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要多管齊下
時間:2022-10-20 03:01:00
導語:紅網: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要多管齊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七大報告在關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首次提出:“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提拔干部,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中組部副部長歐陽淞在10月17日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干部的能力和素質強不強,作風好不好,實績突出不突出,群眾自有公論。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實際上是廣大群眾對選拔任用工作的一個公認程度。(10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公信度”三個字出現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之中,受到了十七大代表的好評,無疑值得喝彩。多年來,黨中央一直在致力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被普遍運用,不少地方把干部選拔任用的程序、標準和要求都亮給了群眾。來自中組部的數據顯示,去年至今年上半年開展的地方黨委換屆考察中,僅市一級參加推薦的人數就達到了9.4萬人,個別談話的人數達到了5.6萬人,進一步落實了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一大批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的干部因此走上了領導崗位。
然而現實生活中,因“提名權”不透明,群眾參與程度不高,選拔人才的視野不寬,一些地方還沒有走出在“少數人中選人”和“少數人選人”的怪圈。這樣的“潛規則”,給那些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而是挖空心思造假政績,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熱衷于拉關系找靠山的干部提供了可乘之機,以至于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出現了“劣質品驅逐優質品”的逆向選擇和“帶病上崗”、“帶病提拔”|“邊腐邊升”的咄咄怪事。甚至連一些正常提拔的干部也受到非議,不是傳他為此花了多少錢,就是說他“上面有人”……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要注重群眾公認。”而實現群眾公認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擴大干部選任工作中的民主,讓群眾來握住官員升遷的命脈。因為干部生活、工作在群眾當中,公仆當得好不好,服務水平高不高,升降去留咋安排,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民間有句順口溜說得好,“干部選得準不準,先讓群眾審一審。”這樣一審再審,通過層層“過濾”,那些巧言令色的所謂“能人”,就會現出其丑陋的本質,沒有了藏身之處;那些德才兼備、政績突出的干部就會勝出,走上為民服務的“前臺”。
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須創新干部選拔形式。通過“自我薦才、賽場比才、群眾舉才、伯樂相才”這個平臺,大力引導干部比能力、比德才、比貢獻,營造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良好人才選拔環境,實現由“伯樂相馬”的“相馬”機制向“賽場選馬”的“賽馬”機制轉變;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向“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人”轉變;由封閉式、神秘化的組織“內部操作”模式向透明化、公開化的“陽光操作”模式轉變,讓那些真正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人脫穎而出,找到施展才華、為民服務的舞臺。
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還必須推行考察失誤和用人失誤責任追究制。對擬提拔干部的考察要認真全面,不要流于形式。不僅要考察其工作圈,也要考察其生活圈、社會圈;不僅要考察其八小時以內,也要考察其八小時以外。對未能按考察程序考察,搞“臨時動議”或“書記組閣”而造成用人失誤者,要視情況追究責任。對收受被考察人錢物,有意向組織隱瞞情況、知情不報或搞權錢交易、批發或零售官帽的,要從嚴查處,決不姑息遷就。
期待各級組織部門嚴格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改革方向,積極探索建立使人民群眾能夠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的工作機制,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改進群眾參與方式,努力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真正體現到黨政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切實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稿源:紅網]
[作者:高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