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增資擴股等問題與建議

時間:2022-10-30 03:29:00

導語: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增資擴股等問題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增資擴股等問題與建議

農村信用社在成立之初都是由農民參資入股組建起來的,這一組織形式對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前,增資擴股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但在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中是一大難點和亟待突破的問題。縱觀農村信用社的歷次改革過程,其共同點都是離不開增資擴股,但各個時期改革賦予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的特定意義。最近,我對處于欠發達地區的昭通市在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增資擴股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分析問題,提出了建議,并整理分析了農村信用社歷次改革中增資擴股的特定含義。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中的主要問題

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屬于地形地貌比較復雜,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財政主要靠轉移支付。對這些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來說,存款來源少,支農資金主要靠中央銀行的再貸款,投放的貸款本息難以收回,隱藏著較高的金融風險,也給增資擴股帶來不少的困難。就云南昭通市來看,2004年末,全市農村信用社有11個縣聯社、基層法人社144個。各項存款余額31.44億元,比年初增加10.33億元,增長48.94%;各項貸款余額22.67億元,比年初增加5.33億元,增長30.71%。由此可見,全市農村信用社的存貸規模不及發達地區一個縣級聯社。當前,農村信用社在增資擴股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擴股的認識片面。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較差、歷史包袱重、資本充足率低、增資擴股的任務較重,特別是對長期虧損社來說,其難度更大、困難更多,對此的認識也不明確。有的農村信用社認為,中央銀行設計的資金支持方案與增資擴股、提高資本充足率掛鉤是條件苛刻,多此一舉,不如比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和補充資本金那樣,直接把“真金白銀”送給農村信用社,實實在在體現國家的支持。還有的農村信用社不是把增資擴股作為自身改革、促其長久發展的措施,而是純粹把它作為在短期內達到認購和兌付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的手段,精力放在如何謀劃獲得國家資金的支持上。這樣的認識必然帶來不規范的實際操作,很難促進農村信用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不能達到“花錢買機制”目標。因此,業內有關人士指出,與其這樣,還不如把中央銀行向全國農村信用社發行的1600億元專項票據資金直接用于建立存款保險基金,以發揮這部分資金在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和化解中應有的作用。

(二)股權的結構不合理。由于欠發達地區受經濟不活躍的影響,農村信用社經營困難,長期未對股東分紅,導致各方入股積極性不高。加之,這些地區的中小企業偏少、經濟效益不高,增資擴股的對象主要依靠農民和農村信用社職工。因此,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股本金結構呈現“三多三少”的特點,即自然人股多、法人股少;資格股多、投資股少;股民多、股額少。2004年末,昭通市農村信用社股本金余額為1.28億元,較上年增加4119萬元,增長47.33%,其中:自然人股占股本金總額的90.1%,法人股占股本金總額的9.9%;資格股占股本金總額的93.8%,投資股占股本金總額的6.2%;農戶入股額的起點僅100元,職工入股額的起點也僅1000元,目前全市戶均股額也不足200元。由于農民入股份額小,持股分散,農民民主參與意識相對比較淡薄,不可能參與農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最終還得由內部人控制。

(三)股金的分紅無保障。農村信用社取消股金的保息分紅后,只能靠改善經營,加強內部管理,增加盈利來回報股民。但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仍然較差,即使個別經營較好的,也只是微利,只能象征性分紅。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信用社的盈余額還不足以彌補歷年虧損掛帳,更無從為股民分紅。不僅影響股東的投資積極性,而且直接影響自然人股和投資股的股份穩定。2004年,昭通市農村信用社盈虧扎差后凈利潤177萬元,而歷年虧損掛帳高達11110萬元,按這樣的發展速度,還要幾十年才能彌補完歷年虧損。

