先進分子,黨員本就是通過自身的優異表現而加入黨組織。但按照傳統的組織原則,普通黨員入黨以后,個人的能力在黨內生活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沒有充分發揮的余地,更多地是要聽命于上級。這種情況與黨內活動內容、形式上的單調有關。改革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黨的活動方式方面的創新大量涌現,例如在上海浦東新區陽光驛站,黨支部的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包括影視欣賞、講座報告、聯歡活動等方式大受歡迎。這同時為很多黨員提供了展示個人各方面才能的舞臺,黨員的能力,不僅僅是原來所重視的組織、領導能力,更多地進入黨組織思考如何更好發揮教育管理功能的視野。
毫無疑問,江川路社區(街道)的團隊黨建工作,把重視黨員的個人能力問題提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來。原來的組織設置方式可以看作是依照組織權力硬性劃分的結果,黨員個人的才能并不再考慮之列?,F在按照不同團隊進行劃分,既是對黨員興趣愛好的尊重,也是對黨員某方面才能的尊重。同時,對于劃歸不同團隊支部的黨員,上級黨組織要求他們積極地發揮自身的才能,爭取能夠在團隊中贏得威望,通過與群眾打成一片而掌握局面。此外,對與團隊中表現突出、才能出眾,又能獲得群眾支持的非黨員活動骨干,黨組織也會積極采取措施,吸引他們加入。在這種新的組織設置方式中,黨員通過發揮個人的才能而與群眾充分融合,黨組織通過鼓勵黨員發揮才能而在群眾中發揮影響作用,能力的因素更加受到重視,過去那種過度依靠黨組織強制性的正式權力而對黨員、群眾發揮影響作用的局面正開始被打破。
- 上一篇:關于如何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
- 下一篇:黨的建設研究會理事會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