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治技術分析

時間:2022-07-18 11:43:42

導語: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治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治技術分析

摘要草地夜蛾屬于一種暴發性、遷飛性害蟲,被我國納入《一類病蟲害作物名錄》,自發生以來,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本文分析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迅速擴散的原因,科普了草地貪夜蛾4種蟲態(幼蟲、成蟲、卵和蛹)的識別特征及危害特點。同時,提出了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技術,為田間有效識別和防治草地貪夜蛾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草地貪夜蛾;識別;危害;防治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黏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害蟲,原產于美洲大陸,是嚴重威脅農業生產的重大遷飛性害蟲。由于商貿全球化運輸和人員往來更加頻繁,加之受季風因素的作用,草地貪夜蛾2016年1月隨貨運達到西非,截至2018年12月僅用兩年時間就入侵了撒哈拉以南的40多個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斯里蘭卡、泰國、也門和緬甸。2019年1月確認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云南省江城縣,至2020年10月,包括華南、華中、華東全部和西南、華北部分區域,27個省(自治區)的1541個縣(市、區)見蟲。2021年,截至5月6日,我國14省399個縣見蟲,發生面積262萬畝。我國大部分區域適宜草地貪夜蛾繁衍,在我國1月平均溫度10℃等溫線以南區域(廣東、廣西、云南、海南部分省區)形成周年繁殖區,在北緯28~31°即6℃等溫線至10℃等溫線之間為越冬區。而玉米又是我國普遍種植的糧食作物,所以,草地貪夜蛾的發生直接制約我國糧食生產。因此,準確識別草地貪夜蛾,科學觀測,采取有效手段進行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1草地貪夜蛾在我國迅速擴散的原因

草地貪夜蛾能在我國迅速擴散蔓延主要因為,一是國內外蟲源量較大。與我國領土鄰接的緬甸、老撾、越南等境外蟲源不斷遷入;我國周年繁殖區內蟲源持續繁衍,為草地貪夜蛾北上江、淮流域提供蟲源。二是蟲源遷入區與玉米苗期高度吻合,為草地貪夜蛾種群繁殖危害提供棲息場所。三是遷飛性害蟲氣候條件適宜。我國位于東亞季風區內,它的移動變化影響著我國的天氣和氣候,夏季風從副熱帶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從高緯大陸吹向海洋,風力強勁,故在我國形成北擴東進的遷飛格局,區域性遷飛危害,防治更加困難。

2草地貪夜蛾特點

一是食性雜。寄主植物眾多,常見糧食作物等76科353種植物均可受害。在我國草地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但今年在云南、廣西等地也開始危害甘蔗。二是繁殖快。草地貪夜蛾一年可以發生多個世代,成蟲一生可以多次進行交配產卵,不滯育,產卵900~1000粒多者可達2000粒。三是遷飛快。草地貪夜蛾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夜晚可借助風力遷飛100公里,若風向和風力適宜遷飛距離更長,產卵前可達500公里的遷飛距離。四是危害重。草地貪夜蛾在玉米的各個生育期均可危害,并且在新葉叢中和果穗上鉆蛀危害的特性,可取食莖、葉片、雄穗、果穗等多個部位使玉米產量和質量均受到較大影響,玉米苗期遭受蟲害危害最重,可減產10%~25%,甚至毀種絕收。五是防控難。3齡以上幼蟲多類化學農藥有抗性,且對部分轉基因玉米有抗性,缺乏自然天敵,寄主廣泛,避難植物較多。

3草地貪夜蛾在玉米上的危害癥狀

1~3齡幼蟲極易隱藏蟲體,一般藏匿在玉米葉片的背面或鉆蛀到新葉叢中取食危害,被害葉片可剩半透明的薄膜,類似于“窗孔”狀;低齡幼蟲還具有吐絲危害性,吐絲后借助風力擴散危害;4~6齡幼蟲取食葉片表現為不規則的長形孔洞,蟲害嚴重時可將玉米取食為“光桿”狀,致生長點死亡,影響玉米的后續發育,對玉米的危害性更大。此外,草地貪夜蛾幼蟲取食植株的位置和破壞水平與作物種類、處于何生育期及幼蟲本身的齡期有關,高齡幼蟲還具有暴食性,取食量占其一生中總取食量的80%,所以6齡幼蟲危害最為嚴重。