(四)擴股的透明度缺乏。由于擔心農民了解股金的真實作用后不愿入股,一些農村信用社不愿意宣傳入股的意義、股民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向股民定期公布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情況,有意無意地回避入股有風險等重要問題。大多數農村信用社只宣傳“入股社員貸款優先”,你要貸款就必須先入股。因此,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擴充的股金中,主要是農戶為取得農村信用社貸款支持的資格或為享受到農村信用貸款的優惠利率,而按照申請貸款額度的一定比例向農村信用社被動入的股,至于入股后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收益或承擔什么風險,大多數是不知道的。入股社員并不關心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更無法參與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而農村信用社也無須向社員負責。這樣下去的增資擴股難以起到推動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改革,也難以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的改善。

二、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的幾點建議

增資擴股是歷次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是不能逾過的一道坎。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想靠自身的積累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防范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只有做好增資擴股,才是實現農村信用社長足發展的唯一途徑。

(一)提高增資擴股的認識。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國家適當給予資金支持,主要是由中央銀行有條件給予支持,目的是通過“花錢買機制”,促進農村信用社長效穩定的發展。因此,增資擴股是農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試點中的一項重點工作,不僅是快速提高資本充足率、達到認購和兌付中央銀行專項票據條件、獲得中央銀行資金支持、消化歷史包袱、改善經營狀況的有效途徑,而且是促進農村信用社明晰產權關系、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為“三農”服務的重要舉措。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提高員工的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增資擴股工作的緊迫感和重要性。

(二)不斷改善股權的結構。要針對農村信用社股權結構單一的情況,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原則,調整股權結構,擴大入股范圍,提高入股額度,廣泛吸收農民、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入股。要按照銀監會有關農村信用社入股的的規定,規范股金管理。要根據經營狀況合理確定擴股計劃,本著“入股自愿、風險自擔、服務優惠、利益共享”的原則,建立增資擴股的長效機制,使擴股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循序漸進開展增資擴股工作,發揮好增資擴股在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中的應有作用。同時,人民銀行要會同銀監部門加大檢查和查處力度,對“以存化股、以貸求股、以貸入股、花錢買股”等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堅決予以查處,確保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工作的合法合規,提高股本金的真實性。

(三)落實股金分紅措施。農村信用社當年如有盈利,要按照財務制度和信用社章程的規定,用利潤的一定比例對股東及時分紅,增強股東的積極性和入股熱情。如果當年盈利社還有歷年虧損,要將盈利的絕大部分用于彌補歷年虧損掛帳,少部分用于分紅。地方政府應幫助農村信用社落實股金分紅措施。農村信用社當年如出現虧損,不能給入股者分紅時,必然給增資擴股工作帶來困難。建議地方政府從財政預算中拿出一部分專項資金或從信用社稅收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虧損社股民分紅補貼,以增強股東的積極性和入股熱情,以此吸引廣大農民、個體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向信用社入股。同時,要制定扭虧增盈的計劃,加強內部經營管理,限期扭虧為盈。

(四)增強擴股透明度。農村信用社在募股時,要力戒誤導股東,在向股東客觀宣傳股本金性質、盈利分紅前景和可以得到優惠服務的同時,必須如實披露信用社的風險狀況,對股東做出必要的風險提示,并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如果夸大其宣傳,必然使股東心理預期產生巨大的落差,這將對今后信用社的信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農村信用社在廣泛宣傳增資擴股的政策基礎上,要如實向社會公開近幾年來的財務狀況、入股社員分紅情況。不能簡單地向股東承諾分紅多少,不能有意無意地用高分紅“承諾”,更不能使入股又變為了“存款”。要讓股東自己根據農村信用社的未來發展趨勢,來預測風險和預期收益,增加對信用社投資的信心,從而決定自己入多少股。同時,要按照有關規定,定時召開社員代表大會,調動股東參與農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積極性,不斷促進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附件:農村信用社歷次改革中增資擴股的特定含義

農村信用社歷次改革中的增資擴股的特定含義

1980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討論銀行工作時提出要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目的是變官辦為民辦,把農村信用社辦得靈活一些,不受銀行約束,要起民間借貸作用。這是國家第一次要求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革。當時負責管理農村信用社的中國農業銀行,隨后對農村信用社改革進行了試點,并向國務院上報了改革信用社的報告。1984年8月,國務院批轉了中國農業銀行關于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報告,從此在全國拉開了20多年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序幕,這期間的改革都把增資擴股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但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含義。

