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選調生的閃光人生
時間:2022-09-25 08:23:00
導語:一位選調生的閃光人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桑坪鄉的黨委書記劉興凡倒下了,倒在了尚未綻放花蕾的杭百菊上,倒在了未競的事業上,倒在了妻子的無限哀思中,倒在了尚只有6歲的小孩睡夢中……倒下時,他年僅31歲。
燙金的文憑再添光彩
1994年,劉興凡懷揣著一張湖南商學院燙金的文憑,幸運地被湖南省委組織部選中,作為選調生來到綏寧縣聯豐鄉工作,他深知文憑是不變永恒的,但知識是無止境的。這些年來,無論是擔任鄉秘書,還是縣委組織部調研組長、縣團委書記,直至黃桑坪苗族鄉黨委書記,他都善于思索,從不放棄學習。他原來是學經濟的,擔任鄉秘書時,他努力向工作經驗豐富的同志學習;擔任組織部調研組長后,他主動向縣委辦負責文字綜合材料的同志學習;擔任縣團委書記,他主動向優秀團干請教;當鄉黨委書記時,他把辦公室分成兩半,一半作休息的地方,一半作學習室,辦公室里到處擺滿了書。他本有一張響當當的文憑,但他不滿足于此,報名參加了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的學習。十年來,他先后涉獵了政治、經濟、文學、管理等方面的書籍3000多冊,作學習筆記50多萬字,剪輯各類報刊資料百余萬字,撰寫各類文章80余篇,在《中組信息》、《當代黨建》等報刊發表稿件50多篇。通過學習,提高了素質,開闊了視野,并創造性地運用到工作中去。1994年,他在聯豐鄉聯豐村大膽之實行公開競選、群眾投票選舉村支部班子;在縣委組織部調研組工作時,他率先實行激勵機制,使組工信息名列全市前茅;在團縣委他推出農村團員動態管理模式以及青年文明號跟蹤管理等辦法。在黃桑坪苗族鄉工作時,他一直思索著如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探索出了保持農村黨員先進性的“一訓二創三評”的好辦法。“一訓”,即通過教育培訓,提高黨員素質。鄉里集中黨員于課堂,開座談會、搞講座、請熟悉政策法規和懂農村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專家講課,并組織農技站、林業站、國土所、派出所等單位人員下到各村組和田間地頭服務。“二創”,即發展創業,作風創優,增強發展意識。每個黨員要有發展項目,先富幫后富,采取黨員與農戶結對幫扶的形式,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將鄉機關的46名黨員分為機關支部、企業支部和教育支部,并推行《掛牌上崗制度》、《首問責任制度》、《誤工賠償制度》。為了建立與群眾的經常聯系,他在鄉里開通了便民110,聘請26名民情聯絡員,并制做了電信201便民聯系卡,將鄉領導、部門負責人聯系電話和黃桑風光印到卡上,發至各村組,群眾撥打十分方便,無需付費。此外在各村設立了便民服務點,村民辦理流動人口證、身份證等證無須出村。“三評”,即黨員互評、群眾測評、組織考評,每年的“七一”和年終進行評議,優秀的黨員給予表彰,不合格的黨員第一次由黨支部成員誡勉談話,第二次不合格的,由鄉黨委給予警告,限期改正,第三次評議仍不合格的,由鄉黨委上報縣紀委處理。同時將組織考評的結果與村干部工資掛鉤,按照得分多少,將村支部分為紅旗黨支部、合格黨支部和不合格黨支部。2003年來,全鄉14個黨支部和227名黨員參加了“一訓二創三評”活動,共評出4個“紅旗黨支部”,18名優秀黨員,評出不合格黨員2名,除名1名。在2003年的防非典斗爭中,他創造性地落實上級的防非要求,對疫區返鄉人員采取“人盯人”的辦法落實留觀措施,得到省委副書記文選德及市防非指揮部的充分肯定。
火紅的西紅柿映紅田間地頭
黃桑是綏寧縣西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面積247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5600人,森林覆蓋率85%,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一塊沒有被污染的神奇綠洲。2001年6月,劉興凡一踏上這方熱土,就被這里秀麗的山水所吸引,他慶幸自己能到這里工作,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勤勞善良的苗鄉人民。