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礦集團*煤礦非煤產業發展紀實

時間:2022-02-11 10:53:00

導語:新礦集團*煤礦非煤產業發展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礦集團*煤礦非煤產業發展紀實

打造非煤“聯合艦隊”—新礦集團**煤礦非煤產業發展紀實

汶水西流,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座落在其支流柴汶河南岸的**煤礦,建于1958年,年設計生產能力120萬噸,經改擴建后,實際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近幾年,在穩定煤炭安全生產的基礎上,該礦以“二次創業”的豪邁激情和敢為人先的膽識,與時俱進,創新求變,大力發展非煤產業,通過實施改制、跨越、整合,從而引發了一場革命性的非煤產業變革,并實現了由“由黑到白”的激情跨越,進而成功打造出了一支產權清晰、機制靈活、能征慣戰、縱橫馳騁的非煤產業“聯合艦隊”。2004年,改礦非煤總產值完成*億元,實現利潤*萬元。

時光荏苒,回首**非煤艦隊的不平凡航程,那一次次的劈波斬浪,縱橫馳騁,既驚心動魄,又精彩紛呈,令人回味無窮。

一場革命性的非煤產業變革

**礦的非煤產業從一開始走的就是多元化經營、全方位推進的路子。這樣發展的結果,使礦區非煤產業在“量”上迅速膨脹,產值增高、廠網點增多、從業人員增加,從表面上看,真可謂四面開花,一片繁榮景象。但熱火朝天的背后,卻是效益的尷尬,上億元的產值僅僅產生了不到百萬元的利潤,1999年甚至出現了虧損。嚴酷的現實,使**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經過全面細致的分析,他們認識到,盲目的多元化,帶來的是一系列的問題:

一是經營廠點多,生產規模小,無法取得規模生產所必然帶來的成本與價格優勢;二是產業結構單一,依煤而生,為煤服務,難以分散單一產業帶來的不可抗拒風險;三是產權結構單一,多數非煤廠點資產結構不合理,國有、集體資產所占比例較大,企業經營者無壓力,職工不關心,導致資產長期處于低效運營狀態。

面對困難,礦班子成員解放思想,以敢為人先的膽識,改革創新,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非煤管理體制,走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發展之路,徹底解決制約非煤發展的產權問題。

“拆廟搬神”,撤銷原多種經營公司機關。成立了由礦長、書記任主任,有關領導及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非煤產業發展委員會,下設非煤產業辦公室,按照“宏觀指導,合理規劃,科學評價,推進改革”的原則,具體負責全礦非煤產業的平衡、協調及宏觀指導工作,變微觀管理為宏觀指導。此舉措的出臺,由原來的單純行政管理向以資產為紐帶的間接管理過渡,實現了從管理到服務、從檢查到監督、從控制到引導的深刻轉變,引發了非煤產業的一場革命,計劃經濟下的非煤管理體制從此被徹底打破。

“為馬群提供賽場”,拍賣廠網點。靠市場規律選擇千里馬,產生經營者,不用伯樂來相馬,而是通過給馬群提供賽場,讓千里馬從萬馬叢中脫穎而出。根據這一思路,他們結合廠點實際,對焦化廠等6個廠點,通過出售固定資產的方式,實行買斷經營。對明達輸送帶廠等6個廠點通過租賃固定資產、買斷流動資產的方式進行租賃經營。2001年又先后完成了永祥緊固件廠和泰潔公司的改制。同時,所有改制廠點全部完成了工商登記注冊,成為獨立法人。

“引渠放水”,民營經濟百舸爭流。新的管理體制下,礦非煤委對各民營企業實施宏觀協調和引導,除重點對職工維權進行監督檢查外,其余全部放開,一切由市場和經營者說了算。“不怕多贏利,就怕不發展”,各改制廠點市場競爭意識和獲利能力逐漸提高,企業活力明顯增強。同時,礦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服務意識,“引渠放水”,鼓勵、引導各改制企業結合各自實際,發揮自身優勢,搞好新項目、新產品開發,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加快發展步伐。一方面,建立非煤產業發展基金,對有發展潛力和經濟效益的項目,經礦非煤產業項目開發專門委員會評議后,給予貸款扶持。另一方面,對各改制廠點上新項目,礦優先提供廠房、廠地、水電暖等。上述政策的鼓勵、引導,不僅迸發了民營企業經營者的創業激情,也調動了非煤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所有改制廠點生產規模迅速膨脹,改制當年全部實現贏利。如輸送帶公司,投資*萬元,新上PVG阻燃輸送帶項目,年產值達到*萬元,產品不僅打入社會市場,而且遠銷海外。*公司等改制廠網點均迅速發展,給礦區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1999年以來,各民營廠點新安置職工近1000人,整個民營經濟呈現出了百舸爭流的強勢發展勁頭。

