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育管理組織體系的創新

時間:2022-12-05 04:25:00

導語:黨員教育管理組織體系的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教育管理組織體系的創新

在傳統的單位制度下,黨的基層組織基本上是建立在單位的基礎上,黨員教育管理也基本上是圍繞單位制進行的。但是,隨著單位制的逐步弱化與戶籍制度的松動,特別是具有自主性的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以下簡稱“兩新”組織)的大量涌現,使得原有的圍繞單位制進行黨員教育管理的封閉模式,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形勢要求。為此,近年來上海市各級黨組織突破傳統的行政化的黨員教育管理組織模式,初步構建起社會化的黨員教育管理的組織體系

一、創新組織設置形式,將“支部建在樓上”,把黨員教育管理的觸角延伸至新的經濟社會領域。

在上海,經規劃部門認定,具有寫字樓功能的大樓、大廈入駐的主要是金融、貿易、中介服務等新社會組織和新經濟組織,樓宇已經成為上海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樓宇經濟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也越來越大。以上海市靜安區為例,全區50多幢重點樓宇上繳的稅收2003年、2004年分別占全區稅收總量的39%和43%以上,在樓宇中工作的企業占全區企業總數的85%以上,從業人員占全區從業人員總數的65%以上。因此,加強樓宇黨員的教育管理是上海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的客觀要求。

1999年6月,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黨工委針對轄區內樓宇大量涌現,在樓宇內工作的黨員不斷增多,但樓宇內企事業單位因所有制、經濟形式、行政隸屬關系、用工制度不同而存在建立黨組織難、開展黨的活動難、黨員教育管理難等問題,在嘉興大廈建立了上海市(全國)第一個樓宇聯合黨支部,以此作為“一級組織”對分散在多個經濟組織的黨員進行管理。2002年8月,靜安區靜安寺街道在中華企業大廈又創設了上海市第一個“黨員服務點”,作為多個經濟組織的黨員共同參與的活動平臺。這種以屬地黨組織牽頭,以樓宇為單位建立黨組織和黨員服務點的工作模式,后來被統稱為“支部建在樓上”。目前,上海的浦東、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等樓宇數量較為集中的10個中心城區,都把建立樓宇黨支部作為加強“兩新”組織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織載體來抓。至2004年12月,上海中心城區797幢商務樓中,共建立樓宇黨組織694個,凝聚管理的黨員12068名,入黨積極分子599名。受“支部建在樓上”成功經驗的啟發,一些能夠覆蓋多家“兩新”組織的“開發區支部”、“經濟園區支部”、“商業街支部”、“商貿市場支部”等區域性基層黨組織不斷建立,從而有效改變了以單位為主要單元、按照體制內黨組織垂直管理的傳統模式,為廣泛吸納分布在不同經濟組織、處于流動狀態的黨員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構筑了一個包容性強、開放度高的組織體系。

二、創新工作載體,建立黨員服務中心,為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黨員提供一個覆蓋全市的“鐵打的營盤”。

黨員服務中心是在樓宇黨建的基礎上,根據上海市社區黨員分布廣、流動快、自主性強、需求多元等特點,建立的區域性、開放式、專業化的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載體。上海市黨員服務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次年11月,上海市決定在全市大力推進黨員服務中心建設。至2005年7月,上海市各區縣、街道、鄉鎮共建立黨員服務中心240家,基本實現了上海市黨員服務網絡在行政區域上的全覆蓋。黨員服務中心的人員配備,全部采用專兼職結合方式,在資源占有上85%采用共享的方式,從而創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黨員教育管理的組織運行模式。為了使黨員服務中心更具象征意義,更具包容性,更具可拓展性,上海浦東新區梅園新村街道黨工委從2003年9月開始以“陽光驛站”作為社區黨員服務機構的名稱,并以全新的工作理念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就組織建設而言,“陽光驛站”實現了其流動黨員“接納地”、“兩新”組織黨組織“孵化器”的功能。以“陽光驛站”為依托構建的開放型組織,為流動黨員提供了組織掛靠和管理,為“走過路過”或組織關系不在本社區的流動黨員提供了過組織生活、參加黨的活動的方便,解決了流動黨員找組織難和過組織生活難的問題。同時,“陽光驛站”還不斷吸引社會各階層的優秀分子成為黨的工作的支持者,直至成為黨的新鮮血液,為在“兩新”組織建立黨組織集聚力量,創造條件。在運作機制上,“陽光驛站”十分強調區域性、開放式、社會化和專業化,以接近非政府組織的運作方式,在商務樓宇、經濟園區、中介機構、高檔住宅區以及各種市場等“瓶頸”領域建立黨員服務聯絡點,把體內建黨和體外運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能夠輻射到社會各個角落黨員的組織體系和工作網絡,不斷擴大黨員教育管理的覆蓋面。作為操作平臺,“陽光驛站”又充分利用其穩定性、包容性的優勢,廣泛地整合社區現有的行政資源和上級黨組織提供的各類資源,并通過社會化運作的方式充分挖掘和調配社會性、區域性公共資源和黨組織、黨員的自身資源,從人、財、物等方面為“兩新”組織黨組織開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和資源保障。