上任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深入各村、組認真調研,看到黃桑許多群眾還很貧窮,木材砍伐過量,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結構單一,群眾市場意識不強,他的心沉甸甸的。他在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為群眾尋找到一條既致富群眾又保護生態的發展之路,他通過與黨委一班人商量,大膽提出“放下斧頭,拿起鋤頭”,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思路。
立足資源抓調整。毗鄰的城步縣長安營鄉大種反季節蔬菜的成功經驗給他以很大的啟示,黃桑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與長安營鄉相差無幾,長安營鄉的蔬菜一年四季綠滿田地,而黃桑田間地頭卻無生機,黃桑應該是一塊發展反季節蔬菜的寶地。他帶領鄉、村干部先后六次跋山涉水前往長安營鄉取經,懇請城步縣扶貧開發公司的雷總來黃桑發展,雷總被他的一片誠心所感動,答應來黃桑投資興業。決策容易動手難。老板是來了,但如何讓長期靠砍木頭吃飯的黃桑老百姓接受種反季節蔬菜這一新鮮事物,成為擺在劉興凡面前的又一難題。于是,在寒冷的冬天,劉興凡帶領鄉干部,踏著積雪深入村組,上門上戶宣傳發動。他飽含深情地對村民說,“鄉親們呀,你們祖祖輩輩是種田的,但又有哪個靠種田發了財。現在是搞市場經濟,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種什么。砍伐木頭是破壞生態環境,會受到大自然懲罰,我們不能再砍木頭了”。通過深入發動,赤板、界溪、上堡三個村落實了160畝西紅柿和120畝香芋種植面積,當年獲得大豐收,紅紅的西紅柿引來了一批批廣東、廣西的客商進山收購。好事多磨。就在西紅柿銷售的關鍵時期,問題又來了,由于干旱限電,影響收購商晚上包裝上車,收購商有些怨言。得知這一情況后,他立即到電力部門協調,及時解決了供電問題。就在收購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場暴雨致使黃桑到蘭家村的一條公路因山體滑坡導致交通中斷,有5萬公斤的西紅柿急需外運,否則會全部爛掉。劉興凡接到收購商曾維海的求援電話時,已是凌晨1點多鐘,他冒著山體滑坡的危險,連夜趕到縣城,向縣公路局求援。縣公路局領導見到滿身泥水的劉興凡,十分感動,立即調度了一臺鏟車把道路疏通。曾維海的一車車西紅柿得以暢銷山外。為了感謝劉興凡,曾維海提了一些土特產,上門道謝,劉興凡拒絕了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農業結構調整是黃桑的大事,這事是我應該做的,如果你把我當兄弟,就請你把這東西拿回去。”一段時間,因接連下雨,西紅柿收購價格下跌,老百姓接受不了,要求抬高收購價格,而廣西收購商謝起源又要求隨行就市,在協商時發生了沖突,謝起源感到很委屈,憤然離開了黃桑,劉興凡聞訊趕到縣城,再三勸說又把他請了回來,并做好了群眾的工作。西紅柿的種植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激發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情。到2003年,全鄉發展西紅柿1000畝,并帶動了全縣。與此同時,他充分利用黃桑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天麻、茯苓、百合、靈芝為主的中藥材、食用菌、苗木等特色產業。三年來,該鄉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產值由2000年的10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從2000年的2160元增加到2003年的2580元,人平增收420元。現在許多村成了電話村、改水村、沼氣村,全鄉新增加摩托車100臺以上。
