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寄宿制小學 促進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10-20 11:59:00
導語:辦好寄宿制小學 促進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區××鎮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思考
××區××中心小學××*
××區××鎮面積157平方公里,是××區面積的一半,人口近5萬人。全鎮現有中小學校24所、中小學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2006年××區委、區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教育強區的戰略構想。如何實現區委的戰略構想?筆者作為長期在基層小學工作的教師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鎮為例(該鎮是××唯一的老區鎮、典型的山區鎮)談談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和集中辦學的一些思考。
一、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必要性
1、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是順應農村客觀形勢變化、滿足農民渴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當前,農村人口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一是農村人口結構上,隨著計劃生育效應的顯現,農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學適齡兒童急劇減少。近5萬人口的××鎮2005年小學適齡兒童僅353人,2006年小學適齡兒童也僅390人(不含煉化一體化拆遷安置戶子女),只相當于峰值期的37%,這一水平在今后一個時期將長期穩定。二是隨著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負擔不斷減輕,農民渴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強烈。這些變化,亟需農村義務教育進行適應性轉變。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通過集中優勢資源,為農民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符合廣大群眾的愿望。三是隨著外出經商、務工的青壯年農民不斷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農村社會問題。目前,××鎮農村青壯年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達2116人(其中父母雙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單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數達到2000多人,農村學生二分之一強屬“留守孩子”。而根據現在的趨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鎮農村“留守子女”數量不但不會減少,還會持續增長。積極發展農村寄宿制小學,使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讓青壯年農民安心外出經商務工,將對建設新農村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礎教育點多線長,政府投入有限,小學教育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數農村小學舉步維艱,設備極其缺乏。以計算機為例,××鎮21所小學3956個學生,現有計算機230臺,其中中心小學70臺,村級小學160臺,分布在6所小學,全鎮生均只有0.058臺。因此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寄宿制小學,使每一份有限的資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進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進而帶動初中、高中教育的協調發展。
2、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是改變農村素質教育實施難的現狀,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必然選擇。××區××鎮的教育現狀:一是校點多規模小。××鎮人居十分分散,長期以來,為普及義務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組興辦了村小和教學點,形成了村村辦學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鎮共有小學21所,其中100個學生以下的學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學只有56人,最小班額為6人。學校布局分散,嚴重影響了教育投資效益的發揮。2002年以來,各級政府先后投入資金765多萬元,改造12小學校d級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學校較多,資金有限,目前全鎮小學尚有d級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時尚欠歷年危改資金467萬元。二是導致教師既超編而工作量又大。從教師編制來看,2005年底,全鎮小學共有教師289人,學生3956人,師生比為1:14,高于城區小學的師生比。從教學來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農村小學規模小生數少,但班數不少,教師工作量大。部分小學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學”或“復式教學”方式,一個教師包攬了全班各學科的教學任務,因而,除了能開設語文、數學課程外,其他課程難以開全。部分小學沒法完成義務教育規定的各科教學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對農村小學無異于一句空話。三是教學手段落后和教學時間不足。由于村級小學投入有限,教育設備嚴重缺乏,教學仍舊局限于“一支筆、一本書、一個黑板”。加上農村學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較遠,上課時間得不到保證,新課程改革難以實施,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是落實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隨著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和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務的工作重心發生了重大轉移,其主要職能轉變為抓“三基”,即抓基本國策、基礎設施和基礎教育。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基礎中的基礎,應該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中之重。但農村小學布局過于分散,從根本上制約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有效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但從目前××鎮農村人口素質來看,由于村級小學教育質量低,勢必造成廣大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創辦農村優質教育,讓農村孩子享受城鎮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因此筆者認為,應從××山區村落分散的實際出發做好規劃,整合××教育資源,有計劃地逐步撤并辦學規模小的村小,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集中力量辦好寄宿制小學,提高辦學效益,這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村發展寄宿制小學的優越性
目前,全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已經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我市永春縣在建設寄宿制小學方面已取得比較成功的經驗。實踐證明,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舉辦,化解了農村教育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推動了城鄉教育和諧發展。