4草地貪夜蛾的識別

4.1幼蟲識別特征

草地貪夜蛾1齡幼蟲體長較小為1.7毫米,需要仔細辨認,頭部黑青色,體色為黃、綠色。2齡幼蟲頭部顏色發生變化改變為橙黃色,體色為褐色。從3齡開始,腹部第8節4個呈正方形排列的斑點和頭部“Y”形紋開始出現,這是識別草地貪夜蛾的重要特征。3齡以下幼蟲,可通過顯微鏡觀察或者帶回飼養一周,特征即明顯。4~6齡幼蟲頭部顏色多變,且顏色跨越較大,多呈黑棕或者橙色,背中線黃色,背中線兩側有多條黃黑交錯的縱行條紋,此時頭部“Y”形紋特征更加易于識別,體長30~36毫米。

4.2成蟲識別特征

草地貪夜蛾雄蛾體長16~18毫米,體色以灰棕色為主,前翅邊緣頂角處有一個大白斑,翅中部有呈黃褐色的環形紋,環形紋下角緊鄰一個白色楔形紋。雌蛾比雄蛾略大,雌蛾體長18~20毫米,身材嬌小,前翅無明顯特征,翅面顏色以灰色、灰褐色、灰棕色為主。雌蛾和雄蛾的后翅均為灰白色,翅邊緣有一條窄褐色帶。田間實踐發現,草地貪夜蛾會由于運動等造成翅面鱗毛缺失,以上特征不明顯,需仔細辨認。

4.3卵塊特征

草地貪夜蛾的卵主要產在葉片正面、新葉下部葉片背面或葉鞘處,由卵粒堆積成卵塊,上有淺色鱗毛覆蓋,常由100~200粒卵堆積而成,幼蟲孵化后即可向周圍植株擴散取食危害。

4.4蛹的特征

老熟幼蟲一般在土壤中化蛹,也可在植株的果穗或葉腋處,蛹為橢圓形,紅棕色。

5防治技術

5.1農業防治

種植抗蟲品種是抵御草地貪夜蛾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國還沒有抗性或耐受性好的玉米品種,所以針對周年繁殖區內草地貪夜蛾發生嚴重的地區,也可通過種子處理預防玉米出苗后受害。加強田間水肥管理,培育健康植株,測土配方施肥,減少氮肥施用量,從而減少草地貪夜蛾雌蛾產卵量,也是抵御其侵襲的一種手段。適當提前播種,使玉米生長較為關鍵的苗期和抽雄吐絲期與幼蟲期交錯,并且種植期茬口一致。利用“推拉策略”,在田間種植有驅趕作用的植物“推”和有吸引作用的植物“拉”。

5.2理化誘控

草地貪夜蛾成蟲可采用性誘劑、殺蟲燈、糖醋盆方法進行監測和誘殺。性誘捕器是前被廣泛應用的監測、誘殺手段,主要是利用草地貪夜蛾的趨化性,如草地貪夜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蟲的特點,進行監測和誘殺,降低田間雄蛾數量,從而降低雌蛾的交配率。殺蟲燈主要是利用草地貪夜蛾的趨光性進行誘殺,但最佳的波長和效果評價還有待于后續的試驗研究。糖醋盆誘殺則是一種較傳統的防控方法,糖醋盆是將糖∶醋∶水∶酒按照3∶4∶2∶1的比例放置于田間誘殺成蟲。以上方法在成蟲發生期都能實現誘殺成蟲的目的,有效控制成蟲數量從而將降低成蟲產卵。

5.3生物防治

草地貪夜蛾的生物防控包括天敵、病原微生物、生物農藥防治等手段。利用天敵進行防治,一是利用自然天敵,二是人工繁育和釋放天敵。自然寄生性天敵包括短管赤眼蜂、繭蜂等。捕食性天敵則以捕食蝽、瓢蟲、蠼螋為代表。根據印度田間釋放赤眼蜂防效來看,寄生率和田間羽化率分別為71.88%和71.74%,防治效果較好。病原微生物包括白僵菌、綠僵菌、病原線蟲、核型多角病毒等。除此之外,類黃酮類生物堿、苦素類似物等植物提取物對草地貪夜蛾的毒殺、拒食或生長抑制也有明顯作用。以上方法輔以化學防治能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5.4化學防治

應用化學藥劑對草地貪夜蛾進行防治仍是目前防控的主要手段,但草地貪夜蛾對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防效較差,易產生抗藥性。此外,殺蟲劑的選擇要根據幼蟲期的危害特點和不同玉米生育階段,在幼蟲3齡期之前針對主要危害部位進行防治;根據該蟲夜間取食的特點,在清晨和傍晚施藥。在做好田間偵查的基礎上,對重點地區和重點田塊進行挑治,可選用200克/升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15克/畝,對水30公斤進行莖葉噴霧,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6~20克/畝,對水25~3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

作者:徐千惠 單位:阜新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