借助外力跑資金。我們在采訪中,碰到了一位年愈花甲、原在省直機關從事苗圃工作的專家謝述安,他與劉興凡接觸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在訴說他與劉興凡的交往經歷時,卻多次老淚縱橫,泣不成聲。2003年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謝述安老人與農業大學的顧教授慕名前來黃桑觀光旅游,劉興凡非常盛情地接待了謝老一行。他拿出當地最便宜、一元錢一斤的楊梅酒款待他們。劉興凡酒量不行,但他主動為他們添酒添飯,忙上忙下。席間,劉興凡提出要謝老為黃桑的發展牽線搭橋,獻計獻策。謝老被他的真誠和淳樸所感動,答應幫助他到省里爭取項目資金。去年10月,他只身來到省城長沙找到謝老,想從省直機關爭取資金。當時身上僅有400元錢,他每天省吃儉用吃饅頭。后來,錢花完了,劉興凡立即打電話給愛人,要她從家里匯一些錢過來。在謝老的幫助下,終于爭取了近10萬元。劉興凡始終信奉這么一句話:“條件不夠感情補,基礎不夠服務補”。2003年9月底,通過招商,邵陽萬事達集團在該鄉大灣塘村投資460萬元開發小水電。這可不是一個小項目,他暗暗叫喜。原定10月4日動工,但村民對萬事達集團提出了過高的補償問題,投資商進退兩難。正值國慶長假,劉興凡一天也沒有休息,跑東家,進西家,上門一一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要求群眾從長遠利益著眼,放棄過高要求。群眾思想終于通了,投資方大為感動,鐵下心要在這里投資興業。對于項目資金,劉興凡的眼睛、耳朵總像磁鐵一樣,鐵板都鉆的進,懷里經常揣著報告,碰上領導就遞上,請求領導幫助關照。
著眼生態抓旅游。黃桑是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境內動植物繁多,被譽為“不可多得的動植物基因庫”。但因為景點分散,地處偏僻,基礎設施欠缺,開發不上檔次,沒有什么效益。劉興凡深入調查后,認為生態是黃桑的最大特色,黃桑只有走生態旅游路子。他提出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巫儺文化、革命教育基地等旅游項目。為了實現計劃,劉興凡多次跑市縣有關部門,爭取資金,開發旅游。2002年10月,在縣里的幫助下,劉興凡邀請省林學院專家利用半個月時間,做黃桑旅游的總體規劃和開發詳規。他全程陪同,早出晚歸,跑遍了全鄉的山山水水。按照規劃要求,鐵杉林、六鵝洞等景區內違章建筑要拆除,赤板村一家煉油廠要搬遷,但拆遷戶付出的代價較大,賠償數額大,而鄉財政又非常困難,拆遷工作陷入窘境。為此,劉興凡親自掛帥,帶領鄉黨委、政府一班人逐家逐戶做工作,他給拆遷戶講政策,擺道理,并指示林業站、國土所等部門在辦手續時給予優惠,拆遷戶被他的誠心所感動,都按期搬遷到位。接著他又設想將黃桑所有景區的經營權整體轉讓,讓有雄厚資本、先進管理經驗的公司來開發經營。通過他的努力,臺灣張老板與鄉里達成意向性協議,愿意投資1.3億元承包經營30年。黃桑的旅游形象逐步樹立了起來,前來觀光的游客多了起來,2002年達到1.5萬人次,2003年達到2萬人次。
潔白的杭百菊充滿哀傷
2004年1月2日,浙江一全國勞模陳國儒看中了綏寧黃桑良好的自然條件,打算在黃桑搞杭百菊種植項目,劉興凡聽說此事后非常高興,主動與陳老板聯系,于2004年1月4日帶領陳老板到黃桑實地考察。當晚縣委書記楊正勝找陳老板和劉興凡到辦公室,要求劉興凡把這項工作作為一件政治任務來抓,黃桑要發展1000畝杭百菊,盡快抓好落實,并在1月12日的經濟工作會議上代表鄉鎮與陳老板簽約。劉興凡接受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壓力大、時間緊,他立即趕回黃桑做宣傳發動工作,5日在黃桑召開了村組干部會,讓老板與群眾直接見面。當時一些村干部提出一些疑問,他在會上表態,自己個人貸5萬元的款,為群眾墊付種苗費,虧了本不要群眾還。他的決心給了群眾很大的鼓舞,1000畝的種植面積很快落實到村里。但他又想起2002年種植肥姜的事情,由于氣候原因,造成種植虧本,引起群眾意見很大。劉興凡覺得杭百菊這個項目在簽約前,自己有必要還要對這個項目進一步調查研究。他與陳國儒接觸中了解到他在洞口縣竹市鎮搞了300多畝,于是,5日傍晚,他從黃桑趕回縣城,請了兩位職中老師做技術顧問,租了一臺面的車連夜前往洞口考察杭百菊的種植效益和老板的信譽情況,不幸于當晚9時50分在武陽鎮與李熙橋交界處遇車禍犧牲。
噩耗傳出,干部群眾都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黃桑許多群眾、村干部都自發地趕來縣城悼念他,為他守靈,為他送行,為他痛苦,綏寧所有在職縣鄉領導和縣直、鄉鎮所有單位都送了花圈,安葬那天,成千上萬的干部群眾噙著淚水自發為他送葬。他不過是鄉里的一位普通黨委書記,任職也不過兩年多時間,參加工作也不到10年,如此短暫的生命之旅,為何卻得到了如此多的老百姓的呵護和擁戴呢?!