一次“從黑到白”的激情跨越

非煤產業改制后,各民營企業盡管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盈利能力也逐漸增強,但由于當初是因煤而建,靠煤吃飯,在煤炭上游生存發展,多為煤炭上游產業項目,這種“懷抱經濟”無法形成龍頭企業,難以擔當產業接替的重任。為此,一方面,**礦著力壯大下游產業中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底完成二期擴建工程后,公司年發電能力達1.44億kwh,供熱能力達78萬GJ,比原設計能力提高1倍;近年來又通過不斷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基礎管理體系,改善股權結構,實施氣輪機組優化改造、煤泥摻燒、垃圾焚燒發電、熱渣余熱等一系列工程改造和技術革新,使發電量、供熱能力穩定提高,經濟效益良好,股份回報率持續穩定在20%以上。另一方面,他們積極調整發展思路,瞄準產業接替目標,全力實現資源轉型,解決礦井產業接替問題,并最終將產業接替項目鎖定在特種紙上,建成了江北新的特種紙生產基地—“**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一次由“煤”到“紙”、由黑到白的激情跨越。在這次產業接替的跨越中,善于創新的**人又書寫了新的篇章:

全新的產業定位。為了新產業的定位,**礦組織有關人員,歷經近兩年的奔波,2萬公里的風塵,先后調研了無紡布、微晶玻璃、鋰離子電池、5A分子篩等20多個項目,有的項目如無紡布已簽訂了合作協議并組織人員到合作廠家進行了培訓,但經過科學的論證,他們最終又毅然退出。一次次痛苦而明智的自我否定后,他們終于將產業定位在特種紙上,并確定了紙業開發的切入點:大市場中占小市場,小市場中占大市場,即在整個造紙行業的大市場中,只涉足專業用紙這個小市場,而在專業用紙這個小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做大市場。與此同時,一個更加清晰、成熟的產業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一是立足于真正脫離煤炭,真正面向社會市場,有持久的生命力;二是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發展前景;三是立足于產業鏈的延伸,不開發“孤島”產品,能進行集團化作業,能形成拳頭產品。“永不衰竭”造紙產業項目的定位,使該礦非煤產業真正脫離煤炭,實現了跨行業經營,從此,**人跨入了一片嶄新天地。

靈活的運行機制。在**紙業運作和工程建設過程中,他們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巧作“借”字文章,創造了一個個令人驚訝的“**速度”。“借腦增智”:先后吸引外部造紙專家和技術工人60余人加盟,利用其技術和管理經驗,僅用4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亞洲最大規模彩色羊皮紙生產線;用不到20天的時間,建成了辦公用紙生產線。“借雞下蛋”:租賃經營了當地一家造紙廠的一臺紙機,投資30萬元,用15天的時間就啟動了一條投資近千萬元、建設周期需半年多的原紙生產線,不僅解決了制約羊皮紙加工的原紙問題,也成了職工的培訓和產品試驗基地,為下一步造紙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借勢提速”:在項目資本的籌集運作上,打造籌資平臺,借助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優勢,依靠民間資本、銀行貸款等渠道,很快解決了資金來源;借助多年來在煤炭經營管理和建設中積累下的豐富經驗,組建工程指揮部,實行項目經理責任制、項目監理制、目標機制等,倒排施工工期,引入督導測評制度,理順了整個項目的建設、監理和管理體制,不僅保證了施工質量,而且大大縮短了工期。自2003年2月16日開工建設至2004年5月26日,歷時僅465天,占地465畝、規模宏大的特種紙工業園全面落成,當年完成產量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500多萬元。

