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十一五規劃思路

時間:2022-03-11 02:21:00

導語:縣十一五規劃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十一五規劃思路

“十一五”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和實施好這一規劃,對于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結構調整、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就業增加、社會穩定為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奮力趕超,積極推進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戰略目標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我縣綜合競爭力和人的全面發展水平進入全市前列,實現經濟全面繁榮、科技教育進步、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美好的目標。

(一)經濟總量目標。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5億元,年均增長2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876元,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15億元、83億元、1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4.7%、28.1%、16.3%。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22.2%,人均占有647元,比2005年增加407元。

(二)結構目標。到2010年三次產業由2005年的27:54.8:18.2調整為13:72.2:14.8,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73%增加到87%,提高14個百分點。

(三)投資消費目標。到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90億元,年均增長22.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1億元,年均增長21.5%。

(四)對外貿易目標。到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00萬美元年均增長50.3%,其中出口總額達到9300萬美元,年均增長50.6%,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萬美元年均增長。

(五)人民生活水平目標。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38元,年均增長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000元,年均增長10%。

(六)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縣年末總人口達到77.3萬人,年均增長6‰。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普及高中教育。市內二三新增就業6000人。土地、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區域布局

在繼承和完善"十五"規劃的基礎上,立足于全縣自然資源與經濟地理區位及社會經濟的宏觀走勢,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規律,"十一五"期間,采取經濟杠桿、市場機制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個中心、一個長廊、二處園區、二條示范帶、三大特色片的"一、一、二、二、三"區域布局框架。

(一)突出一個"中心"

縣城是我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具有較強的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十一五"期間,要充分發揮縣城設施相對齊全、交通相對便捷、能源相對充足、二、三產業相對集中等優勢,向環境園林化、交通高速化、商貿智能化、工業現代化發展。重點抓好兩園、三路、五街的建設和開發。一是進一步完善萬福公園,綜合開發東明湖公園,按照"花、草、樹相搭配,橋、亭、閣相錯落,燈、泉、雕相輝映"的整體格局,努力形成平原地區縣城的湖光園景,力使縣城"美"起來、"亮"起來;二是完成曙光路、解放路、工業路三條城區內主要道路的延伸,構筑四通八達的城區骨干道路交通網絡;三是進一步完善曙光路嚴管街、五四路示范街的設施配套和加快向陽路步行街,民主商業街、東關文化街的開發建設,集中布局商貿流通項目,拉動商貿、金融、信息、文教等三產業的發展,力爭縣城"活"起來,"強"起來。

同時,要努力消除城市化體制障礙、膨脹縣城人口規模,實施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加快資金、人才、技術聚集,提高縣城綜合實力,力爭"十一五"末城區人口達到萬人,面積平方公里,將東明縣城建成特色突出、經濟繁榮的現代中小城市,從而帶動全縣城鎮建設、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二)建設一個經濟長廊

東明縣城區東距菏澤市30余公里,而牡丹區新址又在菏澤市西郊,西距東明縣城還不足30公里。這一區段內有菏東公路貫穿其境,五個鄉鎮和中原油田采油六廠位于其中,目前東明城區向東發展、牡丹區向西發展的趨勢優為明顯,并且,區間內的五個鄉鎮和采油六廠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也較為顯著。因此,"十一五"期間,通過東明縣城區向東輻射和牡丹區向西輻射的帶動作用,發展"東菏經濟長廊"是十分必要的。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除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資金外予以優先支持,項目上予以統籌安排外,還要重點抓好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服務餐飲業網點等沿菏東公路兩側的各種市場和服務業建設,逐步形成一條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的經濟隆起帶,進而帶動長廊兩側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強化二處工業園區

目前,我縣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兩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十一五"期間,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按照園區城鎮一體化的要求,堅持工業化、外向型、現代化的辦園方針,本著"高水平定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園區電網、路網、供排水、供氣、供暖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入園項目超過100個,將兩個園區建設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龍頭,對外開放的窗口、體制創新的示范、城市建設的樣板,以吸引更多的投資集聚園區,增強全縣經濟發展能力。

(四)搞好兩條示范帶

東蘭公路、106國道是貫穿我縣境內的兩條交通樞紐;在全縣地理位置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縣經濟發展的兩條大動脈,"十一五"期間,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兩條干線沿線進行集約開發的力度,將其變成小城鎮建設和輻射全縣近二分之一的鄉鎮、村莊經濟發展的示范帶。沿線東明集、馬頭、三春、劉樓、沙沃五個鄉鎮駐地要各建一處居民區,一處商貿工區,一處美化區、一個文化娛樂中心,一條中心街;沿兩條道路兩側的村莊,要立足特點,重點建設科技示范村,優質高效農業帶頭村;通過各種渠道的開發建設,將兩條示范帶建成經全面繁榮、科技教育發達、社會文明和諧、群眾生活富裕、生態環境美好的亮麗風景線。

(五)發展三大特色區

農業是我縣的立縣之本。"十一五"期間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地域特征為依據,突出比較優勢,著重搞好以"三大區域"為特色的農業開發。一是城效區域,重點發展瓜、菜、花、果等特色產業;二是基本農田區,重點發展糧油、西瓜、中藥材、林果、苗木、桑蠶等相關特色產業;三是沿黃灘區,重點發展畜牧、速生林、蓮藕、水稻和水產養殖業,使其成為我縣農、林、牧、魚綜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區域。