——20年前,“轟隆”一聲炮響,年僅20來歲的老團村三組村民楊堯成不幸被炸瞎一只眼睛,十幾年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快失明了,家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愛人因家庭困難及矛盾服毒自殺,留下一名幼小的兒子。為此,楊堯成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劉興凡主動接近他,自己拿了200元錢,并買了東西去看望他,同他談人生,鼓勵他戰勝殘疾,戰勝困難。為了幫助他小孩上學,劉興凡主動與長鋪鎮從事木材生意的楊老板聯系,資助小孩讀書成才。楊老板欣然答應,經常去看望小孩,給他送錢送物。與此同時,劉興凡又與縣民政部門聯系,由政府每月發放殘疾補助。
——上堡村的楊芳堤,每每提起劉興凡就涓然淚下,他永遠忘記不了致富路上的引路人。幾年前,他家里特別困難,小孩讀書交不起學費,夫妻倆常常因生活所迫拌嘴吵架。上堡村是劉興凡的掛點村,在檢查指導生產中,劉興凡得知這一情況后,要他找準項目,盡快富起來。根據楊芳堤的實際情況,幫助他種植了2畝反季節西紅柿和一些藥材,當年就凈賺了8000多元,嘗到了甜頭的楊芳堤繼續擴大了種植面積,使家里經濟收入又翻了一番。現在楊芳堤的家里買了彩電,裝上了自來水,小孩在學校里讀書也品學兼優。
——農業稅的上交一直是鄉鎮的一項棘手的事。幾年前,老團村因與縣液化汽公司發生木材合同糾紛,因判決不公,申訴達5年之久后才改判,但一直沒有執行到位,村民因此不肯交農業稅,并要去上訪。劉興凡積極協調執行問題;另一方面,又與鄉里其他領導逐組逐戶地上門做工作,終于使執行問題得到了順利解決,村民高高興興地交了農業稅。稅費改革是涉及農民利益的一件大事,改革之初,老團村有50多畝水田在海拔1500米的黃桑自然保護區內,按照國家規定,保護區內不能耕種,群眾要核減這50畝的水田計稅面積。劉興凡為了摸清情況,攜帶干糧,翻山越嶺達20多公里,雙腳磨起了血泡,臉被荊棘掛破,并摔了一大跤,終于核清了水稻面積,維護了農民的正當利益。
——在劉興凡去世的第二天,做木材生意的老板雷建設向劉興凡的妻子講述了一件令她非常驚訝的事。一年前,大雪封山,木材銷售不出去,資金無法運轉,雷建設無法兌現民工工資,民工紛紛找雷老板要錢,窘迫中,劉興凡主動提出用自己的房產證為他貸款3萬元,以解燃眉之急。房產證抵押了一年時間,但劉興凡妻子毫無知曉。雷老板在含淚道謝的同時,當即寫下了欠條,并承諾立即還款。諸如此類扶貧幫困的事不勝枚舉。在鄉鎮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自己為公事墊資達3萬余元,舉債近5萬元,至今抽屜里還擺滿一摞摞發票。
——就在劉興凡去世半個小時前,他跟愛人李婭還有一次甜蜜的電話聯系。劉興凡原來答應愛人回家吃晚飯的,并承諾給小孩買些鞭炮,但臨時決定要趕去洞口縣考察杭百菊項目,路過家門卻沒有停留。愛人燒好了香噴噴的飯菜,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回來,終于禁不住又撥通了他的電話。劉興凡在電話中愧疚地說:“晚上不能回來吃飯了,很對不起,答應給小孩買的鞭炮,一定想辦法帶回來……”。為了黃桑,他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他總是一心撲在工作上,無論是節假日,還是晚上,都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時很長時間沒回家看望父母,父母親還大老遠地趕來黃桑看他。前不多久,四年未曾謀面的在北京工作的表弟回洞口探親,他也只約他在黃桑匆匆見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