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問題與教育管理措施
時間:2022-09-09 11:40:25
導語:青春期心理問題與教育管理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在青春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有身心發育、適應環境、人際關系與學業壓力四個大方面。學校有必要采取教育管理措施予以應對:開設心理健康專項課程,加強課外輔導工作的組織和實施;建立“教師—家長—心理教師”的多元溝通平臺;建立“同學—朋輩”互助機制;建立專業化的校園心理咨詢機制。
關鍵詞:青春期;心理問題;教育管理措施
青春期的心理問題是教育成長過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個發展階段。雖然導致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其中總共包括四個大的分類:神經發育帶來的認知、心理變化;環境適應過程中的經驗、知識的滯后;人際交往隨著身心的變化而增加的復雜度以及隨著年齡成長、學業的逐步深入而帶來的學習、考試壓力。學生在青春期過渡時,采用的處理方式和心理狀態,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緊這一時期的心理問題教育管理,對現代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學生青春期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
(一)身心發育帶來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的學生不論是在心理還是身體方面都準備發生或者正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體格、器官、性征、運動能力均朝著成人的方向靠近,其認知方式和生活習慣發生明顯的變化,但依然處于青少年向成年的過渡過程中。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行為、思維、習慣都還是擁有十分明顯的青少年特點,但是隨著身體的發育,也表現出對成人生活的向往,比如成人的獨立、自主,從思想上嘗試擺脫家長和教師的控制,脫離兒童行為的模式,來展示自己的權利和社會地位。由于青春期學生的知識、經濟條件等原因,這部分學生的時間、行為、生活依然無法脫離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導致學生的內心一直處于兒童思想和成人意識的矛盾沖突狀態中。比如八年級的學生很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對衣著、外貌和個人形象有著很強的敏感性;對于父母對自身隱私、行為的干涉十分在意。在這一階段極易產生學生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對早戀、非主流等過分強調自我的不良文化會產生興趣。
(二)適應環境帶來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的學生往往處于小升初、初升高的階段,身體的發育導致學生的生活環境、習慣發生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小升初的過程中,學生的外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在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等方面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導致學生在進入初中的過程中,對初中學習生涯會產生相當多的陌生感,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茫然和無所適從的學習、生活狀態,最后產生恐學厭學情緒。而另一方面,生理、心理、認識方式的變化使學生在適應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外部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比如教師教學方法的不同,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差別,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抑郁、自卑和焦慮的心理狀態;同時在青春期獨立意識萌發的影響下,學生從心理上較難采取主動求助的方式來獲得外部幫助,進一步加重了在適應環境過程中導致的心理問題。
(三)人際關系帶來的心理問題
隨著學生生理心理條件的逐漸成熟,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有效發展,但是青春期學生的思維方式具有很明顯的青少年幼稚、片面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行為、問題處理方法明顯落后于自我意識的發展速度。青春期的學生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視,尤其是在同齡、異性方面,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非常的意義。希望他人能用對待成人的態度對自己,又希望他人用更加關注、呵護的方式尊重自己,這就導致其行為和處理方式充滿著不同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是現實生活和自己心理成熟方面產生的一種差距化,從實際的表現中來看叛逆、情緒化都是因為內心矛盾所帶來的相關問題。這些矛盾會導致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出現思維和認知模式的撕裂。比如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會因為興趣愛好、性格等因素而受到挑戰,而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會因為各種原因逐漸擴大,而在渴望認同和平等對待的心理需求下,班級中的拉幫結派的現象會變得十分明顯。這種關系的不斷演變,最后就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占據上風,一部分學生會被冷落。而被冷落的一方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心理疏導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心理后果。在面對家庭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認為自己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的學生在渴望被家長用成人的方式平等地來進行對待的心理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世界觀影響下,一部分教條式或大家長式的家長不允許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學生對家長現有的管理方式的不滿,并與父母在一些問題上發生不必要的爭吵和矛盾,進而出現離家出走等青春期現象。
(四)學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問題
青春期學生面臨著小升初和初升高的重要階段,是學生首次面臨系統性的社會競爭,學生的學習成果會對學生的客觀評價造成重要的影響。同時,青春期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學習內容、學習難度的階梯性增加,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一方面,青春期學生渴望得到家長、教師的理解和支持,能夠在家長教師的幫助下展開有效的學習;另一方面,青春期學生自主意識的萌發,導致學生的求助思想很難落實到行動過程中,也造成了學生渴望成功但又羞于求助的矛盾狀態。此外青春期的學生缺少有效化解壓力的方法,其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的不足,會導致青春期學生極易出現心理失調,面對學業中的困難和問題而產生退縮、焦慮、畏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在這一時期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理想、課堂聽不懂、學習負擔過大等原因而產生自卑感和厭惡情緒,導致厭學、逃學等不良的心理狀態產生。
二、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措施
(一)心理健康專項課程的展開
心理健康專項課程的展開,有助于對學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引導,使學生懂得如何去自主或者通過求助的方式,來解決在生活、學習、社交等各個方面所遇到的問題。首先,應該通過將心理健康課程常態化,對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內容進行學科、管理中的滲透和融合,幫助學生增加適應能力和自控能力,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健全人格和豐富處理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進行相關的提前介入,在出現問題之前通過學校老師的心理疏導進行“預防針”式的管理,讓學生能夠理解目前自己出現某種現狀的原因和如何規避相關矛盾的辦法。當前不乏有些教師在自己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情況下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樣的輔導并不能讓學生從中汲取正能量,反而會讓老師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學生,從而讓其不能及時地從自己的壞情緒當中解脫出來。其次,需要發揮心理健康課程的連續性和靈活性。心理健康專項課程應當是一個系統性的課程,而不是臨時突發的專題講座,在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宣傳的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心理健康認識,使其正確處理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通過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活動等方式,確保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效果。此外,還需要展開“誘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準確的自我認知并做出有效的處理。
(二)加強課外輔導工作的組織和實施
