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05-農業產業化經營規劃綱要
時間:2022-02-11 10:53:00
導語:##市2005-農業產業化經營規劃綱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構建和諧##,加快全市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04-2010年遼寧省農業產業化經營規劃綱要的通知》(遼政辦發〔2004〕54號),結合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一)主要成就
1、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以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特色農業和觀賞農業為特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建設了6個省級、6個市級、78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和100個中小型農業園區。優質稻米、鮮細菜、高油大豆、南果梨、##蘭、食用菌、山野菜、肉用牛羊、肉(蛋)雞、觀賞魚等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2、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400余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16戶,年實現銷售收入〖BF〗40.3〖BFQ〗億元。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32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戶,省級龍頭企業10戶。
3、農產品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的素質逐漸提高,企業及農戶按市場規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逐步增強。農產品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農貿市場達240處,年交易額270億元。寧遠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成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農產品物流中心、農產品價格形成中心和農產品產銷信息傳播中心。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全市涌現出一批產銷中介組織,各類產銷協會和農民技術協會發展較快,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全市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中介服務機構已發展到235個,從事農產品流通的農民經紀人達4000多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軟環境不斷優化,各級政府涉農部門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效率,使軟環境得到充分改善,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主要特點
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依托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形成體系,集中體現為以南果梨為主的水果業、以##蘭為主的花卉業和以觀賞魚為主的特色養殖業。二是發揮地處遼寧腹地的地域優勢,依托全省高速公路經濟帶的建設,帶動了鞍海高效農業經濟帶的發展。三是發揮品牌優勢,引進國內知名品牌完達山乳業落戶##,輻射帶動了全市幾百戶農民發展奶牛養殖。四是依靠群體優勢,形成規模產業。在尚未形成有規模的大型龍頭企業之前,重視發揮中小型企業的集群功能,帶動了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主要問題
當前,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整體水平上仍處在初級階段,與##市在全省的位次不相稱。
1、思想認識差距較大,部分地區領導及政策乏力。一些地區和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僅重視龍頭企業的稅源作用,忽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缺乏統一、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缺乏相應的扶持政策。
2、龍頭企業規模小、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帶動力不強。農業產業化利益連結機制不夠完善,“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仍占據主體位置,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模式尚未形成;中介組織發育不充分,龍頭企業與農戶連結缺乏有效載體。
3、優質農產品比例偏低,精深加工程度不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占全部農產品的比例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率亟待提高;缺乏市場占有率高、影響力大的名牌產品;現代農業的生產手段、經營理念的推廣和實施尚待加強。
4、資金投入不足,發展環境不寬松。對農業產業化缺少專項資金支持,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不大;在市場體系建設上,雖然硬件設施具備一定基礎,但軟件建設較差;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體系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歷史機遇,堅持“一主三化”方針,堅持外向型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以軟環境建設為保障,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為突破口,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和產業發展為目標,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流通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提升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正確處理開發資源與開拓市場的關系,以開拓市場帶動開發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堅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示范,調動農民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
3、堅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依靠科技推動農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不斷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堅持突出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優先扶持主導產業大中型龍頭企業的建設,盡快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群和主導產品群。
5、堅持以開放促發展,采取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域內、域外多種經濟成份、多行業、多層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6、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注重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前提,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個基地、五大產業”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實現全市農業產業化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先進地區。
1、把##建設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60家,年銷售收入實現100億元,其中10家達到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標準;20家達到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標準。規劃、建設##(湯崗子)農產品加工產業示范區。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達到35%以上。
2、形成以玉米、水稻和大豆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糧油產業,以肉食畜禽繁育、養殖、加工為主的肉食產業,以雞蛋、牛奶生產加工為主的蛋奶產業,以蔬菜、水果生產加工為主的果蔬產業,以糧、菜、果、蛋儲藏流通為主的農產品營銷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
