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力量
時間:2022-06-25 02:38:00
導語: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力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這是一場震驚世界的大災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特大自然災害又一次考驗著中華民族,檢驗著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連日來,中華大地上開展了一場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展現了一幅幅全力以赴、共抗災難,不惜一切、搶救生命,同胞情深、萬眾一心的感人場面。抗震救災斗爭把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錘煉得更加堅強,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面貌和偉大力量。
災區群眾感嘆:“在共和國任何艱難時刻,能為人民頂得起天的就是黨員這個頂天立地的群體!”外電評論:“中國迅速應對震災贏得世界贊譽”,“中國共產黨的動員能力越發顯而易見”。事實再次證明,我們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是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的根本保證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成功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靠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近10年時間里,我國先后取得了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擊冰雪災害等斗爭的偉大勝利。黨和政府面對一次次突發事件,迅速反應、正確決策、直接指揮、統籌協調,緊密依靠廣大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面對這次驟然而至的特大地震災害,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臨危不懼、及時應對,領導了這場舉國上下總動員的抗震救災斗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接連召開會議,全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總書記在四川召開抗震救災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以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堅決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總理擔任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在地震發生后立即飛往災區,指揮救援、慰問群眾。中央領導同志奔赴各個災區,指導協調救災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緊急行動,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沖鋒在前,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社會各界無私援助,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進行。
關鍵時刻,黨旗更加高揚,各級黨組織、廣大干部和黨員站在了抗震救災第一線。大災面前,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發動和帶領群眾以各種方式抗震救災,真正成為抗震救災的堅強指揮部;危難之時,各級領導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公而忘私,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緊要關頭,共產黨員豁得出來、沖得上去,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真正成為帶領群眾前進的先進分子。
事實再次證明,我們黨是帶領人民戰勝各種風險與挑戰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是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的根本保證。
總書記要求:“只要有一線希望,只要有一點生還可能,我們就要作出百倍努力。”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抗震救災的全過程,生動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感召力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救人刻不容緩。黨中央號召全黨全國緊急行動起來,把抗震救災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強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為了災區,全力支援災區。特大地震消息在第一時間公布,抗震救災決策在第一時間作出,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在第一時間成立,總理在第一時間飛赴災區……這些果斷行動,迅速在全國形成了空前的抗震救災大動員。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的生命安危是國之大事、政之要務。為搶救人民的生命,總書記、總理冒著危險,親臨災區指揮救災;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投入13.3萬兵力,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救援人員不顧個人安危,不怕任何困難,不惜一切代價,竭盡全力,連續作戰。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貫穿抗震救災的全過程。保證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神圣職責,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深厚感召力所在。
這場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是在數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展開的。受災地區山高路險,受災群眾居住分散,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黨和政府急災區人民之所急,救災區人民之所危,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抗震救災中搶救生命的一次次拼搏,無不閃耀著尊重、珍惜、善待生命的人性光芒。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權是人的最根本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首要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權,這是衡量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
天災無情,數以萬計的生命遇難,是國家之殤、民族之痛。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每一個遇難的公民都是值得緬懷的。愛國主義不僅要愛祖國,而且要愛人民,愛這塊土地上的無數平凡生命。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國舉行了全國性哀悼活動,第一次為在自然災害中罹難的同胞降半旗志哀。這同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位網友留言:“人民正在成熟,社會正在成熟,媒體正在成熟,中國正在成熟”。正是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進步,為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展開提供了強大支持
抗災救災也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全面檢驗。從空中、陸路、水路源源不斷送往災區的物資中,從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救災的巨額資金中,從生命探測儀、海事衛星電話等用于救災的科技手段中,從電視、網絡等媒體報道災情和救災進展的“全程直播”中,人們強烈感受到一個發生重大歷史性變化的中國,真切地看到了一個走向現代化、充滿希望的中國。