四、發展重點

(一)以農民增收為重點,徹實抓好“三農”工作。我縣農業大縣,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村穩則全局穩,農民富則全縣富。解決好"三農"問題,核心是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統領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要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按照發展"三大特色片"的區域發展布局,重點抓好24萬畝優質小麥、30萬畝瓜菜、15萬畝速生豐產林和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同時著力抓好以牛羊為主的飼草型、節糧型家畜的規模養殖,努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著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圍繞小麥、花生、棉花、大豆、西瓜等大宗農產品,在現有的五得利面粉、東欣油脂、棉紡織廠等"農字號"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力爭上一批農產品加工的大項目:投資0.28億元的3000噸/年生產大豆分離蛋白項目、投資5.2億元的20萬錠/年棉紡項目、投資0.35億元的4400噸/年水刺非織造布項目、投資5.2億元的6000萬米/年產輕磅輕薄牛仔布項目、投資3億元的20萬噸制漿造紙項目、投資5.86億的萬頭奶牛養殖育種項目等項目要在2010年前建成投產,以構建加工體系,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和增值。同時,完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引導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最大程度地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發展勞務經濟。"十一五"期間,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大產業來抓,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勞務輸出網絡,規范民間中介服務組織,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爭取全縣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量達到50%。

四是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認真執行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支持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穩委地推進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試點,切實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和因病致貧問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搞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以膨脹規模為重點,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更沒有現代化。要實現東明經濟跨越工發展,必須加快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經濟率先突破。重點是抓好項目建設,走骨干企業帶動的路子。按照“投產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在重點抓好石化集團150萬噸常減壓、60萬噸催裂化、方明化工5萬噸環已酮、棉紡廠無紡布、魯冰花二期、大樹實業5萬噸乳制品、青島雙鷹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十一五”期間,著力抓好一大批新項目建設,投資12.9億元的200萬噸/年焦碳項目、投資3.9億元的20萬噸/年煤氣制甲醇項目、投資1.5億元的10萬噸/年煤焦油加工項目、投資21.48億元的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及公用工程項目、投資1.5億元的5萬噸/年石蠟潤滑油項目、投資1.5億元的6萬噸/年環已酮、投資7億元的1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投資2.78億元的100萬噸/年延遲焦化、3萬噸/年MTBE項目、投資0.85億元的10萬噸/年C5深加工項目、投資15億元的10萬噸/年己內酰胺項目、投資1.8億元的以天然氣為原料合成烴項目項目、投資7.5億元的煤制甲醇項目、投資0.48億元的20萬噸/年加氫項目、投資0.78億元的0.5萬噸/年無紡布項目等15個項目要在“十一五”期間逐步建成和投產,以膨脹工業規模,擴大工業總量,推進全縣工業化進程。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年均增長28.7%,工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10億元,年均增長28.4%,利稅總額達到10億元,年均增長30.9%。

(三)以城鎮建設為重點,提高經濟載體功能。加快城市化進程,對于推動我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一五”期間,我縣的城市建設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循序浙進,突出精品、突出特色、突出格調、突出效益的原則,進一步提高經濟載體功能。一是在縣城建設方面要合理布置城市區域,重點建設好以黃河路以東為主的商貿區;以民主街和五四路為主、向陽路為軸線的商貿區;以曙光路兩側為主的行政機關辦公區;以民主東街兩側為主的文化區。同時加大對老城區的改造力度,對老城區常年失修、路面狹窄的街道,要按規劃拓寬取直,配套道路基礎設施,建筑后退到位,達到硬化、亮化、美化的標準。同時要進一步增加縣城規模,提高城市化水平,“十一五”期間,縣城城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2萬,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二是在小城鎮建設方面,要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駐地為重點,集中精力抓好縣城周圍、公路干線及傳統集鎮的建設,逐步建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集鎮三個城市的城鎮體系,以輻射和帶動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四)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十一五”期間,要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投資的主渠道,創新招商理念,圍繞我縣資源、區位、產業優勢,搞好項目策劃,論證、篩選、儲備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改策、事關經濟發展后勁的項目。建立項目編制、洽談、簽約、實施全過程責任制,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成功率。改進招商引資方式,拓寬招商引資渠道,落實招商引資政策,繼續實行三分之一的工作法,走出縣門、分區域、帶指標、引資金、引項目。通過擴大招商引資,為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活力。

(五)以提高人的發展為重點,全面推進富民強縣。“十一五”期間,要把人的發展作為發展的核心,確立人力資本開發、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和逐步提高公平的公共服務等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位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人力基本開發。全面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十一五”期間,要逐步普及學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積極探索和推廣普通高中課程與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繼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著重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體,抓住培育、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優化人才結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營造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是著力促進充分就業。“十一五”期間,要圍繞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三個方面,特別是困難群體就業再就業、大中專生畢業就業、被征地農民就業三個重點,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建立就業政策和資金保障機制,增加就業崗位。并積極組織勞務輸出,每年輸出勞動力不少于6萬人次,要提高勞動者素質,理順勞務關系,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三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十一五”期間,要逐步提高保障覆蓋面和標準,建立符合縣情、較為完善、全縣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養老保險要基本覆蓋全縣各類企業職工和城鎮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各種靈活方式就業人員。農村養老保險要擴大參與面,并積極探索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銜接的辦法,推進城鄉保障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