3、大力實施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和無規定疫病區示范區建設,農產品全部實現無公害生產,其中綠色食品的比例達到50%以上;發展560個優質農產品生產園區,主要農產品優質品種率達到97%。
4、創國家認定的農產品馳名商標6個,在省內以至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名牌產品30個,新增農產品注冊商標40個,新增注冊原產地保護農產品2個。
(四)發展重點
1、發展玉米、水稻和大豆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糧油產業。整合稻米加工企業,適當提高水稻的貯藏加工能力,引導發展稻殼碳化、米糠油等產品和項目,打造東北水稻精深加工產業基地。鼓勵發展可變性淀粉及延伸產品、玉米胚芽油、甘露醇、氨基酸、玉米轉化酒精、玉米系列食品等精深加工項目,玉米年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50萬噸提高到230萬噸以上。對飼料行業企業進行重組和整合,打造遼寧雞飼料的“旗艦”式企業(集團)。推進大豆精深加工、豆粕深加工和大豆醬油釀造等項目,促進大豆加工行業產品結構升級,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以海城、臺安為重點,發展55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推進海禾種業優質種子基地建設項目。積極發展優質專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全市專用玉米占玉米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高油大豆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
2、發展以肉食畜禽繁育、養殖、加工為主的肉食產業。實施臺安仁泰公司3萬噸肉雞熟食深加工等項目,加快全市肉雞業的產品結構升級,推動肉食雞加工業向集團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形成大型企業或企業聯盟,使年加工能力達到1億只。實施岫巖絨山羊深加工、盛月清真牛羊綜合加工和鵝業養殖加工等項目,積極開發生物制品、牛羊(鵝)肉和鵝肝熟食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精深加工項目,走肉、皮、毛(絨)一體化綜合開發利用的路子,全市肉類產品的綜合加工率達到70%。
調整畜牧業結構,加速發展生豬、肉牛、肉羊和肉雞產業。引進推廣波爾山羊、小尾寒羊、夏洛來等新品種,大力支持運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術創建優良品種。全市肉牛生產基地達到100個,年出欄數和存欄數達到100萬頭和60萬頭;肉羊基地50個,年出欄數和存欄數分別達到100萬只和50萬只;肉雞基地200個,年出欄肉雞1億只。
3、發展以雞蛋、牛奶生產加工為主的蛋奶產業。采取引進品牌、引進管理和引進技術等方式,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合作,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完達山二、三期工程和天天乳業12萬噸液態奶項目,牛奶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充分利用雞蛋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蛋類制品和蛋殼加工項目。
全市建成有規模的蛋雞生產基地250個,鮮蛋年產量達到35萬噸。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肉蛋雞種雛繁育基地,年產千萬只以上的大中型種雞繁育廠5個。全力推進奶牛業的發展,實施20萬畝紫花苜蓿基地等牧草業項目和奶源建設工程,全市奶牛存欄量發展到7萬頭,建設規模奶牛飼養小區60個。
4、發展以蔬菜、水果生產加工為主的果蔬產業。扶持發展速凍蔬菜、干制蔬菜、蔬菜汁和醬菜等深加工項目,使蔬菜年加工能力提高到2萬噸;扶持山野菜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0.5萬噸。擴大滑子蘑加工能力,形成從貿易、加工、栽培到品種選育的滑子蘑產業鏈,年加工能力從0.5萬噸提高到2萬噸。推進南果梨深加工項目,開發水果酒、飲料等產品,形成從產品開發、市場銷售、加工包裝、儲藏保鮮、基地生產到種苗繁育的產業鏈。積極開發水果營養素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
加速發展名特優新蔬菜和無公害蔬菜,擴大設施栽培面積。全市優質蔬菜基地達到30個,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保護地蔬菜面積達到40萬畝。全市蔬菜生產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其中綠色蔬菜占25%。推進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全市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5000萬盤,年產量5萬噸。利用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積極推進南果梨種苗基地項目。擴大尖把梨種植基地規模。全市水果總面積發展到75萬畝,其中南果梨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推進無土蔬菜栽培科技園項目,培植新優特種苗花卉業。
5、發展以糧、菜、果、蛋儲藏流通為主的農產品營銷產業。發揮寧遠農產品市場的基礎優勢,完善功能,提高檔次,成為全國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依托京沈高速公路,爭取再建設1個以關內市場為主要對象、在全國有影響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推進南臺無公害禽蛋產業項目,推動禽蛋電子商務、網上貿易的發展,提高鮮蛋市場在全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完善##果品市場、臺安黃沙鮮活農副產品市場等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擴展輻射半徑,發揮集散功能。
充分發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作用,到2010年,全市運作比較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到450個,從事農產品流通的農民經紀人達到5000人。
加強農產品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工作。繼續擴大肉食雞、大米和蔬菜的出口數量,培育食用菌、南果梨等新的農產品出口創匯增長點。鞏固俄羅斯、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傳統市場,積極開發北美、歐盟和中東市場。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一是進一步強化農業產業化的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市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進行研究,協調有關事項,決定重點推進的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及有關問題。強化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統一協調全市農業產業化的規劃和管理。二是進一步發揮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作用,農業、計劃、財政、稅收、金融、交通、工商、物價、國土資源、商業、外貿和海關等部門,要制訂具體的扶持政策,搞好部門服務,協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三是各涉農部門建立農業產業化項目責任制,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實行規劃制訂、項目論證和招商引資的專項推進制度,部門主要領導要及時掌握項目進度,親自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一是項目帶動。以項目為載體,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通過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品牌、嫁接改造,推動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政策扶持。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作為擇優扶強的重點扶持對象,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帶動力,迅速培育一批在本地區乃至全省、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三是開放引進。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環境,選擇優勢項目,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國內外知名企業來鞍發展。四是多元化發展。發揮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和股份制的各自優勢,充分重視和發揮民營經濟的主體作用;統籌發展加工、銷售和服務業,既抓加工型龍頭企業,又抓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中介服務組織建設。五是多管齊下。既抓有規模的大型龍頭企業,又抓直接帶動本地農戶的中小型龍頭企業,使不同層次的企業都能得到發展。