三、創新黨務干部選拔機制,采用社會招聘、志愿服務等方式,為情況日益復雜的黨員教育管理配備“職業化”的黨務干部。

黨員服務中心(點)作為單位黨務工作向社會化黨務工作過渡的載體,無論是為黨員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還是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手段提供黨員聯絡和溝通服務,抑或是精心組織和策劃黨內活動,都需要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因此,要提高其工作的水平和層次,客觀上要求淡化行政色彩,走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化運作的路子。事實上,早在2001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就開始擴大選拔視野,積極探索職業化的黨務人才支持機制,以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薪酬設計,公開招聘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黨務干事,優化了黨務工作者的隊伍結構。2003年8月,浦東新區又率先采取出資購買黨務崗位,實行社會化配置、契約化管理的方式,面向全國招聘了7名黨務工作者。這7名黨務工作者作為上海市首批“契約式”黨務干部,被分別派往陸家嘴、張江、外高橋、金橋等開發區綜合黨委工作,從而成為上海市區一級地方黨委首次以“員工派遣”方式配備的黨務干部。2004年5月,靜安區又以同樣的方式向社會公開招聘了53名有黨群工作經驗的樓宇工作者,以解決樓宇黨建工作任務重的難題。在上述兩區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2005年上海開始在全市推廣這種“職業化”黨務干部選拔任用機制。6月,上海市首次向社會公開招聘了467名社區專職黨群工作者。他們依托社區黨員服務中心這個專業化操作平臺,按照區域網格劃分重點做好“兩新”組織黨群工作。以此為基點,上海開始逐步建立黨務干部人才遴選、儲備和輸送機制,以推動基層黨務工作崗位的職業化進程。

此外,上海各區縣還根據“兩新”組織規模小、行業分布廣、人員流動快的特點,以及“兩新”組織普遍缺少黨務工作者的現狀,又積極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志愿者隊伍建設,組織長期從事黨的工作、有豐富經驗的離退休老同志和熱心黨的工作的同志充實到志愿者隊伍中。2000年4月,上海市閘北區彭浦新村街道就利用社會資源,組建了一支124人、90%以上為社區離退休黨員的“兩新”組織黨建志愿者隊伍。五年多來,他們在商住樓、專業市場、商業街等“兩新”組織集聚地,采取多種形式掌握黨員思想狀況,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安排無黨組織企業的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在目前社區黨務工作者還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動員黨建志愿者走進“兩新”組織,既為退休黨員保持先進性、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又為健全“兩新”組織黨組織,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提供了資源支撐。以閘北區為試點,上海將在全市建立一支黨務工作志愿者隊伍,不斷加大“兩新”組織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覆蓋面。

上海將單一的“組織內組織”模式拓展為“組織間組織”(如“樓寓黨組織”)和“組織外組織”(如“黨員服務中心”)等模式,并在這個過程中按照黨員的需求設計安排組織活動,配備職業化的專職黨務工作者,使得黨員與組織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形成了一種開放性、社會化的交流、溝通關系,進而在黨員流動加劇、組織聯系趨于松散的條件下,幫助黨員形成清晰的“組織意識”和群體認同。對于“兩新”組織的黨員來說,這樣的組織方式既避免了因雇傭地位而難以發揮作用的身份尷尬,又通過社會化活動接觸面廣的優勢,在社會上樹立了黨員積極向上的形象,比較好地解決了黨員活動和“兩新”組織黨建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