課外輔導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個體需求,通過針對性的輔導來幫助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一方面,教師需要采用單獨的輔導方式,并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出現的細微變化,并通過恰當的方式與其進行溝通,尤其是在課外活動中,通過在戶外散步聊天等方式,營造一個私密的空間,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與老師開展對話。老師則通過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來幫助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采用集體輔導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內容、生活狀態進行了解和指導,并通過團體的方式運用集體中的正能量,來幫助學生有效度過青春期。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不良反應,采用心理講座、壓力疏解、教學講座等課外輔導形式來幫助學生進行集體的情緒疏導和減壓工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班級互助環境,使學生在教師的輔導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和集體環境對學生的關愛,讓學生產生良好的班級歸屬感。并通過集體的課外輔導,來幫助學生建立真誠、互助的人際關系,組織學生參加有益的課余活動,來達到調節學生心理狀態的目的。
(三)建立“教師—家長—心理教師”的多元溝通平臺
青春期學生容易受到來自外部環境的多種影響,在此過程中需要建立“教師—家長—心理健康教師”的多元溝通平臺,積極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做好對學生成長、發展的支持。首先,學校需要通過開展“家長—學校”以及家庭訪問的形式,對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和溝通,合力展開對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建設與支持。其次,心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問題,來建立明確有效的調節、干預計劃,并與教師家長展開積極的溝通和共享,并從學校和家庭等多個角度入手,針對性地展開干預和指導。此外,還需要成立家長委員會,引導不同的學生家長進行經驗的總結和互助,并與教師共同展開家庭學校的教育探索,確保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能夠同步展開對學生成長的教育和支持。心理教師需要在專業、明確的指導下,幫助家長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機制,在心理教師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和家庭教育過程中,全方位幫助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得到準確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
(四)建立“同學—朋輩”互助機制
青春期的學生在處理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傾向于采取自我解決的方式,但也有很多學生愿意接受來自同學和朋輩的支持幫助。在面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壓力、迷茫常常擁有一定的共同點。同學同輩之間的互相幫助,可以基于學生的親身體會,采取更加有效的排解和處理方式。一方面,“同學—朋輩”互助機制可以有效解決因為溝通不暢通而導致的心理需求矛盾;另一方面,“同學—朋輩”互助機制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社交環境,在同學之間解決各種困惑、問題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社交積極性,并降低學生的求助門檻,有效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首先,需要組織心理活動小組,由具備一定心理健康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學生來擔當輔導人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對輔導人員的培訓和指導,來增強輔導人員的互助能力。其次,需要引導心理活動小組,展開多種方式的“同學—朋輩”互助,例如搜集學生感興趣、具有共同話題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通過心理教師的指導,來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減輕心理教師負擔的同時使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活動中,并激發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增加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此外,心理小組需要對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同學,進行相互的交流和團體輔導,并通過心理委員對班級中的普遍問題進行解決,幫助同學建立與心理教師之間的橋梁通過談話等形式,進行互助與自助,從而有效解決同學之間存在的普遍問題。
(五)建立生理、心理問題預警數據庫
青春期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現象比較普遍,也是教育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而在校園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建立生理、心理問題的預警數據庫,關注各類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并對面臨環境改變的新生、畢業生以及特殊家庭,如有精神病史、單親、經濟條件不佳等極易引發心理問題的高危學生提供精準的數據服務。一方面,針對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生理和心理問題的檔案庫,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進行跟蹤記錄。在發現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同時,展開積極的干預和引導,比如記錄學生的基本情況、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情況、經濟情況和性格特點等各方面內容,使其能夠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問題干涉提供數據支持,并根據心理變化情況進行定期的調查和回訪。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個心理生理問題的觀測點,對高危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干預和管理,并全面記錄其心理問題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通過動態分析來制訂針對性的干預、管理計劃。
(六)建立專業化的校園心理咨詢機制
現代學校雖然建立了校園心理咨詢機制,通過心理咨詢室、心理熱線等方式對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但是相對而言依然欠缺專業性。在為學生提供安全傾訴空間的同時,心理教師應當注重心理咨詢機制的專業化,確保對學生隱私的保護以及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專業化干預。首先,心理教師應當用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學生建立共情、信任的溝通基礎,引導學生有效傳達自身的心理需求以及發展意見,從而為教師的介入提供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需要對特殊的個案展開專業化的心理治療,通過恰當的提問和治療方法,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并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此外,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狀態,在學校開展積極的團隊心理輔導活動,通過團隊心理輔導活動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使學生能夠主動使用心理咨詢機制與心理教師展開深入的交流溝通,從而得到青春期心理問題的幫助。
三、結語
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問題,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下,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使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幫助和處理,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下,順利過渡青春期,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人格。
參考文獻:
[1]陳艷,劉巖,謝凱等.中職院校開展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體措施[J].職業與健康,2019,35(10):1422-1425.
[2]孫柯,姚海雷,劉艷花.青春期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及制度措施[J].學苑教育,2016,(03):8.
[3]謝春香,羅維,張武等.學生青春期教育問題的研究[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2018:4.
[4]李雨航.30所中學青春期健康教育行動研究成果與反思[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作者:夏鋒 單位:豫章師范學院
- 上一篇:自貿港背景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中醫藥救治艾滋病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