(三)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一是突出區域特色。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和產業基礎,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因地制宜。岫巖縣和海城市東部山區重點發展林果業、山野菜、食用菌、絨山羊、柞(桑)蠶等特色農業;海城市中西部和臺安縣重點發展優質米、鮮細菜、經濟作物等高效農業;千山區重點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二是突出產業特色。推動專業鄉鎮和專業村建設,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搞好設施配套,優化結構布局,強化品牌標識,抓好農戶培訓,擴大訂單覆蓋面,不斷提高專業化、集約化水平。三是積極引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流轉辦法,提高農業產業化基地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水平。四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制訂農產品生產、加工、質量安全等一整套標準生產管理辦法。對農業產業化基地從基礎設施、良種良法、技術措施、質量監測到產品質量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全部實行標準化生產。
(四)完善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是普及和完善訂單農業,規范雙方的權利義務,提高訂單履約率。突破“公司+農戶”的單一形式,大力倡導“公司+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根據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農戶”、“專業協會(合作社)+農戶”、“經營大戶+農戶”等多種有效的聯結形式。二是鼓勵發展農戶向龍頭企業投資入股、參與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農企聯益的高級形式,推進農企間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關系。三是堅持“民辦、公助”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和各類農民專業協會,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自我服務。通過“以獎代補”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等方式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農村經紀人隊伍的發展。
(五)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信息服務體系。組建全市農業產業化信息網絡,及時搜集、整理、傳遞和農產品產供銷信息。二是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托各級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民營農技實體、產業技術協會、農民科技示范戶等,推動農業科技推廣網絡的發展。實施農技推廣服務體制改革,整合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服務資源,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入股和轉讓成果等形式進行有償服務;推動市、縣、鄉三級服務機構直接面向農民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到基地、園區等農業生產一線工作。三是良種繁育體系。依托農業科研機構、種子經營部門、龍頭企業和民營實體,引進、選育、示范和推廣優良品種,提高全市主要農產品的優質品種率。四是物資服務體系。依托供銷合作社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逐步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加工、購銷、運輸和送貨的一條龍服務。五是運銷服務體系。依托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購銷大戶、各類流通企業、供銷合作社、專業購銷合作社,形成農產品流通、運銷服務網絡。六是農機化服務體系。以裝備結構調整為重點,加大收獲機械的推廣和投入力度;圍繞農業產業化建設,培育一批綜合服務能力強、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
(六)提高農業產業化科技水平。一是大力支持資金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化項目。推進蘆薈素、銀杏黃酮提取加工和生物工程制藥等高附加值的產業化項目,培育高新科技型農產品加工業。二是加強產業化新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優先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引進或研發高新技術成果,促進我市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產基地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三是根據農產品加工的需要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加強以品種改良為主的科技攻關,大力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快更新優化農產品的品質結構。四是鼓勵龍頭企業加強對規模化種養基地農戶的培訓,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和無公害化生產水平。五是以信息技術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的同時,在農產品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方面也要發揮信息網絡作用,加強與國內外市場和企業的聯系,充分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七)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建立以農民和業主投資為主體、社會融資為補充、政府適當扶持的多元化投資的新機制。一是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外商資本和民營資本投向農業產業化。二是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建立市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主要采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各類資本投向農業產業化領域。財政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開發資金等各類支農資金,也要進一步向農業產業化傾斜。加強農業產業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協會的發展。三是發揮政策的引導和促進作用,落實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稅收政策,落實國家、省出臺的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制定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地方政策措施。
(八)強化農業產業化項目儲備與對接。一是樹立以重大項目為農業產業化核心的意識,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建立并更新農業產業化項目儲備庫,積極向各級計劃、財政和金融部門推介,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二是瞄準農業產業化發達國家和地區,加強合作交流,開展國際間、地區間、企業間的項目對接,通過舉辦招商會、項目推介會和產品展銷會等形式,展示農業產業化項目,指導有關企業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三是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保證重大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和招商引資等前期工作的順利進行。
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境外投資建企業、設基地,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帶動農產品出口和勞務輸出。
(九)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要注意加強基本農田、水資源、生態環境等農業資源的保護。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用地上,優先考慮置換土地和改造利用城鄉閑置的存量場地,盤活存量土地資產,提高項目的投資密度。在籌劃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項目時,首先要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避免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項目。東部林業地區擔負著全省水資源的涵養功能,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水源和生態環境的點源和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