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長林樹森:加快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時間:2022-10-19 11:34:00

導語:貴州省長林樹森:加快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貴州省長林樹森:加快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加快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訪十七大代表、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

10月17日,十七大代表、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翻開同志的報告,林樹森代表指著已被自己畫上著重符號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段落說:“《報告》把生態文明作為到20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五個方面的奮斗目標之一,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治國理念的升華和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變,充分體現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對于貴州這樣的‘欠發達、欠開發’省份,建設生態文明和生態現代化是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徑。”林樹森代表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林樹森代表闡釋道,生態文明是人類正在建立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先后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三個大的文明形態,在農業文明階段,人依附于自然求得生存,在生產過程中雖然會對自然造成一定的破壞,但這種破壞總體上能夠被自然界自我消解。農業文明之后是工業文明,在這種文明形態下,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的索取,最終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而生態文明與生態現代化相適應,體現出來的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是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動發展的道德倫理,是一種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護自然的文明形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是延續人類生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林樹森分析道,從我省來看,當前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處于工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根據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在工業現代化的兩個大的發展階段,我省現代化指數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一,但是,這份報告還對2000年和2004年全國各省(區、市)生態現代化的實現程度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2000年我省生態現代化指數在全國排名第28位,但僅僅用4年時間,到2004年我省的排名提前了9位,排名第19位,這表明,我省在發展生態文明和生態現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機遇,加快生態文明和生態現代化建設,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從工業現代化的起步階段直接進入生態現代化這個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最新階段,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就一定能夠后來居上,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如何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林樹森代表從容陳述:

第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此,加快建設生態文明,首要任務還是要在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千方百計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能源原材料是當前我省最大的支柱產業,盡管這些產業都是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相對較大的產業,但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我省還不能放棄,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通過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大力提高技術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產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煙酒工業是我省的傳統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既有利于財政增收又有利于農業增收的“短平快”產業,應該千方百計壯大規模,提高發展水平,使之為全省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從長遠來看,我省產業發展最大的希望在于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通過發展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重點的綠色產業,一方面能夠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另一方面能夠幫助農民增收,促進經濟增長,這是我們在建設生態現代化和生態文明過程中能夠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動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二,要加快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為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歷史性跨越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快我省發展,當前面臨的最突出的制約因素,一是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二是體制機制。這些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為了解決交通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去年下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貴陽至廣州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貴陽至水口段的重大決策,從明年開始,我們還將對全省高速公路路網規劃進行調整,力爭用兩到三個五年規劃的時間,使全省所有縣都有高速公路連接。可以預見,隨著我省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快速通道的形成和省內高速公路網絡的不斷完善,我省流通條件將會得到明顯改善,整個產業發展也將出現新的格局。另外,水的問題也是長期以來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此,我省緊緊抓住中央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問題步伐等難得機遇,落實了在五年內籌集100億元以上水利建設資金的渠道,下一步,關鍵是要完善建設規劃,充實技術力量,加快改造進度,確保我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五年基本解決全省農村飲水問題的目標如期實現。為了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在一些重點領域的制度創新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了積極成效,比如,為了使電煤價格能夠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更好地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針對煤、電價格關系不順,制約能源工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我省在調整電價的同時,逐步提高煤炭價格,并從今年7月1日開始全面放開煤價。當然,我省需要理順的體制機制問題還很多,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積極學習和借鑒發達地區乃至國外先進的制度安排,通過大膽推進制度創新,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實現新的跨越。

第三,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作為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標。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既要生態、又要生存的文明形態,而且是一種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的文明形態,它所追求的目標不是GDP的增長速度,而是人民群眾福祉的最大化。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著力解決民生問題。近兩年,我省按照中央的有關要求,努力克服財政支出矛盾突出等困難,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從今年7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了農村低保制度,從今年2月開始,全省88個縣(市、區)全部普及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今年在全省所有城市還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等等。但由于經濟社會水平發展較低,財力有限,我省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還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的生活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在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的同時,始終堅持以民生為念,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扎實的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得到提高。

第四,大力推進生態現代化進程,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由于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我省生態保存較好,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40%左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因此,要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的奮斗目標,青山綠水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這一優勢,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搞好植樹造林,進一步提高我省的森林覆蓋率,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扎實抓好國家確定的55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的

試點工作,使我省石漠化面積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二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減輕農村的環境壓力,減少人的活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并使留在農村的農民有更多的土地可耕,促進他們增加收入。要以建設生態農村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留農村原有的自然和綠色的特點,同時消除環境污染,提高鄉村生活質量。要加快綠色城市化進程,從編制城市規劃開始就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并高度重視城市環保設施建設,切實抓好城市環境污染防治,正確引導城市居民養成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良好的、文明的生活習慣。三是要大力發展以草地畜牧業以及家禽養殖、蔬菜、茶葉、中藥材、花卉等為重點的生態農業,并積極引進優強企業到我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產業,使綠色產業逐步成長為我省的重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