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改善經濟發展規范部署
時間:2022-08-09 03:46:00
導語:黨委改善經濟發展規范部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認真貫徹維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科學維護利用資源。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和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要求,加強對國土資源的維護力度,實行科學的土地用途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制度。
即“十二五”時期,今后五年。鎮災后重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鎮依照統籌城鄉社會發展綜合試點改革區域重點鎮建設的關鍵時期,鎮率先發展、積極發展的黃金發展期,必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奮發圖強,加快我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繼續全面推進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我鎮建設成為經濟強鎮。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和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加快我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自主創新,堅持“農業固鎮、工業強鎮、招商富鎮、城建活鎮”發展戰略,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推進城鎮化建設,全面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全力構建速度,效益,和諧,推動我鎮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努力實現我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
全力將建設成為中江經濟強鎮,十二五”期間。成為中江鄉鎮經濟建設發展的排頭兵和示范鎮。經濟社會繼續又好又快發展,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區域重點鎮、城鄉統籌社會發展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迎接挑戰,堅持將工業發展放在首位。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73億元,1經濟總量目標到2015年。年均遞增18%處于全縣全矛,力爭突破15億元。
產業結構更加優化,2結構調整目標。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由現在一二三調整為二一三,三次產業比為3:5:2所有制結構大幅度調整,進一步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發明工業發展新模式,提升工業生產管理水平。
力爭突破1800萬元,3經濟效益目標:2015年財政收入達到1500萬元。年遞增為20%以上。
2015年,4社會發展目標。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3‰以內,總人口控制在5.3萬,大力推進進鎮務工人員的轉移工作,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教育、衛生、文化齊頭并進發展。
城鎮居住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遞增15%以上,5人民生活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以上,城鄉居民的醫療、教育、住房得到進一步改善。
2015年,6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鎮村道,社道全部按標準硬化,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現有的所有塘堰進行防滲處理,溝渠進行全面硬化,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種植水平。
搞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的維護工作,7生態建設目標。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完全符合國家規范。
(三)主要措施
加快工業化進程。依托成南高速和省道S101線,1強力推進工業發展。中江—興隆快速通道,全力打造工業園區走廊,發展工業集中區。以園區為平臺,加大現有企業的培育力度,加強招商引資,著力培育主導產業,重點抓好冶金、陶瓷、塑料制品、紡織和現有的藥業產業五大門類,充分發揮其主導和支撐作用,堅定不移的推進“工業立鎮”戰略。2015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9家。
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圍繞農業增效,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糧食、生豬、食用菌,小家禽、和勞務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依照全鎮的總體規劃,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做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對現有的塘堰渠道體系進行全面的防滲除淤整治、整修、增大塘堰的蓄水能力,提高排灌水平,新建和改建局部提灌站,新修蓄水池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鎮糧食產量力爭堅持2700噸,建設9000畝優質油菜基地。
2015年,2加強村社、院落道路建設。全鎮村社院落公路硬化率達到50%
2015年,3積極加強蔬菜基地和養殖基地建設。全鎮建設5000畝蔬菜基地,和年出欄200萬只小家禽養殖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有新的突破,年出欄生豬達到2萬頭。
將藥材基地建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4積極發展藥材基地建設。2015年,全鎮中藥材基地面積建設達到6000畝。依托大川藥業等企業提升藥材生產檔次,擴大生產規模,構成中藥材產業鏈。
發揮我鎮農村勞動力資源優勢,5全力提升農村勞務經濟。狠抓勞務開發,創新農村勞動力市場引導機制。利用我鎮“工業園區”建設,大力引導我鎮農村勞動力資源向城鎮轉移。
統籌城鄉建設規劃,6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進行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發展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村村建設農村文化活動室。增強農民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意識、2015年,全鎮23個行政村,和兩個居民委員會,都應建成農村文化站、鄉鎮文化站
創新服務方式,3大力發展服務業。依照服務社會的要求。拓寬服務領域,改造和提升激進服務,培育壯大現代新建一批商貿設施,加強場鎮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樂山大道中興場鎮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商貿服務業進一步升級,建設中興農產品交易市場,促進周邊農產品交易,著力培育地方特色的中檔餐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間,有計劃的完善、改建餐飲業,扶持發展農村便民超市,加快推進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建設進程,普及計算機用戶率,形成規范化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向網絡化,數字化邁進。
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根據國家產業投資政策,緊緊圍繞我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抓好項目保建設,抓好項目促發展,農業、工業、水利、交通、城鎮、商貿流通、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進行項目論證,爭取項目政策,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將達到6億元。
實現全部行政村和社公路硬化率達到50%爭取投資9600萬元。1交通建設:新建和改善村道、社道公路。
完成110KV中江到線路改造,2能源建設:加快電業管理站的改造升級。啟動銀河電站供電建設改造項目,2015年爭取投資規模達到2000萬元。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單薄,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綜合建設。保證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如塘堰整治,提灌站改造,微型水庫改造,攔河壩加固工程,全鎮渠道體系整修,蔬菜基地建設等,2015年建設各種農業生產基地,資金投入將達到4.5億元。
大力拓展開放領域,5積極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方針。不時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和質量,增強開放實效,一是以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利和交通條件,工業園區筑巢引鳳建設進行招商,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及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大力進行項目招商,做長產業鏈條,二是以中心場鎮輻射功能優勢和商業建設項目進行招商,大力引進資金和新興產業,吸引商場超市入住。三是瞄準沿海發達地區和回鄉辦實業的務工人員進行招商,力爭在2015年引進資金達到4億元。
依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6城鎮發展。鎮是市的城鄉統籌社會發展的區域重點鎮。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不時完善場鎮功能,著力培植支撐產業,增強聚集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2015年城鎮聚集人口達到1.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0%以上。依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掊育產業,凸現特色”原則,加快小集鎮建設步伐,十一五”期間,完成了中興場鎮居民安排點,場鎮樂山大道建設,商業街,幸福街建設,兩個場鎮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2015年將達到2.8平方公里,場鎮交通、水電、通訊、文化、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2015年新建污水處置廠和垃圾填埋場,不時完善集鎮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把城鎮建設和工業化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引導生產要素,向集鎮轉移,壯大集鎮經濟實力,促進農村住房向集鎮和中心村社集中,形成以場鎮為中心,中心村社為依托的城鎮化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7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發明和諧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
將鎮中建設成為中江一流的鄉鎮初級中學。1教育。全面完成鎮中重建任務。
深化衛生體制改革,2衛生。以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建設為重點。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大衛生事業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2015年全鎮23個行政村村級衛生村全面建成,大力發展村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療救助、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加強血吸蟲病、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的監測防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以改革為動力,3文化體育。以發展為主題。以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為主線,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群眾健康水平,鞏固發展廣播電視和信息網絡事業,積極推進數字電視發展,逐步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
建設規模較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4人才。著眼于各項事業的久遠發展和人才的總體需求。加強人才培養工作,著力培養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
8可持續發展
確保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實現良性循環、協調發展開、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促進人口可繼續發展開。實施可繼續發展戰略。貫徹計生法規、落實計生政策,突出抓好宣傳教育和優質服務工作,促進優生優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質。
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維護,2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自然改善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工程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市場選擇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構建綠色環保的經濟社會新格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大力推廣沼氣工程、以電代燃料等農村新能源利用工程。
- 上一篇:鄉村結合實際科學發展觀感悟
- 下一篇:基層稅務局工作總匯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