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一體”就業就學實施方案

時間:2022-05-03 09:10:44

導語:“工學一體”就業就學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學一體”就業就學實施方案

為加快培養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根據省《關于做好2016年“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全面推廣“工學一體”就業就學模式,搭建企業、學校深度融合對接平臺,加快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2016年以服務加快“調轉促”行動計劃為導向,積極推進“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工作,幫助勞動者提高文化素質,提升職業技能,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延展辦學功能,拓寬就業途徑;促進企業改善就業環境,儲備人力資源,提質增效升級;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為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二、工作重點

2016年,“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在全市范圍深入開展,各地通過競爭性辦法遴選一批有意參加的企業,廣泛動員職業院校積極參與,組織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對接,全面進行“招工招生”、“招生招工”兩種模式試點.重點開展“招工招生”模式的試點,積極推進職業院校招收企業有培養意向、個人有學習意愿的一線青年職工參加試點。

各地要落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職業院校聘用兼職教師工作的通知》精神,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能大師、技術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組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工學一體”就業就學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各地要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深入實施就業脫貧工程,有脫貧任務的縣級人社部門要加強與扶貧辦等部門聯系,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子女參加“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三、工作模式

“工學一體”是“政府引導推動、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業就學人才培養模式。政府搭建企業和學校對接合作平臺,職業院校通過自主招生方式將企業職工招收為學生,或者企業將職業院校新招收的學生錄用為準員工,企業學校雙方共同編制培養計劃、課程內容、學習標準,充分發揮企業用人機制和學校育人機制的耦合作用,達到生產教學一體化定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工學一體”試點工作共有兩種模式。一是招工招生模式,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通過自主招生方式將企業職工招收為學生,就是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學習;二是招生招工模式,企業將職業院校新招收的學生錄用為準員工,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職。

以上兩種模式中涉及學歷教育的招生、培養、實習、就業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及教育行政部門政策規定執行。

四、基本條件

(一)試點企業:企業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經濟實力較強;

2.遵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社會聲譽較好;

3.建立較完善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和職務晉升激勵制度;

4.按規定提取和支出職工教育經費,其中60%以上應用于一線職工的教育培訓,承諾優先投向“工學一體”試點項目;

5.有強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6.合作院校為省內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優先選擇市內職業院校;

7.市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符合條件的企業,向企業所在地的縣(市)級人社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縣(市)級人社部門審批同意并公示無異議后,可與有關職業院校簽訂“工學一體”合作協議,開展“工學一體”工作。縣(市)級人社部門要將審批確定的企業名單,報市人社部門備案。

(二)試點院校:選擇基礎較好、條件相對成熟、示范性強、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成功經驗或做法的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省級及以上示范(重點)中職學校、技工學校,經審批同意并經公示無異議后,可組織開展“工學一體”相關工作。高職院校、技師學院向市級人社部門提出申請,中職學校、技工學校向當地縣級人社部門提出申請,職業院校合作企業須為本省企業,優先選擇市內企業。

(三)試點專業(或工種):試點專業(或工種)依據教育部《關于公布2015年高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備案結果的通知》(教職成函〔2015〕4號)和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版)》,參考《緊缺專業(工種)目錄》和《省重點領域緊缺人才開發目錄》中“比較緊缺”、“非常緊缺”的崗位,優先選擇技術含量高、市場緊缺的理科或工科專業(或工種)。

(四)試點內容:

1、企校聯合招工招生。企校雙方共同確定培養模式后,學校按照招生標準和程序,經企業推薦或員工自薦,將符合條件的在崗職工招收為學生,實現招工即招生;企業根據發展需求和用人標準,與職業院校共同制定招生條件、確定招生規模,聯合開展招生,將符合條件的學生招收為準員工,實現招生即招工。參加“工學一體”的學校要認真執行“陽光招生”的要求,嚴格招生、考試、錄取等環節。

2、企校聯合制定培養計劃。企校雙方共同制定培養實施方案,結合崗位技能要求和國家職業標準,明確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安排、教學組織、考核評價等,共同實施“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方案。