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出勃勃生機,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戰勝震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這也是我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基礎所在、力量所在和信心所在。
特大地震毀壞了房屋、道路、橋梁、廠房,造成了上千億元的經濟損失。為了支援災區,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增加救災撥款,截至5月29日12時,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09.3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66.86億元,地方財政投入42.52億元。為了支援災區,社會各界踴躍捐贈款物。截至5月29日12時,全國共接受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373.07億元。
這次抗震救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廣度,實現了全國的總動員、全民的大協作和世界的同關注。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災情和救災情況通過媒體及時、準確、實時地得到傳播。信息公開,使人們立即了解災情事實,不僅沒有擴散恐慌,反而撫平了公眾的不安,凝聚起堅定沉著的力量;信息公開,使人們直接獲知災情的慘烈程度,直接了解中央抗震救災的部署和行動,喚起了強烈的同情關愛之心和社會責任感;信息公開,使世界看到了一個在災害面前坦誠、負責、自信的政府,一個災難壓不倒、齊心協力共抗災的民族,促進了國際社會的支持援助。新變化新舉措源于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與時俱進。在這場抗震救災斗爭中,廣大人民群眾表現出來的高度政治熱情、愛國激情、主體意識、奉獻精神,正是黨和國家尊重人民、信任人民、依靠人民的結果。
人們齊聲喊出:“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中國,加油!”抗震救災極大地釋放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成為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巨大力量
特大地震摧毀建筑、重創生靈,卻摧毀不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鋼鐵意志。災區人民勇敢地從震后廢墟中站起來,強忍悲痛、自救互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那些高尚而堅強的心靈,那些無私而壯烈的行動,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巨大山石阻斷道路、封住路口,卻隔絕不了中華兒女的同胞深情。汶川像一塊巨型磁鐵,把全國人民的心緊緊聯結在一起。救災前線如同戰場,多少英雄的犧牲精神令人景仰,多少志愿者的默默奉獻讓人欽佩。人們更加尊重生命,更加懂得關愛,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愛的奉獻》成為五月華夏的最強音。那一幕幕的場景,感動中國,感動世界,也感動著參與創造民族精神的人民自己。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創造者,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熏陶者,全民抗震救災是人民自我教育和精神升華的過程。抗震救災充分展現了進步著的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
抗震救災又一次激發和釋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并使民族精神得到新的錘煉和升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不斷豐富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精神成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支柱,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民族精神說到底是一個民族實踐的產物,抗災救災對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獨特的價值。抗災救災是一種公共事件,是一個民族以至人類共同面對災難,它能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精神。抗災救災是一種集體行為,是整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的總動員,它能進一步加強民族內部的協作,強化民眾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顧全大局意識。抗災救災是一種救援行動,是搶救受災人民的生命財產,它能進一步培養人的同情之心、關愛之心、奉獻之心,強化民眾的互助精神。抗災救災是一種艱險活動,參與者也要受到災害威脅,它能進一步喚起民眾不懼風險、敢于犧牲的精神,提高戰勝困難、應對挑戰的能力。通過抗震救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偉大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弘揚。
一位空降兵發給親友的短信寫道:“我去災區了,別為我擔心。看到那么多人受災情折磨著,作為軍人的我義不容辭。”人民軍隊勇于擔當抗震救災的突擊隊和生力軍,堅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艱巨任務,用忠誠鑄就不朽功績
特大地震又一次讓人民軍隊沖在抗震救災的最前列。我軍始終堅持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黨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人民子弟兵義不容辭的職責。特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不畏艱險、星夜兼程、多路突進,以最快速度趕到災區,展開救援。截至5月28日24時,搶險救災人員累計解救、轉移739034人,從廢墟中挖掘出來的生還者總計6541人。為解救偏遠鄉村受災群眾,救災部隊組成小分隊,抵達四川災區40個重災鄉鎮的405個村莊,實施拉網式搜救,排查每一處倒塌房屋。抗震救災斗爭再次證明,人民軍隊是捍衛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是維護人民利益的忠誠衛士,是抗擊自然災害的中流砥柱。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擔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必須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多種安全威脅,其中就包括自然災害造成的安全威脅;多樣化軍事行動,其中就包括抗災救災的軍事行動。今年以來我國連續發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表明,自然災害導致的安全威脅在增加,軍隊在應對自然災害、搶險救災中責任更重大、使命更艱巨、要求更嚴格。能否有效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打贏抗災救災的硬仗,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國家綜合實力、軍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的考驗,也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安全保障的重大問題。在這場抗震救災斗爭中,我軍各軍兵種盡力發揮各自優長,多種裝備有效配合,組織指揮密切協同,積累了在道路毀壞、地形險峻、次生災害威脅的條件下實施緊急救援任務的寶貴經驗,使用現代化裝備器材抗震救災的能力經受了實戰檢驗,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高。人民軍隊向黨、國家和人民又交上了一份出色答卷。
- 上一篇:立足海洋旅游基地建設力爭六個突破
- 下一篇:如何把握干部選拔初始提名中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