1、解決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問題。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過發揮教育資源的整合效應而實現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資。撤并規模小的小學,實行集中辦學后,能夠集中資金投入寄宿制學校建設,使有限的資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鎮清美、汶陽、蘆樸三所小學共有18班420位學生,三所小學的危房1650平方米。××區2005年對汶陽、清美、蘆樸三所小學進行布局調整,在三村的區位中心汶陽村選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結合起來。三校實行集中辦學后,將投入資金165萬元,建成一幢四層較高標準的教學樓(宿舍樓待建),汶陽小學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滿足清美、汶陽、蘆樸三村教育需要,還將惠澤下爐、世上兩村學生200多人,同時一舉消除了下爐小學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學校資源。通過集中辦學,既提高了學校的資產總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運動場、儀器設備圖書的綜合利用率。汶陽、清美、蘆樸三所小學共有學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額僅23.3人,實行集中辦學后按12班開設,平均班額達35人。三是整合了師資。目前,汶陽、清美、蘆樸三所小學共有教師30人,師生比為1:14,三校均沒有音體美、英語、自然專職教師。集中辦學后,只需教師25人,可減少教師5人。同時,通過優化組合,教師各盡其才,既實現了教師專業化、教學專科化,又解決了音體美及英語等學科師資短缺的矛盾。
2、解決農村孩子接受優質教育難的問題。集中辦學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搭建了新型平臺。學校旺盛的人氣、優化的師資、齊備的設施條件、使音體美得以開齊,小學英語、信息技術等課程得以開課,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得以全面實施,為提高教育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條件。同時,學生生活、學習都在學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養。
3、解決農村孩子和“留守學生”就學難的問題。一是解決了青壯年農民的后顧之憂。××區很多青壯年夫婦外出經商、務工時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干脆帶在身邊上學,既費事又影響孩子的學習。二是解決了農村貧困家庭子女讀不起書的問題。農村一部分弱勢群體,如孤兒和沒有生活來源的殘疾夫婦,他們吃飯穿衣都成問題,沒有能力送孩子上學。國家實行“兩免一補”后,家庭貧困學生無需繳納任何生活費用,可以全免費上學。三是實行集中辦學后,杜絕了部分偏遠教學點隔年招生的現象,確保了農村適齡兒童正常入學。
4、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機制,重“錦上添花”,輕“雪中送炭”,加上學校布局分散,農村小學之間的辦學條件差別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加強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讓農村學生享受城鎮學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實行生活補助,這是繼減免農業稅后農村受益面最廣、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項改革。這項改革有效縮減了城鄉教育差別,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從根本上促進了教育公正和社會和諧,實現辦讓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
三、××區××鎮發展寄宿制小學實行集中辦學的對策及建議
1、堅持科學規劃,強化政府引導。一是實行分步推進。政府要把發展農村寄宿制小學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事來抓,采取分步推進、平穩過渡的辦法,避免因集中辦學引起學齡兒童輟學和教育質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論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辦學,都要求鎮和學校組織干部、教師,深入村組、農戶,召開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和學生家長座談會,宣傳政府的政策,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達到基本統一干部群眾的思想,確保撤并校的順利實施。三是加強組織領導。政府專門成立建設農村寄宿制小學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寄宿制學校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區××鎮2005年秋小學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數減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穩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進原則,建議從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時間完成××鎮小學布局調整任務,把現有的21所小學調整為4所,保留7個教學點。調整規劃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蘆樸小學,并入汶陽小學。
2007年秋(保留10校3個教學點):撤世上、下爐小學,并入汶陽小學。撤白潼、秀溪、小壩、燕山小學(四所學校約230個學生)并入中心小學。土型、樟腳、寨后三所小學高年級學生120人并入前歐小學,三所內山
小學保留教學點。
2008年(保留6校5個教學點):撤松園小學,并入中心小學。撤邱后小學,五社小學高年級學生43人,并入驛坂小學。黃田小學高年級學生37人并入前歐小學,黃田保留教學點。
2009年(保留4校7個教學點):路口小學高年級學生47人,溪西小學高年級學生40人,并入驛坂小學,路口、溪西保留教學點。
保留校點的基本情況:
⑴保留的四所小學為:中心小學、前歐小學、汶陽小學和驛坂小學。中心小學和前歐小學為寄宿制學校;汶陽小學和驛坂小學位于教學片中心,方便學生就近入學,但要為路途遠的學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學宿舍樓在建,預計2006年8月完工,但學生食堂還要進行二次裝修,其他生活設施也還要投入資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歐小學宿舍樓已建,也存在與中心小學同樣的問題。
⑵選擇前歐小學為寄宿制學校,不選樟腳小學為寄宿制小學的理由:前歐小學已具備寄宿制學校的基本條件,該校2005年列為區危改項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層32間的師生宿舍樓,可供約150個學生住宿。學校有三層18間教室、40臺電腦室,圍墻、水泥球場、機井等。學校在324國道旁,交通方便,樟腳、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達該校。而樟腳小學現有兩層教學樓和教師宿舍樓各一幢,圍墻不完整,沒有水泥球場,20臺電腦大多無法使用。作為寄宿制小學,還要投入幾十萬元建設學生宿舍樓,完善圍墻等相關設施。
⑶保留的七個教學點為:路途比較遠的內山五所小學分別為土型、樟腳、寨后、黃田、五社。辦學條件比較好且可開成班的兩所小學分別為路口、溪西。
2、財政重點投入,保證辦學條件。一是適度集中使用資金。把教育、扶貧等各項專項資金進行適度集中,實行重點投入,保證農村寄宿制小學基礎設施的資金。二是無償劃撥資產。將被撤并小學的校產采取出租、公開拍賣等形式,所得資金全部無償劃撥給農村寄宿制學校。三是保證農村寄宿制小學達到“七有”,即有規范整潔的校園、有比較完備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有滿足需要的衛生食堂、有干凈衛生的生活用水、有寬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衛生的廁所、有符合標準的醫務室。
3、建立助學機制,確保集中入學。一是實行生活補助。嚴格控制農村寄宿制學生生活費收取標準(沒有現金可抵交大米),財政對寄宿學生按適當標準每月給予生活補助,對特困生則免除包括生活費在內的所有費用。二是強化貧困學生寄宿的保障機制。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提高“兩免一補”覆蓋面。其中特困學生的生活費全部由財政負擔,解決農村學生因貧輟學問題。
4、嚴格規范管理,確保安全有序。要制定《農村寄宿制小學校管理規定》,寄宿制小學要規范管理,杜絕發生安全事故。一是強化保育工作。按照師生比1:15配備保育員,學校從現有教師中挑選合適的優秀教師擔任保育員,實行保育員食宿“雙陪”制和兩班倒值班制度。特別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衣、食、宿進行全程陪同,做到讓學生吃得好、睡得好。二是強化安全保衛工作。寄宿制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和嚴格的門衛制度,對學生出校和外來人員進校進行嚴格控制。實行教師家長接送制度,確保學生上學和放學路途安全。三是強化醫療衛生工作。寄宿制小學要配備專職校醫,同時與鎮衛生院簽訂醫療服務合同,發現問題及時由鎮衛生院出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四是投保校方責任險。寄宿制小學與保險公司簽訂校方責任保險合同,有效化解學校安全風險。
- 上一篇:建設新農村 要在“六到農家”上下功夫
- 下一篇:區農機化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