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農”問題

時間:2022-02-10 05:51:00

導語:什么是“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什么是“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

我國加入世貿后,參與國際競爭,使得三農的矛盾更為突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結構調整,改革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等。但都無法回避由于農業人口過多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過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資源過少限制收入增長,以及轉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數太大形成的財政壓力等。因此,關鍵在于減少農民,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使農村人口向城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鎮集中。以此帶動農產品的商品需求,促進結構調整,從增加非農就業和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兩個方面,提高農民收入,降低中國加入世貿后對農業帶來的風險。

2、為何“三農”問題成為關注熱點

影響社會穩定

據國家統計局等11個部委抽樣調查,平均每個鄉鎮黨政內設機構為16個,其人員平均158人,超過正常編制的2—3倍;平均每個鄉鎮下屬單位為19個,其人員290余人。嚴重超編的吃飯人頭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一部分政府機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入不敷出,而這種財政狀況正是農村濫收費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農村的基尼系數由1978年的0.2124擴大到0.3361,增幅過快,也遠遠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是看“三農”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

“三農”問題不解決,長期來看,不利于社會穩定;從短期來看,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勞動力過剩就業壓力大

據測算,中國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億農業勞動力,而目前農村總計有勞動力約5.5億,以吸收1.2億計,依舊有近3億剩余勞動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和提供的勞動機會,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國還依然面臨著的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眾多的勞動力農村無法消化,只能向城鎮轉移,如何解決3億人口的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困難。

3、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關于“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學者們爭論不已,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觀點,因為,每種觀點都既有說服力又有其難以應答的“死穴”。但是學者們卻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上完全一致,即,所謂的“三農問題”的其實就是農民問題,而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農民問題。

城鎮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發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認為要解決“三農”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鎮化,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勞動力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上,最關鍵就是要提高制造業的效益。從國外的發展歷程來看,都是通過實現現代化來帶動城市化,最后解決農村問題。

徐宏源還指出,對于現在各大城市實行放開城鎮戶口的戶籍改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城鎮戶口放開以后,農民只不過是從農村潛在的失業人員變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對社會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這樣的先例。治標也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還是要治本。

國民待遇

相對城市居民而言,農民在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個農村居民無論是剛出生還是年過百歲都得交納稅費。另外在義務教育的權利、社會保險、醫療等一系列權利的落實上也有待完善。

減稅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我國的農業稅、特產稅加在一起大約400億元,而我國一年有1萬億元左右的稅收,完全可以免掉幾百億的農業稅。農村費改稅的問題,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來保證,農民減負涉及的農村教育、政府經費問題也要妥善解決。

厲以寧還認為,增加農民收入,首先應該是政府加大投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良種基地的建設;二是農田水利的投入;三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四是對農民的技術培養。其次是要發展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花卉、茶葉、中藥材、養殖等。各地可以積極推行“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民按訂單安心生產,公司負責銷售。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政府措施

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二是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三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四是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五是加強農村扶貧開發。六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