3、企校聯合開展課程開發。企校雙方根據工作實際和發展需求,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課程和教材,充分發揮企業實踐性、創新性的優勢和院校教學管理系統性、理論性的特點,使課程內容更加體現就業導向和職業特征,更加關注服務企業發展和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

4、企校聯合組建教師隊伍。企校雙方共同組建教師隊伍,企業邀請職業院校教師為“訪問工程師”,跟蹤了解企業一線最新技術,參與技術攻關和合作研發;職業院校引進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為“人才導師”,講授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5、企校聯合實施教學活動。企校雙方共同組織教學活動,按照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教學管理的規范,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員工自主學習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合理確定工作和學習的時間,根據實際分專業、分階段、分層次組織教學,實現工學交替進行。企校雙方共同負責日常管理,在企業工作或實習期間以企業管理為主,在院校學習期間以職業院校管理為主。

6、企校聯合開展考核評價。企校雙方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標準,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共同開展對“工學一體”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工作,注重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評價。

7、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生涯發展通道。指導企業建立學習與個人成長相結合、學習與個人待遇相聯系的用人制度,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職工憑職業技能、業績貢獻得到使用、晉升和確定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暢通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生涯發展通道,鼓勵企業在關鍵崗位、核心技術領域設立“首席技師”、“技能專家”等,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拓寬企業員工成才發展空間。

五、實施步驟

(一)開展調查摸底。4月10日前,各縣市區對本地區現有校企合作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有意開展“工學一體”的企業和職業院校進行摸底調查,掌握雙方的意愿和需求。

(二)公開征集企業和職業院校。向社會公開征集參加“工學一體”試點的企業和職業院校,同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主動走訪聯系企業和職業院校,宣傳有關政策,引導企業和職業院校積極參與。

(三)組織對接活動。4月底前,組織開展“工學一體”企校對接活動,重點是引導行業組織、骨干企業和職業院校組建就業就學聯盟,簽訂合作協議。

(四)實施試點工作。經人社、教育、財政部門確認參加“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的企業、職業院校組織實施試點工作,并將學員花名冊報縣(市)人社部門及教育主管部門備案(附件1)。

六、政策保障

“工學一體”政策。按照購買服務的方式,對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財政部門備案的“工學一體”學員,畢業后與合作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分別給予企業和職業院校1500元一次性補助;所學專業為我省企業緊缺專業工種的,給予學員3000元一次性補助。以上資金從就業專項資金中列支。

通過企業補助、個人分擔的方式籌集“工學一體”學費,企業在勞動者畢業時應給予個人一定比例的學費補償;員工在學校學習期間,企業應給予一定的生活費;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企業應給予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補助。職業院校應為符合條件的學生落實國家有關資助政策,并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免學費。

享受“工學一體”一次性補助的職業(技工)學校不再享受職業介紹補貼政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市“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工學一體”試點工作的統籌規劃、指導協調,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研究落實支持“工學一體”的配套政策。各試點企業和試點院校要高度重視試點工作,組建“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師隊伍,重點推廣“招工招生”模式,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創新,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破解就業結構性難題。

(二)落實政策。積極落實相關政策,促進校企合作,各試點企業和職業院校要加強合作和支持,加大對“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的投入,對“工學一體”學員(員工)在學費、生活費等方面給予適當補助。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支出,按規定準予稅前扣除。兌現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優先投向“工學一體”工作的承諾。對符合政策條件的,按規定程序及時兌現一次性補助。

各地要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深入實施就業脫貧工程,積極引導貧困家庭子女參加“工學一體”就業就學試點,暢通就業就學渠道,創造成才成功機會。

(三)加強督導。開展試點關鍵在工學結合,各試點單位要盡可能讓職業院校的教學、實訓、就業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要提高工學結合的層次,讓企業參與專業核心課程、頂崗實訓等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把車間和教室、生產和教學無縫對接起來。要建立“工學一體”項目督導評估制度,定期對各地、各職業院校“工學一體”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