──1985年至1993年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增資擴股,體現合作金融組織的群眾性。這期間,根據《國務院關于批轉中國農業銀行關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體制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105號)的精神,農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是恢復和加強“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在這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又多次強調要把信用社辦成農民的合作金融組織,推動這項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增資擴股”。這時的農村信用社實行了“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息分紅”的辦法,無論盈虧都按一年定期儲蓄存款利率付息,如有盈余,還可照章分紅。可見,這時的農村信用社向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吸收的股金,實際上是存款化股金,其目的是用優惠的政策來吸收股金,把信用社與農民的經濟利益關系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增強群眾基礎,壯大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力量。

──1994年至1995年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增資擴股,表明合作金融組織逐步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從1993年7月1日起,《企業財務通則》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根據《企業財務通則》,財政部又制定了包括金融保險等行業在內的企業財務制度。當時,作為農村信用社主管部門的中國農業銀行隨后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制定了《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實施辦法》,對農村信用社的資本金的籌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實施。按照有關規定,農村信用社對吸收的股金進行了清理和規范,今后增資擴股時不再吸收存款化股金,也不對股金實行“保息分紅”,只能在年終決算后按盈余分紅。這之前,由于國家曾兩度開辦保值儲蓄,農村信用社財務支出因此大增,加之農業銀行已向商業銀行經營大步邁進,不再給予農村信用社虧損補貼,這之后的農村信用社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歷年虧損不斷,沒有盈利也就無從為股民分紅。但為了適應當時試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一些信用社仍然吸收存款化股金,以此完成增資擴股任務。

──1996年至1997年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增資擴股,是按合作制原則重新規范的重要標志。隨著農業銀行從專業銀行逐步向商業銀行轉軌,行社之間的利益不斷沖突,鑒于“一個經濟實體不能領導另一個經濟實體”的實際,國務院在1996年8月下發了《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6〕33號),作出了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的決定(簡稱“脫鉤”),由中國人民銀行承擔了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職能,把農村信用社逐步改為農民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的合作性金融組織。199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轉發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按合作制原則重新規范農村信用社的工作,清理規范農村信用社的股權設置,適當提高股金起點,在擴大吸收農民(尤其是專業戶)個人股的同時,適當吸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股;取消股金保息分紅政策,實行按股分紅。這時的增資擴股主要是體現農村信用社堅持合作制辦社方向和為農民服務的標志。

──1998年至2002年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增資擴股,在于增強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能力的措施。隨著東南亞金融風波出現,為了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工作,中央在1997年底召開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整頓金融秩序、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從農村信用社的工作重點轉向了防范和化解風險。199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整頓規范管理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8〕145號),要求農村信用社要清產核資,核實損失。同時,繼續實行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實行社員股金盈利分紅。這時的增資擴股不再是堅持農村信用社合作制的標志,而主要的作用是以此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風險的防范和化解能力,促進農村信用社穩健發展。

──2003年以來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增資擴股,凸顯獲取中央銀行資金支持的必要條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把農村信用社由從前的“農民合作性金融組織”定位成“逐步把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村社區服務的地方性金融企業”。這是相當大的突破,明確了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按照這一要求,國務院在部署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時,要求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為此,農村信用社都要在原有股權范圍的基礎上,做好清產核資工作,擴大入股范圍,調整股權結構,提高入股額度,廣泛吸收轄內農民、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盡快提高資本充足率,達到中央銀行資金的支持標準。因此,這時的增資擴股是農村信用社既是深化改革中明晰產權關系的需要,也是取得中央銀行資金支持、化解歷史包袱,達到國家“花錢買機制”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綜上所述,農村信用社在歷次改革中增資擴股都有不同的要求,都是作為促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進行,但每次增資擴股都有特定的含義,分析回顧這些特點,有助于推動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