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發展,激發了**人無窮的創新發展能力。技術創新:在施工**紙業工業園4000立方米清水池時,他們借鑒煤礦井下噴漿的成熟技術,將其應用在水池的土建施工中,僅此一項,就節約投資100萬元,提前工期15天;項目建成后,他們又調研使用了爆破制濕漿,解決了原料供應不足的難題;改變了羊皮紙工藝配方,解決了羊皮紙褪色問題;引進新型脫水器材,延長了成型網的壽命等等。營銷創新:堅持運用展覽會和電視、期刊等,大力開展廣告宣傳,特別是積極運用因特網這一新興媒體,建成了公司網站,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著力建立完善銷售網絡和質量信息反饋體系,很快完成了從建設初期推銷產品向根據市場需要生產銷售產品的轉變。目前國內市場遍布大江南北。2004年7月以后,國際市場也逐漸拓展、形成,部分產品已遠銷臺灣、印尼等地。管理創新:2004年以來,**紙業公司開展了工作流程設計,引入“G”管理模式,建立適合公司自身管理要求的先進管理平臺。同時,在生產建設中,注重推廣應用新的管理理論,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如在三號機安裝過程中,該公司利用網絡分析技術,對人力、物力、財力等進行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資金完成了整個系統的安裝,比原計劃縮短工期20天,為車間盡快投產奠定了基礎。

鮮明的企業文化。在**公司的建設、發展中,他們不但建立和實施全新的管理運行機制,而且始終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和職工的培訓學習,先后分批組織200多名員工到濟南進行了脫產培訓,并積極邀請有關專家到公司講課。目前,**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已初步打造出了鮮明的企業文化,形成了“厚德載物,海納**”的誠信經營理念和“融入**,擁有大海”的人才工作理念,確立了“建百年基業,開百年老店”的發展理念。每個**人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自覺成為了企業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確保了每項制度在工作流程中得到自覺落實并運行有序;員工自覺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叫響了“百葉青”、“三羽”、“**”等一系列富有文化內涵和品位的紙品品牌,并逐步實現了由創產品品牌向創企業品牌的邁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支縱橫馳騁的非煤“聯合艦隊”

改制,解決了已有企業的產權問題;跨越,解決了礦井產業接替問題。剩下的就是集中精力解決如何發展問題。為此,**礦及時啟動了非煤產業“大整合”戰略:著眼區域經濟發展,放眼未來,通過整合觀念、環境、資源、產業,初步構建了造紙、熱電、機械三業并舉、*、*、*三足鼎立的非煤發展格局,打造了一支實力強勁的非煤產業“聯合艦隊”。

整合觀念:從競爭到競合。破除非煤企業經營者各自為戰、獨立經營觀念,樹立“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合理配置資源”、“守法經營,報效礦區”的觀念,各非煤企業從同爭一塊蛋糕變為把蛋糕共同作大,攜手并進闖市場,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為推動非煤產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整合環境:從粗放經營到循環經濟。結合“雙基”建設及地面質量標準化活動的開展,**礦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初步建成了**、**、**三大工業園區。同時,針對非煤企業存在的重效益輕環保的粗放經營現狀,他們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建成了“煤-電-汽-造紙-建材”產業鏈。利用低熱值的煤炭及煤矸石發電,電能又回用于原煤生產,同時利用發電的余熱發展造紙及職工供暖,利用紅矸石及電廠爐渣制作水泥,發展建材項目。以三大工業園區的建設為標志,該礦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已具雛形。

整合資源:從礦區非煤到區域經濟。隨著非煤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人深深的感到:非煤產業要想真正做大做強,擔當產業接替重任,必須放眼未來,著眼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整合社會資源,不能只局限于煤礦,以非煤的眼光來做產業。**的成功建設和運作就是著眼區域經濟和整合社會資源的典范,從原料到產品、從設備到技術骨干,**都是從社會整合而來,產品又銷往社會廣闊的市場。并且一個**的運作,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敷設和帶動作用。目前,圍繞造紙業的配套產品如爆破漿、紙箱、紙管等已在當地逐步發展起來。不僅如此,該礦其他民營企業的經營者也已開闊了胸襟,從兩眼向內變為緊盯社會。如**公司,其產品90%以上銷往社會:*用品公司和油脂化工公司也都跳出礦區,在當地開發區新建工廠,擴大規模,**公司的鋼球更是打入了海外市場。

整合產業:有進有退,三業并舉。根據礦區非煤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況,該礦立足長遠發展,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金和人力,重點發展造紙、熱電和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其它建筑、化工、紡織、運輸、餐飲等產業全部由改制后形成的民營企業自主經營,從而構建起了非煤產業“*、**、**”三足鼎立,“造紙、熱電、機械”三業并舉的非煤產業發展新格局。

以三大公司為旗艦,融合改制發展起來的*公司、*公司、標準件廠、*公司、油脂化工公司等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該礦成功打造了一支產權清晰、機制靈活、能征慣戰、縱橫馳騁的非煤“聯合艦隊”。2006年,三大公司預計實現銷售收入*億元,其他民營公司預計實現銷售收入*億元;2007年,全礦非煤總產值將超過*億元,一個文明富足的新**將呈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