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經濟圈內的發展計劃思路

時間:2022-06-30 05:24:00

導語:落實經濟圈內的發展計劃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落實經濟圈內的發展計劃思路

結合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進程,要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初步建成生態、環境、資源和災害的綜合監測體系。主要內容包括:以水和大氣質量為主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以遙感和地面觀測站相結合的生態與資源監測體系;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和應急系統。綜合監測體系的建設要依靠高新技術改造并與激進方法相互結合,提高系統的總體可靠性。要建立通用的數據格式、可靠的信息交換機制和有效的會商協調制度,切實做到信息共享。

一、基礎條件

全縣國土面積2998平方公里,總人口90.53萬人,地處中部。現轄37個鄉鎮,528個行政村,地區最大的縣份。全縣總土地面積為433萬畝,其中耕地248萬畝,林地30萬畝,牧場18萬畝,水面33萬畝。地處亞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農產品主要有糧食、油料、水產品和肉類等,還盛產棉花、烤煙、大蒜、薄荷等經濟作物,尤其“定遠豬”定遠麻鴨”深受全國各地歡迎。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藏為主,品種多、質量好,極具開采價值。已探明的有巖鹽、石膏、石英石、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巖、麥飯石等23個品種。

定遠經濟取得了歷史性成績。近年來始終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縣”這一主題,改革開放以來。進一步強化以發展為主題的戰略思想,克服了經濟轉型、需求缺乏等重重困難,國有企業實行了戰略性調整,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不斷引進,使我縣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時提高,綜合經濟實力有了進一步增強。工業方面,圍繞我縣資源優勢新上了鹽礦20萬噸鹽擴建、三和石膏礦40萬噸擴建工程等一批骨干項目,標志著我縣巖鹽、石膏、水泥、糧油加工等支柱產業已達到年產50萬噸生產能力。目前這批企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隨著房地產、社區服務、金融平安業和教育、文化、體育、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新興三產的興起以及商貿流通、交通、通信等激進三產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使我縣第三產業堅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業方面,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區域優勢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同時做好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定的增長速度。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時加強,縣城所在地定城區面積日益擴大,鄉村主要街道面貌得以改善,再加上合徐高速公路、淮南連接線的建成使我縣的對外交通體系不時完善。這些都為我縣融入合肥經濟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發展環境

使定遠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融入國際經濟的發展空間得以拓寬,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我縣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投資環境的不時完善,國際資本流向我國和沿海資本流向內地,有利于我縣招商引資,不時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加快中西部發展戰略和在未來一段時間里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為我縣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和難得的機遇,有利于定遠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

三、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開放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與時俱進。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統攬,把“加快發展、富民強縣”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城鎮化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招商引資,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實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定遠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功能定位與發展目標

1功能定位:根據在合肥經濟圈內的地理位置及人口資源狀況。以發展的觀點,初步設想,把建設成為糧油生產加工基地,鹽制品及鹽化工、石膏制品及建材基地。

2總體目標:gdp平均增幅堅持在9%左右。初步實現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民生活較為富余、城鄉建設和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幅12%以上,年末具體目標:1人均gdp19000元。對外貿易將有較大改善;4財政收入年均增幅在10%以上,完全改變目前吃飯財政狀況;5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95%以上;城鄉居民生活初步富余;7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達10人;8人口總數接近10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4‰以下,人均期望壽命78歲;9鄉村化水平達40%以上;10鄉村最低生活保證覆蓋率達100%11鄉村人均居住面積20平方米以上;12鄉村生活污水處置率100%13森林覆蓋率35%以上;14so2co2排放、單位gdp能耗及單位gdp消耗均達到當時規范。

五、產業發展

以效益為中心。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具有絕對的比例,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要依照產業化的思路,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帶領農民奔小康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改善品種和質量,發揮區域優勢,發展“一優二高”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優質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發展優質,一是引導農民以提高畝均產出率和畝均純收入為目標。高效農業。確保穩定糧食總產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和品種結構調整力度,示范推廣適宜本縣種植和受國家保護的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優的小麥品種,其它經濟作物,逐步做到規模產品有特色,特色產品上規模。要重視飼料糧的發展,使種植業結構由過去糧經作物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大力發展早鮮食玉米和高蛋白飼料玉米,大力發展飼料加工工業。二是以服務鄉村居民生活和擴大入口為主攻方向,構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發展區域特色農業。要加快畜、禽產品品種更新步伐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建設一批優質產品、水產品、糧食、林果生產基地。把我縣建成優質糧油生產

