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和諧的黨群
時間:2022-04-26 04:43:00
導語:創辦和諧的黨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營造更加和諧的黨群關系,既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只有黨群關系和諧,我們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只有黨群關系和諧,才能理順不同階層、不同區域、不同部門和行業、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等多方面的社會關系,凝聚全民族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而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則需要深入分析群眾工作遇到的新問題,然后從解決問題入手,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群眾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主要包括群眾參與改革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群眾的民主意識明顯增強而組織發動群眾的任務更加艱巨、群眾對各級干部的滿意度總體較好而對干部的期望值和要求更高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我們深入分析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特點、規律,從中找出更加合理的辦法來加強這項工作。
一、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特點
總的看,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群眾工作趨向多樣化。一是工作對象多樣化。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廣泛出現了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出現了下崗職工、失地農民、城鄉貧困人口等困難群體,群眾工作的對象、類型呈現多樣化。二是反映問題多樣化。當前群眾集中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保護、企業改制、就業保障等問題,也有安全生產、干部作風、分配不公、民族宗教、歷史遺留等多層面、多領域的問題。基層自治管理中引發的矛盾、公共突發性事件等也成為誘發群體性事件的新熱點。這些問題又往往是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相互交織,復雜程度增加,處置難度大,稍有不慎就會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使個別問題、局部問題變成影響全局的問題。三是利益需求多樣化。群眾的需要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單一化趨向多樣化、從普遍化趨向差異化,黨和政府需要針對不同的利益群體統籌群眾工作。四是工作手段多樣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黨組織必須廣泛發動人大、政府、政協、群眾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把當前和長遠、局部與全局有機結合起來,有的放矢開展各具特色的群眾工作,形成黨領導群眾工作的合力。
矛盾糾紛趨向復雜化。一是直接利益沖突和間接利益沖突并存。特別是在一些經濟基礎薄弱的地方,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還不平衡。一方面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群眾的要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由于溝通、訴求機制還不健全,民意得不到充分的表達和釋放。同時也存在大量無直接利益沖突的潛在參與者,往往是少數不法分子違法犯罪與一些群眾無目的參與相互交織,一旦產生誘因,往往會出現眾多的圍觀、起哄甚至挑釁者,加大了解決問題的難度。二是合理訴求和不合理訴求并存。從實際情況看,群眾反映的問題,有的是由于初次信訪重視不夠,該解決的沒有及時解決。但也有個別人,抱著“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心態,對于通過法律渠道能夠正常解決的事情,動不動就越級訪、重復訪和集體訪。三是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并存。當前的矛盾以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為主,但也出現了一些對抗性矛盾的苗頭和傾向。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人民內部矛盾,竭力挑撥離間黨和群眾的關系,危害極大。
矛盾形成原因趨向多樣化。一是由決策失誤帶來的。有的地方在執行政策、形成決策的過程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足,措施、辦法脫離實際。這不僅造成經濟、政治損失,危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二是由處置失當帶來的。有的干部對群眾的生產生活不熟悉、不了解,與群眾的聯系不緊密,把握不了群眾的思想動向,工作方法簡單,處理矛盾糾紛不夠及時。有的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工作人員在具體執行公務中,考慮社會效果不夠,工作不深不細,作風簡單粗暴,等等。致使一些本來可以妥善處理的矛盾激化,成為影響穩定的隱患。三是由渠道失暢帶來的。當前,群眾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治訴求,用各種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見建議,不論在數量上、程度上,還是在深度上、廣度上,都呈上升趨勢。盡管我們采取各種措施拓寬利益表達訴求渠道,但渠道狹窄乃至缺失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四是由心理失衡帶來的。一些群眾對改革的必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思想準備不足,不能站在全局、長遠的角度理性地看問題,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和認識偏差,產生怨氣,引發不滿。如貧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不滿情緒增加,等等。
二、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一般規律
要做好當前的群眾工作,關鍵是要深入研究群眾工作的內在規律,切實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不僅要為群眾辦好事,而且要把好事辦好,努力營造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贏得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不管有什么新途徑,有哪些新辦法,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始終是第一位的。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保持好的黨群關系的根本前提。多少年來我們所形成的黨群之間的血肉關系,形成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局面,可以說都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結果。在黨的歷史上,黨群關系好的時候,一定是堅持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扎實的時候。而某些時期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重要的原因是群眾路線堅持得不好。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確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過去,黨依靠它不斷取得勝利,今后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堅持它、發揚它、依靠它。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是在新形勢下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自覺性、凝聚和激勵廣大群眾共同前進的思想基礎。現在,少數領導干部高高在上,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有的方法簡單、作風粗暴;有的盲目決策,給群眾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上還是政治立場出了偏差,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上出了問題。歷史已經表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始終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群眾的政治立場上,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工作思路,進一步增強群眾工作的自覺性。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維護和發展群眾根本利益。對人民群眾來說,利益問題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通常以此為標準來決定對政黨的選擇。所以,密切黨群關系,必須從維護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調整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各種關系,這是得到群眾擁護的根本途徑,也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群眾工作。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必須突出促進公平與正義,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確立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的基本觀點。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群眾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一切發展都必須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要求制定任何經濟社會指標、上任何項目既要使人民群眾能夠受益,又要以人民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為前提;任何發展都應充分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都應統籌兼顧人民群眾各方面、各階層的利益,都要把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發展決策正確與否、發展成效好壞的根本尺度。