畜牧業大縣和經濟林業大縣。抓住瘦肉型豬的優勢,大縣。大力發展“三元”雜交豬生產,加快發展牛、羊、鵝等草食性、節糧高效型畜禽。水產業重點改造精養魚塘和加速大水面上品種更新換代,提高優質產品比重,發展“一優二高”漁業,建設一批高產高效水產基地。林業重點是鄉鎮的經果林、用材林和中草藥基地建設及“綠色長廊”工程建設,集中力量抓好成片造林、路渠綠化、四旁植樹和農田林網化等方面的工作。要把綠化造林、森林維護和環境維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建立健全各級營銷組織,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同業聯合中間體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通過掛靠、聯合大企業、大集團,形成穩固的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把更多的農產品銷往市場。四是擴展農業領域的容納量,延長產業鏈和開發項目,提高資源引用率和農業產出率。培植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以基地帶動農民,解決農產品的賣難低效問題,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

2大力發展工業經濟。

必需走振興工業經濟之路。縣工業發展主要任務是發揮資源優勢,實現富民強縣的目標。加快鹽、石膏、建材、農副產品等資源的開發和深加工,吸引國內外企業,以合作、合資等多種形式,重組我縣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

一是立足資源。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產業檔次。縣是資源大縣,資源工業是縣的主導產業。目前,巖鹽、石膏、水泥、農副產品加工等方面有相當規模,要在這些領域走低利息擴張之路,實施“品牌戰略”形成規模優勢明顯,經濟效益好的產業群體。提高資源引用率,發展深加工項目,最大限度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鞏固發展以鹽及鹽化工、糧油食品、飼料加工、石膏及石膏制品、建材等骨干企業為龍頭的企業集團,努力發展2-5家億元企業。

二是以“小產業”構建“大產業”提升工業的規模經濟,聚集經濟水平,增強縣域工業的競爭能力。支持中外企業引導高科技發展小而精產品,促進企業與科研單位的聯合重組,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集中力量發展3-5個“三高”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鹽業開采、開發,生產以精制食鹽為主的多種鹽產品,積極開發生產鹽硝等化工產品,擴大規模,增加綜合經濟效益。水泥等建材行業,穩步開發普通水泥、石膏制品、木制板材等產品的同時,積極開發生產高標號水泥、道路水泥、空心磚等新型建材。以三和石膏等為基地,加快石膏資源開采,開發生產石膏制品,形成石膏制品加工基地。

三是發展配套經濟。隨著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優勢企業紛紛將非核心生產向外擴散,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大量的配套空間。縣具有區位和勞動力本錢的比較優勢,銜接大工業配套有良好的條件,應將發展配套經濟作為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要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省內外大公司、大集團的分工協作關系,圍繞主導產品生產配套零部件,也可以為優勢企業加工品牌產品。

四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加速我縣經濟民營化進程。解決我縣經濟發展中守業資金缺乏、競爭活力缺乏的問題,必需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加快國退民進步伐,加大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的力度,全面放開搞活,加快停產、半停產企業破產重組的步伐,以深化改革促進企業的起死回生和發展壯大。縣縣屬企業和鄉鎮企業量多面廣,必需依照省市有關精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采取賣一批、租一批破一批等辦法,使多年的困難企業開始走出困境,出現生機。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繼續堅持三產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以新型高層次為發展方向。力爭使其成為“十一五”期間發展速度最快、貢獻率最大的產業。主要任務是增加產業門類,提高科技含量,繼續擴大規模。加速培育和發展新的更高層次的產業。

搞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商貿中心建設,一是加快市場建設。著力培育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

二是加快商貿激進企業改革的步伐,加速與商業大集團、大企業的聯合,積極推行新型營銷方式,發展連鎖商業,強化促銷手段,擴大商品銷售。壯大激進三產。

三是大力培育教育產業、文化產業、中介服務、休閑娛樂、房地產等“新產業”力爭有一個大的發展。

四是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逐步實現社區服務專業化、產業化。

特別要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滿足市場對不同層次勞務輸出人員的要求。五是提高勞務輸出的競爭力。要建立健全各種就業咨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4加速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資金繼續搞好縣鄉道路建設,