必須堅持發展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緊密相隨,都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從更深層次對黨群關系產生更具根本性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人民的文化素質和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更要求我們必須走好民主這條新路。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哪些地方注意維護群眾的民主權利,尊重群眾的意愿,那里的干群關系就融洽,局勢就穩定;反之,哪些地方干部作風不民主,隨意剝奪群眾的民主權利,那里的干群關系就緊張。另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也告訴我們,切實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通過黨的引導,最終實現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理想境界,這是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精神的具體體現,是解決黨群干群隔閡的根本途徑。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不僅要繼承和堅持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應該自覺按照民主執政的基本要求,學會通過發揚民主的方式組織群眾,帶領群眾實現黨的政治目標,并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黨的十七大提出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是做群眾工作最基本、量直接的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干部做群眾工作能力的根本方向。
必須牢記“兩個務必”,用優良的作風取信于民。黨風關乎黨的形象,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群眾看一個黨,既要看這個黨的思想理論特別是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更要看黨的每一個成員在群眾中如何表現。因為作風既是黨的政治形象和道德形象的反映,又與群眾的利益和權利直接相關,并且黨員和干部的作風是群眾每時每刻都看在眼里的。黨員作風好,群眾就信賴和擁護黨;反之,就會疏遠甚至拋棄黨。歷史事實表明,只要保持優良的作風,即使政治路線出現一時的失誤,人民的切身利益遭到暫時的損害,人民群眾也能夠理解黨、支持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牢記“兩個務必”,緊緊圍繞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這一重點,從增進與群眾的感情入手,沉下身去深入基層,破解難題,密切同群眾的聯系,在具體生動的實踐活動中錘煉黨性、轉變作風,在深入群眾中感悟自身思想作風中的差距,在問計于民中接受群眾路線的再教育,在為民辦實事中增強宗旨意識,更好地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更好地實踐黨的宗旨觀念,更好地實踐科學發展觀。
三、以人為本,做深做細做實群眾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作為執政理念和要求,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新時期、新階段的拓展和深化。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首要的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善于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對群眾中存在的思想問題,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要求,出現的違法現象,不能放任自流。越是矛盾突出,越是問題復雜,越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工作。一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直接傳遞給千家萬戶。要深入進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教育,開展國情、省情、市情、縣情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形勢,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切實把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對形勢的分析判斷上來,統一到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二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學會運用正確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不同人的思想問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糾紛。比如,對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要教育他們堅持勤勞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國家,不忘社會責任;對困難群體,要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調整,振奮精神,自立自強。要搞好普法宣傳,讓廣大群眾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自覺遵紀守法,不斷提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三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弘揚社會正氣、凝聚力量。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宣傳社會公德,弘揚社會正氣,樹文明新風,切實把廣大群眾引導到自我管理、發展致富上來,增強推動發展的合力。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根本要求是一心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自覺把黨的群眾工作體現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具體行動中,讓群眾從一件件具體的實事好事中感受到黨的溫暖,增進與黨的感情。一要始終關注民生。抓住民生中的關鍵問題,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對穩定群眾情緒、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時刻關注群眾的感受,注意從源頭抓起,注意從小事抓起,注意從日常工作抓起,及時解決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二要多干得民心的實事。既要持之以恒地多辦群眾得實惠的事,多安排群眾得實惠的“民心工程”,也要多辦、常辦一些雖然不大、但與群眾息息相關的貼心小事。三要關心困難群體。困難群體雖然在人數上占的比重不大,但他們的困難與多數群眾特別是較富群體的生活水平形成明顯反差,政治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不解決好這部分人的困難,就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要把困難群眾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難群眾的呼聲當作工作的第一信號,不斷完善對貧困群眾的救助制度,妥善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核心是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把人民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是我們群眾工作的優勢和潛力所在。組織起來就是出路,組織起來就會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一是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組織發動群眾。要引導群眾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組織發動群眾在發展中解決問題,不僅是說給他們聽,更要帶著他們干。二是在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中組織發動群眾。各級干部要克服輕視群眾、驕傲自滿等錯誤思想意識,善于發現和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三是在發揚民主中組織發動群眾。要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探索和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模式,采用群眾樂于接受、愿意參與的方式,凝聚人心,團結力量。
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關鍵是暢通群眾民意表達渠道。要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工作上依靠群眾,努力使群眾的意愿得到反映、群眾的智慧得到集中,為推進各項工作贏得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一是建立健全群眾民意渠道暢通機制。近年來,一些地方通過開展信訪公開接待日、領導接待日、變上訪為下訪等一系列活動,取得較好實效。今后,還要進一步健全機制,真正讓群眾有苦能訴、有理能講、有話能說。二是加強民意調查研究。重點圍繞如何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如何解決貧困群眾就醫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實際問題,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及時了解群眾在想什么、急在哪里、難在何處,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針對性。三是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凡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采取聽證會、公示公告、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充分體現群眾意志。
- 上一篇:市區基層組織建設聯席會的講話要領
- 下一篇:市場營銷中的持續創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