一是加快交通設施建設。重點是抓好在建縣鄉公路國債項目、通達工程的同時。啟動鄉通村、村通村公路建設。進一步改善路面狀況,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抗災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是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現有工程的除險加固、更新改造、配套挖潛。爭取上馬江巷水庫,并帶動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的建設,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災能力和灌溉效益,因地制宜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及農田林網化建設。池河上游河道綜合治理工程,主要是裁灣取直、擴寬加深,提高防洪能力。積極做好江巷水庫工程的各項準備工作,爭取國家批準,開工建設。要抓好石角橋四級樞紐、池河三級樞紐、二級樞紐及三和電灌站等配套維修工程、高塘湖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是爐橋圩加固延伸形成圈堤,游河道治理和局部中小型水庫加固維修等項目。爐橋電灌站更新改造工程,主要是閘擴建、一級站防洪加固及灌區配套工程。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要是對現有規范不夠、質量較差、限制蓄水的水庫分期分批進行除險加固。面上工程主要是新建、擴

擴建等中型水庫及若干座小型水庫。組織實施缺水鄉鎮的人畜飲水工程。節水灌溉工程要結合江淮分水嶺節水灌溉示工程,逐步推廣,大力發展低壓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節水新技術。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繼續組織實施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工程要突出“田、林、路、渠”配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并結合農田林網化分片分步實施。抓好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興辦水利。

5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

加快鄉村化進程,發展小城鎮建設。已成為提升我縣經濟發展水平的主動力之一。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要建立以個人投資為主,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建設的投資機制,大膽將一些基礎建設、公用事業推向市場。樹立大開放思想,以開放促進大開發,確立縣外、鎮外就是外”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建立以地建鎮,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對城鎮土地可通過集體土地的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積累建設資金。二是加大戶籍改革力度。加快實施“鎮民待遇”步伐,吸引農村人員進入小城鎮招商辦企業,增加城鎮人口。三是充分調動城鎮區國家企事業單位在統一規劃下利用政府倡議、政策激勵等措施,調動其建設積極性。四是加快建制鎮建設。建制鎮要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和區位優勢培育發展一批商貿型、工業型小城鎮,推進全縣鄉村化及城鄉一體化進程。五是堅持高起點、高質量建設小城鎮。要以定城為重心,加快定城工業園區發展,加快定爐兩鎮道路、供氣、供熱、通訊、電力和垃圾處置污水治理及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鄉村規模,提高輻射帶功能。重點抓好定城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第二自來水廠、馬橋污水處置廠、垃圾處置廠、天然氣利用等項目的建設。

六、各項社會事業邁上新臺階

服務就業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總要求,依照“政府三條”市場驅動。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激進教育優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實現“校校通”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教育。開展遠程教育興辦教育網,促進教育產業和信息產業發展,針對不同教育開展網上教育和培訓,打造能提供多種教學、培訓在線教育服務功能的開放式現代教育技術信息網絡平臺。并經常性地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手段,裝備城鄉文化體育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空虛城鄉人民生活內涵,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年力爭在縣城及中心集鎮分別建一座集休息娛樂和健身為一體的群眾性的綜合性活動場(館)鄉村所在地要建基層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要提高服務檔次,建成與時代相適應的科技普及中心,群眾性的娛樂中心、健身中心。建立基本設施齊全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體的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和救助制度,實現從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從整體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提高處置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能力;以改水改廁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維護國家利益衛生運動,加強文明衛生村鎮建設,引導和協助農民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構建以養老、失業、工傷、生育、醫療為主體。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排為配套,社會互助、社會優待、商業平安為補充的社會保證體系,建立以農民養老、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證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

不時完善服務體系,統籌安排社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一批綜合服務功能較強的福利院、特殊教育及康復中心,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公共服務能力。合理布局和建設婦幼保健中心、少年宮、公園等設施,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一批中小計型圖書館(室)科普展覽室、文化站、醫療站等,加大對鄉村道路、教育、醫療康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

七、生態環保與環境保護

1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大力實施“綠色長廊”退耕還林”森林城”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積極建設文明鄉村、衛生城市,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規劃建設湖公園、森林公園、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等具有園林藝術和特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鄉村景觀,營造良好的鄉村環境。為定城十萬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閑游玩場所,同時使這些景點和瑯琊山森林公園、以及旅游點連成一線,形成一條黃金旅游線路。成為等大中城市旅游的最佳選擇。

2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維護工程。轉產安排林業工人,停止天然林采伐,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

3以改善縣城和重點旅游景點環境質量為重點,城鎮化進程中。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開展小流域和山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水土堅持防治工程建設力度。推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發展農村能源。

建設蓄水和排灌等農田水利設施;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鼓勵和扶持廣大農民因地制宜建設沼氣池、省柴灶、太陽灶等設施;農田栽植生物埂。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減輕對農田、漁業水域和農產品的污染;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還田和秸稈生產食用菌技術,建設秸稈氣化及集中供氣工程,對集約化畜禽養殖場的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中,進入縣工業園區興辦企業,實行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同時,因地制宜建設小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置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